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6:48:20

品德教育论文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1

音乐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上的崇高追求。首先从状态上来看,音乐是一种道德的三维存在,这三维即是行为、观念和形态。一些音乐观念、审美意识、音乐行为、乐音运动形态、乐器形态等即是音乐行为、意识和形态上的三维存在。其次从历程上来看,音乐是一种道德的历史存在。音乐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旋律、节奏、和声、速度和力度、曲式结构、音色、调式调性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意蕴,音乐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自身文化的发展过程。最后从内构上来看,音乐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是和德性相对应的。音乐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而后再从理性回到感性的过程,美学家认为,感性和理性的相统一即是美,我们感受到的音乐之美就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结果。音乐的产生和人的多种需要构成了价值关系,人的需要推动了音乐的产生和发展,音乐的逐步完善又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音乐适合了人,人必然选择音乐。

二、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是相通的,音乐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中进行品德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渗透品德教育要有艺术性

受教育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叛逆思想比较重,教师如果不注意方法,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勤于思考、讲究方法,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和途径,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要委婉,要具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渗透品德教育的直接方式是谈话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谈话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谈话运用的比较多,现在的钢琴课和声乐课中,教师都要指出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不足,并要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赞扬,指出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点睛之处,让其他学生也能更好的完成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施教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波动的,和老师配合默契,情绪较高或素质底蕴扎实的学生,完成的作业相对来说比较好;而思想被动素质比较不稳定的学生对作业具有抵触情绪,那么完成作业就会差些,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去和这些被动情绪较大的学生进行交谈,给他们进行品德教育,从他们的内心开始,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从思想上找出他们不想学习的根源,最终让这些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并心甘情愿的完成音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点评和讲解作品时,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和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既让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品德情操。

(三)渗透品德教育需注重德育的基本品质

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要注重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品德教育从教师的基本品质开始,循序渐进,根据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将诚实、责任、自律、奉献、同情、尊重、坚韧等基本品质融入教学之中,这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教育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具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关心同学、尊重师长、具有善良的同情心等等。

(四)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提是拓展教师课程资源

从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内容来看,品德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联系性非常强,音乐教育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等都有所涉及,这就对音乐教师的知识视野要求较高。在分析一个音乐作品时,不仅要懂得音乐的旋律、内容,还要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等,甚至还要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贝多芬的《命运》描写了作者与命运做斗争的坚强意志;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鼓舞波兰人民的的斗志而创作的。如果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讲解音乐的同时就会顺其自然的讲解一下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生平等,把德育自然而然的寓于其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得到了品德教育。

(五)渗透品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有目共睹,但是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更好的体现,怎样才能产生有效的德育效果是音乐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阅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推荐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结语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2

课堂教育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也是品德教育课的载体,更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提炼生活环境,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课堂课外活动中,发现问题,感悟生活。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老师倡导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转为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道德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并转化为行动而外显出来。如在教学《注意交通安全》一课时,老师将公共汽车作为一个切入点,把课堂装扮成车厢环境,并安排同学为司机,售票员,乘客,马路行人等各种社会角色。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激励,表演完成后,请表演及观看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将交通安全,秩序,礼仪等品德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意识和行动中。

2生活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陶行知对学生的解释为:生,即生活或生存。这个解释发人深省。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品德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不同地区生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风俗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要品德教育要根据学生周边的生活环境来进行适配结合。使学生在身边的社会活动中体验,获得进步。把课堂教育搬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真善美。比如开展各种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组织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新型建筑等活动,丰富小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等事物的有关了解;让学生走到街头观察交通实况,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必要性。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时,引导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洗一件衣服等。在生活中让学生养成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愉悦的态度,培养学生出动脑筋勇于创造生活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教育上分享对这些社会活动的感受,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思想。

3实践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3

霍邱二中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广大农村。随着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很多的孩子留守在农村,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或“教育”,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文明素养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不断老化,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监管,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存在诸多问题。霍邱二中的生源较差,不仅新生的入学成绩较兄弟学校低,而且很多学生在行为习惯、文明素养、思想意识等方面与兄弟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在霍邱二中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不仅是学校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完成新时期历史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客观需要。基于此,霍邱二中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提出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立项申请,以课题为载体,全面开展针对新时期学生特点的德育实践。

