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法制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5-29 04:47:10

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法制化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事关民族复兴的大计,师风不正会严重影响高校组织的管理和学科建设。在以法治德的方针下,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分析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法制化现存的问题,探讨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法制化的措施,希望依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师德评价机制的建立,以及高尚师德典型的宣传等手段提升高校教师师德。

关键词:师德建设法制化评价机制师德典型

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勉励广大师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教育系统把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正面引导,积极弘扬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一手抓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加大力度处置突破师德“红线”的违法违规事件,将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持续增强和释放良好师德师风的“正能量”。

一、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法制化的内涵

康德曾提出:“大自然迫使人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一个普遍法制的公民社会。”[1]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法制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完善的法制体系是人类文明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教育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环节,依法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行德为本[2]。狭义上的师德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目前,道德约束的低效率性使职业道德在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起到的作用甚微,这也与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有关。因此,将师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明确教师师德行为准则,才能确立法律规范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将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法制化,需要通过立法手段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同时,高校教师要转换思想观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体现出高校教师所履行的义务不仅是道德层面的,更是法律层面的。高校教育机构对教师的师德评价不再是口头方面的说教,而是明确的法律规范。

二、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法制化的困惑

1.师德制度建设尚待完善。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管理并未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现有的法律条文只是建立起一个大致的框架,对于具体细则的落实尚有不确定和不明确之处,这不利于高校落实师德法制化建设。上层的提倡性和建议性意见在下面得不到具体的落实,可操作性弱,稳定性差,持久性低等一系列问题显而易见。因此,应建立由学校、师生、家长、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体系和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建立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度,全方位构建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教师队伍素质造成师德错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师德的最佳诠释。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师德情况从整体上来说还是较好的,但由于思想道德素质良莠不齐,也会出现一些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敬业奉献精神,课前准备不充分,上课敷衍了事,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漠不关心。二是育人意识淡薄,课上照本宣科,不关心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为人师表意识弱化,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治学不严、心浮气躁、对学生缺乏爱心、体罚学生等。四是学术道德行为失范,个别教师在市场经济金钱至上的观念下,在学术上弄虚作假,抄袭、窃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违背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丧失了高校教师应有的学术精神和科学良知,自身不正,更无法严格要求学生,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接纳程度,影响整个学术研究的风评和质量。3.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法制化的措施。一个法治的社会对规则的需求远胜于其他,人类的发展历史清楚地表明,法律在遏制有组织的群体内部的斗争方面要比其在控制这种群体之间的战争方面更加有效[3]。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法制化是一种理想,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的实现需要国家强制力保证下的制度和技术的支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应制定实施性强的师德行为规范。只从道德出发很难对每一个人产生约束力,但从法律出发,施以奖惩措施,采取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手段,对违背师德行为的个体将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通过写入法律法规将师德行为具现化,是对个人行为规范的强有力保证,譬如,“辅导员应该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指导”“任何一名学生都不应该被教师忽略放弃”等[4],法制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实现公平公正的唯一手段,因此将师德行为规范上升到法规的层次,能有效转变人们的思维观念,使每位教师更愿意去遵守和执行。同时为学校制定各项细则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我国高校教师师德法制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教师职业规范变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的规章制度。其次,应将师德行为规范纳入学校教师素质教育中,并与教师日常教学评价挂勾。对新进教师,要在岗前培训中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对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师德行为严格要求。对于行为优秀和行为不端的教师分别给予奖惩,并通过一定的权重纳入教师评优评先、评职升职之中。学校只有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才能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进而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最后,要加强师德典型宣传,营造崇师重教氛围。大力宣传高尚师德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持续开展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弘扬优良师德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在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宣传工作的同时,创新师德培养培训方式方法。通过“请进来”让师德楷模走进校园讲师德故事,夯实师范生的从教情意。教师培训机构要减少专题讲座和师德报告等灌输说教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情境体验和参与式、讨论式培训增强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师德引导,提升教师专业幸福感和集体荣誉感。建立优秀教师与新入职教师“结对”(一对多、多对多)制度,通过“榜样学习”提升新入职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

三、结语

推动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法制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同时,加大师德模范典型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发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

[2]龙雪津.高校教师建设应循之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8):190-192.

[3]粟湘福,王东.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法制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所,2009(3).

[4]戴中祥,郑全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340.

作者:刘干成 单位:武汉晴川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