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5-14 09:53:41

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精心准备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素材用于教学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书也是这样,往往一堂课的内容老师要花一天的时间来准备,备课充分了,课堂上才有内容可讲,才有针对性。我在教计算机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课时,每次课前除了准备教材需要的素材外,我还准备一些配色精美、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在教《动画制作》课时,选择一些环境保护、尊老爱幼、公益广告等动画片作为练习素材,让学生在做练习时也能接触这些“正能量”的东西,潜移默化地把“正能量”思想渗透到教学中。

二、教学时以身立教,做言传身教的师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国传统的教师职业精神,为人师表,以德为首,要想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自己也必须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人的自身为根本,通过尊重人、理解人进而教育人、塑造人,做言传身教的师表。笔者认为“言传”就是要“善言”,即讲求“传”的方式方法,讲求说话的方式,不要以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说教,而是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身教”就是做到言行一致、品行如一、身言合一,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比如,课堂上有位同学打断了老师讲课,为了弄清问题所在,老师可以问学生这些问题“:为什么会打断老师上课?”“什么情况下打断老师上课是对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对的?”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和尊重。一次上课时,我把手机带到课堂上,因有些事情没有处理完,利用课堂间隙刚拿手机出来看,被路过的学生看到了,在外面叫了一声“老师上课也玩手机”,这句话给我当头一棒,让我意识到老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镜子,如果老师上课使用手机,以后还怎么管理学生,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再不携带手机上课,在课堂上也要求学生不能玩手机,有的学生管不住自己,我就要求学生关机并把手机放在讲台上,控制上课时不使用手机。课上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学校网站建设项目和制作宣传栏项目,让他们在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又学会了与人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合作精神。上完上机课后与学生一起做清洁保养机器,让学生形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管理规定的良好习惯。

三、施教过程关注具体情境,正确解决各种突发的教育

教学事件,树立“正能量”职业学校很多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差,甚至于厌学,于是在课堂上说话、吵闹、玩手机等等,如果老师这个时候光对学生进行说教、批评,可能会让学生暂时收敛一点,但过不了几分钟就又依然如故,效果不好,但如果放任不管,学生以后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吵闹,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所以当发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对影响上课的同学说“NO”,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批判,如问:“你的行为符合课堂规范吗?“”这么做对别人有影响吗?”,在学生回答出合理的做法后可以说“老师相信你能说到做到。”有时候我会创设一个场景,或布置一个项目让这些调皮的学生来讨论、分析、实践,让他们参与其中,使他们感受到做这个其实一点也不难而且还很有意思,完成任务后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参与评价。课后再单独找他们交流思想,他们通常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上课表现有进步时我会及时提出表扬。有的学生上课时把键盘敲得震山响,把鼠标在桌面上使劲敲,这时一定要及时制止,适时告诫,对这种损坏行为不要姑息迁就,该批评的要批评,要让他们把公物视为自己的东西一样去爱护。

四、关注学生自主评价、师生合作评价,鼓励学生学会交流

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教育教学活动成败优劣的终结评价者,老师教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学的结果。课堂总结阶段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教学成果的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归纳能力,也可以从评价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经验,更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交流沟通能力。比如《图形图像处理》课学生练习完成后,我都会将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起初学生只会简单地从整体效果来评价作品,有的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做的是最好的,有的学生总是认为别人做的比自己好,缺乏自信心,我引导学生从色彩、结构、技术、创意等各方面来欣赏彼此的作品,教他们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缺少自信心的学生,我抓住某个闪光点进行点评,让他也可以从中收获满足感,特别是要鼓励少言寡语的学生多说话,不管他说什么都要鼓励,只有学生肯交流,以后就会适应在公开场合的说话。笔者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和学生,针对学生对象的不同和课程的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但只要教师认识到一切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在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健全的人格去感化、影响学生,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梁龙1李水晶2工作单位:1.湖北省科技工程技工学校2.湖北省通用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