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8:13:56

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范文篇1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SEFC新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和实际。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SEFCBookI(上)Lesson26中有这样两种表达方式,“…Alargenumberofbuildingswerebuilt.”、“Thenumberofpeoplewholosthomesreachedasmanyas250,000.",我启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alargenumberof”and“thenumberof”?”。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我国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如在SEFC

BookIII(上)lesson15

中列述了在世界粮食问题处理上的各种错误做法,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思考,各抒己见,谈谈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做法。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朱熹说:“始读,未知有疑”。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只有熟读课文,钻研课文,熟读才能多思。为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生字和新词、词语和句子的选用、段落的划分、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如在

SEFCBookI(下)Lesson86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DoyouknowthenamesofthetwolargeislandsoftheBritishIsles?

HowmanyregionsarethereinGreatBritain?Whatarethey?Pleasetellustheirgeographicalpositions.

PleasetellussomethingaboutthemountainsandtheriversinGreatBritain.

WhichisoneofthelongestriversinEngland?

WhydopeopleliketogotoIrelandfortheirholidays?

在课外,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应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的能力。

四、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更应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作为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让学生知道能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如:在SEFCBookIII(上)Lesson30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

质疑能力范文篇2

曾几何时,实施师传生受的“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消极对待,被动地接受知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起来事无巨细、口若悬河,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质疑的机会。此时,作为本来就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被动的鸭子,任人“填”食,以至于对学生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的产生与强化推波助澜,严重制约了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与形成。自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多种途径,这里略举一二。首先,要适当留白,让学生有机会质疑。留白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就是要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其实,教学又何尝不需要留白?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需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明明白白、头头是道。古人云:“终见乘桴去沧海,好留余地许相依。”为了便于加深记忆,在进行教学时留有余地,从而让学生自行质疑,自行寻求答案,岂不更好?同样,在进行实验时,教师也没有必要把现象与结果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当任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与质疑自行得出结论。又比如,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遇有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大胆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和总结,最后推导出规律和形成结论。除此而外,对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下结论,此时有意识地延迟评判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留下进行再比较、再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其效果不言自明。其次,要优化教学,让学生能够质疑。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质疑能力的过程,因此要致力于构建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模式。经过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觉得采取讨论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总体而言,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尽可能多地尊重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尽最大可能地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充裕的质疑时间,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而积极,课堂气氛就会进一步活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二、营造氛围,促进学生质疑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不善于质疑的原因一是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观察和思考,二是恐惧心理作怪而不敢进行质疑,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讥笑或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关键所在。只有营造一种宽松而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才能充分地思考、快乐地探究,从而增强质疑的勇气,提高质疑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无忧无虑地发表见解。这是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表现自我的机会。此时,作为教师不能三咸其口、不置可否,而应当对学生的质疑及时作出鼓励、表扬等积极性评价,尽量实施正面引导,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尊严、有价值和有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可以充分展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应当看到,学生质疑的某些问题可能天真幼稚和荒唐可笑,或者是不够准确甚至不正确,但无论怎样,教师对学生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动辄讽刺挖苦必须坚决杜绝。同时,教师要遵循先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后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原则,层层引导,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训练学生学会质疑,最终让学生形成经常进行质疑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生主体作用的持续发挥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不断增强。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需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以有利于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最大满足,从而激发其无尽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不但打消了因质疑不当而受到批评的顾虑,而且愿意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质疑,这样就在不知不觉和自由自在中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才华智慧。

三、重视实验,引导学生质疑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探索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实验来引导学生质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设疑与不断释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活跃亢奋状态,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生物学作为建立在大量生物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概念、定理、规律等大多通过实验而形成,并且以实验为手段而加以验证。通过实验可以把生物学的抽象知识变得具体而直观,学生借助于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感性经验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而且通过思考还可以发现其他一系列相联系的新问题。因此,通过生物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无疑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以洋葱根尖的有丝分裂实验为例,谈一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问题。在做这项实验时,通过仔细观察压片的过程,不少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现象:盖上盖玻片,再叠加一层载玻片,而后用手指轻压一下,这时一旦拿起上面的载玻片,下面的盖玻片连同实验材料就会发生位移,实验效果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当然,这只是现象,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于是,笔者启发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难题。有的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实验加以改进的建议。大家经过反复实验操作,终于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操作方式。具体做法是,先放上盖玻片,然后在上面盖上一片滤纸,最后再盖载玻片进行压片,这样就解决了盖玻片连同实验材料发生位移的问题,从而获得了真实而明显的实验效果。这个实例虽然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经过上述具体操作,位移的难题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和发现,这也充分说明,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何等重要。

