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体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7 17:27:03

智慧体育教育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智慧体育;互联网;学习环境

基于对大数据技术变革潜能的充分把握与认识,2020年3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应充分利用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建设信息化教育,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1]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由此,大数据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促使精准体育教学成为可能。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体育教育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的教育范式,被寄予极高期待,因而有必要研究如何构建智慧体育教育模式。[2]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普遍是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发展的核心活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许多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3](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观念的新与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选择与运用,并与教学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当前,大量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只热衷于形式改革,并未将智慧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由此导致高等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一方面在于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统体育教育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在于体育教育相关教师缺乏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理论指导与实践,导致很多体育教师不了解怎么应用智慧体育教育理念。此外,高等院校基于传统教学观念,多重视专业教学,对于体育教学普遍较为忽视。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大多存在一定的形式化。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进进程与,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当前新时代高等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转变。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由于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呈现出教学方法固化、形式单一的特征。第一,一些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偏重灌输式教学法,由此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灌输式教学法存在不能覆盖高等院校学生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致使体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第二,虽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已在高等院校内普及,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但其在体育教学方法中的应用范围还十分有限,应用程度也不深,导致体育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根本性创新。方法固化、形式单一的体育教学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体育教学需求,容易令进行体育学习的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也容易打击其体育学习积极性。[4](三)教学目标模糊。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模糊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制订的教学目标十分不明确,普遍用“懂得”“掌握”和“理解”等词汇来表达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这种不具体化的评价指标很难判断高等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的真正学习程度,也无法判断优化教学内容的实现路径。二是体育教师时常会错误的将学生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等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二者终究存在差异。体育教学目标具有激励、指导与评价等功能,而学习目标则没有。若混淆二者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的激励、指导与评价等功能将会被减弱。第三,高等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应存在多种社会功能,健身功能仅是其中之一。体育教学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但当前体育教师受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束缚,仅将身体健康发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势必会导致高等院校无法培养出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5]

二、大数据在体育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一)推进体育教学职能转变。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平台能够对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各个教学部门进行协同化管理,推动体育教学职能的转变,形成智慧体育教育综合管理体系。在协调配置教育资源方面,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对原有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还能够提升数据平台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优良配置,对学生个体进行科学引导。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主导作用转变为辅助作用,激励学生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体育教师群体而言,大数据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其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充分融合在数据平台中,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大数据技术令其能够选择更适于自己体育锻炼项目,从而在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安排下,更好地提升锻炼效果。(二)推动体育教学理论水平提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发展取决于理论数据的支撑。首先,利用全面教育数据以及合理数据算法分析出来的结果,能够有效推动体育教学理论水平提升。且数据分析结果对体育教育智慧化发展能产生直接指导作用。其次,结合现有教学状况对体育教育信息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结果与智慧体育教育理念相结合,能够将教育理论提升至更高层次,从而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高质量指导。最后,借助大数据技术,体育教育理念能够实现系统化的、动态性的改革创新。大数据技术可基于其自身应用的特征,构建出开放性、网络化的教学平台,通过多种途径传递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体育教育内容。大数据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促进体育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为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做出应有贡献。(三)推动体育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可穿戴设备,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定每个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锻炼中所产生的运动、健康数据。相关技术人员在采集这些数据后,将这些信息同步到大数据平台中,从而为参与体育学习的学生制定出个性化运动计划,强化体育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在智慧体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对于教师群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可推动体育教师对学生素质变化和身体成长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差异化需求进行判断,更加准确地收集学生的运动数据。体育教师群体可将体育教育模式游戏化,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可促使其实时跟进自身体育锻炼成效,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出满足实际需求的课外锻炼计划,从而更好提升体育学习效果。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构建

基于大数据技术优势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构建智慧体育教育新模式。新模式主要包括三面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全息”化智慧学习评估平台、生态化智慧体育学习环境、个性化智慧体育教育教学系统。(一)“全息”化智慧学习评估平台。智慧体育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需要智慧体育学习评估平台。智慧体育学习评估平台应基于数据,具备多元化、全程化、可视化、多维度等特征,以实现通过评估促进体育教育发展、通过评估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目的。有机结合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可有效促使评估由学业成就向学习过程扩展。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第一,智慧评估平台可自动记录、监测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过程中、过程后的测验成绩,进而自动刻画出高等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画像。教师及相关人员可将数据实时传送到云平台中,实时更新学生体育学习立体画像。第二,智慧评估平台通过利用语音识别、表情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心理状态展开分析,比如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兴奋度与紧张度分析,基于表情识别技术的学业情绪分析,可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有效跟踪。此时的智慧评估已脱离平台中行为数据的束缚,能够从心理、行为两个维度同步为体育教育目标对象提供更为精准的画像。第三,智慧评估平台可利用脑电、心电等脑科学或神经科学生理数据对学生展开评估,促使学生学习评估画像彻底由平面转向立体。即智慧评估由行为评估出发,发展至心理评估,最终发展至生理评估。心电、皮电、脑电等生理数据并不受主观意识操控,受神经系统自主调节,更能够从客观层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智慧评估平台可通过多渠道收集该类数据,并以此类数据作为判断学生心理、生理反映真实情况的校标,精准、真实、全面地描绘体育教22育目标对象的“全息”画像。(二)生态化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是基于技术增强的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学习环境。智慧体育学习环境主要分为三类,即O2O(OnlineToOffline)、OAO(OnlineAndOffline)与OMO(OnlineMergeOffline)。不同的高等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智慧体育学习环境。在O2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方面,体育教学过程主要发生在线下实体空间,但线上虚拟空间处于主体地位,职责主要是“宏观调控”。二者具有明显的强依赖关系,并具有明显的边界,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设备的界面。O2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主要的典型教学模式分别是创客学习与翻转学习。创客学习即体育教学目标对象在线上任务进展状态、认领任务、组队分配任务与发起异步讨论,在线下按照线上布置的体育锻炼任务展开实践,接受体育老师或体育锻炼相关专家的操作指导。翻转学习即体育教学目标对象在课前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在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实践。对于学生的课前学习平台也会展开跟踪记录,并录入至学生的体育学习数据中。体育教师可根据反馈数据决定教学计划,如下一堂课的体育教学内容或需重点给予关注的学生。在OA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方面,线上虚拟空间除了任务下达与数据记录等功能外,多了教学职能。线下实体空间增加了智能分析职能。简言之,OA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中的线上线下空间实现了无缝衔接,且二者的功能逐渐具有相似性,呈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形态。线下实体空间主要通过利用边计算技术,让具备数据分析功能的实体设备快速地分析、处理数据。基于边计算技术与智能软件或设备,线下空间甚至不联网就可以进行学生体育学习情况智能分析。线上虚拟空间通过增加教学职能,促使学生能够在快速切换不同体育教学情境、环境时,依然能够连贯地上课。区别于OA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方,OA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是线上线下互增值、互联、互通的,是“双向”流通。在OM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方面,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XR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体育学习逐渐出现边界模糊化的趋势,如线下空间虚拟化、线上空间实体化。线下空间虚拟化即高等院校可以大数据技术为出发点,引进“5G+感控技术”,直接遥感体育锻炼场地、设备,并利用全息技术或VR实现体育教学场景重现。学生可在OM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环境中获得充分的线下体验式情境教学。线上空间实体化即高等院校体育学习者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与MR技术,直接与进行体育知识教学的机器展开对话。在此过程中,线上空间的界限将会被最大化模糊,学生在感知不到线上虚拟空间存在的情况下就能获得体育教学服务。(三)个性化智慧体育学习系统。为体育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是智慧体育教育的核心诉求。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加持的个性化智慧体育学习系统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学生体育学习数据,分析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偏好选择、薄弱环节、特长种类,并以此做个性化服务决策。如个性路径规划、适性资源推荐。同时,个性化智慧体育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异质性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适当调整,如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即时生成学习路径。美国“AI+教育”公司Knewton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成为个性化智慧系统的典型案例。具体而言,智慧体育学习系统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举措。在课表方面,系统应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出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课程,并为其智能推荐该体育课程;应依据学生对体育教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与体育学习能力的精熟度,不再制定统一的体育教学时间,而是根据教授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时间;应以体育教学项目为单位,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确计算,每周更新符合学生体育教学需求的课表。在教学组织方面,系统应脱离传统体育教育的束缚,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将智慧体育教育拓展至户外;系统应将社会上的成人或家长纳入教育者框架,令其也参与至智慧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体育教育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平台支持和技术支持。当前,智慧体育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应用也已进入“从有到优”的发展阶段。

体育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有利于推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紧随时展,不断地调整自身教育目标与发展方向。同时,构建智慧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体育教育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水平,营造智慧体育教学环境,提升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A/OL].(2020-04-09)

[2]黄海波.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行为评价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29):94-95.

