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理念在环境法学的运用

时间:2022-04-16 11:16:17

反思性教学理念在环境法学的运用

摘要:文章认为环境法学教学中应树立并自觉贯彻反思性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使学生切实掌握环境法学基本原理,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环境法学教学改革中贯彻反思性教学理念还应该重视如下问题: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组成部分,环境法学教学应当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实践性教学,教学中应该淡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重视小班化教学安排,贯穿反思性理念的环境法学教学改革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环境法学;反思性教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10—2020年国家的中长期教育要通过改善理论知识结构,丰富课外社会实践等途径强化对人才能力的培养,以便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环境法学教育不仅应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该突出实践性教育性质的特征[1]。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行业教学效果,才能够从制度层面上促进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反思性教学的逐渐推广应用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为使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积极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念贯穿于环境法学教学的始终,将经验性、操作性教学转变为反思性教学,以此服务于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反思性教学理念的界定

所谓反思性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意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结束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考虑到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即所谓教无定法,因此在进行反思性教学时,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方法,任课教师可以自行掌握,但是其应该自觉树立起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并注重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环境法学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拥护,即教师专业化成为必要因素。具体而言,反思性教学弥补了经验性教学以及操作性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因此,在环境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合理调整反思性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引导学生尽快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能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案件或者环境现象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理性的法学分析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反思性教学理念在环境法学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传统环境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往往呈现出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以致于引发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并不存在必然关系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可能对于抽象的环境法学理论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实际动手能力相脱节[2]。在反思性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介绍环境法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外,应当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将所学习的环境法学知识与其他法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一方面,教师在环境法学课程中应该不断补充新内容,将环境法学课程中一些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和代表性的案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了解环境法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法律法规的最新实施信息;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课前课后布置相关的阅读书目或者案例观摩,既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思维方式去比较、分析和思考问题,也要鼓励学生尝试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二)倡导教师因材施教。现有的环境法学课程普遍是大班教学模式,此模式导致教师无法知晓每个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式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效果。因材施教正是改善这一困境的理想方法,具体到环境法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保障学生获得最佳发展。为了适应环境法学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促进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对于教师而言,其一,应该突破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注重小班化教学。环境法学教学要积极向小班化教学模式转变,变粗放式教学为精细化教学,以提高教学水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教师应该学会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教学后。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每位学生的意见无法充分得以表达,又考虑到学生性格方面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仍需抽出部分必要时间与学生进行问题解答和学术交流,以此了解其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三)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在环境法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获取、信息来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其积极参与到环境法学教学过程中去,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学生的这种优势,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那么课程教学效果就会得以很大提升。其中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具有极强的互动性[3],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动态演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交互,教学活动便缺乏生气。互动性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而是将教学设计方案转化为一个交流和实现的过程。在环境法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争议性的案例提出来,让学生发表见解,以此形成多通道的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立体式”教学局面。实践证明,教学相长既能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研究的习惯。

三、在环境法学教学改革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理念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应淡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此种方式适用于基础课程的纯理论性教学及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环境法学教育改革中必须予以改变。环境法学应该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活动从之前的“以教师为主”向“教师与学生为主”转变,这在客观上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使其在思考、讨论、辩论等环节中训练并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并且帮助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得以新知识的启发,完善自身知识框架,避免教学错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在环境法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树立反思性教学理念,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4]。此外,教师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和指导时,应该密切注意各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充分发挥各方法之间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各方法相互融通,促使其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法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创新互动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归纳能力,发挥思维定式积极影响。首先,基于多媒体设备的环境法学互动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有关环境法学课程资源的链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站下载课件、文档、音频和视频资料,立体地构建环境法学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在课程教学时除了将基础理论知识教于学生,也应该启发他们去学习概括相关知识中的内容,加深理解与运用,即学生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体系概括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水平,去理解学习新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最后,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思维定势对于环境法学教学改革的积极影响,可以循序渐进地在环境法学的教学内容中安排一些既具有一定变化性,又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问题[5];又可以加强学生关于灵活应用知识的训练,使学生不因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负面的思维定势。(三)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法学教学改革,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既要适应分层次教学实践方法,探索互动式学习路径,又要领会教学改革原理,创新环境法学新途径。首先,最佳的环境法学分层次教学应该实施“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即学生可以根据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层次,注意层间转换,允许适当流动。其次,环境法学的互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自学”以及“互动讨论”等环节实现。在“学生自学”阶段,学生对现有文稿进行阅读,对PPT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最终反馈在环境法学教学平台上。在“互动讨论”环节,教师与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的各章节进行讨论研究,汇集、概括各同学的观点,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笔记。最后,学生应该强化自身反思性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刺激,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改正错误,极大改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结论

环境法学是现实科学,而不是纯粹的规范科学,其作为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顺应时展和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反思性教学理念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从大班中千篇一律教学向因材施教转变的探索,还是一种将先前的教和学、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的方式转变为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延续到课程教学之外乃至一生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运用反思性教学理念入手。

参考文献:

[1]刘作翔.中国法学教育模式探索———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156.

[2]关保英.执教之法———教学探索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09.

[3]夏绵文.法学教育评论第二辑: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58.

[4]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学的倡导者和开拓者———韩德培先生开拓环境法学教育和科研的理念与实践[J].法学评论,2000(1).

[5]霍宪丹.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从法律职业到法律教育[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4).

作者:赵云芬 赵新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