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9 16:07:19

智慧交通理念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1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智能化;设计思路

1引言

市政道路工程随着城市的发展,正在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城市中交通拥堵始终是一大难题,最大限度发掘市政道路的通行潜力是市政道路智能化设计的核心目标,在这一基础上还要积极利用道路上的附属设施实现空气质量监测、交通指挥、便民服务等一系列功能,研究市政道路的智能化设计具有深远意义。

2市政道路基础工程智能化设计思路

无论是常规的市政道路工程,还是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先进传感器的智慧道路,依托于钢筋混凝土、沥青等传统施工材料的基础工程始终是道路的主体结构,因而也成为智能化设计的重点内容,市政道路的基础工程涵盖了道路路基、路面、交叉路口、线路、排水设施、绿化等内容。1)道路基本参数设计道路的基本参数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设计使用年限、设计最大时速、车道数量、载重能力等一系列内容。由于是市政道路,车辆通行非常频繁,并且施工、检修、维护、改造等都要占用城市空间,对交通造成极大的不便。在设计市政道路工程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量提高道路的设计使用年限,车道数量要满足城市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交通需求,尤其是长远的需求,道路工程改造的成本非常高,并且耗时耗力,设计单位应该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判断城市未来几十年内的人口及交通变化趋势,设计出具备前瞻性的道路工程。在选用施工材料时应该优先考虑工程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道路施工材料,借此全面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各项基础参数,使其满足城市发展的长期需求[1]。2)交叉路口设计市政道路的交叉路口是车流汇集的地方,也是交通事故的高发地,智能化设计中要提高交叉路口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基础参数方面要控制好交叉角度、坡度等。由于交叉路口涉及多个方向的车流,周围的建筑物有可能造成视线上的遮挡,在设计交叉路口时要适当增加建筑物和路口之间的距离,并且要结合交叉角度来设计[2]。3)线路设计充分的交通线路是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本保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家庭收入不断提升,汽车保有量逐年上涨,城市交通出行的压力进一步提升,在未来,这一情况将长期延续,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城市主城区的道路格局早已形成,无论是线路还是道路的基本参数,提升和优化的空间都较小,而城市的在不断扩张,新建城区和道路呈增长态势。在新建道路的规划中应该总结现有的经验,从密集程度、衔接方式、曲率半径等多个方面加以优化,积极运用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设计软件,开展深入的工程模拟,确定最佳参数[3]。4)排水设计根据以往的经验,传统的市政道路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周围的辅助性基础设施,如人行道,也是以传统施工材料为主来设计和建造。事实证明,这种道路工程在排水、渗水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经常在下雨天出现道路积水,并且短期内无法排除,同时也说明市场排水管道系统在雨水排放能力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缺口。在道路工程的智能化设计中,应该积极使用更加先进的排水设计理念和方法,从市政道路的工艺材料、排水方式等多个方面开展设计优化。例如,当前提倡的“海绵城市”就非常符合智能化设计的理念,因为海绵城市要求城市的基础工程尽可能使用透水材料,典型的如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这些材料中存在大量的孔隙,有利于雨水的下渗,并且下渗之后还能和设置在地下的雨污收集设施联通,形成有效的雨水收集。5)绿化设计市政绿化设计具备多方面的功能,绿化设施是市政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装饰作用之外,市政道路工程配套的绿化设施还具有改善雨水蓄积功能、防止城市内涝等一系列工程。在这种设计方案的支持下,市政道路可自动化地消除排水难题,减少了人为排水的需求,这是利用科学的基础设计提高市政道路运行效率的典范。

3市政道路附属设施智能化设计思路

3.1基于视频监控的远程监测管理系统

城市中的交通拥堵一直受到诟病,随着城市家庭购车需求的不断上升,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升高,进而导致各大城市不得不采取限号出行的管理方案,即便如此,交通拥堵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但同一时段并不是所有的路段都会拥堵。在智慧道路的建设中,提高道路交通指挥能力成为设计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道路的信息感知能力,视频监控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手段,监控探头可直接观察到某一具体路段的车流情况,并且通过网络通信功能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交通管理部门的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可实时显示出城市道路当前的交通大数据,哪些路段存在拥堵,哪些路段通行压力较小,在数据平台上一目了然,然后便可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向过往车辆发出拥堵预警,及时提醒其转换通行线路[4]。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路的智能化设计是实现智慧交通的大前提,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是采集道路运行数据的主要手段,除了视频监控之外,还要设计噪声监控,然后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作为城市交通指挥的依据。实践表明,这些由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采集到的交通大数据显著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了交通拥堵的情况。

3.2智慧灯杆系统

灯杆是市政道路照明设施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灯杆仅仅具有照明功能,但是这些灯杆却占据着较大的城市空间,在市政道路的智能化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灯杆,将其作为载台,实现管网信息、电力信息以及通信功能的互联互通,智能灯杆将成为市政道路上智能感知终端设备,可深度获取城市中的各种基础数据,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1)通信网络智能灯杆具备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功能,因而要为其设置专门的通信网络,目前可采用4G或者5G技术实现这一目标,但从传输的容量和速度来看,5G是未来的趋势。2)智慧照明市政道路的照明需求基本上集中在夜间,城市照明系统设计要采用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因而市政道路上的智慧灯杆要实现智慧照明功能,可根据天气的明暗程度自行决定开启或者关闭,并且调节照明时的亮度。3)气象环境监测城市中的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是长期监控的重点内容,并且道路上的机动车辆常年排放尾气,产生了大量的NO2、CO、SO2等,这些尾气都是雾霾的主要成分。市政道路的路灯可作为监测城市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的载台,每天采集PM2.5、PM10、臭氧以及二氧化氮等物质的浓度。4)视讯功能智慧灯杆上还可集成广播、一键呼救以及视频对讲等视讯功能,这些辅助设计可提高城市的安全性,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求助途径,并且充分利用了智慧灯杆的载台作用,作为市政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灯杆设计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5]。5)智慧灯杆系统的配套设施智慧灯杆要利用光纤通信、蓄电池、防雷、直流供电及交流配电等多种技术,例如,系统中设计的多种电力技术是为了提高路灯系统的可靠性,防止电力中断造成短暂的功能失效,因而系统中设计了蓄电池。此外,为了提升路口车辆通行效率,需要使用智能交通信号代替传统交通信号灯(见图1)。

3.3电子站牌系统

市政道路上设计有一定数量的车站和站牌,市民出行时要通过站牌查询公交线路,传统的站牌展示的是静态信息,功能性非常单一,但是站牌占据的空间相对较大,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在智慧道路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这些辅助配套设施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市民出行服务。智慧公交电子站牌重点集成了PM2.5监测、站点视频监控、车辆状态信息展示、公交线路展示、车辆实时位置显示等一系列功能。这些功能都非常实用,以车辆实时位置信息显示功能为例,传统的公交站牌只能提供公交车辆的线路,但是乘客在等待时根本无法预判车辆当前的位置,也不知道还需要等待多久,是否要更改出行方式。在智慧化道路的设计中,站台的信息感知能力大幅提升,公交车辆上安装有定位终端,可借助卫星定位系统实时掌握其位置信息,然后再由管理后台将车辆的位置信息展示在电子站牌上,让等待的乘客一目了然地掌握车辆当前的位置信息[6]。

3.4车路协同

这一概念伴随着无人驾驶汽车而提出,国内的智慧交通采用车路协同的设计思路,这一点与西方国家强调车辆智能的思路有所区别。在车路协同的设计模式下,车辆和道路都具备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水平,车辆是移动设施,需要从道路上的各种固定设施获取交通信息。道路作为交通信息采集的主要场地,为车辆出行提供数据方面的保障。当前无人驾驶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大规模商用暂时还无法实现,但车路协同始终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市政道路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智能化,利用视频监控、智慧路灯、电子站牌等综合采集市政道路信息。

4结语

市政道路智能化设计重在提高城市道路的信息感知能力,通过设置在道路上的视频监控系统、智慧路灯、电子站牌采集道路交通信息、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返回到管理后台,用于指挥交通,避免道路拥堵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庆苓,王军,张涛.智慧城市道路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J].照明工程学报,2016,27(3):48-53.

[2]周浩,杜鹏刚.市政道路工程交叉口设计思路和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149-150.

[3]宋佳宁.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的设计思路[J].智能城市,2020,6(24):36-37.

[4]杨明德.智慧城市路径对市政道路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引[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0):156-157.

