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2:26:22

自主德育

自主德育范文篇1

1.明确德育对象,分层次制定德育目标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完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他律到自律的渐进过程。因此,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其层次性问题,把握好阶段性、渐进性和对象的自主性等特点。不同学生因个体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为优秀学生,包括三好生、党员干部等品学兼优的骨干学生;第二层次为一般学生,即品学中等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学习或生活有困难、有心理问题、家庭有特殊问题等情况的学生。

我校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校提出德育分层次分年级目标:

一年级上学期以公民素质教育贯穿,目标是做“合格”(行为规范)的发展者。实现从依从型到遵从型自塑的教育转化。高职学生进入一年级,他们要对新的学习生活确定一个全新的观念,同时也要重新确立人生的发展目标。因此,德育以形势政治、法律知识、公德意识及党团基本知识教育为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院系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

一年级下学期以学习观念及生活习惯教育贯穿,在“合格”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一时期,学生与学校的磨合已基本完成,也确立了新的人生发展目标。在这一阶段,我们注重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宿舍为阵地,将德育融入宿舍文化,通过各项评比,引入竞争机制,在比较中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年级上学期,以民族精神教育贯穿,目标是做“优秀”的发展者,实现从服从型到自控型自塑的教育转化。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主要任务是要学习专业知识。这期间,形势政治学习必须结合学习目的、学风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党团知识的宣传,发展成熟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并能组织开展活动。同时对学生要加强恋爱观教育。

二年级下学期,以生命教育及职业教育贯穿,目标是做“卓越”发展者,实现从习惯型到乐为型的自主教育转化。此时,学生在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他们面临着就业的难题,在德育方面需要侧重对形势政治(就业形势)的分析,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方针、政策、原则教育,党团员的模范作用教育等。

三年级,主要开展学生实习跟踪调查与指导。这一时期,学生走出学校,全面接触社会,必然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疏导,使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同时展现自我。

在德育内容的实施过程中,要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每一学年有不同层次的内容要求,并且做到有序衔接、循序渐进,形成良性循环。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于日常学习生活中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以文化为依托,以活动为依托,更有利于学生的德育及实践。在我校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提出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应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首先,融校园文化建设于分级德育目标之中,按活动细化相应德育目标和效果。将目标、应达到的效果、意义、方式等与学生沟通,将相应主题班会宣讲、活动等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内容开展活动设计,进行自我教育。任何一个制度的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评价机制的建立上。我们组织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进步情况,并根据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及时调整目标。

3.重视学生德育评价,以评价推动德育实践

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差距,做出恰当的学习决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德育评价实践中,我们将学生评价也交付于学生自己。为此,我校推出了“学生德育发展记录”这一个人评价体系,其方案分为“本人承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一名大学生应该在遵守纪律的前提下,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更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环境,积极投身于各项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对于积极参与活动或组织活动的大学生给予积分奖励,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

“德育发展记录”由“自觉自设”、“自律自评”与“他律监督”三部分组成。自觉、自强融入自设、自律之中。

“自觉自设”以“自我设计”为导引。先以“自觉”代“自设”,即在自我教育觉醒下,个人逐步确定自己的目标;继以“自动”带“互动”,即通过个人演讲或文本展示的方式,在彼此交流中资源共享,滋养共补,互利互惠,互动共进;通过存档、与阶段性的对查督促,逐步由外(口头与笔头)入内(思想心灵),形成旗帜般与动力性的恒久心理暗示和行为激励。

4.形成拉动机制,实施评价调控案例化

自主德育效果的体现在班级成员的成长之中,从自主教育伊始,便为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建起了动态成长个案,从学生成长的轨迹中反窥自主教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方向。

在进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和德育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各项品质在各类活动中均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政治追求及对未来的设想则与学生的家庭环境紧密联系。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将学生家庭环境列入学生德育评价的重要背景,对学生进行分类标注,并对不同情况学生的相关德育指标提出相应建议。如对特殊家庭或个别存在身体缺陷的学生将更多关注其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并将其参加学院各类活动及同学对本人的评价作为其德育学分的重要参考;关注学生情感动向,特别是对性格内向学生,并通过各类心理讲座,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针对个别家庭困难的学生,跟踪了解其消费情况和勤工助学动向,并适时予以鼓励、帮助和支持。因此,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必须细化相应的德育指标、学分基数及目标绩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相应的目标。

