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及对策

时间:2022-09-29 10:04:27

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及对策

智慧物流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智慧物流内涵及模式分析

(一)智慧物流内涵。智慧物流作为科技创新发展与工业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研究成果,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等现代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实际应用。智慧物流不仅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物流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智慧物流作为物流产业的最高级发展形态,共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包括:信息化阶段、物联网阶段、智能物流阶段及智慧物流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如表1所示。当前,智慧物流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普遍认为智慧物流是以物联网网络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全面对物流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管理与处理,进而达到自动调整并提供最优决策的功能。同时,在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及物流自动化设备等软硬件设施的协助下,全面提升物流仓储、加工、流通、配送等环节的效率,进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与传统物流模式相比,智慧物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高度集成与融合了所有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业务环节、物流管理环节及物流技术之间的无缝衔接,提升了物流运作效率。通过传感器、智能设备、自动化装备建立起物流产业的感知交互系统,实现物流资源配置最优,并最终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的目标。具体而言:第一,物联网实现了物物连接,为物流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搜集并整理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挖掘物流信息的潜在价值,最终将分析结果应用在物流仓储、包装、加工、运输等环节,建立起集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化服务模式;第二,智能化设备及物流自动化设备提升了物流产业的感知能力,使物流业务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智慧物流的智能感知交互特性可以更加准确判定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以便物流企业为客户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与个性化的服务,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第三,智慧物流作为物流商业模式的最高级形式,具有协同物流产业各环节发展的作用。一方面,新技术与新管理模式结合与应用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物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同一时间内满足不同主体的目标。(二)智慧物流基本框架及模式运作流程。1.智慧物流以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通过互联网网络的信息传输功能实现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交互,以智能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方式对物流自动化整备、智能化系统进行控制,以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智慧物流的自动感知识别、物流服务可追溯、物流管理智能化决策等功能。由此可知,一个完整的智慧物流商业模式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基础底层、以网络媒介为交互中介的网络层及为客户完成物流服务的应用层,具体组成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基础底层是整个智慧物流框架组成的核心部分,它是利用GPS、GIS、GPRS及相应传感技术、信息传输等技术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搜集、整理,从而使物流实体与物流信息紧密结合;网络层是智慧物流框架组成的核心部分,它对基础底层所搜集到的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存储、过滤、处理等技术处理,并将最终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传输到应用层,为物流企业和客户直接使用;应用层则是物流企业直接与客户连接的窗口,它是在网络层的基础上,通过物流设备为客户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物流商品的仓储、运输、加工、流通及配送等服务。2.智慧物流模式运作流程。由智慧物流模式基本框架可知,物联网基础底层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网络层是智慧物流模式的主要核心部分,智慧物流的运作流程就是这两部分的协作过程,具体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智慧物流模式的实施与开展取决于物流设备智能化运作状况及智慧物流系统的智能决策状况。其中,智能化运作主要由物流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决定,智能决策则由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决定。智能运作及智能决策之间由互联网网络连接,信息数据通过移动数据传输技术彼此互通。

智慧物流发展环境与机遇

(一)经济发展与改革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第一,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正朝向结构更加合理、分工更加明确的方式不断演变。尤其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背景下,势必将进一步拓展内需,商品交换与流通将更加频繁与紧密,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求物流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与变革,需要打破当前物流产业产品单一、服务质量效率低等问题,为智慧物流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第二,社会资本逐步进入物流产业,智慧物流产业成为新一轮的投资风向标。当前,在我国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物流”的智慧物流模式不断成熟与创新,逐步成为物流产业新的发展方向;第三,“一带一路”等开放式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国家贸易交易活动更加频繁,对跨境物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面对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跨境物流产业而言,只有发展智慧物流,提高物流企业订单处理能力、跨境运输能力及海外投递能力等业务水平才能提升我国物流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二)智慧物流利好政策紧密出台。自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物流产业迎来全新发展契机。随后,利好智慧物流发展政策不断出台(见表2),并且相关利好政策涉及面广,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发展规划应有尽有。如:在顶层设计方面,2016年4月国务院颁发了《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确立了发展智慧物流的目标和任务;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颁发了《“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实施意见》及《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智慧物流发展具体细节提供发展指导。在具体发展规划方面,2015年7月商务部推出了《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智慧物流配送体系的主要任务及各环节配送任务的具体建设方式。种种政策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视程度,有关利好智慧物流的政策与规划势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三)智慧物流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提升。首先,我国物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已经可以进入大范围推广与应用阶段,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基础准备。从物联网的市场规模来看,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提升,由2010年的193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500亿元,较2014年市场规模增长29.3%。从物联网的基础组成设施RFID(无线射频识别)的市场需求方面来看,2015年我国对RFID的市场需求规模达到400亿元,对微机电传感器的需求量为7300万个,占据全球需求总量的30%,为第一市场大国;其次,在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尤其是在通信协议、网络管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2015年我国信息产业收入为17.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大量大型数据处理企业不断涌现,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技术水平位列世界前茅,并且该新型技术正逐步融入物流产业,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最后,物流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物流操作业务的自动化设备不断增加,自“十二五”期间,每年我国物流企业的自动化设备数量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目前,我国已经有十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自主研发生产物流产业自动化设备,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设备支持。

