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3 15:05:39

临床医学课程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互联网+教育”;卫生法

2015年“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广泛应用于第三产业,随后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互联网+教育”的新理念,对整个教育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对高校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产生了强烈得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在依法治国和医疗卫生法制化的背景下,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卫生法》课程的开设是增强医学生卫生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卫生法》是适应法制建设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医学与法学交叉的学科。卫生法律规范也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教学内容较多,课时量有限,教师多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1],这就要求公共卫生专业教师“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提升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模式教学,打造有深度的“金课”[2]。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各教学方法简介

1.1慕课。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教学内容以视频为主,它由教学目的、教学计划、课件、教案,互助环节等部分组成,以兴趣为导向,“多、快、好、省”的特点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3]。1.2微课。微课(Micro-lecture),以某个核心知识点为主,通过简短的视频以及相应的配套资源完成授课。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是组成慕课的一部分。1.3雨课堂“雨课堂”(RainClassroom),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其突出的特点是门槛低,只需要借助于Powerpoint、微信及插件,就可将任务清单、各种课件、网络MOOC视频、习题等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实现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面互动,为持续性学习及反馈提供了便捷。

2多媒式教学在公共卫生专业教学中的(SWOT分析)优缺点

SWOT分析法,原本是企业用于分析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来制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工具,但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SWOT分析法从优势(S)、劣势(W)、机遇(O)、威胁(T)四个方面对影响《卫生法》多媒式线上课程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在优势和劣势方面,本文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卫生法教学实践提供教学指导策略。2.1优势。从学生的视角,临床医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多媒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进入一流水平的专业讲堂,体验高质量教学;可以充分实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师的视角,在教学效果方面,当堂就能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利于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及措施;卫生法相关视频案例的提前观看,有效节约了时间,又可以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活跃课程气氛。2.2劣势。从学生的视角,大学丰富的课余活动及学生的自制力不同,容易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手机观看流量收费限制会影响学生手机学习视频的热度。从教师的视角,多年的教学经验导致思维定式,对于新型的教学形式,认识不够全面,;无法保证课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不如传统授课法直观。虽然多数高校已推行混合式教学,但在政策、资源上支持力度不足,持观望态度的教师较多。2.3机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本科教育进入瓶颈期,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学生要有效“增负”,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信息化教育步伐一直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8年《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强调: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2.4挑战。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理论和法律条款,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医药卫生相关社会热点事件时有发生,法律、法条也时有更新,临床执业医师《卫生法规》大纲知识点每年略有调整.多媒式教学既要凝练知识点又要合理的课外延伸,课前、课上、课后,三部分内容的设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3混合式教学在卫生法课程的应用建议通过对卫生法多媒式教学中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构造SWOT分析矩阵,对影响多媒式教学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的发展提出了4类组合战略(见表1)。

在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有这样一条界定:在道德和素质层面上,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其中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是优秀临床医师必备的素质。多媒式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具有极大的优势,卫生法课程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点传授模式,提倡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完善培训机制,增强教师对“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及信心;多媒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势必会增加卫生法学课程的活力,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卫人发[2011]15号.2011-2-12.

[2]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2018-9-17.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双高”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传统的思政教育作为一门专门课程,独立在专业学科之外、自成一体,呈现“个体单干”“一锤子买卖”的态势。导致思政教育“唱独角戏”“孤立无援”,不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优势;持续影响乏力、教育效果堪忧,不能有效落实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创新。把专业学科中思政教育元素提炼出来,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将这种隐性教育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来,达成教育的根本目的。[2]课程思政理念符合综合性的课程观,专业学科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从而使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融合在一起,即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融合,把专业学科的学习纳入学校育人课程体系,使育人体系更完善。立足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理应注重各个学科课程的重要基础地位。首先,要弄清专业学科的特质、运行规律,确定专业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其次,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简约性,因为学时所限,在专业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必然有限。因此,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就不能只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必须纳入、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要求对专业课程思政知识高度概括,保证学习者能够接受到最有价值知识的良好教育。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就是“双高”建设,[3]其核心仍然是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的融合,以促进专业课程优化、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管理高效,形成高水平专业课程体系,助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教育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曾智勇1,胡长虎1,曾小青2,范明宽1,杨秋玲1,包莉1塑造是第一位的,力求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专业课程思政就是要与思政课程同步,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合,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才能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医学教育专业使命

新时代,“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医学教育必然肩负历史使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医学生要求具备较高素质、复合应用能力强,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好地完成卫生健康工作(如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这些医学生要学习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并参与实践,要掌握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关基本公共卫生的知识及处理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深的学问、高明的专业技能,才能担当起实施并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任。所有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长期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逐一融入思政元素,进行隐形思政教育,天长日久,才能成功。

二、“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一是专业课教师在传统思想上更偏重医学知识和技术教学,不太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他们常常兼任临床一线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影响到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高。二是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在思想上、行动上还没有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多数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善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培养,总认为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才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负责任,而自己只负责专业教学。因此不同程度忽略或弱化了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仁心仁术争上游”的职业素养比较薄弱,造成学生的“德性”和“才能”脱节,甚至“有才无德”,人才培养的规格品质不能达标。

