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7-26 09:29:32

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高校不断扩招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也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实行依法治校的模式,不断的规范学生的行为。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法治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1.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法相关规定,高校具有依法自主办校的权利,也能够通过自己制定的制度约束学生。然而,每一所高校都具有不同的情况,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等方面不进相同,也造成了工作中的问题。具体来说:

1.1缺少法治意识以及法律知识。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观测法制观念,然而很多高校管理人员了解的法律知识甚少,缺少必要的法治意识。同时受到传统高校管理工作模式的影响,往往将行政管理工作当作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导致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出现法律政策混淆问题,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不能正确的了解国家动向,不能了解学生发展的方向,工作以上传下达为主,这种现象严重拉低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水平。同时也容易导致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不分主次,遇到问题不能冷静分析,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会导致问题恶化。

1.2缺少健全的高校学生管理法律运行机制。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加强管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导致高校学生管理法律运行机制如同摆设,不能真正发挥依法治校的作用,尽管高校享受了依法自主办校的权利,但是没有真正的实现与发并进,和法治思维理念相违背。这种问题的出现,会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常常以行政条文为主,几乎见不到法律制度,但是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依靠法律进行维护。以上两种问题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为了高校自身的发展,也为了学生在校能够健康的成长,必须加强改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2.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加强措施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法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各大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新时期,必须不断的提升法治思维,形成自我保护与发展的良好意识,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现提出加强高校学生依法管理的建议:

2.1德法并序、宽严并济。德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法治体现制度化管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德法并序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仅需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建设,确保具体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做到有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必须建立在学校的制度下,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时期,应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制度,知道不遵守纪律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同时从严从重处罚违纪学生,起到良好的效应,不断的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减少其思想或学习中的压力。另外,思想德育工作也是学生管理中关键的内容,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还需要耐心的进行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德育的优势,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存在,能够进行自我批评与改正。

2.2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依法治校是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其前提必须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具有完善的法治体系,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所有学生信服,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具体来说,第一,国家教育部门需要根据我国教育领域的实际情况,推行教育立法,对高校制定规则与制度提供有效的依据;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与修缮,保证法律法规符合时展的需求;第三,加强高校立法,为学生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具体来说,高校立法还需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法律的可行性,也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便于具体工作的开展。

2.3明确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发展的基本理念。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是我国推行法治的一项重要内容,还需要一我国依法治国为背景,是高校管理工作必然发展的趋势。所以,高校必须在党和国家方针指导下,不断的完善高校法律建设。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之地,也是文化的集中地,在法制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讲究前瞻性研究,不能随波逐流、亦步亦趋。需要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主动探索,探寻一条符合自我发展的法治之路。

2.4提升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法治思维模式下,还需要用法律的观点去衡量学生、去管理学生,其自身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一方面,高校在选择管理人员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准入门槛,选择管理能力强、法律意识高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培训工作,定期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的提升其法律意识。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中关键的内容,关系到高校整体的办学质量,更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在法治思维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制度,严格的要求自己,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水平,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作者:许峰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第二篇:新媒体工具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QQ在高校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手机、PC、平板电脑等互联网终端在新媒体工具平台上分享信息,如文字、视频、图片、语音等,这一切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青年人的青睐,高校学生管理也获益匪浅,这一切都源于互联网的便利。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在进入转型期,大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管理和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高度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十三五”规划强调了未来五年全社会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轴,努力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现代化的教学体系,这对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来说意味着在未来五年,我们要把教育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争取实现学生良性发展与学生管理相辅相成的最佳效果,现如今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间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一)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不够完善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大致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政治教育主导;(2)政治和管理共同发展;(3)政治,管理和服务相辅相成。但由于时期动乱,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是摧毁,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我们严重落后,差距越来越大。学生工作体系本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纵向但是立体的体系,由于信息基本上都是纵向传递,所以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达不到位,不及时甚至是错误传达,这给基层的辅导员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

(二)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意识和责任的缺失

要特别提到与高校学生直接沟通交流的基层管理者们,很多都是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很多时候只是干着一个上传下达机械的工作,缺少灵活变通,对于学生心理辅导,职业方向辅导,还是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帮助少之又少,甚至部分基层管理者存在着消极怠工,应付了事的心态,这给教育管理事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学生自身的自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的缺陷

首先是学业的压力,经过痛苦三年的学习,好不容易进入大学的校门的学子们,内心都是激动和兴奋的,面对着宽松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环境,很多学生无所适从,翘课,沉迷网络,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业,他们内心是无比挣扎的。还有就是高校的学费相比较初高中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面临着学业和生活两重的压力的困扰,但他们一般自尊心都较强,心理又很敏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帮助。需要特别说的是现在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各大权威的研究机构都对高校学生心理有过测验统计,报告显示高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近些年,高校大学生自杀和自残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新媒体技术工具的优势

(一)新媒体工具获取的渠道简单

现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人们对新兴的新媒体工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使用率也节节攀升,这要得益于开发这些软件的公司甚至是某个团体,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手机或者电脑的AppStore或者360软件管家和手机助手上免费下载我们所需要的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工具,方便简单而且重要的是全部都是免费产品,下载时间一般都较短,所占内存也非常小。

(二)新媒体工具操作简单,门槛低

一般像微信、微博一类的新媒体工具的操作都是非常简单快捷的,不管是学识渊博的大家还是普通人都可以操作自如,用户只要用几句话就可以记录下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或感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格式,随时可以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到自己的新媒体工具页面,随时可以更新自己的动态,同时也可以上传照片,视频或者是音乐,与好友一起分享,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

三、新媒体工具给高校管理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着新媒体工具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受到极高的推崇和使用,但也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它,极大影响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纪律,也影响了老师的讲课热情。

(一)侵蚀着主流媒体的权威和话语权

新媒体工具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之后,很多别有用心之人开始利用这一平台不断招摇惑众,虚假信息,蛊惑人心,严重污染和破坏了舆论环境的和谐秩序,对当代抵抗诱惑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的心理和意识形态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果作为高校一线管理工作者不正确引导和干涉,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侵蚀着大学生对主流媒体思想的信赖度和话语权,无疑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

