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分析

时间:2022-05-27 09:50:49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分析

1高校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目前,高校教师师德方面总体情况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热爱职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了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多元价值取向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也冲击影响着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缺失”现象。

1.1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治信念不够坚定。个别教师放松和忽视理论学习,缺乏理想信念,追求名利地位,计较个人得失。二是爱岗敬业精神不强。部分教师把从事教师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少数教师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三是教书育人意识淡薄。部分教师只满足于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缺乏对学生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育,没有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四是学术道德下滑。个别教师缺乏学术诚信、严谨治学的态度,时有发生学术不端的行为,如抄袭、剽窃、伪造学术成果等。五是为人师表意识不强。少数教师缺乏自尊自爱,如有的上课自由散漫,有的仪表不整,举止粗俗;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

1.2师德问题成因剖析

上述师德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得少数教师心理失衡,价值观发生偏移,影响了职业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部分学校重师能、轻师德,对教师缺乏有效而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忽视师德在教师总体考核中的比重和作用,导致部分教师漠视师德师风教育。四是师德师风监督机制不到位,目前很难采取一种有效的方式去界定和测评教师的师德状况,从而导致有些素质不高的人被选进了教师队伍。五是部分教师法纪观念、道德意识淡薄,缺乏“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教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更是优良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事关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2.1坚定职业信仰是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

信仰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特定的信仰系统可以支撑特定的道德体系。信仰系统的存在可以使职业变得神圣起来,职业信仰可以提升现实人格的境界和心理感受。教师把职业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会有一系列动机和行为,而且会有这一动机所产生的道德方面的是非评价与人格特征,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高校教师因为大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职业信仰的有无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是学生告别学校生涯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的引导者,高校教师必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使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必须使自身的职业精神内化为思想境界,并使之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才能迸发出钟情教师职业、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高尚的师德才能自觉内化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习惯。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使高校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而且更具有优秀的品格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承担道德示范、文明传承的社会责任。

(1)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头脑。特别是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高校师生,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机制,把单纯的说教和灌输,变为生动的传道、有力的解惑和深刻的激励,启发学习兴趣、钻研热情和求索欲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和方法在师生的思想深处由知识转化为素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始终把握正确价值取向的思想动力源泉。

(2)要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加强由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政治改革目标、文化建设目标、社会进步目标构成的共同理想的教育,使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成就,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

(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促使教师通过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考察为一体,创造能力培养的机会,激发他们创新的心智和灵感,激励他们奋发进取。

(4)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实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一致,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品位的文化风韵,从而进一步加固优良职业道德规范。

2.3注重宣传,树立典型,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有形的校园环境和无形的学风、校风构成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氛围的熏陶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调试功能。注重发掘和宣传校内的先进典型,以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以师德标兵、师德模范、优秀教师等评先活动为载体,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台、宣传橱窗、各类展板等校内媒体报道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示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褒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标杆作用,激励和带动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使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扩大。通过对师德深入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形成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同时,安排业务过硬、师德优秀的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既传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以自身良好的师德风貌给新教师以感染,先进模范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高深的学术造诣、良好的师德风范、深刻影响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教师,使学校的良好教风得以传承和发扬。

2.4加强制度建设,构筑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单靠个人修养,只要求教师自律是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制度的建设,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1)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与教师切身利益相联系的、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是最有效的师德教育形式之一。将师德考核评定纳入教师个人考核体系,单列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指标,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在各种评选评奖活动中,同等条件下对师德高尚的教师给予优选考虑,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教师优秀与否的首要标准。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学优秀、争先进的良性发展氛围。激励机制要特别注重对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人物的长远利益的保障,使那些模范教师严于自律的职业道德既能体现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又能体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在其师德表现受到赞誉的同时,他们的物质利益及个人发展机遇如果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他们的自律行为就会在正向的激励下发扬光大并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学习仿效,其他教师也能真切感受并体会到崇高师德的现实价值,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为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3)建立师德监督处罚机制。师德监督机制将有效地提高师德管理的成效,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开通师德监督网站,畅通师德监督渠道,加快意见反馈的效率。提倡教师自省、自律;将领导考评、专家评价、群众评议、学生评教等方法结合起来,为优良师德的形成提供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建立严厉的处罚机制,凡出现违背师德的行为即给予相应的处罚,决不姑息迁就。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体现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环节。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良好师德的形成,需要从法律上,制度上,运行机制上加以规范,将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构筑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真正承担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作者:胡孝红彭艳工作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