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兴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7:11:10

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1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单靠老师一人的想像+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且让一两名同学上黑板,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这样画的缘由,并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着这副画结合朱先生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好多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学生们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用绘画加以形象化,用语言加以直观化。这不但有助于体会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绘之中了,真正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结果吗?最为难得的就是有一位学生竟然画了五副荷花组图。第一幅名曰:君子荷花;第二幅曰:月下荷塘:第三幅是:百态荷花;第四幅是:荷塘嬉游;第五幅为:荷塘清韵。特别是第二幅和第三幅,仿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以及“刚出浴的美人”那袅娜的身姿;“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打着朵儿的花苞。难道此时的语文教师不应感谢这位同学吗?“教学相长”诚如斯言。

鲁迅,是众所周知的伟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学生对其事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知其有“横眉冷对”的一面。因此,在教《锁忆》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给鲁迅先生画像,好多学生都画的是他“满头是倔强的一蔟蔟直竖起来的头发”且“目光如炬,脸上棱角分明,”给人一种“斗士”的形象。画完后,我先让学生讨论是否鲁迅先生真的只有这一面,并带着这个问题看课文。当课文学完之后,学生自然明白鲁迅先生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此时,我又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绪,画两幅图,分别表现他的两个方面。学生有了文字的帮助,不但画得快,而且质量较高,这就完成了对鲁迅整体形象的勾勒。

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顺口溜,组织小品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在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时,涉及到鲁迅的杂文较多且较难记,我就给学生把鲁迅的杂文编成了顺口溜如下:“华盖花边又热风,三闲而已在二心,文里文外是化(花)学,南北自由谈风月,一贴(且)一阶(介)一亭子,鲁迅杂文在里头。”这样利用顺口溜,既记住了鲁迅的主要杂文名,又启发学生语文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掌握的记忆方法。又如在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教难理解且对古文天生的不感兴趣。我提前让他们四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课前认真排练。当然在排练时,对文章内容我适当地作了指点,特别是孔子那一段话,让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时,好多小组能推陈出新,活用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把这一课教完几乎人人都能熟读成诵了。

三、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全文无疑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然而,如何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呢?我让学生以导游身份提前作好准备,中间可以穿插托尔斯泰生平以及作品背景。上课时,把其他学生当做游客,可以自己配图,也可以看课本前的插图。导游介绍时,游客可以问问题。就这样整节课学生的身心全部放松,沉浸在瞻仰托墓的氛围中,游客(其他学生)问了好多问题。不仅问到了课内,而且涉及到了课外。有好多问题,很有深度,说明学生对全文不仅认真阅读了,更重要的是仔细思考了。下课前,教师在总结时,让学生谈此文章震撼人心之处,好多学生谈得很深入,效果较好。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学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以“孰为英雄”为主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拘泥历史上的定论。并提醒他们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尽量全面了解这两位人物,进而准确地去分析。在上课时,他们自动分成两组,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有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论辩时,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起到“导”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次上还不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因而在总结时,根据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道出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既满足了他们急于表现的愿望,又训练了他们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四、随机应变,改变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个星期三的第三节课,我刚走上讲台准备开口说出今天要讲的《寡人之于国也》却发现好多学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随着他们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见大片大片地雪花在飘,今冬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了。于是我合上书本说:“下雪了,令人兴奋啊!……”话还没说完,不少学生就急不可待连声附和,紧接着我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以‘雪’为话题,一人说一句关于雪的话,并即兴作一首雪诗,当然你们可以站起来观察外面的雪景。”话刚一落地,学生们立即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积极开展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抒写了一首首动人的“雪诗”。如孙超同学的《雪江山》:“风吹雪花天山飞/美景此处谁人陪/江山千里更娇媚/花开花落再相随。”王辉的《雪情》:“雪花满天飘//狂风如虎啸/往事知多少/都如雪花消。”王松同学的《雪》:“冬日晨雪迷茫茫/驾翅飞翔翩翩然/落入掌心始作泪/恨得消融皆无痕。”读着这些诗,我们且不管它的“平仄”只道这些学生给我们创设的一种诗的意境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一种想像力,足以令教师兴奋。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仍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关于雪的诗词以及散文。回想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且不时达到高潮,应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作为老师不能就此作罢。为了保留学生的创造成果,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即兴之作润色之后写出来,交给科代表,让其据此办一个“雪刊”成为一本杂志。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2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职校(包括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学,较高水闰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基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职中语文第二册中的“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这节内容,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三、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3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职校(包括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闰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基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职中语文第二册中的“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这节内容,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三、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4

