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分数给老师排名次的弊病

时间:2022-03-18 02:02:00

以学生分数给老师排名次的弊病

人们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许多的人并没有看到“分分分也是老师的命根”这一不正常现象。老师为什么这么在乎学生分数呢?那是因为对学校来说,学生分数与老师工资、职称、荣誉直接挂钩,是考核老师的最主要参数;对老师自身来说,事业上是否有成就主要就体现在所教学科的学生分数的高低上。于是,有进取心的教师也只有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生得高分,才能在各种评审中得到肯定,才能体现出自己工作的能力。从表面上看,这种“唯分数论”对教师的考评似乎很科学很客观,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透过这个表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单纯以学生分数给老师排名次的弊病是诸多的,他导致的后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严重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削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特长。

现在学校的竞争,说到底仍是升学率的竞争。升学率高能给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增光,也能挣出好学校的面子来。于是教育主管部门给学校施加的任务是升学率,学校给老师施加的任务是考取X个,而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是考X分,教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嫁给学生,因而导致了老师“为分数而教”,对学生采取“管、卡、压”,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来提高成绩,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同样,每次考完试,不论试题质量如何,一律用学生的成绩给老师逐一排名,开会时发给各位老师的成绩表,或在会上公布老师的名次,都是以学生成绩作为主要依据,给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或疾病。

为了分数,学生的思维稍一偏离“正轨”,老师便忧心忡忡地厉声呵斥,强行用成人的习惯思维去“匡正”;为了分数,学生的回答稍有误,教师就急不可耐地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为了分数,教师不敢让学生有不同于书本的独立见解和不合规矩的想象;为了分数,教师在教学中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失去了自身的创造力。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将会因怕犯错误而回避错误,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思考,往往碰上实际问题就晕头转向了。长此以往,学生没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丧失了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了。

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一名老师的本职工作,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即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教书”与“育人”应相互结合起来。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往往忽视“育人”。

“教书”一味地要成绩要升学率,如:有的老师在任命课代表或班干部时主要看成绩,有的班主任平时抓班级管理时也总是在提高成绩上大做文章,从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甚至个别老师在“好”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时,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他们对“双差生”不但不热情教导和耐心辅导,反而,极尽讥讽之能事。有些“双差生”便因受不了老师的冷言而辍学。老师的这种行为,既违背师德,又不符合有教无类的原则,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如此一来,增加了学生品德教育的阻力。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正处于薄弱环节,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重智力轻德育,一方面德育教育局限于表面文章,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没有考虑到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个体最根本、最基本的需要,这样的德育教育在效果上当然是低效的。

三、师生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尴尬。

在工作中,大多数老师都把精力放在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成绩搞上去这个重心上,在一些教师心目中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做题的机器。特别是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老师为了尽快出成绩,只有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和学生施加压力,加大训练力度。学生只好长时间地在学校学习,本该属于他们玩耍和休息的时间被剥夺了,他们怎么会不厌学呢?这种视分数提高为最高成就的急功近利行为和思想,必然会造成学生在盲从和被动中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对立。

四、严重影响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为了提高自己所教学科教学质量,使自己的名次不排在其他老师的后面,许多教师不得不挖空心思提高学生分数,一旦通过正常努力达不到,教师之间就容易形成不正当竞争的风气,特别是同学科老师之间,明里不比,暗里较劲。老师与老师之间勾心斗角,互相戒备。带班想带好班,教书想教好学生,为评优、晋级等荣誉的得失,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去争取,老师之间的关系能不紧张吗?有的老师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在交流中弄拙藏巧,敝帚自珍;有的老师在别人教学成绩不如自己时,对人友好宽容,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则心理失衡,说话夹枪带棒,严重影响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团结。

五、诱发老师为评优作假,成为评优之“忧”。

以学生的分数给老师们排名次,虽能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但是将名次与老师切身利益挂钩,有的教师就置师德、师风于不顾,以作假来提高自己的成绩。有的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名次不排在其他学校的后面,初一、初二时每班有六七十个学生,到了初三老师想方设法让差生留级或转学,最后每班只剩下四五十人,这就是造成学生失学的主要原因;或把一个年级成绩好的集中在一个班,成为“重点”班,跟其他学校竞争名次。为了学校的名誉,有的老师鼓励学生撒谎,还美其名曰“善意的谎言”,这样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教师作假、学校造假固然是跟教师本人、学校领导的思想素质有关,然而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不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吗?什么是培育这种不良现象的温床呢?

对大多数学校而言,评优和评职称都是稀缺资源,荣誉的背后是各种物质利益。面对僧多粥少,人人争夺的局面,评优和评职称弄不好就成为老师“忧”的源头,失去了评优和评职称的积极意义。如按分数排优,看似公平,实则忽略了老师、学生的差异性,造成不公平竞争;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固然可以受奖,但那些所教学生分数不高但确实对学生进行了全面教育的该不该受奖?业绩突出者该奖,那么进步很大的老师该不该受鼓励?转化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老师付出的心力并不比带“好”班考高分的老师少,此类老师要不要评优?……

如果评优评出的不是在教育上勤勤恳恳工作的教师,而只给那些善于在学生分数上作文章的教师,这就成为评优之“忧”了。

综上所述,以学生的分数给老师排名次的弊病还确实不少,请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