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2:20:49

精神科护理论文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1

1.1临床资料

2012~2013年我院共接收了290例精神患者,共有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140例,最小患者34岁,最大患者75岁,患者病程3个月~14年不等,平均(5.6±0.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诊断标准及分类,包括精神分裂症85例,躁狂症76例,抑郁症67例,神经症48例,其他14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观察组的护理内容如下。

1.2.1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对患者给予尊重

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对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起其病情的恶化;此外,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失去自制能力和暴躁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用耐心来进行护理,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稳定下来,让其能够对自己的疾病给予重视和关注,建立起治疗的信心。

1.2.2对医院的环境进行改善

患者在进入医院后,因为对环境的不熟悉,害怕有认识的人将自己认出,因此心理比较焦虑。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待患者熟悉环境,为患者进行病房的整理,也可以将大病房进行改造,做成独立间,使用窗帘来进行遮挡,给患者心理安全感。并且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对其心理情况进行调整,促进疾病的恢复。

1.2.3针对性的服务

护理的生活,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情况来进行护理,避免其情绪起伏,通过爱心传递来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2结果

观察组接受治疗和服从管理的依从率为95.17%(138/1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5%(92/14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控制病情(7.5±2.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2±2.8)d,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意外事故发生率为7.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9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2

1.1一般资料选取

我院2011年6月~2013年9月所收治精神病患者3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63例。试验组男113例,女50例,平均年龄(43.5±5.5)岁,平均病程(3.2±1.8)年;对照组男116例,女47例,平均年龄(44.1±5.9)岁,平均病程(3.1±1.9)年。

1.2方法

入院后完善相关手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指导护理,试验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所示:①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护士从进入医院开始就接触护理风险,并分析各种发生过的事例、经验教训等,及提供《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整套法律法规、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预防讲座,增强法律意识;②监控护理风险——实施三级护理管理制度,每日随时检查,定期组织质量控制,安排交接班查房和节假日值班制;③建立完善风险预防机制——对各类不同的精神病患者,做到有针对性的护理评估,如针对有损物、走失、自杀的患者设“三防”标识,在交接班时候一定要严格交代值班期间所遇到问题,定期查房,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④完善医院服务环境——以简单、安全为标准改进服务设施,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⑤进行安全教育——为了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配合治疗及护理,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以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使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⑥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护理记录管理,定期对各项检查项目进行评分,对于优秀者可以给予一定奖励。

1.3观察指标

每周科护士长组织病房护士长进行1次护理管理检查,组织病房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检查,并制定检查标准及细则,满分100分,内容包括护理记录书写、夜间查房质量、护理技术操作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等。两组患者经1年的护理治疗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记录书写情况、夜间查房质量、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将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1年的护理治疗后,试验组的护理记录书写评分为(90.3±1.6)分,夜间查房质量评分为(91.2±1.5)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3.5±1.8)分,护理质量评分为(90.1±1.7)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记录书写评分为(8.9±2.4)分,夜间查房质量评分为(80.5±2.1)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3.4±2.0)分,护理质量评分为(77.8±1.9)分,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由于精神科患者无法控制自我意识,其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及风险极高,且因患者的用药时间较长、品种繁多,易导致用药错误等潜在危险发生。风险管理应用于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保证精神病患者人身安全,另一方面,由于该制度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也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升我院声誉。有研究报道指出,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具有以下几点作用:①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深入交流,减少因交流不畅所导致危险因素;②提高了护士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一切记录忠于事实,遵循“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护理服务过程及患者的病情;③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同时,也可显著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④发现体制外的缺陷和漏洞,认真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及规学制度,从而达到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护理质量作用。

4总结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3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精神病急腹症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60~72岁,平均(65.2±3.6)岁。原发病为:阑尾炎22例,胃肠道穿孔18例,肠梗阻10例。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快速康复护理组(n=25)和传统护理组(n=25)。两组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病情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3.1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护理观察指标比较显示,快速康复护理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均低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病患者是在情感、行为、认知、人格、意志、智力等多方面均会出现异常表现的特殊的患者群体。尤其在并发急腹症时,该类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较易出现反应迟钝,不能正确的描述其疾病症状,加之缺乏自知力,对疼痛不敏感,从而导致不易准确检出腹部阳性体,延误病情。然而此类患者一经确诊,病情往往较危重。围手术期的各种临床治疗措施以及常规手术的实施,均有可能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冲击患者的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其术后疼痛反应、胃肠功能的恢复,最终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加大了护理难度。而本文所介绍的FTS护理方法,则是优化原有的传统护理措施,以减少各种应激反应为最终目的,促进精神病急腹症患者的临床康复。

