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3:33:27

指引范文篇1

一、提高认识,落实粮食生产计划

各地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今年农业工作的重点,加强宣传发动,协调粮经生产矛盾,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粮食产需的新形势,切实抓好各个季节粮食种植面积的落实。要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推广应用间作套种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山坡地、边杂地、幼龄果园扩种甘薯、大豆和杂粮,努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二、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耕地面积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区的粮食生产,各地要按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为稳定粮食生产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增加小型农田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山垄田等中低产田建设、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项目投入,统筹兼顾,将项目资金向重点粮食作物倾斜。要重视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主攻单产,抓好高产创建活动

粮食面积稳定难度大,要稳定总产,必须主攻单产。根据市政府的部署,今年将广泛深入地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抓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创新高产栽培模式,示范带动区域平衡增产。要重点突出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在主产区开展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示范区要体现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重点示范推广一批超级稻、优质稻和“两薯”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主推技术培训,实现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各地要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同时,要加强宣传造势,营造粮食生产应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四、防灾减灾,减少粮食生产因灾损失

我区粮食生产经常受到寒冻、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近年病虫害的发生也有加重的趋势,名地要在人、财物和防灾抗灾预案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总结和推广耕作安排、品种布局调整、栽培管理、水肥调控、病虫害预报和综合防治等防减灾技术,把灾害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安全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应急种子储备资金足额到位。

指引范文篇2

一.“生存”与“形式指引”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关联

“生存”的重要性在于指示出了缘在(Dasein)的基本存在及存在方式。海德格尔在我们现在所见的《存在与时间》(实为第三稿)中这样写道:“缘在能够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之相关,并总以某种方式相关了的那个存在本身,我们称之为生存(Existenz)”。又说:“这个缘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理解自己本身,或者说,它总是从它自身的某种可能性,也就是它会是其自身或不是其自身来理解它自己本身。缘在或者自身选择了这些可能性,或者卷入于其中,或者已经在其中成长起来。这种生存只能被‘那时各自的’(jeweiligen)缘在所决定,不管是以捉住[机会]的方式还是以错失[良机]的方式。不管怎样,这个生存的只能通过生存进程(dasExistieren)本身来得到澄清。”

可以说,《存在与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对缘在的各种生存状态(Existenzial)的来揭示缘在的本性,即牵挂(Sorge)与时间性(Zeitlichkeit),以便为理解存在本身的含义打开一个视域。那么,什么是这“生存”的确切含义呢?以上的引文已经给我们某种提示,而第9节对于缘在本性(Wesen)的刻划又几乎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存在者的‘本性’就处于它的去存在(Zu-sein)之中。”(《在与时》42页)而这个本性对于海德格尔就是“生存”,因为他马上讲“如果我们选择‘生存’(Existenz)来指示这个存在者的存在的话”,那么就不是在拉丁文的“existentia”的现成的存在(Vorhandensein)意义上使用的。于是他就将上面这句话转写为:“这个缘在的‘本性’就处于它的生存之中”。(42页)可见,在海德格尔眼里,生存是缘在的“本性”,意味着非现成的“去存在”。当然,为了将这个“本性”或生存的意思讲足,他又加了另一句话:“这个存在者[缘在]在其存在中与之相关的(darum)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istjemeines)”。(42页)

但是,在此书第45节,对生存的提法又有了新的维度。海德格尔写道:

对于这个[缘在的]存在[即牵挂]的分析取生存为引导,这生存以先行把握的方式被规定为是缘在的本性。生存这个词以形式指引的方式意味着(besagtinformalerAnzeige):这个缘在是作为理解着的能存在(alsverstehendesSeinkoennen)而存在着(ist),它在其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有关。我自身就总是这个以此种方式存在着的存在者。(231页)

除了第9节中讲的东西之外,这里引入了“形式指引”(dieformaleAnzeige),并认为“生存这个词是以形式指引的方式”在意味着它的那些意思。可见形式指引是了解“生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而且是一个方法论的维度。而在题为“为了解释牵挂的存在意义而赢得的解释学情势以及总括的生存状态分析的方法论特点”的第63节中,这个维度被再次提及:“[前文所讲的]生存观念的形式指引被处于缘在自身之中的存在理解(Seinsverstaendnis)所引导着”。(313页)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相当肯定地说:了解形式指引是理解《存在与时间》的“生存”及对于缘在的“生存状态分析”的一个必要前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理解《存在与时间》的前提。所以美国著名的研究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学者T.克兹尔(Kisiel)在他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起源》中讲:“在《存在与时间》中,‘生存’就是形式指引”。

二.对雅斯贝尔斯著作所做评论中的阐发

在海德格尔那里,“生存”与“形式指引”的“共生”可推溯到他于1920年夏写出的“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AnmerkungenzuKarlJaspersPsychologiederWeltanschauungen)由此文可见两者关系之大略。雅氏在《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中力图用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尼采)的原则来探讨“心灵的整体”,,以便“为心理学赢获原则性的视界和区域”。为此,他使用了“极端境况”(Grenzsituationen,孙译为“限界境况”,一般译法似乎是“边缘形势”)、“生命的极端状态”、“二律背反的结构”、“活生生的过程”等概念。海德格尔认为雅氏的贡献在于“使人们以最强烈的专注去关注生存问题”,带来心理学的去“先行把捉”心灵整体的区域性的深化和哲学上的一股新的冲击力,但无论如何,这种努力在哲学[方法]上却是个“失败”,因为它以为靠“整体”、“摧毁”、“分裂状态”、“对立性”、“极端”、“绝对者”、“斗争”、“死亡”等等“恰恰从范围[比如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中可支配的概念手段”就可以来“把握生存现象”,而它们只是“远未得到阐明的直观替代物和概念替代物”。

海氏认为他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以生存现象为定向”的道路继续前行,尤其是要深入追究生存现象中的这个“先行把捉”(Vorgriffe)的方法论意义,也就是探讨“从生存现象出发的意义联结之方式、生存现象之结构和它的方法上的作用范围”。而“一切先行把捉之问题都是这样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且,“先行把捉‘普遍地’‘存有于’(sind)实际的生活经验[faktischenLebenserfahrung]中”,这种经验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焦虑”(Bekuemmerung)。更重要地,与一切替代方式不同,海德格尔认为:

要讨论的真正对象[生活的当下实际性(Faktizitaet)]在形式的指引中(informalerAnzeige,中文版译为“在形式的显明中”)被确定为生存(Existenz)。在这样一种形式上得到指引的意义中,这个概念指示着“我在”(ichbin)现象,即包含在“我在”中的存在含义。而后者乃是一种原则性的现象联系及其所包含的问题的开端。随着这种形式上的指引(其中可以看出一种方法上的、在此不能进一步予以阐明的一切哲学概念和概念联系的基本意义),恰恰要预防一种非批判性的沉迷,即要预防沉迷于某种诸如克尔凯郭尔(Kierkegaad)或者尼采(Nietzsche)的生存理解中,以便赢获一种可能性,得以去探究生存现象的某种真正意义,并阐明这种探究。

由此可见,对于海德格尔,正是由于“形式指引”(形式显示、形式指明)的方法,真正的生存现象——“我存在”的存在含义——出现了。而且,他相信这种形式指引中的生存观与生命哲学的生存观是相当不同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在括号中声明他不能在此“进一步阐明”形式指引这个看来是如此关键的方法,使得被批评的雅斯贝尔斯不能明其妙,以至后者“从一开始就对这个文字批评产生一种疏远感,它花了如此之多的篇幅在神秘兮兮的方法问题上”。

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包围着的领域”,是“承荷着一切运动的‘流’”。所以对生命的任何片段把握和表达都达不到生命本身。于是就有一种“不能表达”的说法。]海却认为,这种“不可言”的困难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把心灵的原始现象完全刻划为‘分裂’了”。其实,在人的生活或生命的当下实际状态之中,就已经有了某种“意义特征”或“结构联系”。海写道:“这个[在意义特征的现象学联系中显示出来的]特性本身,只能被理解为在生活的当下实际性(Faktizitaet)中进入自身的居有过程中而实行的本己生存的前结构(Praestruktion),也即那种对每一个实行联系本身所构成的具体的、带有焦虑的期望视界的开启和开放的前结构。”

虽然没有明说,但按此文的基本思路,特别是由“生存”建立起来的联系,我们可以说这生活的当下实际性中所实现出来的“前结构”就是那确定生存的形式指引。它们虽然还不具有客观性,也不是一种“区域上的客观化”,但已经是有“意蕴”(dasBedeutsame)的自身经验的方式(WiedesSelbsterfahrens)和表达方式(形式指引)。“质料”(生活的实际性)在此直接决定“形式”(前结构、形式指引)。于是我们读这样一段话:

在与自我相联系的基本经验中,自我的实际性(Faktizitaet)变成决定性的了;本己的此时此际(hicetnunc)被经历的、在这一精神的境况中得到实现的实际的生活经验,同样也实行着从中源起的、在其中停留的、向实际的东西本身返回的基本经验。但是,实际的生命经验本身,即我在其中得以以不同方式拥有我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并不是诸如我处身于其中的某个区域之类的东西,并不是普遍性的东西——后者的具体化就是自身;不如说,它乃是一个根本上按其固有的实现方式看来“历史学上的”现象,而且首先不是一个客观历史性的现象(我的生活被视为在当前中发生的生活),而是一个如此这般经验着自身的实现历史的现象(vorzugsgeschichtlichesPhaenomen)。……这种拥有自身(Sich-selbst-haben)产生于焦虑、保持在焦虑之中,并且倾向于焦虑(Bekuemmerung);在这种焦虑中,特殊的自身过去、当前和将来得到了经验,并非被经验为某个客观的实事秩序的时间图式,而是非图式的、关涉到经验实行之方式的焦虑意义中被经验的。