四、教会技巧,提高质疑水平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而笔者却要说,为使学生善于质疑,必须“教之以渔”。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抓不住要领或关键,有时提出的问题或因失之于简单而没有思维价值,更有甚者有时即使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提不出任何问题。这正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施以引导的时候,也就是说教师传授给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正适逢其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寻找疑点。以笔者之见,在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和寻找疑点三者之中,寻找疑点更为重要。那么,疑点在哪里呢?其实,疑点随处存在,它就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乃至教学内容的精髓处。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变换视角,不但从正面问,而且从侧面问,还可以从反面问,即是说生疑无处不在,生疑无时不有。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表达。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难得肯綮,有时是只言片语,有时是天真幼稚。在关键时刻,教师要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多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对学生扶一把、送一程。为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教会学生用恰当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的高度。当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要想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五、结束语

质疑能力范文篇3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

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

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

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如《黄鹂和山雀》一文,写黄鹂和写山雀的两个段落,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卷叶虫真狡猾?(2)黄鹂捉卷叶虫的本领怎样?从哪看出来?再引导学生讨论,理清卷叶虫、黄鹂、梨树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回忆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提了几个问题,先提什么,再提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写山雀段),思考应先清楚两个什么样问题,并用幻灯片提示:(1)为什么说____________?(2)________捉________的本领怎么样?从哪看出?结果表明,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提问迁移,效果很好。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

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

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1.“每日一问”,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

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质疑能力范文篇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实验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此时,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质疑,对培养学生能力有极大的好处。例如:在讲授催化剂时,我将演示实验设计为三套制取氧气的装置,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后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分解速度很慢的氯酸钾与不分解的二氧化锰混合后,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明显增快?进而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为防止学生对“催化剂”的作用望文生义,认为催化剂只起加快反应速度的作用,再举例:在橡胶制品中加入添加剂,能减缓化学反应速度,使橡胶制品不易老化,这些添加剂也起催化作用,从而得出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可以是提高反应速度,也可以是减慢反应速度。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举例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质疑,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在观察实验中有疑可质,又通过实验分析顺利释疑,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探索精神,既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思想品质,又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学中,也同样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例如三极管原理的教学,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把握的,三极管虽然比二极管多个脚,功能却多了很多,这也给学生带来许多困惑与疑虑,开始,学生不适应三极管的使用方法,因为不象电阻电容那样可以独立使用,需要电阻电容的配置形成一个专用电路,才能实现放大交流或者直流信号,才能当无触点开关切断与接通电路。要想很自然地说明问题,就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讲三极管的原理我们从二极管的原理入手讲起。二极管的结构与原理都很简单,内部一个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很明显二极管处于反偏状态,PN结截止。我们要特别注意这里的截止状态,实际上PN结截止时,总是会有很小的漏电流存在,也就是说PN结总是存在着反向关不断的现象,PN结的单向导电性并不是百分之百。很明显,此时漏电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少数载流子的数量。如果要想人为地增加漏电流,只要想办法增加反偏时少数载流子的数量即可。光敏二极管的原理就是如此,可以增加少数载流子的数量,因而光照就会导致反向漏电流的改变,人们就是利用这样的道理制作出了光敏二极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举例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质疑,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在观察实验中有疑可质,又通过实验分析顺利释疑,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探索精神,既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思想品质,又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解疑启思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生动、形象、清晰、直观地展示相关内容,容易引发学生好奇,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例如:在讲解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化学反应时,先用电脑制作氢气、氧化铜的分子示意图及发生还原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将离子、分子这些微小的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粒子的组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这些既抽象又枯燥的理论问题不再枯燥,使抽象的理论和不可直观的微观世界能够给予形象表述,教师引导学生由对表述的新奇性转变为探究表述的合理性,由已有表述发散为试图寻求其他表述,在这个过程中启发思维,质疑设想,解疑创新,使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稍差的学生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三、合理设问,激发思维,引发质疑