关键词:语文兴趣明理感情练习强化

***

语文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接触、认识、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因此,如何了解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心理特点,如何认真研究培养和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并将这些想法和措施归结为明理、生情、设境、多练、强化10个字。

一、明“理”

所谓“明理”,即以目的教育为先导,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叶老的教导,我一方面从宏观上说“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要求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疏“理”,举出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疏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针对某些学生常写错别字,认为一个字多一笔、少一笔无关重要这个问题,我就列举一实例,象历史上的冯、阎、蒋中原会战时,电报将“沁阳”与“泌阳”混用,导致战败;再如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学数学很有兴趣,成绩也不错,可语文就差劲了。他自鸣得意地说,语文是个死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数学成绩好,升学是没问题。谁知到了初中二年级学几何证明时,他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给予疏导,使他懂得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丢掉这一基础课,其它学科是很难学好的。由于他有亲身体会,加上老师的疏导,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语文的兴趣也上来了。我们知道,明白了事理才有兴趣;明白为什么学,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趣”由“理”生,“理”“趣”交融,二者相互催化,相映成辉。

二、生“情”

所谓“生情”,即以爱生为前提,融洽师生关系,通过广泛的情感交流,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他们虽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崇高理想,但也有为自己、为老师而学的局限认识。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故而学习成绩甚为喜人。如:我所任教的62班,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测验,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遥遥领先,以至升学统考取得及格率100%、优秀率98%、人平99.39分的好成绩。

三、设“境”

设“境”,即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学,力戒抽象、枯燥的说教和灌输。例如,我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走进课堂,我故意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了,学生一愣,怎么是“最后一课”呢?难道……当看到我写出《最后一课》的课题时,才恍然大悟,兴趣不由得都高涨起来。抓住这种情境,我马上引入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来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现在又是怎样珍惜这“最后一课”的,有几个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这时都不由得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印象特别深。

在教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时,由于此项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学生难于接受,我便采用口诀法教学:“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由于口诀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又易懂,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划句子成分的方法。

再如,教标点符号时,我便将人们流传的有关误用或不用标点符号所造成的笑话插进来,引得学生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懂得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四、多练

所谓多练,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练兵,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为达到此目的,我采用了“四个一”。

1.“一日一记”: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并在日记前拟上标题,围绕题目选材,由于学生观察细致,构思周密,感受真切,不少优秀作文就是从日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

2.“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备个较精致的积词本,每天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炊”的难题。

3.“一周一赛”: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斗志,克服困难,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它比无竞赛时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所以我在全班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如:“课文背诵竞赛”、“讲演比赛”、“汉语知识竞赛”等。课文背诵竞赛采用拈阄形式,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一试。在竞赛中曾出现过一气背诵八篇课文不错一字的好成绩,就连背诵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较流利地背诵4—5篇课文,大大提高了背诵效率。

4.“一月一报”:每月按小组轮流办《班级月报》。为了办好此报,学生先要阅读书籍报刊,观察生活,选定材料,设计版面,绘制图案,这项活动可以收一箭数雕之效,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审美情操,学会了办报技巧,开拓了学生视野,满足了表达欲望,积累了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

五、强化

所谓“强化”,即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之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力量。

这里所指的强化,主要指的正强化,即运用肯定、表扬、激发、鼓励等手段,充分发掘其积极因素,使其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心理能力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在进行正强化时,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一是及时反馈,对学生的作业、作文总是及时批改,及时发放,从不拖延时间。

二是以肯定为主。课堂教学中以表扬为主,很少批评指责,从不训斥。在作业、作文评语中亦是注重挖掘其积极因素,重在鼓励。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5

关键词:语文兴趣明理感情练习强化

***

语文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接触、认识、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因此,如何了解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心理特点,如何认真研究培养和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并将这些想法和措施归结为明理、生情、设境、多练、强化10个字。

一、明“理”