二、实施过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德育实践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我们首先结合课题的研究实际,广泛开展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和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现状调查,并以霍邱二中为实验样本,深入开展了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探索。1.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课题组分别制定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问卷调查表》和《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问卷调查表》,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全省范围内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和中学生的行为及习惯养成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充分分析研究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和习惯养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2.以霍邱二中为样本,开展德育实践课题组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的诸多问题,结合霍邱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际,制定了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实践规划,并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德育实践。首先是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每年开展三次主题教育月活动:3月份突出文明礼仪教育的养成教育月活动,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为抓手,提出治理“十乱”的管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有校本特色的文明礼仪规范;5月份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感恩教育月活动,强化学校与家长联系,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如何适时有效开展家庭教育进行培训,同时在每年的5月份母亲节时召开家长会,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9月份开展突出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月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已经累计开展了责任教育主题、法治教育主题、遵规守纪教育主题、励志教育主题等教育主题活动。其次是经常性开展大型签名活动,让学生告别不良习惯或远离不良诱惑。针对当前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大型签名活动,时间选在周一到周五的大课间,每次一至两个班级,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组织有关班级发出倡议,其他班级积极响应,签名后的签名簿悬挂于教室之中,以警示他人,教育自己。

近期,课题组主要开展的大型签名活动主要有:一是针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性,开展告别不文明陋习签名活动;二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开展告别网吧签名活动;三是结合学校为六安市禁毒示范学校的特点,让学生知毒、识毒,开展远离签名活动等。再次是积极开展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环境影响教育学生。主要构建四方面的校园文化:一是班级文化,定期开展班级文化评比;二是走廊文化,让杰出校友、优秀学生走进走廊,以他们的成长事迹、格言寄语丰富走廊文化内容;三是校园长廊文化,以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先进事迹来感染学生,同时通过读后感和演讲比赛来强化教育效果;四是寝室文化,校园文化向寝室延伸,以寝室的美化、香化、文化为目标,定期开展检查,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最后是积极开展以国旗下讲话为主要内容的持续性思想教育活动。每周一规范地举行升旗仪式,让班旗与校旗、国旗一同升起。国旗下的讲话一般由升班旗的班级同学代表和班主任进行,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的国旗下演讲;二是班主任针对发现的不良行为发表有针对性讲话等。3.撰写中学生教育读本为了更好地让课题研究成果持续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组从2008年底启动了《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的撰写工作。课题组先是编写了《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60讲》,在霍邱二中广播站每天播出一讲。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决定对该书内容进行扩充,尤其是2009年安徽第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结束以后,课题组把高中新课程的有关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内容写入了读本,最后定稿为18万字的《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100讲,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连续再版五次,累计发行近40万册。

三、实施效果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4

一、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物体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力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三、在物理实践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在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比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建设的本领。物理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实习,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矗(宁夏信息员陈哓东)""物理教学与德育""物理教学与德育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

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特别是充分利用教材介绍我国科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贡献,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沈括在力学和光学力面的贡献;“讲近代物理学时,介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当然也应承认在某些方面由于历史等原因与其他国家也还存在一些羞距,要适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把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四化建设密切联系起来。又如,把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结合到物理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再如,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崇高感情。

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方面,物理教材中同样也有不少内容。如邓稼先回国从事国防科研,为了保密的需要,几十年“消声匿迹”,虽然他的贡献极大,但以前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科学家们对待事业,不追求名利,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也是德育的好教材。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5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从原始社会时期,到当今的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经历了五个社会意识形态。每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都说明社会在前进、发展,而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不是统治阶级,而是人民大众,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党的中心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是围绕人民群众进行展开,这也就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念,能使他们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线,进而形成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文景之治”时期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这体现了劳苦大众的意愿,人们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实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减免农民税赋的政策,这也和我们现代社会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时展观,正确理解国策,坚信党的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明天会更加美好。

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用历史的观念看待问题,分析、判断、解决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是历史教育的又一个重要任务。虽然学习的内容是过去的历史知识,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关心的国家大事,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将成为今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所以说我们也在创造历史。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对当时历史人物以及社会的、哲学的、政治的、精神等诸多因素的分析,产生当时社会的历史观念。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念,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也会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如,我国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会议,中心议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军事建设,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重大决议。从历史角度加以解释与说明,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了,我们的改革还不完善吗?而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我们的改革还不完善,还有许多方面桎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生态等许多重大问题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只有建立一支听党领导,能打胜仗的军队,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保障社会稳定、人民安全。让学生深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为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各项重大决议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如果学生能够这样地分析社会问题,也就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6