(二)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需要引导,“三观不正”亟需纠正

高职医学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面向基层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所需。但医学专业课程多、知识量大、学生的学时紧张、学生学习压力大是实际情况。有的学生认为“思政无用”而兴趣不大,平时也忽视思政学习和自身修养提高,无人正确教导,常常“三观不正”。社会上的阴暗面、医患纠纷等不良关系和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均影响到学生的心态,使其对临床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降低,职业意向不坚定,就业目标不明确。[4]如何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这确实是医学教育亟需解决的大问题。临床实践证实,只有从医学生抓起,提升其素质水平,才能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5]推进医学科学良性发展。

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匹配、相融合。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优良传统文化,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担当精神,具有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要将所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目的地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实践中,让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仁心仁术争上游”的理想信念,最终能够成为国家需要、胜任并能开拓创新工作的人才。[6]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实现实践技能融合

在专业教师中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等学习、交流、实践。定期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对专业课程知识点及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进行研讨、提炼、建库、应用、反思、提高,统一思政思想,免除分歧和异议,避免重复和随意;抽选骨干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新观点、新思路,掌握新方法、新技术,提高见识,交流认识,锻炼能力,推进工作。解决了思想和技术水平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专业教师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做出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

(三)打好基础,分门别类共建共享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做好资源融合

不同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对课程思政资源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自然不一样,因此必须在整体上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个人先根据各章节顺序挖掘思政资源,再集中交流,统一整理成思政元素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要做到每个章节都有思政资源,每个重要知识点都有思政资源融合。各门学科、课程、章节之间的思政元素选取还要避免重复、滥用。开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课外辅导学习资源,按照“大爱无疆——为党工作、为国出力、为人民健康服务;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精益求精;力争上游——追求卓越、不懈探索医学科学高峰”等系列进行整理资料,作为课程思政的补充。

(四)顶层设计,将专业特色课程思政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全方位地构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均围绕专业思政主要目标,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库的资源,提炼专业层面下各课程的思政主题。公共基础课包含大量的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的思政主题是“端正三观”“四个坚持”“四个自信”,体现价值追求。专业基础课思政主题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体现科学探索精神;专业核心课程思政主题是“大医精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培养职业素养,倡导“工匠精神”“争先创优”;专业拓展课程思政主题是“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体现人文情怀、仁爱之光。

(五)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使内容与方式融合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是“另开炉灶搞单干”,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合于专业教学中,以不同方式方法呈现,实现“画龙点睛、潜移默化”隐性教育目的。方式多样,内容不同。一般采用课前预习的思政案例导入、课程讲授中融入、课后讨论以及过程性考核融入等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对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认识,提升对党的伟大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六)构建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体系,使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融合

构建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体系,涉及教师的聘用、考核、晋升、奖惩等,以持续增强全体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考核评价体系包括标准、流程、激励措施等。对教师考核评价时要注重思政案例与专业知识融合适宜的评价标准的科学制定。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掌握甚至应用程度所赋予的不同分值,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思政资源,提升医学职业素养。

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创新理念,顶层设计,一体化建设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1.组织建设。以临床医学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为辅助,以院系各级党组织以及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各部门为保障,以社团活动、研究项目、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等为载体,形成“一个主体、两个辅助、党政保障、多项目载体”的专业层面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团队。[7]2.制度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承担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双岗责任制,领导各专业学科团队建设、负责制订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创新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指导落实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任务;由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牵头,督导各门课程建设团队,本课程全体教师和相关辅助、实验人员参加,承接专业安排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体落实本课程的思政育人任务。不同层级团队要定期组织开展活动,采用专题培训、交流研讨、外出学习、面对面研讨、网络信息交流等形式,对党和国家思政教育新政策、新要求收集分析,掌握发展新动态,运用课程思政新策略、新技术,提高专业教师育人的自觉性、能动性、有效性。3.示范建设。将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列入青年教师成长培训必备内容,骨干引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行课程思政名师遴选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尽快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育人能力强的课程思政骨干教师。示范建设一批效果好、特色强的专业思政课程,发挥标杆引领作用。4.载体建设。结合项目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研及评价、专门课题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二)抓住关键,落地落实,系统整体协调团队推进

第一,目的要明确。专业课程思政不是“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每个老师“必须做并要做好”的事情。专业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白、理念上更新、行动上迅速。第二,专业课程思政要考虑专业层面。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角度统筹考虑,强调目的性、技术技巧性、文化传承等。真正让思政入脑入心,促进学生进步、成人成才。第三,抓住关键,精准楔入。制度建设是关键路径,评价机制是工作支点,教师是主体,资源库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是重点环节。

(三)加强制度管理,建立与时俱进的评价激励机制,推进建设工程

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为主体,以骨干示范建设为引领,以评价机制为支点,齐心协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工程建设。让教师能教、乐教、润物无声,让学生爱听、受教、终身受益,打造教学相长、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示范性专业课程思政,促进高水平临床医学专业(群)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星,刘瑞婷,卜美玲,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84-87.

[2]郑永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11-14.

[3]李菲.新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1-4.

[4]王艳,刘琼瑶,周小花,等.临床医学生对医患纠纷的认知情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99-100.

