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优质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7 08:27:32

临床优质护理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1

【关键词】慢阻肺;优质服务理念;肺功能改善;住院指标;生活质量

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疾病主要的表现就是慢性炎症性的改变,同时患者伴有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受限,疾病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按照不同的病情进展情况可以分为急性加重期以及稳定期,在稳定期间内,患者病情进展较为稳定,但是容易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的情况[1]。慢阻肺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身体功能较差,单纯实施治疗不能完全达到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状,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十分重要,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是“围绕患者为中心的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一种护理模式,本文讨论该护理模式在慢阻肺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内本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70例,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男女比例18/17,年龄范围42~82岁,平均年龄(63.31±11.24)岁,实验组35例,男女比例19/16,年龄范围41~81岁,平均年龄(64.13±11.72)岁,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及年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所有患者均符合慢阻肺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知悉并同意本次研究开展,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脏器功能严重异常患者;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护理工作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根据护理制度及治疗要求实施环境护理、氧疗护理、药物护理、病情监测等护理。1.2.2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干预,内容如下。认知干预:因为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和长期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治疗影响慎重,因此需要加强认知干预,认知干预主要分为健康知识宣教与心理护理,其中健康知识宣教重点采用一对一针对性健康宣教的方式,首先分析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进程给予针对性宣教,告知患者当前病情实际情况,与患者共同分析疾病走向与预后,同时告知接受护理和治疗的效果与必要性,保证患者在不同的阶段中都有足够的健康知识储备与自我管理能力;心理治疗方面,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利用交谈、言行观察等方式分析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结合日常表现找出导致患者负面情绪的原因,针对性采用心理引导方式,实施包括倾听、语言暗示、转移注意力、社会关系支持等多种心理引导方式,达到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信心的目的。优质环境护理:为患者打造优质的病房环境,根据患者的喜好布置病房内的植物、挂饰等,营造出温馨安静的氛围,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室内的清洁,严格消毒制度,合理调节病房的温度以及湿度,保证温度控制在23~25℃为适宜,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定时通风透气,在天气较凉的季节,要加强患者的保温措施,通过增加棉被等方式避免患者受到冷空气侵袭。同时应当严格病房探望制度,保证病房的安静,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优质化用药护理:除了常规监督用药之外,护理人员应当加强药物护理工作,进行药物知识宣教,告知患者药物的效果与服用方法、服用剂量,首先提高患者对于药物的了解程度,每次给药时护理人员需要记录用药时间、用药量以及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规范的记录,对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需要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1)肺功能改善情况:PaO2、PaCO2、FEV1、FEV1/FVC。(2)住院时间。(3)生活质量:利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分析,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肺功能改善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更高,对比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对比:实验组患者PaCO2(KPa)为(6.1±0.4),对照组为(7.3±0.8),(t=7.937,P=0.001);实验组患者PaO2(KPa)为(8.1±1.1),对照组为(6.7±0.7),(t=6.352,P=0.010);实验组FEV1(L)为(2.1±0.6),对照组为(1.5±0.2),(t=5.613,P=0.001);实验组FEV1/FVC(%)为(64.2±12.4),对照组为(44.7±7.8),(t=7.875,P=0.008)。

2.2住院时间与生活质量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生活质量更好,差异对比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如下:实验组住院时间为(13.5±2.5)d,对照组为(19.7±4.3)d,(t=7.374,P=0.002);实验组生活质量为(81.2±9.7)分,对照组为(70.7±6.2)分,(t=5.396,P=0.011)。

3讨论

慢阻肺疾病本身较难以治愈,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治疗,作为很难完全治愈的疾病,患者的家族遗传、年龄老化以及生活作息、身体素质以及工作环境等都是导致慢阻肺难以治愈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前提下,慢阻肺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治疗的实施十分重要,受到患者健康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际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针对性实施有效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2]。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思想的服务理念,护理模式严格围绕患者本身的诸多因素,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在传统的护理基础之上,围绕患者相关因素,针对性制定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健康知识宣教、环境护理、药物护理等,用于提高患者健康知识储备,改善心理状况,同时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加强用药效果,患者在接受干预之后,对于疾病更为了解,同时心理情绪转向正面,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提高[3]。在本研究中,在不同护理工作干预下,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更为明显,住院时间缩短,生活质量明显更高,对比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对慢阻肺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下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肺功能改善,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住院所花的时间缩短,患者治疗花费降低,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效果肯定,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许欢.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慢阻肺(COPD)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2(13):107-108.