***

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人在幼年时期,家庭、父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儿童的发展方向。其中品德教育价值观,即家长对孩子品德教育的态度,诸如对品德培养重视的程度、各种道德品质的评价性质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制约着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并产生着不同的教育效果。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幼儿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并与幼儿园教育、社会要求构成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或矛盾状态,分析这些倾向,对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和优良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存在如下倾向性问题:

一、从总体上讲,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心态比较普遍

在对幼儿培养上,不少家长片面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性格教育。北京IEA学前项目调查表明,家长对教养机构教育内容期望的9项供选择项目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读书”、“写字能力”的培养(北京市,6岁组地区为41.4%,镇47.02%,乡67.04%),选择率最低的是文明行为(城区2.32%,镇4.16%,乡7.09%),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幼儿园老师反映,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了吗,故事会讲吗,孩子在班上数第几名,等等。如果老师夸幼儿脑子聪明,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孩子品行上的缺点,就不屑一听,厌烦,甚至怀疑老师有成见。重智轻德是相当多父母的一种心态。而且随着孩子入学,这种倾向会更严重。当今中小学家长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重点往往放在对子女学习活动的管理上,用功第一,成绩第一,已成为家长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

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倾向,有其心理的和社会的原因。阿勃勒等认为,“在既不能决定又不能预见子女职业命运的社会里,双亲在其子女的教育上关心的焦点必然首先指向社会所期望的一般能力方面,而这种能力又主要被视为可以用学业成就来测定”。这可以说是家长教养心态的一种社会背景,也是现在以应试、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升学制度的反馈。我们认为,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出于急功近利,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个性和品德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材的。许多事实表明,有些人既使考上了大学,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的危机和动摇。

二、本应作为家庭教养重点的基本行为习惯培养受到忽视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则有所区虽。婴幼儿时期,家庭负有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少幼儿家长却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养。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首先,家长没有认识到婴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身具有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可塑性,如果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自然养成其依赖性。其次,家长对婴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婴幼儿时期为个体生活行为开始的阶段,也是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变成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不容易纠正。成人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培养习惯的敏感期、关键期,使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社会生活和幼儿人格、性格的发展。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一定安祥快乐。一个人有良好习惯,别人愿意和他接近,容易获得朋友,受到悦纳,能够适应社会而圆满地生活。另外,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自己上洗手间等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的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动自发、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学头脑,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性,因此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养的最佳效果。

三、某些传统美德遭致冷遇,新的观念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家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道德价值观也随之有了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如竞争意识、开拓精神等,也有一些消极倾向,如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基础文明遭致冷遇,新的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健全。在幼儿家庭品德教育中下述问题是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矫正的。

1.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家庭指导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规范化,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使孩子明确行为的是非,并严格要求其施行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观察发现,目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许多年轻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便委屈了他们,于是常屈从于孩子,放弃教育要求,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无分中外,在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一向从严。本世纪20年代,因受美国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的杜威(JohnDewey,1859-1952)所倡导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成人规范取向,转而重视儿童本身兴趣与个性的发展。于是在家庭教育上,一度趋于民主与宽容的管教方式。近二三十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无定向,行为无规范。一般认为,青少年之所以缺乏适应社会能力,与其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急剧变迁的现社会中,父母未能以适度的方法管教子女,致使长大后无法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现在父母管教子女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改变的取向可以用8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上述“八字诀”,不只是代表现今父母管教子女的新观念,而且经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凡是遵循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才是具有威信型的父母。据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Baumrind,1968,1971,1973)的研究和解释,只有威信型父母,才能够教养出具有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competence)的儿童。所谓工具性能力,是指儿童在对人对事的行为上,较多表现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性格特征。鲍伦德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低中年级儿童中,凡是具有工具性能力的学童,分析其家庭背景,几乎全是在威信型父母管教下成长的。除工具性能力之外,威信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儿童,另外也较多表现出友善、助人、合群、自信等特征。以前,心理学家曾担心过,父母严格管束孩子行为,将不利于儿童自信心与独立性格的培养。鲍伦德的研究,澄清了这一疑虑。成长中的儿童,在行为上是需要管束的。除了管束之外,必须配合其他条件,如对孩子管之、望之、教之、爱之四者兼备。