[5]吴琳.医学生思政教育中预防医患纠纷职业精神的培养——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医学基础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19(1):46-47.

[6]滕苏苏.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93-95.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3

一、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发展需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就业岗位

随着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高学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基本都留在了大中城市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极少到基层就业,造成了常德市近十年来农村和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缺口达50%以上。

为满足常德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对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定位,湖南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成立了由专业教师、临床专家组成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走访乡镇(村)卫生院(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市场调研、基层医务人员访谈、毕业生跟踪调查,将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够进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危重病人现场救治及转诊等综合技能型医学人才。

培养规格:①专业能力目标:能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规范书写病历;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及表达能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及预防能力;急诊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社会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具备爱伤意识,尊重关爱就诊者;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方法能力目标:具有临床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具备查阅资料、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②主要就业岗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

二、剖析职业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即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就是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和反映本质工作关系描述的具体的职业工作。据此,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常德市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村)卫生院(室)等5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剖析,从而提炼出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包含:开展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计划生育,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等。提炼成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即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正确进行产科处理,诊断和及时处理危急重症,并适时转诊;具备诊治常见传染病和对常见中毒实施抢救的能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并适时转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监测,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常见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健康档案管理,爱国卫生指导等;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残疾康复,疾病恢复期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等;卫生知识普及,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管理,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宣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如表1。

与传统高等医学教育比较,以上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侧重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且明确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制订,注重了实用性,更适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层次,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岗位任务,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教学规律为依据,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医学教育思想,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出临床医学专业特色。在明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基于岗位任务,再结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我们确定了学习领域,构建出适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如表2: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 丹 杨柳清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建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属于三年全日制专科层次,招收的学生包括通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以及通过中升高录取的医学类中职学生,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在医院实习。

1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良好医学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医精神,具有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对危、急、重症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和处理能力。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胜任基层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性质

药理学开设于第三学期,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药理学的前期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后续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阐明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岗位职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整体设计

3.1设计在线开放课程的总体框架

本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不是专为考试而设计,也不是将课堂教学内容直接搬到在线平台上。本在线开放课程立足教学实际,同时服务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院校的三年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本性指导,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4]等,依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标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以及教学和临床岗位的特点而进行整体设计,将药理学在线课程分成9个项目,36个任务模块,总学时为80学时。项目包括:药理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作用于其他系统药、激素类药、抗微生物药、寄生虫药和其他类药物。每次教学任务设计三大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整个在线课程的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又要体现药物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引领,药物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统一。

3.2构建专业的课程建设团队

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必须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在申报本门在线开放课程之前,课程负责人要对本门课程进行初步调研和规划,要对国家职业教育和卫生行业相关政策法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线开放课程标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课程的性质特点、课程团队人员教学经验以及道德素养要求有非常明确的认知,然后根据调研情况确定本课程建设团队人数、工作性质、工作量,团队成员全部要求有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经验,并且在学历、资历、职称上保持一定的梯度。为保证在线课程建设的连续性以及质量,教师团队需要有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要定期研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安排以及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为本校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主任,在在线开放课程申报之前,已经成功组建了课程建设团队,有5名团队成员,他们都一直或者曾经担任过药理学教学工作,为研究生和本科学历,职称从教授到助教都有,以讲师为主,其中4名教师有“双师”资格。笔者结合每位团队成员的教学经验、精力以及特长,对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并初步确定了各项任务完成的时间。后期每个月集中商讨课程建设情况,针对具体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以保证建设工作高质量完成。

3.3体现药理学课程的桥梁作用

本课程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串联前期和同期医学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同时,由于药物的应用涉及很多种临床疾病,而学生暂时还没有学习相关临床课程,缺乏临床疾病基本知识储备,因此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视频、自录微课、动画等手段将临床疾病相关知识引入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应用。这样设计的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将不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其理论、知识、技能与其他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岗位的衔接十分紧密。

3.4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必需、够用”原则

笔者调研过本地学生实习医院不同科室的一些医务人员,他们普遍反映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中的药物知识不需要讲得太深太难,知道药物什么情况下用以及如何使用就够了。笔者认为,药理学中很多药物的机理十分复杂,但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并不需要掌握过多机理性知识,学生学习的重点应体现在药物的应用方面。本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依据“必需、够用”原则,选择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后期专业课程中疾病涉及的以及临床岗位要求的最基础的药物理论、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中充分采用临床案例,教学过程重点突出药物最常用的适应证、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以及禁忌证。教学资源如习题、视频、动画、微课等,不强调多,在“必需、够用”原则下,尽量选优做精。

3.5融入大量思政元素

医学职业教育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本在线开放课程无论是资源建设还是在教学中,都体现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佑生命、大医精诚、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依法行医、求真务实等精神品质。每次的教学任务都设置思政教育目标,每次教学中都有多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学生作业中还将设计一些思政类的任务,比如收集思政类素材、做思政演讲、写思政心得、办思政海报等。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6统一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要求

