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4 08:19:29

临床医学教学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1

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各个临床岗位工作,超声检查技术是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的影像学诊疗方法之一,如何准确恰当地使用该技术手段是学习的关键点,也是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为确保超声检查顺利进行,应当熟悉超声检查前的准备方法,并能明确、清晰地告知患者,如胆道系统的检查需要空腹,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需要充盈膀胱等,这样才能确保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完成[2]。故患者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超声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次每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疾病适应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清楚知道超声检查的适应证和选择原则。另外,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超声诊断具体疾病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诊断价值的讲解上,避免过多讲解超声图像细节的辨认方法,这也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而使授课内容有所侧重,可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自2015年开始,我校开始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中。1.2实施方法。1.2.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目标。基础医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使他们尊重他人、爱护生命、关心人类健康,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求真的科学精神。临床医学阶段:除了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所需的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临床整体思维能力等。1.2.2操作流程。国外通常建议PBL小组的学生和教师的比为(6~8)∶1,而目前我校PBL专业教师力量尚无法满足这一标准,因而常无法满足该比例要求[1],采取(10~11)∶1的模式。按照“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讨论结果,反馈总结”的顺序完成每一个案例。每次课开始时都需选出主席和记录员,主席负责主持小组的学习,记录员负责对小组的讨论进行记录和整理。每个案例至少需分解成2次课,也有分成3次课,学生在课上根据下发的案例提出问题,课后带着问题去查资料寻找答案,直到下一次的PBL课再分享所查资料并分析讨论问题,当所有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总结归纳,并反馈自己课上的所得所感。1.2.3具体实施。PBL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主导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提供案例资料,观察监督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在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避免学生思维过于发散,导致偏离课堂主题。在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联系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找出案例中的信息和重要的事实资料,分辨出这些信息资料的用途和意义,通过分享、交流彼此的认知和看法,加上有逻辑的思考,对案例中的资料信息进行整合,初步提出一些问题。1.2.4考核改革。通过PBL教学的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引导,并能够自主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法,我校PBL教学过程的中心在于学生,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PBL依据案例来设计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分析,并进行团队合作,查阅相关资料,从而设计出问题的解决方案[2]。我校PBL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PBL考查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而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概念和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演绎推理思维能力等。

2成效

2.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我校PBL教学帮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学会将自己所掌握的临床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去。通过采用分组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PBL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数据库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与同学们对问题进一步地讨论与解决,锻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PBL教学模式与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不同,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态度会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PBL教学中,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也不会受到抑制,同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不同思维模式所取得的信息,了解到自己所欠缺的,看到别人的优点,知道自己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获得了什么,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与目标,通过思考使自己进步,从而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在PBL课堂上激烈的讨论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提升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克服自身腼腆、胆怯等弱点,增强信心与勇气。2.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方面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PBL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因而教师可以在学生们的讨论中更好地了解学生,也能够从学生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东西,帮助教师改进自己原本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PBL教学虽不以教师为中心,但教师若想发挥其导向作用,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对知识有灵活应用的能力,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知识能力。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许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中所欠缺的,进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全面。此外,教师还应当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对课堂的时间进度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从而课堂时间能够被更合理地利用起来。因此,教师若想更好地进行PBL教学,便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达到PBL所需的要求。2.3顺应现代临床医学教学的需求。在PBL教学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会得到提高,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现代社会发展对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PBL教学不会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PBL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案例之中,帮助学生将理论与临床结合,更加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利。

3存在的问题

尽管PBL教学法有各种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我国PBL教学中也存在各种问题:(1)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许多教师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对于我校个别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师生来说,他们缺乏足够的心理与技能上的准备,缺乏主动性,教师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这些均会对PBL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2)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我校现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没有对学生个人以及其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革。(3)师资力量的尚不能满足(6~8)∶1的标准PBL教学模式,PBL教学的课堂容量小,因而需要更多的教师,而PBL教学虽不以教师为主导,但对于教师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除了需要足够水平的临床知识、技能以及与临床相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外,教师还要拥有一定的知识综合能力与组织领导能力[3]。我校正在加大培训力度,每年都会邀请MCMASTER大学专业的PBL教授来培训教师,目前已经顺利完成第六期培训。获得资格的教师都完成了PBL案例的编写。(4)学生方面,他们往往会在问题的解决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忽略了学习目标以及无法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彼此间的交流以及课程所要求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且PBL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摸索,相较于传统授课方式而言学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5)缺乏针对PBL的规范化教材,国内许多医学院校会组织进行PBL案例的编写,此法可减少因授课教师所带来的教学差异,但各医学院校之间的案例的水平依旧存在差异,且无法保证每一份案例都能达到所需效果。

