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指引与古诗词学习方式

时间:2022-07-25 08:47:19

语文核心素养指引与古诗词学习方式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小学语文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古诗词学习表现出各种弊端或不足,这一现状迫切要求一线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及深度学习方式。因此,如何改革古诗词的学习方式,真正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课堂的实处,使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获得“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本文试图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下,从古诗词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开展“以学生为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深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编排特点

古诗词学习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丰富学生思想情感及人文底蕴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不仅能引导学生拓展语言积累,发展形象思维,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部编版语文教材对古诗词的选编,更加突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具体体现在古诗词数量的增加、选文朝代的扩大、题材和体裁的拓展等方面。教材共选编了112首古诗词,除了课程标准推荐的75首之外,还选编了37首新的古诗词。从体裁来看,小学阶段选编的古诗词以短小精炼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加入了律诗、乐府诗以及宋词等。

二、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分析

小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这是由古诗词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古诗词用词精炼,表达含蓄,甚至言不尽意也是古人作诗时的一个追求境界。古诗词所关涉的时代背景距离今天久远,对处于当代的小学生来说,理解作为成年人的古代诗人的经验感受,产生共情与和鸣比较困难。此外,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法、用词和语义上差异性非常大。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会遇到比较大的挑战。

(一)喜欢诵读古诗词,理解诗意能力不足

由于古诗词用字精炼、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多学生喜欢朗读背诵,却不能很好地理解诗句所蕴涵的意思以及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志趣。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常常只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诵读层面,并未真正感知诗词的深层含义和思想魅力。

(二)注重积累背诵,学以致用能力缺乏

笔者通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背诵积累的古诗词篇目较多,但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欠缺,这一现状并没有因为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呈提高趋势。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古诗词的储备量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对诗句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不能及时联想到恰当的诗句描述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欣赏浮于表面,审美鉴赏能力欠缺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珍珠,每一首经典诗词都有其绝妙之处。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在抒情达意方面,都值得学习者细细品读,用心感悟。可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所蕴涵的韵律美及意境美体会不够深入,距离核心素养理念中所提到的审美与鉴赏、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古诗词深度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语文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古诗词学习方式探究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论述方便,笔者尝试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学习方式。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诵读积累,在对文字素材进行丰富积累的前提下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从而达到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目的。1.通过多种形式诵读,积累优美语言朗诵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感知语言、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对古诗词诵读,笔者倡导多形式、多层次的诵读,通过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小组比赛读、师生对读、全班共读等多种形式层层深入,环环递进,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的目的。在科技时代,还可以借助新的电子媒介技术、电子录音和播放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活动。比如,录制“为你读诗”配乐诵读,让学生变成朗诵者,师生一起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与声律”之美。可以组织在线诵读活动,学生自行组织,自行创意,不仅喜欢上读诗,更能体验到“生产”艺术作品的快乐,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组织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2.借助创作背景材料,构建语言能力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节高效的古诗词课堂,不能只停留在诵读的层面,还需要教师借助与诗词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高阶语言能力。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选的《古诗词三首》是一组爱国组诗。北京市特级教师张主任在执教这一课时,将陆游的《示儿》,和林升的《题临安邸》放在一起,通过对比阅读,发展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首先,张老师出示一段较长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用三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提炼概括,发展了简洁性语言。然后,张老师巧妙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对“爱国者”“亡国者”两种人表现的解释,设置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人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和丰富了学生的解释性语言。最后,张老师借助诗人臧克家的名句,引导学生以“批注者”或“评论家”的角色进行积累创作,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深度理解,而且让学生在交流与思辨中发展丰富了语言表达。3.联系生活实际情境,达到学以致用古诗词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背诵,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诗人产生共情,建立与古人的情感联结,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此类方法在表达习俗节日和自然山水的古诗教学中比较适合。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将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古诗词勾连起来,在具体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教师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尝试运用所学诗句。例如,在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并和同伴分享:正月初一过大年,你的家乡风俗除了诗里提到的这些,还有什么特别的吗?鼓励学生在新年到来的时候,大声诵读这首诗,并将自己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借助想象联想和推理,发展思维

借助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运用推理和移情,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感悟诗词的情感,有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1.借助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诗词鉴赏,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凭借想象,读者才能感知诗词的意境,融入意境。想象不仅有助于丰富诗词的意境,而且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鉴赏诗词时,联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联想,学生才能加深对作品意境的深层次领悟。在学习画面感或情节性较强的诗作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诗句想象成画面,借助丰富的想象,让静止的景物动起来,让无声的事物活跃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时,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张籍写家书的情景,可以想象他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王维的家乡兄弟在登高时,也想到远在异乡的王维,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呢?2.运用推理和移情,感悟诗人情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断追问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推理诗人创作时的生活处境,尝试感知诗人的情绪以及心情变化,最终与诗人产生共情,从而理解古诗词所蕴涵的深意。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时,引导学生推测王昌龄与辛渐告别时,他们会聊些什么?当王昌龄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辛渐可能怎么回复他?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读到诗的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引导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推测诗人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诵”“画”“演”多维度,创设审美情境

古诗词作为古代汉语最具有审美效果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打开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讨论审美教育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中,特别强调,审美的方式是实现个体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审美活动正是因为其无功利性和自由的情感体验使被各种社会的、习俗的和律法约束的个体,其个性感知得到满足而获得充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若要培育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那么可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从“诵”“画”“演”等多种维度中展开。1.开展“诵诗”活动诗歌自古就有“诵唱”的特性,无论是《诗经》还是乐府诗或后来的“词”,均是写给人们唱的,即使极具格律之严的唐诗,其乐感亦十分明显。教师应利用古诗词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自编曲调演唱,将文字的艺术转换为声音的艺术,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目的。2.尝试“画诗”活动对诗歌内涵的深入解读是理解诗歌的有用方式,但诉诸的是理性。对古诗词这样的艺术作品,亦可诉诸感情能力,让学生将画面感十足的诗歌画下来,如果想要生动表达诗歌的意境,那么如何选择角度和手法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就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而这个过程,让学生感知诗歌的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比如,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就可以让学生用画笔和色彩重构诗歌的意境。3.组织“演诗”活动对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诗歌,可以让学生即兴表演,或者改编剧本正式表演。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先单人表演《静夜思》,双人表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尝试表演《木兰辞》了。通过上述实践活动,让学生挑战自我,尝试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从而更为深刻地体验诗人创作诗词时的心境。上述的所有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挑战自我,尝试移情,全情投入角色,从而更为深刻地体验诗人创造诗歌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如果高年级学生已经懂得简单的多媒体制作,可以组织团队,鼓励学生用简单的动画形式,综合声音、音乐、故事表达,阐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沉浸感受古人,拓展理解文化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创作背景,了解相关历史知识。通过讲述故事,传承古人优秀的精神品格,借助归纳梳理,拓展延伸诗词积累,从而发展学生素养。1.讲述故事,传承精神寓古诗学习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度理解。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讲述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龙城飞将”的故事,在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搜集历朝历代著名将领的英雄事迹,在班级分享交流。2.拓展延伸,发展素养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查阅资料,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此外,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同主题的诗词,对丰富诗词积累,感受古人思想,拓展理解民族文化精神都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后,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整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学习了高适的《别董大》后,鼓励学生归纳梳理学过的送别诗,并把它们按照季节分类,看看不同时节人们写离别,常常会写到哪些相关的风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出发点,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导,从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展开对“以学生为本”的小学古诗词学习方式的探究,结合具体诗篇,探讨了古诗词深度学习的具体方式,希望对一线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作者:张雯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