[3]王震蕾.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统计学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1):65-68.

[4]王欣欣.“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辽宁省中等艺术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J].体育风尚,2019,(8):199-199.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2

从哲学层面来体说,体育智慧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体育智慧结构包括体育理论智慧、体育实践智慧和体育技艺智慧.对体育智慧的认识和实践,有助于我们探究体育智慧的本质,践行体育智慧.体育理论智慧简单而言就是从理论上思考体育与社会的关系,体育与人生的关系,把体育放到社会当中进行考察,探求体育发展的规律,站在客观角度对体育与社会和人生结合进行求真的思考.体育本质和基本矛盾,体育价值观,体育知识,天、地、人系统观,生命观,人体观,体育与社会的进步及人的发展,体育思想的发展及体育文化的演进,体育科学论,体育哲学范畴论,体育科学方法论等,都是体育理论智慧应该追问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体育之所以蕴涵着实践智慧价值,是因为体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即是一种目的含于自身的活动,不同于其他目的在活动之外的技术性活动.体育实践智慧是指主体在具体体育理论的指导下实践体育,达成真、善、美的统一,是生命力与向善力的和谐统一.可见,我们不仅仅要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实践智慧.体育技艺智慧的目标在于求美,体育历来与美联系紧密,首先表现为形态美:运动者优美健壮的体态,运动中充满张力的饱满肌肉线条,旋转的优美弧线等无不凝聚着美的智慧.超越美:体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超越之美,运动者超越自己的纪录与极限,它为人类精神注入活力与动力,使人类不停地奋斗与前行.奉献美:运动员所取得优异的每一份成绩,无不凝聚着运动员十份百份的辛苦汗水,运动员为国争光,无不体现一个炎黄子孙在为国奉献的赤诚之心.意志品质美:运动参与者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正是引领人类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国体育智慧遮蔽的原因

传统意义对体育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强调身体境界而忽略精神境界、强调技术境界而忽略文化境界、强调现实境界而忽略理想境界,即我们缺乏体育智慧.有学者指出现代社会将教育建立在“单一”、“片面”、“狭窄”、“机械”、“僵化”、“唯客观”、“非生命”、“去主体”等知识观念及其实践的基础之上,使受教育者困陷于知识的藩篱,或淹没于知识的洪流,而不能走向作为智慧主体的自由自觉.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体育与智慧好象从不沾边搭架,体育历来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相联系,学校体育教学是技术传授,体育教师等同于“匠人”.群众体育则是自娱自乐的个人行为,竞技体育则是日复一日的苦练,体育智慧被完全遮蔽了.数千年来,儒家“学而优则仕”、“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和思维定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文官笔一划,武官跑死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的根深蒂固,成为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8]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体育也走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体育人的代名词,正是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蔑视身体、轻视体育的文化和观念盛行,体育的智慧魅力也荡然无存.近年来,随着工具理性的畅行、功利主义的泛滥,功利性、实用性,成为现代人生活交响乐的主旋律和重音符.有学者指出现代社会只有欲望本身,人的规定被抛弃,消失在欲望之中.[9]竞技体育被贴上利益的标签,表现为体育本质功能的异化,体育是带来则富、功名和地位的手段,渐渐弱化和忽视了竞技体育完善人类生命质量的使命.“效益至上”和“金钱至上”的、畸变的功利化价值观,导致“拜金主义”和“锦标主义”的大量出现.在工具理性的威力下,群众体育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压迫,以健康作资本,以身体的消耗换取金钱累积.在学校体育中,体育由注重过程转变为强调结果,由目的降格为手段.体育教学注重技术的传授,考核标准是速度、远度和高度,学校运动会注重获取锦旗、奖牌,体育对个体的启迪、唤醒和激活作用弱化.无论是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体育智慧的光芒被掩盖和遮蔽了.有人戏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是我们目前中国的教育真实写照.有的学生形成了“为了明天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忍受今天的折磨苦难和异化”的信条.[10]升学成为了学校唯一的目标,智育成为了学校教学的核心特征.体育课堂不再有欢声笑语,不再有生机与活力,不再有生命的高峰体验,不再生机盎然;课外时,学生顶多就是课外跑跑步,打打球就赶紧回家学习.于是乎体育的许多功能被阉割了.观念的力量有时也是可怕的,当你习惯于某事是就会自然地、机械地受其牵引.多少年来形成的对体育的看法、态度与行为,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民众脑海里,难以改变.对很多家长而言,他们也了解到应试教育的不足之处,深知体育锻炼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不得不跟从,他们让孩子被迫被逼加入应试大军.很多家长反映:“你不补课别人补,到最后考不取好的大学可能后果会更糟,谁敢拿孩子的将来作赌注,体育锻炼留待考取大学以后吧.”3.5中国特色的体育制度,妨碍了体育智慧的生成中国体育制度历来是竞技体育制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校体育则囿于校园一隅,群众体育散于城市乡村各个角落.这种中国特色的体育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有其规律和正确性,尤其是竞技体育为中国扫除“东亚病夫”的帽子,为中华崛起于东方作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它也需要改革了.它的不足主要体现为:一是造成了人们对体育的误解,很多民众认为体育就是竞技体育,体育就是政治的工具,造成体育认识论的误区.二是它的巨大投入,造成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投入不均衡,影响了全民族体育素质的提高.学生体质近二十年下降,民众带病生存,医疗费用节节攀升,竞技体育运动员则一身伤病,都是不争的事实.三是竞技体育制度内自身问题重重,成为受利益牵引的欲罢不能的棋子.体育智慧生成的路径被遮住.新中国从成立以来,就一直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而奋斗,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为了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我们发展经济、文化、科技、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竞技体育等各方面的事业.在建国后百废待兴,民族工业凋零的现实境况下,我们还没有力量来关注或深层次思考体育的发展.我们只是紧紧抓住竞技体育杠杆,撬动了民族凝聚力、祖国大团结、民族自豪感这杆大旗,取得了竞技体育和政治效应的巨大辉煌.可以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大多了,没有余力来全面优先发展群体体育、学校体育,自然也影响了我们对体育的深层次思考、本质揭示,影响了我们的体育智慧.有研究证明,当国民收入达到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将是休闲体育大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二,我国的第三产业2009年已达到43%,我国的城市人口已达到44%[11].即使是到了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达到全球第二,我们的人均收入仍然很低,我们目前的定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时展步伐,过高要求我们的体育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要求有那么好的设施.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我们会栽跟头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力,一切以历史发展阶段为挡箭牌,无视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同样会造成我们体育发展的巨大损失,影响我们的体育智慧.