(二)挑战高校管理的可预见性

由于新媒体工具使用的方面快捷和大学生的手机电脑的普及,很多问题就不断凸显,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甚至是暴力信息的不断涌入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不小的威胁,有的甚至迫使大学生走向歧途甚至极端,高校的应对反应又相比较缓慢,一时难以有效应对。

四、运用新媒体工具提高高校管理工作者的效率

当前进入了全民使用新媒体工具时代,在这种趋势下,高校管理者们必须沉着冷静地去看待这一现象和趋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的优势,为高校学生管理增添新的动力。

(一)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平台

建立健全良好的新媒体工具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新媒体工具管理的规范化和良性化,建立官方交流平台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管理,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信息流程,注重信息峰值时间的管理和维护,小心黑客的侵入,加大公众平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时也需要专人负责和管理,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和良性发展的过程,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努力增强官方公众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把握信息书写结构

作为官方公众平台,信息书写的格式和要求当然跟个人公众平台不一样,不应该过于随心所欲。因为完整、固定的信息结构更能吸引大众的阅读兴趣,提高公众平台的关注度,这要求对文字的结构和内容做出了比较大的规范,当然可以包含这样几点:(1)校园新闻事件直播;(2)校园重要信息,如放假时间,节日安排等;(3)校内外热点、焦点问题的披露;(4)校内师生活动等。最主要是区别于别的高校的官方公众平台和个人公众平台,使其拥有学校自身的特点。

(三)提高对单个学生的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只愿意在新媒体工具上表露自己的心情和感悟,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个性表达的一种方式,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一代,思维方式更加多样,由于新媒体工具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条件下可以进行信息的阅读,评论和查阅,因此在这种形势和趋势下,高校管理者们可以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和思维方式,准确应对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四)加强师生交流,满足大学生情感交流需要

新媒体工具并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工具,它有它独特的优势,由于现在大学生更愿意抱着手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袒露心胸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所以新媒体工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们可以在新媒体公众平台上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生生活的一些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处理问题,多找一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与心的交流,增强彼此的感情,这样,学生有什么问题更愿意找老师帮忙,这也对以后师生之间的友好相处增添活力。

作者:左颖 曹茜 单位:宿迁学院 兰州财经大学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结构优化研究

1“互联网+”解读

1.1“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理念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中首次由学者于扬提出,她认为“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6]。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具”之后,人们对此逐渐重视起来。马化腾向全国“两会”提交了提案,希望能从顶层设计上制定国家的“互联网+”生态战略。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我国“互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大幕正式拉开。

1.2“互联网+”的内涵

对“互联网+”的内涵,仍处于理论分析和探索阶段,至今尚无统一定论,从公共服务学和信息管理角度来看,“互联网+”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互联网与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先进生产力和实体经济创新力的代表。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平台,将社会各行业进行融合。黄骞、付志勇、黄璜、曾润喜等均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互联网+”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2.0模式是创新驱动的最佳选择。

2高校学生信息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学生信息管理建设问题目前,在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建设中,由于软件和硬件建设不是同时进行,导致数据整合难度增大。再加上移动化工作的广泛性,大部分的系统应用被局限于桌面端,影响了交互场景的多样性。鉴于此,在今后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建设中,应该“云网端”一体化推进。以大数据基础设施,为各类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使得新增价值持续得到挖掘。端是数据的来源,将过去单一的桌面端支持,转变为对用户直接接触的多终端支持。

2.2信息、数据分散,缺乏整合

高校学生信息和数据分散在高校各个系统应用中,一方面由于信息拥有职能部门不一,不同的信息由不同的部门受理,导致其过于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另一方面,信息和数据不能多渠道传达给所需用户,有效性低,阻滞大。面对以上问题,需要敢于打破信息和数据与其他要素的耦合关系,使其在充分流动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加强数据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和分析,进而发现数据背后所蕴藏的价值。

2.3体制机制问题

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因此,作为高校应制定好近期和远期云网端一体化推进以及数据架构的整体再设计等重点工作的建设规划。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策略,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教学常态化机制。最后,转变管理服务方式,倡导利用社会资源购买管理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校园服务。

3“互联网+”驱动下高校学生管理结构的优化对策

3.1以CIO负责制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

对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建设,首先应该敢于打破数据壁垒,促进高校各系统数据和信息的充分流动和整合。高校中数据掌握在不同部门的手中,某些部门把数据和信息作为政绩和权力看待。因此要从管理机制入手,破除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障碍。另一方面则要从技术层面入手,为数据和信息的整合和流动提供技术保障。一些高校虽然设有信息化管理机构,但是基本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对科研和教学等核心数据和信息掌握有限,尚无法统计和深度应用相关数据。CIO(首席信息官)负责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因此各高校要以CIO为核心,打破制约信息化发挥效用的制度壁垒。

3.2建设高校大数据库

大数据指的是众多相关数据的集合。对于高校大数据来讲,既包括科研教学非结构化数据,也包括学业成绩这样的结构化数据。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结构化数据对高校的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对数据的集聚、积累步伐有所加快,但是对非结构化数据重视程度仍有不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相关人员对大数据内涵理解产生偏差,尚未深刻认识到只有将两者一体处理分析,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实现其价值。同时,由于条件限制,部分高校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因此在以后的学生管理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深对大数据的理解,加大对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储存工具的建设力度,引导师生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相关业务,提升相关数据的采集水平,建成高校大数据库。

3.3组建高校数据分析专业团队

对数据的专业化分析才能使数据发挥自身的价值。通过数据分析会得出某些规律性结论,进而可以充分利用。从世界范围内看,将科研、教学、管理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是一流高校的共同做法。我国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晚,数据仍然处在比较零散的阶段,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主观上看,是由于我国高校中尚未建立一支专门的数据分析队伍;从客观原因看,在技术和硬件设备上,与国外尚有差距。国外一流大学基本会组织专业的团队对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得出整体规律和个性特征,提供数据评价和改革意见。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仿效国外模式,建立我国高校自己的专业数据分析团队,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提供依据。

