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高校建设与绿色教育研究

时间:2022-06-18 09:09:45

生态型高校建设与绿色教育研究

近年来,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主线,绿色教育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生态型高校是在绿色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以实施绿色教育、完善生态学科、推动绿色科技发展为基本内容。生态型高校主要是在高校教育中贯彻落实绿色教育的经验和教育模式,形成新型的高校建设模式。

一、生态型高校与绿色教育的内涵

(一)生态型高校与生态校园。作为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生态文明旨在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的互惠关系,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生存理念。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总结的方法和理念,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比如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中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在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开幕式的贺词中就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他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要将建设绿色家园作为各国人民的共同目标。而生态型高校就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绿色教育为内容,形成绿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生态型教育模式。生态型高校基于开展生态教育并完备生态学科的目的,进而促进生态科技的进步,建设生态型教育模式的高校教育[1]。生态型校园是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丰富的个性,形成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育人空间。生态型校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校园美丽的自然环境系统、和谐的建筑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绿的和谐美丽环境。生态型校园应该是一个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的空间。优美的生态校园,应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启迪作用,对学生的品格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二)绿色发展与绿色教育。绿色发展是一整套全新的体系和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是指要建立在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绿色发展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即源头上尽量少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环境的承载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以维持环境的健康发展和实现生态和谐为宗旨。绿色教育是指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融入大学教学和实践中的素质教育。绿色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传播绿色科学文化知识,还在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相处的理念,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培养综合素质于一体的教育体系[2]。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开展绿色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教育。生态型高校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建设大学,以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为重点,强调生态化的大学发展方式;要围绕大学教育的互动开放、和谐共生、自我修正以及纯正朴实的准则,推行生态化的大学教育理念,并将生态型高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题。

二、生态型高校与绿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生态型高校建设宣传不够。生态型高校建设过程存在着宣传不够的问题。首先,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不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论新知识关注不够,指导生态型高校建设的理论基础薄弱。其次,全局意识不强。在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绿色教育,缺乏系统性。在绿色科技、绿色文明、绿色生产等方面不能充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次,生态文明教育组织指导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必须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建构一体化的组织机构,逐渐将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备化,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伟大蓝图,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新型的环境治理体系,并努力打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高校师生和广大公众协同实践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模式[3]。(二)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报告明确提出,为确保形成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推行绿色发展的理念,这就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人才。但是,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绿色教育体系缺位,在传统的专业分类中缺少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专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不足。高校人才培养中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案例及知识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绿色教育尚未在所有高校开展。除了在资源与环境类相关的学院开设绿色教育、环境类课程以外,大学中的很多学院并没有完备的与绿色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因此,高校教育人员要完善大学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将绿色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理念中,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绿色教育观。(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薄弱。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薄弱环节,存在着校园文化与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实践不协调的现象,绿色教育与文化建设脱节。校园建筑呆板,缺乏生态性,存在有生态没有文化,或者有文化没生态的现象,文化、生态与校园景观不相称,文化缺失。(四)开展绿色实践活动不足。绿色教育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更多的绿色实践机会和条件不够,学生参加绿色实践活动、专题讲座不足。社团活动方面,组织协会、学会、新闻媒介宣传较少。只有通过开展绿色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刻认识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网络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土绿化行动,参与到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生态型高校绿色教育体系的构建

生态型高校建设是指高校在生态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人才培养的过程贯彻生态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园建设等各个方面积极渗透绿色教育。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构建生态型大学建设指标体系包括办学理念的生态化、教学管理的生态化、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化等方面,见表1。生态化的理念在办学中主要体现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规划学校长期发展的宏图,并渗透到各项教育工作中。比如可以确立“生态立校”的办学理念,贯彻“明德立人”教育理念时将生态理念、环境文化和绿色课程融为一体,通过不懈的实践探索,打造绿色、生态特色校园。教学管理的生态化是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落实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学科体系、创新体系的生态化。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坚持生态教育标准,形成校长、中层、教师、学生的教育管理网络,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地推进生态环境教育。校园建设生态化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绿色校园为重点,以开放循环、和谐共生为原则,建设绿色校园。比如可在高校校园里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设置环保图画、环保照片、环保知识等内容;在校园开辟生态种植基地及生态廊道,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态美”的教育,凸显“珍爱环境、爱护家园”,使生态型大学建设更加注重内涵、特色、质量与和谐发展[4]。绿色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面,它包括绿色环境、绿色文化、绿色课程、绿色实践、绿色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绿色环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与校园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方面包括校园植被绿化与景观用水、校园交通、监控校园污染源、教室内外日照、通风、采光、墙体绿化、遮阳或隔热、雨水回收利用及给水排水系统等环境;校园历史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文物古迹、文化场馆、传统建筑格局、绿色建筑小品和环境标示等方面营造绿色心理健康环境,通过对绿色环境的设计、保护,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营造,实现绿色教育。绿色课程主要以学科内在理论与技术联系为主线,通过各学科方向相互融合,构建较为完善的绿色课程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实施生态教育。比如可以编印《生态文明与绿色教育》《生态种植》《我与绿色同行》《校园、家庭、社会环境》等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并列入课时计划。绿色实践主要是通过绿色课堂,开发和研制各种绿色工艺、绿色技术。积极开展绿色教育竞赛研讨,每学年围绕生态文明、绿色教育开展绿色教育论坛。比如召开环境教育研讨会、主题班会,举行生态教育沙龙,撰写生态教育论文,使学生在掌握生态文明学科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绿色教育的认识。绿色管理与服务是指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以“绿色”为导向,实现高校全方位管理与服务的“绿色化”。绿色办公系统、绿色教学系统、绿色服务系统、绿色文化系统等子系统相互配合组成绿色管理与服务系统。

