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1:39:16

精神科护理人员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1

人性化管理即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他们工作具有较高的应激危险性。持续的应激对心身健康和工作质量有明显影响,因此了解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应激源,掌控应对应激的方法,能有效地增强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提高工作质量。

1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因素

1.1特殊的工作环境与特定的服务对象精神病医院地理位置大都较偏僻,现行的封闭、半封闭管理模式又使他们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状态,加之服务对象的危险性,极易导致心理失衡。

因此,要求精神病患者的一切活动均不能脱离护士的服务视线,方能保证患者和自己的安全。使得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对工作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

1.2客观形势使护士产生压力医院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管理者就必须抓好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模式,加之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纠纷的增多,迫使护士在进行任何操作时,都必须各尽职守,精心细致。研究表明,工作难度越大,应激强度越高,越易引发心理问题[2]。尤其是刚参加工作及专业素质偏低的护士,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工作中常常受挫,极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1]。

1.3轮流工作制的心身反应患者连续的治疗,护士实行轮流工作制,不分昼夜,不管花费多长时间,消耗多大体力,都要格守职责,导致生活规律的改变,引起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变化,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理压力。特别是午班和夜班的护士,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常在工作人员较少,或夜间实施,护士既要完成日常治疗和护理,又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杜绝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护士在工作期间心理高度紧张,心身疲劳,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研究报道[2],巨大的工作压力易使护士群体中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增高,出现习惯性便秘、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甚至产生疾病等。

1.4社会的价值与评价由于受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偏见的影响,社会在对精神病患者歧视的同时,对精神科护士社会价值的定位较低,对精神科护士的社会贡献不能正确看待,认为其工作没有意义。尽管精神科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未被社会及部分医院管理者的完全认可,仍然认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好医嘱,看管好患者不出事",从属于医疗工作,认为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医院出台的各项制度,医生具有绝对优势,精神科护士的辛劳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使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及满足感和成就感等,主观上形成不良的身心疲劳状态。

2管理对策

2.1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各级卫生管理者要为护士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的工资、夜班待遇,以解除护士的后顾之忧。还要尽可能地解决护理人员的数量结构不合理等情况,缓解护士的身心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优秀护士公开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定期选派一定人员培训、进修。医院的各项决策中要注重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护士的主人翁意识。

2.2适时的心理疏导护士长要充分认识护士可能形成的一些紧张因素的影响,积极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各种压力,充分发挥护士的聪明才智,关心护士冷暖,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奋进,还要通过各种沟通途径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情况下护士的心态,给予及时疏导,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机会释放,以保持心理平衡。

2.3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压力源(1)要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正视自身价值,精神科护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睦幸福,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摆脱精神疾病的折磨,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这就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意义所在。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达到毫不利己的医德境界,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2)要注重培养护士对挫折及困难的承受和应对能力,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修养,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心理防御。(3)引导护士保持平和心境,运用各种方式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4)合理安排工作、学习、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旺盛的精力。(5)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疏导、松弛精神紧张状态,维护其身心健康。

2.4尽力满足护士生理及心理需求实行固定班次,护士长根据科室具体情况随时增加班次人员力量。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以确保人力的合理使用,同时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并经常征求护士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设,满足护士的合理需求[3]。

2.5运用价值激励法激励的过程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护士长要在工作中运用价值激励法帮助护士相信自我,挑战自我和成就自我,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遇到特殊情况的患者和家属,关键时刻护士长要敢于承担责任,维护护士的尊严。护士除了需要同伴、朋友、家属、对自己工作的赞扬与鼓励外,她们更注重的是来自领导的信任和鼓励。因此,护士长要学会称赞护士,对表现突出的骨干护士运用人性化的激励理论,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对有潜力的护士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优质服务、高效率工作、有创见性建议的护士给予奖励、表扬,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即:努力干,得到表扬;再努力干,又赢得新的赞美。使护士劳动价值得到更多认可,满足他们成长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护士人性化服务的自觉性。对于护士的缺点和错误,护士长要态度诚恳,耐心教育批评,促之改进,总之,护士长要注意工作作风,做到对下属态度公正,赏罚分明,才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2.6运用感情激励法护士长要了解自己的下属,知道她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与她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工作上关心、政治上教育帮助、生活上体谅照顾、学习上鼓励支持。做护士的知心朋友,帮助解决生活中困难,创造和维持一种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与温暖友爱的环境,引起护士情感上的共鸣。我院自2003年实施人本化管理以来,收到明显效果,在此仅供同道们借鉴。

总之,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从细节入手,与护士建立起理解、支持、和谐、友爱的关系,在护士中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护士长事事从"假如我是护士"的角度考虑,最大限度地理解护士心情,并为其解决问题,积极与护士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受到护士们的拥戴。

参考文献

[1]靳永萍,张红,阚春梅,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111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2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中医药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目前,护理工作面对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均不断延伸,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护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中医药人文素养,只有学会认识人、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才能运用人本理念来服务于人[1]。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疾病特殊性,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中人文素养状况备受关注。本研究就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素养,促进中医药护理事业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2月医院精神科9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取得护士资格的在职护士。②精神科护理年限≥1年。③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入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5~47岁;工作年限1~20年;学历:本科及以上60人,专科35人;职称:主任护师3人;副主任护师10人;主管护师18人;护师24人;护士40人;用工性质:在编56人,合同39人。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1)评价表。制定《精神科护理人员中医药人文素养评价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总分100分,包括中医药基本知识(权重10%)、中医药综合应用能力(权重15%)、对中医药社会效应的态度(权重10%)、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权重65%)4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子条目。其中,“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下设4个二级条目。①D1:“天人合一”精神。具备标准为关注患者的情志状态,能够顺应气候、季节、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养生干预。②D2:“精诚合一”精神。具备标准为会积极促进和提升护理知识与技能,愿意参加学术活动,敢于指正不恰当的护理行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遵守诚实原则。③D3:“以人为本”精神。具备标准为尊重,关心患者,提供符合患者及亲属需要的护理,工作中很少掺杂个人情绪,维护患者隐私权,对患者一视同仁,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④D4:“谦虚合作”精神。具备标准为能够努力在同行间搭建平等合作关系,相互审查,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持续进行自我评价。评价体系采用量化数字评分法,掌握度采用李克特4分量表法赋值,分为四级。0:完全没听说过,完全不知道;1:了解过内容但不知具体所指;2:基本掌握概念,知道部分内涵;3: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能够指导实践应用。分值越高表示护理人员中医药人文素养程度越好。(2)调查问卷。由科室自拟《精神科护理人员资料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内容包括年龄、职称、学历。1.2.2调查方法向精神科护理人员发放《调查表》和《问卷》,由其依据自身实际匿名填写。1.2.3质量控制《调查表》及《问卷》条目的形成由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严格依据“中医药人文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从文献中获取相关条目后,依据精神科所需中医药人文素养的内涵并遵循全面、可比、可操作、可量化、简明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4个维度,并寻找对应的二级维度与三级维度。问卷由研究小组专人发放,使用统一指导语,当场发放,现场收回。