[2]王永燕.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慢阻肺(COPD)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2(41):111.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2

【关键词】肝硬化;全过程优质护理;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肝硬化是发展缓慢的肝脏疾病,主要的病理特征为肝脏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形成再生结节等,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肝功能衰减、门静脉高压等[1]。发展到了中晚期,容易诱发腹水、消化道出血、继发性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还存在一定癌变概率[2]。临床中要求患者长期的治疗,以减缓病情发展,控制并发症,减轻疾病给生理、精神带来的痛苦。不过在治疗的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能辅助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本次我院在临床中引入全过程优质护理模式,并围绕其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96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8例。研究组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25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8.67±9.14)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病程(6.15±2.46)年;其中19例代偿期、29例失代偿期;参照组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26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8.74±9.23)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6.28±2.37)年;其中20例代偿期、28例失代偿期。对比两组患者以上的基线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纳入标准结合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血生化检验、影像学检查等确诊;患者和家属了解此次研究,并签署书面协议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次研究。1.1.2排除标准合并肝癌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心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精神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基础性护理,包括:协助完成各项检查,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给药,监控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饮食和生活指导等。研究组则进行全过程优质护理,步骤如下:1.2.1入院接待患者入院后,科室护理人员以礼貌、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引导患者入住相应的病房,并为其简单介绍科室及病房环境,告知住院相关注意事项,为患者做好服务登记卡。同时,为了让患者更快进入状态,为其讲解需要做的各项检查项目、基本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1.2.2常规护理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温度湿度适中,定时打扫消毒,保证病房内物品摆放整齐;每2~3d更换一次床上用品。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日刷牙至少2次,饭后漱口[3]。此外,合理控制探视人数。1.2.3心理护理由于肝硬化有着难治愈、病程长等特点,所以患者很容易出现悲观、焦躁等负性情绪,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疏导,让患者积极面对自身疾病。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注意讲话的语气、态度,充分表现出理解和尊重,并给予鼓励和安慰;还可以讲述周围病情康复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另外,护理人员要与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多关心和陪伴患者,对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让患者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进而勇敢面对疾病。1.2.4健康教育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展开个性化健康教育。除了一对一讲解、发放健康手册意外,在病区可以张贴疾病相关宣传知识海报,还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让专家与患者进行互动,由此提高患者对肝硬化病因、病症、治疗方法、并发症、预后、生活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消除各种顾虑。同时,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积极规范用药,促进病情恢复[4]。1.2.5睡眠指导询问和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告知患者保持充足睡眠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结合患者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状况、病情等进行心理暗示和情感支持,帮助其放松身体;另外,可以指导患者在睡前用温水泡脚,喝一杯热牛奶,或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以便更好的进入睡眠状态;护理人员尽量减少夜间给药,确保患者的睡眠质量。1.2.6营养护理结合患者的个人饮食习惯、病情等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坚持少食多餐,多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及韭菜、油炸、辛辣等食物[5]。如果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需立即禁食,止血后食用少量米汤、牛奶等流质食物,再逐渐过渡到普通食物;如果患者合并肝性脑病,每日摄入充足的维生素、热量,不要摄入蛋白质,病情改善后,每日摄入10g蛋白质,病情恢复后,每日摄入蛋白质0.8~1.0g/kg,优选植物蛋白,肉类蛋白少量食用[6];如果患者合并脾功能亢进,多食用动物肝脏,以及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7]。1.2.7出院指导出院时为患者发放出院指导手册,告知患者回家后要规范用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还要定时回院复诊。同时,留下联系方式,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给予专业的指导。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观察指标: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①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量表(SF-36),包括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几个指标,每项最高分100分,生活质量与得分呈正比。②护理满意度评价使用医院自制问卷,以百分制,≤69分为不满意,70~94分为较满意,≥95分表示特别满意。疗效判定:①显效:腹胀、乏力、肝区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指标明显恢复。②好转: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肝功能指标有所恢复。③无效:临床症状、肝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1.4统计学分析用SPSS21.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5%,参照组仅为79.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中35例对护理特别满意、11例较满意、2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5.83%;参照组中26对护理特别满意、13例较满意、9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25)。