这段话中出现了不少后来海德格尔直接说明“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指引”的讲课稿(即1920-21年冬季学期的讲课稿《宗教现象学导论》)中的重要语词和思路,比如这“实际的生活经验本身”及其表现方式并不是“某个区域”,也不是“普遍的东西”;在这种实际经验的“焦虑”中,体验到了“特殊的自身过去、当前和将来”;但这生存的时间性不是一种“客观历史性的现象”,而是一种正在经验自身的“实现[着]历史性的现象”;等。而且,在这后面很快出现了“良知”(Gewissen)这个词,意味着“在历史学上被刻划的自身经验之方式”。此外,这一段引文开始处对实际性的阐述与《存在与时间》中对缘在特性的说明很相近。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另一段关于形式指引与生存关系的说明:

为了在形式指引中([这是]现象学阐明的某个方法阶段,我们在这里不能对之作深入的探讨,但在下文的讨论中,它仍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提供出一个(按其意义而言又能够分解的)问题开端,我们可以说:

“生存”……可以被把捉为存在的一种确定的方式,被把捉为一种确定的“是”之意义(“ist”-Sinn),后者本质上“是”(ist)(我)“是”之意义(“bin”-Sinn),它并非在理论的意谓中真正被拥有,而是在“是”(bin)之实行中被拥有的,亦即“我”(ich)之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形式上来指引,如此这般被理解的自身(Selbst)之存在就意味着生存。……这种经验并没有把“我”经验为处于某个区域中的“我”,经验为某个“普遍之物”的个别化,某个情形(Fall);……任何一种尝试过的区域性规定——也就是这样一种规定,它源起于某种对诸如意识流、体验联系的先行把捉——都“熄灭”了“是”(bin)的意义,并且使“我”成为一个可用调节方式来确定的和有待编排的客体。

由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对海德格尔的基本观点做一个简略的:(1)对生活实际性的形式指引突显出生存的原本形态,或者说,生存就是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指引;(2)这种生存观与生命哲学和雅斯贝尔斯讲的生存含义不同,它是完全非对象化的;(3)这种非对象化表现为非区域化和非普遍化;(4)因此,这样理解的生存形态或形式指引反而突破了传统的看法,即认为流变之中的经验整体是不可能被领会和表达的;它恰恰就是这原本流动的实际经验本身蕴含着的可领会结构和表意方式;(5)于是,这种形式指引被视为现象学{及解释学}的方法,不同于以往的一切方法;它是让哲学脱开形形色色的世界观或先定概念框架,深入事情本身的关键;(6)这种形式指引表现为生存的时间体验,它不表现为客观的历史性现象,而是表现为实现着的历史性现象;(7)海德格尔在这篇评论中虽然显示出了形式指引这个方法的一些重要特点,但并未对这个方法本身做直接的、明晰的阐释。这个工作就在紧接着的下一个学期(1920-21冬季学期)的讲课中被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它要回答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形式指引”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具体体现在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分析中和语言的表达之中?

三.《宗教现象学引论》的阐述: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指引

在海德格尔1920年冬季学期的题为《宗教现象学引论》的讲课稿中,他关于“生活”和“形式指引”的解释学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新康德主义者那托普(P.Natorp)曾对胡塞尔反思型的现象学提出尖锐批评,受到海德格尔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他超越胡塞尔现象学的切入点。那托普的反对意见被海德格尔归结为两条:首先,现象学的反思会使生活经验不再被活生生地体验着(erlebt),而是被观看着(erblickt)。用那托普的话来讲就是“止住了[体验的]流动。”其次,对经验的任何描述都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普遍化和抽象化,根本就不存在直接的描述。因此,现象学所许诺的纯描述是达不到的。海德格尔看出,现象学必须真切地回答这样的批评和疑问,“胡塞尔本人迄今还没有对此发表意见。”而要做出这样的回答,就不可避免地要超出一切还以主客分离为前提的、认识论型的现象学,“投入”更本源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尤其是要表明,这种生活体验本身具有由它本身构成的而非外加的可理解性和可理解的结构,而且这种理解可以被非抽象化地但又是贴切地(不仅仅是“象征性地”)表达出来。

这个《引论》的“方法上的引论”部分着力讨论了“实际的生活经验”(diefaktischeLebenserfahrung)和“形式指引”(dieformaleAnzeige,或译为“形式显示”)。他在第2节写道:“到达哲学之路(Weg)的起点是实际的生活经验。”在第10节中这种人的实际生活经验被说成是“实际的缘在”(dasfaktischeDasein)、“实际的生活缘在”(dasfaktischeLebensdasein)、“人类的缘在”(dasmenschlicheDasein)和“忧虑中的缘在”(dasbekümmerteDasein)。它们“实际上”就是《存在与时间》中的“缘在”(Dasein)的源头。

这种实际生活经验从根子上是境域式的、无区别相的、混混沌沌的和意义自发构成的。海德格尔描述了它的几个特点,首先,这实际生活经验的经验方式是“无区别”或“不在乎”(Indifferenz)的,也就是说,不在乎、不顾及对象化的区别。但这无区别绝不干瘪,而意味着一种根本的发生可能性,因而根本就不可设想什么东西会不能与它相通(zugänglichwerden)。“这实际经验为生活的一切事件都提供可能,区别和重心变换也完全处于这(生活经验的)自身之中。”所以,实际生活经验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自足”(Selbstgenügsamkeit)。这种经验展现于一切之中,同时意味着主动和被动、经验与被经验,包含着“周遭世界、共通世界和自身世界(Umwelt,MitweltundSelbstwelt)的透彻意义”。由此也就可知它的第三个特点,即它总是一种“有深意的状态”(Bedeutsamkeit)。这种原本的意义状态不是认识论的和形而上学的,既非实在论亦非唯心论。“在这样一个决定着经验本身内容的有深意状态的方式中,我经验着所有我的实际生活形势(faktischenLebenssituation)。”

“形势”(Situation)这个词后来也出现于《存在与时间》中,代表着一种发自人的生活境域或“世界”的解释学形势。因此,这种“对自己的自身经验”(Sich-Selbst-Erfahren)既非理论的反思,亦非(狄尔泰讲的)“内知觉”,而是对于自身世界(Selbstwelt)的经验。这世界与经验着它的人的实际生活息息相通而不可生分;因此,这世界(Welt)就决不只是所有存在者的集合,而意味着一个世界境域。海德格尔形式地(formal)称之为“环-境”、“世-域”或“周遭世界”(Um-welt);而在此世域之中,就总有着与我“同此世域(Mitwelt)者”或他人。由此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讲的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已具有了形式指引或不如称之为“形势-境域指引”的特性,因为这经验本身就是对于一个世界境域和关系的体验,而这里“形势”或“境域”所意味着的就是各种原发的方向或关系姿态,比如“In-”、“Um-”、“Mit-”等等。所以在海德格尔那里,实际生活经验与形式指引的关系比他的师兄E.拉斯克(Lask)讲的投入体验与反思范畴的关系还要更紧密和混然一气。在拉斯克那里,反思范畴还是由主客之间的关联决定的,而且“寄生于”实质性的、对象化的构成范畴之上。而对于海德格尔,形式指引就是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势”本性或境域本性的表述,因而与这生活经验一样是自足的或意义构成的,并不再预设什么更基本的东西。尽管这实际生活的“不在乎”的混世状态中有一种要“寻求保障的倾向”(Sicherungstendenzen),并以对象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逃避实际生活经验的令人“忧虑”(Bekümmerung,牵挂、操心)的不确定性,但它们永远无法完全遮蔽掉实际经验的浑噩之下的沸腾着的不安。而这种不安的原本表达就是形式指引。

海德格尔通过区分普遍化(Generalisierung)、形式化(Formalisierung)和形式指引(formaleAnzeige)来更确切地说明这形式显示的特点。古希腊哲学家已经能自觉地运用普遍化方法。通过它,就能形成一个从低级的种或属上升到更具普遍性的属或类的概念等级。比如从“人”到“哺乳类”,再到“动物”、“生物”等等;在此普遍化“等级排列”过程中,概念的外延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小。定义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给出它的属和种差,比如“人”可被定义为有理性(种差)的动物(属)。从表面上看,这种普遍化可以一直向上进行,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存在”概念。但是,依照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这是不对的,因为普遍化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必被形式化打断。例如,从“红”到“颜色”,从“颜色”到“感觉性质”是普遍化,而从“感觉性质”到“本质”(Wesen),从“本质”到“对象”(Gegenstand)则是形式化,因为前者受制于“事物域”(Sachgebiet)的限定,后者则不受此限制。“红”色有它的事物域,即一切具体的红色事物的集合;“颜色”的事物域则是由一切具体的颜色(红、黄、兰、绿……)组成,等等。但“本质”不受制于这样的事物域(说“本质的事物域由一切具体的本质或性质组成”没有意义),它的意义不能被属加种差的层级次序来决定;它是一个形式的概念,其意义来自“纯粹的姿态关系本身的关系含义”(derBezugssinndesreinenEinstellungsbezugsselbst),而不来自任何“什么内容”(Wasgehalt)或事物域内容。因此,“这石头是一块花岗岩”与“这石头是一个对象”这样两个句子就属于不同的逻辑类型,因为前者的谓词(“花岗岩”)是事物性的,而后者的则不是。按照这个区分,“对象”、“某物”、“一”、“多”、“和”、“其他”等等只能被视为形式范畴。

