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研究

时间:2022-08-05 09:35:10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研究

摘要:从学科服务的概念和特点看,传统学科服务在学科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学科信息服务对象和内容、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泛信息时代下的服务需求。以嵌入式学科服务新形式为切入点,阐述泛信息时代学科服务的发展趋势,提出要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就要建设学科服务团队,主动融入学科用户信息环境,搭建一站式的学科服务平台,健全用户需求调研沟通机制。

关键词:泛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嵌入式

学科服务学科建设不仅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更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服务。随着泛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科服务已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开展,且正在整体上从传统的学科服务向新型的学科服务转变。紧跟实践的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专题研究也愈来愈多。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学科服务的基本问题、学科服务资源、学科服务平台、学科馆员制度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探讨。初景利[1]、王芳[2]等认为现阶段学科服务存在盲目跟风、服务不切实际、势单力薄、服务能力不足、定位模糊、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钟建法、韩丽风等[3]探讨了学科服务资源建设的策略;康健、李楠[4]以及孙杨[5]等分析了学科服务平台在学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阳海燕[6]、龙雪梅[7]等探讨了学科服务与学科馆员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梳理、分析上述已有研究成果,可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围绕定义内涵和构成要素等展开,深入分析学科服务的服务新模式及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基于此,笔者追根溯源,从学科服务的定义出发,分析学科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学科服务的最新模式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学科服务的定义和要素

1.1学科服务的定义。我国图书馆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定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清华大学1998年引入学科馆员制度至今,学科服务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在不断地适应新信息环境的变化要求。2003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张晓林教授首次提出“学科化知识化服务”的概念[8]。2005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将设立的学科馆员组变更为学科服务组,凸显了学科服务工作的服务性质。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陆续推出不同形式的学科服务,图书馆学科服务意识日渐增强[9]。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李春旺提出了“学科化服务”的概念[10]。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学科服务”逐渐取代了“学科化服务”一词,并被大多数图书馆界学者所接受和认可。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就是学科馆员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设法融入用户信息环境,主动发现用户需求,建立和不断完善学科服务平台,长期支持、整合一切可能与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资源和服务,为用户提供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1.2学科服务的构成要素。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区别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特色,更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学科服务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用户、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资源、学科服务管理、学科服务评价等。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图书馆服务技能的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用户是学科服务的客体,即学科服务的接受对象;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服务的工具,通过学科服务平台可将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用户以及学科信息资源三者联系起来[11];学科信息资源是学科服务的物质保障,即图书馆馆藏图书及开放存取的各种信息资源;学科服务评价是对学科服务过程及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利用它可以考察学科服务工作的质量,以便不断改进服务。

2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问题

2.1传统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图书馆传统学科服务愈来愈难以适应新的服务需求,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学科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方面,不同终端和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递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何用最短时间和最低技术成本传递信息、发现服务需求成为重点之一。传统学科服务局限在图书馆内部,无法整合完整的学科信息资源。在学科信息服务对象和内容方面,学科服务的人群既有学生又有科研用户,学科服务的内容既要提供咨询培训、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又要进行学科发展分析、前沿信息推送等工作,工作量增大,工作难度也变大。在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传统的学科服务中馆员和学科用户的交流沟通渠道单一,交流频率偏低,学科馆员的任职比较随意,考核也不严格,有的甚至是兼职其他岗位,这样远远不能胜任新型学科服务的工作要求。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只有按照学科服务新的内涵做出全面、彻底的改进,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实现、回归以至于践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本质。2.2学科服务发展的新要求。随着信息环境的不断发展,学科服务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首先,学科服务的个性化、主动性、增值性等特点更为突出[12]。例如,在服务的地点上,已经脱离了办公室、课堂或实验室,而是以用户为中心,主动融入到用户信息环境中去,利用网络为连接的任何地方、为用户提供泛在的资源服务。在服务内容上,不是仅基于图书馆的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服务,而是利用一切显性和隐性的资源和知识开展服务。在服务目标上,更具针对性,指向用户的问题解决,当然也更具有个性化的色彩。其次,学科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完善化等要求更为迫切。我国学科服务开展以来,学科馆员专业素质不高、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考核评价机制欠缺,规章制度不完善,服务形式专业化程度偏低等始终制约着学科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传统的学科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不论是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模式都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环境的要求。