所谓“明理”,即以目的教育为先导,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叶老的教导,我一方面从宏观上说“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要求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疏“理”,举出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疏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针对某些学生常写错别字,认为一个字多一笔、少一笔无关重要这个问题,我就列举一实例,象历史上的冯、阎、蒋中原会战时,电报将“沁阳”与“泌阳”混用,导致战败;再如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学数学很有兴趣,成绩也不错,可语文就差劲了。他自鸣得意地说,语文是个死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数学成绩好,升学是没问题。谁知到了初中二年级学几何证明时,他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给予疏导,使他懂得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丢掉这一基础课,其它学科是很难学好的。由于他有亲身体会,加上老师的疏导,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语文的兴趣也上来了。我们知道,明白了事理才有兴趣;明白为什么学,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趣”由“理”生,“理”“趣”交融,二者相互催化,相映成辉。

二、生“情”

所谓“生情”,即以爱生为前提,融洽师生关系,通过广泛的情感交流,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他们虽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崇高理想,但也有为自己、为老师而学的局限认识。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故而学习成绩甚为喜人。如:我所任教的62班,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测验,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遥遥领先,以至升学统考取得及格率100%、优秀率98%、人平99.39分的好成绩。

三、设“境”

设“境”,即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学,力戒抽象、枯燥的说教和灌输。例如,我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走进课堂,我故意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了,学生一愣,怎么是“最后一课”呢?难道……当看到我写出《最后一课》的课题时,才恍然大悟,兴趣不由得都高涨起来。抓住这种情境,我马上引入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来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现在又是怎样珍惜这“最后一课”的,有几个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这时都不由得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印象特别深。

在教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时,由于此项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学生难于接受,我便采用口诀法教学:“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由于口诀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又易懂,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划句子成分的方法。

再如,教标点符号时,我便将人们流传的有关误用或不用标点符号所造成的笑话插进来,引得学生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懂得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四、多练

所谓多练,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练兵,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为达到此目的,我采用了“四个一”。

1.“一日一记”: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并在日记前拟上标题,围绕题目选材,由于学生观察细致,构思周密,感受真切,不少优秀作文就是从日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

2.“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备个较精致的积词本,每天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炊”的难题。

3.“一周一赛”: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斗志,克服困难,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它比无竞赛时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所以我在全班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如:“课文背诵竞赛”、“讲演比赛”、“汉语知识竞赛”等。课文背诵竞赛采用拈阄形式,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一试。在竞赛中曾出现过一气背诵八篇课文不错一字的好成绩,就连背诵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较流利地背诵4—5篇课文,大大提高了背诵效率。

4.“一月一报”:每月按小组轮流办《班级月报》。为了办好此报,学生先要阅读书籍报刊,观察生活,选定材料,设计版面,绘制图案,这项活动可以收一箭数雕之效,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审美情操,学会了办报技巧,开拓了学生视野,满足了表达欲望,积累了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

五、强化

所谓“强化”,即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之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力量。

这里所指的强化,主要指的正强化,即运用肯定、表扬、激发、鼓励等手段,充分发掘其积极因素,使其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心理能力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在进行正强化时,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一是及时反馈,对学生的作业、作文总是及时批改,及时发放,从不拖延时间。

二是以肯定为主。课堂教学中以表扬为主,很少批评指责,从不训斥。在作业、作文评语中亦是注重挖掘其积极因素,重在鼓励。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6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就像每天都肯馒头,味同嚼蜡,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挂图、幻灯、录像等)。在教《春》一课时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美丽向往。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画面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在教《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借助投影仪打出赵州桥外形图,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例如在分析《鸿门宴》人物形象时教师设计的导语是:“鸿门宴上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的重书历史画卷。教师富有感染力、激发力的语言,为下面的语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冬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使学生充满遐想,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导入中除了诗词导入,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脑海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走进课堂之前老师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上课时老师说话的声音要启承转合,抑扬顿挫。有的老师讲话总是拖拖拉拉,音调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讲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这如何能调动的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其他学生就看笑话。还有的老师整节课都在讲,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所谓多练,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练兵,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如“一日一记”: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并在日记前拟上标题,围绕题目选材,由于学生观察细致,构思周密,感受真切,不少优秀作文就是从日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备个较精致的积词本,每天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炊”的难题。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

四、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我通过与学生广泛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霍懋征.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吴孝亮.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1).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7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职校(包括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学,较高水闰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基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职中语文第二册中的“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这节内容,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三、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8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借助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心理,在课前备课活动中,寻找教材中的闪光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导入环节,联系教学大纲穿插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用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现阶段,许多高中生缺乏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学语文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让学生产生了语文无用论错误认知。殊不知,语文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习对今后的生活、工作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语文知识的运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语文知识运用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生活性、运用性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书信、申请、演讲稿等,给学生讲解其书写的要点、注意事项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需要尊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地位,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心理特征出发,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活动。比如说,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基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室—教材”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备课写教案,开展学生主讲老师引导点拨的教学活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面临着随时会被登台讲课的“风险”,势必在课前主动预习课文,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逻辑能力等。总之,语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和文字等于一体,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快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作者:金月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

