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学护理论文

时间:2022-07-24 10:30:57

精神科医学护理论文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医德是影响被防治者心理因素的重要社会因素,并且也是重要防治手段。随着护士职能的逐步演变,已不再仅仅是机械完成医嘱,而应该在护理患者过程中,担负着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1]。精神病患者的特点决定着他们常常不能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在精神科护理中,我们应坚守医学伦理学的4大基本原则,即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公正原则[2]。本文就医学伦理学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医学伦理学认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医务人员要尊重和爱护自己的服务对象,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更应如此。尽管他们罹患了精神疾病,但治愈后仍然具有创造力和价值。因此,给予优质护理是合情合理的,这不仅是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护理人员要自觉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把患者的健康和利益放在第一,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以人为本,主动服务,提供更好更到位的临床护理服务[3]。

2给予理解、同情和关怀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护士会议就通过了《护士伦理国际法》和《国际护士条例》,其中阐明:“护士工作是社会广泛需要的,珍视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是护士的职责”。精神病患者是不幸的,护理人员对精神患者的不幸遭遇和疾病折磨的痛苦,应给予深切的同情,把精神患者当家人看待,热忱为他们服务,切实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对精神患者的病态行为切忌嘲弄、取笑,更不能辱骂、虐待,即使自身受到患者病理性的攻击伤害,也应克制忍让,避免不良言行给患者造成恶性刺激。

3严防意外,确保安全

在精神科护理中,护理工作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杜绝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对病房的管理,保持室内整洁,严格安全制度,及时检查巡护,高度警觉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精神患者毁物、自伤、伤人及出逃等行为的发生。尤其在上夜班时,由于生物钟作用,容易疲倦,护理人员应以伦理道德为准则,做到多巡视,防止出现意外。

4关注患者基本心理需求

患者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当这些需求无法被别人理解和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便会产生焦虑、抑郁、烦躁不安及疑心等障碍。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开展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问题[4]。针对患者的心理矛盾,如怕病情复发、别人嘲笑、找不到配偶及病愈后工作能力下降等切身问题,进行心理治疗和专科知识宣教,抓住主要矛盾,开展耐心细致的心理治疗,帮助解除顾虑,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5慎重对待特殊护理

为了保护精神病患者利益及他人、社会的利益,在特殊情况下对某些精神患者采取强制治疗和行为控制等措施是必要的,也是医德所允许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约束控制当做恐吓、惩罚、威胁患者的手段,有意滥用,乱加管束。应从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尽可能使用比较缓和的、伤害性小的医护措施,决不能因为患者丧失理智,而做出有损医德的行为。

6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

护理人员必须举止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并从医学伦理的角度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应利用精神患者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谋求私利,侵害患者的利益。对所了解的有关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生活隐私,应严格加以保密,坚决遵守保护性制度,决不任意泄露传播[5]。

7坚持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行为失控的精神患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护理人员能否具有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是衡量其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崇高的护理医德要求精神科工作人员不避艰险热爱本职,注重道德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尊重和体谅患者,提供精准服务、人性化服务,促进康复[6]。

8避免医源性疾病

患者入院是为了解除病痛,促进康复,而医源性疾病会增加社会、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创伤和痛苦。因此,我们必须以伦理道德为准则,以患者为中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切实做好预防措施。综上所述,在精神科这一特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切实做好患者的整体护理,帮助其消除疾病痛苦,重建社会意识,回归社会群体,培养独立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作者:周慧娜 单位:姚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