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探究

时间:2022-01-19 10:45:50

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探究

摘要:面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袭击事件,教育管理部门暴露出了安全防范意识不高、保卫人员专业性不够、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不完善、应急能力水平低下、缺乏善后总结和理论创新等问题。借鉴4R危机管理理论,提高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危机管理水平,提高危机防范意识、提高保卫人员素质、完善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进而创新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的理论机制。

关键词:4R危机管理理论;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安全防范;危机应对

一、引言

校园暴力袭击事件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严重社会治安问题,2018年以来我国也连续发生多起极其严重的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国内现有的校园暴力袭击危机管理机制,基本是以2006年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为主体进行构建的,在理论创新、体系构建上已经非常滞后。2017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对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因此,在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危机管理中,引入新的理论进行体系构建显得尤为必要。

二、4R危机管理理论及其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4R危机管理理论由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的,他将组织的危机管理划分为: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4个阶段,即4R危机管理理论(以下简称4R理论)[1]。其中第一个阶段即缩减力阶段,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阶段,此阶段工作充分到位,能够极大地减少危机中的损失。如何迅速地从正常情况转换到危机情况(或者说从常态到非常态)的能力,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二)4R理论应用于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传统危机管理研究,习惯于从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建构理论,但是在当前危机形式变化的背景下其效果值得商榷。罗伯特•希斯的4R理论把危机管理过程分为4个阶段系统活动,注重在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实际应用上更具科学性。该理论最早适用于商业企业的危机管理,后来应用于军事、外交、政府部门等各个领域。同样,将4R理论应用于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危机管理,将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新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三、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现状和特征

(一)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现状。2018年至今,全国范围内针对中小学(幼儿园)实施从的经新闻报道、有一定社会影响、造成重大伤亡的暴力袭击事件时有发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中小学生、儿童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比较重大的校园暴力袭击事件有:2018年4月27日,发生在陕西省米脂县第三中学的刀砍学生事件,致使21名学生受伤、9人死亡。2018年6月28日11时31分,在上海市徐汇区的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浦北路校区)门口发生男子持菜刀砍人事件,造成2名男童死亡,1名儿童和1名女性家长受伤。2018年10月26日9时30分,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洞新世纪幼儿园门口,一名女子刘某(39岁)持菜刀对做完早操返回教室的儿童进行砍杀,致使14名儿童受伤。2018年11月22日12时15分,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第二小学门前,一辆奥迪车逆行撞进正过马路的数十名学前班儿童群中,造成5名儿童死亡、19人受伤。2019年1月8日上午11点17分左右,北京市宣师一附小校内一男子持械砍伤20名学生,其中3人伤势较重。(二)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特征。1.暴力袭击行为的特征(1)袭击目的以报复社会、发泄私愤为主。从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发展趋势看,以报复社会、发泄私愤为目的的袭击最为常见。(2)袭击对象具有不确定性。行为人在校(幼儿)园内及周边进行攻击时的对象的选择上以中小学生和儿童为主,在人员的选择上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3)袭击选择在校园安全防范薄弱的时段和空间。行为人通常选择在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段,以及在中小学校园、幼儿园内及周边作案,由于校园周边人员、地形较为复杂,来往人员频繁、接送家长车辆多,一旦发生袭击,均造成较大伤亡。(4)袭击手段残忍,以持刀砍杀为主。近来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多起校园暴力袭击其手段以持刀砍杀为主,在工具的选择上大部分是菜刀等较易获得且尚未明确列入国家管制刀具管控范围内的刀具。以上见诸报端的新闻报道中行为人均使用刀具对学生、儿童进行砍杀,仅有1件为驾车冲撞。2.暴力袭击行为人的特征(1)行为人往往性格偏执、心理变态。校园暴力袭击案的行为人往往性格偏执、做事极端,主要表现为主观归因缺陷,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1974)提出的一种个人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总是片面地把自己失败或所遇到的挫折归咎于客观环境,而不从自身寻找问题根源。(2)行为人往往处于社会底层。近年来,校园暴力袭击案件的增多,与犯罪人的反社会心理及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纠纷增多、社会心态复杂、社会心理失衡、社会不满情绪滋长、社会暴戾之气蔓延,以及校园安全管理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2]。行为人因为处于社会底层,长期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社会认同度低,同时政府对该群体物质帮助及心理关怀较少,进而导致易实施暴力袭击行为。(3)实施袭击前行为人在生活、工作、感情中受挫。行为人由于处于社会底层,可动用的社会资源少,受到社会、家庭的关注度低,因此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在生活、工作、感情中遇到困难时,在心理上常常表现出主观归因缺陷,同时所能接收到的社会救济少,因此极容易被极端情绪所左右,进而实施暴力袭击行为。