提升体育智慧的策略

我们研究体育智慧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体育和运用体育为人类社会造福,为个人人生幸福服务,我们对体育智慧进行思考,是为了获得对待体育的智慧.福柯认为,现代社会是以科学理性为主要手段的规训社会,以规训“驯服的身体”为主要目标.社会对人的规训“最终涉及的总是身体,即身体及其力量、它们的可利用性和可驯服性、对它们的安排和征服”.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权力关系总是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12]在科学理性的威力下,人的主体性失却,体育智慧退到幕后.我们必须提升对体育智慧的认识,坚持人和世界保持着统一性,形成一个有人参与其中的、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这才是体育与人共生共在的理想境界.体育虽然是直接通过肢体活动来实现锻炼生物机体的功能,但体育与精神和生命意识密不可分.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美好的生活,不同于动物,动物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人则更重视自己的灵魂,人应该不断地去反思自我的生命和生活.他说:“我认为,生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的努力研究如何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思是最高的生命”.[13]体育不仅仅是增强体魄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精神活动的方式.只有高扬体育智慧对人的意义,才能使体育与关心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相结合起来.客观理性,过分迷信实证科学,过多依赖工业技术,而陷入传统理性主义或普遍理性尺度.汪民安先生对工具理性下的身体描述是,“不再是洋溢着动物精神的身体,洋溢着权力意志的身体,洋溢着超人或者精神分裂症理想的身体.这不是喜气洋洋的身体,而是悲观、被动、呆滞的身体.”[14]福柯认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特点,就在于主动地、富有生机地,自己做主,自我塑造,审美地生存;没有自我塑造,没有生存美学,一切人类的创造物,终究都会成为功利性的和工具性的.体育应该走进生活、追求超越、享受幸福、培养整体和谐人格,体育应该是展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可以说体育精神和知识的传播主要在于体育教师,由于社会存在着对体育的偏颇理解,体育课程地位偏低,在学校中体育教师地位低下,体育教师心安理得地乐得清闲,在别的科目教师羡慕的眼光中,优雅地吹着上课与放学的口哨,闲庭信步地享受着工作的轻松,只是在谈到体育工作不受重视时,发发牢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体育工作没有任何改变.没有几个体育教师也去向校长反映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敢据所力争体育地位峥峥铁骨教师,没有几个真正去贯彻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教师,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要提高体育智慧,体育教师的作用不可缺少,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体育智慧传播主力军的作用.重视生命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和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和谐发展,同时建立与自己、他人、社会和环境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的关系,达到成熟和快乐的人生,即健全和正面的人生,理想和超脱的人生.[15]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及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和实际人生价值.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体育正是与生命紧密关联,密不可分的手段,然而,生命教育至今还没有与体育发生任何联系,生命教育的行动纲领和课程标准,导致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意义、目标、内涵与组织实施认识模糊,操作失当.[14]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理论、实践和制度层面都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尚没有系统的操作模式、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通过各种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和引导,让学生心灵得到提升、视野得到扩展、胸襟得到开阔、德性得到培养,并能学习掌握内在和外在的状态,将自己各方面的才艺和能量引向正面发展,迈向成熟、贡献社会.中国特色体育体制特点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高效、高度组织化的特点.能够通过行政指令性计划,推行体育思想、方针和政策,可以说阳光体育就为我们做了典范.体育智慧的传播与提升,也大可利用我国的体育制度优势,宣扬体育的重要性,加强体育知识的教育,提升体育智慧的地位.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失衡,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体育事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是时候考虑三者协调发展的时候了.袁伟民说:我们的竞技体育已经到了这个高水平了,成绩下来一点,金牌少一点,也说得过去,是我们摆脱束缚、给自己松绑的时候了.并不是说竞技体制不要了,金牌不要了,不为国增光了;而是说,完全追逐金牌的时代应该过了,对体育应该有一个更深刻的思考.我们要锦标,但不能要锦标主义;要金牌,但不能唯金牌论.[16]在十一届全运会上,主席提出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国走到今天,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以在推动体育大众化上下更大的工夫了,应该将重心转到全民健身的方向上去.应该腾出更多的力量,用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个本质的任务上来.处理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践行体育智慧,才是我们目前紧迫的任务.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3

一、相关概念界定

在中国,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特征,将老年人分为三类[5]。自理老人:日常生活行为基本自理,不依靠他人照顾的老年人。介助老人: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等扶助设施的老年人。介护老人:日常生活行为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顾的老年人。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公共文化设施、教育设施(不含高等教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6]。本文认为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可充分理解为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开发面向社区居家养老的系统平台,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最大程度解决不同行为能力老年人的生活、发展问题,为他们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物联化、智能化的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

二、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指标选取

(一)城市居住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选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城市居住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作了详细规定[6]。城市居住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公共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其中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包括文化馆和图书馆;教育设施主要指的是老年学校;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包括老年活动中心、体育馆、游泳馆、老年户外活动场地;医疗卫生设施主要包括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社会福利设施主要指的是日间照料中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教育设施主要包括老年学校;文化设施主要包括文化活动中心;体育设施主要包括体育馆、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户外活动场地;医疗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卫生服务中心;社会福利设施主要包括养老院、老年养护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二)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选取。《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214-2017)中将文化设施分为了文化馆和图书馆,并配备相应的智能化系统,满足社区内图书阅览和借阅的信息化应用及文化交流的需求;教育设施不仅应适应教学和科研的信息化发展,而且应满足数字化多媒体教学、学校办公和管理的需求;体育馆主要满足体育建筑业务运营和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并为锻炼的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通信服务[8]。《北京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标准》中智慧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档案馆、各类学校、体育馆、游泳馆等各种服务信息;智慧卫生计生服务主要包括各类医院、卫生防疫、药店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预约挂号、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自我管理、心理疏导等服务;智慧养老助残服务主要包括社区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救助站、养老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中规定,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社区建设集诊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好地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主动向社区居民推送书报阅读、影视放映、娱乐健身、展览展示等各类服务信息和内容;利用社区内各种资源,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教学教育环境[8]。(三)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指标分析。通过相关设计规范和文献的研究,汇总得出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指标,总结了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内容及主要服务对象,如表1所示。

三、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服务系统总体架构

(1)设施层。设施层是智慧社区进行管理的载体和依托,主要指社区内的各类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馆、智能图书馆、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体育馆、游泳馆、室外活动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康复中心、卫生站、护理院、健康小屋、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等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2)网络层。网络层是为智慧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覆盖社区的无线宽带网络、物联网、移动通信网、云服务等网络基础设施,综合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云服务等平台的资源及相关技术,针对不同身体健康状况、行为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其需要的相关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尽可能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3)感知层。针对智慧社区中不同身体健康状况、行为能力的老年人,以手机、PC、PAD、IPTV等不同终端为介质,进行对所处环境的感知(温度、湿度、光照度、特种气体、粉尘等)、生命体征感知(心跳、体温、血压、血糖等)、社区安全感知、定位、老人安全监控等数据监测。(4)支撑平台。以社区内不同身体健康状况、行为能力的老年人的实时需求作为基础,在现有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以及现有资源基础上,过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和社区之间公共基础数据库来建设应用支撑平台,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创新,如图1所示。

四、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服务系统应用层构建

(一)智慧文化系统。智慧文化系统,以社区内的文化馆、智能图书馆等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RFID技术等将公共文化资源与智能图书馆相结合,为社区内的自理老人、介助老人提供智能化的平台,既实现了智慧化的文化宣传,又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如图2所示。(二)智慧教育系统。智慧社区通过对教育资源数据采集分析,进而构建教育数字服务平台,为智慧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系统,如图3所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可以通过教育数字服务平台对国家公共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同时老年学校也能及时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最新的教育教学资源,让智慧社区内的自理老人、介助老人能高效、便捷地学习新知识。(三)智慧体育系统。智慧体育系统,将社区内的老年活动中心、体育馆、游泳馆、老年户外活动场地与信息化管理手段相结合,满足自理老人日常锻炼需要,并进行体制监测,实现信息交互。同时,为自理老人建立体育档案的全程跟踪管理方式,跟踪记录每一位老年人的体能训练数据成果、采集数据,如图4所示。同时,为自理老人建立体育档案的全程跟踪管理方式,跟踪记录每一位老年人的体能训练数据成果、采集数据,对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指导。(四)智慧医疗系统。智慧医疗系统,是将住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老年护理院、保健训练中心等医疗卫生设施与新型传感器、物联网、通信等技术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到细致的服务,增强医疗卫生设施、老年人、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社区内的老年人可以通过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进行网上预约挂号,医生也可进行远程慢性疾病诊断。对于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可以利用传感设备进行体温、血压、心跳速率、血糖等生命体征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可享受家庭医生上门、紧急呼叫等医疗服务,如图5所示。(五)智慧福利系统。在各类社会福利设施区域,实现免费WIFI网络覆盖,不仅让住在里面的老年人及家属免费进行上网、网上挂号付费等,而且提升了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最大程度上为社区内的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提供健康咨询、预防、康复、护理及保健等各种服务,如图6所示。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传统保健体育;智慧教育;融合发展

现如今,信息化的发展也被运用到了日常的教学中,在学校进行智慧教育的建设,还可以不断地进行数字化的自主性发展,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平台的建设,也是目前的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内容。[1]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教学中强调对于学生们身体的反复性练习。数字化背景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学习各种体育教学视频,并自主参与一定的体育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综合素质均十分有益。

1智慧教育以及传统保健体育概述

1·1智慧教育

在今天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的内涵也逐渐从知识向智慧转变。在教育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干预,实现更高效的学习。[2]当前,智慧教育已成为国际社会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发展和长期任务。

1·2传统保健体育

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运动,通过锻炼者呼吸以及姿势的调整,并且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暗示,来有效的提升并调节人体的技能,有效激发人体内在的潜力,有效的防止病痛提升身体素养。进行传统的保健体育教育也是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以及发展,同时不断地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达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强身健体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3]

