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有效性探析

时间:2022-11-03 04:55:14

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有效性探析

[提要]企业是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村企共建成为新时代农村选择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的有效模式。本文以一个样板示范村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以社会学参与观察和访谈调查为主要搜集资料的方式,考察该村庄在“村企共建”方面的具体情况及成效,并通过实证调查对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思考。

关键词: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有效性;村企共建

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其中,企业在推动农村产业、资本、人才和市场发育成长方面,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2020年9月,农业农村部更是做出《加强政策创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回应与答复。同时,《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也明确提出“支持人才下乡,鼓励能人回乡,引导企业兴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许多企业“捷足先登”,纷纷选择进驻乡村,将企业的管理、技术、资金等优势与乡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相结合,实现两者之间的发展共赢、优势互补,村企共建也因此成为新时代农村选择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莱西后庄扶村“村企共建”具体情况及成效

莱西后庄扶村地处胶东半岛大沽河畔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全村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1.8公里,距莱西市区约7公里,距青岛90公里,距烟台110公里,距潍坊130公里,水牛公路自村南经过,潍石公路在村北2公里处经过,周边百公里辐射范围内有多处机场和港口,交通极为便利。目前该村共有713户,2,600人,党员67名,是青岛九联集团总部的所在地。1982年到1988年,后庄扶村相继建立罐头厂、面粉加工厂、蛋鸡养殖场等7个村办集体企业。1994年9月,在后庄扶村党支部的带领下,170名蛋鸡场职工,郑重地按下了170个鲜红的指印,共同出资买下蛋鸡场的全部资产,青岛市第一家村级股份制企业———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了。尽管在以后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党支部带领群众坚持“村企共建、协同发展”的思路始终没变,村党支部的远见和胆魄推动了青岛九联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带动了后庄扶村各项事业大发展。在村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下,后庄扶村以产业振兴促进融合发展,村庄先后荣获“山东省农村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十佳文明村庄”、“青岛市首批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从对后庄扶村的实证调查来看,村企双方在共建过程中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进行互动合作,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农村的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配套,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的就业素质,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加了农村的集体收入,使得村庄成为当地发展的标杆和示范村。具体而言,村企双方通过如下途径进行合作与共建链接:(一)企业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方面赢得村庄支持,从中受益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作为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青岛九联集团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所在村庄的支持。九联集团自改制后采取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民养殖户走共同富裕之路,不仅为农户提供鸡笼、雏鸡、饲料、防疫一条龙服务,还包销农户的产品。1995年以后,公司先后建立了饲料厂、肉食鸡加工车间、冷藏厂、种鸡场、孵化场、种猪场,兼并了莱西罐头食品厂、莱西庄扶冷藏厂、莱西粮贸饲料厂、青岛第三兽药厂、平度市肉联厂。1999年又租赁了莱西畜牧局畜禽良种场和国营五四农场种鸡场,逐渐发展成集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畜禽养殖、宰杀冷藏、加工贸易、工程建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秋建立了先进的自动化肉食鸡养殖示范场,年出栏成鸡10万只以上,开始了肉食鸡的工业化养殖,公司的养殖基地遍布周围7县市近千个村庄,吸纳5,000多户农民,是胶东最大的综合性畜禽养殖及畜牧业生产基地。目前,公司拥有员工7,900余名,2019年总资产达25亿元,销售收入86.9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村庄和企业联合成立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村庄为九联集团扩大生产提供用地、用工和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了村企统筹推进,实现了共建共赢共享。(二)依托企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进入21世纪以来,青岛九联集团在最初的“企业+农户”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公司+合作联社+农场”九联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如今正在积极探索“党组织+公司+合作社+生产基地”的新模式,带动了村劳动力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目前,全村85%以上村民成为青岛九联集团员工,每月工资人均3,000多元,保证了村民的稳定收入。九联集团是后庄扶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它不仅带动了全村及周边村庄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数达到800多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400余人,以肉食品的生产加工为中心,其他行业共同发展已成为后庄扶村的经济特色。(三)企业反哺改善村庄硬件设施,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和教育养老体系。