3.4推进“互联网+”快速应用发展,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首先,做好高校学生管理“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将广泛应用大数据服务作为推进“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互联网+”协会及联盟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的应用渗透,进而稳步推进“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工作。其次,创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与基础平台支撑工程建设工作,并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学生管理。再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应用接口和交互协议,保证“互联网+”能够适应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要求。最后,创建“试点+样本、带动示范”模式,解决主要矛盾,突破重点、难点。以部分高校作为试点和样本,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形成一套预防机制和制订带有普遍性的推广方案。

4结语

“互联网+”将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对高校而言,要对“互联网+”涌现的诸多新特征展开深入探究。目校正在打破自身原有的传统教学和科研思维,用开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管理学生,找出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管理对策。总之,“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邵明颖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

一、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形势

随着网络化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当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们获取各类资讯的第一选择,也成为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信息和文件的第一方式。网络化的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类学生管理服务平台的诞生,现在各个高校、各个高校的各个部门都相继了自身的学习管理服务平台。互联网模式下,学生管理服务平台的发展是网络化时代下产生的必然要求。学生通过学生管理平台了解与自身有关的学习和生活的各类信息,通过平台获得信息、反馈信息和处理信息。平台建设成为了当前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趋势。学生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出现对包括学校各部门以及学生在内的服务对象而言,都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增强了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吸引力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受教育者的地位,从被动、从属的角色转换为主动、积极的角色。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教育服务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平台上更为平等的身份去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学生的信息和需求。此外,网络是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和图像的载体,受教育者在十分轻松的心情下进行主动地探索,在寻求新的各类视觉内容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们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吸引力。

(二)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

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网络化建设,不受空间的局限,因为不需要固定的教室或场地,学生们得以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和生活中各类信息的传达和交流;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果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不受时间的限制,网络平台一直都存在,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大家之间的沟通机会也会变多。对于问题和不解,都可以在网络化平台上统一处理,分类反馈,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者可以留得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和成长。

(三)满足了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新形势的需要

学生们带着他们这个年龄层普遍的性格特征和时代烙印。网络化时代在改变社会结构和生活的同时,也在很大限度地改变了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随着各大高校各类教育改革的进行,学生们对于各类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化、接受新兴事物的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降低而提高。这些变化都迫切要求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建立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相应的工作平台载体。网络化平台日益深入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突破了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具有良好针对性和互动性,也自然成为学生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理想载体。

三、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的挑战和问题

在学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日益发展进化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平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制约因素存在,急需进步的空间还很大。现阶段,网络上各类学生管理服务平台的不断出现,每个学校都根据自身特色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和使用。但是在具体的使用和建设过程中依然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管理服务平台设计的复杂化

网络管理服务平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且丰富多彩的,很大一部分的高校,在设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的时候是按照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设计,甚至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在设计每一个服务平台时,都希望给人以有特色、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设计平台的时候并未使用已经相对较为成熟的平台模块作为基础,因此在学生和操作人员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存在操作界面设计不够人性化,平台结构原本简单而程序设计过于复杂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平台系统在刚刚投入使用时,还会有链接无法使用、链接重复等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与建设一个方便服务学生的管理服务平台这一初衷相违背,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二)学生管理服务平台种类过于繁多

学生管理平台建设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服务平台门类繁多复杂,学生经常摸不着头脑,记不清楚应该在哪个平台处理哪一件事情。例如:学生如若需要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公选课、体育课选课等教务信息需要登录其专有的教务平台进行;学生如若需要对申请奖学金,助学金、贫困生资格认定等进行操作,学生需要登录的是自己的学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的管理和维护报修又有自己的宿舍维修系统账号和密码;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又需要另外一套图书馆证号系统;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类信息和资讯,他们又要通过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等各个QQ群,还有辅导员、班干部的个别通知等等,以及微信、微博、易班等多种渠道。因而一个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不同的部门有各自不同的平台和账号、密码,导致经常出现学生忘记账号、遗漏密码的现象,想要处理问题时没有办法及时有效地登录到一个相对统一完整齐全的平台进行处理和操作。

(三)学生管理服务平台服务对象的个性化

碎片化的各式信息在网络传播,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们的阅读耐心,学生们更为习惯去使用如手机等手边的设备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操作。快餐式的网络环境下,学生更习惯去接受直接、简单明了的办事流程以及文件通知,不愿意独立思考或者探索,遇到问题和困惑时,习惯性采取忽略或者拖延的方式来对待。可是当前很多管理服务平台对于手机端的支持力度却往往不足,不能使用手机直接进行操作,导致学生必须要找到电脑进行相应的操作,一方面影响了办事的时间和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度。

四、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措施

根据当前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建设和改进:

(一)整合管理和服务资源,设立统一平台

依上文所述,学生管理和服务平台的过多容易产生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时常丢失账号或者密码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使用效率。同时,功能单一的多个平台同时存在,使得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增加,在运营平台以及维护平台的费用上都变得浪费严重。笔者觉得可以吸取政府信息平台建设的经验,设立一个多功能化的综合平台,面向学生进行教育和服务管理。那就需要将现有的各个平台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整合,使得学生可以用一个账号或者尽可能少的账号就可以完成多项功能的操作,例如教务系统的成绩查询、上传,公选课的选择功能,奖助系统中奖助学金的申请功能,后勤服务系统的维修申报等功能。此外,还可以将图书馆管理平台、宿舍管理平台、财务系统平台等学生有关的学习和生活信息都全部涵盖在内,这样才能使得一个平台真正起到管理和服务学生的功能,并且通过这样的整合,也能让学生开始习惯于利用系统在校完成相应的学习生活。

