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功能结合的建筑屋顶设计

时间:2022-10-26 09:32:11

审美与功能结合的建筑屋顶设计

一、屋顶的类型

在现代建筑中,屋顶的设计越来越多,但在众多的屋顶设计中大致可以分为坡屋顶、曲面屋顶和平屋顶。

1坡屋顶:坡屋顶是指屋面坡度较陡的屋顶,一般坡屋顶的坡度在9°以上。按照实际的需要,坡屋顶按照坡的形式还可以分为:棚屋顶、山墙面屋顶、四坡屋顶、复杂形屋顶等。

2曲面屋顶:曲面屋顶指建筑屋顶的表面材料由曲面构成。曲面屋顶的造型可以是多个连续弯曲的弯曲面,也可以是简单的弯曲面,这些单个或多个复杂的弯曲屋顶都称为曲面屋顶。

3平屋顶:平屋顶是比较广泛应用的屋顶,平屋顶是指如果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和楼盖所采用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屋顶平行于地面那么就形成了平屋顶。

二、现代屋顶开发设计的趋势

1、屋顶的生态化:屋顶的生态化就是把屋顶设计的更加具有生态形式,环保节能就是生态化的表现,在现代建筑的屋顶设计中生态环保的要求日益明显,新颖的生态化设计更加广泛,如绿色屋顶(屋顶花园)的设计。

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有改善空气、美化环境和热量积聚的功能,同时它也被称为景观屋顶。

2)太阳能屋顶:太阳能屋顶利用太阳光线通过太阳能面板,将太阳光线转化为可在生能源,提供给建筑内部使用,不但美观方便,还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与污染。

2、屋顶功能的复合化:在现代城市中,寸土寸金的土地已经日渐形成,能够再开发的土地不断减少,城市对功能性需要不断增加的同时,屋顶的功能设计日趋加强、可上人屋顶、可停车屋顶的出现大大弥补的城市中所缺少的部分。

1)可上人屋顶:可上人屋顶不但可以供人们在屋顶上行走还可以铺设石板路,并且可以在屋顶上设置娱乐设施,比如游泳池,羽毛球场,喝茶聊天的休闲区等等,屋顶上开敞的视野,更可以为休闲的人群提供浏览、观光城市的全景的功能。

2)可停车屋顶:停车屋顶是现代建筑中一个新颖的设计,他不但不影响屋顶下面的人群工作和休闲,还可以大大的缓解交通的堵塞。但停车屋顶需要特殊的处理,荷载对屋顶承重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3、屋顶材料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型材料的产生不断影响着屋顶设计的前进性,新型材料不但可以轻松的完成以前繁重的工作外,还可以尝试完成前所未有的挑战,材料的更新势必影响着今后建筑屋顶的设计与开发。

1)玻璃采光顶:玻璃采光顶可以更多的满足建筑内部的光照需要,同时又能阻挡紫外线对人们的伤害,它的出现极大的美化了建筑的屋顶,让建筑更加完美的与自然结合。

2)膜材料顶:膜材料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膜材料广泛应用在建筑的屋顶中,它具有易建、易拆、易搬迁、易更新的几大特点,它是以最轻、最省的预张力形态带给人们更多的美感。

3)薄板金属顶:薄板金属屋顶广泛应用在大型建筑中,大跨度建筑的承重需要薄板金属顶的帮助,并且薄板金属顶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给人以坚固稳定的感觉,虽然不易拆卸,但是安全方便,适用于永久性建筑物。

4、屋顶技术的新型化:新型技术的产生对屋顶设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新型的材料不但轻,易拆卸,并且更坚固牢靠,更容易加入艺术性元素。所以新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设计师的大胆想象和发挥。

1)悬索结构:悬索结构是大跨度屋顶的一种理想结构形式。悬索结构是以能承受拉力的索作为基本承重构件,并将索按照一定规律布置所构成的一类结构体系,索结构通常由缆索、钢丝网、织物或薄片组成。它不但自身轻,可承重大、又节省材料,是大跨度建筑的理想结构。

2)空间网架结构:空间网架由大量单个结构体组成。这些结构体都是轴向轴拉或受力,他们彼此支撑并连接成一个空间体系,因此网架结构的整体性强、稳定性好、空间跨度大,是一种很好的抗震新型技术结构形式。

3)光电结构:光电科技是新兴科技,它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如光电通讯、建筑、高效率照明等。在新型建筑中,运用光电科技将建筑制作成可以转动,并且楼层可以上下移动,屋顶也可以随之变换的新型设计理念,使建筑更美观、更人性化。

三、对未来屋顶设计的展望

屋顶是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部位,屋顶的形象一直受到建造者的重视。古往今来的建筑师都把屋顶作为展现他们智慧和才华的舞台,是设计师关注的重点部位。不同的区域都有突出的优秀屋顶设计杰作,他们风采各异,以强烈的感染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在建筑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新型材料的诞生,新型结构的诞生,审美的改变都将影响到今后建筑屋顶的发展。建筑屋顶设计工作是一项整体性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涉及工程与艺术众多方面。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才的不断更新,会有一大批的新型建筑让大家眼前一亮,在不久的将来可移动屋顶、像敞篷车一样的敞篷屋顶、悬空屋顶、智能化屋顶都不再是想象中的建筑,它们都会随着现代建筑屋顶设计的不断发展进步而成为现实。在美观和功能性都具备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现代的设计思想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作者:何川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