2智慧教育融入体育教育的作用

2·1为体育教师教学提供新方向

教育观下的体育教学主张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越来越少,让学生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思考。体育课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记录和上传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学生则可以依托网络,通过一定的终端设备来对这些教学视频进行在线观看和学习。通过学习和自我理解与练习,学生们可以对其中涉及到的各种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等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并建立正确的动作表征,这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传播的时候,体育教师还可以立足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选择,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以因材施教的方法,达到差异化的目标。这样的举措,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快速进入课堂状态。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积极思考,在课堂上积极反馈和讨论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性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可以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4]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开放高效的体育教学效果。教育观下的沉浸式体育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

2·2为学生体育学习提供新途径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相比,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教育构建了无所不在的学习场所,学生学习时间相对灵活,不需要固定在体育课堂上,打破了学习边界,处处有课堂。[5]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规划观看教师教学视频的时间,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调整视频学习的时间和次数,针对动作技术的弱点,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用慢动作观察细节。解决学习问题,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在参与一定的实践练习之后,结合自身的心得体会,再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对于其中的教学知识和动作要领等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以纠正认知偏差,强化记忆,减少遗忘率,大大提高体育技能的保持实践。

2·3为教师、学生主体间性建立新认识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主客关系非常清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负责向学生们传授各种知识,演示一定的体育动作技巧等等。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节奏和教学组织等等,也大多由教师负责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管理。[6]整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略显不足,导致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敏感。在智慧教育方面,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学生通过提前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积极反思,从而对自己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见解。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升华学生的主动学习结果,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智育视野下的体育教学过程既体现了教师教学活动的主导性,又明确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3·1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脱离实际

目前,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实践脱节,知识教学停留于简单肢体动作,结合中医学保健养生的内容相对缺乏,知识体系不完善,教学秩序不够标准化,许多毕业生在校学习的动作知识游离于表面和形式,不能应用于实践。

3·2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思路以及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路上过于单一,教学方式墨守陈规,拘泥于单一的言传身教。过往的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方式缺少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并且忽视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不仅如此,在教学形式上也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们往往缺少参与学习的热情。[7]在现阶段的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也是不够全面的,对于相关的体系并没有进行规范,很难通过丰富的手段突出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教学缺少了丰富性。

3·3教学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不能缺少的内容,高质量的教学评价也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学情况,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并通过科学化的教学评价,完善对于学生们的合理化分析,帮助教师在了解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同时,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

4智慧教育融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

4·1确立课程目标,健全课程安排

在进行教学中,首先需要教师明确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以及在进行传统卫生保健体育课程中应该掌握的教学策略,才能设计出更为合理和细致的教学计划,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们提升自身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以及合作精神等等,并正确的处理学习中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课程的教学中,也需要满足各个程度学生们的需要,并制定相对应的发展目标,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发展。对传统保健体育教育更好地安排具体课程,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学特点,及时的和学生们进行教学上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掌握课程[8]。对此教师也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拓展,不断地充实学生们的生活,并且激发他们学习传统保健体育的积极性,并从专业思想上加强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有效的提升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发展,丰富其教学的全面性,以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4·2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不同的教学方式也会带给学生们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也需要教师先对于传统保健体育重要性进行判断,并且向学生们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授,才能改变教学中的单一模式,并和现代教学相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发展。首先是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清楚是认识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客体,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每一节课的设计规划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规划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认识到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教学视频数据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和问题,全面掌握不同学生的学情,并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教学服务。其次是多方互动教学。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多边互动教学有助于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并将教学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分享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教师也需要创新教学,通过专题研讨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表现能力。[9]最后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智慧教育视野下的体育教育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教学,但是,学生在学习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始终缺乏足够的主动性。这一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体育教师的重要难题。智慧教育视野下的传统保健体育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在线学习,观看各种教学视频。同时,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在线学习任务。

4·3注重教师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定位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不懈追求的目标。在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形势下面对高度教育的新机遇,如何把改革的成果落实到教育之本的终端上,进而促成高等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给高校教育的基本环节,更是核心要素的体育教师背负上了新的历史使命。

1.不同是生产方式体育教育的定位

在农耕社会,为了维持生存的基本生存资料而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都是由人身体力行的全身投入进行的,人从头到脚都在为生产活动而运动着、锻炼着,体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社会没有必要对他实施体育。正如梁实秋先生所言,用不着让人力车夫参加田径运动。进入工业时期,出现了社会分工,使得大批农民站在分工日趋精细的工业生产线上。人类的自我超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自我的生存环境不断趋向人类自我满足的方向,人类也因此得到了不断的进化。也就是在人类踏上进化走向文明这个欣然的不归之途,人类的退化与背离也开始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身体的退化与背离。工业社会的始现、人类的劳动方式以身体多种多样的运动与锻炼过渡到渐趋简单、单调、乏味的流水线式的机械化的操作,大大弱化了身体生物化的健康发展。体育是人类生产方式变革下的新生产物,近代体育是工业化的副产品。文明程度的增高是以体质的弱化为垫脚石的,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固定的工作以及富足的闲暇时间,也给体育铺上了滋长的温床。产业革命后,手工生产又逐渐被机器化生产所代替。机器化生产所要求的劳动力不仅慷慨陈词于文化素质的要求,对相应的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既定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增强体质”的客观需要由此就指向了教育,从此体育以“显贵”身份走进了学校这个庞大系统。为了完成社会的这个指向性功能,学校体育在蹒跚中成长并逐渐壮大。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走向了空前的鼎盛,体育的发展也走向了恒古未有的全盛时期。人类现在面临着的是超工业社会。人类在挣脱了农业枷锁的同时,又在极力挣脱体力劳动的枷锁,参与着脑力劳动的大力发展与体质弱化的背离过程。信息革命的到来将人类的体力劳动缩小到史前的最小范围与最低强度,只是经济使人的体力变得更缺乏意义,而分散性的社会组织和多元化的生产方式,使强制性体育的领域迅速萎缩。未来社会将是一个高自动化、高效率而体力劳动参与较少、闲暇娱乐时间不断增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与人类体质“生物性”用进废退的背离过程不断深化。在如今只是经济膨胀的时代,学校体育异化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刻板教育,甚至于从德智体的口号中降为智育的陪衬品、理性的附属品。走向泛机械化的身体教育发展方向,学校体育“增强体质—提高劳动—发展经济”的陈旧发展思路已被知识经济下人本论的呼声所唾弃,学校体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物性效果的层面上,它浸润着强烈的人文色彩,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人类的自我呵护,以人为本,追求人本位的健康,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体育教育的必然归宿。

2.高校体育教师的主体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

社会的变迁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充斥着信息的高度整合,知识的极度膨胀,各行业、各领域都在经历着蜕变过程。高校体育教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继承活动,同时也是理性对人存在的自然性的规训过程。教育从人类发展的大前提来说,是以人类摆脱愚昧无知走向文明的过程。人类在接受规训的过程是在不断完善人的自然存在性,是为了满足个人意识随意舒张的欲望,但人的社会存在确实以暂时压抑人的自然存在性发展为代价的,以人的自然存在性为终极目标的。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同时,两者又相携发展。高校体育教师从属于高校体育教育,就不应当过分沉没在其自然存在性扩张所给予的自我满足的良好体验中,做一个识时务的才俊,想体育教育之所想,急体育教育之所急,成为一个忠实的“社会囚徒”。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接受“规训”的初衷得到更好的满足。高校体育正在历经蜕变过程,人性复归,人格完善,人文关怀和主体解放、个性解放的新文化推进了高校体育的改革创新,也给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如何抓住这个契机。把国家改革的新举措切实落到实处,把自己积极融进这个蜕变之中,这才是让自己的存在之本得到尽善尽美的上上之策。