2.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西方社会在消费与生活领域内的示范效应对于一般群众和青年人的影响是强烈的、普遍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孩子、过份满足或即刻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少幼儿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变得不知珍惜物品、浮躁、任性、无克制力。这样的儿童往往追求享受,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不良少年。心理学家格罗克(Glueck)在哈佛大学从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和家庭,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犯罪并不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新现象,他只是那些来自儿童期的不良行为发展的延伸物而已;从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的“危险性”问题中,可以“预言”哪些儿童存在着成为青少年罪犯的可能。许多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是从追求吃喝玩乐开始的,他们犯错误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现出过分的物质欲求。如他们有反常的饮食要求,过分讲究饮食的口味,极力想吃好的喝好的,爱吃零食、嘴馋。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性成熟过程的到来,有些人为了满足生理和感官的需要,则可能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表现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意志薄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为了使孩子经得起青春期的考验,从小培养孩子需要的度量感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由斯马达教育中萌发的,继后被洛克、卢梭等所推崇的教育原则——限制物质享受,反对娇生惯养则是一种带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原则。需要的饱和容易使人心生怠惰而不求上进。人往往是借着一种“欠缺感”和“饥饿感”不断涌现奋斗的意欲而有所作为的。

在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对幼儿的教育应重视传统的尚俭精神。尚俭是为了养德。使他们用理智规范人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抗拒享乐至上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

3.忽视自立态度的培养儿童发展的方向是由依赖走向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就是做和孩子分离的准备工作,就是帮助孩子离开摇篮,逐步地不依赖父母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种目标也正与儿童内在的需要相一致。本来,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动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动找事情干的。如婴儿刚刚学会走路,外出时就不要人抱,非要自己走。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很喜欢做事。但是不少大人觉得让小孩子做事似乎就是不疼爱,于是常常照顾过多,包办太多,结果教养出依赖性强的儿童。

幼儿的自立态度或自立性,其重要体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理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服务技能。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社会是比较重视的。在美国有让小孩一个人睡眠的习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常常用一种网围在床的外面。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从一岁半就开始培养婴儿的自我服务技能。这是因为美国人十分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儿童、家长双方受益,而且还可以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现代欧美一些国家,也很重视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和生存训练。14岁的孩子就应当自己去找活干,挣一点生活费。18岁的孩子如果仍依赖父母,就会被人看不起,就连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耻辱。正是这种做法,成为保持民族活力的一种重要机制。这种教育观念是值得借鉴的。

幼儿的自立态度应该从小培养,父母不仅要结合其年龄,培养初步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提供机会使孩子对适合他的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他有某种选择权和决定权。只有通过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作出选择或决定,才能使他们从大量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只有当儿童真正地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任,他们才可能变得有责任心。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能作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很有可能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独立性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对于青少年要培养其个性、独立性。可是,较强的判断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孩子十几岁时一下子就具有的。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成熟的自主行为、责任感。否则容易抑制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还会给以后的教育,特别是少年期的教育留下隐患。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父母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需要警惕和克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样才能培养自主、自律、自强之人。

4.忽视幼儿协作精神的培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我国传统文化就特别强调“谦让”、“合作”、“乐群”等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的教养思想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积极意义。但是现在不少幼儿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自立”性格的培养,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关切以及对攻击行为的纵容。日常观察的典型行为就是,有些家长接幼儿回家常情不自禁地询问孩子“今天谁欺负你没有?”“谁要打你,你就打他!”等等。这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实际上这种语言或暗示必定会造成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极大障碍。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7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教育体制下,中学有着较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而中学时期又是学生时代的重要阶段之一,毫无疑问学生和家长会将更多关注文化课学习中,使得体育锻炼时间减少,加之社会和家庭对于分数至上态度,让学生产生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导致身体素质逐步下降。因此,初中生在校期间仅有的体育活动屈指可数。各中学对学校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宣传力度不大,重视程度较低,只是应付相关的检查和比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对教师的指导态度不满意;中学生参加课间操活动的动机不容乐观,主要动机是强制性的“学校制度要求”;中学生参与效果不甚理想,总体的活动强度都集中在中小强度以下,不能达到健身和积极休息的效果;在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收效甚微,课后感觉心情郁闷,多数中学生对课间操的开展意义并不理解。南皮县农村中学教师对思想品德认识不够全面,在参与过程中,除部分体育教师外,与学生沟通较少,参与率较低,没有充分起示范和教育作用,有些规定还是流于形式,视而不见。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和加强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到真知,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