4总结

目前,PBL教学法尚未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但通过一些初步探讨[4-7],肯定了这一种教学模式在提升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将PBL教学运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外,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留待改进。

参考文献

[1]陆媛,于德华,张斌,等.PBL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6):1880-1883.

[2]王峰,吴耀生,凌敏,等.基础医学中PBL教学法的要求〔J〕.教育观察,2017,6(19):100-101.

[3]崔晓阳,李益,廖虎,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4]张志军,金国华,吕广明,等.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心血管系统解剖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9):1094-1097.

[5]樊洁,欧阳思维.P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中的初步运用〔J〕.解剖学研究,2017,39(5):401-403.

[6]冯慧敏,李萍,殷咏梅,等.基于循证医学的PBL教学法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7,7(2):29-31.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医学;临床医学;案例教学

1.引言

为顺应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我国许多医学院校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社会医学》作为必修或选修课,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人群的医学问题[1]。但由于《社会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非专业课,许多学生不会重视,加上长期以来一般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学习缺乏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对《社会医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尝试对我校的2016级临床医学的《社会医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2.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社会医学》在第5学期开设,为选修课程,16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李鲁主编的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215人,分为两个大合班上课,随机抽取一个大班作为教学改革班,另一个大班采用传统教学。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章节内容的特点,选取四个章节(医学模式、健康决定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社会医学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前三章采用案例教学法[2],在授课前教师根据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选取临床相关的案例及问题导入;社会医学研究方法这一章是在讲授课本理论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用问卷去社会实践调查[3]。2.2具体教学实践过程。2.2.1医学模式。任课老师是在上课前几天用QQ把课堂讨论的案例发给教学改革班,案例主要内容为:一位45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吃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理想,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而且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后认识一位全科医生,该医生与患者交谈几次后,使患者消除了对病情的恐惧,正确认识了胰岛素的利弊,最后共同商讨了胰岛素治疗方案,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提出两个问题:2.2.1.1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2.1.2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影响在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的?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案例讨论后,任课老师总结同学们的答案,并做一些补充,引入医学模式的理论学习。2.2.2健康决定因素。本章选用了《社会医学》课程中较经典的“妇女萨法•巴努死于生产了第十个孩子后”的故事,由故事中的角色分别讲述自己所做所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结合案例仔细考虑和分析故事中可能涉及的导致萨法▪巴努死亡的直接和间接的因素有哪些?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列出了萨法▪巴努的丈夫及巫医的过失,分析了贫穷、落后的观念、卫生条件等直接因素和间接的社会因素,引出健康决定因素的内容。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重点学习理解健康决定因素的概念、价值理念、框架与内容。2.2.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从健康管理中心的医生接诊某校李老师的案例展开,“李老师,男,41岁,其父亲患有冠心病,每年需要住院治疗及长期服药,李老师在健康管理中体检时向医生咨询他自己患冠心病的风险。问题:要评估李老师患冠心病的风险有多大,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去收集;怎样把疾病风险定量化。”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接着给出李老师的体检报告,让学生结合书上给出的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表,把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再来算出组合危险分数及李老师的死亡危险,并查健康评价年龄表得出李老师的评价年龄。最后,让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2.2.4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任课老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10~11人为一组,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疾病与健康相关的题目,并要考虑调查的可行性,按照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问卷的结构,共同商讨编制一份调查表。并用调查表在社会上对研究对象中进行10份问卷调查,发现问卷的优缺点,并将最初设计的调查表的条目进行修改,把修改后的调查表上交作为作业,由老师批改并计入平时成绩。