3.体育教师的再定位

3.1体育教师的“育人”定位。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把“育人”放在教学实践过程的首位。面对有着一定雏形价值观、人生观的新生一代,如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而坚定不移的价值观,确立成才先成人的人生观,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靠的不是虚无渺茫、空中楼阁似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学生更多的是对自己感性的从属,而不是理性的驾驭。这就要求教育者用更为艺术的方式来育导这些迷津者,用自己的人格来感化他们,用教育者深厚的修养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人格,是一种品德、情操、气质的集中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由于教育、修养、经历的不同,人格也有所不同,有的高尚,有的欠缺。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格,理所当然应当是高尚的人格。这种高尚的人格,其核心是“德在人先,利在人后”。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面对百年大计的树人工作,不是粗暴地以势压人,而是怀着一个幽香的爱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动人,在人前、人中、人后形成无形的凝聚力,切实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角色的作用。3.2教学实践中的角色定位。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线的体育“三基”教学过程,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成了批量生产的工业化产品,抹杀了其个体能动性和差异性,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完全放在教学的从属地位,大大背离了其主体的实质地位。在这个彰显“个性释放”“人本位”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来审时夺势,重新设置体育课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多方位的立体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落实体育课程健康性、实用性、可持续性和个体需要等多方位的价值实现。3.3高校体育教师再教育的实质定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师是知识经济对其提出的时代要求。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多是从专业体育院校“深造”出来的,由于教学体制的种种弊端以及学校办学定位的滞后性等时代积淀的不利客观因素,导致这样一批批“高等人才”专业面窄、人文教育薄弱。同时另一方面,社会的知识整合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衬托出了当今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老化进程的加快。从内至外的方方面面要求,都鞭策着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不断提高的时代要求。“教育智慧、教学智慧是教师角色所拥有的独特范畴中的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任何方面都应当围绕着它来构建”[1],体育教师也不例外。由于智慧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的抽象性,以及“智慧的诸要素之间有着某种妙不可言的契合”[2],所以人们对其“神似”的理解是放于心中的。只有体育教师智慧的生成才能超越“经验”的感性、“科学”的理性单一层面的教学,以达到时势教学的“最高境界”[3]。如果把体育教学中的以身体技术、技能看作是一种知识形态,它和体育理论知识只能构成体育教师智慧的必要重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只有将两者相互交通、升华地隔进入社会实践中,符合实践的要求,才能最终成为充要条件。不同时代的体育教育有着不同的时代色彩,背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当代高校体育教师,应有高度的社会敏感及应变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通过间歇性地教学反思与创新,准确把握其社会属性与时势变化,确立与时俱进的角色意识、专业归属及师德升华,形成永不枯竭的教育智慧源泉。

参考文献:

[1]张辉.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创新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10):171-172

[2]黄鹤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9(24):9-11.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化,标准体系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2013年,国家设立了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落地生根。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慧城市理念快速普及,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呈燎原之势,已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智慧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需求迫切。标准决定质量,目前,城市运转系统复杂度提升,需求多样化程度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污染、堵塞、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求城市运转更加统一高效,管理更加精细规范,迫切需要标准化建设及标准化良好执行行为,为智慧城市建设起到支撑保障作用。新县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以智慧城市为抓手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着眼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持久性、规范性、高效性,抓好标准“顶层设计”,秉持“标准引领发展,标准支撑未来”的理念,围绕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产业等特色,精准定位,精细制标,精心实施,加快实施农业、服务业标准化,绘制符合自身发展的标准体系蓝图,使城市形成一个稳定、发展、持久、开放、智慧的良好生态环境,营造流畅便捷的民生系统,打造简明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激发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推动城市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加高质量发展。

2新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新县地处豫南边陲,豫、鄂、皖三省结合部的大别山腹地,是全国著名、河南省唯一的将军县,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新县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以标准化推动城镇化建设,力求经济发展更现实力,绿水青山更显靓丽,红色故里更聚人气,美丽城村更具魅力,于2018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首个脱贫县。2015年10月,新县成功申报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为河南省21个综合试点市县之一。2016年11月,在《国家标准委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扩围地区名单的通知》(标委办农联〔2016〕176号)文件中,新县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扩围名单,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县域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单位。该文件指明新县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的主要内容为建设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管理五大平台和制定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政务三个方面标准体系。2019年11月,新县成功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创建评估验收。

3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需求分析

3.1智慧民生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智慧民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县初步探索形成了智慧化民生公共服务应用系统,标准化在以上智慧民生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智慧民生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标准化使得智慧民生建设有规可循,有标可依,智慧民生建设通过标准规范技术要素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管理性、规范性、考核性强,建设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离,为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和民生品种提高提供了高质量的保障。其次,标准化管理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3.2智慧政务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新县现已建成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并开始了标准化的运作,目前需要进一步搭建、完善覆盖政务信息、政务服务、政务管理、工作岗位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从服务、管理、人员等角度全面按照标准化运行,推进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事项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规范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考核监督标准化、内部管理标准化七大标准化工程,促进政府管理、服务理念的转变。一是编制统一信息规范,深化政务信息整合,从全局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破解当前普遍存在的智慧政务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系统和数据库之间的“条块分割”“数字鸿沟”“信息孤岛”“机制瓶颈”困境,解决部门分散管理、重复投资建设、多头采集数据,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整合资源,集约建设,消除鸿沟,协同应用,共享共赢。二是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政务审批、管理、服务业务流程,公开办理程序、办结时间、收费标准等,提升政务服务的透明度,聚焦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协作化目标,推进流程优化、政务事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办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体验和效率。三是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规范人员岗位职责,使工作人员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并将标准化与效能考核结合起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量。3.3智慧产业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开展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一直以来,新县力求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了以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电子商务、教育体育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形态,显然,这些产业要进一步形成一流的竞争力,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与持续创新力,品牌的影响力,就需要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依靠标准化支撑质量提升,在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则制定方面有话语权,成为行业领域的参与者、整合者甚至主导者。3.3.1智慧旅游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近年来,新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和服务消费,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之一,作为提升实力、拉动内需战略抓手来抓紧抓好抓实,全县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配套明显改善,随着新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范化运作、标准化运作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旅游标准化已然成为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行业运转秩序、强化行业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成为实现新县旅游发展模式、解决现实问题的可靠技术保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标准体系密切相关,智慧旅游标准体系的优劣关系到旅游发展质量的高低。首先,逐步制定建立健全全域旅游标准体系,合理规范标准化体系布局,有效提升旅游业产品、服务质量和行业水平。按旅游行业要素划分,分为旅游基础标准、设施标准、旅游产品与服务标准、旅游安全标准等几大类,内容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和全过程,应编制包括但不止于智慧景区标准体系、智慧旅行社标准体系、智慧酒店标准体系、智慧民宿标准体系、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标准体系、智慧旅游营销标准体系,智慧旅游评价标准体系等,并结合新县本地特色的红色旅游标准体系。其次,加大旅游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与申报力度,做好地方标准和国行标的配套和衔接,主要围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方面研制出台一些符合地方实际、具备地方特色的地方标准。第三,加强旅游标准实施和评价。对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等处所开展标准实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开展奖罚,推进标准的宣贯实施。3.3.2智慧电商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县域农村电子商务主要涵盖“城市商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两个角度,新县电子商务主要侧重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进城”方面,在电商信息化建设、电商管理与服务、电商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体系、电商绩效评价等方面实行标准化,通过凸显优势、固化特点、优化流程等技术手段,有助于农村地区留住人才,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促使电商专业人员和农业从业者一起加入促进电商发展,有助于完善交通、物流等公共配套设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消除农产品或滞销或热炒的不良市场行为,解决农产品与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互联网+农业”的农村电商,形成“农户+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实现农产品和消费者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农民脱贫增收致富,扩大、稳定农民就业范围,就近转化成城镇居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3.3.3智慧特色产业对标准化的需求分析。新县根据自身地域特征,结合本身实际优势,着力打造、推进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以大别山干部学院为核心的红色教育产业、以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的涉外教育产业、以360余公里智慧型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红色教育要保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提升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涉外教育要保证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增加生源数量,拓宽出国培训、就业渠道,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和教学环境,建立素质优良的师生队伍,提升校园安全维护和文化品位,都需要应用标准化的手段,树立教育理念,细化教学内容,规定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模式,规范课堂、现场等教学活动,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考评体系。对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智慧化建设、管理维护、安全保障、商业开发进行标准化,有利于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使用效率、效益,有利于推进户外拓展、教育营地、研学旅行、竞技比赛、文艺采风、康复保健等项目开展,从而加快推进体育、旅游两项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步道经济,打造户外培训基地,步道沿线开发民宿、餐饮和旅游观光等方式,带动群众致富,真正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成健身之路、富民之路、强县之路。