四、4R理论视角下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存在问题的剖析

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理论分为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4个阶段。本研究通过对当前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理论,对4个阶段下校园暴力袭击事件频发的原因进行阐述。(一)缩减力阶段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1.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频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启了社会体制转型、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矛盾问题突出,社会转制变轨的过程对各利益相关人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KingMerton,1910—2003)提出,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人们渴望成功的期望值,与社会结构所能提供的获得成功的手段之间严重失衡,就会产生一种易引发或造成社会问题的社会状态,即“结构紧张状态”(structuralstrain)。这种结构紧张状态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员所获得的社会救济极少,自身权益被剥夺感十分强烈,最终导致其中一部分极端行为人通过向青少年、儿童袭击的方式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2.青少年危机防范意识不强中小学校园、幼儿园本来是孩子成长学习、受教育的一方净土,大多数孩子及学生家长很难认识到校园内部也存在着危及生命的危机,即使屡次见到相关报道,也会认为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离他们太过遥远,所以其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较弱,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2018年,“4.27米脂伤害案件”的罪犯赵泽伟对孩子们进行疯狂砍杀的时候,据围观人员讲述,很多孩子看到赵泽伟拎着砍刀向他们冲过来的时候完全不知所措,这就给赵泽伟在巷子内对孩子进行砍杀提供了便利条件,最终导致极其惨重的伤亡,这也暴露出教育部门在对学生进行校园安全知识教育的时候存在巨大的纰漏。3.缺乏专业的安全保卫人员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当设立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按照国务院所颁布《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学校应设立专业的安全保卫人员以适应当前复杂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但是,目前各中小学、幼儿园配备的保安或者门卫基本都是年龄偏大、体力弱、专业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的人员,无法做到对进入校园的陌生人进行有效登记和核查,不能做到在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制止不法侵害人的袭击行为。这就给社会上的极端分子、暴力行为人对手无寸铁的青少年实施侵害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二)预备力阶段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1.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不够完善风险识别是指在危机表现出明显征兆之前,相关责任人运用各种手段、方式、方法、结构系统提前认知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并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判。虽然各中小学、幼儿园都规定了相关安全工作制度,但是对于潜在风险识别不够,从而导致在应对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无法主动预警。比如,北京市宣师一附小校内发生的学校内部职工贾某某持械砍伤20名孩子案,在其持械行凶之前就因为自己的工作安排问题多次找到校领导进行理论,并伴有过激言语和行为。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学校拥有一套成熟的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就能提前觉察到危险的可能发生并进行预防,从而有效避免危害的发生。但是校方无视风险,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2.缺乏针对暴力袭击事件的应急能力应急能力的缺乏导致面对突然发生的暴力袭击事件毫无准备,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校方管理人员,完全没有能力进行应对。避免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害扩大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事件发生之初,在警方到达现场之前,由单位内部保卫部门或者相关社会力量进行前期处置。在暴力袭击事件发生初期,现场处置队伍由于客观原因所限,无法在短短数分钟之内赶到现场,此时,应急处置力量对整个事态的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前期处置得当,能有效避免重大伤亡。而当前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幼儿园在暴力袭击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上呈现一种非常薄弱的状态,校园内部保卫人员自身水平不够,遇到袭击事件不敢处置、不能处置,学校与社区、街道、属地派出所联系沟通不到位等问题尤为突出。(三)反应力阶段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1.信息联络沟通不畅在事件发生后,校方往往能做到第一时间报警,但是报警人往往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报警,而且报警过程中无法将行为人危险程度、受伤情况、现场需求准确无误地通报警方,导致处置力量对现场情况估计严重不足,无法提供充足、有效的救济,从而导致伤亡的进一步扩大化。2.媒体过分渲染以微博、自媒体为代表的第二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的猎奇心理空前放大。在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一旦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发生,网上便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相关事件报道、图片、视频等,甚至还产生了很多谣言。谣言的产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恐慌,还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而一些极端分子在观看了相关视频、图片后,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报复社会的手段和方法,起到了一定的反面示范作用。(四)恢复力阶段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1.善后救济及经验总结不到位事件处置完毕后,应及时组织开展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及救济工作。校园暴力袭击危机管理在恢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进行深刻的反思。而当前对于事件中的死者家属,缺乏必要的物质补偿和人道主义关怀;对于事件中的伤者,相关医疗资源保障不到位;对于事件中心理受到创伤的师生,虽然也组织了心理专家对其进行辅导,但是后续心理救助不到位。2018年以来发生的数起震惊全国的校园暴力袭击事件,每次事件过后各级部门都进行了问责,但是类似事件仍然时有发生,暴露出了各级教育部门对于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认识总结不到位,事后反省不深刻等问题。2.教育部门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全国范围内校园暴力袭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说明教育部门监管制度出现了问题,监督机制无力,问责体系不完善。袭击事件结束后,从恢复力的角度看,从校方到政府教育部门经过认真总结反思,检查问责是可以有效避免事件再次发生的。但是在当前实际情况中,出现类似事件只是在全国范围内下下文、搞搞口号,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困境。