青岛九联集团创始初期仅有6,000个蛋鸡,面对企业融资困难,后庄扶村党组织率领村民投入14万元注资企业,使企业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创业时期。九联集团生长于后庄扶,发展于后庄扶,不忘后庄扶培育之恩,先后投入1.3亿元用于村庄建设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修建沽河大桥、村委会办公楼、党群服务中心、学校等设施场所。后庄扶村依托企业构建“大服务”机制,实现了乡村服务由“粗放供给”向“精准配置”转变,总结出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的“157”乡村治理工作模式:1(抓实党支部这一核心)、5(开好一个会、用活一个群、管严一个章、密织一个网、做实一个站)、7(瞄准村有收入、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弱有所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七个目标),探索了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生产生活生态齐发展的治村之道,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这个经验在2020年山东省乡村治理工作现场会上作为典型案例推广介绍。老模范村后庄扶通过多年村企共建实践探索,真正做到了7个“有”:一是村有收入,即村委依托与原村办企业九联公司联营和自办村面粉厂,常年将村集体收入维系在200万元以上。二是住有所居。村庄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做了长远规划。青岛九联集团壮大后,大多数村民的身份也从农民转变成工人。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2020年,青岛九联集团出资通过旧村改造帮助老百姓建起了第一批4栋居民楼,近200户群众踊跃搬入新居。从2012年至今,进行了八期工程建设,已建成居民楼23栋。按照“一户一居”要求,尊重群众意愿,以旧房抵换或者低于成本价的15%转让给本村村民,村集体组建物业团队,费用由村集体承担。全村713户居民,有690户已经搬迁上楼,目前在建2栋,规划建设3栋,预计到2021年底,有望实现全体村民喜迁新居。对居民小区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净化”等配套工程,小区绿化率达到70%,通电(电视信号)、通水、无线网络、供暖入户率均达到100%。村党支部坚持统一实施旧村改造规划,本着村民自愿交回宅基地和自愿有偿购房原则,在九联公司和本村集体收入支持下,逐渐改变了村庄面貌。三是学有所教。投资1,5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九联小学和幼儿园两座省级规范化学校,实现本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借读费用全免。随着九联中学扩建和莱西二中搬迁到附近,后庄扶村可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就近求学。多年来,后庄扶村学生考入大学,九联集团给予每人3,000~5,000元奖励。四是劳有所得。全村主要劳动力实现了就业不离村,并全部办理养老保险。随着青岛九联集团的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增收致富明显提速。不能参加企业工作的人员则参加后勤服务、保安保洁等工作,由村集体按每月800元工资发放,保证了全村有工作能力和工作需求的人员100%就业。五是弱有所扶。致力于慈善公益,青岛九联集团每年支出20万元用于救助天灾人祸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和在读大中专学生,帮助其度过难关。每年的救助金发放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对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重点补助。六是老有所养。全村65岁以上老人,按年龄段每月发放200~1,000元不等的现金补助,新农合个人承担部分由集体承担,每年组织老人免费查体。投资500万元,按照适合老人居住的标准设计建成现代化老年公寓,公寓里配备了床柜、床、厨房用具等,免去入住老人的全部租金和水、电、暖、有线电视费用。目前,全村75%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自愿入住公寓。七是病有所医。群众看病不花一分钱,除按国家规定报销的70%费用以外,剩余的30%由村集体全部报销,并给予因病致困的家庭一定数额的补贴,从根本上杜绝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四)建立村企组织联建机制,深化村企合作。后庄扶村与九联集团形成了村企共生的党建工作模式,企业与村庄的部分职位有交叉任职现象,如九联集团创始人王振江在创业初期担任后庄扶村党委委员,后庄扶村现任党组织书记王希科,同时也是九联集团党委副书记,村庄治理精英与本土企业能人重叠,这也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某种程度上拥有了象征基层公权力的村党组织背书,企业与村庄血脉相连,乡土的联系和熟识性增强了双方的信任理解。时至今日,在沽河街道党工委的主导下,村庄与企业“党组织联建”更加紧密,通过“企业党组织+村党组织”联建,成立共建议事会,吸纳了青岛九联集团、雀巢公司、九联小学、庄扶警务室、康馨护理中心等11家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共建议事会,推行“新村吹哨、成员单位报到”制度,在企业发展和村庄建设的重大事情上实行共议共商,完善企业与村庄互动交流及决策议事机制,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企业需要的用工、土地等事项可以直接拿到议事会上研究处理,村庄也可以把群众对企业的意见拿到议事会上谈,这样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也能有效避免和化解村企矛盾。除此之外,后庄扶村在组织建设上,还探索了加强村组建设的楼长制、街长制和网格化管理方式。30多年来,后庄扶村没发生一起恶性治安案件,没有一起集体上访事件,多次荣获了“省级文明村”称号。村企合作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青岛九联集团和村集体共同出资建设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组织开展道德评议、道德讲堂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形成了“以德为根、以诚为本”的庄扶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五)践行村企发展融合,推动村企共建。后庄扶村党支部以产业为纽带,不断整合各类要素和发展资源,努力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推动了农村经济向“抱团发展”转变。后庄扶村加强了对九联集团的服务配套,通过房屋租赁、农贸市场、交通运输、卫生保洁等各种形式服务企业,特别是依托青岛九联集团的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经营村办面粉厂,保障村集体每年稳定盈利130万元,同时青岛九联集团每年以土地租赁、医疗补助、扶贫救济等形式向村集体回流60多万元。九联集团的崛起,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仅饲料厂每天就有200吨原料和成品运进运出,加工车间每天也需要运送肉食鸡6万只进行宰杀。全村从事运输业的大中型车辆112辆,其中保温车2辆,村民自购汽车32辆,年创利润350万元。后庄扶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治理等方面都率先走在了全市前列。

