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时间:2022-08-01 09:35:02

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摘要:会计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一,在各大高校广泛开设。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规律,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二者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的不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其促进高等教育分类、优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比较

一、会计人才培养定位的比较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把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和专科)分成5A和5B两大类。5A侧重理论教育,相当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5B侧重实用技术教育,基本等同于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按照专业分设的标准不同,5A又分为学术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两类。学术型本科教育是按学科分设专业,侧重培养从事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按行业分设专业,侧重培养从事各行各业专业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2]。对应来看,学术型本科教育主要致力于为创新性(研究生)、复合型人才(专业硕士)的培养做准备;地方本科院校主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职业院校主要致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并不存在绝对清晰的界限,但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使得其培养目标定位各有侧重。具体如图1所示: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3](2004)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宗旨,以精准就业为导向,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需要为标准,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良好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搜集了包括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10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归纳总结,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4]: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一线,培养具备会计核算、税务服务、审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在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出纳、税务、审计、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5]提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指出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坚持走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路,瞄准服务域,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突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核心,走从“新建”到“新型”的建设发展之路,建设神形兼备的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本文搜集了包括滨州学院在内的1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归纳总结,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知识,具有核算、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队协作、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等职业素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企业、金融机构、非盈利组织及中介服务组织等领域,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本文选择山东省两所高职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发现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为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图2所示,为实现知识的精细化,设置出纳实务、会计实务、税务实务、成本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侧重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有机融合;为实现“零距离”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会计信息化实务(财务软件实操)、会计综合实训(手工账模拟)、专业轮岗实训(分阶段体验财务工作全过程)、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为实现订单式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置金融方向(银行柜员实务和保险实务)和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和审计)的选修课程。(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本文选择山东省两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由3个模块组成。具体如图3所示:第一模块,夯实会计学专业理论及实务基础。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多元化。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设置经济学、管理学,夯实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并同时涉猎金融学、财政学和统计学等基础学科,保持知识的多元化;第二层次设置会计系列课程,保持知识系统化。第三层次是会计课程的延伸,包括审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等,这些课程是会计知识的应用和深化。第二、三层次知识的学习均并配合一周的同步实训,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模块,培养学生持续、扩展的实践能力。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计系列课程的同步配套实训,这是连接模块一和模块二的桥梁。第二层次是专项实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的实训)、财务模拟实训(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ERP综合实训以及纳税申报与筹划;第三层次是综合实训,包括会计综合实训(手工模拟账)和专业综合实训(会计专业及其相关岗位的虚拟实训);第四层次是企业实战实训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每学期一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实习单位的情况进行选题和写作)。第三模块,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及素质拓展能力。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会计相关专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多元化知识体系的养成和适应相关岗位能力的形成。第二层次包括文献检索、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第三层次是素质拓展课程,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参加学科竞赛、听取或组织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知识更新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创新创业和组织协调等能力。

四、分类构建健康、优化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侧重理论与实务的融合、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侧重特定行业的订单式培养等等。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建议高职院校采用“虚实交替”和“2+1后置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虚实交替是指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会计工作业务流程和岗位需要,分模块、按顺序开展教学,通过虚拟实训课程与企业实境实训(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交替循环,培养学生精细化的理论知识和“零距离”的专业技能。“2+1后置订单”是指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年主要由学校完成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根据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人才订单由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就业。(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述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前沿化、多元化,关注能力的扩展、创新、持续和一些非智力能力的培养。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校企融合、训赛对接、多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即秉持“共建共享、实现共赢”的理念,探索校企共建、共享、共管、共育、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建设紧跟行业发展的联动模式。诸如: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培训师资,联合推进项目标准化建设等措施。当然,本科教育的校企融合,要区别于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要坚持以高等学校为主,可以采用3+1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而最后一个学年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训。同时,在校三年期间,合作企业要定期到校讲授部分专业实训课程,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专业实践。训赛对接,即实训课程设置与参加学科竞赛紧密联系。目前,会计专业课程的学科竞赛比较多,比如ERP、企业价值创造大赛等等,这些比赛不仅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为取得学科竞赛能力的提升,在设置专业实训课时,可以将二者进行对接。多证融通,即鼓励和帮助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证书、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获取就业和创业的软件条件。会计专业考取的证书较多,一为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初级会计师,代表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二是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等资格证书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必备的条件。三是相关资格证书,比如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等等。四是教师资格证书。本科教育除去培养专业实践人才之外,还培养能从事专业科研、专业教学工作的人才,故基本的教师修养能力也是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各自担负起各自的人才培养使命,找准培养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探索更适合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

作者:许凤玉 单位:滨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