自莱布尼兹以来,这个区分已在数学基础的研究方面隐约地为人知晓。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们,比如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也很关注类似的“逻辑语法”区分,依据它们去推翻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传统。人们却往往没有注意到,欧陆哲学在一开始也明确注意到了这类区分,而且在海德格尔这里这种区别被进一步深化和彻底化,达到了“形式显示”,最终引导到“存在论的区分”。

海德格尔看到,由于人们的“寻求保障的倾向”,这形式化的原本意义可能而且往往被掩盖住。掩盖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形式化概念视为“形式本体论(formal-ontologisch)的范畴”。这样,它的关系意义就又受制于普遍的对象域或“形式域”(dieformaleRegion),比如数学中的抽象对象域,在最广义上也是一种事物域。海德格尔称这种看待形式化的方式为“不真正切身的(uneigentlich)理论态度”。为了达到“更本原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他提出了“形式指引”,用它来“防范”形式本体论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实现纯关系姿态的意义构成。海德格尔写道,“如何才能预防这种[滑向对象的形式规定性的]偏见或事先判断呢?形式指引就正是做这件事的。它属于现象学解释本身的方法论的方面。为什么称它为‘形式的’?[因为要强调]这形式状态是纯关系的。指引(dieAnzeige)则意味着要事先指引或显示出现象的关系——不过是在一种否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警告!一个现象必须被这样事先给出,以致它的关系意义被维持在悬而未定之中(seinBezugssinninderSchwebegehaltenwird)。”这种“悬而未定”意味着不受任何对象域的规定,但它本身又绝不缺少原本的含义;相反,这正是原发的、还未被二元化思路败坏的纯意义实现的可能性,因而最适于表达那“无区别”、“自足”、“有深意”的实际生活经验。实际上,形式指引绝不抽象,它的非对象性、纯关系性或纯缘起性恰恰适合于表达最具体、最实际或最有乡土气的生存经验。这种乡土气、地方性或拓朴(topos)性使它具有质的多样和直接可领会的特点。这是更原本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或者说是还原与构成的结合,不会“止住”或“抽象化”生活流的原发冲动,因为这被“凭空维持”的纯姿态关系只能靠它们原本趋向的相互构成而实现出其非对象化的意义,因而是纯境域、纯语境和纯缘构的。这样才从方法上排除了脱离实际生活体验的实体化倾向,包括胡塞尔将这种体验归为纯意识的形式规定倾向。

在这门课的后一半,海德格尔小试牛刀,用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指引这个新方法来解读《新约》中的保罗书信,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海德格尔在对“保罗致帖撒罗尼迦人前书”的解释中就要求我们“从对象历史的关联转向实现[着]历史的(vollzugsgeschichtlichen)形势”,以便揭示原始基督教信仰的生活经验及我们对它的理解的纯形势构成的本性,并说明这经验最终应被视为原发的时间性的理由。他敏锐地注意到,这封信中有一些关键词反复出现,比如“知道”(Wissen)和“成为”(Gewordensein)就出现了十几次。它们是作为形式指引词而非观念表象词而起作用的,它们的原本意义只在说出它们、写下它们、阅读着它们的语境中被当场实现出来。因此,如诗句乐调,它们在境域中的重复出现有着原发构成的意义,表达着紧张饱满的生活体验流的构成趋向。而海德格尔阐述的保罗心目中的基督再临(parousia)的时间含义,则是他的《存在与时间》中的表面上与神无关的时间性的先导之一。

四.“形式指引”在海德格尔前后期著作中的某些表现

从现在可及的材料可知,海德格尔于1920年之后努力将形式显示的方法用于教学和著述之中,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在开始的数年里,“实际生活经验”和“形式显示”这样的词经常出现,比如,除了以上谈到的对雅斯贝尔斯《世界观心理学》一书的书评之外,在他计划中的一本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书的“引论”(即“那托普手稿”)中,“形式显示”被多次使用;并且,该“引论”的题目为“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解释学形势的显示。”此手稿中已出现了大量《存在与时间》中的独特用语,可视为《存在与时间》一书的最早的构思。

1924年之后,“形式指引”这个词组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尽管还偶尔出现,比如在《存在与时间》、“现象学与神学”(1927年)和二十年代末的讲课稿等之中,但不再具有突出地位。而“形式的”(formal)却仍然较多地出现,行使着“形式指引”的话语功能。

实际上,除了已讨论过的“生存”之外,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所有“关键词”,比如“存在”、“现象学”、“在世界中存在”、“牵念”(Besorgen)、“应手的”(zuhanden)、“缘构关系网”(Bewandtnis)、“所去”(Wozu)、“打交道”(Umgang)、“周遭世域”(Umwelt)、“四处打量”(Umsicht)、“人们”(dasMan)、“处身情境”(Befindlichkeit)、“畏惧”、“牵挂”(Sorge)、“朝向死亡的存在”、“良知”、“先行着的决断”、“揭蔽的真理”、“时间性”、“历史性”等等,无不应作形式指引式的理解,或看作形式指引词。比如,此书一开头就指出,“存在”不应被当作一个最普遍的种属概念来把握,其理由在于,它根本就不是一个通过普遍化而得出的概念或范畴,而只能被形式-境域式地理解。不仅如此,海德格尔还尽量利用词与词之间的词根、词头、谐音、双关、隐喻等联系,并通过在词素之间、词与词之间加小横线的方式,虚化实词,广构词丛,牵引挂靠,使“关系势态网”的语境构意功能达到更深妙的“圆舞”境界。比如,以“存在”为词根,构造了“缘在”、“在世界中存在”、“共同存在”(Mitsein)、“去存在”(Zu-sein;Seinzu)等一大族词;“牵挂”(Sorge)则与“牵心”(Fuersorge)、“牵念”(Besorgen)相牵相挂;“所……”(Wo…)又组成一大丛关系趋向词,比如“所去”、“所因”(Womit)、“所及”(Wobei)等等。通过副词、连词和介词(zu,mit,bei,aufhin,in,um)等“虚词”来构造形式-境域指引的语境,是海德格尔惯用的手法。他还常利用一词的“字面意思”,在原来一整个的词中间插进小横线,以取得“双关”、“多义照应”、“显示生成关系”等等形式-境域指引的效果。比如“Entfernung”的词典意义是“距离”和“消除”。海德格尔则在“Ent-fernung”的字面意义,也就是“消除距离”的意思上使用它;以造成或暗示出“既远又近的‘解释学距离’”的微妙含义。“Entschlossenheit”的一般意义是“(决心已下的)坚决状态”,但海德格尔在此同时强调它的词头与词尾分开(有了“解释学距离”)后的字面义的交合,即“Ent(充分去掉)-schlossenheit(遮蔽状态)”,也就是“充分去除了遮蔽的状态”,以与“去蔽真理”(a-letheia)、“揭蔽”(Er-schlossenheit)、“出离”(Ekstase,出神心醉)等词呼应。所以,此词可译为“决断”,因“断”有“断开”之意。于是,此词也就意味着“在断开(去除现成化的蔽障)之中形成决定”,也就是缘在的一种最原本的自身构成的状态。由此两例可见海德格尔用词之讲究到了何等“相互引发和相互维持”的精微地步,但也令不明“形式-境域指引”之初衷的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而对此等自造的“行话”深恶痛绝,视之为故弄虚玄。

我们可以将海德格尔喜用的那一在类词称之为“形式-境域指引词”,而将他拒斥的一类词称为“观念表示词”。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符号,用来表示某种抽象对象和观念;比如“属性”、“主体”、“实体”、“认识论”、“人的本质”等。前者则有语言本身的意义,在当场的使用中显示出、构造出语境中才能有的丰满含义。所以,这类词从表面上看往往是纯关系式的(比如与“da”,“zu”,“mit”,“wohin”……相连)、动作性的或使之动态化的(比如“zuhanden”,“Seinkoennen”,“aletheia”,“Zeitigung”)、正在进行之中的(比如“anwesende”,“vorlaufende”)、用小横线分开或结合起来的(比如“Zu-kunft”,“Da-sein”,“In-der-Welt-sein”,”Gewesen-sein”)等等。一旦被使用起来,它们所具有的“悬于空中”的特点更是被叠加、放大到了尽可能充分和活灵活现的地步,使那些意义触须相互“牵挂”而做出各种巧妙的语言游戏,构成并显示出缘在(Da-sein)的纯缘发(Da,Er-eignen)意义。于是,以前用板结的观念表示词表达的哲学问题(“存在的意义”、“真理的本质”、“认知的可能”)被解构为形式和境域指引的问题;实体的变为在场与不再场交织的,再现的变为呈现的,关于“什么”的变为自身构成着的。