(二)引入企业成熟的“CIO”模式

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也就是首席信息官制度。CIO概念的提出应该可以追溯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政府中。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并且对于政府信息起到有效地管理和降低成本作用,便设立了一名主管信息资源的政府官员。从而CIO的制度便开始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地在各发达国家的政府中产生。CIO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政府对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本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组织指导本部门级管辖系统内各大信息系统建设;根据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为信息化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等[1]。现有高校在信息上虽然已经做到了公开化,并且通过多个网络平台,以及渠道进行通知,但是依然存在着信息不到位,多个部门不协调的情况。高校可以借鉴CIO模式,设立专业的信息统一人员,并且由专人进行专业性的管理服务。第一步,整合目前所有与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关的平台系统,为一个大平台。其次对这个“高校CIO平台”进行层次划分,建立一套完整的平台模式;例如,平台可以对学生集中需要解答问题的整理和汇编,生成文档或者图片,以“懒人包”的形式在平台上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问题的解答,以及熟悉各种办事流程,找到所需的材料。第二步,这个“高校CIO平台”是一个信息处理协调的平台,在高校日常服务和管理学生的工作中,这个平台可以有权先对各个子部门进行信息的往来协调,需要赋予其行使权力和职责的权威,保障学生管理和服务平台的顺利运行;学校要加强对“高校CIO平台”运营人才的培养,这个平台的管理者需要拥有足够的信息管理水平,可以在学校各部门内部进行选拔,也可以在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和公司等单位招揽优秀的人才,并进行专业化培养。

(三)推出平台APP,全方位及时更新平台信息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上面绝大多数的信息和反馈大都是通过电脑网页版本才可以进行浏览和操作,但是在手机如此普及的情况下,学生更习惯于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相应的操作。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平台可以设计推出一款专门的“APP”软件。同时,现在的学生消息通知多利用短信、QQ、微信、微博、易班等多个混杂不一的APP,如果设计一款专门的学生服务管理平台APP,不但可以节约费用,节省精力,还会因为多一个如此全面到位的平台,所以在信息的和传达时避免出现遗漏以及不全面的现象。

(四)引入“外包”方式参与平台管理和建设

学生管理和服务平台可以交由专业的企业或者机构公司进行管理。“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高校虽然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但是在平台的维护工作中还不够十分专业,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平台多通过学校自身的现代网络中心部门进行维护,因而也有出现在管理维护过程,因为平台维护经验不足而影响平台使用的使用现象的产生。同时,因为平台的维护不仅仅是系统的维护,还涉及平台的设计,还有例如搜索服务平台、信息安全平台等平台服务方面上,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不专业的维护和设计反而会增加成本,便利性也得不到提高,因而建议可以引入专业的技术企业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平台进行专业化维护。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服务和管理平台的效能。虽然学生管理和服务系统中有一些信息多为机密信息,例如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档案等,学校大可不必提供给外包企业,外包企业仅负责硬件的维护和升级和不涉及学生信息安全的平台运行,具体的操作和信息处理通过上述的第三点提到的“高校CIO”形式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从而避免信息的外泄。让企业负责从而节省网站运营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作者:赵巍 张予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违纪处分权滥用

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对违纪学生的处分存在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如有的高校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违纪处分没有解除就不能取得毕业证,考试作弊者开除学籍等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授权,立法层面上的笼统、模糊使得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制定标准,明显侵害了学生权益。

(二)学生财产权得不到保障

《宪法》规定“公民个人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占有”。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忽视学生财产权表现在,没收学生的违禁品不归还,强制要求学生购买不必要的或高于市场价的教材,向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罚款等。学生作为消费者和受教育者,在校期间的财产权应该得到保障。

(三)名誉权、隐私权被忽视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对不及格学生成绩随意公开,泄露学生的家长姓名、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曝光校园监控内的学生恋爱行为给予纪律处分,在寝室无人时任意开门进行突击检查等等都是对学生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害。

(四)陈述权、申辩权、申诉权缺乏正当程序保障

学生的陈述权和申辩权是指高校处罚过程中,学生对事情经过的陈述,对违纪处分提出不同的意见和驳斥违纪处分的有力证据的权利。申诉权是指学生的合法权益因高校错误的或违法的决定或处理,或者因高校工作人员的违法或失职行为而受到损害时向有关部门申诉的权利。但在高校的管理中,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时,常常不经过学生的陈述和申辩,仅靠相关人员的材料和学生签字就直接对学生进行处分。事后,往往忽视学生的申诉程序,或者存在申诉制度不健全、申诉程序不规范问题,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法律体系,修订高校学生管理规范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依法治校理念的深入就需要国家具体的教育法律法规,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出台高校学生管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管理内容、程序、申诉等方面的具体法律制度,为解决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提供更细致、严谨、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制定《学生管理组织法》、《考试法》。同时,高校也要修订学生管理规定,包括教学管理、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奖惩制度、申诉制度等在内的完善配套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从内容和程序的正当性出发,保障高校和学生的双向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二)转变管理理念,增强管理者与学生的法律意识

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已经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平等教育管理关系,高校更多是以教育培养学生为主,管理学生为辅。这就要求高校树立“依法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理念。高校的管理者和学生都要增强法律意识。高校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在行使学生管理权利中更好的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处理与高校的管理关系,实现合理的权利诉求,又不过分的强调个人权利。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依法管理的思想,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与学生发生法律纠纷。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除了基础课堂教育之外,要灵活开展讲座、座谈、演讲、知识竞赛、社团活动、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要让学生不仅会保护和运用自己的法律权利,也要理解和遵守学校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依法律己。

(三)健全管理制度,奉行正当程序管理原则

高校规范正当管理程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告知程序。高校应通过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管理规定,告知学生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这些行为发生后学生要承担什么样的处理结果。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处分或做出管理决定前要告知学生违纪违规的事实、处理的依据、行为承担的结果以及学生享有的陈诉权和申辩权,做出处理决定后也要告知学生,解除处分的方法和救济权利。二是陈诉、申辩程序。高校在对学生做出处理决定前应遵循法定程序,给于学生陈诉和申辩的机会,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对于合理合法的申辩理由和意见管理者要予以接受和采纳,尊重学生的维权行为。三是申诉程序。学生在接到高校的违纪处分决定或其他处理决定后,如有异议可向学校相关部门或教育部门提出申诉的书面申请。高校应该具备专门的申诉处理委员会,需要改变原决定的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学生对复查有异议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