3.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3.1教学改革班与传统教学班的成绩分析。这两个大合班的教学除了四章内容的教学方法不同,其余教学方法相同,考核方式与考试试卷也相同。教学改革班的成绩(86.5±5.4)优于传统教学班(80.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学改革班95.3%的同学对案例教学法比较接受,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89.7%的同学认为在问卷设计与调查的过程中,觉得协作让自己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74.1%的同学建议老师把案例法引入其他章节。结语案例教学是一种经典有效的教学法,本次教学改革中证明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案例教学法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适合运用于在大班《社会医学》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邹宗峰,邹宇华,夏云.社会医学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导向的教案设计与实践[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37-239.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4

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是医学中的一种,包括儿科、外科、内科、妇产科等等,它主要指在基础医学的基础上对于患者的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所包涵的内容极多,而它的分类更是极为多样,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医疗机构对于它的分类都不一样。

二、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实践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的要求有所改变:1.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而非单一的传授知识。现代化医学中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对于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等。2.由单一学科向多个学科融合发展。由于临床各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传统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显得比较狭隘,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将会由多个学科融合发展,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将会交互渗透,更加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将改变以往传统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中轻视其他学科的观念。3.教学方式将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封闭式的课堂将被改变,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更多的进行试验,学习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实践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三、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1.应当结合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的培养应当遵照国家的相关指导性原则,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实况,制定出恰当的关于课程设置、实践要求、教学目标、效益考核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能够对医学的基础和专业性的课程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内容的合理分配,有针对性的对医学发展中的一些新概念、新技巧安排讲座学习。2.应当把握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发展趋势,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在时代的发展中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容和技术出现越来越多的交叉和融合,因此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也变得更加综合化,打破传统医学中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中的界线,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调整,强调他们对于微观和宏观问题的分析,对于综合和总结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得各个学科在实际中和思维中都联系起来,以形成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学科群体。3.应当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改进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的方法。利用新兴的多媒体和现代化互联网通信技术,能够使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更加生动、趣味横生,能够极大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也使得院校之间的远程交互教学成为可能,使得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在线学术交流以及技术的观摩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4.应当注重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实践教学,提高见习和实践的质量。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训练学生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科学思维、医疗作风、独立动手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因此,在进行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时,可以注重实践活动前的综合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对所进行的实践有一个预先的了解和把握;此外,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的纵向思考,告诉他们应当如何举一反三和全面的对疾病进行分析。在派遣学生进行实习时也应当注意与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得双方在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并积极健全实习管理的网络,充分发挥资源,共筑育人之路。5.应当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革对学生考核的方式。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之外,还应当注重和加强对于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并且可以设置理论考试未通过不予参加实践技能考核资格这一条例,这也将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等,从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迅速发展对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传统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之进行改革以满足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新要求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理性分析,提出的几点关于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在往后的实践中大放光彩,为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培养出素质更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伟.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科药理学教学中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60

[2]孙源博.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对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教改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7(05):37-39+70

[3]孙菲菲.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6(24):234-235

[4]商晓敏.浅谈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76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执业医生;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本科教学

作为世界各国均认可的执业医生资格考试,是医疗领域人才的基本准入制度,也是衡量医学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支柱专业,其肩负着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导临床医学本科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医疗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1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概论

为科学认定医师资格,世界各国通常都采用医师资格考试的方式,我国自1999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通过法律的方式确定我国医师行业准入制度。执业医生资格考试分为四个部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主要为考核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与实践能力,为探索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趋势,本研究借助网络等途径,查询2009年~2015年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1]:从表1数据可知,近年来报考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的医学生越来越多,就考试总通过率而言,其大体上呈下降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医学生自身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仍不理想,基于此,教师必须加大对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创新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与质量。

2基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导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策略