《存在与时间》中的某些词语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出现的少了,或不再出现了,问题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小的变化,但是,这种形式指引式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绝没有减弱,反倒是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表现。比如,在标志着他的思想转向的“真理的本性”(1930年)一文中,他将意味着“遮蔽”的“非真理”(Unwahrheit)扶正为一个有重大积极意义的词,与“真理”同样原初。他还在该文手稿中引用了《老子》28章中的“知其白,守其黑”来论说之。以此方式,他进一步削弱了“真理”(Wahrheit)的实体性,让它与“非真理”互夺互生,更清楚地成为形式指引式的。其实,《存在与时间》中讲的真理,也主要是用的一个古希腊的词“aletheia”来表示,而且,如海德格尔的一贯作法,它被特意表示为“a-letheia”,意味着“去掉(a)-遮蔽(letheia)”。因此,“真理的本性”一文不过发挥了这样一个形式指引词的本意:哪有“去掉-遮蔽”不以“遮蔽”为根本前提的?此外,海德格尔涉入纳粹运动最高潮时写的“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1933年)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发问”(dasFragen):“这发问本身就是知识最高的构成形态。”细读过《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二节(题为“关于存在问题的形式(formale)结构”)的人,就会知道这“发问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纯关系境域的构成势态,它不被任何现成的答案满足,但又并不散漫空洞,而是就以自身的发问趋向来生成那活在历史实际状态中的“知”。“于是,这发问展开其最本己的力量来开启一切事物的本性状态(Wesentlichen)。此发问就这样迫使我们的目光变得极端简朴,从而投向那不可避免者。”

至于后期海德格尔主要讨论的“语言”(Sprache)、“道说”(Sagen)、“诗”(Dichtung)、“间隙”(Riss)、“缝隙”(Fuge,赋格曲)、“缝隙结构”(Gefuege)、“构架”(Gestell)、“技艺”(techne)、“道路”(Weg)、“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等等,无一不是形式指引词。也就是说,它们无一不是表示那处于悬而不定的引发状态之中的纯关系,绝不可能被对象化和实体化,但又是更可领会的,直接显示着人的生存真意和动态结构。比如“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发生的事件”;它的动词“ereignen”的意义为“发生”。但是,海德格尔要在更深的和更缘构的意义上使用它。与处理“缘-在”(Dasein)的方式相同,他将这个词视为由两部分组成的,即“er-”和“eignen”。“eignen”的意思为“(为……所)特有”、“适合于……”。而且,如上面已提到的,“eignen”与形容词“eigen”(意为“自己的”、“特有的”)有词源关系,并因此而与“eigentlich”(“真正的”、“真正切身的”、“真态的”)相关。所以,通过这个词根,这个词与《存在与时间》中讨论的缘在获得自身的问题和真理问题内在相连。它的前缀“er”具有“去开始一个行为”和“使(对方、尤其是自己)受到此行为的而产生相应结果”的含义。总括以上所说的,这个词就有“在行为的来回发生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意思。海德格尔还追究过它的词源义“看”。他在“同一的原理”(1957年)一文中写道:“‘Ereignis’这个词取自一个从出的语言用法。‘Er-eignen’原本意味着:‘er-aeugen’,即‘去看’或‘使……被看到’(er-blicken),以便在这种看(Blicken)中召唤和占有(an-eignen)自身。”[3]里查森将这种“看”理解为“相互对看”,[4]也是很有见地的看法。此外,这个“看”或“互看”与胡塞尔现象学之“看”也不是没有关联。总之,海德格尔要用这个词表达这样一个思想:任何“自身”或存在者的存在性从根本上都不是现成的,而只能在一种相互牵引、来回交荡的缘构态中被发生出来。所以,这个词可以被译为“自身的缘发生”或“缘发生”。它是海德格尔用来表达“存在本身”的真意的一个“主导词”或“引导词”(Leitwort),就如同古希腊的“逻各斯”与的“道”一样是只可直接意会而不可翻译的。它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形式指引的一个最鲜明体现。

五.形式指引的方法论特点

“形式指引”(更确切的表达应该是“形势的关系指引”或“纯境域关系的指引”)表达出了一个西方哲学中还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的新方法和新的话语方式。它的一个基本见解是:在一切二元分叉——不管是先天与后天、质料与形式,还是一与多、内与外、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之先,在人的最投入、最原发和前反思的活生生体验之中,就已经有了或存在着(esgibt)一种纯境域的动态关系(趋势)结构,及其对意义、理解和表达的自发构成或生成实现。所有的意义与存在者都是从这境域关系结构中生成,但这种关系结构本身不能被孤立化和主题化为任何意义上的对象式的存在者,以及这种存在者层次上的关系和构造。所以,这种结构中总有“悬而不定”的或隐藏着的原发维度,并总在这不定、忧虑之中当场实现出前对象化的意义和理解。现象学意义上的“时间”或“时间(历史)体验方式”是这种形式指引的一个典型例子。

其次,还应指出,正是由于这形式指引的动态关系结构已原本到再无任何现成者可依据的地步,它就只能靠某种微妙的、从根本上生发着的回旋结构来实现和维持“自身”。也就是说,在这个层次上的存在者们(比如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已经没有任何“自性”或自己的存在性,而只在趋向他者的、或不如说是相互趋向着的关联交织之中来赢得自己的“当时各自”(Jeweiligkeit)的存在。一切都在风云际会中(umgängsweise)缘在着。这样,传统西方哲学的问题,比如胡塞尔还在努力去解决的“认知意识如何能切中实在本身?”的问题,或观念论与实在论之争,等等,就都从根本上被解决了或消解了。在实际生活体验中生成的或形式指引出的东西,总已经是世界的了(见上面的三种世界之说),再顺着“寻求保障倾向”堕落,按兴趣和关注方式而聚焦出各种对象;但另一方面,形式指引出的东西又都活在人的体验之缘里,与实际体验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是没有的或无意义的。

第三,更微妙的是,海德格尔找到了一种能对抗对象化堕落倾向的,并与这种实际生活体验一气相通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是他之前的其他哲学家都没有做到的,在他之后也只有德里达才悟到了其中的某些诀窍。看了以上讨论的读者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种混沌惚恍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有何真正的“理解”(Verstehen)可言?作为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也要在反思中、理论探讨中活动,他怎么能找到理解和表达那完全投入的实际生活体验的契机与话语?换句话说,他怎么能做出比其他的前反思型的哲学家们(比如尼采、柏格森、狄尔泰、詹姆士、怀特海、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萨特、福柯)和完全否认对于终极真实的理解与表达可能的直觉主义者们更多更深的工作,以致“偶尔能够以最神秘和惊人的方式触到哲学事业的神经”(雅斯贝尔斯语)?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说的妙处或“绝处”所在。由于要完全不离实际生命世间地——绝不向任何松垮的理论化和对象化低头地——寻求理解和表达,海德格尔势必要让思想与语言最充分地震荡起来,当场现身和实现出来,相互穿透、相互做成,由此而显示出可理解性和可表达性。所以,对于他,一方面那些生活中的最不起眼的境域式经验和最震撼人的边缘式的经验,比如使用工具、非对象式地体察生存环境、与大家伙儿搞在一起混世浮沉,以及倾听良知的呼唤、面对自己死亡的决断式领会,等等,受到最高的关注和非-对象域化(将它们人类学化、学化、心理学化、伦理学化等就是“对象域化”的做法)的动感描述,或不克扣实况的去蔽描述;另一方面,他坚信思想(理解)与原本的语言(逻各斯)在一开头的显示(现象)中就是相互编织在一起的,正如主动与被动在他那里已经无法从原则上分开一样。因此生存意义上的解释学是他形成自己思想时的最关键契机之一,他对于胡塞尔、狄尔泰、克尔凯郭尔、拉斯克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思想的吸收无不朝向它。这样,让哲学考察中的思想回复到实际经验中的努力就同时体现为话语方式的改变,从传送语言之外的现成的观念变为语言本身在当场的生成活动,也就是对语言中隐蔽的各种非对象联系的揭示,新的联系的发现和建立;或者说是,让语言成为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时空间的,让语言本身说出和歌唱出充满深意的凭空而行的东西来。所以,在海德格尔那里,一切有助于让语言本身活动起来、当场生成起来的语境化和完型(Gestalt)化的成分,比如副词、介词、中性代词、有内结构的(比如有词头、词根、词尾区别的)词、有外结构的词(比如他用小横线连起来的词)、词丛(有词头、词根、词尾照应的词族)、语音关联、词源关联等等,都被尽量调动起来,参加一场语言-思想会和舞会(与黑格尔讲的那场绝对精神呑吃对象的“豪宴”是大不同了)。于是,语言的“肉身”(读法、写法、排法、前后文中的位置等)已不可忽视,能指与所指的界线与一一对应被模糊,角色开始变换翻转。简言之,对语言的境域式和亲身的(leibhaftig)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实际生活的体验的微缩形态及其形式指引,它们让思想和领会被当场萌发出来和凭空维持在“当时各自的状态”之中。这样的语言就成了思想的温床或“家”,而不再是家奴或邮差。而思想也就在这个意义上被语境化了、动态化了和当场生成化了。我们主要不是在听关于某些概念化思想的报告,而是在观看语言-思想的戏剧演出。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哲学方法的革命。

所以,我们看海德格尔的著作时,就有一种阅读别的哲学著作时所没有的感受,也就是一种悬浮在当场的语言氛围之中,遭遇到思想的萌发、生长与深化的活生生体验,而绝不是按照某个预先设定的设计框架进行的分类与扩展。当然,做这种思想-语言游戏需要创造性的技艺,需要才华和时机,即使对于海德格尔这样的大师,也有发挥得好与差的问题。无论如何,海德格尔最重要的一些哲学贡献,都与他成功地将语言游戏与对重大思想问题的深层揭示相结合有关。在他那里,对存在意义、人的本质、时间的本质、世界的奥义、哲学史上的概念、技术与的关系等等的理解,几乎都是从德语的语境旋涡中喷涌而出的。它让习惯于平整化的科学语言的人绝望,使“正常的”翻译难于进行,但它带来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的可能。尤其是,不了解它,就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海德格尔。在他那里,哲学不再是观念化的思维,而是凭借广义的语境来开启道路的思-索。