(四)强化监督机制,规范学生管理保障体系

孟德斯鸠曾明确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高校应该强化监督机制,规范学生管理保障体系,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要通过群体监督和司法监督两个方面实现,通过群体监督,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重大决策和管理行为可以参与其中,并予以监督。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保障体系,还需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的审查程序,每项学生管理制度的出台都需要专门制度审查机构的慎重审查。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法治化推进的要求,增强学生管理的法治理念,完善规章制度的建设,把学生管理与学生服务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高校与学生的法律纠纷,处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作者:朱燕刚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第六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导致辅导员的不适应,而出现了工作上的怠倦,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降低,再加之新的课改,导致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学生一时还不能适应,还是依照之前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辅导员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生,导致高校的学生管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采用新的理论机制,即激励理论,来改善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从辅导员的角度来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创新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一、激励理论的概念和运用原则

(一)激励理论的概念。激励理论属于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就是一段激发的心理过程,通过这种持续对主体动机激发而产生的过程,反应了激励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激励理论也可以分为这几大类,认知派激励理论、主义激励理论和综合性的激励理论。将激励理论引入到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发展。激励理论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第一,诱导因素。诱导因素就是对学生积极学习之后的奖励,这种奖励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资源等因素设计实际奖励形式。第二则是行为导向制度,是指组织在行为方式、努力方向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于成员的规定,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全局观,集体观。

(二)激励理论的运用原则。激励理论运用的首要原则是设置合适的目标使其与人们内心满足相结合,研究表明,有目的性的行为比没有目的性的行为效率高,制定符合需要的目标才能提高人们的积极性,所以在辅导员的学生管理的激励方式中要有所针对、因人而异才能成效更高。比如优秀的学生可以采取少物质刺激、多精神鼓励方式,而那些不主动学习的学生可以采取更多物质刺激其学习动力。激励理论应用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要注意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结合,外在激励是人们想要努力获取的外在目标,可能是好的成绩分数,也可能是人们的赞赏和认同。而内在激励则主要表现在精神上,让被激励者内心感觉被鼓励,涌起更多成就感和荣誉感,主动提升学习热情,将这种内在和外在的激励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加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习积极性。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意义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了激励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和辅导员交流,明白自己问题所在。同时激励理论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因为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是需要辅导员进行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转换的动态变化过程。所以辅导员对学生的直接激励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管理和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创造有理想、有道德的班级氛围。

三、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问题和改进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还不是特别广泛,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就是各项机制不健全,在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开展公平性竞争活动,以精神和物质共同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高校辅导员更多的还没有从之前的鞭策学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比如在学生犯了错误时,依然采取呵斥、训责的方式教训学生,而不擅长运用激励理论,没有过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至学生信心被打击。另外则是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对于部分刚刚接触激励理论的辅导员来说,不懂得把握好尺寸,不知道设置何种程度的目标,导致目标定得过于高远,即使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共同奖励,都很难触发学生积极性,依然会觉得目标缥缈无法实现。若是目标定的过低,很容易就可实现,那么学生会认为没有挑战性,依然会对创新学习和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存在倦怠,所以把握激励理论的应用中的目标设定尤为重要。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应用问题的改进。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问题进行改进,最主要的就是要将激励理论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这样才能清楚透明的看到整个激励过程的实施,学生能够明白在这个激励平台上获取什么奖励或好处。勒波夫博士曾经说过,人们对于受奖励的事情会做的更好,所以有利可图能够让每个人充满热情和主动性。所以学生更愿意为了好的结果去努力学习,培养个人技能,提高自己能力素质。在实施激励理论的过程中不要有偏向念头,比如喜爱优秀的学生,就给予其更多的奖励,和更多发展机会,而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就不予理睬,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会被辅导员的任何激励行为鼓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另一个需注意的就是目标的设定,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因人而异进行定制目标,这样合理的目标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使得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完美开展。比如在学生能力考查方面不以学生学习成绩为考查的唯一指标,可以就其每个人的综合素质考查,这样每个学生就可结合自己的自身优势来总体评价个人,能够更好鼓励自己,提升自己自信心。

四、结束语

激励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工作学习促进理论,通过激发积极性来使得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完美展开,在高效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习主动性决定了学生的发展趋势,而辅导员不仅监管学生生活学习状态,还担任着班级领导人的角色,通过实施激励理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班级里的良性竞争,激发积极向上地主动性,增添高校活力,是一种适应现在高校学生管理有效形式。

作者:叶廷莉 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第七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思考

一、前言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亚于公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在民办高校管理者按照相应的教育标准,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学生得到计划性、目标性、整套系统性教育,它不仅仅针对学生在校内外一切的学习和活动,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等全方面发展,培养成为具备相应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还应有针对学生各项活动所进行的组织实施、协调调度、控制管理及各个环节的服务等。但是对于处于高速发展中的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先天条件和社会声誉都无法和公立高校所相提并论,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瓶颈

随着大学扩招后,民办高校对高校管理人员的需要迅速增加。民办高校的应用型性,要求学生、大学与社会的接轨越来越多,也相应的要求了学生管理的社会化使得学校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力在减弱。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给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和障碍,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创新创业需求的提出,很多学生工作的新情况也随之出现,高校学生工作的空间越发广阔。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特别是对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了。在管理实施过程中,因为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人员少且事务繁忙,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以被动管理为主,即出现了问题才针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整体呈现了被动消极的应付状态,管理变成了事后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很难和学生建立和谐的服务关系,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的缺乏和自我教育意识的缺失。学生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围绕大学生活、安全、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多依靠辅导员召开班会形式开展,传统性强,缺乏互动交流,难以发现并掌握问题学生的数据和成因。高等教育对于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和全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困惑和职业倦怠