提问或设问都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经过思考过的问题,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合理设问,对质疑意识的培养,质疑能力的提高,质疑品质的加强,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教师要在设问中积极热情,诚挚鼓励,才能保护学生脆弱的质疑意识,使学生敢于质疑,特别要正确对待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努力引导,热情鼓励,使这种质疑意识健康发展。第二,教师设问的基础知识准确、知识涉乡直围、疑问的难度坡度要尽可能地科学,让学生能效仿教师的设问而质疑,质疑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第三,教师在设问中,要做到使自己设问的逻辑性、系列问题的递进性及合理梯度、语言的准确性、表达的艺术性都有科学的构思和严谨表现,这样才能使学生质疑品质不断得到提高。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作者:付春岳 于率英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吉林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质疑能力范文篇5

对于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高中学生来说,要提高他们的学习,首先要他们能阅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则首先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我们认为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能力。“质疑”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在自己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因此,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也就成为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

对于高中生而言,尤其要培养这种能力。这是因为,第一,有助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指出:高中的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第二,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他的研究表明,在促进理解方面,学生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第三,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具有了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正在得到迅速的发展,他们在运用逻辑法则方面已趋于成熟,而他们的推理能力则已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这一切表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在自读中主动去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质疑能力的培养,完全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适应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这种能力的培养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所以高中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又为提高学生自读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第四,有利于克服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不善思维的问题。阅读本来是一种思维过程,然而,据一份对北京市6个区县6所中学700多名高中生问卷调查中发现,一些高中生在阅读中很少有自己的思维。

表一显示,在课上阅读时,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地动脑筋想问题。表二显示,在阅读时,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表三显示,在阅读时,学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表四显示,学生遇到问题,很少自己去解决,主要是依靠教师。阅读中的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对高中生进行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提出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包办过多是原因之一。即使是让学生自读,教师也常常是布置思考题,帮助对答案。这样就形成了学生阅读时的依赖心理,上面的调查说明了这一点。为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教师首先要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谈。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生疑。同志说过,共产党员对于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就是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语言、写法等的真实性、真理性、合法性产生怀疑。除了“怀疑”,还有“设疑”。“设疑”也是一种“生疑”。在阅读中设疑,是指为了深入地、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所阅读的内容,为了求得规律性的认识,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做出如下努力。

1.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提高思维水平,主要是提高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多角度思维的水平。具体思维,是指就具体问题进行思维。例如,对鲁迅小说《祝福》的题目进行思考:《祝福》全文写的都是主人公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而以“祝福”为题呢?这就是针对《祝福》这篇小说的题目进行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具体思维,实际是为了克服在阅读中容易出现脱离阅读内容,进行抽象推断的现象。整体思维,是指从全局着眼进行例如对茅盾《风景谈》的主题的理解,就不能只是从作者描写的一两幅“风景”中去寻找答案,而应当从全文所描写的六幅“风景”去思考,才能把握全文的主题。这就是从全局着眼进行思维。学会整体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现象。联系思维,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进行思维。例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写到的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理解,就不能只从文中找答案,而必须联系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思想态度。让学生学会联系思维,是为了克服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多角度思维,是指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对司马迁《鸿门宴》中描写的刘邦。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刘邦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的人;但如果从抢夺天下的一代枭雄的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如果能够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

前面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说明:目前高中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普遍比较低下。要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还必须为其做出一定的示范。教师的示范是为让学生看到教授阅读中是怎样质疑的。例如,以曹禺《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为例,为学生做出示范。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冷酷、残忍等思想性格特点,学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第三幕中对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周公馆三十年不变的摆设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朴园的“怀旧”情思?从而是否可以证明周朴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这样一个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先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还可以选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评点或札记等作为质疑示范,这既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创设一定的条件,给学生以启发

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范围。为学生开一个头,让学生由此去生疑。例如对《党员登记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党员登记表”为线索,突出黄淑英的光辉形象,可最后却写黄淑英牺牲,而由黄妈妈把“登记表”上交给党组织,对这种安排,你有什么疑问?准备怎样解答?此外,教师设置悬念,抛砖引玉,举名家之说,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认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条件。同是,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

