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起源理论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7 05:30:00

企业起源理论研究论文

【标题】企业起源理论:若干企业史检验

【英文标题】TheoriesofFirmOrigin:TestingBasedonHistoriseoftheFirm

WUShan-lin

(SchoolofEconomic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

China,200433)

【作者】伍山林

【作者简介】伍山林,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伍山林(1963—),男,湖南新邵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现代工商企业史和有关“分包制”的史料,对两种理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起源的交易费用决定论得不到历史证据的支持;企业是利用分工合作利益与节约交易费用的组织的假说,与企业史提供的证据一致。

【英文摘要】Inthispapertheoriesoffirmoriginbasedonthehistoriesofmodernbusiness

firmsandthe"Putting-out"willbetested.Theresultsshowthat(1)thetheorythatfirmaimsat

economizingtransactioncostshasnotbeensupportedbythehistoriesof

thefirmand(2)thetheorythatfirmisanorganizationthatcanbothexploit

benefitsfromdivisionoflaborandcooperationandeconomizetansactioncosts

isinaccordwiththehistoriesofthefirm.

【关键词】企业起源/企业史检验/现代工商企业/分包制

firmorigin/historialtestofthefirm/modernbusinessfirm/Putting-out

【正文】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00)05—0023—05

企业起源的交易费用决定论认为,若市场运行不存在交易费用,则不管分工多么复杂,任何一个想要生产最终产品的经济主体,都可以放手让他人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中间产品,再借助市场以完全契约的形式将这些中间产品组合起来,并且这种生产方式是最优的、无法加以改进的。因此,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新古典世界里,企业没有出现的必要。为什么企业出现了呢?该理论解释道,企业出现的必要条件是现实世界中的交易费用不为零;企业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当它比市场更能节约交易费用时,便取市场而代之。

另一种理论认为,在现实经济世界里将节约交易费用当作企业出现的唯一原因是片面的,即使将交易费用不为零视为企业出现的必要条件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在企业的起源上,还需要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即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能带来种种额外好处。这些额外好处都是分工合作的结果。事实上,若不存在分工,则交易没有必要,合作没有基础,市场不会出现,企业不知为何物。因此,有必要将企业视为在利用分工合作利益与节约交易费用上达到均衡的经济组织(Alchain,A.A.andDemsetz,H.,1972;杨小凯,1998)。

企业理论发展到现在,最为缺乏的是对各家企业理论进行检验的文献。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发展了一套立意深远的理论企业史外,钱德勒的著作可能是检验企业理论的最好材料。但是,钱德勒的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他的著作只分析了美、英、德三国的企业发展史,且考察的对象局限于现代工商企业的起源与发展。本文将利用钱德勒著作中关于现代工商企业史的丰富材料以及散布在各类文献中的有关“分包制”(Putting-out)——一种前现代企业的零星材料,检验这两种企业理论。

一、基于现代工商企业史的检验

钱德勒(1977)认为,1840年以前的美国,之所以还不存在现代工商企业,“单一单位企业”一统天下,是因为当时“经济活动的规模尚未大到足以使管理的协调比市场的协调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从而更有利可图”的程度,“建立多单位企业的必要和机会并不存在。”只有到了煤能提供廉价和方便的能源,铁路能提供迅速和有规律的全天候的运输服务的时候,才结束了500年来一直延续的管理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传统方法。为什么铁路与电报企业成为最早出现的现代企业呢?因为“对列车运行和运输流量进行管理协调,这对于旅客的安全以及横贯全境的铁路上高效率地运输各种各样的货物来说,乃是必不可少的。要在电报线路上传递数以千计的讯息,这种协调也极为必要。在其它形式的运输和通讯中,如果运输量变化不大,或者运行速度较慢,则协调的必要性就较低,大企业的出现也较慢。”将新的复杂的工艺用于生产,需要现代经理人员对多个生产单位进行广泛的组织协调。他总结道:“在生产上,最早的一批现代经理人员是出现在这样一些工业和企业中,它们的工艺性质允许把几个生产过程置于一个单一的工厂内来进行(亦即内部化)。最早的现代经理人员也出现在这样的工业中,一旦它们更集约地使用能源或者当机器、工厂设计和官僚主义程序得到改进时,它们的产量会猛增。当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工人数减少时,从事监督这些流程所需的经理人数却在增加。大量生产的工厂于是变成经理密集型企业”。