3讨论

慢性肝脏疾病发展到最后会演变为肝硬化,严重损伤肝功能,并给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另外,肝硬化难治愈、病程长,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以维持肝功能[8]。但是长时间患病和用药,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甚至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也会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要做好护理工作,以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重视程度,缓解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全过程优质护理是将全程护理和优质护理相融合,综合了两种护理方式的优点,可以将优质护理贯穿到就医的全过程中;同时在常规护理中融入了人性化理念,能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9]。在护理过程中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时间,除了进行专业的医疗操作,还会在生活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和护理。这样一方面护理人员通过细致入微的照顾,以及友善的态度,树立了良好的护理形象,增加患者的信任感,促进和谐护患关系构建,最大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事件[10]。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展现出更加专业的一面,从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生活护理等多方面展开,有效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减轻身体上的痛苦感,生活质量也会随之得到改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效率、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证实,全程优质护理能给予患者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进而辅助提升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让患者对护理更加满意。究其原因是,在全过程优质护理中,通过入院指导给入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减轻紧张感,使后续治疗和护理得以顺利的展开;通过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能让患者有舒适的身心状态,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睡眠指导、营养护理,能让患者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的营养,改善精神状态、增强身体功能;通过出院指导,让患者回到家中也能持续加强自我管理,坚持规范用药,避免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总而言之,在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全过程优质护理,能确保护理质量,提升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临床中值得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昕.在肝硬化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对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4):249-250.

[2]金燕.全程优质护理对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9,41(5):791-794.

[3]丹圆周.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医学研究,2020,2(3):30-31.

[4]张冬梅.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25-226.

[5]闫小妮,王莹,邢娟丽,等.标准化专项护理管理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液体出入量记录效果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41(3):393-395.

[6]刘春萍.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优质护理在肝硬化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7):67-69.

[7]王莹.肝硬化护理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260-261.

[8]袁艳艳.优质护理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6):179-180.

[9]王珊珊.优质护理服务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护理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24):111-112.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3