二、自主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塑造人类论文灵魂的工程,更应从多角度、多方位注重人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学校德育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德育评价仍然是困扰德育工作的一个难题。当前,市场化、功利化思想日益盛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而对大学生的评价,智育讲得多,德育讲得少。德育评价中也是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致使德育在高校中被漠视和弱化。笔者认为,德育评价必须与德育过程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在学生自主德育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以在专门情境中学生的认知表现和行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举措。

自主德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

三、自主德育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增强德育互动,整合学校德育资源优势

所谓互动,指从德育系统的整体效果出发,着力形成德育系统的各要素内部之间、各要素相互之间及德育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实现德育过程整体功能的优化。

一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德育工作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作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单向塑造过程。教育者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师生在共同的德育活动中产生心灵的交流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

二是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学生德育是学校所有教育者共同的任务,要着力形成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德育活动需要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相互交叉渗透,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育入网络;德育的第一课堂必须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德育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两支队伍必须相互配合,有机结合。

三是学生间的互动关系。在学生群体中,学生之间的来往交流、帮助合作和心理互动,对学生个体的道德认识、行为方式甚至价值取向有着很大影响。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德育中的榜样力量、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形成学生群体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使学校德育工作的臂膀得以延伸。

四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德育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德育应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配合中才能达到其有效性。所以,学校应力求建立与家长间的互动关系,使德育工作协调一致,配合行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合力。

2.学校辅助实施,实现三个转换,抓好四个依托

在评价的过程中,作为直接辅助者班主任,首先要完成三个转换。一是管理角色转换,将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为自主教育的主人,班主任由前台的执行官转为幕后的指导员,即由管理型转为辅助型。二是工作重心转换,由重管束到重帮扶,由重表现到重心灵,由重学业到重全面素养,由重眼前到重长远,由重说教到重垂范。三是引领方式转换,由过去专注于情感投入,寻求感化学生,到情理并重,在精神文化的更高层面上发展学生。对大学生尤其要注重以冷静的理性思考,引领他们正确地思维,科学地分析,合理地判断,高远地思想,培育他们先进的世界观、美好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科学地规划与发展,成为他们精神的领路人,发展的设计师。

其次是抓好四个依托,即建立一支自主管理的强力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用好“德育发展记录”这个实施平台;经营好主题班会,寻得一个影响带动的抓手;培育好班级文化,营造潜移默化育人的环境。

当然,要深入开展自主德育工作,并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常项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在落实学分和学时方面,涉及德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内容的安排、课程设置、学分设定、德育在其他各育中所占权重比例等,都需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验报告集[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论文集[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自主德育范文篇2

所谓“德育规范管理”是指抓好学生道德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严格管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所谓“学生自主发展”是指学校通过学生“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自我反思”等方式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进而成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德育规范管理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学生自主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德育规范管理的实施。

一用常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促使学生由他律变为自律

众所周知,德育的基础是人格教育,需要努力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从细节抓起,强调先在认知,重在体验,才能变他律为自律,从而使之养成促进人格发展的习惯。

德育管理无小事,我们每天都应要求并监督学生一切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明是非,辨美丑,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允许任何违规行为发生,一旦发生则严肃处理;通过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培养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文明素养水平,使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更完善,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通过制定和执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德育的内容除了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有伦理道德、原则和信仰价值的追求,故德育不能仅局限于行为规范的训练。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在严抓德育规范管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克己自制的思想意识,变他律为自律,这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方式之一。

二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工程”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得以实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和行为上已经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使他们“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自我反思”,并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主发展。从学生高一入学开始就应让他们自己确立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制定分年级的阶段性目标及措施;高二年级紧紧围绕既定的总目标努力完成子目标;高三年级对照总目标寻找差距,全力冲刺、实现高中阶段的总目标。

学校应当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充分发挥聪明才干的平台。一方面,在各科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其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环境和条件,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德育规范管理,让他们在其中挑大梁,同时也使他们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能力。再者,让学生在学校重大活动中担任主角,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如“校运会”、“艺体文化节”、“辩论比赛”、“志愿者服务”等重大活动,学校有关部门都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无论是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活动过程的管理或是活动内容的安排,都让学生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真正放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安排学生来办学生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综合素质。