3.1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精神病患者因受自知力影响,精神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反复住院,且不易配和治疗,为此当其发生急腹症时,更是抗拒治疗。责任护士列举成功术例,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利用多媒体讲解FTS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利于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情况,缓解其紧张焦虑,提高就医的依从性。对于自知力缺乏的精神患者,可邀请精神科专科护士来科室进行术前心理干预,以取得配合。在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后,责任护士应根据治疗方案,在术前迅速制定出快速康复计划,根据计划对每阶段知识、配合要点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3.2术前肠道准备及胃管留置

传统护理理念要求急腹症手术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并留置胃管,而快速FTS理念则认为清洁灌肠属于创伤应激,增强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增加麻醉过程中低血压的风险,因而不提倡术前肠道准备。另外,精神病患者对该操作过程不易能很好配合,如强迫操作,往往会引起相关操作的并发症,甚至还会诱发精神疾病,从而影响手术的进行。因此,对于实施FTS的患者仅在存有胃肠功能较差的情况下,术前才予口服缓泻剂及肠道抗菌药物,手术麻醉后放置胃管以便胃肠减压。

3.3术中保温护理

FTS理念认为,手术室温度相对较低、使用品后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此外,术中大量输注低温的液体,或使用低温液体冲洗腹腔或手术部位,均可导致机体温度降低。因此,术中需保持手术室内温度在24℃~26℃,加温输入或冲洗液体至37℃,必要时可使用保温毯,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感染以及降低分解代谢,促进快速康复。

3.4胃管、引流管的护理

对于胃肠道手术而言,胃管留置难以起到降低肠道压力、防止吻合口瘘的作用,反而会增加患者不适感、咽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术后留置胃管及引流管,易导致更大的安全隐患。部分患者因精神症状会反复拔管,造成出血和损伤。FTS观点认为,某些引流管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影响术后活动,增加卧床并发症。FTS组患者术后立即拔除胃管,未放置引流管,并加强了腹部症状及生命体征的观察。若因特殊原因留置胃管及引流管,术后24h应尽早拔除。

3.5术后止痛护理

患者术后的剧烈疼痛可能诱发或加剧其精神症状,导致出现过激反应,从而影响术后的康复治疗。FTS护理组使用镇痛泵72h持续镇痛,多数患者术后安静休息,没有烦躁不安表现。

3.6术后饮食护理

传统的护理理念认为,为避免肠麻痹和吻合口瘘,患者术后排气后方可进食,而FTS理念认为,术后早期进食,可减轻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状。且早进食还可促进切口愈合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功能的尽快恢复。患者手术清醒后,如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即给予5ml温开水漱口,每隔0.5~1h一次,术后6~8h可流质饮食,并根据对饮食的耐受性在术后24h内进食流质饮食,3d后恢复正常饮食。对于术后精神症状比较稳定的患者,还可予每天2~3次咀嚼口香糖的“假饲”治疗,以便能促进术后肠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肠麻痹出现的时间。

3.7术后活动护理

FTS理念认为,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6h可在床上进行更换,术后12h可下床适度活动,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需>5次,第2天开始可正常活动。制定术后康复运动计划,实行“起床三部曲”。

3.8输液与营养支持

研究表明控制急腹症患者术后的液体补充量有助于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此外,FTS的理念也表明,术中提倡控制性补液,及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应注重术后液体限制性的补充,鼓励患者宜尽早进食。未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通常无需常规的营养支持。

3.9出院护理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4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科室2012年9月~2013年2月份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护理教学查房50次,规范率为48%,不规范率为52%。3月份成立品管圈,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3~11月护理教学查房的规范率,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本圈由9名成员组成,圈名为:“精护圈”,精:代表精神科,意指精益求精、精心;护:护理;希望我们精神科护士工作能精益求精,给患者身心带来精心的呵护。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圈长为护理部主任,辅导员为业务院长(主任医师),圈员7名,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3名,均为自愿参加。组圈过程中每位圈员认真学习了品管圈活动理念、程度和方法,熟练掌握了QCC的使用技巧。