3学科服务发展实践中的新形式

泛信息时代,新的学科服务工作实践方兴未艾,国内高校图书馆界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并推出了每种不同的学科服务模式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开展的学科服务小组模式,是按学校学科群设置及学科特点,分别设置人文学科、经济学科、理工学科等多个学科服务组,各个学科服务小组由具备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的专门学科馆员组成,只要学科馆员的数量与院系数量相当,就可以保证学科服务的效果。还有多学科服务模式等。这里详细介绍一种比较常见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嵌入式学科服务,指的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局限,核心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主动融入用户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包括用户的学习、科研和教学等方面。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并以学科为单元提供嵌入式服务[4],在此基础上通过机构重组、资源组织和服务体系构架等形成全新的运行机制[13]。3.1嵌入教学过程。嵌入教学过程即在教学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意识、信息检索技能、信息道德等相关知识有效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例如与教务处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纳入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体系,包括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基础性课程,这样有利于普及学生们的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敏感度,培养信息能力。重庆工学院图书馆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汽车学院公选课程“互换性及测量技术”之中,学科馆员向授课教师提供咨询和支持,甚至做教学助手,将信息服务内容很自然地嵌入到课堂讲授、讨论和课后作业甚至考试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直觉和应用信息的能力[14]。再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授课教师的要求,在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课程教学内容提供相关文献推荐、资料搜集等服务,针对研究生的学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关主题研究,教授研究方法,锻炼学生的信息查找、评价和利用能力[15]。3.2嵌入科研过程。嵌入科研过程即图书馆学科馆员参与到教师和学生的科研领域,为学科研究项目和课题提供知识服务和支持。主要在于贯穿科研流程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去提供信息服务,包括科研立项阶段帮助用户确定研究选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以及做好科技查新工作;在工具上给用户推荐最适合的研究工具如分析统计软件等,以及研究方法和策略,以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进度。在科研过程中对相关主题的研究进展进行持续跟踪,以便知道最新学术动态,指导科研进行。科研项目完成后,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其他因素,帮助研究者确定最适合发表的期刊,并根据此刊物的特点将研究成果准确地呈现出来并发表,科研结束阶段提供数据监管存档服务等[16]。这些工作大多是由学科服务部门主动与需要科研支持的人员建立联系开展的。此外,学科服务人员也可直接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去。如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团队深度嵌入“废润滑油再生关键技术研究”[17]研究项目,结合项目研究内容和项目组人员的特点,为项目提供文献建库、专利检索、专利地图等学科信息服务,获得高度好评和积极成效。3.3嵌入学习过程。嵌入学习过程即学科服务为用户学习提供实时、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包括开展讲座、专题讨论、技能培训等方式,向用户传授有关信息搜集、处理、利用、增值方面的专业知识,指导其利用各种软件完成研究工作等。厦门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将学科信息服务嵌入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之中,他们为用户提供学科导航、建立学科服务网页,引导制定课题检索策略,推荐检索平台,编制学科专题目录,提供最新学术期刊信息等学科服务项目。要实现学科服务就要以用户为中心,主动嵌入用户信息环境中,如做好学科专题网站的建设,用户可以订阅专题内容,通过邮件等方式及时推送。

