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储蓄消费倾向异化分析

时间:2022-09-29 10:01:55

城乡居民储蓄消费倾向异化分析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从经济意义上讲,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现实意义上讲,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有利于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渐增长,包括消费水平的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提升。据统计,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近十年来一直呈增长趋势,大约增长了2.8倍,并且居民消费结构也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与享受型消费转变,这在农村居民中尤为明显。然而,这并不能作为居民消费意愿程度的体现,在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背后,还需进一步明确居民的消费意愿程度,考虑其边际消费倾向,即当居民收入增加时,居民会更倾向于储蓄或是消费。通过采取增加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方式,更能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需求使其同方向增长。关于收入与消费的讨论,凯恩斯首先通过建立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解释收入对消费具有正向的影响结果,并且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会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即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趋势。有较多的学者根据这一函数关系进行研究,如孟劲等(2011)直接根据这一函数关系建立了模型以分析城乡居民收入与王玉玲(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郑州451150)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消费的关系,方福前等(2011)则在这一函数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改,将上一期的消费支出作为控制变量。但这些分析与研究均未考虑将收入分类。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了这一设想,即根据收入来源是否持久进行解释,认为消费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而增加的幅度则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这一理论得到了不少学者的研究与证实,如Luengo-Prado等(2008)通过将收入进行分类,验证得出持久性收入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李永友等(2012)同样根据该方法计算出边际消费倾向以分析财政政策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然而,持久性收入并不易划分,且主观性较大,使结果无法保持客观性与准确性。为使数据更具准确性与可获得性,我国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法,将居民收入分为四种来源。我国学者对此较早进行了研究,较多的为对于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分析,如雷理湘和胡浩(2015)以及温涛等(2013)将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从而分析不同收入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城乡居民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但两者哪一个更高尚未有一致的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收入层次较低等原因使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城镇居民(刘建国,2002;王利娟等,2016),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由于城镇消费结构升级滞后、储蓄差距较小等原因,使得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农村居民(郭克锋,2000;王检贵等,2000)。方福前和张艳丽(2011)利用2001-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证实了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整体上较弱,且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上,然而,雷理湘和胡浩(2015)的研究则相反,他们将数据扩展至2013年,发现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更大。从以上结果分析可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年限内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因而,鉴于大多数现有文献所选取年限较早,无法充分说明我国居民目前的边际消费倾向水平,本文选取2014-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结果。并且,由于不同收入来源很可能对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基于不同来源的收入进行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结构趋势性特征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特征及其比较。本文对2014-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来源进行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所有收入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14=100)进行了调整。由表1可知,城镇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为30386.3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约占60%左右,可知其为城镇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转移性收入为城镇居民次之收入来源,平均约占可支配收入20%左右,并且,相较于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一定程度上表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较高。农村居民收入要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其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2096.0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均占40%左右,可知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与城镇居民不同,除了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亦是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农村居民几乎没有财产性收入,说明农村居民尚无法通过管理资产从其获利或使其增值。图1为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占比,前者的可支配收入是后者2.5倍左右,两者存在较大差距。工资性收入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而它的差距将产生较大影响。由图1可知,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四倍左右,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由其引起。虽然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较大,但其并不作为两者的主要来源,差距悬殊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过低。转移性收入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两倍多,经营性收入无较大的差距。虽然城乡居民整体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但通过图2、图3观察近年来两者的占比,可发现两者收入差距具有缓慢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引起的。(二)城乡居民收入趋势分析。由图2可知,城镇居民的收入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工资性收入远高于另三种来源的收入,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相近且具有相近的增长速度,转移性收入稍高于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且增长速度相较其他另三种来源收入更快。由于转移性收入为养老金、赡养费之类,一定程度上表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所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同样呈增长趋势,但具体收入结构变化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不同。由图3可知,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相近且高于另两种来源收入,工资性收入具有更高的增长速度,于2015年左右高于经营性收入并逐渐增大差距。这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的转变,表明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逐渐从经营性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这可能与我国逐步推动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有关。转移性收入为农村居民的第三大来源收入,它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国家近年来扶贫政策、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扶贫等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极低,较少农村居民能够通过技术管理资产获取收益,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居民未有足够的收入来进行资金管理。