1.3观察指标

①《调查表》和《问卷》的收回率。②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现状。③影响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数据,占比采用(%)表示,行χ2检验;得分用(χ±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表》和《问卷》收回情况

共发放《调查表》和《问卷》各95份,全部收回。

2.2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现状

结果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得分为(85.31±8.90)分。见表1。其中,“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的D1~D4个子条目中,具备D3者占比最高,达94.73%。见表2。

2.3影响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因素

年龄比较结果显示,45岁及以上者中医药人文素养评分较高;学历比较结果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中医药人文素养评分较高;职称比较结果显示,副主任及以上级别者中医药人文素养评分较高。见表3.

3讨论

中医药融合了儒道和佛文化的精华,凝聚了祖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精神科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中医药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关心患者,发自内心地进行支持与理解,照护患者的身心,从而提升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对中医药的信任与支持。目前,有关该课题内容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调查了医院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设计了《调查表》和《问卷》,从4个维度开展了调查。其一,中医药基本知识。原因在于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与其对中医药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其二,中医药综合应用能力。中医药人文素养体现在许多中医护理技术中,而中医药综合应用能力是许多“中医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强调的维度。其三,对中医药社会效应的态度。中医是科学,具有自己的特性,护理人员应正确认知中医药人文素养,既不抬高,也不贬低。其四,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该维度包括4个二级条目:①“以人为本”。中医药认为“天地万物,莫贵于人”,故医者应“潜于医道,济世救人”[2-3]。②“精诚合一”。精于高超的技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只有精诚合一,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③“天人合一”。中医药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疾病与健康,认为平衡、和谐在人类的身心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④“谦虚合作”。中医药的思想彰显了谦虚谨慎,礼仪待人的医德医风。本研究结果显示,医院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得分为(85.31±8.90)分,提示就整体而言,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水平较高。魏琳[4]等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视人文素养者占98.06%。提示人文素养得到了医疗领域的广泛重视。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还显示,护理人员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的评分较高,具备“以人为本”精神的占比最高,达94.73%,反映出医护人员对人文素养的认可度较高,且能将其用于工作当中。“以人为本”是现代护理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社会大众对护理人员的重要要求。有研究表明,中医人文护理应用于临床具有明显的优势[5]。但实践发现,其实施过程却面临重重困难。笔者认为,这与护理人员的中医人文素养密切相关。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工作的实施者,其素养水平影响着中医护理开展的质量。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对护理人员的培养,实施有针对性(涵盖中医基本知识、中医药人文精神和思维等)的继续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知识,提升中医药人文素养和护理水平。本研究对影响护理人员中医药人文素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职称为主要影响因素。提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对护理人员实行“分层”“分级”管理,稳定护理职业队伍。综上所述,医院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水平整体较好,今后应进一步强化护理管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其中医药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蔡莹莹,李天庆,王燕森,等.创建“医艺同舟”文化品牌提升人文素养[J].中国医院,2018,22(2):6061.

[2]刘永辉,覃倩倩,蔡同泽,等.历代中医人文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启示[J].中医药导报,2019,254(22):142145.

[3]李小峰,陈晓娟,陈腊年,等.“六心”护理理念教育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8,33(13):5557.

[4]魏琳,徐永柱,果磊,等.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医学人文素养的认知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6):789792.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3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中医药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目前,护理工作面对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均不断延伸,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护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中医药人文素养,只有学会认识人、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才能运用人本理念来服务于人[1]。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疾病特殊性,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中人文素养状况备受关注。本研究就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素养,促进中医药护理事业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2月医院精神科9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取得护士资格的在职护士。②精神科护理年限≥1年。③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入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5~47岁;工作年限1~20年;学历:本科及以上60人,专科35人;职称:主任护师3人;副主任护师10人;主管护师18人;护师24人;护士40人;用工性质:在编56人,合同39人。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1)评价表。制定《精神科护理人员中医药人文素养评价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总分100分,包括中医药基本知识(权重10%)、中医药综合应用能力(权重15%)、对中医药社会效应的态度(权重10%)、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权重65%)4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子条目。其中,“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下设4个二级条目。①D1:“天人合一”精神。具备标准为关注患者的情志状态,能够顺应气候、季节、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养生干预。②D2:“精诚合一”精神。具备标准为会积极促进和提升护理知识与技能,愿意参加学术活动,敢于指正不恰当的护理行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遵守诚实原则。③D3:“以人为本”精神。具备标准为尊重,关心患者,提供符合患者及亲属需要的护理,工作中很少掺杂个人情绪,维护患者隐私权,对患者一视同仁,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④D4:“谦虚合作”精神。具备标准为能够努力在同行间搭建平等合作关系,相互审查,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持续进行自我评价。评价体系采用量化数字评分法,掌握度采用李克特4分量表法赋值,分为四级。0:完全没听说过,完全不知道;1:了解过内容但不知具体所指;2:基本掌握概念,知道部分内涵;3: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能够指导实践应用。分值越高表示护理人员中医药人文素养程度越好。(2)调查问卷。由科室自拟《精神科护理人员资料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内容包括年龄、职称、学历。1.2.2调查方法向精神科护理人员发放《调查表》和《问卷》,由其依据自身实际匿名填写。1.2.3质量控制《调查表》及《问卷》条目的形成由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严格依据“中医药人文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从文献中获取相关条目后,依据精神科所需中医药人文素养的内涵并遵循全面、可比、可操作、可量化、简明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4个维度,并寻找对应的二级维度与三级维度。问卷由研究小组专人发放,使用统一指导语,当场发放,现场收回。