4构建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

4.1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一是目标导向,统筹规划。按照新县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精心设计,科学构建,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二是保障基础,突出特色。固本强基,搭建通用基础、基础设施、基础信息化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基础性标准体系,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稳定顺利开展,同时,结合新县实际,凸显新县地方产业特征,满足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需求。三是形成系统,不断完善。充分考虑标准体系中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统筹协调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与其他领域标准体系的关系,体现系统性,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和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查漏补缺,因地制宜研制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对相关标准进行相应修订,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四是立足实用,分步实施。充分了解需求,深入开展调研,密切联系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密切联系新县经济社会、各个行业现实发展状况,立足实际,着眼实用,搭建可实施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同时,密切结合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制定主次分明、分布合理的阶段目标,做好部署,抓好时机,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标准化工作。4.2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在标准体系范围的顶层,包括国务院、部委相关方针、政策和规划及地方相关方针、政策和规划66项,这些是指导性文件,标准体系范围内的所有标准都是在顶层文件的指导下编制的。整个标准体系范围内,包括通用基础、基础设施、信息化支撑、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6个子体系847项标准。6个子体系既保障了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又突出了新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既包含了现行有效的国标、行标、地标、团标,又包含了针对新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专门研制标准,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通用基础子体系包括标准化导则、术语和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值和数据标准、评价指标标准等101项,其中国家标准79项、行业标准18项、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是新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通用的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子体系包括水网标准、能源网标准、市政公用设施标准、城市建设标准等134项,其中国家标准69项、行业标准65项、涉及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标准。信息化支撑标准子体系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118项,其中国家标准91项、行业标准17项、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9项,涉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标准。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子体系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政务服务标准、专项应用标准307项,其中国家标准160项,行业标准73项、企业标准74项,涉及安全、医疗、养老、就业、教育等公共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标准。产业与经济子体系包括产业规划标准、产业升级标准、新兴产业发展标准163项,其中国家标准32项、行业标准65项、地方标准50项、企业标准16项,涉及农业、旅游、电商等产业方面的标准。安全与运维子体系包括信息安全标准、运维保障标准24项,其中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3项,涉及保障安全运行方面的技术、管理、服务、测评标准。

5结语

新县构建了实用有效的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在当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升了质量,提高了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在实践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新县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标准化建设、标准引领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郭理桥.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刘国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县城的突出作用与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慕课;体育教师;教学技能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以慕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课程建设风靡全球,慕课以自身特有的规模巨大、开放性、网络性等特点,赢得了高校管理者、师生的肯定。慕课(MOOC)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在2008年首次提出,2014年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上线标志着我国慕课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随后全国各大高校立足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投入到慕课的建设中,大学体育作为普通高校必修课程也尝试性进行了慕课的建设,大学体育慕课资源的建设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慕课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以适应新时代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一慕课建设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教学在慕课建设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的运动技能“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翻转课堂、合作学习、俱乐部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模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体育课堂活动,课前学习、课后练习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动技能传授、学习、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变成学习与练习为主,课前、课后学生将会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观看、学习更多的运动技能,而且能够借助现代媒体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学习、观看、了解运动技术的每一个细节,而且观察到的技术动作更加标准、规范,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可以多次重复观察一个技术动作,对于动作的方向、动作的速度、动作的节奏、动作的姿势有着更好的理解,能够更加直观地引起大脑对于运动技术动作的皮层反应和视觉的感官刺激。练习过程中技术动作信息的即时反馈也为学生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效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随着现代信息化建设或者MOOC建设进程的加快而适时进行总结、提炼,以适应新时代MOOC建设背景下教学的需求。

二慕课建设与体育教学环境升级

体育教学环境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毋庸置疑,优美、舒适、富有文化气息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随着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加、对于青少年健康尤其是体质健康的关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规格的塑胶场地与人工草皮已经替代了碳渣场地,体育教学的器械设施尤其是辅助器械的“人性化”“智能化”设计也更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很多运动项目的教学从室外“露天”搬到了“豪华”的室内,室内运动场馆教学条件极为改善,为现代化、智能化体育教学设施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得以在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行,体育教学环境在新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运动项目或者竞技运动的群众性、普及型、学校化改良增加了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以其便捷、舒适、适用以及良好的感官的人性化设计吸引了广大的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商谈、休闲、健身、学习一体化的智能化健身场馆更是点燃了广大青少年的锻炼激情,在社会资本的现代运作和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中,校企合作和吸纳社会资源办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契机,社会资本注入高校,诸如健身房、游泳馆、高尔夫场地和其他便捷体育设施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体育教学的环境、设施、条件等极为改善,新的体育教学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师再沉浸于“一个哨子两个球”的教学时代是不能满足现在高等体育教学的要求,适应现代体育环境的教学设施使用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选之路。

三慕课建设与学生学习信息获取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学生获取体育学习信息不再单单来源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多样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信息,电视转播、互联网等对于大型比赛的即时报道和精彩回放,可以让学生获得多项运动技术、运动战术等信息,运动项目发展历史的精彩节目制作能够让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同一运动项目有多名体育名师、奥运冠军、体育明星等制作的体育慕课,譬如篮排足等集体项目、乒羽网等小球项目、民族体育项目、时尚运动项目、健身体能运动项目以及田径、体操、游泳等基础运动项目的慕课资源相当丰富,既有一流高校教师建设的慕课,也有师范类、专业类普通本科院校建设的慕课,民族地区高校或民族高校建设了具有民族元素的慕课,这些慕课的建设、开放为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生不仅便于获取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信息,还能够很好地甄别信息的优劣,这都会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已经趋于成熟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魅力等都将是学生进行比较、谈论的焦点,体育教师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运动技术水平将在学生进行选课时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也势必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去学习、去提高。学生学习方法在发生变化,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分布式学习、泛在学习等深度学习的方法广泛盛行,慕课教育环境下,学生随处可学、随时可学、随地可学,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跟同伴约好时间、约好运动场地,以学伴、团队的方式进行自我运动技术的练习和运动战术的配合,这些学习方式方法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不提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巧将不能适应MOOC时代的教学。

四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路径

(一)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处于新的变革之中,“双一流”建设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对于高校体育教育影响深远,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要在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使广大的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的时代要充分利用全媒体的积极作用,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平台传播新时代教育的理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践行者和接班人,把握新时代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学生在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新特点,创新、完善价值引领理念,丰富价值理念的引领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奉献的精神,养成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积极态度,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对于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学习现代体育教育、信息传播等基础理论知识,要将信息技术与高等体育教学的基础知识相结合,体育教育的价值理念、体育教育的理念传达、以体育人路径的培育等要与新时代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学习习惯、体育知识获取途径等相契合,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获取知识,培养既红又专的新时代大学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业激情。(二)提升道德修养和情感素养,发挥体育教师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的大学体育教师是青年人的“引路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对大学体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道德修养、道德情操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体育教师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影响深远,大学体育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将会引领学生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课堂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使学生认识、肯定中国教育、中国体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引导学生投入到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领导班集体的情感互动是体育学科的优势,学生可以在线观看到优美的运动技术和知名体育专家教授、奥运冠军、体育明星对于运动技术恰到好处的讲解与演示,但在运动技术的学习、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参与运动竞赛过程中凝聚的团队意识、培养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些真实的情感是在网络、慕课学习中体验不到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身的情感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团队、班集体情感的认知、培养、表达等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教师应提高自身情感的控制能力,培养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情感,来涵养学生、团队、集体的积极情感体验。(三)做好专业知识的自我提升,提高体育课堂掌控能力。MOOC时代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自身角色的定位、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提高,都会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科教师同行之间的教学竞赛、金课建设等都会激励教师对于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利用MOOC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和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才能适应MOOC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不主动学习而满足自身现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将会跟不上新时展的步伐,对于现代信息计划、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的学习将会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考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加强自身专业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突破、提升、优化自身原有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材、教师、讲授“三为主”的教学模式,在MOOC时代任课体育教师已不再是学习资源的唯一掌握者,以运动技术、运动竞赛、教学组织等内容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教与学方法的选择,体育教师应主动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的优势,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教学方法、练习方法、竞赛方法的多层次高深度的改善与创新,打造高校体育课程的品牌和特色,娴熟的体育运动技术的展现、教学艺术与技巧的运用、课堂教学竞赛组织的掌控能力等将会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修养。(四)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运用智慧体育教学手段。教育现代化、智慧化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2018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更是加快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的应用随处可见。智慧社会、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是大学体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如何与体育教学进行结合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展现教师教学艺术、提高学习兴趣的难题,智慧教学手段成为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VR技术的即时反馈能够使学生在练习后即刻了解自己动作技术的优缺点,可穿戴设备可以让学生掌握运动全过程的运动负荷状况、运动能量的消耗等,教师在进行运动技术的讲解前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在线课程、MOOC资源等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学习,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学体育教师很好的学习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体育教学中。

五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加快了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大学体育在高等教育变轨超车、金课建设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运用自身的教学魅力和扎实的学识来影响、教育年轻的大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竞赛组织、负荷变化等来吸引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兴趣,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授,启迪大学生对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历史使命感,在健康、健身、运动知识的传授中让学生学生健康管理和科学健身,积极参与到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符巍.大数据时代MOOC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3):104–107.