四、生态型高校绿色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绿色教育的内涵并不仅限于生态环境教育,它还涉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科学+人文”教育的交融,旨在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5]。通过转型发展的整体设计,在专业建设中渗透绿色教育;依托学校内外实训平台,在工程实践中融入绿色教育;通过加强团学活动,组织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绿色教育;在校地联合中,通过校企合作探索绿色教育,构建绿色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后达到培养绿色教育人才的目的。(一)在专业建设中渗透绿色教育。在专业建设中渗透绿色教育,主要是指高校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分别在不同的专业中设置生态文明课程,通过绿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以绿色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并在专业教育中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一,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绿色教育,使绿色教育进课程、入课堂,将绿色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个专业,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绿色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求每个专业都要结合本专业实际设置一门相关课程,并纳入考核体系。以尊重生命发展的自主性、主体性,设置绿色教育课程,构建绿色课堂,并要求二级学院从课程设置到授课方式,都要随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逐步变化。其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依托工程技术中心构建“创”“教”合一的绿色新课堂。遵循将课程体系与当今先进工业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教学模式工程化、集成化和专业化,建设工程技术训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学生创新和生产实习“五位一体”的综合型教学研发实训平台,实现“创”“教”合一。“创”“教”合一的新课堂融入了更多自主设计理念、课程设计理念,组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学生社团,让更多师生参与校企合作,所有一切都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绿色教育人才”这个终极目标。其三,寻找学科与绿色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科学化、生态化的绿色教育探索,将“知识课堂”推向“生命课堂”。例如风景园林学科,以园林植物栽培为根基,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发掘生态价值,从爱护环境、敬畏自然的角度探索生命意义。景观设计学科,注重引导学生用设计思维展开与环境、文化、生态的对话,体验绿色的深层意蕴,将高质量的绿色设计内化为人格内涵。(二)在工程实践中融入绿色教育。应用型高校在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拥有企业岗位能力,并将绿色教育渗透到实践性教学与企业生产中。在工程实践中融入绿色教育,必须在生态教育中将节能、节材、节地理念放在首要位置,深化学生的生态理念培养,在工程实践中理解把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参与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时,首先做好详实的设计方案,把握工程发展的动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耕地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挖,并在建成后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生态。其次,在工程实践中构建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绿色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比如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30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工程训练平台、产品研发平台,强化了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工程实训。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有计划地设计与绿色教育相关的课题,开展绿色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举办绿色教育实践教学大奖赛、大学生技能大赛等,通过绿色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师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再次,加强绿色教育能力的分类培养,开展绿色教育创新班和绿色工程班,造就多层次绿色管理人才。绿色教育创新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绿色教育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绿色工程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训练,并在工程实践中引导学生节约资源与使用绿色材料。(三)在社团活动中践行绿色教育。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态教育的主要渠道。社团可以开展节能技术推广、城市美化、绿色植树等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通过建立绿色教育培训体系,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践行绿色教育。其一,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培训。践行绿色教育可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绿色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满足不同专业师生的绿色教育培训班,介绍生态文明、绿色教育、环境科学以及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构建绿色教育培训体系。其二,建设绿色教育大讲堂。推进生态文明与绿色教育的平稳发展,需要提升全面素质教育中绿色教育的地位,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绿色教育的推进,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日、地球日、气象日、科普活动日等节日,开展绿色教育大讲堂,构建绿色课堂,践行绿色教育。其三,厚植绿色本底,建设绿色校园和生态文明展示区。学校可以建设地理园、生物园,在园内分设护坡区、水土保持区、水土流失演示区、气象观测区等,将演示观察、观测对比、交流分享、试验教研一体化于教学之中。结合校外气象站、水文站、水土保持科技园等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锻炼学生保护生态的技能。环境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的建立,将使高校建设成为绿色教育的重要平台。(四)在校地合作中探索绿色教育。其一,紧密结合生态教育,建立“教师+学生”团队,深入开展“LA花之都景观设计大赛”“卓越风景园林师”等协同创新育人计划,扎实推进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培养绿色教育人才。其二,以创新思维推动绿色创新,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比如我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了1.1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园区,实现了双创教育平台的“全覆盖”、打造了联合育人“全方位”的平台、“全链条”的实践支撑平台、“全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多位一体、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在OBE理念的指导下,以结果为导向,通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的途径,开展“3+1”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植入绿色课程,融入绿色教育。采用“四阶段”、“三层次”教学法,“四阶段”即“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生产实践阶段、核心技能培养阶段以及顶岗实习阶段”。“三层次”,即“基本技能、专项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在“四阶段”“三层次”教学中,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生态环境、风景园林、园艺等教学内容。通过“工学结合”,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实践性教学与企业生产计划彼此承接的体系,实施模块教学,从而培养学生“专业应用、绿色实践、社会服务”这三个层次的能力。绿色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贯穿,有助于形成全方位教育的绿色体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绿色教育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到专业教学中,开展绿色研究与社会服务,用“绿色理念”武装人。通过绿色教育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用“绿色教育”培养人。在生态文明大讲堂活动的开展中,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节约、环保、减排、低碳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绿色文化”影响人。通过社团活动,开展生态文明、绿色教育宣传与技术服务,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素质,用“绿色宣传”激励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绿色人才。

作者:吴国玺 姚 琳 张泊平 单位:1.许昌学院发展规划处 2.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