体育教学是一项室外教学活动,它需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约力束来有效的进行体育教学。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集合、整队、队形、队列等体育教学活动的命令保证了正常的体育教学。这些体育教学思想包含着思想品德的思想,并延伸到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确:良好的体育队列队形思想是一个集体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保证,这种思想应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引导他们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于那些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学生进行约束和批评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爱表现自己上。这些主要体现在沉着、信心、自尊心极强、不求上进等。这些表现极大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的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把握学生的动向,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做到课上安全教学。例如在进行课间操练习的时候,选取几名自愿担当训练员的学生来练习课间操,比教师自己领操练效果要好,原因在于自愿领操的学生积极性高,耐心强。如果分成小组来训练更是好了。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体现的学生的表现性。作为体育教学者要抓住学生的这种特性,不仅能搞好教学,还能拉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

(三)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性

体育教学跟文化教学是一样的,它也具备着竞争的特性,大大小小的比赛无非都体现着这种特性,这种特性相应的激励着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发展这一特性能够加强班级的团结,能够加强学校的团结,有助于文化学习。因此,作为体育工作者不单单肩负着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在比赛中通过整体竞争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例如,每年各学校举行的校级运动会,这就是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竞争。

(四)体育教学中的规范性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规范性是体育教学的前提,它培养学生自觉性的能力,合理的约束力。体育教学本身形式多样,活动空间不一。没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不可能完成教学。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前,先制定必要的体育课堂常规,规范学生们的课堂行为,达到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很好地完成教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即为以思想品德教育辅助体育教学,也就是说通过思想皮的教育,培养学生纯真的道德品行。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学生的行为发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体育教育者只有把思想品德道德规范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以此作为要求和规范,在实践中去实施,去行动。

作者:王晓东 单位:沧县风化店乡中学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为道德教育的渗透

一、思想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行为思想比较懵懂的阶段,青春期的原因使得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奋斗方向。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己的特点,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认认真真地准备每一节课,让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接受,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热情节操,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老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学习结合实践,不仅加深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道德的乐趣。

二、良好的思想道德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的保证

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课堂氛围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但前提一定是老师的课堂准备应该足够充分,学生的积极性会足够高。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和学生进行交流,互相了解。由于初中生一直处于一个对任何事情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缺乏相应的耐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生动形象地贯穿知识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时视频,让学生自己表演等。

三、结合学生的心理条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由于初中生的年纪在13~15岁,性格不太稳定,没有形成一定的人格,同时也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对于现在的社会状况,使得现在的初中生很容易偏离自己的轨迹。所以教师应该及时纠正这样的错误发生,让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总而言之,道德教育应当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中,并且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道德品质好,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培养自己的人格,提升修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优秀。

作者:冯大俭 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中心中学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式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推进,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采用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读,教学过程仅仅依靠单纯的粉笔、教材和教师的嘴进行,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师的激情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难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利于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

(二)局限的教学内容

在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相对局限,基本的内容大多以理论性的内容为主,这样的教材内容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强化了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初中生很难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三)错误的教学手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错误的教学手段上。首先,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他们依然沿用说教、批评式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其次,在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二、如何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为各个学科的教学增加了动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其学科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情境教学法,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都是现阶段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扩大教学内容

针对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局限问题,我们在具体的创新教育方式的过程中,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不能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内容上。教师要根据社会热点及校园文明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能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领会其真正的含义,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理论性的知识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将僵化的知识变得灵活,易于学生掌握。

(三)有效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喜欢使用新媒体进行社交。因此,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创新。一是利用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给学生推荐一些能传递正能量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引导学生接触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三、结语

在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社会发展的情况,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手段等三个方面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作者:朱遐俊单位:江苏江都仙女镇张纲中学

第四篇:凸显教化功能,深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一、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德育以育人为主要内容,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学校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就目前而言,初中对于思想政治这一课程的教授与其他文化课的教授差别不大,整体来说,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要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可采取如下做法:利用特殊的纪念日,带领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将政治课教学与社区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结合起来。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严于律己,这能为初中学生提供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都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还要在思想政治课上全面挖掘其中涉及的一切德育因素,整合所有的现有资源,尽可能使学生在接受政治知识时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加强德育内容的纵横联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德育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小节都有所涉及。教材中关于人类生存、生产、发展等的内容是在教育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的习惯,关于中国国情、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这些内容都是有联系的。在初中政治教材中,无论是正文内容还是补充材料,有关德育的问题从本质上讲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从教材中我们发现,单从时间跨度上看,就涉及了社会形态、地域以及中外各个国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进行罗列和对比,加强德育内容的纵横联系,这对初中政治教学而言意义重大。在教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创设教学情境比以往显得更加容易。多媒体可以实现知识的声文并茂,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诠释知识。在新授课当中,课堂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往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旧知识回顾或者直接讲授新课的形式,学生学习兴趣较淡。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为初中政治课堂的导入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形式,比如视频导入、歌曲导入等,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时,在导入上选择了“无绳实验”的视频,学生在兴奋愉悦的环境下了解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视频中,学生看到,本来没有绳子的地方,其他人看到别人跨过去,自己也就跟着跨了过去,别人认为有绳子其他人也跟着认为有绳子,这就是从众现象,在导入中学生就对从众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