1.2.2选定主题:本圈应用5M选题法,圈成员分别通过对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级政策四个方面对选择主题进行评估,按每项5分、3分、1分进行评分,最后选定总分最高的“提高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的规范率”作为品管圈主题。选题理由:①近年来我院经验丰富的护士流失快,新护士多,导致整体护理业务水平有所下降,护理教学查房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和规范。②通过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让新护士掌握更多专科疾病知识和如何开展查房。③目前许多护士普遍存在缺乏问诊技巧,从而无法全面、有效的收集资料,影响护理计划的制定。

1.2.3现状把握:调查方法:品管圈活动开展后,圈员讨论设计了《精神科护理查房标准调查表》的问卷,对问卷调查表信度效度进行检验,Cronbachа在0.7以上,对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47名护士和3名医生。问卷共有20个项目,共100分。包含:护士查房前准备、护士问诊技巧、查房过程安排、患者的合作性、组织讨论等方面的内容。圈员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2月的50例护理教学查房分析记录进行汇总,对护理教学查房中不规范的原因查检。每次查房中存在着2个以上的不规范原因,我们将得分最低的项目称为主要原因。得分≥70分为规范,规范率=得分规范的查房次数/总查房次数。(24/50)=48%。将根据品管圈柏拉图(80/20)法则,护理教学查房中:查房前准备不充分、问诊技巧缺乏、收集资料不全面、护理诊断排序不正确共占82%,把这四项作为改善重点。

1.2.4设定目标: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不规范现况率×改善重点×圈能力),根据柏拉图80/20原则,由表1得到改善重点的累计百分比为82%,由圈员讨论确定圈能力为71%,将数据代入公式:目标值=52%-(52%×82%×71%)=21.7%,计算出QCC活动后护理教学查房不规范率降低为21.7%,既规范率提高为78.3%,故设定本次活动的目标值为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的规范率由48%上升到78.3%。

1.2.5要因分析:经过小组成员头脑风暴,应用“鱼骨图”分析法从护士、患者、方法、组织四个方面进行要因分析,找到了20个末端原因。①护士方面:环境、物品等准备不充分;缺乏经验和技巧;精神科知识缺乏等。护士要能够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和疾病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计划、干预和评价;还要具备沟通、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分析、综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我院护士流失快,新来护士缺乏精神科护理知识和经验技巧,不知道如何准备护理教学查房和进行问诊;并且提出护理诊断时没有考虑到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诊断顺序没按首优、中优、次优排列。②方法技巧:一些护士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制定护理计划时按部就班没有针对患者个体化的护理;问诊没有时间观念,缺乏层次感。③组织:护理教学查房组织衔接松散,没有整体性;中间穿插对疾病基础知识的复习连贯性差;最后的点评和评价不到位等。④患者方面:精神疾病患者,多数在急性发作与相对稳定期两种状态之间波动交替,患者这种时好时坏的状态导致他们不合作,使问诊受阻;而有些患者的症状特别丰富,当护士问诊时患者就东拉西扯;有的老患者故意隐藏症状。应用因果关联分析图及柏拉图分析,按照80/20原则选定要因,再进行真因验证,最终确定4个真因:查房前准备不充分、问诊技巧缺乏、收集资料不全面、护理诊断排序不正确。

1.2.6对策实施:从2013年3月起针对柏拉图归纳出的因素以PDCA的方法进行整改。每项对策实施均需有圈成员专人负责,规定具体时间和场地。

1.2.6.1护理查房培训:查房前准备要到位包括:环境、物品、患者、资料等。查房的环境安静明亮,按查房次序入座。提前让患者熟悉一下环境,消除陌生感。需要的笔记本,投影仪要提前准备好。查房前与患者沟通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熟悉患者的病例,禁止照本宣科。并且提前复习疾病相关知识,为患者和家属做健康教育打下基础。组织学习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标准,在全院开展护理教学查房观摩会,用《精神科护理查房标准调查表》现场进行打分,将查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和完善。

1.2.6.2理论知识培训:护理部制定培训计划统一对新护士进行精神科基础知识、疾病护理、护理程序、护理查房等进行培训并考核。

1.2.6.3技巧的培训:聘请我院年资高、经验丰富的胡主任医师给护士们讲解与不同精神疾病患者的沟通接触技巧;尤其是问诊技巧。智力测试时可借助道具等,比如计算卡片、具体物体等,使问诊不显得枯燥,并能全面收集资料。

1.2.6.4以护理部和科室两手来抓:临床科室将护理教学查房纳入科室护士能力考核一项重要指标;护理部抽查科室护理教学查房水平,并纳入科室绩效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双管齐下,督促护士提高业务水平。

