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分析

时间:2022-08-18 04:46:07

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分析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城镇化建设模式有效创新,这既能加快城镇现代化发展进程,又能顺利构建生态宜居城市,为城镇居民提供舒适环境。本文首先介绍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然后总结城镇化建设阶段已有机遇与挑战,最后重点探究城镇化建设新模式。旨在推动新型城镇持续发展,并为同行在新型城镇建设方面提供参考,取得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机遇;挑战;模式

现今,我国城镇化新模式建设工作方兴未艾,要想优化城镇建设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合理性、可行性城镇建设模式,进而为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工作助力,从整体上提高城镇经济效益。可见,城镇化建设关键期实施新模式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效率,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1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新兴城镇化指的是以新兴工业化为动力,以人为本,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走环境友好、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城乡一体、个性鲜明的协调发展道路。新兴城镇化本质而言是以科学发展观对城镇化建设加以统筹指导,从原本片面追求扩大城市规模,扩张空间转变成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文化等内涵为主,让城市真正变成拥有高品质的宜居之所。城镇化建设速度间接反映城市发展情况,截至2016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截止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3.3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58%;预计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70%。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逐年加快,意味着城市数量及城市规模以较快速度增长[1]。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镇建设成效显而易见,且城镇布局趋近合理化、城镇体系日渐完善,要想持续保持城镇化良好发展态势,应顺应时展趋势,适当创新并合理运用城镇化建设发展新模式。

2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分析

2.1全面提升型。全面提升是指整体开发、全面提升。具体而言土地供应主要是探索新的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方法创新投融资模式,形成土地与资金封闭运行,投资与收益挂钩。在整体规划方面,推行小镇城乡统筹规划,乡镇撤并,对土地集约私用,高水准进行新镇中心区建设,解决流转宅基地后农民居住问题[2]。而在社会保障方面则组织农业高效集约经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一体化。2.2重点提升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提升型主要是通过开发和提升重点项目进行建设。具体而言,是在总体规划中对部分项目进行重点设计,在镇域中心区开发综合项目,配制20%社会公共配套建筑,改进和提高政府服务形象,建设集娱乐、商业、餐饮、区域文化遗存、电子商务、风情旅游等符合内容的新型城镇综合体,通过以点带面,画龙点睛的方式提升镇域经济,并关注和挖掘小镇历史文化传统,呈现小城市星罗发展的趋势[3]。2.3田园城镇型。城镇化建设田园小镇型主要是开发“田园城市”模式,具体而言是打造宜居的精致小镇,配套建设大中城市连锁管理现代服务业、现代商业服务业,引进更多城市精英人才,以达到田园城镇理想,拉开与大城市聚集居住模式的差异性,从而让小镇转变成健康、舒适、慢生活的状态,以此反向吸纳更多生活品质具有较高要求的城区客户。并且,汲取当地宗教文化与历史民俗,对地形地貌巧妙利用,以塑造一镇一品的旅游形式,提高少儿课外活动与老年颐养保健的教育内容,促进小镇教育、养老等生活民治的提升,开放新兴产业平台,加强现代服务业,让小镇原住民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将小镇户籍开放,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享受相同持续就业与配套社会服务。2.4全新小镇型。城镇化建设中全新小镇型主要是自成系统、长远规划的一种开发模式。政府一方面做好总体规划、长远前瞻、分期开发和统盘考虑,与相关产业集群与产业进行探讨规划和合作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另一方面则丰富产业构成,与城镇综合体建设相结合,通过一定量高端住宅和普通住宅、养老地产、旅游景观房、商业地产等模式,构成自洽小镇,进一步将当地工作品质与整体生活质量提高,并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把握高起点建造绿色低碳、建筑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全新小镇。

3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面临的机遇。新时代下城镇化建设获得了良好机遇,2019年国家发改委下发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如深入革新户籍制度、推动中小城市同步发展,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方向,进而取得城镇化优质发展效果,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4]。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高度关注,对于建设主体来说,应秉持绿色、创新、共享、协同等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内需潜力,为市场经济常态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我国现已进入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决胜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总值持续升高,这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大学生生力军为其提供人力保障,使得城镇化建设发展工作稳步推进[5]。除此之外,城镇医疗、交通、教育等行业由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致化发展模式转换,意味着城镇化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当前国家正向指导城镇化战略格局调整工作,通过划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来逐步推进城镇化建设。3.2面临的挑战。城镇化建设虽明显提速,但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现今,城镇化建设面临一定挑战,如城市规模盲目增长、城市管理水平偏低、区域发展失衡、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功能不够完善等。我国部分地区高度重视城镇化规模扩建,相对来讲,城市管理工作形式化推进,即便政绩效应大幅提高,但城镇居民优质生活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这无疑会为城镇化后续建设增加阻力[6]。对于区域失衡发展问题,体现在西部区域城镇化水平落后于东、中部区域城镇化水平,致使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并且城镇层级失调发展问题会随之显现。对于新兴产业缓慢发展问题,主要是因为二、三产业关系尚未平衡,所以出现产业错位发展现象,并大大增加产业结构调整难度。