[5]马拉莫,代科.基于人性化和智能化理念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规划与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206-207.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空港经济智能化航空城

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变革密切相关。因处于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以及受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设想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自19世纪以来,“田园城市”“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等概念相继出现。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2009年底,进一步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解决方案。自此,智慧城市成为了当下人们设想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必将进一步引领城市向更加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航空城作为一个以航空运输为导向的空港经济物质空间载体,具有城市演进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发展的个性。航空城建设能有效地促进空港经济的发展,并实现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对智慧航空城建设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空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在智慧航空城建设中的应用,以及政府制定促进航空城演进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以枢纽机场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为基础

城市形态的演进与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此同时,不同形态的产业集聚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以及交通运输形态演变密切相关。航空城建设应以枢纽机场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为基础。一般意义上,机场是指飞机起飞、降落、停靠的场所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总称,具有地理空间的概念,但不仅仅局限于地理空间。另外机场也代表了在其周围这个地理空间内部的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即经济空间场。空港经济区的发展就是依托大型枢纽机场及其设施,通过航空运输行为和航空制造活动,使得临空相关产业各类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由直接服务即依托于航空运输相关产业和具有明显航空枢纽指向性的有关产业组成,并渐次发展集聚形成了具有强时效性的空港相关产业。[1]这些产业在空港区域合理布局,形成产业群落,能有效促进并带动中心城区以及地方传统产业的发展。在此发展演进的时间路径过程中,机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型单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运送货物或旅客的场所,而是产生空港经济的前提,决定了区域要素空间配置的区位、速度和效率,不断吸引航空指向性产业聚集在其周边。由于空港产业具有强时效性,因此,高效率、能满足交换条件的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必不可少。通过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形成多式联运,可实现产品的商业运输。而且,由于空港一般在城市的郊区,便捷的交通条件也能够实现空港与主城区的无缝连接。以机场的枢纽地位以及便利的交通网络为基础,空港区域逐渐演变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场所,并为其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地理空间。由此,以机场的枢纽地位以及便利的交通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城市功能的经济空间载体,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将有效促进并带动中心城区的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的副中心城区,也就是以航空运输为导向的航空城。

二、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理念

城市的主体是人,智慧城市提倡从人的需求出发,力求营造适合人全面发展的城市,[2]同时,人类的活动又对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络实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并逐渐成长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智慧城市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是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的重要举措。不仅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也需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运行方式。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但是,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只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手段,是城市建设所要达到目的所运用的途径。以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形态的演进,其目的是实现人的生产与生活根本转型。在扩大信息技术、智能产品的覆盖面以及应用领域的过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其运行应遵循以人为本并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理念。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智能化的产品应用都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得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经济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从经济发展方式、空间结构布局、出行方式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信息化与智能化的管理,通过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维持生物及其遗传的多样性,保护生命支持系统,维护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具体实现需要合理的产业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资源高效配置、污染有效控制、需要具备城市系统内部的相互关联性与智能化运行,最终实现产业、社会、生态、人文、生活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三、空港产业与航空城协同演进

经济发展或者说是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经济的发展阶段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效率、建设规模、人口素质、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2]航空城的演进及其建设离不开空港经济的支撑,同时,合理的产业选择是空港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企业模块化生产方式改变着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工与合作布局,速度经济时代改变着企业的选址,使得产品适于航空运输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机场周边落户,形成航空关联性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规划方面,空港主导产业选择应基于空港经济演进机理,主要从作为运载工具的飞机为推动力发展起航空制造业;以航空公司为主导发展起服务业;基于机场的航空运输功能发展起航空物流、会展业、总部经济以及相关产业;基于临空区位优势,并且产品适于航空运输的特点发展起高科技产业,产业内部以及产业间各市场主体可充分获得外部经济效益,继而演进为空港经济体。在区域经济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空港经济区以极化效应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空港经济体系的梯度演进,逐渐成长为生产活动或商业活动的重要节点,并且随着人口的流动,最终形成具有城市功能的航空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增长极,航空城将有效促进并带动中心城市以及空港经济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航空城建设应统筹考虑空港经济区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更好地实现空港经济区各要素的最优配置,应以空港产业的优化升级为支撑,进而带动传统地方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航空城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的最佳水平,通过经济、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空港经济与航空城协同演进。

四、城市运行的全面智能感知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的高级城市形态,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强调信息的智能运用以及信息的互通互联,是基于信息技术之上的城市发展方向,并向更高级阶段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3]IBM公司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2]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系统各要素更完善、更智能、更协调,从而对政务、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商务活动以及产业发展等多种城市需求提供智能化运行与管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是涉及空间、经济、社会、制度和管理等,即智慧城市是将技术手段与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满足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应使得城市中各系统的关键要素协同运作,形成政府、组织和个人在智慧设施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具体应包括基础设施、产业规划、公共管理、民生服务、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相应地,空间结构规划主要包括:物质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四个领域。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及其广泛运用,以及信息网络的空间布局,将改变城市生产与生活的界限,突破城市发展的空间范围,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日常运行方式,实现城市各要素的高效配置。由于城市物理实体具有了感知、计算、存储及执行能力,所以,城市运行实现了全面智能感知。

五、政府职能部门的全面协同监管

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具体表现为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更安全、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是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的结果。[4]智慧城市运用新技术对城市要素、公共事务等进行精细化、标准化、动态化和即时化的检测,通过各类技术:比如传感、通信、无线、网络等各类信息技术共同组成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网络,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创新管理模式,促进政务的公开透明,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对城市的全面智能化管理。[5]推进智慧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政府服务、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城市各领域管理互联互通、及时响应和有序运行,实现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和高效化。城市管理工作常常需要市政、环保、工商、交通、医疗、教育以及环境检测等各部门实现网络化连接,更需要人与物之间的有效连接。智慧城市是政府管理城市的信息化手段,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传统城市运行的技术革新,因而需要城市各要素之间的互通互联。虽然各部门都在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计算,然而,由于部门的分割状况长期固化,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低下,协调成本较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这就强制要求数据信息共享的政策基础和技术可行性,应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以突破各部门之间的体质障碍,解决日益严重的信息分割问题。但各系统往往缺乏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不同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互联网、物联网和无线网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将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互联与感知,从而实现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协同监管。

总之,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智慧航空城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极,智慧航空城建设应包括推动型单元、指导理念、产业基础、要素全面感知、职能部门协同监管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马晓科.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7):118-122.

[2]刘洁.智慧城市实操性规划探索———以广州天河智慧城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30-135.

[3]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12):85-89.

[4]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74-80.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3

关键词:乌鲁木齐;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发展

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乌鲁木齐市因早期城市规划中存在不科学规划等一些问题,从而现在乌鲁木齐在整体规划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在将来的乌鲁木齐城市规划过程中考虑可持续发展并加入智慧城市的理念,既满足乌鲁木齐城市发展需要的思想,也能满足乌鲁木齐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乌鲁木齐的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有一定意义。

1乌鲁木齐城市现状、潜在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1.1整体美化程度偏低

城市街面两侧整齐程度是城市市容美化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发现乌鲁木齐这座城市为了扩展经济发展成果,基本上降低了个体经营商户的装修标准。同时政府对整个城市的财政投资分散的程度比较大。比如,新市区、沙依巴克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水磨沟区等区财政投资力度较大,像天山区的胜利路、延安路、大湾南路、等地块政府财政投资相对较低,导致这些区在几十年来整体面容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当然也不能将绝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街面美化中,这些导致多年商业街道表现出破坏不堪情况。最直接的表现是天山区的大湾南路、胜利路、延安路等,即街道两侧人行道砖有的丢失漏出了地表,有的则日久失休而缺角少面。因公路在前期规划中缺少科学合理规划等,有些路经常出现人穿马路现象,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除此之外,有些区域的街两侧的绿化程度不足,多以矮灌木或人工草丛为主,要么在前期规划中留有绿化地块有限,要么就是留有的绿化用地也没有很好的进行绿化等工作。2010年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重点讨论加快城市建设等工作。虽然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改善城市市容等方面有很大改善空间。

1.2街面拥堵问题较突出

乌鲁木齐城市问题较突出的一点是,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居民生活丰富程度的加深,私家车的拥有量与日俱增。据统计,到2015年年底乌鲁木齐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80万辆。这80万辆机动车中,私家车为625711辆,占78.2%,也就是说,80万辆机动车中近八成为私家车。按目前首府常住人口350万计算,80万辆意味着首府平均每4.4人就拥有一辆机动车,而北京目前平均3.9人拥有一辆机动车。当然了不能一味地将机动车保有量与交通拥堵完全挂钩。因为交通环境是由人、车、路等多种元素组成的体系,四五年前乌鲁木齐道路还没有田字路网,没有这么多的高架桥和环线道路,平交路口多,互通功能差。不过,在一些路段在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非常突出。比如:二道桥、团结路、新华南路、大湾南路等。

2乌鲁木齐市市容改善策略

2.1注重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

绿色是城市的底色,生态是城市发展中不能忽视的一个优势。为了实现美丽城市,要借助生态文明理念的推进“美丽城市建设”,从整体发展方式的转型,跳出传统发展思维看城市资源,重视挖掘乌鲁木齐城市文化、休闲、生态等功能,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和利用,尽力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让环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解决:第一,加强环保教育,重视市民环保工作,从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入手,落实城市规划的要求。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途径宣传环保理念。第二,不断完善环保制度,根据乌鲁木齐的实际发展情况,在环保局等单位设立环保管理部门。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在乌鲁木齐已建成的便民服务站可增设环保站或环保办公室,负责环保工作,以实现美丽乌鲁木齐建设。第三,在乌鲁木齐推行环保建筑,鼓励相关建设单位在乌鲁木齐市区建设中采用环保材料和环保措施技术并为此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乌鲁木齐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从而实现美丽乌鲁木齐的绿色理念。第四,建设城水系景区。城市水系景区生态系统构建,一方面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在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维持生态格局的作用。