1.2.6.5分享会:参加QCC活动的护士们,将自己的经验所想及时分享给科室其他护士,并带动其他护士组成自己的品管圈,一起进步。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有形成果:QCC活动后,将2013年3月~2013年11月的业务查房用《精神科护理查房标准调查表》进行打分,再次对我院临床科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下发问卷50份。问卷对象基本同前,只有2人不同。调查内容及方法与QCC活动前,收回问卷50份。得分≥70分,共43份,规范率=86%(43/50)。QCC活动后我院护理教学查房规范率提高至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11,P<0.01)。

3讨论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5

1.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护士应了解病人的多种需要,不同病种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需要。病人有共同的需要,也有个体化的需要。特别是对病人病史中的隐私和病情应做保密,绝不允许作为嘲笑的话题。如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焦虑抑郁状态的病人均存在需要被承认、被尊重,他们往往容易强调自己的躯体不适感和主观要求,反复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表现焦虑不安,纠缠医护人员,以此得到医生和护士的注意、接纳、承认和支持。此时护士要关心和体贴病人的心理需要和疾病的痛苦,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并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对护士有亲切感和信赖感。恢复阶段的病人,由于错误地认为得了精神病不光彩,被人瞧不起,无社会地位,并担心今后复发、遗传等问题,此时病人常产生自卑和轻生观念,护士绝不能忽视病人此阶段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应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使病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消除各种顾虑,树立正确人生观,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杜绝意外发生。

2.敏锐的观察力,确保病人安全

审慎思考,认真负责的工作,准确无误的行为,是避免发生差错事故,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也是护理道德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观察力是知识和思维的结合,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和正确的判断,并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体现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其中很重要的技能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及心理活动。如精神科一级护理中的三防病人(自杀、自伤、冲动毁物、逃跑)护士必须做到坚守岗位,定时巡回,对重点病人心中有数,及时发现和杜绝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隐患。

又如高度兴奋躁动病人或长时间呈木僵状态病人,其精神症状掩盖了躯体症状,加之病人缺乏主动描述不适体验,易造成躯体合并症而误诊或漏诊,如护士具有良好的医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术水平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就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杜绝差错或事故发生。超级秘书网

3.尊重病人的人格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6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8

【摘 要】目的:为有效提升精神科临床护理质量,论述品管圈在精神科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及成效;方法:我院精神科于2013 年6 月-2014 年12 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打造专业护理团队”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病患临床效果、病患与其家属满意度”等相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精神科临床护理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增强病患与其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品管圈;精神科;临床护理

当前伴随精神疾病被社会群体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如何查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扎实开展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病患与其家属要求是医护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院精神科于2013 年6 月-2014年12 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打造专业护理团队”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与经济效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组圈背景

选取2013 年6 月-2014 年12 月入住我院精神科的176 例病患,全部病患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8例,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时间”等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医护人员12 名,选1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圈长。依据我院优质护理的相关文件结合精神科护理的一般要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确定本次活动主题定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打造专业护理团队”本次品管圈活动共开展一年半的时间,圈员于每周定期参加圈会对活动期间的内容进行讨论记录。[2] 全体圈员通过品管圈活动总结影响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具体因素 。

1.3 对策拟制

针对上述所分析出影响精神科病患护理质量各类因素,全体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并敲定应对改善措施,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3.1 制定人性化入院宣教与检查内容

当病患入院时医护人员应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向病患与其家属讲解病房的环境、科室的主要成员等内容,帮助病患与其家属理解并掌握。病患入院时检查病患带入的鞋袜是否具备防滑功能,对存在“视力障碍、蹲起障碍、平衡失调与步态紊乱”的病患建立风险警示牌。依据该次品管圈活动主题由圈长与圈员共同起草宣教内容并整理打印成册。[3]

1.3.2 营造良好的休息与娱乐环境

“新鲜流通的空气、柔和的光线、舒适的床位”能够保证病患有良好的休息环境,病房内应定时进行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新鲜且温度在20oC 左右(湿度在60%左右)。全部病患应穿着宽松的内衣,定期清理换洗床单保持病患皮肤清洁。医院应为病患提供充足绿化面积的休息区方便病患进行户外活动,医护人员可依据病患的“年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等等组织一些适合病患的集团活动并鼓励其积极参加,例如“象棋、扑克、唱歌、羽毛球”等一些活动帮助病患有效释放紧张情绪。[4]