为使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就要统一课程教案、PPT、题库、视频、动画以及微课的建设要求。笔者在组建团队后,立即开展讨论,确定了统一的资源建设风格,将不同项目和任务分配到具体个人,后期还定期检查工作进展,并集中团队成员商讨并筛检优质资源。(1)教案设计。使用统一的教案模板。模板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教学实施(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多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讨论、竞赛、提问、抢答、习题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自我建构。(2)课件要求。使用统一的PPT模板。每一次课件的开头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之后导入新课,导入方式可以为案例导入、思政内容导入、问题导入等。课件页面制作要求美观、大方,除常见的文字之外,要求有图、视频、表格,以辅助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还要有互动环节、课堂习题,课件最后为本次课的重点、难点总结。(3)题库要求。使用统一的题库模板。题型设置多样,包括单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试题涉及的考点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以及该次课教学目标相吻合。(4)教学视频、动画、微课的建设要求。视频、动画、微课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线开放课程合理运用这些信息化资源,可显著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目前,团队教师全部会使用多种视频编辑软件,经验丰富。团队成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①视频的收集和编辑:每位教师负责自己项目和任务相关视频的收集和编辑工作,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思政元素。每次课要求准备优质短视频(10分钟以内)5个及以上(必须包含1个思政类视频)。收集的视频主要包括网络视频以及团队教师平时储存的,后期集中商讨,从每次课的视频中筛检出2~4个视频作为教学使用。②视频和微课的录制:每个大的项目模块录制常规视频(25~35分钟)2~3个,每项任务录制2个小微课视频(3~5分钟)。微课主要围绕与生活相关联、与临床相结合、前沿、有趣味性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进行录制。后期将会从每次课的视频中筛检出1个优质常规视频和1~2个微课视频作为教学使用。由于授课教师自身的魅力直接关系到在线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使在线开放课程效果达到最佳,选取团队中形象好、吐字清晰、平时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负责教学视频和微课的出镜录制。教师每次录制前先进行多次试讲,满意后再录制。

3.7开通在线直播教学

直播教学非常有利于线上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并调整教学。选取团队优秀教师担任课程直播主讲教师,利用周末或晚间授课。为照顾到更多的学生,直播授课设置回放功能,以便学生可以回看和反复学习。

3.8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诊改体系

[5]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教学督导人员以及同行对教师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将平台自动统计学生作业、测验以及考试得分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包括一堂课的评价、一个阶段课的评价以及一个学期课的评价。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教学督导人员以及同行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学资源准备、教案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通过以上4个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使学生和任课教师对自身在教学中的表现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和教师不断改进,整体提高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A].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A].教高[2006]16号.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A].国发[2019]4号.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A].教师函[2019]4号.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我国医学教育的供给水平和支撑能力接受了严峻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复合型医疗人才的缺乏,同时也暴露出现今医学教育中医防割裂的弊端[1-4]。如何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展临床与预防融合,这对医学教育改革尤为重要[5-7]。而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就是与时俱进地掌握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及态度的问卷调查,以便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扬州大学医学院430名全日制全国统一招生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所有本科生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60%(424/430)。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自行设计问卷,并听取专家意见和预调查完善问卷。2021年1月-2月,采用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由临床医学本科生自愿填写提交。以改进预防医学教学质量为目的,为获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意见,因此本研究仅邀请已学习过预防医学课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参加。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特别关注了学习课程后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本问卷包括闭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共21题。

1.3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结果资料由电子问卷系统导出至Excel软件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学描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率和构成比表示。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424名被调查者中,男生占42.22%(179/424),女生占57.78%(245/424)。本研究参与调查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都已开展过预防医学相关课程学习。

2.2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分析

有效应答的424位临床医学本科生中,近1/3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认为对预防医学专业相关内容了解不足,例如143名(占33.73%)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疫苗的接种。53.54%(227/424)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过不断深入学习预防医学知识,更正了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误解。并且,调查中99.76%(423/424)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表示,对于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环境因素、宿主因素以及致病因子与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预防医学学科意义的认知调查中发现,125名(占29.48%)临床医学本科生认为预防医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增强人群的疾病预防意识,123名(占29.01%)学生认为在于普及各种疾病的预防方法相关知识,105名(占24.76%)学生认为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病因等,71名(占16.75%)学生认为在于制定防治疾病的策略。

2.3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的态度分析

此次调查发现,80.66%(342/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18.63%(79/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比较重要,仅0.71%(3/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程度一般。99.53%(422/424)的学生表示进一步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学生对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也有所提升。424位被调查对象中,有348名(占81.84%)学生表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预防医学专业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学生(412名,占97.17%)认为学习预防医学知识对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所有参与调查的医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向人群普及预防医学相关常识,其中91.98%(390/424)的学生认为目前我国十分需要普及。同时,99.06%(420/424)的学生愿意向大众就预防医学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76.18%(323/424)的学生表示愿意在未来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并且39.86%(169/424)的学生有意向在预防医学领域进行进一步发展。

2.4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期望分析

根据此次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期望的相关调查内容发现,临床医学本科生希望了解预防医学多方面内容,但对以下几方面相关知识更为感兴趣,主要包括疾病的预防策略、预防医学的实践方法、疫苗的研发和就业前景等。针对目前预防医学课程所采取的考核方式,有效应答的424名临床医学本科生中,仅33.49%(142/424)的同学表示认同。65.57%(278/424)的同学认为可以适当增加案例等灵活的题目,67.69%(287/424)的学生希望增加实践等考核方式,还存在个别同学建议增加实验报告设计和调研论文。

