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文化的审美意义研究

时间:2022-08-29 11:04:03

生态旅游文化的审美意义研究

由此可知,旅游的游玩和休闲也起着正面的意义,它能让我们放松精神上的束缚,进而能从容的思考人生、享受生活,使人在空间上的享受更加广阔,心情的愉悦比功利的追求更浩瀚无边。旅游,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是广义的文化活动。它既是文化的休闲消费,也是文化的创造。但是,同时不可忽视地是旅游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和破坏。自然景物可以在旅游活动中被休闲消费,人文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同样难以逃脱被休闲消费的命运,从而导致了自然和人文两种生态危机的同时出现。[4]在休闲消费社会中,作为传统审美对象的“物”,成为了闪烁的宝石被欣赏,社会中的一切都成为了休闲消费品。旅游被当作时尚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就是聊你去哪里旅游了。休闲消费时代的今天,审美趣味对于很多旅游者来说只是一种虚假趣味,它是欲望驱使的被动要求下进行的活动,不在是审美需求的本能表达,可以说它被贴上了时尚型、符号性、炫耀性的特征。旅游审美的视角开始触及世俗享受和商业大潮,旅游审美的非主流倾向越来越明显。[5]审美目的世俗化,审美标准模糊化,审美趣味符号化,审美意识多元化,[6]已经是旅游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并快速地成为一种与旅游休闲消费行为相适应的审美文化。

在生态旅游上谈审美文化,提倡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旅游,可以改善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助于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知识的认识,保护环境下的文化审美意识。过去,人们是通过宗教来实现某些需要,标志某些人生的转变。今天人们以旅游来实现一切,格雷本认为人们的旅游行为反应了一种全人类普遍存在的消遣、玩乐需要,正是这一需要,促使了人们进行旅游。[7]休闲消费时代,所引起的旅游时尚、旅游热潮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生态旅游的出现,可以提醒和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身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同时也是对开发商的一种约束力,不能过度的开发利用,应该在自然生态环境可利用的情况下使用。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资源保护和永久利用、经济利益应与当地的地区发展平衡,强调参与者行为自律的旅游方式,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永续经营。它是以自然为方向的旅游方式,最终的要求是在与自然保育与游憩发展的审美活动中,通过解说和教育,引导体现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并诱发环境保护旅游方式,秉持着永续发展的精神和环保意识,兼顾了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的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可以从生态环境、当地居民、开发商和游客四方面来说。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就是人类的大家庭,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是当代社会的当下话题,从小事看起,从小事做起。这种环保意识体现地是文化的教育,是美德。就如马克思所说过的: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谓“种的尺度”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在的尺度”是指人对“种的尺度”的认识和掌握。[8]对于旅游地方资源的利用,开发商应对当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计划,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保护当地的文化自然环境做更大的宣传和实施相应的措施。社区居民是当地地方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丰富的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其当地的习俗和日常生活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整个社区环境就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由此可见,生态旅游的开发,更大的关系是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保护意识。只有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开发的活动中去,或建立家庭式的旅馆、餐馆,或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等,才能给游客一种真实、自然的感受,带游客进入真正的文化审美活动中去。也只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观光的讲解和表演,才能真正体现当地本土的独特文化传统,传达出本土的文化意蕴,游客才能真正感受到本土“美”的存在,在自然的审美活动中去感受文化底蕴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两者结合之下,寓教于乐的美育活动(游),满足旅游者认识自然文化、欣赏自然文化、热爱自然文化的精神审美需求的同时,将旅游者引向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认识与行动之中去。旅游者在享受“美”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到“虚静”的净化,情操得到“美”熏陶。这种心灵的放飞,有助于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日益增强,并且会促进自身按照美的规律活动。

这种寓教于乐的生态旅游方式,呼唤在审美大众化下过度旅游休闲消费、破坏环境的人们觉醒,不要停留在肤浅的旅游方式,提倡自我心灵的净化,提升审美高度,如提倡文明社会风尚、生态环境的美化、历史文化的保护。这样旅游在总体上可以提升人民的修养和素质,增强自身审美的能力与修养。在当代社会中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产生和广泛传播,他所提出的“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个著名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是反文化的东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杰教授专门撰文指出:“要为消费文化正名,要弘扬消费文化、反对消费主义、要充分发挥消费文化的作用”。当今中国社会,由于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的影响也随之而至,消费思潮的泛滥和庸俗美学流行,从而促成旅游文化中的种种不良倾向的出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态旅游的商业化问题,过度的把生态旅游化的话,会导致游客的大量的涌入,如果没有足够的自然环境的保育观念和思想的宣传,再加上旅游者欠缺基本的环境保护观念和伦理观念,则无法了解生态旅游真正的精神和意蕴,生态旅游最终会被演化成为大众旅游的一个符号、一个代名词而已。随着生态旅游思想概念的推广,众多拥有丰富资源的第三世界国家、保护资源团体国际性的观光,也陆续的加入生态旅游的队伍中来,鉴于这种热潮的出现。联合国并在宣布国际生态旅游年之后,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世界观光组织共同推进以生态旅游为发展前景的策略,达成保护保育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联合国的参与,是希望全球参与重新检讨生态旅游永续发展,进行经验与技术的交流,以期望改善生态旅游规划、发展与经营的管理方式,并借由正确的行销宣传策略来生态旅游。自此以后,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全球响应的观光发展模式。生态旅游是旅游方式中最广泛的称呼,其实它还有其他的说法,例如生态之旅、绿色观光、环境朝圣、永续旅游、伦理旅游、社会责任性观光等等。说了这么多的称呼,无非表达的含义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倡导真、善、美的存在,对环境的一种“虚静”、“忘我”的享受和愉悦、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升华。人们在旅游的审美过程中的愉悦和享受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这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对自身修养和审美文化的一种提升。在旅游行为的过程中,游客素质、内涵较高者认同生态管理这一思想内涵;也就是说游客会遵守保护区的规定,不会擅自进入禁地,不会采摘植物、不会捕捉小动物或者放生的行为出现,不会随意丢垃圾,愿意随身携带垃圾袋,将垃圾装好,并处理好。旅游活动中,并不是在旅游的地方刻意留下一些东西,例如刻上到此一游等,或者是强求拿走旅游地的一些东西,例如采摘生态区的花草等。也不是让作为审美客体的旅游成为耀眼的明星,成为一种奢侈的文化休闲消费对象。如果那样的话,旅游者的审美趣味只是一种虚假趣味。这种游客的虚假趣味何以让生态旅游正常运行下去,只能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出现。适当的审美需求,正确的审美心理,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游客与游客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注意事项和保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这样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审美意识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由此可知,生态旅游对人们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方面,旅游者出游的动机是在非功利的状态下获得精神享受,体验旅游的愉悦。在旅游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开拓视野,这种旅游的享受,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活动体验。

本文作者:杨文洪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