4.为了使学生提高质疑能力,教师一定要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功夫

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

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而这一切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完全一致的。

质疑能力范文篇6

1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1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固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按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1.2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1.3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2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质疑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质疑释疑因材施教

学贵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巧妙地设疑,可以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营造质疑环境,鼓励大胆想象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表达给教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授人以“渔”,探寻“疑”点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比完成几道巩固作业更美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

1、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3、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作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的互动,带着疑问去听课,带着疑问去寻求解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会更明确,教学效果才会更明显。

参考文献:

质疑能力范文篇8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质疑能力范文篇9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不愿提出问题。学生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心理上的种种顾虑。二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其原因有:1、“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传统教学中,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模式下,课堂上学生要用绝大部分时间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所以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2、教师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必要的机会和条件。

因此,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还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

一、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一般学生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用“问题”激发他们的认识冲突。只要能善于抓住学生之间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再循循善诱,对发展他们的智力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之间因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而引发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辩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争论中,问题不会使学生愁眉苦脸、望而生畏,恰恰能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样,学生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求知的热情。

二、要鼓励学生深入地发现问题

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在家庭困难的状况下父子惜别的深情,学习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1.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3.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这几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中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具有示范性,能促使学生触类旁通,阅读课文时应发现这样的关键问题,能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加宽,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创造性想象,这就培养了他们深入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深刻认识问题的智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三、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敢“疑”。“疑”是思维的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高水平的教师常常为使学生“有疑”而绞尽脑汁,备尝甘苦。要让学生敢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形成一种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乐于提问的良好风气。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出一种能使学生都善思好问的学习风气。这需要各科教师积极配合,共同努力,营造出一种学生乐于探索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觉得提出一个创造性的问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

(二)教学生会疑。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的时期,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具备愿意生疑和能够生疑的心理基础。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以引导,那么,培养学生生疑的能力并非很难。

1.自问生疑。善于生疑的同学多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以只知其“然”而满足,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追根求源。实践表明,学生提出为什么,虽出自一人之口,但反映了多数学生的思考方向,容易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师如果抓住这类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点燃他们发现问题的导火索,使他们的思路无所羁绊,纵横驰骋。

2.比较生疑。有比较方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别事物间的相同或差异,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老师先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发现更深更难的问题,然后一起探讨、分析,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对比分析,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由此看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准确理解、灵活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质疑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思维质疑能力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已向的要求:教育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材,时代更呼唤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师。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则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在初二物理课本一开始就谈到科学探究方法的步:“观察与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学会“质疑”才能跨进创新思维的门槛。在十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中,我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感悟,现与大家交流几点。

一、培养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质疑是较的分析后的疑问,质疑是思维的批判性的。善于问题,才能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开始,的质疑往往的开始。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往往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物理学史的每阶段的进展几乎从质疑开始的,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质疑,指出“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牛顿,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从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难怪爱因斯坦指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新的问题,却需要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对此也深有体会:“科研工作者来说,最的是会不会问题”。由些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二、创设的,培养学生质疑的

老师说你跟我学吧。他指定书让学生回去看,让他找出问题来与他。学生问题,老师开始并不正面回答,却反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想。后来这名学生终于在竞赛中拿到了世界金牌。我想这位教师高明之处就在于让学生感受和学会质疑。由此可见,善于问题、问题的质疑能力,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核心动力,是创新思维的机。教师要、机会,鼓励学生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三、几种质疑能力的初探

现行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了学生问题即质疑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是问题的勇气,问题的,还问题的质量都不尽人意。学生提问意识,质疑意识,挑战意识,被动地,被动地作答,即使偶尔提问,也只是标准答案,提问僵化成了“单向流程”。难怪一位著名教育家说:“孩子们入学前是个“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想从几个说明:

1、“模仿”质疑。

模仿提问阶段是质疑的初级阶段,学生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不会做的习题,敢于问同学或老师。在老师的下,学生学会按老师提问的方法来问题。阶段学生的问题往往简单,就事论事的直接提问,模仿性很强。培养和锻炼,大多数学生可以阶段的。例如,学生看到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谱,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听到共振音叉的响声,又会产生为那个音叉敲也响起来的问题等。