1.3观察指标

①《调查表》和《问卷》的收回率。②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现状。③影响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因素。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数据,占比采用(%)表示,行χ2检验;得分用(χ±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表》和《问卷》收回情况

共发放《调查表》和《问卷》各95份,全部收回。

2.2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现状

结果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得分为(85.31±8.90)分。见表1。其中,“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的D1~D4个子条目中,具备D3者占比最高,达94.73%。见表2。

2.3影响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因素

年龄比较结果显示,45岁及以上者中医药人文素养评分较高;学历比较结果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中医药人文素养评分较高;职称比较结果显示,副主任及以上级别者中医药人文素养评分较高。见表3.

3讨论

中医药融合了儒道和佛文化的精华,凝聚了祖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精神科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中医药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关心患者,发自内心地进行支持与理解,照护患者的身心,从而提升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对中医药的信任与支持。目前,有关该课题内容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调查了医院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设计了《调查表》和《问卷》,从4个维度开展了调查。其一,中医药基本知识。原因在于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与其对中医药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其二,中医药综合应用能力。中医药人文素养体现在许多中医护理技术中,而中医药综合应用能力是许多“中医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强调的维度。其三,对中医药社会效应的态度。中医是科学,具有自己的特性,护理人员应正确认知中医药人文素养,既不抬高,也不贬低。其四,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该维度包括4个二级条目:①“以人为本”。中医药认为“天地万物,莫贵于人”,故医者应“潜于医道,济世救人”[2-3]。②“精诚合一”。精于高超的技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只有精诚合一,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③“天人合一”。中医药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疾病与健康,认为平衡、和谐在人类的身心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④“谦虚合作”。中医药的思想彰显了谦虚谨慎,礼仪待人的医德医风。本研究结果显示,医院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得分为(85.31±8.90)分,提示就整体而言,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水平较高。魏琳[4]等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视人文素养者占98.06%。提示人文素养得到了医疗领域的广泛重视。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还显示,护理人员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思维的评分较高,具备“以人为本”精神的占比最高,达94.73%,反映出医护人员对人文素养的认可度较高,且能将其用于工作当中。“以人为本”是现代护理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社会大众对护理人员的重要要求。有研究表明,中医人文护理应用于临床具有明显的优势[5]。但实践发现,其实施过程却面临重重困难。笔者认为,这与护理人员的中医人文素养密切相关。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工作的实施者,其素养水平影响着中医护理开展的质量。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对护理人员的培养,实施有针对性(涵盖中医基本知识、中医药人文精神和思维等)的继续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知识,提升中医药人文素养和护理水平。本研究对影响护理人员中医药人文素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职称为主要影响因素。提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对护理人员实行“分层”“分级”管理,稳定护理职业队伍。综上所述,医院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中医药人文素养水平整体较好,今后应进一步强化护理管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其中医药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蔡莹莹,李天庆,王燕森,等.创建“医艺同舟”文化品牌提升人文素养[J].中国医院,2018,22(2):6061.

[2]刘永辉,覃倩倩,蔡同泽,等.历代中医人文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启示[J].中医药导报,2019,254(22):142145.

[3]李小峰,陈晓娟,陈腊年,等.“六心”护理理念教育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8,33(13):5557.

[4]魏琳,徐永柱,果磊,等.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医学人文素养的认知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6):789792.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4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安全问题;认知状态;风险管理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为人们的精神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从而逐渐提升精神病的发病率,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精神病发病率达到了17.5%,对我国人民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造成较大危害[1]。当人们精神异常之后,会对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性格孤僻、易暴躁、意识障碍等,导致患者难以准确对事情进行思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作出一些危害自身与他人的事情,如甘肃某19岁女孩跳楼自杀,湖北武汉22岁精神残疾2级患者砍杀面馆老板等,这些血淋淋的案例都表明精神病对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具有较大的危害。所以,想要最大限度上减少这些不良事件的出现,需要确保精神科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患者安全问题认知状态。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精神科工作的86名护理人员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精神科工作的86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3.16±8.25)所,在学历方面,本科30名,大专48名,中专8名,工龄1~30年,平均工龄(14.45±10.62)年。1.2方法。针对我院精神科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设计出相应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问题的认知状态。该问卷由六个维度构成,一是人员,包括业务能力、文书编写、自我保护意识、交流能力以及责任观这5项内容。二是制度,包括人员不足与管理方案滞后2项内容。三是患者,包括患者暴力倾向、逃离医院以及家属拒绝治疗这3项内容。四是药物,即药物的不良反应。五是基础设施,包括保护设施不足、环境安全隐患2项内容,六是其他因素,包括意外事件频发与并发症[2-5]。每项内容当中,有“是”与“否”两个选项。调查过程中,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共发放问卷86份,回收问卷86份,所有问卷均符合要求,问卷有效率为100%。问卷回收后,通过对问卷的整理与分析,确定出最终结果。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问题的认知状态。由调查可知,所有维度当中,共有75名护理人员了解患者意外事故频发的安全问题,占比达到了87.21%,之后是暴力倾向,共有71名护理人员,占比为82.56%,后续3名依次为逃离医院、人员不足、管理方案滞后,人数分别为64名、62名与56名,占比为74.42%、72.09%、65.12%,具体如表1所示。2.2不同学历与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风险了解程度的关系。由研究可知,护理人员学历水平存在差异,风险了解程度略有不同,其中,学历为本科的最高,占比为90.00%,中专学历次之,占比为87.50%,最后为大专,占比只有58.33%,几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2.3不同工龄与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风险了解程度的关系。由研究可知,护理人员工龄存在差异,风险预见程度略有差异,其中,工龄超过15年,了解程度最高,为92.86%,5~15年,次之,为43.55%,最后为低于5年,了解程度只有40.00%,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如表3所示。