三正确处理“德育规范管理”与“学生自主发展”的关系

自主德育范文篇3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学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充分思考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我校多年的实践,我们提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国际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经济全球化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为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大气大度、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者。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首先是公民意识。学生到高中阶段,有关国家的相关知识已基本掌握,因而重点高中的公民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体验,学会不同情景下的选择判断,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这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其次,国家意识是法制的意识,这就要求公民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它指人发自内心的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信念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信念只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然而,我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还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要有国际意识,这就是要在审视国际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情况下,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的意识,从而能走出一条自强自立的道路;国际意识要有国际竞争的意识,要能在找到自身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敢于与别国竞争;国际意识要有国际合作的意识,要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在国际竞争中把别国的长处变为自己的长处;国际视野还要求我们学生能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只有在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好,我们的文化才能更灿烂。

(二)基于科学认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人的享乐主义,而高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导致了重物轻人、重事实轻价值、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更要倡导精神追求胜于物质追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艰苦探索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思想创新、方法创新的成功,从而树立远大理想,拒绝不思进取;崇尚精神追求,拒绝享乐主义;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远离平庸,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社会每一成员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它可以分为:1.情绪控制:这是个人摆脱和消除焦虑状态,控制冲动与愤怒,保持镇静与信心、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需要在人际交往中锻炼提高。2.认知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感受,是共同生活的基础。目前中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受到太多宠爱,容易形成这方面的心理缺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因而正确地理解他人已经成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方面。3.人际交往:纠正中小学生,尤其是个别“偏才”和“怪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问题,因为任何“卓越”的人才首先应是身心健康的人。4.竞争意识。现代人要有敢于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勇气。要把竞争与合作在更高的水平上结合起来。

(四)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

在我国中小学的学校教育目标中,心理品质的目标常常受到人们的忽视。然而,事实证明,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还是从事社会其他工作,富有激情才会有工作的动力,持续稳定才能保持工作动力经久不衰。因而,培养学生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它包括:1.自我感知和自我激励;2.胜不骄,败不馁,勇于挑战,具有承受失败与挫折的勇气;3.处惊不乱,冷静地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

在对社会需要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几个关键词: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步增长等。

二、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校在多年实践的探索中形成了“自主发展”的德育模式,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对学生情感发展认识的基础上的。

1.思想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情感领域“自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种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终成为他的意志品质。在这一意义上,只有学生自主的发展,才有学校德育的实效,这是学生态度、情感发生发展规律本身所决定的。

2.思想认识提高是不断内化的过程。把社会期望学生具有的态度、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观念的过程,是态度与情感内化的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的条件是重要的,但这一转化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在于精心设计德育环境。

3.德育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式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相互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平等和谐型、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与发展,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对于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而言,造成一代具有民主意识、能够妥善使用民主权利的一代公民,其任务自然由教育来完成。由此,实施师生之间民主对话、教学相长的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与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自我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自主性水平与自主性品质。这就是说,学生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自主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认识与能力,并且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具有积极的、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效应。“自我发展”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空间,即每个学生依据自主发展状况,确立一个可能的发展位置。“自我发展”的载体是学生集体性活动,通过各类有序、健康的学生集体活动,使自身的发展得以实现。

三、自主发展模式的教育实践

我校师生立足学校教育的实践,在教育活动和教育情景中加以不断修正与完善,逐步构建了一套与“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模型适应的实践操作体系。

(一)自我教育

我校一贯注重大德育环境的营造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育的主渠道,把它当作学生自主教育的基础途径。从寓德育于教学开始,挖掘教学的教育性,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再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

1.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孩子”的口号,这不仅是学生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要求。政治课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困扰政治课教学的一大难题。为此,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所谓政治课中的学生参与教学,就是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我校教师在尝试和运用参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共同参与教师的备课,客串教师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回顾、小结归纳,由学生根据教学的要求自己来组织和筹划社会实践,设立公民论坛。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重视学生的“内化”,也只有在学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化”。

为此,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学生导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根据“导读”内容自编自排小品等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向社会请教。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3至5人为一组。先由组长召集,确定考察专题、联系考察单位、设计考察提纲以及考察报告的撰写和打印等分工负责。同学们在社会考察中,采用多种形式,如实地参观、听领导介绍、采访职工、收集资料、摄影、摄像等。考察结束后,在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每组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或论文。最后由课代表或班干部主持,召开各组的考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二)自我评价