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根据孟劲等(2011)和雷理湘等(2015)的做法,本文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在其基础上进行模型构建,以研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得出边际消费倾向,具体如下所示:Cit=α+βYit+μi+εit (1)模型(1)用于衡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其中,Cit为地区i在第t年的人均消费性支出,Yit为地区i在第t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β为边际消费倾向。由于可支配收入又可分为四种不同来源的收入,考虑到不同收入来源的稳定性等因素不同,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很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设置模型(2),具体如下所示:Cit=α+β1YWit+β2YMit+β3YPit+β4YTit+μi+εit(2)模型(2)用于衡量城乡居民不同来源的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其中YWit、YMit、YPit、YTit分别代表地区i在第t年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β1、β2、β3、β4分别其边际消费倾向。为减少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所有模型均采用稳健标准误。(二)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选用2014-2017年全国31个省的收入和支出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收入与消费支出均调整为以2014年为基期的实际值。本文运用Stata13和Excel进行数据处理以及统计分析。表2为城乡居民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支出均要远高于农村居民,且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收入与支出的平均值普遍小于中间值,说明较多部分的居民在收入水平上以及消费支出上未达到平均水平。最小值与最大值的差距明显,主要是由于除了城乡差异外,居民的收入与支出水平还可能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三)回归分析。本文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判定面板数据更适用于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回归,模型(1)的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均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预期相符,即当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消费支出亦会增加。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更大,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一个百分点,消费支出将增加0.55个百分点相比,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一个百分点,消费支出将增加0.797个百分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农村居民正处于往更高的消费需求层次发展阶段。相比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处于较低的消费层次,因而当收入增加时,农村居民会产生更大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如发展型以及享乐型消费,因而产生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表4显示了城乡居民不同来源的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通过表4可知,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均与其消费性支出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财产性收入虽然与消费性支出正相关,但并不显著。在这四种来源收入中,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所产生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均大于0.5,其次为转移性收入,表明当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或工资性收入增加时,能产生更高的消费性支出。这可能是由于转移性收入主要为养老金、赡养费等,居民更倾向于将这部分收入进行储蓄,以保障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而工资性与经营性收入则较为稳定。农村居民的四种收入来源均能对消费性支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除了工资性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均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这表明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需求,并且更倾向于将工资性收入进行储蓄,而对其他来源的收入进行消费。从为了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角度看,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居民的保障力度不强,从而更倾向于将固定的工资收入用于储蓄以保障未来的生活状况,以其他收入来源来满足消费需求。其中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较为稳定的来源,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据较大的部分,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属于较为轻松的来源收入,当其增加时,能产生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相比较可知,就工资性收入而言,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农村居民,而对于其他收入而言,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城镇居民,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对收入来源的处理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现象很可能是由未来的保障程度造成的。城镇居民具有较全的社会保障,转移性收入较高,更倾向于将这部分收入用于储蓄,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不全,更倾向于将工资性收入用于储蓄,其他来源收入用于消费。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文通过2014-2017年城乡居民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相应的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了城乡居民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城镇居民的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当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时,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将比城镇居民增加0.247个百分点。首先,这与农村居民处于往更高的消费需求层次发展有关。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处于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发展型消费过度的阶段,而城镇居民已处于发展型消费甚至享乐型消费。面临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具有更强的提升消费层次的意愿以满足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次,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增加将导致更大的支出费用,一定程度上能导致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第二,城镇居民更倾向于将工资性收入用于消费,而农村居民则更倾向于用于储蓄。城镇居民具有更高的工资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农村居民则较低。虽然工资性收入均为城乡居民的首要收入来源,但城乡居民的消费态度截然相反。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更加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分析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发现,城镇居民更倾向于用于储蓄,而农村居民则用于消费。通过比较可知,由于城镇居民具有较为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转移性收入较高,可以预防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较低,只能通过工资性收入进行储蓄以预防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二)建议措施。第一,积极采取扶贫惠农等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需求,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能有效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极大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同时,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农村居民人口较多,差距过大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有效运行与发展,只有通过推进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等措施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提高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主要靠工资性收入推动,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亦逐渐向工资性收入倾斜。若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不高,则消费需求很可能受到较大的抑制。第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愈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愈能促使居民进行消费以满足其自身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于城镇居民而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有利于其增加对转移性收入的消费,对于农村居民而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使其工资性收入得以释放,减少储蓄,转为用于消费支出。

作者:王玉玲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