第二篇

一、营造优质课堂氛围,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兴趣在心理学的范畴中被看作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力量,而想要培养一个人做事的兴趣,前提条件是为他们营造一个优质的氛围,促使其自主地参与到事情的探究当中。高考是学生心中的负担,影响着他们正常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优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收获更多的学习乐趣,进而点燃他们参与语文课堂的热情。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教材内容进行悉心的研究,发掘课本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展现到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在欢快的情绪中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比如,进行“包身工”教学的时候,教师提问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让他们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接着和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力求让学生对人物的经历引起共鸣,促使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氛围当中,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讲解中,为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样化教学引导,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语文一直是高考中的重、难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找明学习的方向,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参与热情的目的。首先,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用鼓励的眼神激励学生,让学生心中产生被关注的感觉,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需求,从学生心中拉近师生距离。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问题的难度,尽可能用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推动他们个人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点燃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对文章讲解的过程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他们在其脑海中构建起解读文章的思维方式,为他们今后参与高考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几个人在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营造优质的课堂氛围,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式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他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高考的转折,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姜小花 单位:江西省余干县余干中学

第三篇

一、高中语文学习现状

按常理说,高中语文是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最应该学好的一门课程。因为,以汉语为语言基础的中文不仅是我们从小说到大的母语,更因为我们从小都在接受系统的语文教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中生们能够轻松地学习好语文,正相反,很多高中生对学习高中语文都有苦说不出。主要变现为,语文基础知识差、阅读能力亟待提高、写作能力也令人担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有老师方面也存在问题。学生方面主要是对该记的知识不记、缺少阅读方法,阅读效率和正确率低下、对于写作更是无从下手:缺少写作素材、积累的辞藻太少、词汇贫乏,不能够运用好的写作手法……而老师方面的原因则是,有些老师有“教书先生”的架子,拉开与学生的距离不说,讲授的还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要不就照本宣科,课堂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消磨掉了高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这样下去自然而然学生们就不喜欢学习语文课了,课堂效率低下也是很正常的。

二、如何激发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兴趣

都知道在高考中,基础知识的题目占了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想要考好语文,基础知识不打牢固是不行的。可是基础知识浩瀚繁多,知识类型也复杂多变,更重要的是记忆的过程是枯燥乏味,毫无趣味可言的,那么该怎么样让高中生们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的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呢。高中语文老师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就拿我们熟悉的“文学常识”来举例,高考范围内的文学常识很多。老师们可以让学生们脱稿向班内同学们详细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作家,而且要要求其他的学生给正在讲述的同学找茬,出错的同学要有相应的惩罚而全对或找到错误的同学则有奖励。这是利用了高中生的好胜心来引导他们学习。学生们记忆文学常识就容易多了。当然,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开火车”也非常适合运用在语文课堂上。这些活动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了学生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印象,还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高中生爱上学习语文。

三、如何激发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兴趣

语文阅读功力是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得到的,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将学生们变成爱读书的人。书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书更能让学生感悟到语文学习中无处不渗透的人文精神。书是益友,书更是良师。好的书,能让学生们积累到华丽的辞藻、繁多的成语、优美的诗句、美轮美奂的修辞手法。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高中语文老师们先教会学生们要如何分析一篇文章。老师们可以先跟学生们讲述分析文章的规则,并且做出适当的示范。然后可以拿出学生们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们自己开动脑筋,自己思考要怎么给文章的内容分段,划分主要内容,圈画出书中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结果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并共同指出这些答案中的缺点和不足。但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和措辞需要非常注意。因为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他们心理最敏感脆弱的时候,一小点不经意间的举动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所以在教师做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先扬后抑的说话技巧,让学生知道老师欣赏他们,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发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如何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常言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长时间的积累才是写作能力提升的途径。写作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很多高中生都害怕写作,原因大多是缺乏素材、缺乏优美吸人眼球的词汇、缺乏高超的写作手法,要克服这些困难,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积累”。积累精美的词汇,积累各种优美的描写语句,积累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情感事件等。例如,高中语文老师可以请学生在上课前的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每天如此。并且要在每一周活动课时让同学们评出“本周最好故事”并说明原因,在每月评选出“本月最好故事”,最好还可以评出“学期最好故事”,以上的每个奖项都会有相应的奖励。这项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为了赢得奖励好好准备故事,同时让学生们在不断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学生们对每个故事的印象。这些故事最终变成了学生作文中的素材和语言。这个方法可谓一举多得,让学生们积累了素材,还训练了学生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是为高中生们跨入大学所做的非常有必要的准备。综上,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同时,在实践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局限,需要专家和学者们继续探讨。本文仅为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提供参考。