1.3.3 减少护理工作时间强化护理问题警示

由于精神科护理工作强度较高,各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流程需要准确设定。每4-6 小时定期轮班并设置护理人员休息区。病区走廊应粘贴图文并茂的健康宣传图片,每位医护人员的照片应上墙,便于病患与其家属的查找。此外,对于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作成相应的警示牌摆放于醒目位置,有效提升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并便于病患与其家属监督。

1.3.4 设置家属交流方式

医院应为病患家属设立交流活动日,医护人员需要给病患家属发放精神疾病的知识宣传手册,并将病患的病情及时告知其家属,降低家属的担忧。建立家属留言册,记录医患双方的意见与建议。

2 结果

2.1 病患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护理,两组病患的临床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病患“病情控制时间、护理依从性、意外事故发生、康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日本石川博士于1962 年提出了品管圈(QCC 质量管理)活动这一概念至今以有50 多年。本文研究证实通过该活动精神科的医护人员都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进行紧密分工合作,不仅运用品管工具进行细致分析查找出影响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具体因素,并积极的解决解决工作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善,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章飞雪, 于燕燕, 徐枝楼, 黄建莉,戴晓知, 黄瑜, 李云霞, 梁芸, 王莲群. 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3(02).

[2] 皮峻峰. 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0).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7

【关键词】纠纷;预防;护理;精神科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86-02

1纠纷原因

1.1 曲解精神专科正常的护理行为。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仍不普及,精神病人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缺乏精神疾病专科护理常识,当护理人员对有冲动、自杀、自伤等行为的患者施行保护性措施、进行危险品检查等精神专科的常规护理措施时,有些家属不能理解,认为护理人员没有同情心,损害了患者的尊严。

1.2 不能理解护理中出现的意外事件。

在精神科有时会遇到突发冲动、自杀、自伤等意外事件,造成患者自身或其他患者的伤害,有些家属则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护士,要求追究责任并给予经济赔偿。

1.3 精神科服务范围扩大,护士素质未相应提高。

由于精神医学的发展,临床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躯体疾患伴发精神障碍者、老年精神病患者夹杂症多的也明显增多。这要求护士不仅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还需具备其他各专科护理学的理论、技能和社会学、管理学知识。在精神专科人员短缺、工作风险大、工作环境差、专业长期不受重视的状况下,有些护士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执行不严甚至有章不循,如滥用约束性保护措施、不在规定时间巡视病房等;有些护士不思进取,业务水平低下,致病情观察不细,不能很好预见疾病的先兆、并发症等各种意外情况,即使想到也较偏面,贻误了最佳治疗、抢救时机;有些护士则由于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问题解释不清或不周到而产生误解等等原因引发纠纷,护士素质因素是引发纠纷的内在原因。

1.4 护理文书记录不能及时、准确、客观反映患者治疗护理情况。

临床工作中为完成硬性的护理任务,有时不能及时记载患者的病情变化,回忆录式的护理记录便诞生了。还有这种情况,患者明明当日没有大便,而体温单上却赫然写着,或患者虽然打了饭但没吃,却记录着进食好。这种回忆录式、无中生有式的护理记录,就不能真实、全面客观反映患者的情况。

1.5 管理问题。

由于受病房条件限制,各年龄段、各种精神症状的患者同处一个病区,护理时应根据不同特点安排病室和娱疗活动,以免相互影响或摩擦而诱发护理纠纷。另外,执行病区管理规定时应酌情。如探视制度规定应在规定时间内探视病人,但工作中常有例外,护士若不经耐心细致地解释而一味将探视者拒之门外,就易引发纠纷。

2防范对策

2.1 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利用护理查房和探视时间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重视对日常护理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解释说明,以达到防止或减少因病人及家属缺乏必要的精神医学常识而引起的护理纠纷。

2.2 加强教育,提高护士素质。(1)加强医德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职业道德,充分尊重、维护病人的正当权益,对病人和家属做到既关心体贴又坚持原则,主动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重视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防止精神科产生意外及护理纠纷的关键环节;(2)采取岗位培训和外出进修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护士不断充电,把精神科护士逐步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技术娴熟的专家型护理人才,是防止护理纠纷的技术保证;(3)落实和健全各项诊疗、护理常规和各项工作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可防止发生差错,提高护理质量;(4)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切实做好护理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分析不安全因素,研究相应对策,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结语

对于老年病人,具有明显的消极意念的病人,具有明显的冲动、逃跑行为者,精神疾病伴有躯体症状诊断尚未明确者等入科时,应利用床边交班,护理查房等形式组织讨论,将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在前,将事后质控变为事前质控,避免问题发生后再进行讨论总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同时,护理中也应做好现场控制,及时纠正护理问题,并不断探索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这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也是预防护理纠纷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郭 琨.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识,提高精神病防治水平[J].实用精神医学,2000,7(1):43.