2.2重视乌鲁木齐的城市人文,积极发展城市特色旅游产业

乌鲁木齐是多民族居住的中国西部大城市。在进行城市人文管理中,相关部门要以多民族居住为中心,立足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不断强化乌鲁木齐城市人文管理,提高市内部凝聚力,重视集体力量和其参与市建工作中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在最近几年发展的较快,国内外旅游产业收入也明显增多。在发展乌鲁木齐城市中要结合乌鲁木齐现有的资源,积极发展城市旅游产业,重视挖掘民族特色,特别是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并创新旅游运行模式。结合当地风土民俗,设计并扩大民族旅游,让国内外游客入到当地生活中,体验当地民情风俗,促进经济发展。

3乌鲁木齐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上是一场技术创新引导城市发展、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在特定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在乌鲁木齐智慧城市发展中要实现城市经济、生活和管理上的全面“智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发展智慧城市。

3.1基础业务智能化

通过城市网络化管理模式,实现乌鲁木齐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提高管理效率并且改善市容市貌,有助于维护城市安全维稳。比如:乌鲁木齐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中,乌鲁木齐的某区配有300多个监控探头。在这个区域60多名网络员对该区管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监控、受理相关问题、派遣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单靠人力巡逻,容易出现监管盲点,难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特别是在乌鲁木齐这样维稳任务复杂而繁重的城市中,维稳工作方面容易出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群众发现身边的城管问题又难以准确、很难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较落后的管理模式使城管工作始终得不到政府与民众的认可。而智慧城市理念中的“互联网+城市管理”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这一看似“两难”的问题。总之,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

3.2智慧服务业务

智慧服务是针对乌鲁木齐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交通、城市医疗、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方面作用较明显。在城市交通方面,可以有效整合乌鲁木齐的公共汽车系统、出租车系统、城市快速系统(BRT)和2018年开始建成并运行的乌鲁木齐地铁工程等上要提供综合的实时信息服务,并对交通流量进行预测和智能判断,并及时通过网络公共平台等新媒体及时相关信息,这些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借欧洲一些城市的公交车管理系统方面的经验,如:可以及时查询到公交车路线和到站时间点灯信息。除此之外,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可以优化应急方案,调动救援资源。总之,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指导,对乌鲁木齐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来说,往往会陷入“赶不上变化”的困境。可以智慧布局交通道路、警务、公交、地铁,文体设施等城市规划项目,从而可以达到乌鲁木齐市的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要求。

4如何乌鲁木齐建设智慧城市

4.1采取“市民、企业、政府”合作模式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政府应该牵头,可以建立一个“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府体系。这样市民和企业有权利随时随地参与到所有政府机构的事物中来,与政府进行互动。比如,有些成功案例已经在乌鲁木齐街头出现,即便民服务站。这样为维稳而建立的便民服务站在拉近市民与公安之间距离起了非常不错的作用,提升乌鲁木齐维稳方面已见其效。在这个基础上政府不妨建立电子服务平台,这样政府有效地和市民进行联系、互动、听取反馈意见并及时处理相关反馈问题。可以“连接”每一个人,提高市民的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此外,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也不可或缺,比如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旨在实现宽带互联网在家庭中的渗透率。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国内外和疆内企业以创新思维去为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出谋,主动研究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及时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并制定相应解决措施。这些都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起积极作用。

4.2以企业或电子通信等第三方部门投资为主,政府积极配合和支持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科研部门的经济雄厚以及前瞻性看到了信息技术在未来的盈利潜力,自发的提出或者投资建设信息技术相关的促进城市发展的配套服务设施、有些企业还建设科技产业园等。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科技和技术起到关键作用,而政府应在这方面主动和国内外的企业和科研部门接触,为企业在乌鲁木齐智慧建设方面的投资活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法律法规来配合这些企业完成智慧城市的构建。比如,在乌鲁木齐实现光纤入户覆盖主要城区、无线局域网覆盖车站、地铁站、酒店、商场、广场、学校等重要公共场所等方面,积极听取并鼓励相关企业创新性的方式投资。在建设信息资源的分析,建立相应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库等方面要与企业合作,促进并简历较为完备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方面起很好效果。

5结语

乌鲁木齐的城市规划方面因早期规划严重缺乏科学性,从而现在乌鲁木齐在整体规划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通过传统思维难以解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安全隐患日增、特殊复杂的的维稳任务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处于困境之中。以互联网+、云计算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而且这一发展模式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乌鲁木齐政府、企业、市民应寻找新的途径,不妨在智慧城市这方面去思考,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增加投资,应大力推广智慧城市的建设。实现以信息科学为基础,感知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应用技术等方面入手,把各项信息技术整合、建立相应数据库、敢于创新与应用,为乌鲁木齐智慧城市见识提供技术支撑而努力。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这个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成功并在这方面积极研究、吸收国内外的成功案例相信乌鲁木齐在城市规划的方面的问题一定会得以解决。

作者:阿不都西库尔·扎依提 穆哈西 陈英杰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亚心网:乌鲁木齐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80万辆[DB/OL].news.iyaxin.com/content/2015-10/09/content_4989792.htm.

[2]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区域产业;经济融合;路径选择

国外早已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如韩国的“U-City计划”,即借助于互联网、数据库、通信等一系列技术,对城市民生、环保、交通、资源配置等进行智能化的规划,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当前,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是必然趋势,而以物流网、云计算为代表的移动技术为智慧城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逐步孕育出开放的区域产业经济创新生态。

一、智慧城市与区域产业经济的概念

智慧城市(SmartCity)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各项资源融合,形成全新的管理模式。事实上,大数据、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概念交互,最终都提出了“互联网+数字经济”,使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引擎,深度挖掘和解读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通过持续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公共服务、城市建设、商业体系等都突显智能化特点,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运行。区域产业经济(RegionalIndustrialEconomics)也称为地区产业经济,是指某一行政区域各产业融合发展,如优化产业结构、科学产业布局等。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国内区域产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向价值链中上端发展。如现代农业呈现科技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呈现聚集化特征等,都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与政治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智慧城市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自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来,我国一线大城市率先响应并付诸于行动,沿海发达城市更是将智慧城市的构建将作为新兴城市的“名片”,如广州市。其中,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其重要支撑,更是实现城市数字化运作的关键所在,构建“互联网+政务”平台,加快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进而服务区域产业经济。(二)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新常态”,GDP增速一直在7%左右徘徊,如2017年,我国GDP增速为6.9%。在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经济运行呈现高质量、稳定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互联网+”计划,催生了电子商务、线上金融等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助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化发展,与食品深加工企业衔接更紧密,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工业型产业以创新为驱动,技术成为发展主导,逐步向工业强国转型。

三、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大城市纷纷构建智慧城市,目前一、二线城市已基本完成,西部一些三、四线城市也着手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但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对智慧城市认识不足,产业经济发展与智慧理念未深度融合。一些城市在构建智慧城市时,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本身未对智慧城市的理念进行深入的探讨,未结合城市经济的特点。尽管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但未将其细化、落实,导致执行起来没有依据、甚至重复建设投入。智慧城市并非单纯地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而是将公共服务、交通运输、产业经济等进行资源整合,加强信息共享,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受对智慧城市了解不充分的影响,产业经济发展与智慧理念并未深度融合。(二)缺乏科技创新,产品附加值低。尽管自2015年起国家便倡导经济发展以创新为驱动,着力推进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但受传统思想、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城市在构建智慧城市时,产业经济发展并未实现智慧化,而是依旧沿用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如设备、技术投入等处于落后状态,导致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不具竞争力。部分产业发展甚至未达到行业平均水准,处于价值链中末端,市场表现不佳。(三)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产业经济协调发展难以落实。目前我国构建智慧城市还处于探索阶段,完全沿用国外发展模式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但当前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政策难以充分发挥。如在构建智慧城市之初,未制定具体的方案,导致产业经济协调发展难以落实,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有序发展。政府的扶持政策也有待健全,如一些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往往会招商引资,但政策不明朗、不具连续性,管理效果也难以发挥。同时,我国大部分城市内部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不理想,如信息共享平台资讯更新速度慢,无法为产业发展提供动态的市场信息。