五、4R理论

在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在应对暴力袭击事件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现有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对于袭击的变化显得应对乏力。面对此种情况,亟需引入先进理论进行危机管理机制构建,4R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此视角下,从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4个阶段入手,提出完善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的对策。(一)缩减阶段的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说过,对任何有效的危机管理而言,危机缩减管理是其核心。针对校园暴力袭击而言,可以理解为在缩减阶段降低风险,避免浪费时间,摊薄不善的资源管理,具体体现为加强社会救济、增强防范意识、提高人员素质,从而达到大大缩减校园暴力袭击发生概率及其冲击力的目的。1.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在整个社会转型转制的大背景下,各种矛盾问题频繁发生仍是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社会现状。从社会学和犯罪学角度来看,行为人产生的极端报复心理与社会救济不足密切相关,即行为人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不能通过自身努力或从社会、家庭得到必要的救济而陷入困境。政府各级保障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对弱势群体及特定人群给予必要的救济,禁止“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即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中的危险,然后又建立一套话语来推卸责任[3]。2.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增强危机防范意识,这是许多中小学、幼儿园管理者和学生自身都没有重视的工作。然而该项工作的加强,确实能够极大地减少校园暴力袭击发生时对学生造成的伤亡与损失。一是在中小学、幼儿园层面,对于校园意外事故和校园安全卫生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做得足够到位,但是对于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应对的宣传以及应对策略方法的科学性上还是略显不足。应该在学校广播站、宣传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经常进行宣传,以达到让学生接受的目的。二是在学生家长层面,要让班主任经常性的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安全防范教育。三是在属地公安机关层面,大力推行民警进校园等形式,由专业公安民警带领学生学习安全防范方法。总之,从学校、家庭、社会3个层面,动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青少年进行安全防范教育。3.提高保卫人员专业化程度中小学、幼儿园属于治安保卫重点部门,在校学生均为未成年人和儿童,其智力、体力均未发育完全,一旦发生校园暴力袭击事件伤亡往往十分巨大。针对当前中小学、幼儿园保卫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低的特点,学校应与辖区内公安机关展开合作。(1)对聘用的保卫人员进行公安机关备案登记以及违法犯罪记录查询,绝对保证校园保卫人员来源正当、无违法犯罪记录。(2)由公安机关对保卫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保安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其体力、技能,切实提高其安全保卫综合素质。同时对校内医务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急救能力。(3)制定保卫人员、医务人员定期考核制度,与绩效工资挂钩,切实提高其保卫技能与意识。(二)预备阶段的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4R理论中的预备力阶段着重进行识别、预警、防控,通过相应准备提高防备能力。对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在此阶段提出的措施,包括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提高面对袭击事件时的应急能力。1.完善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针对中小学校园、幼儿园实施的暴力袭击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具有一定征兆的,只要能尽早发现这些前期特征并加以研判,事前做好安全防范,可以将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减少相关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在校园内部、校门口及学校周围重点路段、必经之路安装摄像监控系统,安排学校内部保卫人员在上下学重点时间段于主要交通道口及校门前进行巡逻,从而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二是在校园内部学生聚集区域及治安重点区域安装报警装置,一旦有极端行为人冲入校园行凶,马上启动报警系统,使未受波及的学生及时规避,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2.完善应急预案及实施细则对现有的应急预案进行完善,既便于袭击事件中时间型决策的迅速作出,也有助于决策者按照既定方案迅速处置,减少决策压力。中小学、幼儿园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坚持两项基本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在不同的地区,中小学、幼儿园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应自身需要的应急预案,切不可搞一刀切。二是可实际操作原则。制定应急预案应考虑实际可操作程度,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在应急预案的制定上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要使实际操作落到实处。