六.结语

以上的讨论表明,形式指引的方法论思路恰恰适合于分析“缘在”(Dasein)这种非现成的存在者,因此,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似乎是偶然提及的作为缘在本性的“生存”与这形式指引的关联背后,实在大有来头,是巨大冰山露出的一角。没有这种方法,海德格尔不可能走上写作《存在与时间》的道路,也就不可能进入那么独特的思想世界与话语世界(它与那似乎最接近它的生命哲学也大为不同)。尽管从二十年代中期起,他就不再频繁地使用“形式指引”这个词,但这绝不表明海德格尔放弃了它;恰恰相反,“实际生活经验(即生存)本身的形式指引”中包含的思路和话语方式对于他是如此根本、“自足”和“充满深意”,以致它的基本方法论导向活在海德格尔的所有思想和表达活动之中,根本“不在乎”是否得到特意的标明。本文之所以着力揭示它并分析其来龙去脉,是因为这么做有别的分析所不具有的长处。其中之一就是“形式指引”具有一种只在一个思想的起源处才会出现的清新、明晰与方法论的自觉,而这个思想后来的丰富化、圆熟化和出版物化却往往掩盖了它的真意。通过与普遍化和形式化的区别,它最明确地表明海德格尔是在哪一点上突破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框架,而进入他自己的独特哲学世界的。

1927年,当《存在与时间》刚出版不久,海德格尔的一位早年的学生勒维特(Loewith)向他抱怨这本书中对缘在的存在论形式分析,不如他[海德格尔]自1919年起讲的“实际性的解释学”(即“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指引”的另一种表达)那么具体。那时还在马堡大学任教的海德格尔在八月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实际性的问题的意义对于现在的我来讲也绝不亚于我在弗莱堡开始教书的情况。从弗莱堡时期就引导我的那些视野,如今使得实际性问题对我显得要更根本得多。我之所以一直关心邓•司各特和中世纪,然后又转回到亚里士多德,绝非出于偶然。要评价此书[即《存在与时间》],不能只凭借[我在]课堂里和讨论班上所讲的。我一开始必须完全专注于实际的状态,以便无论如何让实际性成为一个问题。形式指引、对流行的先天性、形式化等等学说的批判,所有这些对于我来讲都还活跃于《存在与时间》之中,即便我现在没有[直接]谈及它们。说实话,我对于自己的[思想]并不怎么感兴趣。但如果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了,我的看法是,它不能只依照我教的课程的顺序,对这些课中所讨论的东西加以总结就可以回答了。这种短程的考虑忘记了,那些关键的视野与动力是以来回往返的方式起作用的。

如果海德格尔这里讲的符合实情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不仅如克兹尔所言,《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就是形式指引,而且依据上面的讨论,还可以进一步肯定:《存在与时间》及海德格尔一生中所使用过的几乎所有关键词,都是形式指引式的;它们的运作,都是“来回往返”式的,也就是说,都是在纯粹的相互关联之中来构成其存在意义的。此文的写作得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此外,关于“形式指引(或译为‘形式显示’)”,本文作者自1996年的《海德格尔与天道(北京三联书店)一书以来,已做过数次探讨,比如“‘实际生活经验经验’的‘形式显示’——海德格尔解释学初论”,(《德国论丛(1996-1997号)》,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和《海德格尔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但是,迄今为止还未就“生存”与“形式指引”的关系做深入探讨。

见《海德格尔全集》(Gesamtausgabe)的第56/57卷至63卷(FrankfurtamMain:V.Klostermann)。其出版时间为1985年至1995年。

海德格尔(M.Heidegger):SeinundZeit,Tuebingen:MaxNiemeyer,1986,s.12.译文了英译本与中译本。中译本《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以下对于此书的征引只在括弧中给出页码。关于“当时各自的状态”(Jeweiligkeit)与缘在的“实际性”(Faktizitaet)的内在关系,可参见《海德格尔全集》63卷《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

此“总是我的”(Jemeinigkeit)与《全集》63卷中讲的“[缘在的]当时各自状态“(Jeweiligkeit)有关系。

克兹尔(odoreKisiel):《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起源》(TheGenesisofHeidegger’sBeingandTim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3),第52页。

海德格尔:Wegmarken,FrankfurtamMain:Klostermann,1978,s.1-44.中文版《路标》,孙周兴译,台北:时报文化,1997。

《路标》,中文版,10/7页。页码前中文版后德文版。

同上书,6/2页。引者对某些词的翻译做的改动。

同上书,18/15页。

同上书,13/10页。

同上书,18/15页。

同上书,12/9页。

同上页。

同上书,31、33页。中文版译为“关心”。

同上书,13-14/10-11页。加强符出自引者。某些词的译法有变。

克兹尔:《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起源》,139页。

《路标》,20/18页。

同上书,21/19页,26/24页。

同上书,22/21页。

同上书,24/22页。

同上书,33/32-33页。此段中除了“实行性的”和“关心”之外,其他的加强符皆来自引者。

同上书,34/33页。

同上书,30-31/29-30页。

海德格尔:《哲学的观念与世界观》(DieIdeederPhilosophieunddasWeltanschauungsproblem),见海德格尔《全集》(Gesamtausgabe)56/57卷,Frankfurt:Klostermann,1987年,第101页。此处海德格尔引用的是那托普《普通心》第一卷190页上的话。

同上书,101页。

海德格尔:《宗教现象学引论》(EinleitungindiePhänomenologiederReligion),《全集》60卷(《宗教生活的现象学》),Frankurt:Klostermann,1995年,第10页。

同上书,第51-54页。

同上书,第10页。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中讲的“视域”或“境域”也有这种本身模糊或非主题化,而“随时准备让……出现”的特点。

同上书,第13页。注意,海德格尔这里讲到的三种“世界”正对应他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缘在”(Dasein)的三个阶段。

海德格尔:《宗教现象学引论》,第13页。

同上书,第14页。

一些读者曾向本文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海德格尔要用‘形式的’这样一个有明显的传统西方哲学或形而上学色彩的词?”我现在能想到的主要理由有三个:(1)如下文将介绍的,海德格尔提出的“形式指引”,是在胡塞尔区分“普遍化”与“形式化”的基础上,对“形式化”做进一步的非对象域化处理的结果。(2)海德格尔在形成这个思路过程中受到了(有现象学素质的)新康德主义者拉斯克的“投入经验”与“反思范畴”学说的。“反思范畴”的思想既受到胡塞尔“范畴直观”的影响,又可能受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中所讲的“反思的判断”的影响。而这种与“规定的判断”不同的“反思的判断”,是与“形式的合目的性”原理内在相关的。(3)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和《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的一些说法看来,他很关注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对于知性范畴所做的“演绎”,认为其中讲的“先验的想象力”和由此种想象力产生出的“时间纯象”与他自己讲的缘在的牵挂式的“时间”很有可参比之处。而先验的想象力带来的“纯象”或统一性就是一种原本意义上的“纯形式”。请看第一版的“演绎”中的一句话:“由于统觉的原本统一或协调是一切认知可能性的基础,因此,想象力的先验综合的统一或协调就是一切可能的认知的纯形式(reineForm),所有可能被经验的对象都必须通过它而得到先天的表象。”(A118;译自德文版,FelixMeiner,1956年,第173-174页)这种纯象(reineBild)意义上的“纯形式”,就很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中讲的“理式”(如柏拉图的“Form”或“eidos”),也不同于那与“质料”相对而言的“形式”。如果让它浸入人的实际生存经验之中,就近乎海德格尔所讲的“形式的”意思了。它没有自己的对象化,但必须以最具体、最当场(当时各自)的方式被实现出来。

除了这三种可能的思想来源之外,海德格尔还可能从他理解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比如视“存在的多样性的统一性”为一种“类比的[形式]统一性”而不是“种的普遍性”的看法;参见《存在与时间》第1节第1点)、特别是司各特的“这一个”(haecceitus)的范畴意义的学说中受到过启发(参考海德格尔于1915年完成的教职论文《邓•司各特的范畴与意义学说》载于《海德格尔全集》第一卷)。

E.拉斯克(Lask):《著作集》(GesammelteSchriften),BandII,Tuebingen:Mohr,1923年,第191、137、160、162页。

海德格尔:《宗教现象学引论》,第9节。

同上书,第58页。

同上书,第58-59页。

同上书,第63-64页。译文中的强调符都出自引者。

海德格尔:《宗教现象学引论》,第90页。并参比于以上第二节中部分的第(6)点。

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传》,第99-105页。

中文译文见《海德格尔选集》下卷,731-763页,尤其是750页上对“哲学”的概括性说明。

比如《海德格尔全集》第29/30卷《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世界-有限性-孤独性》,它是海德格尔1929年至1930年冬季学期的讲课稿。

按照J.Stambaugh于1996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的新译本末尾的“索引”的统计,“形式指引”这个词在此书中出现了八次左右,“先行的指引”有三次,而“形式的”出现了不下45处。见BeingandTime,tr.JoanStambaugh,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6,第440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3页。

同上书,第105页。

张祥龙:《海德格尔传》,第235-237页。

海德格尔:《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1933/34年校长任职》(DieSelbstbehauptungderDeutschenUniversitaet;DasRektorat1933/34),Frankfurt:Klostermann,1990年,第13页。