[2]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桑新民,谢阳斌.“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3):12–15.

[4]康安峰.论MOOC教师角色定位与重塑[J].高教探索,2016(12):94–99.

[5]江登英,何朗.MOOC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理论月刊,2016(9):159–162.

[6]曾媛媛.MOOC时代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6(5):45–46.

[7]李曙刚,陈庆合,赵华恩,等.“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J].体育学刊,2019,26(03):96–100.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根源意识较为强烈,对于祖先的智慧结晶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是对祖先给予我们改造过的环境的感恩,还是对于祖先智慧的一种敬意。我国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国人眼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其中对于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也受到了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因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少数民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侵袭。同时,因为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经济交流的更为密切,人们对于新涌入事物、娱乐方式的新鲜感,使得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忽视,造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异化、改变、甚至失传。逐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探讨。

1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征

1.1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但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代子孙都对其进行继承与发扬的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富有生命力的宝贵遗产,多以技艺、经验、精神为主要形态,其中最为注重活的形态。例如《玛纳斯》,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也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根据各个民族的习俗、体育习惯以及形式和特性的不同,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活动。其中的代表有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朝鲜族农乐舞等内容。1.2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多数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在西部开发的背景下,当地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都得到了保护和开发,它们多具有以下的特征。1.2.1历史沉淀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代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风俗习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当地文化信息、以及政治经济信息。它们不仅具有十足的观赏性,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交流感情的主要形式。各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事件、当地风俗文化、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1.2.2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很多人或者一个群体共同的智慧综合,一个群体的创新、技巧、经验的综合,是在集体的智慧产物,并因其优点,在人们的生活区进行传播,逐渐形成一种人人都喜欢的公共活动。1.2.3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以艺术或者文化存在,或者是物质存在的果实,亦或者是具体的行为、利益和风俗,这些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独特之处,体现了各个民族的人民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单单是体育娱乐,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一种表达感情、交流情感的工具,在日常的生活、节日、婚娶丧事中都有体现。集地域特点鲜明、时节性、观赏娱乐、锻炼身体等优点于一体,具有多种价值。1.2.4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人们的手、口相传,通过族中长辈的亲手传授、亲口诵述,因此,一旦断了传承,就会使得这些文化活动走向消失。正是人与人之间语言教授,亲手传授,这些技艺才得以流传给下一代,才保证了这些文化遗产的流传。但是因为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的文化交流进程加快,异域文化、休闲方式的涌入,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新鲜感和良好的使用体验,就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受到了冲击。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人们生活的改变,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而使得传承越来越艰难,甚至走向了灭亡的道路。1.2.5民族性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特色、民族智慧、当地风俗习惯、当地审美、价值观以及情感表达方式,极具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多个角度放映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生活特征、文化特点、以及当地的风俗特点。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2.1结合现代设备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城市化都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着冲击,对于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扬存在着很多跟现代化进程相关的问题。但是让人欣慰的是,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仍有很多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竞赛活动、节目表演,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对于自己的传统有着很好的保护。例如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在交流、节日、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方面都有体现。据研究表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它们都有彼此的成分存在,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发扬,要结合对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通过采集相关资料,对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进行记录,同时,可以现代化的设备,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对于技艺传承进行音视频记录,或者编制成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用到的工具进行保存,将制作技艺记录保存。以此,来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2加强宣传力度,鼓励社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关键是在人群中的流传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比不上现代科技娱乐方式那样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是,它其中丰富的文化底蕴、民族魅力也同样使人沉醉、着迷,当人们接触它时,一定会被它的魅力、文化气息深深吸引,看到非物质文化技艺展现在自己的面前,就好像一眼看到了很远之前的场景,感受到自己祖先在这片土地生活的气息,为人类的智慧所震撼。因此,加强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它们,感受到它们的魅力,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就会向前迈出一大步。具体的宣传方法主要为公益广告、相关电视节目推广以及网络媒体进行宣传,让人们参与到保护活动中。另外,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还可以从学校的教学作为切入点,让孩子们从小就能了解到这些优秀文化的魅力,让他们成为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2.3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并不是界限分明的,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保护。例如对于某个少数民族特色舞蹈的保护,还要设计到他们跳舞蹈的服饰、装饰、风俗、建筑和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营造出一个适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2.4做好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意识逐渐看重经济价值,使得我国的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冲击,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都在处于传承的艰难阶段。但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结合多个部门、尽最大努力,加强它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为文化舞台多留一笔色彩,使得我国人们的智慧结晶都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不是只停留在数据、信息的收集上,而要落实到我们的实际行动上。2.5积极与学校体育教育结合,拓展保护传承的途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对于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还是要落在我国青少年的肩上。“少年强,则国强”,让这些朝气蓬勃的少年,带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迈向未来。相关传统文化保护机构应该联合教育部门,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不仅利于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利于青少年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有效增强青少年的体魄、丰富青少年的生活。同时,教育部门,对于这些体育活动所需要的教材要进行完善,例如打陀螺、乐作舞、摔跤等活动,符合学生的爱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利于学生娱乐生活的丰富、学生情感的交流,以及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深刻的感受,领略到我国各组文化的独特魅力。2.6成立保护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各族人民创作出来很多智慧成果,不仅包括各具特色的美丽服装、独特的民族舞蹈、节庆日、音乐,还有各种文化作品、技艺传承。对于这些文化内容,相关机构可以联合当地政府,成立相应的保护中心,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保护督促。避免出现一些地方未来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2.7保护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些少数民族并没有文字,只依靠语言对于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对于这样的情况,就要对文化传承人进行有效的保护,因为他们是文化传承、延续下去的关键所在。对于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措施,要首先在当地进行该传统体育非物质的重要性宣传,让文化传承人周围的人都意识到该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会使得当地人民对于文化传承人有尊重和保护意识,还会使得当地居民积极的向文化传承人学习文化遗产,从而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同时得到更好的发展。2.8利用旅游促进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利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以让人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到他们的魅力,但是近距离的接触,才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这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魄力。少数民族所居住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或者极具民族特色,利用当地地理环境和民族特征进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得人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魄力,还可以因为旅游的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因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了经济效益,就会使得他们更加喜爱自己的民族特色,会有更多的当地居民对于这些传统体育进行学习,同时,去当地旅游的游客,也会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当游客回到自己家乡的时候,对自己的亲朋友好提及到自己的旅游体验,对当地传统体育活动的体验描述,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2.9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多个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体育活动。政府部门应该结合相关文化保护机构,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活动,例如打陀螺、各种少数民族特色舞蹈,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丰富居民的娱乐形式,对于居民的情操也有很好的陶冶作用。

3结语

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让古代人民创造的劳动成果都能得到保存,使得他们的智慧结晶都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因此,要结合政府、学校、社会的力量加大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传承,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花更为绚烂。

参考文献

[1]刘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与科学,2007(6):21-23.