4城镇化建设的新模式

4.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城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能够迎合新时展需要,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首先,推行分类建设管理模式。基于市场化指数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分类,据此实施针对性管理模式。运用二级管理模式建设管理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上级机构主要为城镇委员会,下属机构为项目管理局[7]。分类管理模式有效应用,意味着政企分离,这有利于明确管理内容、合理分配管理权责,避免出现交叉管理、职责推卸现象。同时,上级机构具备监管职能,即全过程监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其次,推行“平台公司”管理模式。管理非经营性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时,主要运用“平台公司”管理模式,通过构建管理组、管理局进行系统化管理,其中,管理组具备决策功能,管理局隶属于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在操作、执行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主要面向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传递信息。可见,这一管理模式经权责细分、专项管理实现投资精细化管理目的,尽可能减少职权滥用现象,大大提高资金利用率,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高效完成。最后,推行“工程管理中心”管理模式。从组织结构优化这一角度出发,适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促使管理工作在合理化意见指导下顺利开展。工程管理中心由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管理局协同推进,其工作内容即规划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并充分准备相关资料,积极配合工程监管、验收等工作。此外,特设水利、交通、通讯等部门,经分工协作、统一管理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4.2推动城乡统筹进程。城乡统筹进程对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实践效果有直接影响,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应大范围实施梯度城镇化模式,这既能缓解城镇建设压力,又能有效控制城镇化建设成本,为城镇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梯度城镇化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即诱发阶段、培育阶段、转移阶段、融合阶段,因此,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时,应针对性制定发展策略,从整体上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8]。诱发阶段城乡统筹措施:适当调整规划理念,考虑城乡规划动态性和有机性;丰富规划内容,即通过专题研究预测城镇化趋势,并分析城镇化过程,以便为规划时间制定提供参照;合理运用规划技术,经数理模型构建掌握城镇布局情况、道路等级,据此把控公共服务设施预留量。培育阶段城乡统筹措施:打造立体化交通网,并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开发特色产业,对其提供政策指导,以期解决就业问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时,实行适度超量配比模式,进而丰富公共服务资源,以此起到人口吸引、集聚作用,为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推助力。转移阶段城乡统筹措施:城乡资源要素转移时遵循公平性、实际性原则,并合理设计土地要素城乡流动机制,在遵循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基础上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此外,适当优化人才资源城乡流动机制,即外聘专业技术人才,并实施人才回流政策,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融合阶段城乡统筹措施:通过内外部文化融合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如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完善村组干部竞选机制,以期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并有效缓解文化冲突。4.3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城市。城镇化建设新模式探索期间,应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否则,城镇化建设发展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并且人与自然间矛盾会大大增加。从生态文明宜居城市打造角度来分析,应制定可行性城镇建设发展策略。首先,大范围宣传生态治理思想。面向城镇居民组织生态治理宣教工作,以期强化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积极践行绿色生活,进而为绿色生态型城镇构建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加大城镇生态产业发展力度。因为生态产业在经济效益增加、人口流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将当地优势与生态产业有机结合,以此增强城镇承载力,借助聚集效能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发展目的。再次,掌握宜居城镇建设要点[9]。宜居城镇建设对象为城镇居民,因此要全面考虑居民生活习惯和居住特点,为其营造优美环境,使居民从内心深处接受并参与生态文明宜居城市建设活动。具体来说,落实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工作,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等企业重点监控,并制定有效治理措施。与此同时,引导城镇居民养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这一良好习惯,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具体落实。此外,逐步推进园林建设工作,这是生态文明城市打造、城镇化优质发展的有效路径。最后,推行生态保护经济政策。生态文明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发展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特点,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环保建设工作,并主动参与环境治理项目开发活动,以期为宜居城市打造、城镇化建设注入活力。4.4提高规划合理性。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对有限土地合理布局,充分体现集约发展理念。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城市中心迅速发展所造成的“大城市病”进行合理规避,还要带动周边农村与城镇的发展。所以,应当以“发展小城镇,做好大城镇”为目标,对城镇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而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中,需要有产业为支撑,只有加强城镇产业支撑,方能提高吸纳就业、转化农民能力,为城镇化经济发展夯实基础,我国中小城市适合发展工业,以便为建设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应当依据地区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对于资源、区位等与大城市产业转移区域相符,可通过对接发达地区推动自身产业的发展。但是,应当注意不能以牺牲农民土地、环保与资源利益为代价,同时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工作,将转变工业发展与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作为关键点,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以此为基础做好产业布局,对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让工业企业进入园区,实现产业集群,有助于集中监管,治理污染。如河南省近几年以产集聚区作为载体,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集聚,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在发展中实现产城互动,统筹建设产业集聚区与城市功能区,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城市功能,还推动了农村人口转移城市,并对部分地区实施子女上学、户口办理等优惠,获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域下,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统筹进程、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等措施引用城镇化建设新模式,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发展效率,同时,还能实现城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此外,我国城镇化后续建设及发展能够以此为铺垫,进而取得城镇常态化发展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青,邹柏松.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和投融资模式的经验性做法及其借鉴[J].商业经济研究,2017(6):181.

[2]谈佳洁.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7(4):72.

[3]黄璐,刘晓静.“以人为本”视角下的茶乡城镇化模式探析[J].福建茶叶,2017,39(1):179.

[4]石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个要点[J].人民论坛,2017(16):70.

[5]张建华.“逆城镇化”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枣庄市新农村建设为例[J].学理论,2020(06):15.

[6]张兴月.三方主体互动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创新研究——来自四川省仁寿县水利新村的个案[J].农村经济,2019(02):95.

[7]周雯,吴坦.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体育产业集群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90.

[8]杨渔樵,方俊,吴春虹.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运行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8,34(06):44.

[9]佟伟铭,张平宇.乡村城镇化新模式:基于陈家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与动力机制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6):1100.

作者:谢姗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