同上书,第13页。

海德格尔:《同一与区别》(IdentitaetundDifferenz),Pfullingen:Neske,1957年,第24-25页。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VortraegeundAufsaetze),Pfullingen:Neske,1978,第177页。

参见海德格尔1923年夏季学期讲稿《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Ontologie(HermeneutikderFaktizität),《全集》63卷,Frankfurt:Klostermann,1995年第二版。比如,该书第6节题目为“实际性:作为在其那时各自状态中的缘在”(FaktizitätalsdasDaseininseinerJeweiligkeit),其中讲道:“这个作为实际性的自己的缘在(Dasein),正在并只在它的那时各自的缘(jewiligen‘Da’)中才存在

引自H.奥特(Ott):《马丁海德格尔:生活》(MartinHeidegger:APoliticalLife),A.Blunden英译,London:HaperCollins,1993年,第338页。

它的起点,确实可以追溯到胡塞尔-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其基本精神是:意向行为的方式构成着被意向的对象。比如,按照海德格尔,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具有动态构成的特点,也就是各式各样的“使自身指向某物”的体验方式构成着被体验的“某物”。而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的要旨在于,被知觉者就意味着其被知觉的样式与方式。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指引”学说是意向性学说的前反思化、生存论化和存在论-解释学化。

指引范文篇3

1丽水市民间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1.1民间投资表现活跃改革开放以来,丽水民间投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并逐渐成为全社会投资的主体。据统计,2010年丽水市民间投资为161.6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重54.2%,高出政府投资4.6%。

1.2投资发展水平强劲结合1980~2010年间的投资历史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发现:民间投资、政府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呈共同上升趋势,表现出较强的正向相关性。此外,从1994年开始,民间投资表现更加活跃,在数额上超过政府投资,并于2004年以前一直保持着超越的地位。2005年之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政策的引导,民间投资的发展规模上下震荡,但相对政府投资而言总体上均衡,无明显优势。

1.3投资相对规模显著递增历史数据显示,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80年的4.76%上升到2002的最高点63.57%,随后并一直保持着与政府投资相当的水平。反之,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95.24%下降到2002年的最低点36.43%。

2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本文将在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同时,根据经济加速原理,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出水平的变动情况,而加速系数度量的是净投资引起产出变化的程度,假设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加速系数分别为。

2.1短期效应分析由于民间投资是由各个微观企业的投资行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很难在短期内因形势变化而改变投资决策,对经济产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政府投资在短期内变动弹性较大,可根据社会需要通过追加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民间投资的自发投资()在短期内是固定的;而政府投资函数包括:为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不变投资()和为扩大总需求的临时投资()两部分内容。并将其引入宏观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可以得到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短期模型:由于其他变量均假设固定不变,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程度主要取决于政府投资加速系数。

2.2长期效应分析从长期来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民间投资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求来改变生产供给。而政府投资主要是为社会创造基础性条件,主要投资于公共和基础设施领域,一般表现为固定不变。从长期而言,民间投资包括两部分内容:固定的自发投资()和可变的追加投资();而政府投资函数仅包括为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不变投资()。同样将其引入宏观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可以得到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模型:由上式可知,长期的经济增长水平主要取决于民间投资加速系数。

3实证研究分析

3.1计量模型设定本文在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基础上,引入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实证分析丽水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效应。根据计量经济模型原理,可构建如下向量自回归模型():

3.2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本文在实证研究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民间投资及政府投资三个变量1980~2010年的年度数据。同时,考虑到时间序列由于价格因素容易出现数据不可比性,本文将地区生产总值用以1978年的平减指数进行调整,投资则以1978年为定基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3.3实证分析

3.3.1单位根检验为防止时间序列出现伪回归问题,本文对所研究变量进行检验,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序列的水平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接受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各序列的一阶差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可以判定所研究变量属于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3.3.2长期效应分析本文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具有一阶单整的各个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从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变量和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从长期来看,政府投资对经济的产出效应为负,其每增加1%将引起经济产出降低0.28%;民间投资对经济的产出弹性为正,其每增加1%将引起经济产出增加0.75%。可见,民间投资作为市场主体,有效拉动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政府投资的产出正向作用不明显。

3.3.3短期效应分析本文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丽水市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来估算变量之间的短期影响和作用。通过模型,可得到如下估计结果:=0.50,DW=1.687,F=5.788模型结果显示,方程和参数均具有较好的显著性,值处在无自相关性的置信区间内,整体而言模型拟合较好。通过分析模型可知,在短期内,政府投资对经济产出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民间投资。这正好符合假设前提:民间投资是一个内生变量,它在短期内很难发生大的变化,无法对经济增长发挥大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投资是一个外生变量,它在短期内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尤其在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阶段,通过刺激消费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4对策建议

4.1制定出未来5~10年民间投资发展规划全面结合丽水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民间投资方向,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掘有增长潜力的生态旅游、商贸服务等新兴产业,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低碳经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同时,实施“抓大扶小”的政策,既着力壮大民营经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投资实力,又千方百计地扶持中小企业投资主体,以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4.2不断打破行业垄断及放宽资金准入政策一方面,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教体育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门槛,引导民间投资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能够实现市场化经营的行业和领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区域实际,研究相关政策,创造创新民间投融资平台。

4.3不断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环境一是成立信息服务中心等专门为民间投资者服务的职能机构,为民间投资提供招商引资、项目指导、政策服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发挥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作用。学习宁波、温州等地的经验,进一步拓展丽水行业协会运作空间。三是在金融服务、项目招标、税费征收、用地指标、房屋租赁、水电供应等资源配置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引导民营企业在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节能降耗等方面有所突破。四是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效益指标,制定不分规模的政策待遇标准,给予资金、人力、技术等各方面的扶持。

指引范文篇4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骨科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预见性护理就是提前护理,主要指医护人员全面分析病患的病情,按照医学专业知识,发现潜在问题,采用合理的解决对策,作为提前治疗的依据,以此来提升护理质量和病患的生活质量,确保病患尽快得到康复[1]。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9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观察与对照,每组45例。观察组包括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为32~59岁,平均年龄为(38.2±16.3)岁;对照组包括27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为33~60岁,平均年龄为(39.2±15.6)岁。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存在的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给予对照组病患常规护理方法,基于常规护理方法,针对观察组病患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具体体现如下:①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应该对病患的一般资料进行仔细搜集,全面了解其疼痛程度与心理状态。按照骨科护理经验,与实际病案相结合展开分析,在实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对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预见性护理。②心理疏导:针对病患加强心理疏导,应该将医疗环境信息告知病患,详细讲解治疗方案,让病患对实际病情、预后和治疗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加以掌握,并且事先了解可能发生的并发症[2]。③安全防护:在病床旁边设置护栏,确保地面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及时清理杂物和防滑处理等。此外,病患下床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由护理人员或者是家属陪护。④生活指导:强化对病患的生活指导,护理人员还应该针对病患及其家属组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病患进行功能训练。⑤并发症的防治:对病患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重点关注异常情况。协助病患翻身,以防局部皮肤感染褥疮。对抗生素进行正确应用,以防发生肺部与尿路感染。以清淡和易于吸收的食物为主。对预留导尿管的病患要严格实施无菌操作,避免发生感染。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利用本院自行设计的病患满意度调查表;评分≥90分,非常满意;≥70分并且<90分,一般满意;<70分,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软件来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患,(P<0.05)。见表1。2.2两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为98.39%,对照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为78.67%;组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骨科疾病常常起病比较急促,病患的发病部位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活动功能也会存在障碍,进而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而且骨科病患的治疗恢复也需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老年病患。此外,病患产生的不良情绪以及出现的并发症也可能影响其恢复情况。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属于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此种方法基于医学理论和护理知识,并且同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既能够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预见,从而有助于病患尽快获得康复。通过文中研究表明,将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应用在骨科护理中不仅能够大大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还有助于提升病患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潘惠芳.预见性护理对减少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研究[J].吉林医学,2017,3(6):1184-1185.

[2]王喜.临床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与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2):3030,2899.