作者:王雪飞 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第四篇

一、学生学习兴趣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教育走到21世纪,面对急剧膨胀的海量信息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教育要想走在世界步伐的前面,就需要不断提高效率。在这个讲究高效率的社会,高中语文创建高效课堂是大势所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以便捷高效的方式去讲授课程和专业知识,而我们学生用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去消化吸收知识并能将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语文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有专注的精神和高效的传播力、接纳力。对于一名高中学生来说,想在高效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能够将知识进行全盘接受、消化和运用,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因为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产生高超的专注力,才能在快节奏的高效课堂学有所成、思有所得。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探路明灯。高中语文一方面仍然将知识积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更强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指导探究自主学习,而后者是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侧重点倾斜的方向。自主探究学习就更加要求学生对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对于语文包含的文化渊源、汉民族精髓以及汉语言艺术等,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指引我们学生不断探索和发现,不断学习和拓展。作为一名高中生,应当深知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更应该通过丰富的拓展阅读以及广泛的观察学习,培养起自己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这种兴趣的指引下更加发奋学习。

二、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知行合一的主观要素

高中语文是一门讲究知行合一的学科,因为在语文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和文学知识,而且还会教给人生活的态度、追求的精神、处世的哲学还有探索发现的眼睛,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自身的追求相结合,努力实现知行合一。学习兴趣是指引人们探索知识、追求进步的心理因素,是指引学生主动践行知行合一的动力。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语言文化的追求和向往,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将知识进行内化和升华。学习语文,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算是学会了语文,而这其中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古代诗词歌赋,能由此窥见古代先贤圣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人格,能够通过了解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品行,也通过了解那一时代的作品风格感受那一时代的风俗人情,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在创作作品的修辞方法、行文造句还要学习他们或昂扬肆恣或凄婉哀鸣的情感寄托,以及面对生活和困境做出的不同选择。能够做到将语文中学到的不管是知识还是做人行事的态度方法,真正付诸实践,以此指引自己的人生,这与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学习兴趣的高低有很大关系。

三、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在学习阶段,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事实,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这门课程而喜欢敬爱教这门课的老师,也有一些同学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他教的课程,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与师生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疏密。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来说,学生对其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用心地投入到与教师的互动中,也会建立其良好的师生关系。高中语文是一门较为开放的学习,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学生和教师进行共同探讨和研究,而且因为其广义性在开动脑筋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使会进行较为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也就较为容易建立起平等互助、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些都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关,因为只有有兴趣学习才会努力钻研学问,才会不辞辛苦的去求证、解答和质疑。