应急预案出台后应迅速配套相应的实施细则,在细则中要明确各种突发事件的启用标准、工作分类,将具体环节详细化,将应急管理流程化、图表化、数字化,便于操作和使用[4]。3.提高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应急能力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应急能力的提高,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1)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要以现行管理规定为主体,参考相关法律法规,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备实际操作性的应急预案。(2)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防范应急演练,提前规划好逃生路线,避免流于形式,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机制,落实责任到人,真正让学生做到熟练于心。(3)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联动机制,将公安机关、社区街道、志愿者纳入到校园安全防范体系中,形成校园—社会严密的校园安全联动防控系统。(三)反应阶段的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4R理论中的反应力阶段要求尽可能简化通讯渠道、使传递的信息真实可靠,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沟通的手段相结合进行信息传递。罗伯特•希斯强调,要着重关注媒体管理,媒体在整个危机事件过程中是最敏感的一方,要对媒体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充分重视,与媒体在整个危机过程中保持沟通,以免导致信息传递错误和不对等的情况发生。1.建立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在校园暴力袭击事件中,信息流通的不顺畅、现场信息的匮乏都会影响现场处置和救援,造成现场决策失误。一是中小学、幼儿园和公安机关、应急管理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沟通协作平台,提高现场信息利用效率,从而为专业处置、救援队伍对现场作出正确评估、迅速作出正确的时间型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相结合的信心流动机制,使有限的信息得以及时传递到专业处置部门,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信息。2.形成良好的媒体报道效应由于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往往具有手段极端、杀伤性大、社会轰动效应强烈等特征,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社会,此类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后很容易导致恐怖情绪的广泛蔓延,并由此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跟风效仿和示范效应,会酿成人人自危的不良后果,从而加剧社会恐慌。这就是此类犯罪的风险放大效应[5]。一是当危机发生时,学校必须及时、审慎地选择信息源和信息传播渠道,在第一时间权威的信息,及时与公众沟通,掌握舆论的主导权,有效地控制媒体导向性,避免不正确、不全面的信息误导社会公众。学校也可以设置新闻发言人或运用官方微博、网站等手段,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制度,分阶段、实事求是地主动真实客观的事实[6]。二是媒体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如实报道消息,对于易造成负面影响及反面示范作用的画面进行处理。(四)恢复阶段的校园暴力袭击事件危机管理。在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结束后,应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充分总结经验、尽快恢复教学,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另外,还应加强总结,建立相配套的监督问责机制。1.加强善后及经验总结(1)在事件危机管理的恢复阶段应成立危机善后干预小组,成员应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教育专家、校方、医护人员及心理辅导专家等。(2)恢复被破坏的教育教学秩序,对现场进行恢复,针对心理受到极大创伤的师生、家属、现场处置及救援人员进行心里救助服务,消除其恐慌,使其重新进入正常的教育、学习生活。(3)要对犯罪人实行从重从快审查,消除社会负面情绪,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4)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袭击事件发生后,并不是只有救助伤员、恢复原有秩序就结束了事件处理。教育部门应在事件过后对整个事件进行深入总结和思考,对事件发生的起因、过程、现场处置情况、人员配置、最终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找出不足和问题,将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的发生视为完善学校安全管理的契机,通过深刻全面的总结,实现救济、恢复、反思。2.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在校园暴力袭击事件结束后,教育部门及校方应对整个事件潜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前期排查、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救援过程进行总结。对处置救援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开展情况、沟通情况,排查情况仔细回顾,从制度、人员履职情况等方面查找问题与不足,对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实行严厉问责,对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仔细审查,对于工作落实不到位之处进行督办。同时建立动态问责监督机制,将校园暴力袭击事件演练的现场效果纳入考评,接受来自社会各方监督。

作者:程悦轩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