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培养分析

时间:2022-06-29 03:25:35

高职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培养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世界潮流趋势,生态文明建设也被提到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由此展开了各类院校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并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从学校的基础教育开始环保教育的整体落实,这是有效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问题的全面解决。通过研究与分析高职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环保意识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探寻环保意识培养的途径,以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学教学;环保意识;环境污染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时代性的改变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危机,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甚至是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日益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从基础培养与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以期对生态环境达到从根本上治理的要求。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将环保知识与基础学科有机结合的典型实践教学改革。

1高职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意识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毕业生面临着步入社会就业,走向生产企业的第一线的局面,这使环保教育既有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有实践应用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高职化学的专业教学中,积极开展环保意识的培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通过在企业中结合环保知识的实践应用有效处理企业的环保问题,加大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视程度,由此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能进一步树立高职院校的教学品牌。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联合进行实践教学,解决生产企业节能排污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增长其专业的实践技能,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企业、院校,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潜在的投资价值,其深远意义与影响将为学校与企业,用到社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2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2.1结合理论教材进行环保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化学课程一般情况下被作为选修科目的课程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但有许多相关专业如:化工、食品、医药等都涉及到化学知识的专业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因以上专业与环保主题密切相关,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途径加大在化学教学中对环保知识的渗透与应用,挖掘教材内容,结合环保知识,通过教学中日常实际生活案例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逐步加深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培养。这既实现了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模式,也促进了学生对化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2.2实验教学中贯彻环保教育

首先,高职化学的实验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教学工作,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并要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操作习惯,对废物、污水进行相应的回收与处理,以免造成废液的排放污染问题,实验仪器更是要充分洗涤,干净整洁地存放,保证实验台的清洁干净,形成直观的环保教育理念。其次,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遇到有毒气体与有毒物质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在化学教师进行教学演示与讲解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知识点讲述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可通过微型化实验与封闭实验进行目的性的开发与推广,同时对实验过程以及完成反应后的废物进行合理处置,由此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危险实验的演示与讲解,充分让学生掌握与理解化学实验内容,并树立科学的、绿色的环保意识。最后,高职院校只开设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化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全面性的,可以通过组织社团课程进行相关环保知识的教育与宣传,秉承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积极开展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应用与实践,从化学视角给予科学的判断与分析,并在宣讲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将环保理念传递到各个专业中。还要带领学生们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在社区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在企业分析环保设备的应用原理等,强调低碳、节能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加强从我做起的提升自身素质的教育,由此奠定环保意识的教育基础。

3结束语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展开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国家、学校与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的体现,高职化学教师应积极响应与配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肩负使命,尽己所能地将环保理念贯穿于高职化学的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效提升专业化教学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由此扩大环境保护的宣传范围,奠定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鄢东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晓华.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7,(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