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日常德育工作的路径探讨

时间:2022-03-07 10:47:28

高校大学生日常德育工作的路径探讨

【摘要】当今信息多元化、传媒多样化的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首当其冲,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如何思考并积极主动顺应微时代潮流?本文在理论分析方面提出以下四个观点:在理念上,坚持大学生建构性引导与交互性主体地位;在内容上,坚守核心价值引领整合日常德育工作内容;在方法上,运用多种微媒体增强日常德育工作的鲜活力;在形式上,坚持日常德育教育生活性表达与时代感融入。在有效实践方面提出以下两个观点:建立多种班级微平台,拓展有效沟通渠道;创新德育工作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一体化。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微媒体”实现对接,增强日常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

随着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微内容、微传播、微公益等为表现形式的新传播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6月《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高达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无疑90后大学生是主力军。微博、微信成为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起一场“微时代”的“微革命”,而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微时代使用微博、微信的主力军。基于上述状况分析,德育工作者也应与时俱进,主动顺应微时代潮流,使用微媒体开展各项德育工作。

一、“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1.传播扁平化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阐述了大家都在经历但却没有认真思考或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世界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世界变得更加平坦。随着微时代的带来,我们正处于信息扁平化的世界。信息传播活动早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信息传播交互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

2.用户移动化

除3G/4G外,Wi-Fi无线网络也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截至到2015年6月,83.2%的网民在最近半年曾通过Wi-Fi接入过互联网。此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6月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突破6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三分之二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微信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呈现移动化不断增加趋势。这些移动信息接收终端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

3.时间碎片化

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在这个信息量极大丰富,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微时代里,细细品味一部书籍、欣赏一部电影,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过于“奢侈”。人们的时间被割裂成无数碎片,人们越来越习惯利用碎片时间来玩游戏、看视频、发微博、转微信,随时随地分享所闻所见。

4.信息迷你化

微时代,由于时间碎片化,用户移动化,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因此,信息呈现迷你化趋势,基于互联网、短小精彩、更具创意和灵活性的、更“接地气”的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广告等能够应运而生,快速流行。

5.影响隐蔽化

随着微时代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快捷性以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运行模式的出现,大学生从微媒体主动感知外部世界和获取信息比传统的书籍、报刊、课堂获取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一些通过社会思潮也利用微博、微信、微聚等平台,以更加“隐蔽化”包装的形式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这些极为隐蔽的微环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同、选择和整合。

二、“微时代”日常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学生个人需求及主体地位容易实现,德育工作的传统载体和媒体素养面临挑战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我价值。微时代背景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活跃、平等、互动平台。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班集体发展建言献策,为班集体发展贡献“微力量”。当班集体尊重了大学生正确的观点和思想,采纳了其合理建议,满足了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便会对班集体有一定的归属感,能够更加积极投入到班集体各项工作中。传统班集体工作中自上而下的强制指令性活动已经不能完全迎合学生的需求。“微时代”的德育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式灌输教育,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其中,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因此微时代学生主体地位可以得以有效体现,德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上班级”“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等平台多了解并征询学生合理化意见,信任学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指导其自发自主地举办特色活动。微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者若仍然只采用传统的教育载体,如仅停留在传统德育工作面对面可控性强的集中教育、班级教育等,教育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就对德育工作者提出新要求,需要德育工作者接受新鲜事物,积极主动适应微时代新媒体,利用多种方式建立师生有效沟通渠道,了解当代大学生所思所想,通过微平台时时了解各类信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

