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建议

时间:2022-06-12 03:05:02

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建议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购物迅猛发展,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不仅能够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而且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然而,我国在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立法分散、责任主体不完备、欠缺有效救济途径等问题。在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域外国家相关立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多方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并设置有效的救济途径,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网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关键词: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

2017年11月,中国首届“隐私、个人信息与数据前沿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中国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治理30人论坛成立,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截至2016年,在所公布的案件中,涉及个人信息的案例最多,有65亿条。在2016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首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年度报告》中,不乏因网上交易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引起的典型维权案例。我国曾在2003年将个人信息相关立法纳入立法体系,但最后无疾而终。2018年9月,《个人信息保护法》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一、我国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宪法》对人格权的规定可以看作是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原则性规定,个人信息作为一种人格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受任何侵害。虽然《民法总则》对个人信息安全进行了专门规定[1],但其对于侵犯公民民事权利的保护,往往采取事后救济的方式,也就是在消费者权益遭到不法侵害后,对侵权者给予罚金、赔礼道歉等类型的处罚。相较于巨大的经济诱惑而言,此类处罚措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侵权行为并不能得到有效规制。《刑法》第253条规定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通过国家强制力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然而,多数侵权行为情节轻微,危害不大,多是以民事赔偿为主,只有在民法、行政法难以对该侵权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时,才适用刑法。基于此,可以把《刑法》第253条的规定看作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兜底性法律保护,只有在运用其他法律不能进行等价性约束时才适用。虽然个人信息在多数部门法中有所涉及,但多为概括性描述,一笔带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的规定虽相对具体,但无法满足类型多样的现实案件的处理需要。另外,2018年8月31日通过的《电子商务法》,作为我国首部电商领域的综合性法律,不仅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保密义务、告知义务和补救措施,还规定了第三方平台的义务和责任,是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一大进步,但其狭隘性仍不容忽视。(二)我国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1个人信息保护未统一立法,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首先,各个法律条文之间采取的术语及规定存在偏差,比如辽宁省和江苏省各自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关于信息范围的规定就存在不同,后者补充了血型、病史以及婚姻状况、指纹等的相关规定。其次,就所规定的保护制度内容而言,一些条款仅做了概括性规定,多采用原则性表述,缺少具体的使用规则,对法律的可操作性有一定的损害。最后,尽管“消费者个人信息”一词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频繁出现,但是该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未曾对个人信息的概念作出界定,也未对个人信息所涵盖的具体内容作出概括式或列举式说明。虽然有部分地方性法律条例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作出了具体解释,但是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立法,因此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争议。2责任主体不完备。消费者个人信息遭受侵害时,主要由经营者承担法律责任。然而,网购的完成,存在多方主体和多个合同关系,经营者、支付平台、物流公司等都保存有消费者个人信息[2]。因此,消费者在个人信息泄露之后,很难判断信息泄露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更难以确定发生的环节和具体的泄露者。对第三方规制的匮乏是现存法律的一大缺陷,幕后第三方主体不仅拥有获取个人信息的多种渠道,并且实施侵权行为的潜在可能性更大。对第三方责任规制的缺失,不仅使得追究第三方责任欠缺相应的法律依据,还会产生经营者将自身责任推卸给第三方的现象。3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救济途径缺失。对于侵权行为,消费者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请求行为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以及请求赔偿。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举证难度较大。而且,目前我国公民大多数是知法却不懂法,对于如何维权、如何申请维权、该保留何种证据资料的专业知识等知之甚少。2016年,江苏省共处理了237900件有关消费者维权的案件,而其中涉及消费者个人信息受到侵害的,仅仅只占到0.23%。但是,其他有关报告中的数据则显示,大量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均遭到泄露,几乎九成的消费者都遭受过商铺推销、借贷广告等的“狂轰滥炸”。两个报告的数据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大量的消费者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但是选择维权的人却少之又少,说明人们不愿意为之耗时、耗力。即便消费者积极维权,但一方面,由于网购参与者的多方性和信息泄露的随时性,使责任主体的确定变得极为复杂;另一方面,长达6个月的维权时间战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成本是巨大的。

