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保健借鉴意义

时间:2022-11-20 04:21:34

高职学生心理保健借鉴意义

摘要:高职学生既接受高等教育,又接受职业教育,其心理健康水平对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突出影响。关于高职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当前更多地停留在心理健康外在的技术层面的指导,而对于心理健康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道德健康的研究比较薄弱,甚或被忽视。儒家关于道德的思想恰好符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发价值。

关键词:儒家道德思想;心理保健;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关心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心理健康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入学开始,高职院校就要特别关注并努力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当前更多地停留在个体心理健康外在的技术层面的研究,而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内在的深层的基础研究相当薄弱,甚或被忽视。不少研究认为,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加强道德健康教育。儒家关于道德的思想恰好符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发价值。

一、理念层面的借鉴价值

高职学生关于心理保健的观念,容易出现三个典型的问题,分别是不重视心理保健,忽视道德健康的作用,以及仅停留于认识层面。儒家重视永远修身、注重道德修养以及强调道德实践的思想可以给予高职学生以启发。(一)以永远修身的观念对待心理保健。当前,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生普遍缺少正确的观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应该在学校进行。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许多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学生自身没有将心理健康当做头等大事,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儒家把修身作为人一生的头等大事,并且强调修身是一个不断“自新”的过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果一个人他家里的鸡或者是狗丢了,那么就会很着急,想尽快地把它们给找回来。可是人们却没有意识到生活中已经丢失了很多极其珍贵的东西,也没有想要找回这些东西的想法。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核心,学问之道的实质,就是在于找回丢失了仁心。高职学生应该借鉴儒家重视修身的思想,重视心理保健,将心理保健当做是人生的修身养性的课程,并且终身注重心理保健。“人心”从一开始就不是完美无缺的,总是需要治理的,绝对不能顺其自然,凭着感觉走。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人们不去关注,那么就会受到惩罚。高职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每一个时刻,都需要针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人心”,精心地呵护它、爱惜它,并且引导它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二)以道德健康为核心加强心理保健。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重视心理保健外在技术层面的指导,而忽视了心理健康保健内在深层的工作,尤其是忽视道德健康的教育。不少研究表明,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重要基础,缺乏道德健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柏拉图曾提出“心灵秩序的观点是德性”,一旦德性不能发挥引领心灵的作用,那么人就会失去方向,出现毫无秩序的状态,更不能实现心理健康。所以,心理问题在根本上具有道德性的,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是道德生活障碍导致的。注重人的“德性”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特点,而且儒家思想认为衡量事物的核心价值尺度就是“德性”。《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克明德”、“克明峻德”,要求人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德性。《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们要关心并积极投入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果还有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增长知识。儒家教育思想注重的是道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至于知识的学习,是位于其次的。道德健康的标准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一个道德健康的人不会做出损害他人利益而满足自己需要的事,而且这个人对于真伪、善恶、是非有明确的判断能力,能够根据社会要求的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约束与支配,能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儒家关于道德的认识和意义,正好与道德健康的标准和要求相一致。儒家重视道德在人生修养中的重要性的理念,启发高职学生,应该按照道德健康的要求对照自己,提高道德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三)以重视实践的意识践履心理保健。当前高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主要停留于理论的传授、意义的宣传等静态层面,因此高职学生更多仅从认识层面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效果不突出。无论是从外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高职学生自身保健的角度,我们都要学习儒家重视实践的思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儒家文化始终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训练,人的修养才能真正的提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强调的就是实践训练的重要意义。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自我修养的过程就像骨器加工过程一样,需要细细雕琢。