2.5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就业的看法

绝大多数学生(408名,占96.23%)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的人数将会增加。但61.32%(260/424)的学生仍会理智建议他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考预防医学专业;34.43%(146/424)的学生表示会建议他人报考预防医学专业,仅4.25%(18/424)的学生表示不会有此建议。同时,针对专业录取门槛,48.35%(205/424)的学生认为应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

3讨论

3.1提高认识,强化预防医学战略地位

21世纪以来,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8]。当前,应顺应新时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需求,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全面推进医防结合,优化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预防医学教育,培育21世纪预防保健型医学人才[9]。临床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学科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减少因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方面认知存在漏洞而导致的医护伤亡等类似事件的发生[5,10]。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专业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的认知水平不足,但在课程学习后有所提升。本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学习后更正了自身对于预防医学的误解。从学习前近1/3的临床专业本科生认为预防医学就是接种疫苗,到学习后几乎全部学生认为预防医学是从群体角度开展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这可能与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有关,包括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教育的裂痕、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和提高基层疾控中心的应急管理能力等[11-13]。此外,也可能与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有关。

3.2转变思想观念,发挥预防医学的防控作用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态度有所转变。学习前的调查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偏低,仅34%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比较重要[14]。此外,临床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感兴趣程度不高,并且逃课现象较为严峻[15-17]。本研究发现,超过90%的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且,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这可能与新时期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发挥强大的防控作用,疾病预防控制取得良好成效有关。此外,所有被调查对象均认为有必要向公众普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并且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有益。这说明临床专业本科生意识到预防医学学科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强了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重视。同时,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也获得提升,但公众对于预防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仍有待提高。因此,应加大对预防医学常识的宣传与普及,从而使公众能更好地配合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的工作,携手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各类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18,19]。

3.3改善预防医学的考核方式,加强教学实践性

本研究中仅1/3左右学生对目前预防医学专业的考核方式表示认同。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4,15,20]。因此,需要改善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考核方式。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考核方式能够多样化。例如,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希望笔试中适当增加案例题等灵活的题型,除笔试外还可以增加实践考核。先前调查研究也发现,70%左右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实习偏少,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能增加预防医学现场实习锻炼,注重预防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原因、防治措施等,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14,15,21]。这说明,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这不仅体现在预防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同样问题[22,23]。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和应用就是实践[22,24,2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高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不同层级的卫生机构(例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基地[10]。也只有将预防医学实践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卓越医师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涛,吴瑶,宋菁,等.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应急处理能力的供需矛盾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8):855-857.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践;管理

临床医学的教育目标为既使实习医学生扎实的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教学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对临床医学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精细管理,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临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制定符合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教学离不开课本的基础知识,更离不开实习课程的实践。因此,教学医院应转变传统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观念,制定符合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教学医院可以积极主动编写教材,将更多的临床实例和案件加入到课本当中,扩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应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战略计划。教学医院应将临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教学课程、模拟临床教学等都纳入课程体系当中,使得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践行所学理论[1]。

2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

很多教学医院并不具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制,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缺乏专业性。因此,应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以培养实习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首先,教学医院应根据实习生的不同年级设立有关临床技能的实践课程,利用临床教学模型让学生提前适应临床护理和救治。通过此种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此外,教学医院必须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以将实习课程落到实处。教学医院可以通过调查学生的复习时间和考研时间,将实习时间错开到学生时间比较充裕的学期,以免阻碍临床实习的落实。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

教师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关键,临床医学的实践教学和精细管理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学医院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医院可以定期聘请权威医疗机构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以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医院可以实行小组学习制度,将实习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一组由一名教师负责,保证小组内成员的实践问题解答。不同小组的教师可以定期集体研讨和备课,以此调动教师群体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2]。

4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

临床医学的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推动实践课程的运行,还要根据实习学生学习后的实践水平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以贯彻精细管理的宗旨。因此,医院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实现对实习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考评。比如,医院可以采取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同时,可以采取周考、月考、学期考等考试形式对实习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解,考评方法可以利用理论笔试、床边口试、临床事件的处理等模式。通过考评医院可以按照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将实习生分为不同的等级,可以对等级低的实习学生采取加课形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5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以推动实践教学的稳步进行

为提高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医院应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以推动实践教学的稳步进行。医院可以聘请临床实践教学丰富、热爱医疗事业、身体状况良好的退休教授,组成教学质量评估团队[3]。该团队可以对医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质量监督,及时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通过该监督体制的运行,教师可以根据评估团队的意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实现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精细化管理。

6结论

实践性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特点,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医院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采取精细管理,以适应现代化医学教学的发展。首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制定符合实践教学的教材。同时,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其次,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最后,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此外,还应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以推动实践教学的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刘铁滨,毛季琨,杨华中.独立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当代医学,2017,23(23):179-181.