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差距,作出恰当的学习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判断能力的提高,将在德育自我评价中形成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日常行为的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往往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首先通过考察和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来进行的。

2.对学生班队活动的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各种活动之中。因而,一方面学校把开展各种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本身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的指标是:活动的独创性、活动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内容的思想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分别赋值并加以综合评价。评委由学生自己担任。

3.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评价的依据是:选题的现实性,看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报告的独特性,看选题的视角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见解;报告的思想性,看报告内容是否健康向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报告的逻辑性,看报告的分析是否合理,逻辑性是否强。有时还举办一些社会实践的汇报展览,既让全校同学接受了教育,又检验了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成果,并要求学生自我作出评价。

4.个性心理素质评价。随着社会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给一些同学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个别学生由争强好胜发展到自私自利;个别学生有较严重的内向型性格;少数来自全国各地来的学生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等。学校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结合中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特点,将心理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评价结合在一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天向学生开放,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做到诊断、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室除坐堂咨询外,还设立了“悄悄话”信箱,解答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解除同学们的心理困惑。依据这些材料,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会同教育研究室和其他各方面的老师,对一些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较全面地评价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三)自我管理

1.树立学生示范群体

在学生中树立示范群体,是我校“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学校德育的重大实践活动之一。它对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先后培养了四个示范群体。

一是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学生党建示范群体。我校已坚持高层次德育多年,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举办了数十期青年业余党校,参加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每学期发展学生党员7-8名,近几年来已发展学生党员70人,学生党员不仅自身要求严格,而且在班级、年级、学校各层面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成为学生中的表率。

二是发扬“金牌精神”、品学兼优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同学不仅学习目的性明确、学风端正、成绩突出、成果累累,而且品德优秀、表现突出,在班级、年级和学校中的影响很大,是同学们羡慕的“成功者”,这批学生成为学生中科技与人文结合比较完美的榜样。

三是不断注重人格完善的团队干部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乐意担任社会工作,珍惜学生干部岗位,不辜负同学们的信任。他们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养,无论在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技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锻炼很大,提高很快,他们最终以胸怀宽广、为人诚恳、情趣广泛、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言行一致、工作主动、办事公正等优良作风赢得全校学生的尊重。

四是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成才、自强不息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面对困难、正视困难、自强不息、刻苦顽强、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2.创建特色班集体

学校的特色班创建工作是根据自主、自愿、自动的原则展开的。首先各班同学根据本班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讨论制定班级特色,而后在充分吸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主要由班委、团支部围绕特色讨论并制定特色班级创建计划,向学生处提出申报。学期末学生处将根据各班申报计划和小结对各班特色创建工作进行审核,再对审核合格的班级进行表彰并举行特色班挂牌仪式。

特色的创建是一个自主建班的过程,它给每个集体留下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同学们能够自己选择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选择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一份份有班级特色的班级公约出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活动开展起来了。班级集体在同学心目中产生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一个家。

3.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同学们自主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之一。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课外学习内容,自己策划、组织学习的形式和过程。我校学生爱好广泛,兴趣浓厚,喜欢钻研,原本都是个体行为,学校及时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设27个社团。学生社团联合制定了章程,学生社团、协会、俱乐部等也制定了管理条例。每个社团由社团成员自己聘请一名指导教师。社团小型活动两周一次,参观、制作网页、沙龙、咨询、讲座等,活动形式多样,生活活泼。同学们在自己喜爱的社团里施展着自己的才华,社团活动的开展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尤其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社团活动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发挥自己价值的土壤。

4.构建自主管理、服务网络

自主德育范文篇4

一、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榜样教育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使学生形象地感受榜样的高尚品德,从而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模仿和学习榜样的愿望。榜样教育的心理机制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一种是心理动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需要和动机是促进个体心理达成和行为实现的根本动力和诱因,需要是个体产生行为和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动机促使个体朝向一定目标进行活动,对行为具有指向驱动和维持调节的作用,榜样教育利用受教育者追求美、欣赏美、评价美的心理需要,将外部审美刺激转变为个体的内部道德需要,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审美意识,道德品质获得发展,同时提高德性修养。另一种是社会学习理论与模仿,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一强化一模仿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的,受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是,这种理论强调模仿是发自主体内心的,自愿主动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而非强制性的动机和行为,并伴随愉悦的情绪体验,教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