四、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区域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结合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特点,可从以下路径展开,克服现有的问题,实现整体经济良好运行态势:(一)加强顶层规划的设计,切实提升城市本身的竞争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路径,要采取长远规划的方式,统筹全局,结合城市的地缘位置、历史进程、自然资源等,确保顶层规划设计的完整度。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引入互联网技术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经济的合面融合。发展产业经济必须结合城市特点准确定位,打造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进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将产业品牌推向市场。(二)推进科技方面的创新,构建经济发展共同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型,必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全面优化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更新传统产业的设备、引入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区域优势、传统产业,增加技术含量,向价值链上端发展。注重产业链的全面改进,完成智能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区域核心经济板块。尤其是制造业要加强技术的革新,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注重自身研发能力的培育,集中资源研发核心技术,形成经济发展共同体。(三)完善相关机制,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完善相关机制,推进智慧城市的持续性发展,探索全新的发展道路,促进区域产业的全面融合。政府构建明晰的扶持机制,结合产业制定决策咨询机制,研究市场推进优化机制,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服务平台,与区域产业经济相融合,才能有序地实现城市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呈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走势,推进区域产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将其与智慧城市理念相融合。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推进科技创新、完善相关机制、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有助于两者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安鑫,刘锋.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之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0)

[2]姚琳,代燕.智慧城市建设下的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

[3]王湛晨.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6(14)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5

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smartplanet)”这一理念。次年12月,该公司又在“智慧地球”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IT技术手段,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慧化的方式,打造具有类似人类智慧的新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引领经济发展转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形成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作为城市化的一种新路径和发展战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智慧城市”代表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全球大概有200多个“智慧城市”的项目正在实施中,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已经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2廊坊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廊坊地处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是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廊坊2012年被列为河北省首批两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之一,2013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廊坊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河北省起步较早。作为沟通京津的咽喉要地,交通领域在智慧廊坊的打造过程中备受重视,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和智慧交警项目,包括电子眼、绿波带等智能化的交通改善了廊坊市公交出行的环境。公共事业服务监管建设也是重点建设项目。此外,为助力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廊坊电信启动大规模百兆光纤宽带建设。据悉,百兆宽带可同时满足多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网页浏览、视频观看等需求,让“智慧家庭”真正走进普通百姓。廊坊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

3廊坊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新模式探析

廊坊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建设的复杂性和诸多困难。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将保障廊坊智慧城市建设深入长远发展。

3.1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理念变革

智慧城市涉及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诸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是一项城市综合系统工程!高校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系统。智慧校园面向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业务需求,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以人为本,旨在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和教育服务的智慧化。而高校智慧校园中英语教学变革在智慧城市建设大环境的新浪潮下成为必然趋势。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大量图书中获取,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教育内容增加,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更加先进。原有的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正逐步让位于广泛的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拓展人类学习手段的过程。2012年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0C)在全球高校的爆发式崛起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信号———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语)。很难想象如此发展下去,世界名牌大学和名牌教授们会否很快带来可怕的兼并垄断浪潮,所以从现在起,不能走向卓越就可能意味着不远的将来走向消亡。高校英语教学改革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技术和机器的引入过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

3.2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变革探析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6

1.推动智慧城市与社会治理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一次发展浪潮,也是一种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智慧的理念、工具、平台使用好,融入到公共服务中,强化社会工作。建设“智慧江苏”必须结合各个城市的特点,以改善社会管理为目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从根本上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

2.推动智慧城市与公共管理融合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的一个最典型应用。正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我们改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选择。智慧城市有三个特征: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其应用非常广泛。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技术都在不断渗透、不断延伸。比如,房产信息登记,就是从社会管理角度,甚至是从反腐角度出发的。这些技术应用,能给政府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性和精准性。

3.推动智慧城市与各级善治融合

善治,其中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回应式治理和共识取向治理。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工具,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某种层面上改变了各级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朝着一种善治的模式发展。首先,需要树立社会参与理念,即在各级党政组织主导下,强调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从单向朝双向互动式发展,利用微博平台、问政平台,像开现场办公会那样解决问题,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同时,应该做到回应式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和深入使用,有关部门急需很好地回应百姓诉求,为此,就要构建一个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使行政管理者和社会管理者能够快速掌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再者,必须保证群众共识取向。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日益由内往外扩展,从单向朝双向转变。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最后不是简单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行政和社会管理运作模式的改变。深化社会治理工作,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强调一种共识取向,强调公平和效率。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诉求会越来越多。智慧城市在这方面也越来越有它的优势和价值,实现真正创新管理变管制为治理。智慧城市这一开放性、协同性、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有条件、也有可能很好地运用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管理者和社会管理者基于信息技术,首先要转变理念,变管理为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改进社会管理的首要之义。我们现在应用最多的是平安城市建设。平安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大街小巷的探头,这是智慧城市最基础的东西。通过社区摄像头、各种信息采集,对人财物进行登记管理,就是为了掌握情况遇到问题好处理、好应对。由此及彼,一举多得,借力这一维稳设施,我们还可以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专门搭建一个网络平台,让人拍摄公共环境中的垃圾照片发到这个平台,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派人清理。这个项目很简单,但效果肯定好,城市垃圾处理无疑会变得非常快捷有效。再比如,通过管理方式和服务平台的改进,通过信息技术集成,使各种问题都能在小范围内解决,让公众少花时间多办事,在家上网或打电话也能办成事。总之,智慧江苏建设与社会治理融合,必须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以群众需求为中心,来思考社会管理原有业务模式、管理方式,更多强调双向互动,降低成本,更多靠一站式服务、集成化服务,把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等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作者:吴如忠 时菲 单位:省委党校 省人社厅

第二篇

1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大量涉密数据信息和核心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涉及的主要内容,这增加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风险,失控时会对城市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大量国外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应用于操作系统、数据系统、网络传输、软件硬件中,过低的国产化程度难以降低信息安全隐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为智慧城市的移动空间位置服务提供安全保证。所以应当从技术、标准、法律、政策等层面对信息安全保证体制和风险评估机制进行建立健全,进而实现掌握信息安全主动权的目的。

1.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升级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缺乏对最终目标和实际效果的检验与评价,单纯强调新技术引入、软硬件引入的问题。将关注点放在若干IT类的技术指标上是当前可供参考的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问题,智慧城市建设优劣的评价以信息化率、共享率、普及率、覆盖率为主要依据,对于相关系统建成后能否给城市和市民带来哪些本质上的用户体验和提升没有进行深入的考虑。环境和民生被一些国家放在首位,例如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对于引入什么技术设备、是否达到某些IT类指标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

1.3“一张图”建设中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的数据基础是“一张图”,智慧城市构架也以此为基础设施。“交通一张图”、“国土一张图”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表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阻碍了宏观意义上的“一张图”的实现。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信息资源是否充分共享。数据建设重复、内容混乱、标准不统一等是多个“一张图”带来的主要问题,“信息孤岛”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4智慧交通建设中的问题

行车过程自动化、指挥调度全局化、交通管理动态化是智慧交通的最终目标。要实现以上三个目标,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支撑:首先,云计算技术、分析和调度技术、职能建模、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车辆无线通信技术、感知技术等信息技术支撑。其次,道路、车辆、人及视频车辆检测互联的全面感知和监控数据、车辆位置轨迹数据、经济导航呈历数据、道路数据等交通大数据支撑。最后电子地图系统综合集成的一体化交通信息管理、车辆导航系统、电子通信系统、交通信号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城市公共汽车系统、交通信息中心等先进交通管理的支持。

2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

2.1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借鉴外国建设经验

在西方国家解决城镇化率超过50%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病、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城市产业结构失去平衡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像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短时间内急速发展、城市功能聚集、人口数量众多的超大城市在西方国家较为少见,其中小城市多为试点成功城市。所以我国建设部认为应当根据一城一策的原则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在综合考虑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对外国建设的有益经验进行借鉴。

2.2理论思考和论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一个城市是否需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什么时间进行建设、建设多大规模应当根据该城市的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2014年互联网数据中心对全球智慧城市的预测中发现,当前世界百分之十五的城市有可能进入智慧城市的成熟期。现阶段我国已经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县级以上的城市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根据我国当前城市发展水平和智慧城市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情况,如此数量和规模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支撑还需进行严格论证,进而防止因盲目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和各种不确定的隐患。

2.3科学看待地方政府的期望和学术显示之间的差距

智慧城市建设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从国内外城镇化率发展状况的对比中能够发展,我国用了三十五年的时间实现了城镇化率从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的发展,而美国和日本则用了五六十年。鉴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更短时间内会显现出更多相应的问题,没有解决先例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新方案的理论、技术、实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使得政府期望通过“智慧城市”成果快速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无法得到实现。

2.4通过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实现行业整合升级

国家层面的统一市场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还没有形成,进而导致了多部门牵头智慧城市建设的局面,建设标准模糊、沟通不畅、执行力不够等问题相继出现在实施过程中,国土部门、工信部门、住建部门的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建设合力,项目推进速度迟缓、实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随之产生。当前有众多测绘地信企业参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在总体技术力量的作用下还无法实现。智慧欠佳、功能重复、整地处于较低水平是当前企业退出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实例存在的主要问题。数据企业、GIS软件企业是当前测绘地信行业内企业的主要类型,软件服务和硬件制造企业是行业以外的智慧城市建设企业的主要类型。要实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支撑,必须科学整体升级测绘地信企业,这不仅能够实现对测绘地信企业的考验与挑战,还能够为行业外企业提供机遇。

3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求为提升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和成效贡献绵力。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加强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稳定进行。