三、注重德育案例实时分析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8

对于当前整个茶道思想元素的综合应用来说,其更需要从精神理念和道德思维视角来认知和理解茶文化。无论是人本精神,还是包容理念,都使得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当然,应用茶道思想的基础前提在于对茶文化的轮廓,乃至茶文化的形成历程形成全面认知和具体理解。根据茶经等有关书籍记载表明,我国的茶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而早在征巴蜀时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记载。当然,茶文化真正形成的关键,则是在我国的唐代时期,此时茶文化体系突出表现为:首先,此时茶叶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全面提升,无论是茶叶生产、加工的水平,乃至茶叶产业的规模相对于以往来说都有了全面性提升。同时,整个茶叶产业,实际上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此时茶事活动,从传统的理论应用发展到实践升级。特别是,茶文化体系内涵中,理论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当然,正是茶文化体系的全面成熟发展,才为茶道的思想的发展与形成应用提供了基础可能。此外,在整个茶道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其饮茶活动时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饮茶活动,其中将文化理念,乃至精神艺术的整体认知等等都充分融入其中,比如茶道、茶礼等等诸多内容的出现,实际上诠释了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完善度和成熟度。不仅如此,此时儒家思想、道家学说等等思想理念,也融入到整个茶文化机制的具体展现之中。茶道思想从其基础展现上看,可以说是茶文化体系的核心诠释和表达,其中所给与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思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引导和价值启迪。最后,则是出现了很多与茶文化相关的经典著作,乃至茶画艺术、茶诗等等,实际上,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茶文化机制的深厚影响力。当然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我们应该清楚茶文化中所具有的美学理念和情感内涵,不仅成为我们更好应用茶文化的关键,同时也让茶文化的影响力实现了全面提升。我们认为茶文化机制中的美来自于社会大众的价值认同,乃至具体的情感接受。

2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足

就目前我们所实施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状况看,我们应该清楚,虽然整个教育机制和内涵,都实现了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但是具体的教育机制在构建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其中具体而言,其表现为:首先,我们所开展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机制中,其使用的思想品德素材,乃至相应的教学理念都缺乏与时代特色之间的深度融合,可以说,整个思想品德教学的更新度和完善度明显不够。而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来说,其中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关系学生健康思维的重要活动。其次,在我们目前所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其使用的内容过多关注的是知识教学与技能教育,忽略了学生自身健康习惯和学习意识的合理、有效培养,这就从本质上影响和限制了当前我们所开展高校学生培养活动的有效实施效果。最后,在目前我们所普遍实施的教育活动中,其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融入与应用。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文化观,如果我们对文化的具体内涵和应用价值进行系统化分析,不难看出,文化的融入和应用,其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培养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无论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当前西方文化,乃至现代思潮都是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机制中可以被我们具体应用的内容所在。

3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实施要求分析

对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来说,高校学生自身的具体理解,以及高校学生的普遍关注点,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实现了本质性和具体性变化。但是,在目前我们,所具体实施的教学机制中,忽略了必要的思想思维和价值启迪,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切实感知。完善的文化内涵和元素内容,正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当然,其中所缺少正确的文化应用观,尤其是未能对多种合理文化体系,形成正确的应用思维,从而使得文化与教育之间存在较大脱节。对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而言,其中更需要关注的是思想意识和文化理念的关注,所以,在我们开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时,必须注重文化诠释和思维启迪,特别是,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其忽略了必要的心理因素,从而影响了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匹配度和价值驱动力。所以,只有对当前学生培养机制和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与完善,才能满足当前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