3讨论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5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状况,为制定精神科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导致职业损伤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表,对36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职业防护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意外损伤以针刺伤及患者攻击致伤最常见,发生率分别为85.8%与80.6%,针刺伤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结论加强护士安全教育与管理,有效采取职业损伤的预防措施,规范处理流程,减少职业损伤。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职业防护

Investigationsandanalysesofoccupationalinjuryandprotectioninpsychiatricnurses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occupationalinjuryandprotectionstatusinpsychiatricnursesinordertoprovidebasesformakingprotectivemeasurestoavoidoccupationalinjuryproducedbyoccupationalexposure.MethodsInvestigationsofoccupationalinjuryandprotectionstatuswereconductedwithaselfmadequestionnairein360psychiatricnurses.ResultsNeedlelesionandpatient''''saggressiveinjurywerethecommonestoccupationalinjuries,incidencesofthemwere85.8%and80.6%respectively.Needlelesionwasmainpathophorousroute,andnurseswerelackofknowledgeofoccupationalprotection.ConclusionInordertoreduceoccupationalinjury,weshouldstrengthennurse''''ssafetyeducationandmanagement,takeeffectiveprotectivemeasuresandtostandardizeworkingtechnologicalprocess.

【Keywords】Psychiatricdepartment;nursingstaffs;occupationalinjury;protection

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是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的重要话题。精神科护理的对象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对普通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风险,同时还要面对随时可能遭受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行为而造成伤害的危险。为探讨目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的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损伤,作者对36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2005年11月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36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6名,女314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8名,护师80名,护士260名。

1.2调查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职业损伤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心理因素,职业防护相关内容。共发出问卷360份,收回360份,回收率100%。对收回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2.1.1意外损伤调查对象认为在工作中威胁最大的意外损伤:患者直接攻击致伤198名(55.0%),针刺伤86名(23.9%),安瓿割划伤68名(18.9%),工作中摔伤6名(1.7%),其它2名(0.56%)。曾遭受损伤的人数:遭受过患者不同程度的攻击290名(80.6%),其中患者抓伤或咬伤最为常见,占70%;发生过针刺伤309名(85.8%),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45.2%是在操作完毕回套针帽时,41.5%认为是在注射操作时;安瓿割划伤230名(63.9%),主要原因是认为玻璃易碎(59.6%),其次是不易折断(22.4%)与手未保护好(12.2%);工作中摔伤46名(12.8%),其他40名(11.1%)。

2.1.2生物因素在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病原体对护士造成影响的调查中,52.2%的护理人员认为接触患者血液产生职业风险最大;216名(60.0%)认为传播疾病风险最大的途径主要是针刺伤,其次分别是通过呼吸道(22.8%)、皮肤粘膜破损(13.1%)与安瓿瓶割划伤(4.1%)。认为针刺伤对护理人员健康存在威胁,其中:传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占47.8%(172名),艾滋病占43.3%,普通细菌感染占7.8%,其他传染病占1.1%。

2.1.3物理化学因素护理人员认为,在工作中理化因素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化学消毒剂、辐射、地面滑、化学药品、噪音等。认为辐射主要来源于紫外线,噪音主要来源于患者。

2.1.4心理因素46.7%的护士认为在工作中存在很大心理压力,37.2%认为有较大压力,只有8.9%认为偶尔感到有心理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于病房环境(28.3%)、工作强度(26.7%)、管理要求严格(22.2%)、专业技术要求高(11.7%)、患者或家属(11.1%)。

表1影响因素与防护情况调查(略)

2.2职业防护情况职业损伤的处理流程的知晓情况,只有18.2%的护士表示很清楚,有23.9%认为完全不知道。认为接受过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专业防卫训练的占88.6%,注射时要戴手套的占60.2%。认为发生针刺伤后应采取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为:挤压并消毒伤口、查血和免疫注射者149名(41.4%);对伤口进行挤压、冲洗后消毒处理者175名(48.6%);只需消毒伤口者36名(10.0%)。

2.3职业损伤的影响因素与防护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55%的调查对象认为对精神科护理人员威胁最大的意外损伤是患者攻击致伤,其次是针刺伤、安瓿割划伤。其中290名曾经遭受过患者攻击,发生率达80.6%,针刺伤与安瓿割划伤发生率分别是85.8%与63.9%。提示在精神科护理职业中导致意外损伤很常见,与国内外关于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报道有所不同。美国有报道[1,2],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占职业意外损伤的2/3,国内许多报道[3~5]亦以针刺伤占大多数,发生率均在80%以上。由此可见,精神科护理人员除易发生针刺伤等意外损伤外,遭受患者攻击的情况也非常多见。患者攻击致伤的方式以抓咬伤为主,这与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或对治疗护理不合作的情况相吻合。因此,应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意外损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定期进行专业防卫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护士的防护技能。

生物因素直接危害护士的健康。近年来艾滋病的蔓延、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的临床护士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6]。通过针刺伤传播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危险、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6,7]。本调查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与通过针刺伤传播乙肝、艾滋病对健康的威胁最明显。规范注射操作程序,禁止针头用过后双手回套针帽,及时放入防刺穿的容器;在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要有人协助;改善工作条件,如增加防护用具、改善配置药物工具和环境,减少玻璃空针的使用,以降低危险因素。