作者:潘道荣

第三篇

一、智慧城市建设框架的核心因素

1、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因素之一,被认为是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新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其中新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驱动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采用新的管理系统,这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例如,一个公共项目管理系统需要允许政府管理机构跟踪其项目范围、进程安排与运行情况、投资情况等,根据不同公共项目定制的数据系统是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关键。在各个独立的管系统采集、存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于信息的处理与应用则需要智慧城市具备快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决策信息的能力,需要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将有效信息提取并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加以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理后台进一步应用的同时,同样应该重视建立云到端、端到端的社会沟通反馈机制,强化公共项目的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与公众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同。移动互联网技术及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在社会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越来越多人使用智能手机接收、和处理各类信息,智慧城市的管理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并以此将公众发动为智慧城市的共同建设者。

2、管理与组织主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在不同的国内外典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管理与组织主体的形态有所差异。单独设立智慧城市建设委员会是相当一部分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与组织主体,通常情况下,委员会对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和各个具体建设项目有较强的管理权力;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职责赋予一个特定的既有政府机构也是一种常见情形,该机构作为将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内外部组织机构及利益相关主体联结起来的沟通核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重要组织管理作用;还有部分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与组织主体结构呈现松散化,结构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机构主体对建设规划或者具体项目实施具有决策或管理权限。相对于电子政务、数字城市等专项城市建设计划而言,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更加复杂及系统化的建设计划,一个有力的管理和组织主体将为智慧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政策环境,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一般城市(非智慧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转变是一场由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推动的变革。在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中,政策环境包括政治因素和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一种较为确定的因素,主要由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条例、政府间协议、部门间协议等组成。政治因素主要受政治领导人(如省长、市长、智慧城市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等)的政治观点和施政方针影响,具有一定不稳定性,然而往往也是一个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大的制度框架下,应注重提高政治领导人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和建设积极性,由专家组成专门顾问团队被多城市的建设经验证明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

二、智慧城市建设框架的其他重要因素

1、治理结构,存在于智慧城市建设各个项目的各个阶段中,从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构想出发,通过治理结构设计来实现项目建设、控制和退出或永久性项目维护。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治理结构存在多样性(参与式管理、分层式管理、混合式管理等),不同的治理结构用来适应不同的城市特性。治理结构和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与组织主体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独立的智慧城市建设委员会作为管理与组织主体时,委员会制度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的作出决定。当一个城市没有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与组织主体时,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可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治理结构,城市各部门通过达成跨部门协议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具有深刻公众影响的项目,除了上述政府内部参与的治理结构,政府应重建设视利益相关者(包括其他相关城市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和公民个人等)参与的治理结构,接收利益相关者决策建议、过程监督并建立反馈机制。

2、公众参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因素,可以最大程度的反应广大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城市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政府更好的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并将政府的作为反馈给公众,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政府大都推行了各种各样的举措促进公众和社区参与其中。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建设正在逐渐改变公众与政府间的关系,公众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因为他们可以从智慧社区建设中了解到智慧城市建设对他们生活的深远影响。在传统的基于人和的社区建设之外,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及其他高科技信息交互媒介越来越多的承载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平台功能,政府应该重视并加强对这类信息交互平台数据的提取和挖掘,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促进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3、经济环境,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将增加城市公共建设项目支出,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城市,需要为硬件平台搭建和系统建设进行大量资金投入,这就要求进行智能化建设的城市具有良好的稳定的经济环境。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整合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吸引成熟劳动力,从而改善城市经济和社会环境。

4、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根据满足市民“即需即供”的信息需求,在城市范围内建设的各类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光纤网络、高速无线宽带网络、三网融合、智能电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5、自然环境,是反应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市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虽然不能直接起到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但是通过一系列具体项目,如建设智能城市管理系统改善城市规划布局、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等,可以间接的起到建设低碳环保城市、改善城市自然环境的作用,从而为市民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当中,各城市政府普遍对信息技术、政策环境、基础建设因素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且相当一部分城市投入了大量政府资金实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很多城市政府也将智慧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工作,然而,多数城市政府暴露出在明确管理与组织主体、治理结构和发动公众参与方面存在不足,全面充分地认识智慧城市建设框架的主要因素并协调发展依然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临的挑战。

作者:徐奥丹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第四篇

1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

(1)顶层规划设计;(2)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3)相关体系架构的完善;(4)相关标准系列的完善;(5)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

2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措施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说,必须要有智能建筑的参与,只有加大了智能建筑的融入和普及力度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出智能建筑的价值和意义,也才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体来说,要想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分的融入智能建筑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基本内容。

2.1完善智能建筑体系架构

智能建筑作为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新型建筑类型,其在当前的应用过程种虽然体现出了较强的优势和应用价值,但是对于具体的应用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困扰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去,基于此,必须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做好这一控制工作的核心要素就是应该加强相应体系架构的建设,最基本的是要保障整个智能建筑行业具备一个统一的体系架构,进而能够对于所有的智能建筑发挥一定的约束作用,最终促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

2.2完善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

针对当前我国智能建筑设计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前智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各个区域、各个省份都存在着独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甚至是各个智能建筑企业也具备着各自不同的设计标准,因此,这种设计标准的不统一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和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基于此,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应该重点加强对于相关标准的统一,并且这种统一还应该重点围绕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进行,确保其标准的完善有助于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去,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3规范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对于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来说,还应该重点从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入手,规范其设计的基本理念,提升其设计的水平,就能够更好地保障智能建筑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具体来说,就以往的传统建筑设计来说,一般都是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理念进行具体的设计,即先设计好整个建筑项目的分系统,然后再综合成为整个的建筑项目整体,而就智能建筑的设计来说,应该是自上而下的,首先应该针对整个的智能建筑整体进行有效地规划设计,进而才能够对于其分系统进行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智能建筑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点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想通的,即在智能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考虑如何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

2.4充分应用B/S访问模式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其智能化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对于这种智能化特点的实现来说,充分的应用各种门户技术以及优化访问模式是极为必要的,就当前的智能建筑设计来说,其在具体的访问模式设计上应该优先选择B/S访问模式进行构建,这也是确保智能建筑应用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并且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在智能建筑中合理的运用B/S访问模式还能够有效地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整个智慧城市中去,值得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采用。

2.5加强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

对于当前的智能建筑应用来说,其集成效果也是必须要严格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提升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能够有助于提升整个智能建筑各项功能和作用的协调性,因此,对于具体的智能建筑相关集成技术就应该进行充分的关注,确保其对于集成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当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以往常用的一些ODBC技术、OPC技术等都很难满足当前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基本要求,必须要选择更为先进、更为适用的新型集成技术,比如充分的运用Web服务以及IP以太网等进行集成平台系统的构建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并且还能够对于智慧城市的融入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2.6充分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

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和使用来说,云计算技术在当前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并且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也应该充分的运用这种云计算技术,因此,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应该重点加强对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充分的运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其平台的服务质量,保障其智能建筑的应用效率,促使其更好地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融为一体。

2.7加强对于维护平台的构建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运行维护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种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确实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智能建筑使用的效果和水平,一般来说,对于智能建筑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都是采用第三方模式进行建设,这也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该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保障其运行维护平台的可靠性,而这也必然是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智能建筑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基本元素,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把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来说,还需要相关的设计和研究人员加强思考,重点完善智能建筑自身的设计和构建,保障其智能建筑具备较好的应用价值,进而更好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瑞 单位:山西中方森特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

第五篇

1概述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经济发展不断转型的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也在向建设质量型、内涵型的智慧城市的方向转变。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中小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智慧城市是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企业信息或个人信息,信息中隐藏的商业价值将引发各种利益冲突,这就需要由立法部门进行调节。我国关于智慧城市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做了明确规定,但对具体内容的规定还处于缺失阶段。这就为个人信息的采集、利用、公开或保护应采取的态度提出了难度。

2.2城市管理理念落后当前,多数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仍处于落后阶段,没有对互联网时代到来的重要性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在新的技术手段或管理方法与传统方法产生矛盾时,对新技术或新方法采取简单的制止措施。管理者受传统理念或旧有工作习惯的影响,往往对新事物采取回避或否定的态度,而不考虑新方法或新技术对提高管理效率的积极作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妨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了资源浪费,必须改变思维,更新管理理念。

2.3缺乏协调机制国家各级部门及地方部门在中小城市均设立对应的业务机构,各个部门也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未能实现共享,这就造成了众多的信息系统成为信息孤岛。以通化市为例,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分割严重,这就导致了部门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城市居民办理业务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办理多种手续,给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利;部门信息系统仅服务于上级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者无法获得必要的信息,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难度。中小型城市信息孤岛的现象不消除,无法建立真正的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将大大受阻。

2.4技术障碍中小型城市的智慧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而技术标准的缺失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缺失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一方面国家层面未对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动、共享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孤岛现象难以短时间内消除;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缺乏保障,构建大数据库的个人信息面临着被非法侵入、利用的危险,这不仅会危害个人利益,还将危害国家安全。