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那部书里,钱德勒总结的主要是企业在适应技术变迁的过程中调整组织结构以节约交易费用。他认为,(1)现代工商企业将原来独立运行的经营单位内部化。这使得交易规范化了,交易费用以及获得市场和供应来源的信息成本降低了,商品流量在单位之间可以进行管理和协调了,能够更好地利用设备和人员、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了。(2)许多营业单位的活动内部化到一个企业,管理层级制变得必不可少并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标志。这种管理层级制与独立的、自主的营业单位的联合体相比较,在于能提供管理上的方便,更好地发挥协调功能。(3)各级支薪经理越来越职业化,其工作的技术性含量越来越高,企业也变成了企业家式企业。企业家的选拔和晋升越来越依靠培训、经验和表现;现代企业中所有权越来越分散,股东不具备参与企业高层管理的影响力、知识、经验和义务,若所有者或金融机构不委派代表成为企业的专职经理,它们与企业的关系与一般的股东并无二致,虽然它们拥有否决权。(4)企业获得了“自己的生命”,企业家的决策目标也改变了,他们并不贪图眼前利益,宁愿选择使企业长期稳定和成长的决策。

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钱德勒对上述总结只作了很小的改变。在他看来,19世纪最后几十年里,当新的改进了的生产工艺发展起来后,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大量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建立现代工商企业的一般步骤是:先“对大得足以实现规模和范围成本利益的生产设施进行投资”,再“对特殊产品的销售、批发和采购网进行投资”,最后“征聘和组织必要的管理人员,以监督属于产品的生产和批发的职能活动,协调和监测货物通过各个工序的流量,并在现时的业绩和预期的需求基础上为未来的生产和经销分配资源”。另外,节约交易费用也是导致企业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交易费用是把货物和服务从一个经营单位转移到另一个经营单位时所发生的成本,它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密切相关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市场规模的变化不断地改变着企业制度出现和发展的经济环境,现代工商企业从一开始就集中于具有相似特点的产业,它们在19世纪最后25年中几乎是突然出现的,它们都以大致相同的方式产生和发展。由于借助充分利用规模、范围和交易费用经济能够很好地解释现代工商企业这些历史特征,故他说:“正是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市场的开放,导致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使交易费用减少,从而使大的多种单位工业企业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并以那种方式产生。”

根据钱德勒的考察和总结,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生产技术的变革,部分地是为了克服交易的困难而产生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又使协调生产的方式或组织生产的制度结构发生相应的变革,它在19世纪末使“单一单位企业”演变为现代工商企业。(2)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组织生产的制度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交互作用的,作为技术条件与制度结构综合体的企业,其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率、节约各种费用。(3)随着专业化分工和技术的发展,需要受过专门教育、拥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来完成生产与分配过程中复杂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二、基于“分包制”的检验

“分包制”广泛存在的时期比现代工商企业要早很多,它是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生产与交易的:中心商人将一些产品的不同零件、工艺或工序分包给不同的家庭独立完成,按照基本不变的质量标准,采取按件计酬的办法,对生产者的工作进行衡量和支付;待加工产品以及生产工具,或者是中心商人提供的,或者是独立家庭自己准备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对生产者加工过的产品的集中和销售,总是由中心商人完成的。

芒图(1959)清楚地描述了这种生产方式的一个具体发展过程。他说,当家庭工业不能亲自将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的时候,他们就必须与商人发生联系,由商人买进这些商品,并将这些商品出卖于国内外市场。逐渐地,商人掌握了家庭工业的命运并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关心制造上的某些次要的细节。在呢绒生产中,独立生产者分散且兼营农业和加工业,商人亲自监督很困难,于是:(1)这些生产者获得了充当企业主角色和同时为多个分包商生产产品的机会,增强了与单个分包商讨价还价的力量;(2)由于贫穷,这些生产者不得不向呢绒商借款,呢绒商通过要求织工以织机作为抵押的贷款方式,获得了对生产设备的所有权;(3)生产者原来的家庭生产方式逐渐丧失其独立自主地位,对呢绒商的经济依赖亦逐渐加深。当然,这种状况改变的快慢还与所采用的技术、原料的等级以及工人的技能等有关。考特(1965)也提供了一个类似的描述。他说,当农村家庭对棉毛织品市场的花色品种或前景不是非常了解时,那些对市场了解深刻、头脑灵活的人就积极地组织生产以满足市场形形色色的需要,凭借其知识成为别人的老板,他们根据估计的销售额购买原料,亲自或托人将这些原料转交给家庭工人去生产,按成品给付加工费,将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这种家庭生产因资本缺乏,总要受商人盘剥,家庭工人的自由程度非常小。由于在农村进行这种家庭生产能够逃避政府的控制和纳税,商人手头的工业资本很快变得充裕起来。但对于是否采用新的工业制度,他们显得优柔寡断,担心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达不到上等衣料的要求。