关键词:妇产科;剖宫产;优质护理;满意度;术后疼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妇产科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剖宫产患者100例进行了研究,纳入对象有完整资料,满足剖宫产指征,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依从性差,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不愿意配合研究等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数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年龄20~38岁,均值(28.9±1.2)岁;孕周34~42周,均值(38.5±1.2)周;初产妇32例、经产妇18例。观察组:年龄20~38岁,均值(28.6±1.6)岁;孕周34~42周,均值(38.3±1.6)周;初产妇34例、经产妇16例。前述年龄、孕周、初经产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常规健康教育、协助产妇日常生活、腹部按摩、饮食指导、止痛管理、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则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入院护理:满足剖宫产指征产妇,告知她们相关知识,解释剖宫产原因、特点、处理方式,并且介绍医院、妇产科情况,必要时介绍主治医师与主管护士。尽量缓解患者的焦虑、担忧等情绪,稳定她们的情绪,提高分娩信心。②住院护理:根据护士性格、年龄、经验、能力分配护理工作,经验丰富者主抓全面护理,资历丰富、应变能力强者负责剖宫产指征严重产妇,亲和力强与健谈者负责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③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剖宫产关乎母婴安全,也是护患纠纷高发科。建立“护患沟通日”沟通渠道,针对产妇与家属所想、所问等互动交流,不拘泥于治疗疾病,涉及更多方面,尽量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交流期间,医护人员提供安全、有效、人性化及专业的咨询服务,同时对下个护理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建议、指导。④术中护理:安全送入手术室,因环境陌生可能出现紧张与恐惧心理,为此护理人员主动关心,握着她们的手,让她们感觉到温暖。协助产妇翻身、摆放合适的体位,注意动作轻柔,保护隐私,麻醉起效后维持平卧位,护理人员陪护在旁,询问患者感受,主动告知产程进展。⑤术后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并发症预防干预,避免羊水栓塞。术后6h根据医嘱恢复饮食,生命体征稳定后协助产妇取侧卧位,鼓励尽早下床活动。主动介绍母乳喂养方法、好处,指导正确喂养技巧,制定多样化的饮食方案,多食用促进泌乳的食物。出院时,进一步做好健康指导,叮嘱她们在家期间的饮食、休息、卫生等注意事项。1.3观察指标。记录组间手术时间、不良反应率,调查术后疼痛评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并比较。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23.0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35.49±10.24)min、不良反应率(2.00%)、术后疼痛评分(2.98±0.45)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8.02±0.54)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5.27±8.94)min、14.00%、(4.87±1.02)分、(95.11±2.11)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剖宫产尽管对难产与异常妊娠产妇有不错的价值,但引发的手术延时、术后疼痛与焦虑等依旧不容忽视[1]。尤其是术后疼痛,成为除生命体征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如何解除术后疼痛是临床护理重点。本次就收治的100例妇产科剖宫产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优质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不良反应更少、术后疼痛评分更低、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疼痛不仅影响疾病恢复,还会影响术后心理情绪,为此入院开始,做好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告知剖宫产知识,根据患者情绪针对性疏导,做好详细的手术准备,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分娩信信心。总的来说,优质护理从全方位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护理服务,将患者作为服务中心,全心全意为她们服务,最大化减少疼痛所致不适,缓解不良情绪与疼痛感[2]。

综上所述,相比常规护理模式,在妇产科剖宫产术中开展优质护理,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不良反应,而且可以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联芬.优质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13~114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临床收治的妇产科患者。全部患者共计78例。78例入选对象的临床一般资料如下:(1)年龄情况:最大患者50岁,最小患者2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34±2.34)岁;(2)学历情况:硕士学历患者8例,本科学历患者40例,本科以下学历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了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患者均为3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后,统计学验证数据结果显示,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因此,研究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护理措施和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39例入选对象均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1.2.2优质护理组

39例入选对象在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以下优质护理措施和方法:1)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向患者积极介绍医院的各项设施设备条件。积极主动帮助患者消除对于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定期对患者的病房进行彻底清理,确保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可以在相关的位置设置标示,最大限度的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提供方便。2)强化优质护理理念的应用坚持“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观念,以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总结护理工作的成熟经验,探究和主动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予以应对个改良。3)强化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妇产科患者而言,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机体应激反应(主要包括疼痛、不适等),从而给患者带来相关的不良心理情绪。医护工作者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波动和不良情绪出现的规律,针对个体差异实施有效的干预。可以通过语言疏导、病例解释、患者共同交流等形式进行干预。4)完善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出院后第一时间建立回访制度,统一采用回访登记本,在其中详细每个患者的个性信息:一般每7天就采用电话的方式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一次集中沟通交流,就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进行有效的答疑和沟通,积极消除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相关疑虑,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研究以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满意度情况为观察指标,通过对护理满意度的对比来验证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有效性。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以PEMS3.1forWindows软件包为数据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的统一处理,在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时,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并且认为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满意度情况比较结果如下:优质护理组的39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1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1例,临床总满意38例,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7.44%;常规护理组的39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7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6例,临床总满意33例,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84.6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度,优质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结合我县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以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和提高技术水平为核心,按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和《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二、工作目标