[2]亓来华,余海燕,张黎,等.基于整合医学的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6-8.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1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

作为一门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临床医学与其他高等教育学科相比,在人才培养机制、学科人才选拔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只有完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1]。对于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招生、培养是其最核心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一方面在招生环节制订合理的招生政策及科学的录取标准,同时在培养环节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并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使临床医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中外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与培养模式比较

2.1招生模式

2.1.1招生政策

国外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具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在此基础上进行招生计划的制订。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高等医学院校依据科研、企业集团以及政府机构的需要进行招生规模、招生计划的制订。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计划则根据学校导师的学生培养能力制订。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计划主要由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由于高等医学院校办学经费主要由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因此行政主管部门实际上扮演着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计划、招生规模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门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影响。这种招生模式一方面没有考虑招生单位的人才培养能力,同时也大大制约了市场经济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调控作用,不利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2.1.2录取标准

(1)招收对象: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招收的临床医学生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受过医学教育,二是具有学士学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主要面向应届理科高中毕业生,他们参加高考达到院校录取分数线,且体检合格即可顺利进入医学院校。这种招生模式对于重点院校而言十分有利,能够招收到数量充裕、质量有保证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而对于地方性的一般医学院校,招生质量、招生数量很难得到保证,不利于其医学精英教育的开展。(2)入学条件:大部分发达国家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笔试、面试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入学选拔,很多院校对面试十分重视,通过面试对申请者学医动机、社交能力、临场反应能力等进行考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除对申请者本科课程学习情况、本科阶段平均成绩以及指导教授评价进行考查之外,还会结合申请者实习经历、对医学的看法等决定是否录取。

2.2培养模式

2.2.1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两种类型,是保障学生学习活动的人力、物资基础。对于医学教学而言,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硬件资源、师资力量等,是医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

2.2.2基础资源

医学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资源即基础资源,具体包括教材、基础设施等。临床医学教学涉及生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内容,需要的教学基础资源较多,教学基础资源与教学质量具有密切联系。

2.2.3教学方式

(1)课程设置。国外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较为人性化,以美国为例,美国近三十所高等医学院校以混合架构模式、模块整合模式、器官系统模式等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不再沿用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哈佛大学医学院对一年级本科生设置的人群健康课程,将其作为医学基础学科对医学生进行培养,能够使医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医疗知识。这种先进的医学课程设置模式,对于医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国内医学高等院校大多数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统一,以知识讲授为主要教学模式进行医学生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方面看,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在临床医学生培养方面存在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相互脱离的现象。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医学生接受的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重复、脱节现象,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文学科严重不足,对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

(2)教学方法。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展开医学教学。以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例,其医学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师辅助学生展开研究型学习,彻底消除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知识学习,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使学生快速掌握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能力。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采取“先基础、再见习、后实习”的教学模式,即先进行基础课程的讲解,然后进行见习和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使学生无法快速、正确掌握临床医学技术,造成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离。这种过度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必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

3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应围绕以下目的:首先,应充分体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其次,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再次,要注重医学专业学生社会、心理、生物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本文就招生和培养两方面提出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措施。

3.1招生方面

3.1.1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化

将更多的招生权赋予高等医学院校,使其能够为招收更多综合素质高、基础好、热爱医学的高中毕业生,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行政主管部门应进行医学院校招生政策的宏观调控,使高等医学院校结合社会需求、自身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制订最终的招生方案。

3.1.2招生规模的合理化

按照社会需求、学校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情况进行招生规模的控制,由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招生数量进行审核,将医学院校师生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具备扩招条件后再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也可以通过发展护理、药学等辅助专业的方式进行扩招,培养更多的专业医学人才。

3.1.3入学标准的多元化

首先,可以将临床医学招生范围由理科毕业生放宽为文理兼收以扩大招生范围,使热爱医学科学、具备医学入学条件的文科生进入医学院校。通过统一高等医学院校入学考试,高等医学院校可进一步对文科生进行筛选,以确保学生的整体质量。除传统的高考招生渠道之外,也可从综合型高校的低年级本科生中进行人才选拔,吸引一批热爱医学、适合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其次,除传统入学考试之外,还可以设置面向社会的医学笔试、面试,进一步将社会上适合学医的人引入医学院校学习。

3.2培养方面

3.2.1合理规范运用教学基础资源

首先,合理利用教育经费进行医学教育基础条件的改善,通过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进行医学教学条件的优化,如教材、教具的更新,网络教学系统建设,实验仪器设备的购买等。其次,加强对医学教学资源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实验设备、教具的保护,提高实验设备、教具的利用效率。

3.2.2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首先,从教师团队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等多个方面完善师资结构,加强教师团队的教研能力。年龄方面,以老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建设临床医学教研团队;学历方面,力求博士学位人员任主干课程教师、硕士学位人员任非主干课程教师,并对青年教师不断加强继续教育;职称方面,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比例应尽量合理;专业方面,教师团队应在具备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其次,合理控制师生比。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师生比均超过1∶16,部分院校师生比甚至超过1∶30,一名教师带着十多名甚至几十名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特别是对于强调精英教育的临床医学专业。因此,医学院校应当尽量控制师生比,确保医学专业学生接受高质量的医学教育。