2.学生思想观念容易遭受隐性多元思潮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面临挑战

研究表明,年龄处于18~22岁之间的大学生网民主力军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遭受隐性多元思潮影响,需要正确的引导。青年大学生熟悉网络并经常在多个网络社交平台以论坛发帖的方式进行观点表达和思想沟通。由于网络的言论尺度大大宽于传统媒体,更为激烈的各种思潮观点开始在网络引发讨论,甚至开始出现专门的民间学术思想网站。如在中国最早的网络意见领袖中,就有不少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很快成为网络舆论的中心,自由主义议题开始从学术走向议政,其代表性观点开始为广大网民关注。如部分网络自由主义完全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作为资源,并试图在中国移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由于这个层面的自由主义思潮,其主张是完全否定中国现实制度和社会基础的,而且只推崇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所以一般所讨论的网络自由主义思潮的危害,多指这个层面。这种网络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而言是很具破坏性的。因此,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难以辨别真伪,这种不健康的思潮极具渗透性和迷惑性,影响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日常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好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做好青年学生筑魂育人的实践者。不正确的网络思潮、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等尚能够以契合时代特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这就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提出挑战,日常德育工作如何避免使用苍白无力的,毫无新意的宣传教育陈词,又如何有效地引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日常德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日常德育工作的内容建设和方法研究。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动静结合”融入日常德育工作中、“显隐结合”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中、“系列活动”融入到日常德育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空气一般融入大学校园,融入课堂,走进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微时代”开展日常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1.建立多种班级微平台,拓展有效沟通渠道

高校德育工作中师生之间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大学生日常德育工作中不断畅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有效做好德育工作。日常班级德育工作要吸引班级成员积极参与,其前提条件要做到集体工作具有透明度,班级成员之间信息能够共享,沟通渠道通畅,能够满足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建立网上班级是微时代日常德育工作有效沟通方式之一。网上班级可以实现班级日常信息功能,班级各项事务公开功能,时事政治宣传功能,班级事务讨论功能等。班级成员可以利用网上班级不受时空局限优势,在网络上获取各类信息,开展班级讨论,解决学分制下班级日常德育工作的困惑。班集体可以发挥微媒体的优势,借助微媒体公开班级管理相关信息,还将学生感兴趣的班集体活动以菜单形式主动推送给班级成员,征求广大成员的意见;将学生敏感的评定奖学金、评优结果、入党名单等一一进行公示,发挥网络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及时借助新媒体各类班级事务信息,使班集体工作透明化。利用微信对话和群聊功能也是日常德育有效沟通的一种积极探索。“对话”和“群聊”的组织者可以设计不同的话题,比如新生问题、日常选课、考研出国、就业求职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要求德育工作者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主动通过微信发起讨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学生,在平等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逐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建立多种班级工作微平台,拓展有效沟通渠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合理需求,德育工作者更多地将“指示命令”转化为“意见征询”,落实日常德育工作内容,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方式有效克服了传统的固化的德育行政模式,实现了从单纯说教到准确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其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了德育工作说服力。

2.创新德育工作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一体化

微时代,微博、微信等各类移动互联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交流的主要平台。有效开展日常德育工作,离不开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技术。笔者认为,微媒体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键对键”日常德育工作是微时代德育工作的一种新模式。通过易班、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进行线上调查,征求大学生对德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途径等,从而制定出既符合大学生德育内容体系要求,又能贴近大学生所思所想,有力推动日常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实现德育工作目标。但大学生德育工作又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人性化育人工作,仅仅依托“键对键”线上互动交流还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因此,日常德育工作还需重视线下平台建设,有效弥补线上平台建设不足问题。在大学生日常德育工作过程中,结合线上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跟进解决,这就必须重视传统的“面对面”线下工作模式,如日常德育谈心、座谈、讲座、研讨、经验交流等。这种“面对面”形式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有助于师生双方坦诚、直接、充分地交换思想,有效沟通,增进感情,是对线上工作模式的有效互补。因此,微时代的日常德育工作既需要“键对键”网上开展,更需要重视“面对面”沟通交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一体化,推动日常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优化日常德育工作效果。

作者:刘铁英 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伟,等.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2015,(1):88-9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5-6-13.

[3]罗迪.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4):80-84.

[4]刘铁英.微时代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生活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3,(1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