2012年辖区内二级医院至少在30%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并在门(急)诊、手术室等部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专科医院应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三、工作内容

㈠改善临床护理服务

1.深化护理模式改革。继续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门(急)诊、手术室等部门探索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形式,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为手术患者提供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保障患者安全,体现人文关怀。

2.全面履行护理职责。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临床护理服务充分突出专科特色,关注患者身心健康,做好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康复锻炼等任务,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

3.加强护理内涵建设。认真落实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细化工作标准,规范护理行为。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的要求开展临床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优势。

4.积极开展延伸服务。鼓励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将常规随访、专科随访和专病随访相结合,在医院层面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社区急危重症患者转入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将康复期住院患者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实现双向转诊,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㈡加强护士科学管理

1.保证临床护士配备。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要求配备护士,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普通病房实际护床比不低于0.4:1,每名护士平均负责的患者不超过8个,重症监护病房护患比为2.5-3:1,新生儿监护病房护患比为1.5-1.8:1。门(急)诊、手术室等部门根据门(急)诊量、治疗量、手术量等综合因素合理配置护士。

2.合理调整护理人力。根据工作量、技术难度等因素合理调整护理人力,加床或者危重症患者较多时,及时增加护士数量;制定护士人力紧急调配预案,遇有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时,保证护士的应急调配。护士排班兼顾临床需要和护士意愿,体现对患者的连续、全程、人性化护理。

3.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护士的绩效考核以护理服务质量、数量、技术风险和患者满意度为重点,注重临床表现和工作业绩,将绩效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学习进修、奖励评优等挂钩,向工作量大、技术性难度高的临床护理岗位倾斜,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4.加大护理培训力度。医院应制定并实施护士的在职培训计划,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管理培训等,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5.探索实施岗位管理。结合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护士的岗位管理,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制定岗位目录、职责和任职条件,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逐步将护士按身份管理转变为按岗位管理。

㈢保障护士合法权益

1.保证护士福利待遇。医院应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岗位津贴、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的规定,提高临床一线护士的工资待遇水平。医院聘用的合同制护士与编制内护士享有同等待遇,做到同工同酬、公平公正。

⒉落实支持保障措施。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建立健全支持保障系统,减少病房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形成全院各部门服务于临床的格局,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四、工作要求

各类医院要积极稳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逐步建立调动护士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的长效机制。

㈠强化组织管理。各单位要根据此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工作原则和目标,加强医院护士队伍建设,确保优质护理服务顺利推进;对医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实处。要及时上报月报信息;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做好宣传工作。

㈡县卫生局将按照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组织辖区内检查。采取暗访、现场点评、回访患者、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检查,加强对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指导,纠正工作偏差,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作法和经验。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6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干预;孕妇;分娩