3.2.3优化临床医学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对于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首先,课程设置应当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即根据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群众卫生服务需求进行临床医学课程设置:(1)构建以八年制教育为主、五年制教育为辅的临床医学教学体系,取消原有的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2)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牢固的临床专业思想。其次,进行课程内容的持续优化。课程内容的优化体现在4个方面:(1)课程内容紧跟医学发展步伐,不断更新;(2)围绕临床医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3)课程内容应尽量生动,提高医学教学效果;(4)教学内容综合化、系统化,提升学生的医学综合能力。

4结语

虽然我国临床医学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今后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宏,姚竹秀.新建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46-47.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融合指导

当前社会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专业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凸显的问题,成为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强大阻力。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融合指导,可以从宏观层面分析当今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以教育与专业融合指导来改变传统思想引导中的单一和零散模式,从而形成“专业指导、辅导员辅导、学校引导”的系统化模式,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专业相融合提供借鉴,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融合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机遇面前,高校也更加重视创新型创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然而,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指导不紧密等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渗透到临床医学教学系统中。西方国家对创新创业起步早,重视程度高,成果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模式的成熟应用。首先,他们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在校常规教育的核心元素来对待,贯穿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第二,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由学校直接管理,还有一支相对合理、富有创造力的师资队伍。第三,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科研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第四,组织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和模式的研究,划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同时在技能竞赛中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体现其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缓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发展就更缓慢了。据可靠数据证明,我国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就业指导课来对待,课时相对少,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对专业的严谨性、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需要有10到12个月的临床实习期。第二,在校期间课程设置比较紧凑,实验课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很难兼顾。第三,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临床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繁重,学生学业紧张,学习压力大。一些老师认为根本没有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开设更多的课程,参加更多的比赛,设立更多的科研项目,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来教育学生创新和创业,这是明显地将创新创业从专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观点。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一小部分从事科技创新、参加比赛获奖、或个别学生从事与自己无关的商业活动的优秀学生,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课程、竞赛和具体项目,他们甚至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育相分离。这种可有可无的观点是导致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和项目化的具体体现。(三)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缺乏。虽然高校提倡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并没有相应的长效保障机制,创新创业工作也没有制度化。例如,创新创业导师加强培训、量化工作量和促进机制的能力,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设置、量化考核和毕业相关设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维护与利用,创新创业融资的来源、使用和监管实验室的开放性或实践性教学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与创新和创业有关的课程或讲座也比较少,一些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选修课或网络课程为主,覆盖面不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验室开放不够,未能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应有的作用,同时与医院的合作、实习实训结合不紧密,学校和医院一体化培养尚未实现。

二、初步构建“专业指导、辅导员指导、学校指导”的指导体系和模式

(一)学校指导:构建教学——临床——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对于培养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来说。不仅包括在校期间的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学习,还包括不间断的见习和有时间、质量限制的临床科室实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因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二是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设立相应的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培训班。三是“以技能培养操作为特色,建立角色岗位为参考的情景教学模式。”[1]四是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等现代化先进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的全过程。(二)专业指导。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程。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动力,是创新教育必须奠定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创新意识,才能参与创新实践,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以激发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优化课程设置。“临床医学课程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组成。这是对工作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2]一是确保总学时不动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如开设“互联网+”技能大赛、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工匠进校园”“杰出校友回母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发挥网络课堂优势,适当减少线下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课时,开设以融资与资源整合、撰写创业策划书、创新创业竞赛、素质拓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课程,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三是传统课堂教育教学不可少,由于在校教师企业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比较少,有的甚至没有,需要把一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以现场说法的形式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三)辅导员辅导。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平台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可靠保障。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者。首先,高校可以从内部选拔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教师,鼓励他们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教学资源。对外,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到学校授课,或者聘请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有时需要对教师群体进行动态管理,分阶段考核,确保辅导员的进出。也可以采用学校与二级学院或多学院联合的方式,统一量化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2.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智慧校园优势,打造“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在教育手段和方式方面的优势,推行互动、交流、培训的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智慧校园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能随时随地掌握基本情况。”[3]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线上线下的教育平台,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辅导员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体系中,成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一套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专业指导、辅导员辅导、学校引导”体系,加以实验推广。从而调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鹤.医学院校深化创业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62-63.

[2]员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5):115-117.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人才培养

为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1](教研〔2014〕2号),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自2015年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培养。在有限的3年时间里,学生面临既要完成33个月的临床轮转,又要保证科学研究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毕业论文出现盲评首次通过率下降、论文学术水平下降的问题。学术能力是学位教育与单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区别的根本特征[2],我校对于该类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导,临床科研能力为特色,坚持实践科研两不误。为此,我校构建了论文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制度、信息化、课程建设、强化导师责任制、优化培养环节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来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提升。

1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1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及监督机制