[2] 刘革新.律师业务与法医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53.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8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精神科病房开展以“促进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分析影响科室护理质量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精神科的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3.66%下降至0.93%,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1.43%下降0.31%,住院患者冲动发生率由4.78%下降至2.64%,住院患者保护约束率由8.28%下降至5.13%,护士服务综合满意度由90.56%升至97.78%,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率82.78%提高到98.89%,与实施护理措施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是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 品管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70

品管圈指同一工作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活动[1,2]。为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有效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发生,2013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将品管圈应用于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重症精神科病区共有4个,每病区核定床位60张,床护比1:0.4,主要收治病种为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症抑郁、器质性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病种。平均每月每病区收住入院50人次左右。

1.2品管圈组圈在重症精神科大科内成立护理品管圈组织,设圈长1名,由科护士长担任;辅导员1名,由护理部主任担任;圈员12名,由精神科各病区护士长、病区总带教及护理骨干组成。

1.3确定主题及活动安排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精神科的工作现状和质量检查中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剖析,采用评价法最终确定“促进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活动主题,并拟定活动计划。每2周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1次,圈员回到病区后在各自病区同时开展活动。在讨论中肯定成果、分析不足,并将讨论的结果和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化管理,以巩固成果和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4存在问题分析通过2013年10~12月为期3个月的调查和分析,存在问题主要包括:(1)对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和防范不足。(2)患者冲动行为发生率较高。(3)患者保护约束率偏高。(4)护士质量意识较差,尤其年轻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性较低。

1.4.1对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和防范不足(1)责任护士在入院宣教时不认真,未能履行好职责。(2)宣教的材料过于粗略,不实用。(3)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接受能力受限。(4)病房设施不完善,卫生间没有防滑垫和扶手。

1.4.2精神患者冲动发生率较高原因分析(1)护士自身因素。护士对病情掌握不到位、不重视与患者沟通,风险评估不准确,年轻护士专科知识欠缺。(2)患者因素。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个性化需求未得到满足。(3)管理方面因素。住院环境较差、核心制度未落实到位、护士配备不足、健康教育措施未落到实处。

1.4.3精神病房保护约束率较高的原因(1)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未能严格掌握保护约束指征。(2)少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过于依赖保护约束措施。(3)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及时,导致患者保护约束时间偏长。(4)病情控制不理想。(5)护士工作量大,人手不够。

1.4.4精神科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性偏低(1)认识上有偏差,主观参与意识不强。(2)患者受疾病影响合作程度差。(3)护士未养成认真核对的习惯。

1.5设定活动目标经过全体圈员的集体讨论,设定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原来的1.43%降低至0.5%以下;住院患者冲动发生率由原来的4.78%降至2.8%以下;住院患者保护约束率由原来的8.28%下降至6%以下;护士对腕带使用依从性由原来的82.8%提高至95%以上。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改进,来提高精神科整体护理质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6改进措施

1.6.1加强跌倒风险预防宣传(1)责任护士认真进行宣教,护士长与责任组长不定期进行检查复核,复查结果与其奖金挂钩。(2)全科护士集体讨论,制定出最具科室特点的宣教材料,力求简单、清晰。(3)由责任组长或护士长向年轻护士传授宣教技巧,通过实境案例的形式进行演示。

1.6.2减少患者冲动行为 (1)改善患者的住院环境,布置病房温馨舒适,地面干净。(2)严格考核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3)精神科护士在与患者沟通前,必须详细了解病史,要知晓患者的症状、治疗和护理要点。(4)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保证护理安全。(5)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及时进行风险评估。(6)增加护理人员,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7)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8)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规定责任护士每日必须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

1.6.3严格约束(1)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精神卫生法,严格遵守保护约束相关制度。(2)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教育与管理。(3)对新护士加强带教与培训,使之掌握病情评估的方法。(4)与医师加强沟通,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手段。(5)根据实际患者数动态调整病区护士,减少压力。

1.6.4提高护士对患者腕带的识别能力(1)对护士认真培训腕带标示识别制度,且通过不良事件的案例教学以提高认识。(2)责任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与交流,讲解使用腕带的各种益处。(3)通过带教和护士长的检查督促,逐步养成护士认真核对腕带的习惯。