产妇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其往往产生焦虑、害怕等情绪,一旦无法获得有效的改善,不利于分娩的进行[1]。优质护理干预可以为产妇开展全面综合的护理服务,改善产妇焦急、害怕等情绪,减轻疼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抽选60例产妇进行探讨,选择优质护理,获得了良好效果,整理归纳包括。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医院2017年1月至10月妇产科接收的120例孕妇进行分析,平均分组。实验组年龄20-45岁;参考组年龄22-45岁。经过分析两组的基本信息,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参考组开展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进行优质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2.1环境干预。产妇住院后,创建清洁卫生,优质的病室环境。护士每日按时对被褥消毒,保证其清洁。病房里有必备物品陈例:暖水壶等。随时观察产妇的情况,同时为产妇及家人讲解医院的环境,使其消除陌生感,创建温馨舒适的治疗氛围。1.2.2心理干预。产妇住院过程中,护士须对其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引导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对其相关检查,给予全面科学的监管与防护。此外,护士还需为产妇与家人介绍有关疾病知识与治疗方法、手术效果等,让其做好心理准备。术前,护士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改善焦虑害怕心理,使其确保放松平稳的心态进行手术。术后,护士应该备好供氧治疗仪,必要时,方便产妇及时吸氧。切口必须及时的消毒,避免感染。此外,严格监测产妇的生命征,随时掌握其身体情况。1.2.3饮食搭配。根据产妇的身体状态以及饮食爱好,制定健康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其补充足够的营养需求。告知产妇不许挑食偏食,防止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且告知选择合适的体位,建议产妇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其身体康复,有效避免伤口黏连,确保切口的干燥卫生,增强舒适度。病室勤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流通,为其提供优质的治疗环境,改善睡眠质量[2],有利于促进身体的康复。1.2.4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为产妇加强健康知识宣教,让其全面认识到病因、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等,此外,告知其有关治疗的禁忌事项,护士能够随时全面了解产妇的临床症状,及时给予科学的治疗。1.3疗效判定。分析所有产妇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并发症等情况。总100分。1.4数据分析。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达,采用c2检验。(P<0.05)为准,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对比价值。

2结果

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以及护理工作质量等情况,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妇产科皆为女性患者,疾病对于身心的损害较为严重,所以,加强护理干预,非常关键[3]。该报告中,参考组选择基础护理方法;实验组选择优质护理方法,经过分析,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并发症等情况,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充分的说明了优质护理促进提高护理满意度,并且减少了不良护理时间改善预后,对产妇具有显著的使用价值。优质护理模式属于一种以患者为出发点,加强基本护理,认真执行护理责任制,不断丰富护理工作的内涵,进而有效增强护理工作质量[4]。属于一种现代新型的护理方式之一,具有显著的临床成效。其宗旨即为满足患者需要,确保其生命安全,增强舒适度,维持稳定的心理情绪,获得患者及家人的理解,进而加快身体康复。其包括以下优点:①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②进行心理干预,给予精神支持与安慰,确保其平稳乐观的心态,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改善预后,积极和患者交流,构建和谐的相处模式;③科学合理搭配饮食,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确保机体所需营养,提高抵抗力,改善预后;④开展功能训练,引导患者术后初期下床活动,促进身体恢复;⑤护士开展护理工作时,保护个人隐私,增强其信任感,构建和谐护患模式,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治疗依从性。综上所述,妇产科护理中选择优质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临床成效,改善护理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确保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妇产科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5):218-219.

[2]符宇,甘芳.健康教育和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妇产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7(18):3095-3096.

[3]邓琼芳.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妇产科术后患者腹部切口恢复情况的影响效果[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31(4):608-610.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7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手术室护理

手术治疗是外科疾病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手术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该不良心理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手术室中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就主要对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手术患者,对其进行有效分组,分别作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为女性患者,30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为(43.57±7.31)岁;其中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为女性患者,28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为(44.68±6.9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医院手术室常规护理要求对患者进行手术室中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其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①为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将本次手术的潜在风险、准备方法、治疗效果、手术室环境等为患者耐心讲解,以便于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多为患者讲一些手术成功的案例,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率情绪,充分给予患者温暖、关怀、鼓励,进而增强患者的信赖感,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便于患者主动且积极的参与到临床护理和手术治疗中来,从而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1]。②为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后护理,待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手术情况为患者详细讲解,嘱咐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对于存在严重疼痛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适量的镇痛药物,对于存在轻度疼痛的患者,可通过听音乐、按摩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有效指导,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鼓励患者多吃一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从而有效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功能锻炼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2-3]。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数据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x-±s);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48.64±3.34)分、抑郁评分(51.82±3.27)分均明显少对照组患者(70.53±3.54)分、(71.35±3.54)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治疗是外科疾病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进行优质的手术室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其优质护理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4]:①术前为患者进行优质护理;②术中为患者进行优质护理;③术后为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研究结果得出,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48.64±3.34)分、抑郁评分(51.82±3.27)分均明显少对照组患者(70.53±3.54)分、(71.35±3.54)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到患者手术室护理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栾淑娟 单位:河南省濮阳惠民医院河南省濮阳市红十字医院

参考文献:

[1]何春艳,屠晓微,李佳育.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427-429.