二、域外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一)日本对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主要由规制政府机关的立法、专门领域的立法和行业内部约束规范三大部分构成。随着电子商务活动的兴起,《个人信息保护法》应运而生,其最新一次修改是在2015年3月。该法从基本原则、对信息需求者的限制、有关监督部门、救济方式、责任承担等部分进行了统一立法,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典。日本在奉行统一立法的同时,还针对特殊领域制定单行法来加以规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就侵害个人信息案件的救济途径而言,该法除了规定诉讼途径解决矛盾之外,还规定了各种符合日本社会实际的社会性办法。日本对个人信息采取多种途径予以保护的做法,值得我国加以借鉴。(二)德国对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德国黑森州在1970年颁布了世界上首部《个人数据保护法》[3],其“个人数据”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信息”。德国其他十几个州紧随其后也先后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自1977年《联邦数据法》制定以来,其已经经历了数次修正。德国《联邦数据法》第7条介绍了信息需求人对民众的个人信息的妥善保管义务,第8条确定了信息需求人对民众个人信息造成损害时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同时规定了索赔制度。最新修正案的一个巨大进步之处,就在于对多方主体侵权责任承担的规定,它规定在存在多个侵权者的案件中,如果证据无法明确表明侵权者指向何人,那么存在嫌疑的多个侵权者都视为侵权者,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三)美国对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美国在1995年第一次正式提出“个人信息保护原则”的概念,此后又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提出了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告知原则和选择原则[4]。2012年初,美国了名为《在网络世界的消费者信息隐私权:在全球数字化经济环境下保护隐私权与促进创新的新体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的报告[5]。此次《框架》是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首次立法,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对网络世界的经营者以及第三方作了原则性规定,进一步增加了经营者以及第三方的义务。此外,美国的小额诉讼制度对网购消费者设置了合理的救济途径,这对我国立法具有启示意义。

三、我国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我国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了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尝试[6]。一方面,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并且已经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果采取像美国一样的分散立法模式,将会对原本稳定有序的法律体系带来冲击;另一方面,有关个人信息的规定存在于多部法律法规中,有一定的立法基础。此外,我国民众对于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的呼声非常强烈。2018年的网络安全度调查结果显示,49.1%的网民对个人信息保护表示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54.45%的网民对网购个人信息保护提出疑虑。立法条件已经非常成熟,应加快出台步伐,在出台之后,对相关法律法规中与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有关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者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保证法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二)明确多方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每个环节参与者的责任,由于网购的特殊性,以及网购过程的多环节性,侵权主体还可能包括支付平台、物流企业、网络服务提供商等。第三方主体应一同接受法律的约束,可以借鉴美国有关规定,规定经营者及第三方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义务,并在产生侵权行为时承担法律责任,以保护本身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另外,在侵权责任的承担方面,在无法确定具体的侵权人时,可以借鉴德国《联邦数据法》最新修正案的规定,由具有嫌疑的主体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设置有效的救济途径。虽然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协商和解、组织调解、行政部门投诉、申请仲裁等多种救济途径,但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当根据各种救济途径的不同特点,分别予以更加细化的规定,以更好地指导消费者的维权行为。目前,消费者在个人信息遭受侵害时,普遍选择行政救济,但是由于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扯皮推诿,使消费者投诉无门的现象时有发生,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基于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小额诉讼制度,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网购现状,为消费者能更加便捷的维权,设置有效的救济途径。

四、结语

网络购物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个人信息的经济性利益日益凸显,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屡见报端。然而我国在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尚有完善空间,加强我国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是符合党的所多次强调的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要求的。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J].法学论坛,2018(1):34-45.

[2]刘洋洋.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3]何涵嫣.公权力侵犯隐私权研究———以侵犯信息隐私为视角[D].南京:东南大学,2014.

[4]薛春杨.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侵权的民法规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5]黄如花,李楠.美国开放政府数据中的个人隐私保护研究[J].图书馆,2017(6):19-24,76.

[6]王晓婷.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作者:程新惠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