[2]孙昊亮,王静.论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8-62.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微视频;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实验;信息化;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也在积极进行改革创新,现阶段,大学体育理论教学课程中,对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利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了课程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对此,研究微视频在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实验中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于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实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实验的微视频教学模式开发原则

1.1教育性原则

开展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实验的微视频教学模式开发,首要要遵循教育的基本性原则,即开发的视频教学资源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性,能够满足大学体育理论教学的基本教育功能和需要,很多课程教学的信息化资源在开发中也都坚持这一原则。

1.2适度性原则

开发大学体育理论教学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和发展模式,必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适度性的原则,也就是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大学生的基本体育理论基础和技能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注重微视频资源开发的适度性,才能保证课程应用的有效性。

1.3交互性原则

教师借助微视频开展大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并不是一股脑的向学生播放体育理论教学的视频就完事了,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目模式没有太大的差异,也不能发挥理想教学功效。交互性原则是指微视频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坚持交互的原则,能够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实施教学互动,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实现师生线上线下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在利用微视频资源进行自学的同时吗,也能随时向线上的教师提出疑问、获得解答,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为了掌握当前大学体育理论课程微视频教学实践的现状,笔者走访了当地市区的四所开展了微视频体育教学的本科学校,对于这些学校的大一大二体育理论课程的微视频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获得了一手资料,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参考。根据调查统计分析,汇总出这几所大学的体育理论课程微视频教学现状和问题。本次调查共涉及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班级96个,设计班级学生462名,体育教师59名,对于体育理论课程的微视频教学现状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发放了200份,回收196份,回收有效率98%,证明问卷有效。参与访谈的体育教师10名,学生20名。

3研究结果

3.1研究结果汇总统计

(1)体育微视频教学在学校整体教学中的比重由图1可见,微视频在高校总体的课程教学中应用比重并不高,只有20%,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微视频对体育课程教育可以对对学生体育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当今微视频教学在整体教学所占比重还比较低,学校因大力开展微视频教育课程。(2)微视频在体育教学的主要应用课程种类可见,在调研的四所本科院校中,微视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体育概论、体育理论教学以及体育统计学方面,在体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比重较低,微视频体育教育应将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更好的分析判断各个体育教育的利与弊,从而更有利的推动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兴趣和真正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教师微视频教学能力统计可以看出,在四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微视频教学能力上,大多数教师还处于基本擅长的技术应用基础上,不会使用微视频教学的教师占据较大比重,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只有施教者自身身体素质过硬,能有效的将微视频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目,才能更好的将受教者学到相应的知识,微视频体育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4)微视频开发的模式选择据统计,四所高校在微视频资源的开发主要采取的是拍摄录制的开发流程,采用录屏软件以及合成混合式资源开发的模式进行。拍摄录制的过程中主要借助的设备包括摄像机、DV机、相机、数码相机、电脑、手机等设备,根据特定的教学范围划定对于真实的体育理论教学课堂情况进行录制,其中视频录制中的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人员都是在指导录制情况下开展真实教学过程的,课程围绕大学体育理论的某个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实验、演示、提问、讨论和回答,课程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通过后期的剪辑,形成一份有效的微视频教学资源。

3.2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分析,目前,大学微视频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微视频在体育教学领域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总体看来,四所大学的体育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在大学体育理论课程中实施微视频教学实践,但是总体的微视频教学使用率只占全部课程教学的20%,而在微视频教学的班级分布上看,也没有达到全覆盖,有的班级中一次微视频教学活动都没有开展过。就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实验的微视频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也有待提升。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的信息化素养不高,体育教师对于微视频教学的实践和应用缺乏尝试,更缺乏经验指导,他们开展微视频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自然难以提升。体育教师对于教学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能够娴熟使用微视频及其相关教学资源和设备的体育教师只占总数的24.6%,基本能够使用微视频教学的相关功能的体育教师占46.7%,不会使用相关信息化资源和设备的教师占据25.8%,可见相关体育教师不仅对于体育微视频教学的认识缺乏,他们在开展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实践中,很少用到信息化的微视频教学设备,教学中信息化程度实际上比较低。在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资源建设眼光,没有形成一套优质的体育理论微视频教学资源,四所高校中,拥有相对完善的微视频教学设施的学校只有一所,其中两所高校的微视频教学设备基本配备,还有一所高校的相关设备建设比较滞后,无论是从资源的引进来还是资源创造上,高校体育教师都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4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实验的微视频教学实践对策

4.1创新课程教学,打造优质微视频教学资源

信息化时代,高校的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实验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应用水平,积极尝试教学创新,开展教育教学与信息化应用深度融合,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为核心,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促进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创新。大力发展体育创客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发挥“名师课堂”“学习空间”引领作用,重点打造名师空间建设和特色空间建设,引入优质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研究,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掌握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学校在开展大学体育理论的微视频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体育理论教学的优质资源库,将优质的、符合本校学生体育理论教学发展的微视频教学资源集中整理在一起,方便今后的教学应用。同时,相关的课程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更多的优质微视频大学体育理论教学资源,为提升微视频的教学适应性和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4.2加大微视频教学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大学体育理论教学中应用微视频进行教学,需要依赖一定的信息技术设备,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教室基本的配备就应该包括互动智慧教室课堂管理系统,专用无线路由器,教师专用平板电脑,学生专用平板电脑等,还应该具备相关的教学软件。高校实施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实验的微视频化教学,完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促进教育发展均衡化是必然要求,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增强课堂的动态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必然要求。对此,学校要积极完善微视频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新建智慧教室是集物联网智控教室、精品录播教室、互动讨论教室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室,同时支持异地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智慧教室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不仅能实现课堂多媒体互动、远程高清互动,还能够无缝导入云教学平台的优质内容,让大学体育理论课堂教学变得更简单、生动、高效,为信息化、个性化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和提升教育办学质量奠定技术和硬件保障。高校要加强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办学理念,形成以多场地投入为基础、以体育俱乐部制度为保障、以项目训练为抓手的体育教学格局。加大微视频教学的相关硬件设施投入,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体质训练,形成一股全校健身新风气。新时期,高校应积极顺应“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坚持服务师生为本,优化体育理论教学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智慧化体育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智慧高校。

4.3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微视频教学水平

新时代下,教师具备较好的信息化能力水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和素养锻炼,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培训工作,组织相关赛事,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而继续努力,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能力。相关高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建设满足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团队,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进一步搭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促进全校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白杨.基于微课的高校二十四式太极拳智慧课堂构建[J].青少年体育,2018(06):83-84.

[2]雷小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羽毛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6):105+107.

[3]于洪波.高校体育教学“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6):89-90.

[4]何绍元,杨健科,赵维林,朱艳,闻钟波,陶瑜.大学体育理论课程微视频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05):116-121.

智慧体育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跆拳道;价值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也在持续向前推进,同时当前教育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小学体育课堂本身担负着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增强学生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心理适应力等综合素质的能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跆拳道运动则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效率,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以重视。

一、把握跆拳道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价值

1.健身。跆拳道运动是当前一种现代化体育项目,其在当前体育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专门的道馆和培训班越来越多,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来进行学习,尤其是自2004年后,陈中勇夺雅典奥运会跆拳道冠军之后,该项目更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就小学生而言,通过跆拳道的练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身体协调度、灵敏度和柔韧度等方面的能力均可以得到改善。与武术和田径等体育项目相比,跆拳道体育项目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与足球和篮球等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相比,跆拳道练习更适合小学生,加之跆拳道本身比较简单易学,所以学习起来比较简单。另外,跆拳道是一种侧重群体性练习的体育项目,其可以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并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体质。

2.健心。通常而言,心灵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窗口,同时也是构成健全人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此时的个体潜意识比较模糊,他们对于事物的感观和认识会存在一种不确定的摇摆心理,进而会影响学生的认识观念的稳定性。而跆拳道本身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所以技能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使学生接受尊师、友好、和睦和爱国等思想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不具有的优势。另外,跆拳道项目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跆拳道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以礼始,以礼终”的礼仪规范可以逐渐增强学生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而敬礼方式也可以集中体现爱国主义的教育;并且借助跆拳道运动的开展,学生会逐渐养成尊重师长和他人的行为习惯。

3.健智。智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智力因素,其不等同于知识的丰富储备量,也不可以用头脑聪明进行表达,而是一种快速、灵活理解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由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致使当前我国社会中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解放学生大脑、启迪学生智慧的有效手段。实践研究表明,跆拳道运动在启迪学生智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不管是跆拳道品势和竞技,还是功力检测,各种练习方式均存在着竞争,即在训练的过程中按照相关的规则来进行有序对抗,但是这种对抗不仅仅局限于体能的训练上,还包括充分分析、假设和预判自己的竞争对手,从而增加少年儿童头脑和身体的灵活性,不断启迪学生智慧。

二、落实跆拳道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措施

1.在学校开设专门的跆拳道课程。跆拳道课程的开设实际上就是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但是要确保跆拳道教学时间开设的合理性,从而确保跆拳道运动开设的合理性。通常而言,跆拳道主要包括两种课程模式,一方面,将跆拳道课程加入到全校的体育课程中,确保每个年级在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跆拳道练习;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实验班来开设跆拳道课程,而在小学低年级可以采取每周一次的训练,而小学高年段的年级可以进行每周两个课时的跆拳道练习。另外,学校还必须要定期对各个年级的跆拳道开展效果进行考查,确保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