克拉潘(1926)描述了“分包制”在英国的变迁。他说,当产品是为遥远的市场而生产的时候,生产者就可能通过商人与消费者发生联系,商人成为控制生产过程的主导力量。这样,“厂外加工制渐渐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组织的占优势的——虽则绝不是唯一的——形式。在乔治四世在位时多半仍是占优势的形式;因为它虽则在一方面对大工厂和制造厂节节失败,但在另一方面却又始终以家庭生产和工匠为牺牲而有所得逞。只有在原料属于商业雇主,并且在需要厂外加工工人的技术的加工过程完成之后再行缴回的时候,资本主义厂外加工制才可以说是完全确立。”这种组织生产的方式在英国曾经广泛地存在过,“凡是工匠仍然可以在家里做活的那些行业,无不为场外加工工作的发展提供过机会——先采取工匠自备原料、但经常为商业企业主做活的那种不完全的形式,继而则采取原料也为工匠师傅所有的那种完全的形式。要把凡是据知其中有某种形式场外加工的英国各技术性城市行业一一加以列举,那无异是要编织一部完整的英国行业名录索引。”

诺斯(1981)和林钟雄(1987)则把“分包制”当作早期的企业形态。诺斯说,从手工业到领料加工再到工厂制,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生产制度的这种演变要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质量控制的难易来解释,其发展伴随着工资劳动的发展、投入产出计量的改变以及生产技术的变革。它是从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原料包给各地,工资(主要是计件工资)按阶段支付,生产任务分散,在产品质量控制上较市场具有优势,可将这种生产方式视为“早期的企业形式”。林钟雄认为,这种生产制度是大量利用农村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供给的一种方式,在中古后期已存在于纺织业和冶金业;它是一种以商人为中心的生产制度,是生产技术处于较低水平时最多能称为“原始工厂”的小规模生产方式;是欧洲商人为逃避城市行会管制而精心设计的一种生产流程,这种生产流程将各生产阶段连在一起,生产过程中的粗加工通常在农村进行,最终产品在城市中完成。

什么原因使“分包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工厂制所替代呢?学者们提供了好几种竞争性假说。早期的经济史专家强调的是新技术的规模收益,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传统的假说受到了挑战。以马格林为代表的“新左派”认为,工厂制之所以逐渐代替“分包制”取得支配地位,并非由于大机器的技术优越性,而是由于资本家加深了对工人的控制,以种种方式降低成本;威廉姆森提出工厂制使市场上的交易转入企业之内更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的假说,他认为,工厂制在防止盗窃、减少存货、节约运输费用、按技能分配工作、保持灵活性等方面,较“分包制”和其它类型的组织生产的方式具有优势;诺斯抱怨道,大多数关于产业革命的文献,作了错误的强调,即以技术变迁来解释工厂制的变迁,而不是沿着从中心工场、到监督管理、到更深的专业化、到要素投入生产的更好的管理、到技术变迁这样的路径来考虑问题。在这些假说中哪一个更符合实际呢?琼斯(1987)以1700—1870年间英国丝绸业有关技术变迁与产业组织形式变迁的史料,对新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提出批评,再次强调了技术在生产方式变迁中的主导作用。他总结道:(1)托马斯·隆贝18世纪早期的作坊是工厂的雏形,这种作坊的建立是为了利用水力及更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而他是否也想节约交易费用却没有有力的证据来支持;(2)工厂制的采纳落在捻丝技术和编织技术的重大进展之后,发明和组织变迁这种时间上的联系,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技术变迁的进程决定工厂化生产的采纳速度;(3)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丝绸业采用工厂制的地理分布与动力织机的引入密切相关,那些在技术上可用动力织机生产产品的地带,通常采用工厂制进行生产,那些在技术上难以采用动力织机进行生产的地带,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4)随着关税保护的逐渐消除,在19世纪的前半叶,制造业主还很少考虑用工厂制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节约在后半叶才对组织形式发生一些影响。

从这些考虑中我们可得到如下结论:(1)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生产技术条件不变而交易很不便捷以致成为利用经济机会的主要障碍的时候,组织形式的变迁主要是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2)组织形式的变化使人们地位发生相应变化,在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拥有优势的人,逐渐获得了以有利的方式利用其他人劳动的权利。(3)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生产的组织方式,生产制度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结语

很显然,上面的考察还远不是企业起源理论的完整的企业史检验。不过,如果遵从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根据上述有限的初步的检验,我们将不得不说:(1)将交易费用不为零当作企业出现的唯一必要条件,企业的出现在于它较市场更能节约交易费用的理论,虽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肯定是片面的;(2)能统辖在分工合作利益里的因利用新工艺而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即劳动的社会结合的利益,也是企业起源的必要条件;(3)在一般意义上,我们可将企业视为在利用分工合作利益与节约交易费用上达到均衡的组织生产、配置资源的方式,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所处的形态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收稿日期:2000—02—20

【参考文献】

[1]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林钟雄.欧洲经济发展史[M].三民书局,1987.

[4]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Alchain,A.A.,andDemsetz,H.1972.Production,

InformationCostandEconomicOrganiz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5).

[10]Jones,S.R.H.1987.Technology,TransactionCosts,

andtheTransitiontoFactoryProductionintheBritishSilkIndustry,1700—1870[J].JournalofEconomicHistory.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