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验观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

时间:2022-12-13 03:37:54

生态体验观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树立远大志向、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019年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以达到德育效果。但是当前许多初中学校德育课程欠缺体系化,校内外德育脱节,初中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欠佳。为此,广东实验中学不断调整创新德育课程体系,聚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基于生态体验观,遵循学生主体、活动体验、生态化育和协同共享原则,以育人为宗旨统整德育课程,以年级为序列整合德育内容,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充盈德育生态,以共建为策略聚合德育资源,助推学生健康成长的跨时空教育生态,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育人生态系统,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创新发展。

一、当前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1.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涵。2005年4月,《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指示和说明。如今,新时代教育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也是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诉求。广义而言,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子都是德育课程,包括显性的德育课程与隐性的德育课程。学校显性德育课程主要包括国家德育主干课程、学科渗透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包括班级文化课程、年级文化课程、社会活动课程。因此,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除了要整合显性课程的育人价值外,还要充分规划、挖掘隐性课程的育人价值。具体而言,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德育课程目标体系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实现各年级德育目标的衔接与螺旋上升。二是德育内容序列化。①根据系统化的德育目标和初中生的发展水平,把德育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有层次地序列化编排,使之成为稳定的具有系统性的内容序列。三是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活动相互关联,围绕主题,紧跟主线。四是德育资源共享化。德育资源超越学校内、学科间的局限,打破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2.当前初中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现实中所存在的各学段德育目标碎片化,课程内容重复倒置,层次性和整体性需要完善;德育活动零散而内容庞杂②,缺乏中心主题和活动主线,活动内容空泛、盲目、随意,脱离学生实际;校内外德育衔接脱节,课程资源缺乏多样性等情况,对初中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发挥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如何全面有效推进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第一,如何构建整体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实现育人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第二,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展现真实的生命样态,感受真切的生活体验;第三,如何创设精品主题德育活动,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第四,如何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资源,突破学校德育的传统边界。3.推进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学校德育需要发挥时代引领作用,改变僵化的德育模式,注重学生道德成长规律。推进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人生方向上,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实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深切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为“四有”公民,获得高度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在德育理念上,将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增强学校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学校德育现代化建设。在德育方法上,强化学生道德成长所需的生活化、体验式、对话性以及欣赏性要求,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刻板、教学目标狭隘、学生知行不一等问题。

二、生态体验观的价值意蕴和实践原则

1.生态体验观的内涵与价值意蕴。生态体验观是一种追求和谐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观。它从元生态(人与自然)、类生态(人与族群)和内生态(人与自我)三重生态之圆融互摄的意义上,③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通过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学生生命潜能,陶养健全人格。生态体验观一是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真实的成长体验,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二是强调在体验中促发认知和情感的融合,整合学生成长的外铄因子与内生因子,有效诱发师生的生命感动,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与魅力。④因此,生态体验观是一种融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体验德育于一体的科学的德育理念。在这种道德教育理念下,教师不再过分强调行动限制性因子、强化惩罚性行为,而是自觉关注并创造条件,在生态体验场中把师生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引领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共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格境界。具体而言,生态体验德育提供了一种价值引领,由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范本,在三重生态环境中,引导学生价值生成;营造了一种全息沉浸的氛围,通过各个学科的连贯性与一致性,使师生沉浸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中;促进了一种精神气质的达成,在年级文化与班级文化的特色构建中,让学生逐步形成“立鸿鹄之志,担千秋大任”的豪迈气魄;锻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的情感体验中,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增强了继往开来的实践能力,在节庆课程、社团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等课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坚持学生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理论灌输、语言管教的方式,注重启发引导、讨论对话,促进学生自主自为能力的发展,从学生自我内部获得道德认同、践行道德要求。活动体验原则。坚持学校德育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切己感受、深刻印象,实现育人寓教于乐、寓教无痕。生态化育原则。坚持以学生真实的生命样态为基础,融三重生态于德育工作中,实现学生自我、社会情感及能力提升等维度的全面发展。协同共享原则。坚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建育人环境、共享育人成果,为学生道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德育氛围,实现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

三、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路径

1.以育人为宗旨统整德育课程。《意见》强调,整体规划德育课程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新方位新使命。据此,我校遵循元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圆融互摄①的理念,发挥德育课程体系化和规范化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德育课程,建构起一套基于生态体验的德育课程体系,为德育活动建立实施机制、时空保障和完善路径。具体包括五个方面:指向价值引领的德育国家课程、指向全息沉浸的学科育人课程、指向精神成长的文化共建课程、指向人格完善的社会情感课程、指向能力提升的实践体验课程。基于生态体验论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建构,把学生的道德成长置于人类生态系统之中,认识到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教育因子是全息、全科、全程、全员共同作用的过程,着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360度的育人生态。另一方面,学校将主题活动、文化建设等以德育课程的形式加以明确,形成了一套有效、规范的操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德育的科学性。2.以年级为序列整合德育内容。《意见》强调,坚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有序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是统筹推进德育课程内容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我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主和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主题统整的方式划分年段,借助活动体验的理念安排内容,构建各具特色的年级德育学段内容。3.以活动为载体充盈德育生态。《意见》强调,初中阶段重在通过开展体验性学习来落实德育课程的实效性。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只有体验,才能使德育工作入脑入心入行,才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和生命的感动。①遵循活动体验的原则。为了破解当前德育活动空泛、盲目、随意的问题,有效创设精品主题德育活动,增强学生德育生态体验,广东实验中学将德育活动归纳为若干主题,以主题的形式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八年级开设了主题为“青春有格”的德育课程。“青春有格”典出自《论语》,其意为青春不是肆意妄为,需要规范和引导。青春的格调在于修习美德,向往美好,要积善成德,最终达到“止于至善”。围绕“青春有格”德育目标,八年级在课程设计中实现学科整合,分主题设计出不同的课程内容,由不同的主体开展相应教学。这种主题明确、主线清晰、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德育课程,一经推出,受到师生的热捧,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以共建为策略聚合德育资源。《意见》指出,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而现代教育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生态系统,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等系统诸要素的支持与配合。①构建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学校德育一体化育人模式,以解决德育参与主体单一、多方教育力量整合不力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建立多方联动共建机制,加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行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家校生态营建,深层调整与优化生态位,使亲子师生关系及其教育观念、行为模式、内容侧重点、方法手段相互融通,科学归位。②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例如,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的公益品牌———圆点公益课程,目前完成两万多个公益时数。每周三通过年级家委会公益内容,因人数有限,各班级学生要抢位置接龙报名,周末分赴广州不同服务点,服务不同的公益内容。圆点公益由一个班级倡导,形成班级横向联动、年级纵向传承的模式,学校、家庭、社区形成统一目标,实现了很好的德育育人效果。同时新华网、南方都市报等媒体都对圆点公益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只有三方在教育目标上一致,在时空上密切衔接、积极互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教育一体化格局,才能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真正落实全方位育人。

四、结语

自2015年起,广东实验中学深入践行“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创新了德育工作方法,提升了德育工作实效,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构建各具特色的年级德育学段内容,解决了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的问题。基于生态体验观建构一体化的德育课程,把学生的道德成长置于人类生态系统之中,充分考虑全息、全科、全程、全员共同作用,着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360度的育人生态。以年级为序列整合德育内容,根据不同年段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主和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主题统整的方式划分年段,借助活动体验的理念安排内容。通过构建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学校德育一体化育人模式,解决了德育参与主体单一、多方教育力量整合不力的问题。以共建为策略聚合德育资源,坚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建育人环境、共享育人成果,构建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德育生态系统。建立多方联动共建机制,加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学生道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德育氛围,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石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