2、“”质疑。

“”提问是较高阶段的质疑。学生往往从已认识结构,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课本、课外参考书内容的不同,或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试图有新意的问题。阶段学生的问题有的成熟感。

3、“创见”质疑。

这是质疑的高级阶段。这阶段学生所提的问题有的深度和难度,往往击中关键,“揭示规律”、“独创”、“”之特征。例如,在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学生想到的实验设计方案是:测杯子质量,测杯子与液体的总质量,然后测出液体的体积。显然测出的实验结果误差,有些学生就对此产生质疑,并找到的实验方案。如此的质疑,会萌发出性思维的火花。

四、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

为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一名优秀的教师总能适合学生认知的好问题,学生探求知识的导火索;而一名杰出教师,则总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下面我浅谈几点,仅供参考。

1、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长期,在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性,学生遇事提问的习惯。而的师生关系应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者、者、服务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和亲切的微笑迎接每来请教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幼稚甚至无理的提问。每问题的学生思考的结晶,扼杀学生的质疑扼杀学生思考的性。这是每个教师不愿看到的。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才能给学生的提问环境。我记得有一次上“物体做功”的公开课时,学生当堂:“上电梯时电梯对人做功吗?做功的距离是地面电梯?”,“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摩擦力对足球做功,是不符合做功的条件?”其实问题,教学的难点,还得等待到高中学习,学生问题是对老师的信任。遇到情况,当时我是先让,再各抒已见,然后由我点拔和说明。教学进度受到了,但学生兴趣很浓,学生质疑的性也了保护。课后我也反思,若公开课我又会怎样情况呢?想到这里,我不寒而栗。至从那次公开课以后,我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了。

2、采用多彩的教育,使学生要问。

为激发学生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彩的教学。例如尽采用挂图、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精彩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分组实验等,还可以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去田野,去工厂,尝试解决现实中碰到的问题。我在青海支教时,曾带初二学生参观过我国研制颗原子弹的诞生地——原子城,在那里学生就好多物理的问题,如“原子弹威力为这么大?”,“为原子弹发射要在高原?”等问题。由此可见,采用教育,学生是发自内心有感而发地问题。

3、引发质疑。

“引发质疑”分析、某种观点看法和已知事象或新的实验事实矛盾,从而质疑。如近两千多年,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圣言”,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伽利略在做单摆实验时,摆线上系轻重不同的石块,从最高点到最低点所用的都相同,了质疑。后经反复实验和,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了科学的“落体定律”。

4、条件引发质疑。

物理规律都有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可学生条件,想一想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同一物理问题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条件思考,能最佳的求解方法。如在讲到内能时,强调“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还可设问“若同一物体情况又会怎样呢?”

5、追求因果质疑。

要教育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要经常“为”三个字,要经常追问物理概念为要定义?物理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实验为要设计?某物理也要经常问问产生的原因是?例如为眼睛会看见东西?雨后的天空为会彩虹?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会五彩缤纷的斑纹?……不懈地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或能对它们的理解,有时还会意想的收获。

6、逆向思维质疑。

这是与通常思维程序相反的思考,这是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问题的质疑方法。例如,法拉第电产生磁的,逆向思考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了电磁感应,为人类电气时代了一把金钥匙。平时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学生运用方法质疑。例如在讲过晶体的熔化条件,然后“那么晶体的凝固的条件又是呢?”再如:力学中“假如摩擦,世界会变得怎能样?”等问题的,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今后采用逆向思维的质疑。

7、运用实验引发质疑。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观察与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利于激活对科学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演示标准大气压是于76厘米汞柱所产生的压强结论后,在学生已认知情况下,老师先提问如:将试管倾斜,将试管向上提,将试管改为粗些或细些,则水银柱的会不会有?在打开学生思维的后,让学生质疑与,就有利于学生自我质疑能力的培养。

质疑是科学的源泉活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质疑使人敏锐,质疑使人深思,质疑使人智慧,。试想,不会质疑的人又怎能创新!愿更多的教师能领着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跨进创新思维的门槛。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

《英才是怎样炼成的》

《解读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