[2]彭红,廖思兰,莫恋.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6(15):516-518.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8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模式;优质护理服务

本组探究中选取56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护理管理新模式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所收治的患者中选取28例作为观察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8例、10例,患者年龄在69岁至28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5.24±5.32)岁;另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所收治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7例、11例,患者年龄在68岁至29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6.36±6.35)岁。本组探究中给予2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时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具体病情变化等,分析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护理管理新模式,具体措施如下叙述:给予护理人员实施责任包干制以及医护共同查房制度,给予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管理、质控管理、绩效管理,对护理记录进行创新和简化并给予护理人员实行弹性调配以及弹性排班。

1.3判定标准

利用自拟调查问卷统计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度。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56例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中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经x2检验后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对比分析

2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管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可得出明显观察组患者更佳的结论,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较为明显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种疾病发病率呈现为逐年上升趋势发展[1],护理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日益增长,基于此,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提出了护理管理新模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科室需要充分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实际情况并给予合理工作安排以及实施责任包干制[2],每名护理人员可负责7名至8名患者并指派工作能力强以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服务病情危重患者,实施24h护理负责制并在交接班时确保认真、仔细并确保给予患者连续性护理干预。责任护理人员需要协同临床医生进行一起查房并在查房期间仔细聆听临床医生分析患者病情以及护理要点等[3],及时对临床医生反馈患者病情变化动态消息以及异常情况并确保及时沟通交流临床医生以及患者。科室需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年限等进行分层管理并实施护理能级对应管理[4],目标、手段分别是是科学化、规范化,将粗放型护理管理转变为精细化护理管理以有效避免资源不合理配置以及显著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是科主任、护士长以及质控护士等,质控小组需要定期巡视和调查监督护理服务工作情况并仔细记录护理人员的各种情况作为阶段性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挂钩奖金以及晋升等,约谈考核结果不佳护理人员。科室需要自行设计护理记录表格并上报给上级有关部门批复,批准后采用,通过创新简化护理记录来增加护理人员为患者护理服务时间并缩短护理人员书写护理记录时间。对护理人员实施弹性调配机制以及机动护理管理制度并根据科室业务量以及风险的大小实施护理人力合理配置,部分专科护士以及高年资护士实施相对固定安排,弹性调配低年资护士并及时抽调机动护士去往住院患者增加以及危重患者众多的科室,进一步确保护理安全。本次探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分别是3.57%、100.00%,显著性更佳。综合以上理论得出,护理管理新模式可显著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静 张新静 单位: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韩书香,韩东洋.优质护理服务中护理管理新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388.

[2]周鼓利.护理管理新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9):177-178.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9

【关键词】儿科;优质护理;护理服务;实施效果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深入改革,各级医院全面开展国家提出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1],优质护理指的是通过制订一系列规范、制度、措施,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儿科是医院内相对特殊的科室,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家属对临床护理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院儿科全面开展优质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96例患儿,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98例,男患儿51例、女患儿47例;年龄2岁~11岁,平均年龄(5.42±0.35)岁。观察组98例,男患儿53例、女患儿45例;年龄1岁~12岁,平均年龄(5.76±0.42)岁。组间比较儿科患儿的个人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落实层级管理制度。根据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时间分成三级护理人员,从低到高依次为实习与分管护士、主管护士和主管组长,各级护理有不同的护理职责。1名护理人员至少负责2例患儿的护理,为其提供连续、无间断的全程护理服务。1.2.2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由于患儿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具备自我护理能力,所以临床护理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儿的预后。护理文书为改善、制订护理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2],因此应规范书写,尽量省掉不必要、重复的护理记录;通过简化书写,让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护理中。1.2.3规范仪容仪表。所有护理人员统一着装,学习礼貌用语,突出阳光、温暖的职业形象。在培训学习中加入儿童心理学内容,用儿童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与之沟通。专业、明确的解答家属提出的问题。1.2.4营造轻松、和谐的病房氛围。根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用色彩温暖、鲜艳的卡通、漫画装饰病房,将玩具、儿童图书集中摆放在病区一角,让病房充满童趣,让患儿感受到家庭温暖;在病区走廊设置“文化墙“[3],将爱心标语、祝福、温馨提示等内容张贴在墙上;提供”传呼“服务,以便第一时间为患儿提供帮助。1.3观察评定标准。向两组患儿家属发放我科自制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问卷中每个条目均有3个选项: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1。