4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茶道思想的应用机制

随着当前人才培养机制不断优化,如今在高校教学活动实施时,我们所需要考虑和应用的,不仅仅是教学知识内容上的完善与优化,更重要的是要站在高校学生培养的基础诉求下,通过系统化分析,通过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集中合理改造和整体、全面优化,从而才有可能实现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实施的最佳效果。尤其是茶文化体系内的精神思维,使得当前我们应用茶道思想成为一种具体可能。可以说,发挥茶文化元素的时代特性,不仅要认同其价值,同时,也要从文化精神角度出发。精神是一种内涵理念,也是精神驱动下的重要结果。而文化的融合精神和包容理念,也是整个文化体系实现不断创新和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本质。对于现阶段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只有以思想理念视角切入其中,才有可能为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优化实施提供基础可能。从我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始终倡导的是,一种“融合、多元”的文化观念,而在品茶的过程中,其实际上就是茶道思想体系中其包容性的价值体现。整个茶道思想体系化的应用过程,客观地看,就是美的价值传递,乃至精神理念的合理表达。当然,在这一具体过程中,茶道思想的理念也实现了全面提升和展现。当然,在我们将茶道思想系统化应用到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该对整个茶道思想的具体内涵进行系统化改造和整体优化,特别是选择茶道思想中,能够让学生直观有效感知的内容,结合整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理解与感知,确保实现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理想创新。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时,其中所传递和承载的,不仅是思想理念,更是一种意识上的合理引导和习惯上的整体优化,因此,可以说,如果我们能够将茶道思想合理应用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机制中,其所能够实现的,将不仅仅是思想内容上的完善与优化,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茶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5结语

茶道思想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极为成熟和内涵化的重要元素,在茶道思想内,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元素,同时也是思想理念的全面呈现,对于当前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而言,其中所需要融入的不仅仅是知识内容上的具体改造,同时也需要在立足学生培养诉求的具体需要中,通过系统化改造,从而实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全面创新与丰富。

参考文献

[1]陈曲,吕旭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日常思想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52-157.

[2]蒋东明,高庆勇.的思想教育艺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以《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17-119.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9

新疆南疆地区绝大部分为沙漠地,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南疆地区生产落后,尤其南疆的贫困县和农村,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苦,年平均收入不足500元的不在少数。贫困给当地社会带来了恶性循环,因为穷,许多孩子上不了学,南疆贫困地区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没能达到基本的小学教育水平。学校教育条件更为艰苦,如民丰等南疆贫困农村的学校,校舍条件极为简陋。泥巴搓成的粉笔,土块垒的桌凳。小学教室里坐的是孕妇与中年妇女,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让这些妇女来识字,扫除青壮年文盲。新疆少数民族,尤其在南疆,还由于地缘与宗教因素,一是远离内地,二是与中亚国家毗邻,受语言因素的影响,风俗习惯的影响,使得其表现为保守、独立、封闭的意识状态。自然环境的偏远贫瘠,南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贫穷,使学龄儿童与青少年上不了学,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学经成为宗教人士,要么务农。我国的农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这在新疆也不例外,务农无法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局面,他们只有过早地进入社会。因没能收到应有的教育,人生观尚未建立,长期的封闭、贫穷形成了狭隘、自私、求利、失信的价值状态。

2道家基本教育观念与新疆南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新疆南疆的教育现状,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交错复杂,对于一名新疆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对能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给以充分的品德教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要做到以德育人,育人的教师要首先过关。教师本身是否具备完善的品格,是否有深远、全面的道德认识;除此以外,教师是否能用合适、有效的方式影响少数民族青少年,以达到德育的目的。新疆的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工作在开展,但实效不很明显。脱离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教条化政治理论训教,很难让学生接受。没有关键点和针对性的品德教育,总是平均用力,既而无力。使得学生品德问题层出不穷,德育工作总是不到位。下面,谈谈从道家的传统精神角度出发,展开对新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2.1道家“天人合一”序位关系与德育

传统道家和哲学认识里,人类不是宇宙的主宰者,人的主观自我不是驾驭人与自然的真宰;人类只是组成宇宙的一个部分,是天、地、自然、人四方纬度中的一个纬度。所以人只有保持与天地、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才有可能摆脱相互残杀的功利主义厄运。对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当代许多问题青少年为利争先,以自我为中心,自满。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保持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一定要用暴力征服他人,征服自然,征服世界才能实现个人的“成功感”。正是由于文化精神的落后,导致生产力的落后。任何事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讲求礼正和人性之善的文化规则是可以支持民族长期发展的。道家的宇宙观与宇宙精神,给了我们宏大的精神境界和认识视野。“世界上各种争端连绵不绝,军事上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等等,一切争端都是出自生产方式的高低不等和由此导致的文化精神的高下差异。如果世界要寻求和确立一种真正的和平精神的话,只有那种强调和谐关系的,强调整体利益与个体牺牲精神的,强调因循客观序位的文化精神,只有它才具有倡导真正和平的能力,因为它的包容性的宇宙观与宇宙精神,足以使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载自《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唐帼丽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只有根植于道家传统的“天地人合一”宽阔、高尚的境界,用一种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考态度,提倡礼正和人性之善,才是维系一民族发展的根本。