指引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所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2例女性,78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14~85岁,平均年龄为46.8岁。利用随机分层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按照常规护理顺序来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遵医嘱来对患者的静脉通道进行开放,然后准医嘱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术前准备,并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对其给予相应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指引。即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对其既往病史、并发症、病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进行全面的询问、了解。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准备好防褥垫、床栏以及抢救设备等。待患者进入病区后,立即对患者实施各项抢救以及护理,同时对患者的所有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收集的内容主要有:患者对疾病的期望、了解,疼痛忍受程度、自理程度、营养状况、心理状况、文化水平、症状、体征等。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其配合程度,为患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护理计划,例如,预见性并发症护理、营养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常规护理等。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计数资料均用%来进行表示,并用χ2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该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1.67%。对照组中有22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67%;该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护理满意度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一般情况下,骨科患者均为多发伤,由于患者的疼痛较为剧烈,再加上其对疾病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很容易出现较重的心理压力[3]。由于患者的卧床时间相对较长,绝大部分患者的生活难以自理,其出现不良情绪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在对骨科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护理方案的制定

医护人员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接诊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评估,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吸氧或深静脉置管,以此来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让医护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迅速为患者建立护理档案,对各项护理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

3.2健康指导以及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其具体病情以及治疗进展,让患者明白此类疾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抗拒、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行适当的缓解。通过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疾病,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护理工作。找出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对健康过程中遗漏的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以此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认知度。

3.3营养护理营养物质是维持患者

正常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当患者处于疾病状态时,由于机体的消耗相对较多,因此,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就更高[4]。在对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

指引范文篇6

上,而是要在提高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把新一轮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引向深入方面多动脑筋,真正使思想成为指引创造性实践的明亮火炬。

触及思想深处:既要向前看又要回头看

向前看,就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给思想提出任务和要求、提供原料和动力,使思想跟上实践的节拍,形成新的认识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它要求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紧跟时代进步潮流。树立世界眼光,深刻认识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既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又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谦虚的态度放眼世界。系统深入地研究国际问题,不断增强观察国际问题的能力;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对敌对势力的各种图谋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把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在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增长搏击风浪的本领,在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发现机遇、应对挑战,在与世界各国普遍交往中知彼知己,确立自信、大度和从容,用时展的要求审视我们的思想观念、冲刷旧的思想尘埃。同时,必须准确把握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认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面临大量全新的矛盾、深层次的矛盾、积累性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以敏锐的问题意识,敢为人先的大智慧、大气魄、大本领打破思维定式,突破思想桎梏,以新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此外,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面对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复杂的利益诉求,首先要有新创意;面对人们多元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首先要有大胸襟;面对人们在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干部作风形象等问题上的新期盼,首先要有新理念,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查找思想差距、振作精神状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走在时代前列。

做到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充分发挥思想的指引作用,不仅要向前看,还要回头看。通过经常的、深入细致的回头看,系统总结经验,从中发现社会活动规律、提升认识水平,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指导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避免随意性。这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在1868年3月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历程,为我们发现社会活动规律的“痕迹”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为我们辨别真伪、验证对错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探索真理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有道理的东西是没有时间的,被经验证实的东西不能随便抛弃,或任意更改。凡是实践证明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就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凡是实践证明行不通、或者导致不良后果的政策措施(即使在当时是解放思想的标志性改革举措),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纠正。比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行干部年轻化过程中,片面地把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有的地方在换届中规定,党政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市级不超过45岁,县级不超过40岁,乡镇不超过35岁;有的规定,干部年满40岁不再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年满35岁不再提任乡科级领导职务;有的要求,新进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必须在30岁以下;有的选拔县级后备干部,年龄限定在33岁以下。这种做法,使一些经验丰富、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因年龄原因得不到合理使用,不仅挫伤了大批干部的积极性,而且助长了一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应当坚决纠正。而实行老中青相结合,形成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梯次搭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大大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而且有利于形成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坚强领导集体,应当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总之,经常回头看,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解放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解放思想不容忽略的重要方面。

触及利益深处:

大胆打破和调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解放思想要见诸行动、推动工作、取得实效,就一定离不开利益问题,就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上,放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归根到底,要放在大胆打破和调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加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普通职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水准低、增长慢,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是一个绕不开、推不了、躲不过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任其发展,不仅会严重背离社会主义公平原则,严重影响相当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

利益格局一旦形成便具有天然的惰性、刚性和顽固性,不易变更,很难打破,并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因为“不易”、惟其“很难”,思想往往容易俯就现实,成为事实的俘虏、存在的看客,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面对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理由视而不见、无所作为,而必须知难而进,在克难攻坚中破浪前进。在此,最紧要的是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公平意识。牢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按照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重要指针。这样的公平意识在脑子里牢固树立了、深深扎根了,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把促进社会公平体现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及时纠正顾此失彼、畸轻畸重的偏颇。

二是干预意识。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不会自动打破,也不会自行调整,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积极干预、强力干预、有效干预。要采取多种措施,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调整经济增长成果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居民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打破经营垄断,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帮扶困难群体,加大政府投入,把更多的财政资金、土地出让资金投向农村,投向困难群众;从小事入手,从具体实事办起,在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生存问题、生计问题、温饱问题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畅通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保护他们在政府决策、执行、监督过程中的话语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防止各种侵权行为。引导高收入群体,在鼓励、支持他们继续创造财富的同时,教育他们合法经营、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消费观,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摈弃奢侈消费、炫富消费、畸形消费。

三是自我革命意识。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实践的政治信念。打破和调整不合理利益格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革自己的命。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敢于放弃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行政权力、部门利益、眼前利益,做改革的促进派;在公务消费改革中,敢于放弃一切助长铺张浪费的“方便”、“舒适”、“好处”,做厉行节约的排头兵;在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中,敢于打破一切不合理不合规而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潜规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自我革命,需要的是一种简约自守、清心寡欲的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服从大局、乐于吃亏的觉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触及灵魂深处:把自己摆进去

解放思想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领导干部不仅是解放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而且是解放思想的实践者、参与者,应当自觉把自己摆进去,躬身内省、克己正心,对灵魂进行一番彻底的洗礼,努力使自己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模范,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模范,加强修养、提高境界的模范。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自己的干事创业,使解放思想成为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的过程。面对已有的工作业绩,面对未来的目标任务,面对肩负的领导重任,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当扪心自问:是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奉行“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惟有哗众取宠之心而无实事求是之意,为了个人升迁热衷于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呢,还是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埋头于打基础、利长远,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是只见物、不见人,怀抱“唯大是举,领导欣喜”,不顾基础和条件,不顾群众愿望和需求,沉醉于“大手笔”、“大跨越”、“大台阶”,满足于有增长、无发展呢,还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强调物化指标的同时注重诸如城镇下岗失业率、贫困人口脱贫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人文指标,着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只管显绩、不顾潜绩,迷信单纯的GDP,搞所谓先发展、后治理,为了任内的经济增长而无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呢,还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深刻反省,通过叩问自己的良知、动机、出发点,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政绩观。

指引范文篇7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与南方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发展实现跨越,首先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要跨越。否则,工作就难有创新,重点就难以突破,目标就难以实现。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解放思想教育活动,并把解放思想贯穿到各项具体工作的始终。根据南方经验,结合聊城实际,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破除一个“满”字,解决好“想干”的问题。这些年来,南方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在3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达到40%、50%,有的甚至90%多。江宁开发区每年以50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向前扩张推进。的确让人震撼。但在他们身上却看不到丝毫的自满、自负、自夸,相反,“竞争”、“危机”、“忧患”的意识却十分强烈,到处都是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的生动景象。反观自身,我们有些同志缺少大目标、大手笔、大发展的境界和气魄,甚至南方已经实现的,自己连想都不敢想。只满足跟过去比,跟落后比,发展速度搞到十几个百分点就感觉很不错了。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对竞争熟视无睹,对差距无动于衷,对落后麻木不仁。事实反复表明,看不到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精神滑坡比经济贫穷更可怕。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面对长期欠发达的现实,容不得我们丝毫懈怠。全市上下一定要有不甘落后的志气,奋力追赶的勇气,争创一流的锐气,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绝不能片面强调客观、强调困难。工作中,各级各部门以及重点企业,要瞄准全国、全省先进,敢于跟强的比,跟快的赛,靠扎实的工作和辛勤的努力,确保各项工作指标高于上年、高于周边、高于全省平均,每隔二三年上一个大台阶。在西部,要努力进位、实现率先崛起;在全省,要尽快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二)摒弃一个“怕”字,解决好“敢干”的问题。昆山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实践的过程;昆山全国第一家县级开发区、第一块土地批租、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等诸多的全国第一,就是他们经济奇迹般发展的最好注解。实践表明,没有财政收入、没有税收,一切都是空的;干上去了,说什么都行。跟他们比,我们不少同志清规戒律太多,思想包袱太重,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盲区、改革中的硬骨头,不是敢于碰硬、敢于探索、敢于突破,而是“怕”字当头,怕担风险,怕犯错误,怕人议论,怕得罪人。怕这怕那,就是不怕丧失机遇、耽误事业、贻误发展。我们学习南方经验,就要动真的、来实的,各级干部就不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对看准了的事就要先干起来,在干中统一思想,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在发展中得到承认。各部门一定要正确处理条条框框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是用条条框框束缚发展,还是用实践完善条条框框,反映了解放思想的不同境界,实质上体现了对待聊城发展的不同立场,对待群众利益的不同态度。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政策之内抢着干,政策之外探索干,别人没干的大胆干,努力以超常的胆识和作为赢得超常的速度和发展。市委、市政府将旗帜鲜明地支持敢闯敢干的干部,在全社会营造不争论的氛围、鼓励探索的氛围、宽容失利的氛围,真正做到像温州那样,“在内部不争论中加快发展”。

(三)革除一个“旧”字,解决好“会干”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东南沿海,“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股份合作、园区经济、经营城市、规划招商等等,相继成为全国瞩目的亮点。比亮点更靓的,是他们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今年上海市城建投资将达500多亿元,这样的年度投资在世界也是罕见的。这不仅得益于上海的实力强,更得益于他们善于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他们比,我们的工作缺乏探索性、创造性、灵活性。有的同志心态浮躁,学习懒惰、思想懒惰、工作懒惰,不掌握新知识,不了解新动态,不接受新事物。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思维方式旧,发展思路窄,工作方法死,说到底,是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解决好“会干”的问题,关键是要学会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组织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比如,在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等方面,要探索管用的办法;在经营城市、搞活公用事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用好市场的办法;在放权基层、放权企业上,要有放活的办法。只要我们的理念新了、机制活了、办法多了,就能够形成各类生产要素迅速聚集,各方面活力竞相迸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指引范文篇8