1.7评价指标2013年10~12月,4个病区共收治患者628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 2014年1~3月,共收治患者643例,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服务综合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住院患者冲动发生率、住院患者保护约束率、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率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护士服务综合满意度、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采集,抽样方法:每月1日、11日、21日,由每个病区使用机械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10名患者和当日值班的10名护士进行调查,实施护理措施前后各调查360例。

1.8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品管圈前后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表1)

2.2实施品管圈前后患者对护士满意度及护士腕带识别依从的比较(表2)

3讨论

品管圈活动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该活动强调让员工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主动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质量。特点是在被授予一定权利的一个小组中,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3]。

3.1在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活动前精神科护士工作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工作的积极性低。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士对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认可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使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更为增强[4]。

3.2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团队合作意识[5]通过定期的讨论,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提高了护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使精神科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同时,也使每一位员工相互之间更加了解,工作协调性和配合能力增强,每一次活动的总结都使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增强。

3.3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精神科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较多护士操作不规范,对基础理论、专科理论、护理常规、规章制度学习不认真,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为了使护理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护士自觉学习基础理论,专科理论、护理常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在科室进行自查自纠,主动寻找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发现的问题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改进。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品管圈活动是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

4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品管圈活动在本院尚为初始阶段,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缺乏认识,担心开展活动与日常工作有矛盾,其他部门对活动开展支持力度尚显不够[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管圈活动的效果。今后,我们将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与培训制度,把管理创新纳入绩效考核,促使更多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品管圈活动中来。在最贴近患者的基础护理上积极创新,及时发现基层护理人员的点滴成长,多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将品管圈活动持续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孙莉,尹安春.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3,34(16):94-97.

[2]潘海燕,颜波儿.品管圈活动在ICU医护人员手消毒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154-2155.

[3]高元芝.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8):100-102.

[4]李黎,郦萍萍,罗欣,等.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 (3):312.

[5]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4):381-382.

[6]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9

【关键词】 循证护理; 精神科; 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2-0095-03

doi:10.14033/ki.cfmr.2016.22.050

精神科疾病一般比较复杂、独特,患者在患病后,缺乏自知力,很难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在住院期间,患者的行为和表现对自身或者他人产生一定的伤害,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1]。因此,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使患者能够顺利的接受治疗,达到康复的目的。循证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有计划的进行护理活动,通过循证帮助护理人员寻找证据、应用证据,并结合临床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提升了护理人员护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2]。为了进一步探讨循证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在2014年2月-2015年10月对接受治疗的82例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循证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82例精神疾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5±7.8)岁;文化程度:初中级以下14例,初中以上27例;婚姻状况:未婚6例,已婚35例(丧偶3例)。观察组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19~57岁,平均(36.1±6.2)岁;文化程度:初中级以下16例,初中以上25例;婚姻状况:未婚5例,已婚36例(丧偶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躯体疾病,均经临床病理检查,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既包括对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危险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严格控制患者的精神状态,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给予精神兴奋、躁动患者采取积极地健康教育治疗,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护理陪护,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3]。同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1)循证问题。在精神科护理中,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人员要采取新的护理方法和知识来适应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认知、不能够主动诉说病情,甚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容易在住院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因此,为了使患者更快的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精神科护理成为重点难点问题[4]。(2)循证支持。根据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如医院的精神病科患者医案、百度文库、知网资料库等搜索相关资料,得到相关的理论文献选取有用的护理信息作为循证支持,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症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更好的为患者的护理服务。(3)循证观察。在精神科患者的大脑功能区出现絮乱,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自残、自杀或者伤人等不可控制的行为,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病情密切观察,通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抑制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5]。同时在用药后严密监视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约束措施,避免患者出现不安全事故。经过观察数据的分析,为患者提供具有科学性的护理措施。(4)循证应用。在实施循证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培养患者检查、用药、治疗以及护理的依从性,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6]。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存在认知缺陷,护理人员对一项工作内容需要反复的强调,并采取适宜的宣教方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宣教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宣教方法,有效的加深了患者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循证理论的支持下,护理人员需要按照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类,针对每一类患者的症状提出可行性护理方案,满足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从而使护理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及时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患者的不良习惯,同时向家属报告患者最新消息,使家属提高对患者治疗的信心,合理的配合和帮助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说服和安慰,有效地宣传精神健康常识,使患者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逐渐缓解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克服性格、心理上的缺陷,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经过有效地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精神疾病康复情况,并调查患者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延期出院的情况等。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过不同干预方式后,观察组23例患者提前出院,18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无延期出院者,对照组14例患者提前出院,17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10例患者延期出院,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患者在患病后,由于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常表现出缺乏自知、情绪失控、行为表现不符合常理等症状,在临床治疗中,不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加了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在20世纪末期,医学上出现了循证护理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护理中,对临床护理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7]。循证护理通过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以及循证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持续护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操作,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技能,同时降低了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目前,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护理人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治疗和护理理论,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针对患者的临床病症进行分析,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患者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精神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明确精神卫生的重要性,逐渐让患者提高认知,获得治疗、护理、用药以及检查的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在循证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针对特殊患者采取特殊的护理方法,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宣教,为了有效提高宣教效果,护理人员应该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健康宣教过程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宣教,提高患者的理解和记忆水平[8]。总之,在精神科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护理人员的护理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护理的依从性,逐渐缓解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克服性格、心理上的缺陷,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在研究中,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将接受治疗的82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1例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经过护理,观察组23例患者提前出院,18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无延期出院者,对照组14例患者提前出院,17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10例患者延期出院,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够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有效地识别和预防病症复发,促使了患者更快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精神科护理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燕,张蓉,詹少虹,等.三级护理评估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57-158.

