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探索

时间:2022-05-20 10:24:45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探索

摘要: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阐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涵,面对高职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认识存在误区、对改进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等挑战,从实践反思的视角出发,开发基于实践反思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试工具和信息化教学学习平台。教师使用测试工具,定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长处与不足,进而通过学习平台的技术手段引导教师主动开展线上学习,以期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较为可行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实践反思;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成为衡量现代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教育部2017年9月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职业院校增加信息技术在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训练,提高各专业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均采取线上教学,做到了“停课不停学”,更加凸显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混合式学习”为核心理念,以多媒体互动教学为基础,以“交互式软件”为平台,以微课、翻转课堂及网络资源共享课为教学组织策略,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进行设计与创新,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1]。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时代为教师提供了机遇,但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面对以网络原住民为主体的学生群体,高职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能力,更应该具备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当前,大多数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难以满足高水平高职院校教育的要求,在提升方面遇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认识存在误区。部分高职教师采用机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教学中引用了信息化,而不是使用信息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课堂教学并未实现真正的“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二)高职教师对改进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实施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模式方法等核心指标很多,教师经常对自身已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自信,对于需要改善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此外,部分教师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和应用平台感到焦灼和无从下手。亟需创建一个有效的判断工具,帮助教师快速定位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并明确自身能力的不足之处和尚需突破的重点难点。(三)传统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广泛性不强。当前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一是外出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信息化培训。这类培训往往受经费限制导致受训教师数量有限,且各类培训机构设计的培训内容多有重复、缺乏系统性,无法针对教师个体实施差异性培训。再加上外部培训专家水平层次不齐,专业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师个体培训效果差异较大。二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开展校内培训。这类培训内容主要集中于信息化教学理论方面和部分信息化教学应用软件的使用,重理论轻实践、重操作技术轻应用实践,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三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研讨与参加培训的时间相对不足,难以大规模组织教师开展集中研讨和培训。(四)缺少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交流工具和平台。目前尚未开发出系统、成熟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学习工具,特别是缺乏引导教师开展信息化能力评估、定位、学习的共享平台。由于缺乏交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施中容易陷入“信息孤岛”的困境,有益经验较难得以快速传播与共享。目前高职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途径单一,更多的是教学需要倒逼教师自学信息化手段。信息化环境与技术的变革,尤其是网络化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教师自我发展与学习的方式,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三、基于实践反思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的缘起

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唐纳德•A•舍恩(DonaldA.Schon)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理论。该理论主张包括教师在内的实践者不是依赖现存的理论与技术去采取行动,而是努力去理解情境、主动建构问题。实践者总是一边行动一边思考目标和方法,不断地根据问题情境及行动结果调整自身的思路和行动。正是借助于反思性对话,实践者得以不断探究问题情境和解决办法,从而创造出恰当的解决思路。实践工作者重新框定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将会衍生出新的行动中反思。这个过程即评估、行动、再评估的循环,动态发展。反思性实践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为了行动的反思”(foraction),二是在“行动中反思”(inac-tion),三是“完成行动后的反思”(onaction)[2]。反思性实践理论认为教师是有经验、有反思的实践者。教师通过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有意识的反思,能够发现和定位自我不足,进而衍生出自我发展的自我动力[3]。教师根据自身所掌握的软(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和知识储)硬(教学工具)件设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念、教学效果等进行内在的剖析和批判,能够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但是,对世界各国教师发展的研究同时表明,零散的、未经加工和整理的经验不仅对教师教学发展的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某些经验甚至会使其陷入经验主义的恶性循环,会让教师陷入以偏概全或一成不变的陷阱。只有那些经过教师有意识地梳理和提炼的经验,才能成为其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因此,教师教学反思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发生。反思工具能够有效帮助教师界定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反思会带来什么结果,反思得怎样等。有了反思工具的帮助,教师的反思才会有实际效果,并能够对效果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文献分析可知,目前国内有关引导教师开展有意识反思并以此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实践探索已经起步,如教师博客、教师档案、思维导图、视频标注工具等。但利用在线反思工具测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而促进其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尚比较缺乏。

四、基于反思实践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的整体设计

聚焦于高职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个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依据“反思实践”理论,山东某高职院校团队开发了网络平台能力评估工具(CapabilityAssessmentTool,以下简称CAT),利用VisualStudio搭建基于Web的网络化平台,将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相关的封闭式问题导入,同时将其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指标相关联。教师登录CAT平台并回答封闭式问题,即视为完成了一次有意识、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反思。在完成所有问答后,平台将反馈给受测教师一份量化数据报表,提示教师信息化能力指标的达成效度,并量化检验、评估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测定信息化教学能力各项指标达成效度的基础上,帮助教师查找自身存在的弱项和不足,进而明确下一步信息化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在评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CAT平台也会给出针对教师个体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学习建议。在此建议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利用线上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学习,学习后可再次进行测试。通过不断循环学习与测试,达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目的。CAT平台构建了一个技术支持的信息化教学反思环境和反思工具。教师通过CAT平台量化评估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定位其所长与不足之处,进而确定学习的重点、方向和内容,使教师学习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此外,CAT平台还引进新型资源建设机制,使得平台具备了学习功能。平台除了为教师提供资源外,还调动发挥“草根”的力量,让每一个资源的使用者都成为学习资源的贡献者,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保证学习资源的持续性和发展性。综上,基于反思实践的高职教师信息化学习网络平台及工具(CAT)为实现高职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和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模式。通过使用该工具收集到的信息开展量化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判断能力是否达到相关标准,最终目标是促使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进而推进学校或机构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基于反思实践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的突出特色

(一)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学习的自主动力。在实践-反思-改进-实践的取向下,CAT反思工具将引导教师借助反思型能力评估工具总结实践经验,定位能力水平,帮助教师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与学习计划。教师主体通过学习活动与信息化教学环境交互,在内化、转化与生成的过程中,在外部平台的弹性支持下,基于自身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进而使自身意义结构发生转变、能力得以发展。由于学习计划是基于教师个性需求生成的,该模式突破了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学习动力和效果将大幅度提升[4]。(二)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学习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通过搭建共享型实践反思工具和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随时随地开展在线能力自测与自学。根据工具反馈的测评结果,教师在定位自身改善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定个性化学习目标,通过平台特有的学习功能,帮助其碎片化设定自我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学习之后再根据工具的反馈,测定学习结果是否达标,使得教师的学习结果变得可视化,进而提升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信心。此举既可适用于职业院校教师个体信息化能力发展需要,又可免去学校集体组织教师学习的不便之处,能够大量节省政府和职业院校的人力、物力与资金。(三)设计开发的测试学习平台具有较强的共享性和广泛性。由于信息化教学水平测试工具和学习平台具有共享性特点,可为国内高职院校大规模开展教师信息化水平测试之用,极大地帮助学校提高测试效率、节省测试成本。同时,该测试工具反馈的直观结果还可作为院校之间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横向对比之用[5]。其产生的成果效益可在教师之间、高职院校之间进行交流和共享,为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探索有益的实用性模式。

参考文献:

[1]樊笑霞.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6(8):134-135.

[2][美]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4]刘月梅.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44-45.

[5]赵呈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分析与模型建构的启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8):8-14.

作者:张慧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