二、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有效性分析

通过莱西后庄扶村“村企共建”模式的实证调查,我们发现30年前莱西会议期间介绍过该村经验,迄今,他们仍坚持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后庄扶村的发展其实也正是靠本土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带动,该企业创始人王振江自己也是后庄扶人,他与村庄、村民之间有着天生的地缘、血缘联系,村企之间更易建立起有组织、常态化、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城镇化、工业化冲击之下,农村的发展很难再依靠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支撑,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村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急需的力量。后庄扶的突出特点,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依靠自己的能力整合村庄资源,奔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常年坚持不懈,扶持村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起来。企业与村庄、企业家与村庄、企业员工与村庄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成为后庄扶村治理结构中重要的支撑主体在村企长期共建过程中,企业为农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农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这种模式把企业和农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进而延续村庄发展动能,实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建”的目标。具体分析如下:(一)对企业而言:之所以选择进驻农村,一方面是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履行企业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其根本目的,企业通过发掘村庄内部的资源潜力,可以有效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降低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值。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离不开其所在村庄村委会的支持,因为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所必须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首先是由其所在村庄提供的,而村委会则希望通过企业在村中的落户与发展来增加村庄就业机会,带动村庄整体经济。村企共建从本质上讲是企业和村庄通过共建的形式,彼此的资源实现共享,将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相结合,在为自己赢得利益的同时,也让对方得以发展,结果是互惠互利的。企业进驻乡村,其实也是增强城乡互动联系,加速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需要进一步畅通村企之间的共生界面,提高互动双方的合作能力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二)对于农民而言:他们拥有企业的优先就业权,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企业进驻其所生活的农村,利用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能有效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条件,并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进一步降低耕地的养老、医疗等社会功能,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而在类似的共生关系中,村民也逐渐对赖以生存的企业表示普遍认可与依赖,村民的态度和支持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社会基础。(三)对于政府而言:它在村企共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努力营造村企发展良好氛围,推进村企深度对接,构建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政府也是“理性人”,有招商引资,培育营商环境,推进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就业素质与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面貌的施政需求。另外,政府也是矛盾的“调节者”、集体经济的“监督者”,只有履行好政府职责,才能取得更多农民的满意和信任,累积其必要的政绩。依托后庄扶村的样板和典型示范引路,政府也开始对其周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试图用强村带动弱村,实现区域内村庄的共同发展。(四)村企共建能够顺利实施源于政府、企业、农村三者的利益诉求存在重合。这使得他们之间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顺则政府、企业、农民多方共赢,反之则可能面临政府财源减少、企业利润降低、村庄难以受益、农民无法分享发展成果,多方利益呈现共损局面。美国政治经济学者奥尔森在《权利与繁荣》中提出著名的“共容利益”理论,并将其定义为:“某位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或某个拥有相当凝聚力和纪律的组织,如果能够获得稳定社会总产出中相当大的部分,同时会因该社会产出的减少而遭受损失,则他们在此社会中拥有了共容利益”。后庄扶村“村企共建”模式的多方在博弈之间形成利益共容和合作的稳定性,产生了类似奥尔森所描述的共容利益,使得他们的共建合作处于长期稳定的良性循环,分别拥有权力、资本、土地等优势资源的政府、企业和农民在“为已利他”行为机理的驱动下实现了互惠合作。实践中,由于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一些村企共建的成功模式也只能为其他地方借鉴而不能简单照搬。