2.5资金短缺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的资金数目是庞大的,这是中小城市当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建设时期产生的负债较为严重;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土地财政收入模式难以发挥作用,这就加剧了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

3中小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法工作国家应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对个人信息及个人隐私的相关数据做出明确的界定,明确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在采集、运用过程中的权利及义务,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统一的标准或规范,为消除信息孤岛提供法律依据;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立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利用网络或信息技术进行犯罪的行为,保护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为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国家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3.2加强智慧城市的宣传培训,更新管理理念智慧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信息化社会到来而产生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技术,构建共享的信息平台,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智慧城市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范围相对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不同,面对即将发生的巨大转变,管理者应首先更新管理理念。为让管理者及广大被管理者了解并认可智慧城市,相关部门可通过各类媒体及传播方式宣传智慧城市的理念,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意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3.3促进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努力,城市建设的进程由不同部门中的短板决定,单一的部门发展无法实现整个城市智慧化建设。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做好统一调度,协同发展;成立权威的领导小组,对于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或权利的重新划分等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防止由于利益冲突而发生部门间相互抵制或故意拖延工作的不良现象。

3.4创新融资方式,提高财政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的资金是庞大的,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维持,应改变过去的融资模式,转向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财政问题;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通过私募市场和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增大财政的来源。

3.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建设、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协同机制的建设还是资金来源的扩展均需要大批的人才。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主要由人才的多少及其专业性决定,因此应加强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培养专业人才的企业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4总结语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7

关键词:智慧服务;公路养护施工档案;档案信息管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物力、人力,管理进度还缓慢,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和智慧服务的不断发展,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也发生了极大改变,有效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让档案管理模式从线下走到了线上,让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档案信息、完善档案建设,有效提高了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公路养护施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智慧服务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理念

档案信息管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信息服务,是为了保障档案使用者能够有效获取档案信息的工作。1.以人为本的理念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需要承担大量的工作,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支持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的正常运行。在这种模式下,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相关单位不得不招聘社会人员参与到档案管理中来,导致档案管理的模式更加粗放,难以形成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智慧服务的帮助下,档案信息管理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首先,智慧服务模式下的档案信息管理充分体现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单位通过购买信息化设备建设智慧服务平台,建立智慧服务档案管理模式,不仅能够让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得到有效减轻,还能让其有更多的精力提高档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减轻了人力资本。其次,智慧服务模式下的档案信息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为其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档案服务内容,注重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查询系统,便于其快速调取相关档案。2.共享共建资源整合的理念首先,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日,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被彻底打破,在高速信息交流环境中,档案信息的交流和使用频率也获得了极大提升。单位在利用智慧服务优化档案信息管理后,档案的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进行档案库访问和资料查询,更加高效地满足档案使用需求。其次,在智慧服务的帮助下,不同地区的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能够实现有效分享与共建,为公路养护施工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互通和优化配置。用户在被赋予了相应的权限之后,能够直接在智慧平台上获取其他单位的相关档案信息,使得档案查询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此外,在公路养护施工工作中,一些职能交叉或者职能相同的部门可以借助智慧平台的档案共享模式来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单位只需要在网络上就可以完成档案信息的调取和使用,使档案信息的交流效率得到有效提升。3.持续创新的理念智慧服务在档案信息管理中是一个动态建设的过程,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时代需求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也会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实现内容的不断丰富。目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管理人员越来越注重各类社会服务的技术应用,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智慧服务的功能扩展,也使得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有效提升,进一步明确了档案信息管理的职能范围,让档案信息管理能够为公路养护施工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服务,使档案信息管理实现新的突破。

二、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1.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的内容从本质上讲,公路养护施工就是对公路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公路能发挥出正常的交通运输功能,以此维护交通网络的顺畅。公路养护施工档案则是记录公路保养和维护的重要资料,既可以是文字或图表数据形式,也可以是录像视频等形式。在进行记录的过程中,要求档案信息能够对公路养护施工的后续工作有指导和参考价值,并且能够真实反映公路的日常养护情况,如实展现公路的日常养护方法和养护结果,从而作为养护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凭证。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四种:公路养护施工的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公路养护施工的计划类档案管理、公路养护施工的维修类档案、公路养护施工的工程类档案管理。其中,基础资料档案是公路养护施工的重要基础,它主要记录公路的基础通行资料、真实交通流量、养护过程记录和交通事故统计等;计划类档案则主要记录公路建设的相关计划和投资情况,是公路养护的重要参考资料;维修类档案则是记录公路路面的维修情况,同时翔实记录了桥梁、隧道等重点路段的维修情况;工程类档案则包括了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开工报告与完工报告,还包括了相应的施工方案、预算规划、相关图纸、计量数据、支付凭证等内容。2.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的特点(1)数量大、种类多、周期长和其他的实物档案、会计档案或文书档案不同,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一般采用年度规整的方法进行管理,各单位的工作也一般以年度计划为标准进行展开。在公路养护施工的过程中,一般要对公路先进行有效勘测,根据勘测的结果对养护方案进行规划和整理,并探讨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初步设计具体的养护步骤和策略,并不断完善施工网的设计。在整个周期中,许多单位在技术条件、资金投入、施工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下,要完成具体路段的养护施工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甚至有可能跨年完成,因此在长周期里形成了数量庞大、种类较多的内容,进一步增加了档案信息管理的复杂性。(2)领域更加广泛公路养护施工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过程,从养护项目的建议开始,到对养护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观察公路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养护策略,做好养护施工的准备工作,使施工顺利进行,并完成严格的竣工验收,随后还需要对公路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涉及公路建设与设计、施工管理与监理监督、环境保护等多个部门,还涉及主体结构、基础工程、机电设备、金属结构等多个专业领域,需要运用到不同的工艺和施工技术,因此档案信息管理的领域进一步扩大。(3)管理利用的有时效性公路养护施工档案是记录公路养护工程全过程的重要资料,是对公路养护工程的如实反映,能够为工程验收和结算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也能够为公路的运行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公路进行维护、扩建或改造的重要参考资料。即便该公路的养护工作完结,但其养护施工档案也可以为其他的公路养护提供有效参考,尤其是相关的技术档案信息能够对其他工程进行有效指导,应进行永久的保存和管理。(4)复杂性与多变性由于公路养护工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相关设计内容也更加烦琐,因此,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如实记录公路养护施工过程中不同单项工程的具体作用,并反映公路不同结构的具体功能情况。同时,在进行公路养护施工记录时,往往会存在不同的因素对施工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档案信息的管理具有多变性。例如,由于投资状况的变化、设计规划的改变、群众利益的考虑和拆迁征地进度等因素,极有可能导致养护施工的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不符,又或者当地政府对于该地区的公路规划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对设计图纸进行更改,这些都增加了档案信息管理的多变性,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

三、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与智慧服务配套的制度信息化系统是落实智慧服务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公路养护施工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公路养护施工档案管理建立起配套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档案信息管理的质量就无法得到提升,容易导致档案信息采集过程中出现混乱或遗漏的现象,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会对日后的档案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在完成档案信息的录入后,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根据养护施工的进度不断更新档案资料,从而如实记录公路养护施工的全过程,也为公路养护施工的进展提供有效指导。这些都需要完善的制度来支持,因此加强完善与社会服务相配套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推进信息化系统的完善,是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2.对智慧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智慧服务如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有效实践,但是仍然有许多单位并没有认识到智慧服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并不重视智慧服务的落实与使用,这就给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带来了问题。在建设相应的智慧服务信息化系统后,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并没有正确认识智慧服务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因此对于智慧服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持有消极的态度,甚至排斥相关系统的使用。同时,由于单位未进行正确的宣传和教育,因此许多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依然采用较为陈旧的管理方式对公路养护施工档案进行管理,这不仅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智慧服务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推进,导致智慧服务信息化系统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效果,使得信息化建设浮于表面,最终导致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无法提升。3.未统筹规划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虽然目前的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已经采用了智慧服务功能,但是,由于公路养护施工档案管理涉及许多领域和业务,因此,并没有对智慧服务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整体规划,导致智慧服务在不同领域的档案信息管理中存在隔阂,不能真正实现档案信息的交流与互通,不能让档案信息数据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数据库,这既影响了智慧服务的使用效率,也影响了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的质量。因此,对智慧服务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的类型和内容,才能够更好提升档案管理效果。