1.1.1部分培养环节缺乏严格的指标及监控体系跟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培养过程一般包括课程学习、选题、开题、数据收集分析、中期考核、论文送审、答辩等多个环节。原则上每个环节都应有严格的指标体系,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过于灵活。以开题为例,我校2013—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开题考核中全部通过。根据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有关规定》文件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在第3学期内,在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范围内向评审小组作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3~5人组成。由于缺乏完善的过程考核指标体系,虽然有评审小组,但是评审小组成员一般都是导师邀请的同行专家,如若不是导师本人要求,谁也不会把场面弄得很“难堪”。由于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这就使研究生在各个环节中有“求情”的漏洞可钻[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学生利用了导师、评审组的宽容,随之而来的或将是学位论文质量的崩溃。且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程监督体系,开题等关键环节甚至流于形式。1.1.1.1原始科研实验数据审核不严我校2013—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实验记录要求及审核不够规范、严格,科研实验记录本仅在毕业的时候要求归入学籍档案,部分研究生毕业前找导师或课题组审核签字,二级学院才进行审查,对于数据真实性无法及时审核。导致个别论文存在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临床研究结果脱离实际,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1.1.1.2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位论文形式审查我校对于2013—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缺乏严格的形式审查,少部分论文存在图、表的标识不清,医学专业术语、符号等使用不符合标准,论文逻辑思维混乱,语句不通顺,内容空泛等问题,有的论文存在排版混乱,标题的大小、序号不一致的现象,论文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1.2导师责任制贯彻不够

导师责任制在“双轨合一”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阻碍。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忙于轮转各个科室,使导师在临床技术及科研训练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师生联系“藕断丝连”“若有若无”[4];少数导师一年见不了自己的学生几面,甚至于不认识自己的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挂名导师;部分导师忙于自己的个人发展,教学、上临床、写论文、接项目、评职称等,热火朝天,却无暇顾及研究生培养,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不够[2]。1.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达到33个月临床轮转的硬性规定,一入学便进入科室轮转,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减少了科研设计、科学实验、统计分析等内容的课程或课时,缺乏学术道德与实验室安全、人文素养、医学伦理等课程,进而导致其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更为欠缺,学术规范也亟待加强。

2优化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体系的主要措施

2.1加强论文质控制度建设注重制度引领

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完善论文质控制度要求。2019年我校新制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办法》,对《关于开展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工作的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同时启用新版科研(实验)记录本,对科研(实验)记录通常应当包括的内容,如:课题名称、实验设计、实验名称、时间、人员、环境、方法、仪器和材料、实验结果和结果分析等做了详细的记录说明和规范。对严格论文保障环节管理,实施了更严格的论文制度和校内外同行专家双盲论文评审制度,细化了论文通过标准:去除本人发表文章复制比<15%,通过直接送审;15%≤去除本人发表文章复制比<30%,3d内修改并再次提交论文;去除本人发表文章复制比≥30%或者二次复制比≥15%,取消本年度答辩资格。并将研究生论文质量与招生指标分配、学科建设绩效和导师个人发展相挂钩,坚决杜绝问题论文出现,保证研究生出口质量。

2.2升级信息管理平台面向质量监测与预警

针对目前较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提高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2018年我校引入全新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实现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等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对监控预测和规范化管理等功能进行了升级,将研究生培养各关键环节纳入信息化管理,要求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盲评、答辩、等环节在系统进行提前申请及填报,二级学院管理部门运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督导组对开题等环节进行监管和抽查,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按照工作流的思想进行可视化流程控制[5],保障研究生论文开题等培养关键环节不流于形式,从而促进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

2.3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狠抓过程管理

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在学业指导,乃至职业生涯发展上,也是举足轻重的[4]。鉴于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未能尽职履责,2019年我校临床医学院制定《全面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责任书》,同时《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工作记录本》,要求导师如实填写参加各类培训、自学等提高综合素养情况,研究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医德医风、学术道德等教育,人文关怀以及临床、科学研究等至少每月的指导情况。导师和学生在每次完成的项目后签名,临床医学院不定期抽查,与科室绩效、导师年度考核及评优挂钩。

2.4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6]。2019年我校对2017—2018级研究生及同类高校进行调研,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削减了前期调研中学生满意度不高的课程学时,新开设学术规范与实验室安全、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等培养研究生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以及提升科研、写作水平的课程,2019年组织研究生进行教学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满意度高,认为新开设的课程能有效提升人文素养及科研水平,课程评教分均在96分以上。

2.5加强论文质量保障环节过程建设及督导我

校于2019年在论文质量控制体系中引入科研(实验)原始数据核查等环节。从2020届毕业研究生开始,研究生在确定与学位论文及已(拟)相关的全部原始资料完整、属实后,在审核表签名,将原始资料、科研(实验)记录本、学位论文和审核表一并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论文原始资料完整、真实、关联性、实验记录的规范性、数据分析的正确性进行把关;二级学院可成立学位论文审核专家小组进行审核。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进行抽查及有因检查。开展学位、行为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与研究生学位证书挂钩。我校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一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为保障其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二是随着该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在培养机制上能够促进培养单位的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论文质量控制体系需要在各位同行、专家的指导下继续实践和完善,期望构建一个被各培养单位广泛运用、实践效果被普遍认可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Z].(2014-07-14)[2021-03-12].

[2]田玲玲,杨金涛.以地方医学院校为例探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风,2019(23):236.

[3]周金.民族高校信息类硕士研究生过程培养体系现状与对策建议[J].新西部,2019(36):137-138.

[4]陈俊琦,姜涛,邱洁,等.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0):23-24.

[5]胡祖辉,朱俐,吴国庆.面向质量监测与预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0):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