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疑学好语文

时间:2022-09-27 02:47:00

以质疑学好语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要从培育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解“疑”,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才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学习和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条件,创造质疑机会,营造质疑的气氛。

1、充分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心中的“疑”。

就一节课而言,不要担心学生的质疑会影响教学进度,要鼓励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要精心安排好质疑问难的环节,所以我们可利用课前五分钟或课后十分钟给学生提问,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说。如在上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这一篇课文时,课题一出,学生的心中马上起了个疑团:列车一般用来载人,而这列火车却用来载燕子,可是燕子是一种可以长途跋涉的候鸟。所以课题板书以后,让学生按后进生到中等生到优等生的顺序提问。这样不但提出浅、深不一的问题,又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课中情景相融,营造发问的气氛。

良好的情景再现是学生启发质疑的源泉。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影响,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特点,动手操作是他们直观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抓住机遇,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当上到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时,先让学生分成几组做实验,实验做完后提问:怎样才能使实验成功?当学生谈及的方法与课例相同时,适时表扬他们,并再问为什么他们能够成功,而别人却不能成功的原因,然后再按照成功的例子再做一次实验,再一次体会实验成功的经验。

3、动、静结合,挖掘疑问

遇事好问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要继续挖搅深究其中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边默读边画等方式把“动”与“静”相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再继续探究其中的奥秘。如在学《灰雀》这一课时,学完后问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原因何在,当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时,我们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除了以上让学生提出疑问的策略,对于一些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也可自我设问挑疑,不断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二、挑选有益于教学的疑问。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有这样的现象:上课初,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教师往往既不归纳、整理,也不明确重点,而是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如此一说,是体现了学生的敢于质疑,但是当结课前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许多学生非常迷茫,对前面的问题好象似懂非懂,有时甚至不懂也装懂,应付老师。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明确的还是不明确的,完整的还是片面的,成熟的还是幼稚的,教师都要先耐心倾听,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必须深入钻研文本,当学生提到涉及重点的问题时,适当归纳板书,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益于课文知识教学的疑问。

如上《赵州桥》一课时,学生提出疑问:赵州桥雄伟在哪里,是怎么设计的,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创举?其实这几个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的,只要通过一些简洁的板书,学生一目了然,顺次解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巧用办法,学会释疑。

常言道: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而解决问题则是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1、巧用“资料袋”在学有疑难处补充。

在三年级的新教材里有许多“资料袋”,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是我们解决疑难问题的有利资源。如学《玩出了名堂》一课时,有很多学生问老师,“小人国”指的是什么?“小人国”里的“居民”指的又是谁?它们长得怎么样?这时,我们可以适时出示“资料袋”里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又了解了自然知识。同样,学习其它课文时,也可充分利用“资料袋”来帮助我们学习。

2、通过反复读文自然释疑。

对于比较浅显易懂的问题,可让学生反复读文,在读文中寻找答案,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这样几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海水呈现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原因是什么?鱼有哪些种类?这些问题通过读书后学生大部分都能解答,而“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则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诱导了。

3、在自主合作、交流讨论中相互释疑。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中相互释疑。这样既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又让学生相互启发,增长见识,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深入发展,培养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