护士在工作中,常常要受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化学药品、X光放射线、紫外线、噪音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如频频接触各种消毒、化学药品,可以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对人体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产生致敏、致畸、致癌作用。紫外线的照射易造成人体皮肤产生红斑甚至皮肤脱落,严重的亦可造成皮肤癌变,剌激眼睛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6]。本调查显示,虽然多数护士对上述各种因素对人体危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各种药品与消毒剂的管理,改善病房地面防滑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心理压力及工作压力,护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和广泛的兴趣,正确对待各种心里困扰因素,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心理调整[6,7]。工作细致认真,严防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营造良好心境。护理管理者要关心体贴护士,让护士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降低因心理压力对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防护的调查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对职业损伤的处理流程多不清楚,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欠缺。因此职业防护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职业防护的管理,制定一系列的职业损伤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流程、培训计划,完善管理制度与方法,从而有效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与文献

[1]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

[2]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

[3]戴青梅.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4]任小英,喻姣花,熊宇.护理人员在操作环节中被针刺伤的调查[J].中国康复,2003,18(2):103

[5]王丽凤,温米琴.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的现状及防护措施[J].宁夏医学杂志,2005,27(9):643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6

人性化管理即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他们工作具有较高的应激危险性。持续的应激对心身健康和工作质量有明显影响,因此了解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应激源,掌控应对应激的方法,能有效地增强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提高工作质量。

1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因素

1.1特殊的工作环境与特定的服务对象精神病医院地理位置大都较偏僻,现行的封闭、半封闭管理模式又使他们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状态,加之服务对象的危险性,极易导致心理失衡。

因此,要求精神病患者的一切活动均不能脱离护士的服务视线,方能保证患者和自己的安全。使得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对工作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

1.2客观形势使护士产生压力医院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管理者就必须抓好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模式,加之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纠纷的增多,迫使护士在进行任何操作时,都必须各尽职守,精心细致。研究表明,工作难度越大,应激强度越高,越易引发心理问题[2]。尤其是刚参加工作及专业素质偏低的护士,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工作中常常受挫,极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1]。

1.3轮流工作制的心身反应患者连续的治疗,护士实行轮流工作制,不分昼夜,不管花费多长时间,消耗多大体力,都要格守职责,导致生活规律的改变,引起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变化,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理压力。特别是午班和夜班的护士,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常在工作人员较少,或夜间实施,护士既要完成日常治疗和护理,又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杜绝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护士在工作期间心理高度紧张,心身疲劳,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研究报道[2],巨大的工作压力易使护士群体中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增高,出现习惯性便秘、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甚至产生疾病等。

1.4社会的价值与评价由于受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偏见的影响,社会在对精神病患者歧视的同时,对精神科护士社会价值的定位较低,对精神科护士的社会贡献不能正确看待,认为其工作没有意义。尽管精神科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未被社会及部分医院管理者的完全认可,仍然认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好医嘱,看管好患者不出事",从属于医疗工作,认为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医院出台的各项制度,医生具有绝对优势,精神科护士的辛劳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使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及满足感和成就感等,主观上形成不良的身心疲劳状态。

2管理对策

2.1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各级卫生管理者要为护士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的工资、夜班待遇,以解除护士的后顾之忧。还要尽可能地解决护理人员的数量结构不合理等情况,缓解护士的身心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优秀护士公开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定期选派一定人员培训、进修。医院的各项决策中要注重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护士的主人翁意识。

2.2适时的心理疏导护士长要充分认识护士可能形成的一些紧张因素的影响,积极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各种压力,充分发挥护士的聪明才智,关心护士冷暖,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奋进,还要通过各种沟通途径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情况下护士的心态,给予及时疏导,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机会释放,以保持心理平衡。

2.3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压力源(1)要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正视自身价值,精神科护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睦幸福,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摆脱精神疾病的折磨,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这就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意义所在。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达到毫不利己的医德境界,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2)要注重培养护士对挫折及困难的承受和应对能力,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修养,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心理防御。(3)引导护士保持平和心境,运用各种方式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4)合理安排工作、学习、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旺盛的精力。(5)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疏导、松弛精神紧张状态,维护其身心健康。

2.4尽力满足护士生理及心理需求实行固定班次,护士长根据科室具体情况随时增加班次人员力量。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以确保人力的合理使用,同时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并经常征求护士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设,满足护士的合理需求[3]。

2.5运用价值激励法激励的过程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护士长要在工作中运用价值激励法帮助护士相信自我,挑战自我和成就自我,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遇到特殊情况的患者和家属,关键时刻护士长要敢于承担责任,维护护士的尊严。护士除了需要同伴、朋友、家属、对自己工作的赞扬与鼓励外,她们更注重的是来自领导的信任和鼓励。因此,护士长要学会称赞护士,对表现突出的骨干护士运用人性化的激励理论,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对有潜力的护士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优质服务、高效率工作、有创见性建议的护士给予奖励、表扬,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即:努力干,得到表扬;再努力干,又赢得新的赞美。使护士劳动价值得到更多认可,满足他们成长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护士人性化服务的自觉性。对于护士的缺点和错误,护士长要态度诚恳,耐心教育批评,促之改进,总之,护士长要注意工作作风,做到对下属态度公正,赏罚分明,才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2.6运用感情激励法护士长要了解自己的下属,知道她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与她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工作上关心、政治上教育帮助、生活上体谅照顾、学习上鼓励支持。做护士的知心朋友,帮助解决生活中困难,创造和维持一种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与温暖友爱的环境,引起护士情感上的共鸣。我院自2003年实施人本化管理以来,收到明显效果,在此仅供同道们借鉴。

总之,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从细节入手,与护士建立起理解、支持、和谐、友爱的关系,在护士中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护士长事事从"假如我是护士"的角度考虑,最大限度地理解护士心情,并为其解决问题,积极与护士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受到护士们的拥戴。

参考文献

[1]靳永萍,张红,阚春梅,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111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7

人性化管理即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他们工作具有较高的应激危险性。持续的应激对心身健康和工作质量有明显影响,因此了解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应激源,掌控应对应激的方法,能有效地增强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提高工作质量。

1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因素

1.1特殊的工作环境与特定的服务对象精神病医院地理位置大都较偏僻,现行的封闭、半封闭管理模式又使他们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状态,加之服务对象的危险性,极易导致心理失衡。

因此,要求精神病患者的一切活动均不能脱离护士的服务视线,方能保证患者和自己的安全。使得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对工作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