智慧物流发展阻碍与挑战

智慧物流体制不健全,物流企业运营机制有待完善。智慧物流作为互联网与传统物流相结合的新型业态模式,其业务模式与运作模式不仅涉及互联网领域及物流领域,同时也要涉及交通、信息技术、商务等其它领域。因此,智慧物流在管理方面要受到发改委、交通部及工信部等多个行政部门管理与监管。然而,我国行政部门与行政机关在监管方面较为独立、各自为政,因此智慧物流发展要受到不同部门之间政策与监管的矛盾影响,导致智慧物流发展受阻、缓慢。一方面,多部门监管方式容易造成监管空白或者过度监管,为企业发展增加运营负担;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应付不同行政部门监管,将耗费企业大量财力、物力与人力,为企业增加经济负担。从物流企业管理方面来看,虽然当前许多物流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布局构建智慧物流运营与管理体系,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已经开展智慧物流发展的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与措施,导致日常运营管理混乱,物流资源与要素无法达到最优配置,在物流配送方面丢件问题频频发生,难以形成大规模运营。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受到信息化技术限制导致转型吃力缓慢,即使能够引进智慧物流技术,但是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致使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同样无法大范围推广。智慧物流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以来,物流企业在物流仓储、物流运输及物流配送等环节的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物流企业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但是由于智慧物流的前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因此,各地区的智慧物流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智慧物流智能设备质量层次不齐,关键自动化物流装备技术有待提升。智慧物流模式的特征是物流运营及服务全部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因此智慧物流自动化设备质量与技术的成熟与否关系到智慧物流发展水平与质量。然而,我国自动化物流装备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与国际物流设备自动化制造商在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第一,物流设备数量增加较快,但是主要是运输设备、仓储设备、配送设备及搬运装卸设备真正适应智慧物流发展需求的智能化机械设备较少;第二,仅有少数大型物流企业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得到较大提升,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还是传统物流方式运营,物流设备以半机械化为主;第三,物流设备制造商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含量不足,生产商往往依靠价格占领市场而非依靠技术占领市场;第四,目前用于智慧物流发展的关键性自动化物流设备仍以国外进口为主,而国内厂商的设备制造仍处在验证阶段,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高端物流人才缺口较大,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智慧物流作为一门融合多种产业的跨领域学科理论,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多面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物流从业人员按照工作性质可以分为战略层、管理层及操作层。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初级操作员岗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但是由于薪金不高的原因,导致该职位的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强,但是也始终保持动态供需平衡状态。相对而言,智慧物流真正缺乏的是高级人才,如市场拓展总监、采购经理、物流规划工程师等高端人才和职位。根据《中国物流人才职业能力建设蓝皮书(2016)》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智慧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主体主要表现在行业需求范围增大,高端人才、物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虽然我国目前有20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课程并为智慧物流产业每年提供15万人左右的人才,但是与智慧物流每年新增180万左右的工作岗位数量相比,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物流特征和优势不同,导致各地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具有显著差异性,进一步加剧了物流人才的供需不平衡。

智慧物流发展战略及优化路径

智慧物流模式作为一种跨产业的新型商业模式,其模式的发展与推广不仅仅只依靠物流企业及相关技术,同时还需要政府政策、金融机构融资服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制造商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建立并完善智慧物流产业链将是推动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具体的智慧物流生态圈如图3所示。第一,完善智慧物流政策体系及管理机制,优化与改善智慧物流发展环境。当前,我国物流产业仍存在“乱、散、弱”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及相关行政单位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为物流企业开展智慧物流业务打造宏观环境。例如,编制智慧物流中长期发展规划及行业标准化建设,包括智慧物流技术、装备和业务运作流程的标准制定及智慧物流信息数据、管理和相关应用的开发标准等。在管理方面,加快制定针对智慧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条文,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基本法律保障,破除当前不利于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的机制与体制障碍,充分发挥智慧物流模式特色,实现智慧物流法制化与规范化发展;第二,加快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物流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逐步向数据化发展。建议物流企业先从企业内部非核心业务部门开始信息化与数据化转型,待运营较为平稳后再向核心业务部门推广,从传统物流业务经营到电子化、数据化采集物流交易信息及活动信息,再到全面应用电子面单及电子合同等数据载体技术。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加入物流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实现物流信息数据共享,共同建立智慧物流生态圈;第三,加强智慧物流技术研发力度,创建我国自有的智慧物流核心技术,提升物流产业整体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继续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研究,增强技术转化与应用率,注重智慧物流线上与线下智能融合发展,提高物流企业智慧物流发展水平。重点针对物流配送、管理及仓储环节的自动化设备研究,确立我国智慧物流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机制。除了高等院校培养高端智慧物流人才以外,建议物流企业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或者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建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基地,从本企业内选拔具有一定实务经验的人员进行进一步培养,培养既具有理论实践,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智慧物流人才;第四,物流企业转型智慧物流模式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资金支持,因此智慧物流生态圈的建立需要金融机构的融资协助。由于我国物流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因此这些物流企业往往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需要金融机构针对中小型物流企业创新具有针对性的智慧物流融资产品。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以降低或者减免转型企业的缴税压力,间接减少物流企业转型的经济压力;第五,继续加强交通运输领域供给侧改革力度,解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及物流运输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包括建设综合性交通枢纽,为发展多式联运提供基础准备以降低当前物流运输的高成本问题。同时,要弥补我国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增加各地政府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推进乡村、乡镇的硬化路面建设,以拓展物流企业的服务范围与能力,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作者:郑秋丽 单位:黄河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