四、结语

学习兴趣是学好高中语文的关键,也是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关键。只有不断培养自己对于语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借助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指导,才能在语文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也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祁焓哲 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第五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争奇斗艳,就高中语文这门课来说,其中也涌现了不少新的观点。高中语文毕竟不同于小学和初中,难度明显增大,是学习真正的传统中华文化,强烈的文化性,致使学习过程较为吃力,不再是仅凭记忆力就可以的。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思维,从根源处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使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而又不乏趣味。但是,面临着高考这座大山,学生更为注重的是提高综合成绩,哪门课最容易进步,注意力自然就放在了这门课上。很多高中生都认为数学、理综(或文综)甚至英语都比语文上升空间大,因此他们就不再重视语文课。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学习热情,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课下自己也不去学习,这样的局面很危险。若要学好语文,前提是必须对它有兴趣,愿意主动探索语文世界,拥有自主学习的欲望,想要跟同学们一起在其中沉浸,合作学习,攀登到语文山峰的顶端。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生必须要学好这门课。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老师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激情,让他们重拾对语文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的语文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它无法攀登到顶峰,看尽语文世界的风景。这种语言学科,若是被迫着去学,实在是失去了它的独有韵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拥有兴趣,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想要去学,他们才能学好,才会在语文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如果在刚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巧妙地设置一个课堂导入,在最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那么自然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授课方式都是上课铃响,老师推开教室门走进来,走上讲台,打开教科书,直入主题:“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翻到教材xx页,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样的形式,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太过于熟稔的东西实在是很难吸引到高中生的兴趣。所以,老师必须要改变这种局面,在课堂导入这个环节把握好,通过一些小问题,或者讲故事,或者歌舞表演等,采取新颖的引入方法,给学生眼前一亮之感。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会学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它写的是作者夜里独自一人去荷塘欣赏月色,由眼前所见之景引发了心中无限感慨。这篇文章写于那个特殊年代,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但是如果不是深入了解,就难以理解这层意思。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以讲故事的形式,先给大家讲一讲那时的历史,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作者面对血污的现实和迷茫的前途,苦闷彷徨。一天晚上,他睡不着,“心里颇不宁静”,便出来散步,然后看到了一幕月夜美景。由此引入这篇课文,在一开始就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这节课充满着好奇与新鲜感。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有利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很多高中生不喜欢语文课,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中,虽然人在教室上课,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思绪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让学生都意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只有把握好课堂这四十五分钟,真正一门心思都在课堂上,思想不开小差,积极参与了课堂学习,那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课堂活动,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不再要求鸦雀无声的环境,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的思维会紧随老师,不再游离于自己的小世界里。开展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曹禺的《雷雨》,这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它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具有浑厚的思想内涵。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给学生讲文章的内容,这样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既然是话剧,那么完全可以利用其特点,将它表演出来,将课堂作为学生的大舞台,大家分角色表演,老师和同学们都是评委观众。这样的课堂活动,远比老师讲课有意思得多,更能吸引到学生的眼光,因为是一部舞台话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就会主动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生动活泼,符合青年人的心态,更容易得到高中生的喜爱。开展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有益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课后研讨,延续学生学习欲望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是老师讲授的,是源于书本的。高中语文是一门意境深远的课程,不能仅流于表面,那种浅显的学习方法实在很难有所造诣。语文课,不能老师讲完了,学生听到了,这节课就算完事了,这种学习方法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可以提倡进行课后研讨,对课堂所学知识有更深一层的巩固,加强对其了解,延续学生的学习欲望。文章的结尾,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句号也并非是终结,它有时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开始。高中语文中的文章,很多都是那种“言已尽而意未穷”,需要细细咀嚼,深入思索,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内涵,这样一来,就会沉浸于文章中,爱上语文,欲罢不能。进行课后研讨,延续学生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会学到鲁迅先生的《祝福》,这是一篇意义深远的作品,文中讲述的是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但是作者却是借此写出了千千万万个中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苦人生,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个年代无法给他们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压迫与凌辱导致了他们的不幸。最后的结局是祥林嫂成为了乞丐,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死去了,这让无数读者唏嘘不已。老师在讲完这节课后,可以留一点时间给同学们,针对这篇文章开展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认识,分享一下心得体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为这篇佳作写一个后续。这样一来,学生们深入接触后,学习欲望会进一步加强,不会随着文章的结局而结束。总之,就是通过课后研讨,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明白它的真正意义。进行课后研讨,延续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9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职校(包括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闰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基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职中语文第二册中的“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这节内容,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三、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范文篇10

一、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尊重学生。康德在他的《判断力的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而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人,发展人。我十分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尊重学生个性,注重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对学生予以温情关爱,对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培养,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和喜悦,在快乐中走进语文世界。

二、课堂教学要有艺术。语文课堂的生命像诗一样,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如作诗那样付出心血去推敲去锤炼。或以优美的语言,或以应变的智慧,或以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听出道,说出德,悟出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头脑中,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以情动人,使其动情。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去把握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从而进行有感情的教学,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与学生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情感脉络,喜作者之所喜,怒作者之所怒。如是,我们教师的情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破一池春水,让学生真正动心,动情,入心,入神。语文教学也就进入“五彩纷呈,群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已”的程度,从而将语文学习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班级开展知识竞答,朗诵演讲,戏剧表演,说话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社会组织举办的演讲朗诵写作等比赛;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电台投稿。劳动的最大乐趣,在于体现自身价值。学生在活动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成功,往往会萌发强烈的语文学习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