四、基于智慧服务的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优化策略

1.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单位应该在智慧服务的帮助下不断强化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促使档案信息管理从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走向数据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智慧服务的功能,让档案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单位还应该建立起网络档案系统,打造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使内部服务网不断完善,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网络,让档案网站成为档案信息管理的有效窗口。同时,单位还应该为公路养护施工档案制定标准化的文件信息化模式,购入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为智慧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奠定良好基础,使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的交换效率,实现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此外,单位还应该加强对原始档案信息的保护,确保档案信息可靠、真实、准确,为公路养护施工提供有效参考。2.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为了进一步推动智慧服务在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中的落实,单位应该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专业素养,让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熟练使用智慧服务功能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基本意识,强化智慧服务的基本理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化管理知识和技巧,了解智慧服务模式下所使用的各类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功能,积极参与到软件功能的开发与升级工作中,并为技术部门提供使用需求的正确信息,从而使软件系统的开发效率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公路养护施工档案管理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3.规范智慧服务应用体系与考核制度在推动智慧服务在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中发挥作用时,应该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确保智慧服务的作用能够真正发挥出来。在智慧服务的相关功能建立之后,单位应该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打造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并对不同部门的信息化系统使用权限进行明确的限制,从而确保档案资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单位还应该结合公路养护施工具体工程的相关内容,考查档案信息的记录情况与更新情况,考查档案信息的内容是否完善、真实,通过路面维修及时率、养护巡查覆盖率、巡查问题主动发现率等量化数据来考察档案信息管理的质量,从而不断推进档案信息管理质量的提升,并以此作为考核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要数据参考,督促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推动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效果的提高。4.统筹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单位应该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蓝图,并充分考虑公路养护施工的各类专业性要求,为档案信息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单位应该加强对计算机和存储设施的投入,同时引进先进的AI智能识别设备、物联网设备、手持移动设备等工具,并及时更新先进的软件系统,为智慧服务的全面推行做好准备,让智慧服务能够真正地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发挥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养护施工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智慧服务的有效帮助,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互通,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为公路养护施工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北京首发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智慧养护的首发探索[J].中国公路,2021

[2]陈双全.智慧化养护的未来[J].中国公路,2021

[3]孙玉花,宋泽缘.信息化技术在兵团公路养护领域的应用[J].中国公路,2021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8

一、高速公路智慧化信息化研究背景

1.国际形势和潮流欧美日等世界强国在未来交通发展方向上都选择了道路交通的智慧信息化作为重要目标。从20世纪开始,世界强国在一些重大项目上均从不同角度对交通智慧化进程作了具体计划,目前已经在一些地区部署和实施。比如,欧洲各国推行的联网化、自动化及标准化、车路协同智能化;美国侧重立法、商业驱动、单车智能研发;日本侧重车路协同和智能驾驶等。2.符合我国交通行业发展需要交通强国战略作为立足国情、着眼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指导交通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标。智慧化交通、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立足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开展智慧高速建设,实现交通智慧化感知网络全覆盖,也是未来交通基建的目标。交通运输部开启公路智慧化、新一代交通控制网试点工作,基本确定了6个主要试点发展方向,即基础设施数字化、北斗高精度定位综合应用、路运一体化车路协同、“互联网+””路网综合服务、基于大数据路网综合管理和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建设智慧高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纾解运输压力、提升道路安全水平和通行效率的可行性方法,建设智慧高速加速公路智能化进程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3.符合人民高品质出行需要把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关注出行人员的安全、成本、拥堵、服务等问题。比如,不良天气状况和夜间的行车安全,出行道路的拥堵原因和堵多长时间等相关信息服务,智慧高速信息化即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出行更安全、更满意。4.符合交通行业智能化发展需要以信息化智能化扩容取代传统物理扩容模式,不但带动企业管理、技术、商业模式等创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能推动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时代国家经济从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化,同时与智慧化城市建设接轨,将全国智能化物联网体系发展完善82022年第4期总第374期起来。高速公路智慧化是为满足资源饱和条件下出行人员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通过各种智能化的传感、通讯、大数据分析判断等手段,以期满足现代社会出行要求,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提升人们出行的舒适度。

二、道路服务水平未来发展对智慧化的需求

1.完善的监控设施,连接网络大数据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相关要求,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等级分级一般采用V/C值作为拥挤程度的度量标准和重要指标,同时以小客车实际行驶速度与自由流速度之差作为次要指标,对服务水平进行评价。交通量的大小、服务水平的高低、处理偶发性事件的能力,都是道路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考虑远期交通量的增长幅度可能会较大,服务水平下降会导致行车速度和运行条件的同步下降,影响出行感受,因此,为了在初步阶段保证公路的通行和运营,以及出行人员的基本需求;后期,保证运营处于较高的水平,需要在一些重要的路段配备较为完善的监控设施并连接网络大数据。2.高速公路交通流运行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在交通运输部《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符合通道型高速公路交通流特点的运行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标的计算方法,提出通道高速公路运行状态的综合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阈值的合理划分,实现对高速公路预警等级的划分。高速公路运行状态综合评估与预警指标体系可以直观地在GIS地图上展示出来,主要体现为道路的拥挤与饱和度、交通特征指数、通行中断率及通阻度、天气气象指数等相关内容。3.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智慧化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总体遵循“现有技术用足,未来技术预留”的原则,通过高速公路顶层设计、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3个层面推动方案的实施工作,实现高速公路泛在感知、通信全覆盖、高精定位全覆盖和自动驾驶支持等能力,为公众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和良好出行体验,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参考。4.车辆安全自动驾驶技术采用智能交通工程设施设备与公路泛感知系统相结合方式,实现“准全天候”通行,用以保障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车辆能安全通行。将现有高速公路由路段管理级提升为车道级管理,对重点分、合流区及危险路段提供安全预警和智能管控服务,提高路面畅通水平和路网运行效率,逐步建设完善可实现全自动驾驶的路段。5.智能可视化、数字化控制管理根据部分道路交通流大小不同、货客车占比不同及管理决策不一样等特征,运用5G信息化、大数据网络、物联车联网、定位及高精度地图、人工智能、云平台计算等技术,打造“改扩建工程+智慧高速”创新型建设模式,将公路基建从传统化向新一代智能化推进,实现全过程全路段的智能可视化、数字化控制管理,保证道路全天候安全通行并实现高舒适度全方位的出行服务。以现阶段大数据网络等高新信息化技术,通过智能感知的方式构建一个多元多维度的大数据全息智能感知体系,实现对道路沿线运行状态、路网环境状态和设备安全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交通运输部对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智慧化及信息网络控制,在试点省份推行了6个试点建设方向,主要为道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大数据路网综合管理应用、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统综合应用、车路协同一体化、互联网与路网综合服务应用、国家新一代交通控制网系统等。6.构建交通工程智能化体系基于各试点省份高速公路项目的需求和功能定位,以“智慧化高速”为理念设计建立系统框架,对传统的公路机电系统进行业务提升,构建出一套“安全、便捷、智能、环保”的交通工程智能化体系,实现高速公路的“可控、可测、可视化”服务,全面提升道路通行的安全便捷性和人们的出行体验感。

三、高速公路智慧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1.大数据提供支撑目前,国内智慧信息化高速项目主要是利用国内及各省既有的“高速云”建设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云存储、GIS技术、BIM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汇聚与预处理、大数据分析梳理、存储共享、对路况管理的可视化智能化,为实现全过程数字管控、准全天候安全通行和全方位立体服务提供支撑。2.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提供决策方案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分一般为“云-边-端”三级节点,即为智慧网联云控平台、路段级管理单元、公路沿线感知及物联网设备,边缘节点通过干线网络与云端节点相连。从终端处理器或传感器收集数据上传至数据库,经过数据分析及各级存储再由大数据云计算二次分析,而后到各宣传管理运营平台进行数据汇总和分类展示,最终提供决策方案。3.精确控制工程造价高速公路智慧化不但带来了传统交通行业与信息化技术上的飞跃和融合,也同时带来了公路工程造价与信息工程造价更多的深度融合。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应用,基本实现了从设计、施工到后期运营的全方位智能化可视化管控,虽然从软硬件相关技术及设备设施上有一定的投入,但同时也能更精确地控制整体工程造价,对于高速公路后期运营管理的便利与节能增效也有显著效果,更符合未来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发展方向。2018年交通运输部颁布的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中新增了一项的“建设项目信息化费”,主要包含建设单位用于质量安全管理、进度及费用控制等工作所必须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维护等相关费用,如全寿命周期及BIM模型应用。这项费用的增补代表了交通行业造价专业向智慧化发展靠拢的趋势。高速公路交通工程智慧化项目造价的整体框架及传统机电设备部分,仍是参照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概预算编办及概预算定额。但与高速公路智慧及信息化有关的部分,尤其是涉及到的专用软件及模块,可以结合交通运输部的概预算编办、定额与工信部的电子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办、定额作为相关计价依据,用以计算软件开发和集成费用。4.新型功能软件研发适应未来规划目前,高速公路智慧化相关内容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完善的阶段,其涉及到几大主要的系统还在拓展研究,较为成熟的BIM技术、北斗定位、智能云平台、车路协同、智慧服务区等相关服务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应用软件研发已经有固定的产品及模块,一般不需要太多研发费用,工程造价计费时也可采用市场报价,并套用相关定额计价即可。但还有一些处于拓展研发阶段的新型功能软件,或者根据不同项目的特征和服务定制的软件,暂时还没有比较成型的市场价格、软件的集成和研发费用,就需要结合电子建设工程的编办及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之后,从功能模块到功能点按相关规则来计价。软件开发人员的人工费,可参考项目当地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的最新职业工资指导价位,按一定的开发成本系数,并综合企管费、规费、利润、税金等计取应用软件开发费。智慧高速设备及配套功能软件都处于技术及市场较为先进的水平,造价在满足设计方案的前提下,也应考虑满足后续服务及配套设施等相关费用,在符合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前提下适应未来的规划。5.智慧高速智能联网开发应用对于智慧高速智能联网等设备及软件,系统研发和软件集成费与传统交通机电系统的联调费用以及与现有的设备设施、路网建设网络相适应,需要计取相关费用。智慧高速项目较传统机电项目而言,工程造价费用中包含专项评估费、课题研究费和5G通信服务链路所需费用。专项评估费主要是安全等级测评、国密及商业密码等一系列评估费用。专项评估和课题研究费用占一定比例,需要根据项目的情况来确定,但要注意切实满足实际应用及后续相关功能的开发和应用。综上可见,高速公路智慧化项目基本是在传统机电系统基础上,增加智慧化专项和系统联合调试等内容。传统机电部分造价基本与原来差异不大,而智慧化的部分增加的造价,根据每个项目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从目前国内建设或试点项目来看,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较传统机电系统造价有所增加。因此,智慧化体系的应用对高速公路整体建设造价水平,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于国家交通路网信息及道路安全控制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结语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9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物联网组网技术;综合解决方案;教学改革;虚拟仿真实验;立体化数学环境