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前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仍不理想,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性,利用该考试的杠杆作用,创新医学教学方式,丰富医学教学活动,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从而提升学生良好的临床实践能力。2.1科学转变医学教学理念。高校进行临床医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利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时转变医学教学理念,修订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将批判性思维贯彻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临床实践的作用,引导医学生运用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解释疾病,如疾病的发病因素、病理过程,提升其临床问题处理能力[2]。同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在教学改革时,应依据医师在执业中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一个多视角、多维度考试,但当前医学教学理念仍较为传统,限制着医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积极适应时展趋势,协调好临床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实践课程的关系,科学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医疗教学内容的实用性。2.2不断丰富医学教学模式。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查力度较大,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断丰富医学教学模式:(1)引入CBL医学教学模式,以临床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上模拟、重现临床诊治等场景[3],为医学生营造浓厚的临床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问题;(2)引入PBL医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综合素养强的临床医生,教师可综合考虑学生医学知识掌握情况、个性特征,提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医学问题,促使学生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探索,如网络等,从而在课堂中积累学生临床探究经验。

3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导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工作,充分发挥考试具备的杠杆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医学本科教学的质量,还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综合实践素养。教师应深入分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核趋势,坚持“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原则,提升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医疗领域。

参考文献

[1]陈戈,李建平,颜黎,等.从文科医学生的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层面谈医学院校招生改革[J].重庆医学,2016,45(10):1429-1431.

[2]蔡卫华,柏平,凡进,等.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初探-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6,(27):96,141.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案例教学法;组织与实施

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程和内容运用微型案例、典型案例和复杂案例来展开教学,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地理解临床基础知识和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并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探究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中组织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它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旨在提高学生处理病例的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时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对现实问题的真实模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纸上谈兵带来的局限性,并且它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时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在一次次的案例讲解中,学生还能得到有效的临床模拟锻炼。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空泛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掌握临床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发展个人的医学能力。

二、临床医学中案例的编写和设计

1.教学案例编写要具有代表性。在组织与实施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涉及到案例的编写和设计,因此教师编写案例时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案例的选择可以来自单个诊断的微型案例,某种单一疾病的典型案例,或者是涉及面较广的复杂病例,但无论来自哪种类型的案例,其内容都要涵盖该主题80%以上的理论知识,要从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出发,让学生在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中通过讨论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2.教学案例编写要具有逻辑性。正如拍摄一部电影一样,案例的编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胃溃疡可以以周期性腹痛为首要表现开始编写,也可以从腹胀、食欲不振开始编写,然后追根溯源地分析病因,并向学生分步透露关键性的实验室检查,并且合理设置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以疾病发生和诊断前后的逻辑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别诊断的热情。3.教学案例的编写要具有启发性。科技在发展,临床医学环境是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因此案例编写要具有时代启发性。教师要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随时了解和更新国内外临床医学的环境变更,掌握疾病前沿的诊断治疗的理论知识,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不断穿插医学界的疑难杂症,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和对学科的理解深度,不断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志向。

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中具体组织和实施

1.案例布置与分组讨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案例,同时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前自觉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组内讨论,形成相互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小组人数应在4到6人为宜,一般不超过10人,然后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本组对该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小组间形成讨论和竞争,同时,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和点拨者的身份管理好课堂秩序,为学生指点迷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不断的筛选和整合中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终整理出分析和鉴别诊断该案例所涉及病例的最佳方案。2.课后作业布置和基础知识巩固。实施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后期的巩固工作,在对案例讨论分析以后,必然会出现较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归纳和消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案例的重难点,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对案例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从创新的角度提出疑问和个人观点,从而达到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和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的目的。对于一些临床上少见的疾病的特殊处理和操作,要及时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疾病综述,从而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握机会深入学习案例。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临床教育形式。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组织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案例外,还应积极开展丰富的临床教育形式,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医院交流学习,让学生通过医生对某一疾病的诊断流程和诊断治疗方案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自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小组间进行案例编写和分析比赛,并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有效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培养临床基本技能的操作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医学中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将静态的临床医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动态化知识,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堂评价;临床医学

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和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与转型[1]。作为重要的前沿学科,医学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同样受到了冲击。基于网络和在线平台的学习使得当代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学科在内涵、深度和质量上不断发展。翻转课堂、云课堂等各种资源共享平台和新的教学手段使得传统医学课堂教学的含义在时空上得以大幅度扩展[2]。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构建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应用于临床医学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同时,也给教学效果的评价带来了挑战[3]。医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管理和终身学习等能力,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成效的客观评价显得至关重要[4]。目前,临床医学教学普遍使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前者以学生考试成绩反映教学成效,在了解学生的群体或整体理论知识、进行横向比较上有优势,但难以如实反映个体的学习情况,评价周期长、效率低;后者则重视教学过程、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调控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5]。在互联网+教育的今天,唯有将2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两者自主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同时,应根据不同的学习节点,选择适宜的学习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益。为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重能力、重医德”的医学人才,探索并构建适宜的课程考核评价新机制很有必要。