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但是美德只有通过实践的训练才能形成。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注重用实际的行动来调整自身的心态,而且要随着时间的进行不断地实践。心理咨询理论告诉人们,情绪很容易被行为所改变,所以哪怕是很微小的行动都可以治疗心理创伤,这是人类奇妙的心理现象之一。因此,高职学生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的保健行动,才能切实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二、内容层面的借鉴价值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培养人的根本之道,在于通过将每个人本有的、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彰显出来,再推己及人,使所有人都能够去除污染的影响而自我更新,并且精益求精,使得整个社会逐渐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因此,所谓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既要追求最完善的精神,也要有实现个体与他人和社会三个方面和谐的伦理精神。人的心理健康中“真诚”、“为善”和“责任”等方面要求与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正好相吻合。(一)自我修养———真诚。个体良好的自我修养,尤其是为人真诚乃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无论是自我意识,与人交往,还是社会工作,真诚即真实和诚恳是最为重要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会把真诚作为最重要的评价要素。并且,真实和诚恳使人没有负担、压力,可以使心理真正轻松。因此,心理保健的前提是如何使自己真诚。《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世上只有最具诚心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本性的人,就能够充分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变和万物的生长;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变和万物的生长,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因此,“唯天下至诚为能化”。高职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学习和借鉴孔子和孟子等先哲关于“真诚”的思想。记住《中庸》说“致诚无息”、《大学》所说“诚于中,形于外”、《孟子》所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致诚的力量是恒久不息的,终将在外部世界产生强大的效应。一个人内心怎么想,外在的言行举止一定会有所显现。只有内心达到真诚,才能在外在表现中表现自然;如果内心不真诚,终究还是自欺欺人的。要经常反思反省,努力做到为人诚实,没有欺骗,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二)人际交往———为善。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判断心理健康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在人际交往中,善良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善良与否是影响人际交往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心地善良,就容易经常性保持从容淡定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能够使人全身血液的流动保持最好状态,使人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保持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善良被视为身心保健不可或缺的高级营养素。儒家关于道德的思想指出,每个人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根本前提就是能够做到“以善养人”,而不是“以善服人”。《大学》将“止于至善”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以善养人”就是要求个体能够发自内心诚恳地关爱、帮助和激励他人,使他人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听从你。《孟子》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每个人本性上都是可以成为善的,这就是所说的“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不善”的,这不是因为资质的缘故。仁、义、礼、智是人本来就有的,不是从外“注入”的,只是没有去领悟罢了。所以说,如果求索了就会得到,如果放弃了那就失去。人与人之间相差的多少、大小,都是因为各自发挥资质的不同导致的。孟子虽然主张“性善论”,但是孟子也强调对人性善良的一面要进行后天的培养和塑造。《论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一辈子遵循一个“恕”字,自己不愿意的、不喜欢的,不能强加到他人身上,不能有“随意猜测、武断马虎、刚愎自用、我行我素”这四种缺点。要以宽恕的心理、设身处地地推己及人,这都是“与人为善”的表现。因此,高职学生要学会从小事做起,激发自身内在的善良的本性,在心理保健中贯彻“与人为善”的原则,掌握人际关系的金钥匙。(三)社会意识———责任。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和这个人的社会适应性有很强的关系。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类的本质。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分子,必须适应社会才能是一个真正的人。怎样与社会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是高职学生心理保健的重要要求。而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在个体与社会相互适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以社会集体利益为重,从而很好调节自己心理。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道德思想所倡导的重要价值取向。儒家道德思想认为,要以“仁爱”的内在德性为出发点,通过发挥道德情感作用,并合理运作道德理性,实现履行应尽义务的责任意识。展现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展现出爱国忧民、奋勇担当的壮志情怀。在对家庭方面表现出孝敬责任,在对国家方面表现出振兴责任,在对自然方面表现出爱护责任。高职学生要牢固树立社会集体观念,自觉担当,融入社会发展和集体进步的大潮中,积极健康地适应社会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方法层面的借鉴价值