民办高校作为基层学生工作者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仅仅是负责学生事务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具备德育教育功能的老师。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流于形式,辅导员老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逐渐削弱,在行使管理权时更是显得苍白无力,得不到学生的爱戴,师生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极不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倦怠感强烈,疲于处理事务性工作耽误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没有提升的空间。很多辅导员苦于没有其他出路选择了辞职等解决办法,这给整体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弊端,使得辅导员队伍出现流动性强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工作的稳定开展。

(三)民办高校学生特殊个性

1.社会矛盾的结合体

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既有显著优点,又表现一定的矛盾性特征。一是注重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表现出集体意识弱化和社会责任感较差。二是思想上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正义和良知、奉献和责任,同时在又存在着虚无主义。三是思想认知与行为的矛盾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行为与规范背离的矛盾性和自律性差的弱点。

2.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年轻一代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居多生活在安逸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他们犹如温室中的花朵,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民办高校学费较高,进入到民办高校的很多学生都家境较为富裕,父母也较为溺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养成,如果不加以引导,极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等突发事件的诱因。

3.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及积极性

民办高校分数线把控较低,现又增加了综合测评注册式入学模式,因此招收的学生中很多都存在学习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不太好,缺乏来自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学习积极性差。学生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容易沉迷交友、网络等活动中,引发校园突发事件,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四)缺乏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伴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一系列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在民办高校在管理上的逐渐显露,其中校园突发事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几年来,民办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断上升,校园安全问题逐步凸显。突发事件对民办高校的影响比对公立高校的影响要大得多,对突发事件稍微处理不慎,就会对学校造成巨大影响。民办高校抗风险的能力相对于公立高校要弱得多。

三、民办高校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一)民办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特点及时调整

民办高校一是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及管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流于形式。一是对学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够重视的根源在于思想认识不足。二是随着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完善和转型发展的需求,未能有效根据学校应用型发展和学生特点及时调整,导致现有制度相对落后。

(二)学管工作未能有效提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随着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技能尤为突出。但是现有管理方式多为重管轻教,未能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创建及时调整管理方式,认识不够,认为转型发展是教学任务,与学生管理关系不大,未能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技能放到重要位置,导致工作被动性。

(三)民办院校辅导员工作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

由于包括公办院校在内的很多高校在辅导员职称认定,培训进修,人员进出机制方面的制度不是很健全完善,民办院校更是没有参考依据和借鉴,激励效应较少,因此民办院校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特别少,职称职务较低,发展空间小。再加上引进的部分辅导员曾经是毕业生中的优秀者,好胜心、荣誉感特别强,在处理学生工作时,拿自身进行对比,难以获得现在差生、学生的信任与接洽,甚至逆反心理更加加强,领导也不特别赏识。全员育人环境不浓厚,学生出现问题多认为辅导员负主要责任,工作得不到很多的认同,得不到理解和尊敬,导致工作积极性被打击,影响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现阶段民办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在长时期内,辅导员队伍在各个高校教师群体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民办院校在其职业定位上比较模糊,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很对民办高校对辅导员是重使用轻培养。

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建议

(一)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依法治教,有法可依。完善民办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是为推进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而制定的,应以维护学生的利益为主,因而在管理制度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民主集中的原则,走群众路线,聆听学生的呼声,让学生参与其中,集思广益,做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以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方式细化出来,用学校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予以实施,形成良性的生成,施行、监督运行机制,组织多形式的学习和传达,保证学校内部学生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行政由串联服务模式转变为并联服务模式

民办院校定位为应用型院校,应增强对学生的各项行政服务。但现在各项行政服务手续的审批多沿用串联审批服务模式,按部就班,学生逐个办事部门地审批,一关不过就不能到下一关,一个项目需要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审批,如若中间的环节服务人员不在,只能停止办理。为了有效的增加服务质量,推动学生的应用积极性,改变串联服务模式的弊端,建议实行并联服务模式。采取“假定审批前置条件均成立,各部门实施同步审批,以时限最长的单个审批环节时限作为整个事项最终审批时限”的办法,通过再造审批流程,对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审批环节的事项,实施并联审批。一是优化环节。对原审批过程的全部环节进行梳理,内容重复的予以取消,相近的进行合并。二是资料共享。由申报人提供一份资料,录入审批系统,由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减少申报人重复准备资料的麻烦。三是联合办理。组织各有关部门联合审查资料、联合签署意见。四是同步审批。由相关部门同时对该项目涉及本部门的事项进行审核,所有环节全部审核通过后,最终出具审批意见。

(三)建立信息化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加强学生教育信息化应用,建立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学生生活、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微学平台。如针对学生安全教育可借助“微课”提供新的教育方式,让辅导员的教育工作更加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四)为民办高校辅导员搭建平台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生活指导员,却未能有效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教育等方面的系统专业培训和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未能以教师身份走上讲台,使学生对辅导员“导员、教师”双重身份缺乏认识。学生管理工作应先提升辅导员素质。

1.民办辅导员岗位职业发展空间

辅导员岗位职业发展前途是困扰辅导员最大的心机所在。每个人的职业前途明朗清晰,工作再苦再累都愿意。因此,必须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加强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辅导员提供职业上升最大的可能性,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例如,成绩比较出色的辅导员作为储备干部留用;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政策性倾斜。

2.辅导员自身需力求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辅导员主要的工作职责在于学生工作,学生群体结构的千差万异,需要辅导员不能墨守常规,需要创新性的开展工作,与时俱进,开拓性比较强,才不被职业所累,所抛弃。为此,辅导员首先自身要有大度胸怀,要宽容、理解学生年少时的偏执,需要心平气和的引导。同时,辅导员在上传下达学校的政策方面,不能简单的传递,既要考虑学校的权威执行性,又要迎合学生的主要心理变化,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换话题、改变说法等一些技巧和途径进行指导,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体现自身的价值。辅导员需要借助最新的媒介手段创新性的开展工作,不断互动、与学生交流、加深对学生的管理和有效监控。而这一切也需要辅导员自身的主观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请教,不断深入分析,职业倦怠感也会随之降低。