1临床医学混合式教学课堂评价的理论基础

学习者如何沿着符合个性化特征的路径得到有效、长期和充分的发展,成长为自主型、研究型人才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的[6]。基于此,对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仍需要建立在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1.1认知发展理论。PLAGET[7]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不同阶段。BIGGS等[8]的SO-LO分类理论则认为,学习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具有阶段性。因此,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是可被观察和被评判的,反之,评判结果也可用于优化教学过程。1.2成果导向教育理论。斯派蒂学习成果导向理论作为目前高等教育主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设计和目标以学生获得最大学习动力表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医学教育中,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是终极教育目的,而“教为不教,学为学会”的学习成果导向思想恰好符合医学临床教育的要求。成果导向背景下,教师不再仅专注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等,符合形成性评价的理念。1.3合作学习理论。医学病例的解决是一个需要合作的过程,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小组成员获取资料信息后采用对话、讨论的方式,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以实现学习目标,是个体发展思维、沟通及对差异包容能力的有效手段[9],有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对形成良好学习态度,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形成价值观和学会处理相互关系等也有积极作用[10]。

2临床医学混合式教学课堂评价指标选择遵循的原则

教学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基于以下原则:客观,科学,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结合实际,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2.1关注课堂教学三节点。传统课堂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是体现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场所。由于各类资源和平台的整合,传统的教学场所与教学过程在时空上得以向课前、课后拓展。因此,教学过程中这2个阶段同样应受到重视并予以评价。2.2兼顾不同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等虽已逐步被医学教育者所熟悉,但由于个体差异,教师和学生运用和理解这些教学工具和手段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10]。与此同时,评价者也不可能同步掌握每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评价时不仅要熟悉这些教学工具和手段,也必须抽离表象,切实抓住教学目的和实质。目前,仍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预设教学目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主要目的。2.3兼顾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当代课堂不仅涉及师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还要整合教学模式、教学工具和研究进展等。在一堂完整的课程中,这一系列因素与课程本身形成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因此,开展评价时,若逐一评价,则难以平衡各部分的权重,容易偏离评价目的。1次客观的评价应考虑到:这些要素因为存在相互联系,在最终的整体教学效果中会发挥不同的作用。2.4兼顾不同的评价形式。课堂评价形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有优劣,应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整合2种形式。教学过程中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但仍需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手段来考察即时或阶段性学习效果。而在考察最终的学习效果时,除了合理的终结性评价,学生的情感反应、综合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使用形成性评价手段来体现。2.5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与偏好,相同的课堂设置条件可能会影响不同学生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尊重和兼顾不同的学习风格倾向[11],同时也要在评价时关注是否有合理的权重。

3临床医学混合式教学评价的构成与实施

3.1考核内容与形式。利用临床医学课程的特点,结合临床实际,采用2种形式进行考核:(1)形成性评价,包括小组病例讨论、利用模拟患者考查学生对诊疗程序的掌握和临床思维发展情况、学生的认知能力变化、个性化学习的程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等。(2)终结性评价,包含课程单元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如期末考试、基本操作和技能考察、利用在线平台进行的课堂小测验等。3.2考核流程。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见图1。每一项内容的评价主体为教师和(或)学生,实际操作时根据需要安排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活动,不宜过多或过于复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内容与结构相符,课前准备与课后学习的内容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突出评价目的,有行为导向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并可根据实践结果进一步细化与完善。3.3教学评价体系的监控。评价体系的监控和调整可由教师和学生层面、教研室层面及学校层面等3个层级构成,采取督导、评课、座谈等形式,用信息反馈制度和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来保障执行。具体来说,要建立常规的听课制度,包括同行听课、督导组听课并予以评分;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测评,并注重反馈,充分发挥测评的作用,例如课后教研室的研讨反馈、测评后对教师的单向反馈、向教研室和集体的反馈。最终,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4小结

临床医学教育因其特殊性,采用混合式教学尤其具有优势。基于以上以形成性结合终结性评价的体系可以对混合式教学下的学生学习行为,尤其是临床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评价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大力配合,也需要学校相关制度来保障执行。随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混合式教学内涵和形式必将更为丰富,学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关注,临床教学质量评价也必将进一步走向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并为医学生学习能力的长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观念更新与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10.