1.2客观形势使护士产生压力医院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管理者就必须抓好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模式,加之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纠纷的增多,迫使护士在进行任何操作时,都必须各尽职守,精心细致。研究表明,工作难度越大,应激强度越高,越易引发心理问题[2]。尤其是刚参加工作及专业素质偏低的护士,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工作中常常受挫,极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1]。

1.3轮流工作制的心身反应患者连续的治疗,护士实行轮流工作制,不分昼夜,不管花费多长时间,消耗多大体力,都要格守职责,导致生活规律的改变,引起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变化,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理压力。特别是午班和夜班的护士,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常在工作人员较少,或夜间实施,护士既要完成日常治疗和护理,又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杜绝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护士在工作期间心理高度紧张,心身疲劳,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研究报道[2],巨大的工作压力易使护士群体中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增高,出现习惯性便秘、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甚至产生疾病等。

1.4社会的价值与评价由于受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偏见的影响,社会在对精神病患者歧视的同时,对精神科护士社会价值的定位较低,对精神科护士的社会贡献不能正确看待,认为其工作没有意义。尽管精神科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未被社会及部分医院管理者的完全认可,仍然认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好医嘱,看管好患者不出事",从属于医疗工作,认为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医院出台的各项制度,医生具有绝对优势,精神科护士的辛劳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使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及满足感和成就感等,主观上形成不良的身心疲劳状态。

2管理对策

2.1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各级卫生管理者要为护士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的工资、夜班待遇,以解除护士的后顾之忧。还要尽可能地解决护理人员的数量结构不合理等情况,缓解护士的身心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优秀护士公开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定期选派一定人员培训、进修。医院的各项决策中要注重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护士的主人翁意识。

2.2适时的心理疏导护士长要充分认识护士可能形成的一些紧张因素的影响,积极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各种压力,充分发挥护士的聪明才智,关心护士冷暖,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奋进,还要通过各种沟通途径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情况下护士的心态,给予及时疏导,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机会释放,以保持心理平衡。

2.3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压力源(1)要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正视自身价值,精神科护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睦幸福,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摆脱精神疾病的折磨,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这就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意义所在。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达到毫不利己的医德境界,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2)要注重培养护士对挫折及困难的承受和应对能力,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修养,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心理防御。(3)引导护士保持平和心境,运用各种方式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4)合理安排工作、学习、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旺盛的精力。(5)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疏导、松弛精神紧张状态,维护其身心健康。

2.4尽力满足护士生理及心理需求实行固定班次,护士长根据科室具体情况随时增加班次人员力量。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以确保人力的合理使用,同时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并经常征求护士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设,满足护士的合理需求[3]。

2.5运用价值激励法激励的过程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护士长要在工作中运用价值激励法帮助护士相信自我,挑战自我和成就自我,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遇到特殊情况的患者和家属,关键时刻护士长要敢于承担责任,维护护士的尊严。护士除了需要同伴、朋友、家属、对自己工作的赞扬与鼓励外,她们更注重的是来自领导的信任和鼓励。因此,护士长要学会称赞护士,对表现突出的骨干护士运用人性化的激励理论,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对有潜力的护士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优质服务、高效率工作、有创见性建议的护士给予奖励、表扬,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即:努力干,得到表扬;再努力干,又赢得新的赞美。使护士劳动价值得到更多认可,满足他们成长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护士人性化服务的自觉性。对于护士的缺点和错误,护士长要态度诚恳,耐心教育批评,促之改进,总之,护士长要注意工作作风,做到对下属态度公正,赏罚分明,才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2.6运用感情激励法护士长要了解自己的下属,知道她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与她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工作上关心、政治上教育帮助、生活上体谅照顾、学习上鼓励支持。做护士的知心朋友,帮助解决生活中困难,创造和维持一种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与温暖友爱的环境,引起护士情感上的共鸣。我院自2003年实施人本化管理以来,收到明显效果,在此仅供同道们借鉴。

总之,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从细节入手,与护士建立起理解、支持、和谐、友爱的关系,在护士中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护士长事事从"假如我是护士"的角度考虑,最大限度地理解护士心情,并为其解决问题,积极与护士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受到护士们的拥戴。

参考文献

[1]靳永萍,张红,阚春梅,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111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8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理念;精神科;护理管理;护理

风险精神科患者的病情较为特殊,存在自控能力较差、伤人、走失等可能,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保证护理质量,各医疗机构普遍强调提升护理管理工作水平[1]。人性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体现了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通过对精神科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治疗等进行评估,不仅可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更能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护理方法。此前有学者分析发现,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护理人员满意度、专业能力改善有限。为获取可行的护理管理方法,本文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供职于本院的60例神经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人性化管理在精神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希望对精神科的护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供职于本院精神科的60例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6例,女24例,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2.25±2.71岁;护龄1~12年,平均护龄6.62±1.35年。观察组中男4例,女26例,年龄23~43岁,平均年龄32.47±2.61岁;护龄1~13年,平均护龄6.43±1.50年。两组护理人员在性别、年龄以及护龄等指标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相关的对照分析。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育,使其掌握患者病情、常见精神疾病的护理方法,有效了解用药管理、安全管理方式,保证患者病例管理、信息管理高效有序,本组以常规护理管理措施为主。观察组推行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推行针对性管理、轮班制度、非惩罚性报告制度、患者服务管理及人文关怀,具体如下。1.2.1针对性管理:请护理人员针对自身当前护理能力的不足、工作上的问题进行反馈,由护士长予以收集,拟定针对性管理方法。如低年资护理人员反应自身尚不能有效了解患者发病特点,可告知其加强对患者信息的记录,并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提升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部分护理人员表示自身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均有欠缺,可向其提供学习资料,嘱自行学习。1.2.2轮班制度:精神科护理牵扯护理人员较多工作精力,为予以改善,对轮班制度进行优化。晚间值班人员,工作间隔延长1/2,避免短时间内频繁值夜班的情况。鼓励人员主动报名值夜班,所有夜间值班的护理人员在考评时给予加分,月底进行薪资上的奖励。夜间巡房管理工作也给予优化,在轮班制度的基础上,巡房改为两人制、护士站也改为两人制,应对夜间护理工作压力较大的问题。1.2.3非惩罚性报告制度:鼓励所有护理人员就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自身出现的问题进行上报,由护士长进行收集和处理,采用非惩罚性报告制度,所有上报问题的人员给予鼓励、出现问题的人员不予处罚,仅给予口头问题指正,督促改进。根据上报问题类型分析解决方法,实现护理管理问题的持续改进。1.2.4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首先,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强调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做到将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其次,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在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满足患者求生存、求健康的需求,还要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因素[2]。比如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尽量做到让患者知晓生命的意义,以便提高他们今后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要保护患者的隐私,比如护理中尽量不暴露患者的创伤部位,尽量让患者采用舒适的体位接受护理等。1.2.5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对于提高护理质量非常重要,医院要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对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要做到同等的尊重和重视,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在生活上帮助和关心医护人员。根据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定期开展新老护士工作与思想交流,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激发老护士的责任心,同时消除年轻护士在工作中的无助感,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盲目状态,使每个护理人员将护理工作当作一份神圣的工作,为每一位患者的健康负责。在进行护理任务分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护理人员的学历、年龄以及资质等,同时也要重视护理人员提出的建议,尽可能地满足每个人的需求。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另对比两组护理人员专业能力评分、工作满意度评分前后变化。护理人员专业能力评分、工作满意度评分均以自制10分制问卷调查,得分越高,表明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满意度越理想。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经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经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分析。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指标上,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效果更显著。见表1。2.2两组护理人员专业能力评分、工作满意度评分前后变化。护理管理前两组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满意度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满意度指标都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见表2。