三、结论与思考

乡村振兴是时代课题,目前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乡村颓败,人员流失,活力难在,人人向往城市,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难题,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发展道路,后庄扶村的“村企共建”模式无疑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研究范本,也给我们观察村庄的有效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视角。唯有实现产业振兴,农村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兴旺,千千万万个农村才能如后庄扶村一样,农村集体能成为有活力的生命体,激发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从而一代又一代地建设它。借鉴后庄扶村的实践经验,现做出如下以下几点思考:(一)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有头脑有能力的精英带头人。在村庄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精英等“关键少数”尤其是村干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枢纽作用。后庄扶村的发展得益于有一批好的“头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领导集体,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对村庄的发展、民生的改善承担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后庄扶村先后出现三个好的当家人,第一任书记叫王顺寿,他从1961年至1990年掌管村庄,在位近30年,始终以村为家,以民为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发展集体经济、为村民脱贫致富上,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曾受邀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第二任书记是王华开,基本延续前任当家人王顺寿书记的治村之道,后来他也被提拔为副镇长、林业局副局长。第三任书记是王顺寿之子王希科,他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村庄管理权,不仅认可父辈对村庄的感情投入和发展理念,而且继承了庄扶人前仆后继甘愿豁上性命实干的拼搏精神,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共同富裕。他在父辈治村的基础上,近20年来始终坚持推动村企共建,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同时也利用企业发展逐步改变村庄面貌,创新激发集体成员共同奋斗的激励机制,让村里老百姓过上了比城里人福利更好的幸福生活。(二)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正确清晰的发展思路,并贵在长期坚持下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一样摆在大家面前,能不能抓住每一次稍纵即逝的发展良机,迅速搭上国家大战略的顺风车?后庄扶村做到了,把一个村办小企业扶持成国家农字号龙头企业,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发展路子。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村庄也曾有过类似企业,但在市场化浪潮中基本都销声匿迹,难能可贵的是后庄扶村一直坚持集体经济发展理念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促农的特色发展路子,充分发挥邻近城区的地域优势和食品产业优势,不断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资源和资产的经营能力,逐步在现实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事实也说明,村庄发展的好赖与村庄集体经济的强弱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三)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共容的利益链接机制。村企共建符合后庄扶村、九联集团以及地方政府多方的共容利益,在合作上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但这仅仅使得他们合作变得可能,要使双方在现实中真正合作起来还需要实践层面的利益共容,任何一方不能有期望搭对方及其合作者便车的倾向。而这正是村庄建制优化调整后,兼并周边几个村庄的后庄扶新村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破解合作组织固化难题,发挥区域化党委统领的作用,推动产业链纵向融合延伸或许都是可行路径。为此,我们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发展更多地应该发挥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其它主体的多元合力,建立一种多元合作的发展与治理架构,进而为乡村实现振兴提供源源不断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中国政府网,2018.1.2.

[2]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EB/OL].青岛政务网,2019.8.5.

[3][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熊丽娟 单位:中共莱西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