4学科服务发展趋势与建议

4.1学科服务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开展学科服务,不仅拓展服务职能,更是价值体现。随着泛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科服务探索与实践工作。尽管当前图书馆学科服务在内容、模式以及学科馆员的作用发挥方面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参考,但从学科服务的内涵上讲,主动化、个性化、深度化、合作化必须具备的特点,也是未来学科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4.1.1主动化服务。充分实践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以主动参与的姿态来面对学科信息需求。着眼于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问卷等方式方法调查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对学科服务的要求,主动走进一切需要和可能需要学科服务的活动和人群。4.1.2个性化服务。以嵌入式学科服务为手段,以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基础,根据用户的学习兴趣、专业背景和科研情况,通过个性化定制,满足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等领域的不同学科服务需求。4.1.3深度化服务。尽量深入到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去,如科研和教学过程要尽量积极参与,而不是浅尝辄止。真正的学科服务需求往往正是存在甚至隐藏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只有比较深入地参与其中,才有可能发挥学科服务的本身价值。4.1.4合作化服务。在泛信息化时代,学科服务的工作不是学科馆员的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必须将合作意识和行为融入工作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手段,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人员和组织去实践学科服务的使命。4.2学科服务的发展建议。4.2.1积极建设高素质学科服务团队。学科服务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取决于馆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服务团队建设,积极引导并推动服务馆员、联络馆员等人员向学科馆员、学科专家等研究型馆员转变,以拓展学科馆员队伍素养,提高学科馆员队伍质量。首先,学科馆员要有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也就是门槛准入条件,包括学历、专业、能力、信息素养等。其次,可以在参考咨询人员中挑选咨询馆员,还可以公开招聘选拔,确保选出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具有信息服务能力的合格人才。再次,通过交流学习,开阔视野和思维,结合绩效考评,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例如湖南大学图书馆实行分级管理学科馆员,分为“学科馆员”和“助理学科馆员”两级,并制定了《湖南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遴选、职责及管理办法》,对学科馆员实行学科服务评估,关注馆员纵向的成长与进步。完备的规章制度给予了学科馆员自由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科服务工作长远发展[18]。4.2.2主动融入学科用户信息环境。在泛信息化时代,用户的信息沟通和信息获取呈现数字化、网络化和工具多样化的显著特点。网络的发展使得获取信息途径增多,大多数信息已经很容易免费获得,教师和科研人员由于忙于教学科研工作经常无暇借阅纸质文献。对此,要结合用户特点,坚决树立以学科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主动融入用户信息环境,通过QQ、微信、微博、email等各种工具及时地将学科信息推送到用户手中,使用户能实时获得学科信息服务,使学科服务成为其学习和科研有力的助手。同时,要积极地融入主动的外向型服务,使得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开始向学科信息咨询、虚拟中间层和合作的方向转变,这也符合当前图书馆读者信息服务转型的一个趋势和要求。4.2.3科学搭建一站式学科服务平台。为使用户能享受到泛在化的学科服务,在树立学科服务理念,做好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等的基础上,还应科学搭建一站式的学科服务平台,为学科服务开展提供基础保障。首先,要在图书馆网站主页醒目位置开设便捷的平台入口———“学科服务”,做到醒目和大方,方便用户点击查看,且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改变,以避免用户难以找到。其次,将有关学科服务的各种信息和服务内容等资源进行统一重组和整合,包括学科门户网站、学科知识库、学科咨询台、学科服务指南等各种学科服务内容,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学科服务平台,既方便又清晰。此外,还可利用“内容管理系统———LibGuides”等软件,将各种渠道的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和归纳,并智能和深度挖掘后便捷推送给用户,利用多种手段随时开展学科服务。4.2.4注重健全用户需求调研沟通机制。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信息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当学科服务与用户需求高度契合时,学科服务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因此,在学科服务中必须深刻了解用户的需求,积极开展用户需求调研,注重建立用户沟通机制,及时掌握用户之所想,并使之成为学科馆员核心工作内容。在当前科研任务日益复杂而信息环境却趋于繁杂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迫切需要图书馆学科馆员提供能够满足自身专业需求的深层次、研究性、学科化知识服务,并且希望这种学科化知识服务贯穿科研的始终[19]。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学科馆员必须关注相关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对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持续地对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各类有价值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分析,为用户提供针对性强且学术价值高的研究型服务。

5结语

学科服务不仅是衡量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指标,更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生长空间。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服务理念,把握用户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探索学科服务的最佳切入点及实现途径,有效推进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从而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深度支撑。

作者:郭莉 张艺婕 单位:商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