[2]张华,蔡莹莹,潘玲.循证护理在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1):73-75.

[3]韦海潮.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157-159.

[4]冉成华,刘玉兰,梁敏.重型颅脑损伤后循证护理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1):189.

[5]李元春.精神科护理中循证护理应用价值的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13,9(20):604-605.

[6]庄淑萍.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2,10(15):289-290.

精神科护理论文篇10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4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护士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对病人的护理,而是要求达到以人为本的全面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规范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健康的心态。另外,护理工作负担重,所护理的病人病情危急,病人家属的要求过高,与同事、病人及家属的冲突等等都会给护士增添许多压力。精神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还要面对精神病人的攻击等威胁,由于病人家属合作较差等原因,她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正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压力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我院1995~2004年参加工作的精神科护士100名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法测试,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职称、文化程度、护理工作年限等)和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主要列出护士主要的工作压力源有以下五类。Ⅰ类压力: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压力;Ⅱ类压力: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压力;Ⅲ类压力: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压力;Ⅳ类压力:患者护理方面的压力;Ⅴ类压力: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本研究抽取在职的护士进行问卷测试,采用统一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先发放问卷,宣读指导语,在明确问卷的填写方式后由被试者独立完成问卷。

1.3 数据处理

调查资料的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00份,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年龄19~56岁,平均33.56岁。教育程度:初中3.6%,高中/护校33.4%,大专49%,本科15%。职称:护士37.2%,护师35.5%,主管护师23.4%,副主任护师15.9%。工龄:3~35年,平均11.97年。

2.2 护士工作的压力源(表1)

从以上统计来看,来自Ⅲ类压力最大,比如工作环境太拥挤,所需的仪器设备不足;其次是Ⅱ类压力,护理工作的地位低,晋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少,经常倒班、工资及福利待遇低;再次是Ⅰ类压力,上班护士少、工作量大;接下来是Ⅵ类压力,担心出现差错事故,病人及家属的不礼貌行为,病人不合作等;Ⅴ类压力最小,比如护理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少,缺乏其他医务人员的理解与尊重,与医生的矛盾与冲突等。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特殊的护理工作环境及护理工作本身带来的职业压力是引起精神科护士压力的主要来源,而国外许多研究证明,护士工作中主要的压力源为工作负担过重,所护理的病人病情危重及病人的死亡,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的不同,而精神科特殊的医疗环境与其他科室相比更为显著。

在中国,精神科护士在医院里直接面对精神病人,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其地位却比医生低得多,病人在出院后往往会对医生表示感谢,而对护士工作及贡献承认较少。精神科护士在物质上及精神上得到的奖励较少,而这两点对于提高一个专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自尊心及专业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对临床护士的学历继续教育机会较少而精神科更为突出,许多精神科护士中专毕业后通过自学达到大专,获得本科学历的比例较低,因而与同年资的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相比,精神科护士的晋升机会、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所以,应特别关心精神科护士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护士的情绪和感受,对护士进行减轻压力的训练,使护士能认识到压力对自己工作的影响,并尽可能采用适当的方法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职业压力带来的危机。

[参考文献]

[1]成平,崔风琢.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4):187-189.

[2]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

[3]李小琼,孙录,赖文琴,等.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4):275-276.

[4]梁正英,鲍立铣,宋咏红,等.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压力[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