一、董事会应成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交叉点

公司治理与公司内部控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上市公司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指引》的出台,使董事会成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交叉点,有利于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整体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一)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指引》指出,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中起核心作用的是董事会。具体表现在,董事会应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及其检查评价负责,董事会及其全体成员应保证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董事会应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监督,发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缺陷,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予以改进,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制度的有效实施;董事会应对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予以指导,并审阅、检查监督部门提交的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中如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应及时向董事会报告,经上海证券交易所认定后,董事会应及时公告;董事会应根据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及相关信息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董事会应在披露年度财务报告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等。

(二)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是解决委托—问题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上市公司存在两层委托—关系,即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关系、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实现科学决策、高效经营和有效控制。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董事的能力和董事会的效率,上市公司治理应重视发挥董事会的功能与作用,使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内部控制是渗透企业各方面、各环节,融合企业人、财、物管理的系统工程,公司治理规范必须对内部控制的构建提出基本要求,从公司治理角度为董事会在公司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保证。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监督约束,有力地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营运效率、保证资产安全、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中的核心作用

《指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检查监督的规定主要包括:(1)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董事会及管理层应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监督,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2)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和行业特点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负责人的任免由董事会决定,并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其他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人员配备则根据相关规定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3)应制定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办法。该办法至少包括如下内容:董事会或相关机构对内部控制检查监督的授权;公司各部门及下属机构对内部控制检查监督的配合义务;内部控制检查监督的项目、时间、程序及方法;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的方式;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相关责任的划分;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激励制度。(4)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制定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计划,并作为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的依据。应将收购和出售资产、关联交易、从事衍生品交易、提供财务资助、为他人提供担保、募集资金使用、委托理财等重大事项作为内部控制检查监督计划的必备事项。(5)检查监督部门应在年度和半年度结束后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公司董事会可根据公司经营特点,制定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6)董事会应对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进行指导,并审阅检查监督部门提交的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可由审计委员会具体负责上述工作。(7)检查监督工作人员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中据实反映,并在向董事会报告后进行追踪,以及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公司可将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列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项目。(8)检查监督部门的工作资料,包括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工作底稿及相关资料,保存时间应不少于10年。

内部控制检查监督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上市公司完善内部管理,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需要结合上市公司业务特点及组织结构特点确定内部控制检查部门的设置。内部控制检察监督部门的设置必须考虑经济性原则,同时还应体现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笔者建议,以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专职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由内部审计人员担任专职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对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作出评价,并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减轻对企业的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地开展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所有记录、信息将不受任何限制。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使董事会具备决策和监管所需要的精力和能力。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内部审计委员会,直接向内部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审计结果等进行复核,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这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工作范围不受管理当局的限制,并确保其审计结果受到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中的核心作用。

三、注册会计师需提高其执业水平

《指引》鼓励上市公司聘请中介机构协助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董事会在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同时,应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中的作用,注册会计师需提高其执业水平。

(一)向客户提供内部控制建议应以不影响其独立性为原则有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必须与客户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持其独立性。笔者认为,向客户提供有关决策方面的建议与为客户作出决策存在着清晰的不同。注册会计师能够也应该向其客户提供会计及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1993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鉴证业务准则第2号——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的报告》(GAASNo.2)也没有在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竖起一道墙。因为拒绝向客户提供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既不利于客户利益,也不利于公众利益。长期以来,注册会计师一直在为上市公司提供会计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

(二)应将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结合起来内部控制报告审计最终将成为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的固定内容,注册会计师应将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结合起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相互支持的方法,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例如,在确定财务报告审计程序的性质、审计范围和审计时间时,两种审计相互结合能够使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更加信赖。

(三)适当运用职业判断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内部控制报告审计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来说是一项新业务,有些注册会计师不太愿意应用职业判断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这会使审计计划与特定客户财务报告中独特的风险和问题失去联系,使注册会计师成为审计程序的奴隶,注册会计师会因为在对寻找重大缺陷没有实质性帮助的控制测试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增加审计成本。提高内部控制报告审计的效率与效果,要求注册会计师适当运用职业判断,而不是采用机械的方式。即内部控制报告审计以风险审计为基础,在实施财务报表内部控制报告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有所侧重。注册会计师应合理运用职业判断来决定对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度,应开展哪些必要的测试来确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获取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能合理确保财务报表不包含重大差错的证据。

四、政府有关部门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自1996年起,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法规。从法律法规所涉及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来看,我国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正不断成熟完善。但从《指引》的具体实施来看,还需要实施细则来完善其可操作性。如《指引》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应参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但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统一、公认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都缺乏明确的标准。

指引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6例骨科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男35例,女13例;年龄为19~67岁,平均年龄(43.28±3.16)岁;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16例,腰间盘突出6例,颈椎病5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37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83±3.24)岁;上肢骨折13例,下肢骨折15例,腰间盘突出5例,颈椎病4例,其他3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时给与对症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指引,具体方法包括:(1)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建立档案资料,详细记录患者的致伤原因,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心理状况等,在遵照医嘱情况下,根据其具体状况,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2)密切关注体征、相关症状及心理变化,对危重症骨科患者,立即实施紧急性抢救、护理措施,全面检查患者的循环和呼吸系统,对呼吸抑制患者及时给氧。(3)积极主动和患者沟通,对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患者,积极给予心理疏导。(4)护理工作人员全面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制定切实有效保护措施。(5)预防并发症。观察患者呼吸道情况,指导患者有效排痰,预防出现肺部并发症。指导患者正确翻身,根据其实际情况为患者做好下肢抬高运动,按摩患者腿部肌肉,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骨科患者多长时间卧床,易发生排尿障碍或是便秘,术前应指导患者床上排便锻炼。1.3观察指标。(1)并发症:观察并记录患者压疮、感染、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护理满意度:以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护理技能等进行评价。1.4统计学方法。以SPSS20.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便秘、感染以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9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服务质量对患者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预见性护理实施的主要原则为全面、系统的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4]。近年来,我国骨科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骨科疾病往往发病突然,损伤较重,患者需长期卧床,易发生合并症。我们将预见性护理指引应用于骨科临床实践,首先全面了解并评估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积极和患者交流沟通,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针对部分患者存在较多不良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和治疗依从性;介绍同类型疾病治疗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P<0.05);观察组满意度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提示在骨科护理工作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指引,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玉兰.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4):77-79.

[2]毕少茹.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6):754-755.

[3]冯瑞萍,占娟娟,隋莎莎,等.预见性护理在高龄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55-57.

指引范文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指引;应用指引

1引言

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指引管理会计实践探索,共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维持可持续经济发展,早在2014年前,财政部已经依据我国国情以及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开始了相关的文件制定和意见征求工作,并于10月27日正式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提出了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内容为“4+1”,从此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研究工作开始启动,引导我国企业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接着在2016年6月22日,财政部印发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以下简称《基本指引》,对《指导意见》进行了理论的传承细化,并强调了应用案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用以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这一文件成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道路上值得纪念的重要里程碑,对《指导意见》和《应用指引》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随后,财政部于2017年9月正式印发《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以下简称《应用指引》,这一指引同样推进了我国管理会计进程,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我国企业强化管理会计作用,对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意义。

2《指导意见》和《基本指引》研究

财政部通过多种方式,采用多种程序,征求多方意见,经过四个漫长阶段,正式《指导意见》,从中正式提出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内容“4+1”,具体表现为“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核心内容的提出强调了《指导意见》的重要地位,其作为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工作纲领,为我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模范的先锋作用。而《基本指引》在总结了管理会计应用实践的基础之上,提炼形成指导性的纲领文件,其中指出了管理会计的一个基本框架,内容包括目标、原则等,并且针对总则中提出的管理会计的四要素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展开,从而整理总结出管理会计的普遍性理论内容,供各企业学习研究,用于解决管理会计实践中出现的各项认识问题,为接下来推进《应用指引》和案例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对其具有理论指导和统驭作用。这一指引不仅充实了管理会计理论界的研究内容,强化了管理会计体系的理论根基,为企业准确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念和框架、全面应用管理会计操作流程指引了方向,并且有利于企业提高其内部管理水平,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3《应用指引》和案例库研究

尽管管理会计的理论问题具有普遍规律性,可以供大多数企业学习研究,但由于各企业性质不同,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中仍然会出现不同的典型问题,缺乏对应的实践指引。因此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使财政部的各项指导意见能够更加有效且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企业管理会计,在《基本指引》的理论指导下,《应用指引》也应运而生。从内容来看,《应用指引》中包括了6项概括性指引以及16项工具方法指引,同时兼具归纳性和具体性,打造出了一体化多功能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从而帮助企业明确单位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内容、特点及运用等,是我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环境和特色建立适合自身管理会计需求的工具方法,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来不断调整完善体系,然后通过此体系解决企业中实际存在的管理会计问题,缓解因管理会计问题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低迷状况,完善企业战略制度管理。从性质来看,《应用指引》相较于《基本指引》更具操作性和应用性,将管理会计理论化为了企业实践操作,注重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价值,是各企业实务操作中的重要衡量标准,使其变得有据可依。从研究意义来看,《应用指引》将《基本指引》中的理论战略充分发挥到了实处,真正引导企业把管理会计的内容活学活用,推进了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提升了企业整体价值力创造,推进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为向企业提供具体典型的示范作为参考,财政部于2016年开始着手构建管理会计案例库,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案例库大量总结了各项典型案例,对国内外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经验进行精华提炼,同时也是实践管理会计理论的一种直观示范。案例库的构建将进一步促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的实践应用,为企业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