道德思想修养的效果取决于方法的运用。儒家道德思想强调通过慎独、中庸和自省等方式和途径,提升道德境界。这对于高职学生提高道德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很好借鉴意义。(一)慎独。每个人既是实现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让道德健康实现的主体。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仅要观察他表现出来的、别人能够直接注意到的外在言行,更要考察他那些别人没有看到的举止和他心中真实的动机。因此,要成为一个道德健康的人,必须借鉴儒家的慎独之法。《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告诉人们,“道”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够背离的;如果能够背离,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正是因为懂得了这个要求,所以作为君子总是非常谨慎小心,他们深知一定会有没有见到的。他们都特别担心害怕,因为他们知道绝对会有没有听到的。隐藏的就不容易被看到,微小的就不容易被觉察,因此君子单独一个人的时候都非常小心做事。《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就告诉人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总是离不开他人的监督的,做坏事是不准许的,假若干了坏事,肯定是隐藏不了的。就算是没有任何人监督,在道德修养方面,君子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且要十分谨慎。每个人是否做到“慎独”,并且坚持多大程度,是评价一个人是否能够自我修身以及修身效果高低的重要指标。高职学生心理保健中,在道德修养上要努力提升,在道德健康水平上要不断提高。要深入理解和认识“慎独”的内涵精神,要努力运用“慎独”的方式。当自己一个人独处时,能够自觉地严格地约束自己的举止,小心地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避免并不允许自己出现违反道德的想法和行动,让道义每时每刻与自己相随,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二)中庸。“适度”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要素。也就说心理的任何表现都应该是根据具体的情形而把握“度”。儒家关于“中庸”的思想不仅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方式。《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这几种基本情绪在一个人那里都没有表现出来的状态,叫做“中”,表现出来而且又符合节度的,叫做“和”。“中”是每个个体都有的本性,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能够保持内心宁静、平和的状态,任何情绪都不可能左右和干扰其内心,这种状态才是世上所有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基础。“和”是每个个体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就是自己要能够善于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情绪状态,不能让情绪失去调控,而且要把情绪把控在一个合理的“度”中,这才是世上最为高明的处世之道。人类有很多种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高兴、哀愁等。如果一个人还没有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那么这个人的心灵也就像一张空白纸一样,处于透明的状态,心只是心,没有掺杂任何其他的东西,更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这时,这颗心是充满正义的,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了,那么这个人的心就被启动,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人们一旦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意味着情感必然指向一定的人和事。但是,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并不都和“和”的要求相符,只有当喜怒哀乐的表现适度时,才是“和”的良好体现。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要能够符合于自身的本性,也就是说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哀就哀,该乐就乐;另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要保持一个度。喜怒哀乐要各自把持自己的边界,欢喜就是欢喜,生气就是生气,悲伤就是悲伤,高兴就是高兴。当做到这样时,喜怒哀乐就会维持“中节”,才能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是“中庸”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人们只能靠自己去感受和领悟。从心理保健的角度去说,高职学生要学习并掌握“中庸”的基本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面对任何问题,学会客观、灵活地处理,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只有保持一颗“中正平和”的心态,人们的心理健康才能够有所保障。(三)自省。自省指的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必须懂得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自省即是指自己明白自己干了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做事的真正意图。柏拉图曾经说过,每个人必须懂得自省,不懂得自省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人,每个人只有通过不断自省,才能够达到美德和道德的要求和境界。所以,无论道德修养过程,还是心理保健过程,人人都需要自省,这是二者的共同要求。关于“自省”方面的论述在儒家道德思想中是十分丰富的。《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当人们与他人交往时,要时常进行自我反省,要经常问问自己,对人做到忠诚了吗?对朋友做到讲信用了吗?每当你对别人表示关心而人家却没有亲近你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对别人的关爱还不够;每当你负责管理民众而民众却没有被管好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因为自己的才能还不够;每当你按照礼节对待别人而人家却不报答你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对人的尊敬还不够。《论语》又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每个人经过自我反省,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就要敢于面对不足,并努力去纠正。高职学生在自身道德修养和心理保健中,要正确对待自省。要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我,经常性地自我反思,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要经常从内心深处反省自我,在日常交往、服务工作、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是否做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能够真正负责。要经常在内心深处解剖自己,在矛盾斗争中,勇于将不良杂念摒弃,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要经常对自己的过失开展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错误,努力纠正错误。自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点都能够进行。当一个人清醒认识到,经过自省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且因此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得自己活得更开心、更有价值,那就没有比自省更重要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孔丘,等.四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孔子,曾参,等.四书五经[M].北京:线装书局,2010.

[3]陈才俊.论语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作者:黄重 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