3讨论

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加强护理管理工作,以确保患者安全、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此前学者研究发现,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护理风险发生率超过10%,护理人员工作情况也不理想[4]。推行人性化管理理念,护理风险发生率下降超过5%,护理人员能力、工作满意度也得到提升。本院研究结果与此相同。常规护理管理偏重基础性措施,未考虑护理人员需求和个体差异,这是其主要不足。人性化管理理念重视以人为本,针对性管理直接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能力,应对了护理工作中的各类不足。轮班制度降低了人员夜间的作业压力,非惩罚性报告制度有助于发现护理问题,给予改进,综合改善了护理管理效果。本文认为在针对性管理中,除了要提升护理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外,也要根据各级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针对性管理要体现出目标性,在日常的管理中,也可以通过采用自学、互学或者展学活动等方式,让护理人员彼此借鉴护理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能动性[5]。本文认为在轮班制度中,护理人员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有计划地工作,巧妙交替进行脑力和体力劳动,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净化情感和心灵,培养协作精神。根据不同年龄段护理人员的需求特点,适当减少高年资护士的轮班频次,鼓励和支持自愿上岗轮班护士,同时要发挥护理专家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夜班值班环境和工作氛围。在非惩罚性报告制度管理上,除了进行非惩罚提醒外,也要针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给予一定的奖励。护士长要鼓励护理人员多提意见,对于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明确是因为护理不当造成的,还是因为患者自身或者外界环境引起。对于护理不当情况,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详细报告的形式进行解决;对于患者自身或者外界环境引起的,要充分分析并论证患者可能存在的一些自伤或者他伤状况,及时给予患者以心灵指导,使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进行人性化管理中,医院也要尊重护理人员的人格,对于护士提出的护理方案,要给予一定的支持,给予一定的主动权,让其参与到管理中,对于护士偶尔的工作失误,要在适合的场所给予批评教育,多发现其身上的优点,让护理人员做到扬长避短,为精神科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人文关怀是医院人性化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受到工作压力和频繁的倒班影响,难免会出现各种身体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医院管理者对其加强人文关怀。除了关心护理人员的工作外,也要重视其家庭关系,可以采用交流会或者进行一些拓展等让护理人员消除心理障碍,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护理实践中。

本文的研究表明,采用人性化管理后,精神科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与传统护理管理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满意度,降低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罗霜霜.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对护患关系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4):149-150.

[2]祁莉云.人性化管理模式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9):253-254.

[3]陆艳红.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3):196-197.

[4]樊淑洁,刘小娟,宋小爱,等.实施人性化管理对精神科封闭管理病房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2):350-352.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9