3讨论

新时期下,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疾病的治疗技术,更多的是关注医院的临床护理服务。“以患者为本“是优质护理的核心与宗旨,强调尊重患者的人格,对生命充满敬畏[4],让患者获得生理与心理的舒适、愉悦感,从而树立生活的希望。优质护理的顺利开展,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发挥创新力,提高主观能动性,树立崇高的职业责任感,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学习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操作技术,勇于自我反省。本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98%与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满足了患儿及其家属的个体需求,促进了临床护理质量,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为患儿享受到科学、温馨、合理的护理服务,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智英,成守珍,吕林华等.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评价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168-1171.

[2]吴娟.浅谈优质护理中儿科进修护士带教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z1):143-144.

[3]韩金芝,王燕,毛太生等.新型”3H”护理服务模式在儿科优质护理病区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安徽医药,2013,17(10):1824-1826.

临床优质护理范文篇10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临床效果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不仅需要严格保证手术室的情节环境,同时也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便在患者病情剧变时能够及时作出迅速反应,此外,手术室中医疗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手术室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主要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手术室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所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能够配合相关调查。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均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1~76岁之间,平均(37±1.25)岁;胃肠部位手术7例,肝胆部位手术11例,心肺部位手术10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5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19~78岁之间,平均(38±1.54)岁;胃肠部位手术10例,肝胆部位手术8例,心肺部位手术9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6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实验组患者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健康宣传等;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优质护理。由于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较大,许多患者在术前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详细讲解相关手术知识,使患者了解开展手术的重要性,在提高其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为其手术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护理人员同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获取患者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术中优质护理。在安排患者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当实现调节手术室温度与湿度,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在手术开始前几小时,护理人员访问患者,事先进行手术沟通构建和谐关系,同时,护理人员为患者帮助患者执行导尿、吸氧以及输液等必要操作;护理人员在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保障运送速度的均匀性、保持平稳,避免出现碰撞等情况;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全程陪同患者手术,实时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与相关医师积极沟通,并良好配合医师工作,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3)术后优质护理。在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积极为其擦拭或者清洗皮肤,更换患者的衣物、床单,保障病房的干燥、舒适。另外,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医师。同时,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同患者家属共同叮嘱其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以亲切的态度获取认可。

1.3效果评定

采用我院自制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定,得分越高代表焦虑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85分为基本满意,65分≤满意<85分,<6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基本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珔x±s),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例数/百分比,(n/%)],当P<0.05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41±1.23)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67±1.65)分,实验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后基本满意有19例、满意有20例、不满意有2例,总满意度为95.12%;对照组护理后基本满意有11例、满意有23例、不满意有7例,总满意度为82.93%;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手术患者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恢复时间长,因此,对于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且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护理特点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通常来说,优质护理模式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护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实行人性化干预措施,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病情状况,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跨度较大。本次研究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验组,其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桑梅芳等[3]研究结果相符;提示,在手术室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提升护理水平。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了,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高达95.12%,与对照组的82.93%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还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而改善护患关系。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勇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秦洪波,高文燕,黄彩红.手术室优质护理模式开展的临床意义及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9(15):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