3.加强辅导员自身的价值观和修养

辅导员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其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的民办高校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慢慢的深刻体会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第二,辅导员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消除自己性格中的不利因素,强化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合理调节情绪,不断减压,学会分散注意力,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在阅历中锤炼自己,形成坚强的个人意志。

4.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建立双创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是创新教育应为先,结果导向为创业。结合专业学科,开展创新教育和实践活动是大学功能的体现,同时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化,创新教育环境的创建,能够总结和提炼创新成果,围绕成果创业针对性更强。理想的学生创业引导模式为:专业学习———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创新点和项目孵化———参加实践活动———学校指导帮助———学生创业。形式可为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讲座、校内竞赛等活动,各院系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自定认证标准。活动组织方出具认证(材料)记录。如校内“挑战杯”竞赛,团委负责论证并出具证明,校内“互联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论证并出具证明.组织学生参加KAB(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设置的培训项目)、SYB(培养微小型企业经营者而开发的培训项目)等针对性更强的培训和虚拟项目实战,充分利用学科实验室的有效使用和业务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

(五)增强民办高校的应急处理能力

民办高校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以及应急、处置等机制上也应有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宗旨,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实践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学生主体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也必须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因此,这就需要多进行改革实践,以找到更好的,更能够适应新时期学生群体特点的管理模式。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当今大学生事务工作目的及手段。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从以往的“环境中”走出来,以引导为主。更改管理的依据是要从学校的“学生手册”的管理上升到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高度层次。把被动转换为主动,从而走向教育与服务为主的工作环境上来。其次创新教育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创新办学理念。要认识到,第一,教育必须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学究式的为做学问而教育;第二,教育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是把学生仅仅当成接受知识、再现知识的对象,甚或是考试机器。第三,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要根据学生兴趣点分类引导,而不是灌输式的教授能力概念。在课程实施的途径上,增大开门办学的力度,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实际,经受社会实践的锻炼。再就是创新服务理念。学生工作无小事,尽全力地让学生全面成才的外在形式最为关键。服务是因“真情”所推动。在经济方面,增添勤工助学岗位帮助暂时经济困难的学生;对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就业;对性格较为孤僻的学生加强心理疏导等。最后要重视心理健康,培养身心素质过硬的大学生。高校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目前,抑郁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学生群体中正不断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密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就越值得重视,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冷静的面对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

作者:张利军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一、以学生为中心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科学内涵

高校工作始终都是围绕着“育人”二字进行的,若想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完成历史赋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为基础、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关心、尊重、爱护与发展他们,追求对他们本身的关怀及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即意味着学校不再单是负责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其他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彰显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把学生的事情时刻放心上”的思想,要求高校管理者处理所有问题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成才作为他们工作的宗旨。其次是注重发展学生全面协调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几个字不仅仅意味着单纯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同时也要注重他们全面协调能力的发展。最后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字,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当前大学生呈现的新特点

其一,思想及行为具有创新性。大学生的主力军们是由“90”后组成的,他们个性十足,不再跟着框框条条的规矩走,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勇于走出常规,他们对于新事物总是拥有很快的适应性,并能快速地融进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去。然而,虽然他们大部分人的思想是向上的,也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造成了不小影响。另外,由于受到西方国家一直以来的文化战略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其二,心理素质与独立能力较差。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他们在通往社会之前大都很顺利,很少经历挫折,抗压能力与受挫能力不足,且又好高骛远,面对大学生活突如其来的角色的转变以及环境的转变时往往表现出迷茫与不知所措,心理素质与独立能力较差。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理念滞后,模式陈旧。当前很多高校关于学生的管理模式还在沿用以前的方法与制度,对众人的要求一致,工作缺少创新精神。在工作机制上也缺乏革新,在这个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社会所期待的复合型人才还有不小的差距。其次,管理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则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需要以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成为有益社会的高水平人才为中心来展开,专心为学生服务。但是,如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科学等诸多问题,管理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受传统的社会本位的影响,高校往往只是片面地考虑社会短暂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身需求,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其二,由于受知识本位的影响,高校过度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视了他们自身的全方位发展。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指的是他们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高校应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而不是制造“学习型机器人”。其三,方法上漠视人性关怀。高校服务者在具体的服务学生中往往显示出自己高高在上,采用独断式的服务方式进行单向活动,不给学生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机会。再者,只注重外在的管理控制,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目前我国高校管理者往往手握大权独断专行,刻板地处置学生的问题,然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很容易使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心理,制约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转变以前那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管理理念,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充沛的资源,使学生可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认真实践、不断探索、积极改进,尽可能满足学生接受优质服务的需求,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设置合理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否则,学校的管理工作将会变成一盘散沙。目前,传统上的惩罚、教导与机械性的管理制度是不科学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依赖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以保障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做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自由,过多不必要的约束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其次,重视对学生的关爱及人文关怀;最后,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力,每个学生都是有自我意识的,应该顺应自己的意识情感,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切。只有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时,才会改变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新的认识结构。总之,要努力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高校管理制度的作用与好处,积极主动配合,使管理的规章制度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

(三)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管理不能仅仅靠学校管理者制定制度,还需要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满着激情,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对象,更是主体和动力,必须依靠学生才能完成管理的各项任务。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新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学生能够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标准来完善自己,进而自由地全面发展自己。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以学生为中心”可谓是管理哲学中的最高境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充分认清时代的变迁,顺应时代的潮流,探索高校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与新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由个性化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另外,高校还要与时俱进地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和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工作的变化不断地优化调整工作,秉承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起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塑造可用之才。

作者:吴平珍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九篇:学生管理的视角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日常工作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其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当前,无论是相关教育部门还是学生,都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从学生管理视角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高校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和发展成长等,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应对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心理辅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日常生活学习诉求,对其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并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达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区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诉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借助小组活动或者团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并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将心理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三、个别心理咨询与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并重