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预设目标反向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其理论内涵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实践中。本文针对“物联网组网技术”课程专业性强、解决方案综合度高、应用场景复杂、技术更新迭代周期短以及贴合市场真实项目等特点,将OBE理念中学习产出的定义、实现、评价及应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习产出达成教学的预设目标。

1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

1.1课程性质

“物联网组网技术”课程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能安防等行业的综合方案设计、方案销售与规划、工程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岗位,通过对物联网组网技术、物联网组网规划与系统集成、智能家居仿真实验与方案设计、智慧农业硬件选型及方案设计、智慧环保总体架构及方案设计、工业物联网综合方案、智慧交通系统设计、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及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智能安防系统设计等内容的学习,培养面向行业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服务与营销、物联网应用工程施工与调试等能力,为后续物联网高级应用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

1.2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学习产出的定义、实现及应用、评价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分层展开,各层级间通过教学完成知识学习闭环,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在学习产出的定义上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面向综合解决方案经理、政企MKT等市场“常青藤”岗位。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面向行业的物联网综合方案撰写、物联网通用硬件产品选型以及运用虚拟仿真平台对方案进行验证的能力,并掌握物联网组网技术的体系框架、技术标准、组网规划与系统集成等知识[2]。实现学习产出与应用学习产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现途径,采用项目化运作、分组教学及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迭代更新本地特色产业、产业前沿与产业高端等相关内容,利用智慧职教平台、智慧课堂以及微课等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用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作为方案创新、方案验证的教学仿真系统,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下完成硬件选型、系统设计、方案撰写及方案宣讲等任务。学习产出的评价采用智能打分与人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组织小组(团队)内部、小组之间互评,并参考智慧课堂平台和虚拟仿真平台的打分结果,从完整性、正确性和可落地性等三个维度对解决方案进行差异化、针对性评价。如智慧农业重点针对温感、烟感、喷淋等硬件选型、组网设计是否合理,而一卡通系统则重点关注虚拟仿真系统中ISO14443库文件是否正确引用等[3]。

2构建项目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环境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学习产出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项目运作为导向,突出OBE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划分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层次。典型教学活动设计如图2所示。课前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推送项目背景、典型组网架构、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等预习资料,学生在线上完成学习。以智能家居章节为例,课前向学生推送家居门禁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监控及报警系统的典型应用场景,主流的智能家居宣传体验视频,并发送智能家居物联云的商业计划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在课堂上首先创设项目化运作的情景,设定目标客户(政府、企业或个人),参考华为“铁三角”(销售负责人、技术方案负责人及交付负责人)模式或中兴通讯“一体化项目运作”模式划分团队角色,营造“沉浸式”的教学氛围。结合课前的推送资料,教师从总体架构、硬件选型、系统设计、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解决方案的架构,让学生分组完成综合方案的撰写,并在虚拟仿真平台完成方案验证。结合智慧课堂平台的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组织学生完成内部评价和小组互评活动;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完成方案宣讲及推介,加深对物联网组网技术的理解,完成项目运作中售前阶段的闭环[5]。课后推送相关领域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线上完成方案偏离度分析。以智慧交通为例,在课后推送交通信号配置优化服务模式、大数据与全域交通综合治理解决方案、TOD效益的实现路径与典型项目进展等内容,让学生从核心产品功能、细分组网方案及商业模式等不同维度进行方案对比,完成方案优化,进而加深对交通领域前沿知识的理解。

3搭建验证方案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OBE理念在应用学习产出方面,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在实践教学阶段,传统方式采用实际物理设备进行调试,如部署RFID接收设备、IC读写器等。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组网成本高、应用场景固化、硬件更新滞后以及二次开发能力不足等缺陷也较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实训教学环节选用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该平台可模拟RFID、WSN、电源、协调器等硬件实训设备,避免真实环境中设备繁杂、布线混乱及接口不稳定等不足,有效降低硬件组网成本;打造从单一产品应用到复杂工程组网等不同物联网应用场景,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开放数据库、窗口管理及硬件通信的二次开发接口(如图4所示),让学生自主完成需求拓展和方案验证[6]。

4引入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其应用范围的广度、应用行业的深度及应用场景的复杂度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在分析典型案例的技术方案时,应更新迭代符合市场需求的内容,使学习产出贴近本地产业和产业高端。(1)在学习章节中嵌入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历史、发展政策及发展规模等,如在智慧农业系统的建设背景中增加宁夏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所确定的现代枸杞产业,在技术方案中选取枸杞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系统、枸杞产业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枸杞特色电商等内容,激发学生对家乡产业的热爱之情。(2)在方案的实施路径中增加相关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如在智慧物流系统中的溯源部分增加某科技企业通过RFID技术实施的自动拣选系统,实现了从“人拣货”转变为“货到人”,有效提升配送效率,让学生体验到技术更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3)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增加已培育落地的新模式,如在智能家居项目中探索物联云的运营,将已整合的技术方案通过云端拓展市场,使学生将自己撰写的技术方案和运营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技术自信。

5结语

智慧交通理念范文篇10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1智慧生态城市的定义

智慧生态城市是在建设数字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两者作为一个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推进,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过分强调规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现在,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趋加剧,各种垃圾等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侵占,自然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并开始出现各种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为改变当前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在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使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高效、便利的同时,将对自然环境、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发掘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新的产业模式,继续推动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2.1规划建设未融入“智慧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城市化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把完成大量建筑和工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甚至大力发展严重破坏环境、消耗大量资源的产业以拉动GDP,完全没有将智慧化、生态化理念融入到规划和建设中。2.2智慧和生态建设不均衡。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时,虽然有这个理念,但是依然有失偏颇,通常以智慧化为建设重点,过多重视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虽然能够对公共安全、环保、交通、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进行快速智能反应和管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高效,但是在保证人民生活健康、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方面作为不大。2.3没有形成智慧生态建设产业。当前很多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大多是先进行智慧化建设,再牵强附会地引入一些生态建设,如先进的垃圾处理厂、绿化工程等,没有找到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产业,没有对拉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如果在建设和改造之初就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推动智慧生态建设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建设效果,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3.1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和概念,大多数人对其还比较陌生或不得要领。甚至有人认为推进生态建设会导致经济衰退而怀有抵制心理。所以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对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进行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理、人文、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结合智慧产业的促进作用,合理协调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和补偿关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提供的优势,建立最适合的智慧生态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利益,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从法规、道德层面入手对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理念。努力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确保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和自然地和谐相处。3.2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1)城市发展应重视生态环保。城市建立的初衷是推动经济发展,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引进先进科技和设施保证人民生活幸福的同时,城市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完全可以利用科技优势,加速城市经济转型,建立最适合当地自然特点,对自然环境消耗最小、破坏最小的产业。同时加速对自然环境的补偿和修复,如植树造林、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防沙治沙、退耕还草、湿地恢复、固体垃圾治理,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和推行节约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通过对自然的保护形成新的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2)科学的城市定位规划。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良好的顶层设计比其它建设都要重要。要结合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有远见的城市定位,强调土地/资源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将工作、生活、消费、环保等活动场所有机结合,将智慧和生态结合,科学划分合理的功能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加强功能区之间的沟通,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城市。(3)大力发展智慧生态产业。城市依托的传统工业体系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消耗和破坏。而智慧生态城市为保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城市自身的智慧生态产业、通过智慧信息流引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创新,通过高新技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如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通讯、新能源、集成电子、大数据、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未来优势产业。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的同时,通过先进技术带动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4结束语

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环境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作为解决之道,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任重道远,目前理论和建设方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按照科学的观念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当形成智慧生态产业,其也会为经济提供强大的拉动力,使环境更宜居,使城市更智慧、经济更发达,也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窦宝仓 郭雯 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