[2]BLIUCAM,CASEYG,BACHFISCHERA,etal.Blendedlearn-inginvocationaleducation:teachers′conceptionsofblendedlearn-ingandtheirapproachestoteachinganddesign[J].AustEducRes,2012,39(2):237-257.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8

临床课程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这个阶段要求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临床综合技能。通过理论授课、实验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四种方式实施。教学周期从大三到大五,跨度长,内容多,课程间内容相互关联,授课进度相互衔接要求高,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着更高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这对教研室、教师、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施这样的要求又存在一些困难,从教师工作性质上,他们既是医生又是教师,同时肩负医、教、研三重工作任务,且医疗工作任务繁重,科研工作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精力受到很大影响。从学生学习方面来讲,学习的是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诊治绝对不允许出现差错、事故,学生面对各不相同的患者个体,千变万化的病情,既需要掌握医学知识,又需要运用医学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还要严格执行卫生法规、医疗制度,防范医疗纠纷,较其他类别课程学习难度加大。如果在制度和工作安排上没有科学的设置,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实现,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系和附属教学医院合并成立临床学院,进而教研室和医院专业科室合并。这在扩大教学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等方面有利于教研室的建设。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医院现代化发展进程,临床分科越来越多,临床医生专业分工也越来精细,教师和本科全面医学教育及专业课程相对应的离散度越来越大,这导致承担一门临床课程的临床业务科室和专业课教师数量增加,教研室建立在多个临床专业科室的基础上,增加了教研室的管理难度,教研室的职权、工作机制、教学任务统筹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还存在学校的教学编制和医院的临床编制之分,在人事管理、培养目标、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绩效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同。由此导致现在部分教研室不能全面开展工作,只完成教研室职能中部分任务,致使出现教学的自由化倾向,导致教学质量降低。这种现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觉。重温教研室的性质与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对照教研室性质与任务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成立院(系)教学督导组织,检查指导教研室的工作,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三、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教研室就是在教学组织和科学研究管理与质量保证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使教研室工作趋于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劳动效率,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学校的教学发展。加强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要本着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师资水平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带动学科、课程、专业建设的全面进步[3]。以期达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又要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进,致力于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教书育人,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

四、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措施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9

1.1设备的配置跟不上教学需要

在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基本上就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资金投入较少,而多媒体教学对教学硬件的要求高,并不仅仅是一台电脑、一台投影仪就可以的,还需要相关配套设施,应该具备的辅助设施包括:刻录机、数码相机、扫描仪、数码摄像机、可靠的数据存储媒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还需要高性能的个人电脑、编辑软件以及常用的素材库。而我院这方面的配置还存在欠缺,部分计算机配置过低,如内存只有512M,医学课件特别是肿瘤放射诊断与治疗的图像大多占用空间大,不能顺利播放,有的计算机配置虽然可以达到要求,但软件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必需的软件没有装,“现用、现找、现装”的做法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包含有图片和影片的课件容量较大,拷贝时往往需要移动硬盘或固态硬盘,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备课阶段所需要的设备基本上自行解决,这就造成了备课质量的不均一性和不稳定性,也给电脑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机会。

1.2课件的制作不符合教学目的

我院教师在医学院学习了C语言、Foxpro等操作技术,没有经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正规培训,大多自学成才,制作课件的水平较低。其制作的课件有些以文字为主,穿插几张表格及图片,没有动画与影像内容,缺乏图、文、声、像的有效结合,个别教师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将书本内容大段粘贴到幻灯片上,这样的课件难免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有些课件过于花哨,过多地使用图片、视频、动画,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课件本身上,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的课件制作软件版本过低,是用WPS制作的,而且没有转换成在WindowsXP环境下可播放的格式;还有的课件在制作时,对占用空间和播放速度的要求估计不足,用BMP格式存储图片,占空间过大,出现播放停滞、死机等现象。因此,提高教师自身计算机水平,对其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进行专业培训是目前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关键。