【关键词】精神科;人性化服务;差错率;依从性;价值

精神科护理工作难度高,主要是因为护理对象均是精神或行为存在异常的患者,护患间沟通较为困难,患者依从性普遍较低,且在护理过程中存在护理风险[1]。本次研究分析人性化服务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旨在为精神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科患者108例作为观察对象,并按照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8)。其中对照组年龄18~65岁,平均(45.32±3.21)岁;观察组年龄18~66岁,平均(45.65±3.24)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入组护理人员共22名,均为女性;年龄22~38岁;平均(25.63±2.18)岁;护龄1~13年,平均(6.23±1.01)年。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要时予以心理疏导。观察组则实施人性化服务,详细内容如下:(1)入院教育:医护人员要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疾病知识宣教工作,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消除其紧张感,并将管理制度详细为患者家属解释。(2)服药护理: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定期服药,为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可邀请患者家属协助,提醒患者服药,耐心为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服药的重要性,确保药物治疗效果。(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饮食爱好及其营养状况,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由护理人员及家属监督患者完成,耐心讲解饮食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4)人性化护理:①主动沟通:护理人员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护理理念,人本思想,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掌握其心理状态,根据患者不同阶段予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并予以知识宣教,为其普及疾病复发的危害、注意事项等,争取患者的配合。②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不要放具有危险性的物品在病房内,或者是放置重物在高处,同时不能让患者有“被关”的体会,随时留意患者情绪变化;病区设置康复花园、康复活动区,病房设备用具齐全,给患者带来家的感觉。③康复护理:开展多样化的工娱治疗护理项目,通过比赛和活动的形式,使患者充分参与集体活动,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增强患者的交际能力、社交能力;开展音乐治疗护理,可以使患者进行情感的表达,并且稳定患者的情绪,从而愉悦他们的身心。④心理护理:不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在日常治疗护理中要对他们实施心理疏导,向他们介绍精神方面的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施作业治疗护理,对患者安排一些技能训练,如手工制作、绘画创作、劳动技能训练和生活技能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培训力度: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实施惩奖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6)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由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难度大,因此要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感受及自身问题,实施人性化管理,帮助护理人员克服护理困难,合理调节排班,确保护理人员有充分的休息时间[2-3]。1.3观察指标。(1)分析护理人员护理差错率。(2)评估2组患者临床依从性,包括心理、服药、饮食及健康宣教四方面,评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高。1.4统计学方法。经SPSS22.0软件分析,依从性分析将均值±标准差(x±s)作为计量资料,经t检验;护理差错率以百分比(%)代表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差错率。本次研究中22名护理人员中,仅有1名发生护理差错,护理差错率为4.55%;发生1例护患纠纷,发生率为4.55%。2.2依从性分析。观察组在饮食、服药、健康宣教及健康心理方面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科疾病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世界卫生组织预防2020年精神疾病患者及其所带来的相关疾病将会占全球疾病的20%以上[4]。因此,医院精神科疾病备受关注,其临床护理面临的任务也不断加重。人性化服务在精神科护理中得到应用,特别是现代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本研究中,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服务,取得显著效护理效果。一方面,有效提升患者依从性,无形中降低临床护理工作难度,促使护理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患者得到细致的护理服务。人性化服务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围绕患者需求,尽量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促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按时服药,按照饮食方案控制饮食,及时纠正自身不良的饮食习惯,积极维护自身身心健康[5]。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人性化服务鞭策护理人员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定期参与培训,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感,同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关注患者情绪动态,主动关心患者,在一定程度拉近护患关系[6]。护理人员定期参与精神科相关培训,学习更多关于精神科知识,了解最新的护理方法,不断完善精神科护理措施,针对提升医院精神科护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人性化服务在精神科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促使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同时有利于降低护理差错率,减少医疗纠纷,维护患者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杨顺利.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02):118-120.

[2]高班玲,孙碧梅,李俊娥.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科病人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12):1522-1524.

[3]杜菊梅,徐止浩,易和平.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改善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状况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4):537-540.

[4]杨春梅.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2):1475-1476.

[5]马天华.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实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08):54-55.

精神科护理人员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精神科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对照,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精神科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30~69岁,平均(47.3±5.6)岁;观察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29~71岁,平均(47.7±5.9)岁。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疾病状况,进行安全护理避免患者产生意外行为。在患者的疾病发作阶段,需要加大对患者的关注力度,在此基础上,有效防范患者在病情发作过程中出现攻击他人、自伤、走失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按时与主管医生沟通,确保主管医生能够针对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在正式开始对患者进行护理之前,医院方面需要先建立预见性护理小组,预见性护理小组的成员主要包括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以及护士长,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确定预见性护理方案,在此基础上,护士长以及主管医生需要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确保相关护理方案能够切实得到落实,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针对预见性护理小组成员的培训工作,确保预见性护理工作能够高质量的展开。具体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心理护理。因许多患者的自知力均较差,所以护理人员不可与患者争辩其是否存在精神性疾病,需耐心劝导患者住院治疗。在住院过程中,许多患者均不适应于医院的环境,会产生恐惧及焦虑等消极情绪,而对此护理人员需耐心为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以及作息制度等,让患者能够感受到被关心和温暖,进而则利于消除患者对于住院环境的陌生感,增进患者对于周围人和事物的熟悉感[1]。(2)实施强化管理。检查患者是否携带危险物品,记录患者的意识与精神状态,对于急性期的精神科患者来说,更是须强化安全护理,尽可能避免患者产生不良行为。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每天对病房周边的环境进行检查,针对病房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需要及时予以排除,在此基础上,有效避免患者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伤害。(3)要做好针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精神病患者在日常发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配合护理人员工作的情况,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按时进食,甚至会出现将食盘打翻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自身的饮食偏好,保证营养的同时,使患者能够主动进食,在此基础上,有效避免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营养缺乏的问题。1.3临床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出现情况,包括走失、攻击、坠床、自杀、自伤、以及烫伤这六项指标。不良反应出现率=(不良反应例数)/本组患者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精神科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复杂,且多数患者均存在危险行为,如攻击,自伤以及自杀等。因此说,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开展也具有较大难度,稍有不慎,则会产生不良事件[2]。以往,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采用的都是常规护理方式,这种护理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长达到对患者进行管理的作用,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这种护理方式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情况相对特殊,很多时候,他们自身并没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因此,他们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发生风险问题的概率也要高于其他疾病的患者,而且从患者家属的角度来讲,他们普遍认为医护人员有对患者进行管理的义务,一旦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期间发生问题,就非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从本质的角度来讲,这种护理方式无法完全满足患者的现实需要临床护理效果十分有限。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针对患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的主要特征,来有效防范可能产生的不良事件,如在日常工作中,需多加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且还需强化对于存在自杀倾向、以及自伤倾向患者的护理,以避免产生意外情况,以此来提高精神科患者的安全护理质量。另外,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若能够有效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也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应对风险问题的能力,使护理人员能够更为有效的开展精神科护理工作,与此同时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护患之间产生纠纷问题[3]。护理人员在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够及时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行为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安抚,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使患者的护理需要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满足。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证保证患者的安全,确保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自身来说,其在护理工作中,也应具备超强的责任感,耐心对待于每名患者,获得患者对其的信任与放心,这样才更便于开展精神科护理工作,这对于实现护理人员自身价值也极具意义。

总之,预见性护理对提高精神科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的效果尤为明显,能够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出现概率,提高患者治疗阶段的安全性。所以说,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预见性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建斌.探究预见性护理对提高精神科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的效果[J].心理月刊,2019,14(09):49-50.

[2]刘伟,刘荣,宁愿,王文苍,李树明,林霞.精神科护士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和人文执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8,33(1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