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学校要注重将个别心理咨询和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个别心理咨询主要针对的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该教育方法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很强,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辅导。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普遍认为接受心理咨询的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致使他们的参与度普遍偏低。全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相较于个别心理咨询模式,其具有良好教育效果和预防效果。同时,它的教育形式也比较多样化,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学生,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注重师生互动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要注重与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沟通,并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以确保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和解决。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学生进行培养,使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帮助,并将相关情况上报专业部门,与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一起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参与到高校心理学社团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对其进行指导,提高社团的专业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和疏导,以平等的形式与其进行沟通,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管理工作相结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要与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大学校园相对比较开放,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离不开其他部门的参与。首先,针对学生日常心理问题,学生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解决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判定,进而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疏导和解决,有效避免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造成影响。其次,学校和教师要提高对违纪学生和贫困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缺点,并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品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积极性。最后,高校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团组织成员等,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动员学生力量,与心理教育工作人员一起,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团体组织和座谈会中,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个学生。

六、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其能够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有效解决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日常学习积极性,使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全员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有效避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者:史鸿桦 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依法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新时期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情况也随之展现了新的变化,高校办学范围越来越大、办学规模逐渐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到”普及化教育“阶段。高校旧的管理体制中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在日常学生管理中的效力已变得越来越小,这使得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了诸多纠纷,甚至出现了高校屡屡被学生或家长告上法庭的行政诉讼案例。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途径是强化法制思维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树立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思想,依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依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现

1、我国“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使得“依法治校”再次受到高度重视,因而也要求高校实施依法管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本国策,并将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内容都纳入到了法制化轨道。而依法治校是根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而提出的,是依法治国战略在高校管理层面的具体体现和工作实践,同时也是高校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所以,高校管理机构和部门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时,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学校具体规章制度。

2、依法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社会大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十年来,我国的社会法制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众维护权利的观念也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不断深化,这也很容易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案件数量越来越多,而在这些法律案件中,很多都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案件,这深刻暴露了高校体制在学生思想、安全、就业、奖惩等方面的巨大缺陷。因此,为了减少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给高校带了的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渐进入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法制化轨道,突显了依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依法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规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虽然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学生管理工作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每个学校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同的特色,制定各具特色的管理办法、实施不同的强有力措施是保证工作本身合法性的重要条件。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管理机构和学生管理者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不仅要探究原有制度和办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更要通过依法管理来协调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利用依法治校的方式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和难点,从而降低潜在管理风险,使高校的管理更加注重人性、合理合法。

二、依法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

高校一般是指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而学生管理工作的范畴则比较大,它不只是包含学校管理者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开展的、和学生们的品德性格、生活习惯、学习科研等内容的全部教育性质的活动,同时它也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在校行为等方面开展的活动。依法开展中的“法”不仅包括《宪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还涵盖了高校订立和实施的更符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等。而依法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则是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机构以及学生管理者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提下,在尊重学校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的民主、公平、自由的管理工作。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学生与学校、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一方面,学生是高校开展管理的主要对象,校方对学生有约束性,学生在使用自己权利的同时,要积极服从学校的管理和安排;另一方面,学生同时又是学校提供服务和教育资源的首要对象,教师和管理人员拥有向学生提供服务的义务,学生享有获取学校合理教育资源的权利。学生作为学校最重要、数量最多的群体,对于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学校的稳定和谐有序发展也奠定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学校要在把握学生与学校的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三、如何依法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坚持依法治校的思想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出台,明确要求高校要树立依法治校的指导观念,坚持行政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依法推进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入其中,全面增强学生管理者的法制意识,有条不紊地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进程。高校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价,以培养自强、自律、自立的大学生为目的,促进学生自尊意识的养成,尊重学生权利,打造公平、自由、法制的管理环境。

2、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中关于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在高校较高层次管理方面,我们国家针对全国高校等教育机构已经制定了《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并没有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具体操作层面作出明确的、更具体的规定。所以,如果想要切实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制定出更适应新的管理体制特征、更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学生管理具体细则。高校在制订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和更新制定程序,切实履行制定程序的流程,参考高校实际特征,使得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二是要求法律人士全程参与,或者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法制机构协助制订。学生管理者缺乏法律知识和技能,不是专业的法律人员,不能够充分了解法律的各项具体细则。因此,法律专业人士如果可以全程参与制定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制度制订过程可能出现的违法问题。三是要广泛征求意见。一项政策的出台只有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才是好的政策,一个好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工作者的意见。征求学生工作者的意见不仅可以提高制度的合理性,而且可以促进法治思维在各项工作中的运用。

3、在依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程序正当

从学生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只是简单的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在对学生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还要求管理者把规章制度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我们观察到,在依法管理的过程中,在注重实体正义的基础上,程序也愈发重要。在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程序正当已然变成了维护学生各项权利的基本保障。因为这对与学生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评比、表彰、处分等有了明确的规定和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合法权益被侵犯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提高学生管理者和学生的法律意识

依法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依法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同时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学生管理人员不仅是高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者,也是实施规章制度的反馈者,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熟知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合法合理的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对于学生管理者法治观念的培养,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培训工作,使得学生管理者了解依法治校的作用,加强学生管理者在遇到不同问题时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法治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制定具体详细和完整的计划和方案,并认真落实。同时加强学生管理者在管理和教学等环节的执行力度,对其行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监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监督,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对于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培养,要把突出法制观念培养放在学生教育的首位,还要开展全面完整的法制教育活动,将法制教育的观念融入教育教学课堂。同时,要把日常的纪律教育和管理与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相结合,努力使法治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法治意识成为一种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法治观念的目的。

5、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教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届学生,是实现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主要内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在当前倡导依法治校的新形势下,将法治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需要已变得越来越迫切。建设良好的法制育人环境不仅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学生管理工作上的问题,使得管理工作可以顺利、高效开展。总之,平等、公正、自由、法治的育人环境建设需要学生管理者不断树立依法管理、平等待人、科学管理的重要理念,同时也需要管理者不断改进和创造依法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高校文化的建设和健康育人环境的形成,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左颖 单位:宿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