1.3讲课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多媒体教学由于没有板书、画图等过渡时间,造成讲课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记忆和思考的时间,要么抬头面无表情地看着屏幕,要么低头做自己的事情,容易在短时间内疲劳,产生厌倦情绪。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应该是双向的,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临床医学教学多是合班教学,教师提问、启发等较少,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教师只顾一味地播放课件、讲解,使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课堂气氛变得死板、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率和学习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不得不把很多任务留在课后,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创造并充分利用虚拟环境,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一些实训项目,还可以进行实时的手术及操作展示,这是医学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但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虚拟环境与临床的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如果一味地追求知识点的灌输,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那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将来一定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2改进的方法

2.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软硬件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硬件是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的物质基础。我院近些年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计算机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各教研室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软硬件配置情况各不相同,为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资源共享、投资互补成了必然的选择。医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影像资料多、需要使用的软件多,大量的放射影像学图像、临床病例资料等都要求较高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支持。低配置计算机根本无法满足播放速度、画质、音质的要求,以主机为例,现在的主流配置四核CPU、8GB内存、1TB硬盘、DVD光驱基本上可以满足教学需要。而光有硬件的配置是不够的,一些常用的软件如Office2010、WPS、Photoshop、Acdsee、Flash动画播放软件以及影片播放软件等必须同时具备。另外,教学计算机为公用计算机,频繁插拔U盘等存储设备不可避免,杀毒软件的安装及定期升级十分重要,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2.2规范课件制作要求,提高医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在实际的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有的医学多媒体课件因为图形文件、动画文件、文字存储格式不规范,导致播放时图形不显示、动画动不起来、字体显示的效果和制作的时候大相径庭的情况。有的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不是很熟练,课件中堆砌大量的文字内容,甚至把整段的课本内容复制到课件中,而有的课件又太过花哨,堆砌大量的图片、动画,导致所要讲授的内容反而成了配角。所以,有必要制订一个课件制作的规范标准,增强课件使用的互通性、共享性、学术性、趣味性,以便正确流畅地播放各种数字化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学实效。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课件制作要求:

(1)字体大小要适中,颜色要有适当反差,图片尽量使用JPG等压缩格式,以免图片过大导致不能显示,动画或影片使用通用格式。

(2)简洁美观,文字少而精,内容概括性要强、要有条理,尽量以流程图或列表的形式列出。

(3)课件图片、动画、声音、录像等要适当使用。

2.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知识的传承是由人来完成的。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只有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得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强调知识重点,解释知识难点,取长补短,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除了制作好课件外,还应做到:

(1)把握教学节奏,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应适当穿插板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强调师生沟通,课堂上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课后也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习惯与方式。

临床医学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生理学;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

医学是我国本科教育中对自费留学生吸引最大的专业,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据教育部官网公布,2017/2018学年度国内45所高校计划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MBBS)(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3520人。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各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留学生医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医学院校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与本国学生相比,留学生在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活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均不同,教师如何调整针对留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难题[1]。本文结合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了我校留学生生理教学中的一些优化方案和体会,希望帮助解决生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为来华留学生寻求高效、合适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启发。