2.2道家“实”与“信”与德育

中国是讲究诚信的国家和民族,行有信,言有信,史有信,文有信。其中文与史是对一个人诚信行为的文字载体,表明一个人行为的轨迹和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轨迹,同时也表明传统精神的延续轨迹。在《论语阳货》篇,孔子说道:“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毫无根据的记载、传播,不符合对人的言行诚信的要求。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已经抛弃了历史与传统真实记忆的精神,那么它的道德土壤和道德大厦也就崩裂与坍塌了。暴力恐怖活动,分裂分子丧失道德,歪曲历史,听信谣言。而拯救道德的唯一途径,在强调民族的诚信精神和信念。要加强新疆青少年对历史的学习,扎扎实实学习新疆的历史,深入了解旧新疆人民遭受的贫困和耻辱和今日新疆的巨大变化,真正体会这一切的来之不易。继承先辈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通过强化青少年的历史教育,从对历史实录精神的学习中获得诚信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新疆社会稳定、团结和睦的基本精神保证,有了它,才有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才有人与人之间真诚合作的态度。

2.3道家“礼”与“仁”与德育

“礼”与“仁”为道统中的儒家思想,仍是讲“天人合一”的序位和关系问题。“礼”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孟子说到:“曰:独乐乐,与人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个人的利益追求终究是有限的,只有个人与集体形成追求目标的整体时,有了对整体目标的远大认识,一个人对自我的满足或是对自己眼下的满足就不会看重,就不会做出目光短浅的事,就不会逞一时的物质之快,也就会跳出物质的局限性,去追求整体的稳定与快乐。“礼”学和“仁”学,提倡以完美健康的人格,亲和的态度,积极入世的精神,参与人生,参与社会生活。部分封闭、保守、狭隘的思想须被冲破,才有可能完善道德,更好地实现民族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传统中国精神,新疆人民世世代代用“礼”与“仁”中的亲和力量与人际关系,战胜重重困难和磨难,让一个发展繁荣的新疆呈现在我们面前。传统儒道思想给了新疆人民,乃至全民族以无穷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民族的前行。

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篇10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政治教师要彻底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开发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资源,拓展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把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引进课堂教学,筛选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教案,实施活动过程。比如,在教学《关心体贴父母》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待学生沉浸在母爱的回忆之中时,教师再饱含深情地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好吗?能给老师说说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深深的回忆,纷纷真诚地述说着父母对自己的感人故事。“是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而我们又爱自己的父母吗?”教师话锋一转就切入课题:“那谁来说说你平常是用怎样的行动来爱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又是怎样关心体贴他们的呢?”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欢快地自主发言,诉说着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幸福的喜悦。最终学生从中感悟出:关心体贴父母,应以自己的良好表现给父母带来欢乐,让父母为自己少操心,能够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整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可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理论课,而应针对教学内容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二、活用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教材中插入的一些事件、插图和场景,都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实际的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这些生活素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范围,启发学生走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组织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自主阅读教材,设计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教材内容,感受现实生活,受到思想熏陶。具体场景如下: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全家照,上课时向同学介绍自己家人的有关情况,讲述家庭生活的感人故事,真切感受父爱、母爱的真诚和无私,并启发学生思考既然父母如此关心我们,爱护我们,那我们又该如何报答家庭,如何感恩父母,并以此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珍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家人的至纯情感,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深恩。此外,教师还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生活教育资源,创设活生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会高尚的思想品德,从而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比如,在教学《尊重他人劳动》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让学生合作讨论,发表意见,并且当堂决定开展班级爱惜粮食活动比赛。通过学生民主商议,设计活动步骤,制定比赛细则,再通过结对互评、板报宣传、广播站播放等形式,促使大多数学生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渐渐地,珍惜粮食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响应,学生不但在学校不乱扔馒头,乱泼饭菜,而且在家里也改掉了浪费粮食的坏习惯,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

三、体验现实生活,适应社会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多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以便日后适应社会,快乐生活。但现在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有的学生家长只看重书本知识和学生成绩,使分数成了部分学生的奋斗目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即使成绩很高,考上了名牌大学,却仍然不会生活,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也是多彩的,生活的滋味不只是在书本上体味到的,学生还必须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因此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必须要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