一、我校留学生生理学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1975年开始留学生教育,于2004年开始留学生规模化培养,2005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截止目前共培养MBBS留学生约650名。生源国包括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25个国家。是印度、尼泊尔、南非等7个国家主管部门认证的高校[2]。医学生理学作为一门主干课程连接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过渡,它也是MBBS学生的必修课。我系承担了留学生生理学理论和实验授课的全部任务,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生理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对留学生生理学教学并无统一的教材或大纲。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同时也无经验可借鉴与参考,各院校使用的教材及相应的授课学时均不太一致[3]。目前各高校使用多种国际版生理学教材,有的使用自印讲义[1]。各高校生理学授课学时也差异极大。我校根据授课内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设定理论123学时,实验50学时,处于中等水平。高校间教学大纲和课时不统一势必会造成国内医学留学教育的不均衡及不规范,不利于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统一的教学大纲是目前迫切的需求。2.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引进了一些在国外从事一线生理学科教的教师,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其他院校情况相似,部分授课教师的英语沟通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还较薄弱[4]。而且,我校留学生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学生的英语带有地方口音,进一步妨碍了师生间互动。另外,有些留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这些学生不能理解所讲内容。因此,目前留学生理论教学以传统的“单向灌输”为主,即老师教,学生听[5]。3.考核方式。考核评估是留学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留学生来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参加本国执业医师考试和今后在本国行医。目前,我校留学生考核还是参照国内本科学生,考核以百分制闭卷笔试为主。试题一半为客观题,其他为主观题。以这种方式考核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考完即忘,未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更难以学以致用。所以,传统考核方式不能适应留学生需求。

二、留学生生理学教学方案优化和实践

1.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我校采用医学生理学经典教材《GuytonandHall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第12版),该书系统地讲授了人体生理学,涉及了大量学科前沿。作为教材,它完全能满足学生的知识要求。但作为课堂授课,显然内容过多,比如极限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等内容不作课堂讲授。而且,各章节带教老师所授内容可能有重复,如细胞兴奋—收缩偶联机制和心肌细胞收缩原理有部分重合。所以,有必要让所有授课教师共同梳理授课内容,撰写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我系多年来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授课教师开学前对教学内容作统一梳理,避免出现不同教师授课内容不一致的情况。2.优化课堂设计。相对于文字,形象生动的图表或视频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即使学生对听到的授课内容不完全理解,图片、动画等可以及时弥补,使得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图片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记忆的效率,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在讲授细胞电生理时,我们给留学生展示了膜片钳原理示意图,以让学生理解细胞膜电位形成机制。在讲授神经肌接头电—化学传递时,我们会演示一段动画,它详细描述了传递机制,比单纯板书或图片演示来得更直观,使得同学们能进一步理解这一过程。另外,总结教学内容时,我们大量使用类比让同学形成形象记忆。比如,我们类比有人(物质)想要过河(跨膜转运)的几种方案,形象生动。通过这一类比,学生能轻松总结出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和特点。因此,课堂中多使用图片、视频和类比方法有助于留学生对生理学内容和机制深入理解。3.丰富课后教学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课后与学生交流较少。近年来,我系针对“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理念[6],实施了“实验室开放日”活动,用半天时间邀请留学生进实验室参观。具体操作上,我们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轮流进入不同实验室参观。比如,在参观膜片钳实验室时,我们给同学们讲解膜片钳记录原理,并让同学实时观测细胞电流的记录。结合课堂所讲知识,同学们能充分理解所学内容,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通过了解生理学研究手段,提高了留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实验室开放日”值得进一步推广。4.考核方式与反馈评估。与国内学生考核方式相似,我校留学生考核以期末百分制闭卷考试为主,题型包括单选、名解和问答题。不同的是,实验课成绩占期末总分的10%—15%,这促使留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多动手、勤思考。这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留学生对生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以后考核中,我们还将增加课后开放式讨论题,以A—D进行级别考核,并作为一定的平时成绩算作期末总成绩。对教学过程反馈评价分析是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大多数留学生都乐于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通常我们会在课间休息或课后与留学生进行简短交流,以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在课中进行针对性训练。学期末,我们会发放适合生理学特点的教学调查表,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另外,我校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能收集所有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测评或评价,自动分析结果后反馈给授课教师。通过这些手段,我们能了解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帮助。通过为留学生开设医学生理学课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留学生教学,也适用于国内医学生教育。然而,在留学生教学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等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包括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智能以及如何培养实用型留学生医学人才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从而使留学生的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玉英,霍福权.留学生生理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3):212-215.

[2]谢桂琴,朱国庆.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生理学英语教学实践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9):887-889.

[3]王佳伟,宋兆慧.浅谈外国留学生的医学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6):476-477.

[4]姜苏华,孙鹏程.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问卷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847-849.

[5]黄正.提高来华留学生医学教育质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