在榜样教育的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表面上看似已经得到教育并学习了榜样行为,但是当我们了解他们的真正动机后,会发现他们看到的是榜样行为得到的奖励,学习榜样行为是为了得到奖励,只是简单的行为模仿,内在的德性动机没有得到激发,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力量的源泉。

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要保护个体参与道德实践的兴趣,这对个体德性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要善于提升个体道德实践活动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源于主体获得被认可、称赞的内在需要,让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个体不断参与实践和探索的愿望。

三、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关系

Deci等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外在刺激能降低已存在的内部动机,认为强的外部动机发生作用时,内部动机就会降低。内部动机降低的程度将是外部动机上升的程度。与此同时,实验室研究也发现,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具有促进效果。但是随后的研究者们又发现,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的负相关较弱,两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外部动机既可能削弱内部动机,也可能对内部动机产生促进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方向是由外部动机的类型决定的。

虽然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作用还存在着争论,但是也获得了一些一致性的结论,即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表现为:非必然的外在奖励(即活动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得到的奖励)较那些必然伴随的奖励(即只要活动就能获得的奖励)对内在动机更少地造成损害效果,更多地产生促进作用;未预料到的奖励较预料到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会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无形的外在奖励(如口头的、社会的)较有形的奖励能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与更少的削弱作用;为个体提供明显的胜任与能力感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会产生更多积极的效果;被期待的有形的奖励会削弱高初始兴趣活动中被试的内在动机,而对很少或无兴趣活动中的内在动机不产生影响。

Henderlong&Lepper(2002)认为奖励对内在动机的作用非常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情况不同奖励对内在动机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促进内在动机也可能会损害内在动机。他们用5个概念来解释表扬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内在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5个概念变量分别是真诚性、归因方式、自主性、自我效能感、成就标准。

四、对德育的启示

(一)树立典型榜样,给予学生真诚的奖励

研究发现,非必然的外在奖励较那些必然伴随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今天的小学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人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室后面的表扬栏里每个学生的名字后面都贴满了小红星,而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些小红星的来历之后,发现老师是想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奖励的机会,但这种表扬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每做完一件小小的本该做的事情都会主动找老师报告。老师的目的是好的,但是事情的结果已经违反了德性培养的初衷。德性教育就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促进他们德性行为的发展。这种奖励只是激发了学生的外部动机,使他们只看到了奖励,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奖励,一旦失去奖励,学生的这种行为就难以再重复。这种行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的一致性也较低,脱离了学校环境,类似的情境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德性行为。

给学生真诚的奖励,需要对学生不同的行为给予不同的评价,让学生觉得奖励是自己应得的,与自己的表现是一致的,避免不真诚的奖励给学生带来的难堪。德性行为的培养应注意树立典型的榜样,与学生共同分析榜样行为的内部动机,真诚地给学生的积极行为以恰如其分的奖励,促进学生德性行为的健康发展。奖励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会无条件地产生积极作用或消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德性行为的奖励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积极的德性行为不能熟视无睹,但也不能千篇一律地给予同一种形式的奖励,不能给予与学生的实际行动不相符合,远远超过学生行为实际价值的奖励。

(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感,促进德性行为的发展

Deci和Ryan(1985)认为,人具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即希望自己从事的活动是出于自己的意志。人们自主选择从事的活动比出于外在目的而从事的活动具有更强的激励效果,更有乐趣,内在动机更强。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自我决定论,丰富了动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具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活动,从而实现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自我决定论关注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或自我决定的,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性与社会情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在德性教育中应尽量使榜样性的行为对个体产生的是一种信息性的作用,而不是压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自主感,认为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个体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有自己独特的道德情感和意志,有自己独特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要求。如今榜样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榜样学习活动的短暂性。榜样树立之后学习活动铺天盖地而来,但是活动过后连学习者都不知道学习榜样的什么品质,正如雷锋三月里轰轰烈烈而来,四月里又悄无声息地离去。究其原因,个体或群体的这些活动是被迫参加的,并非自觉自愿。因此,德育活动要调动道德主体的积极性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主动地努力主动地追求,通过提高学生在道德情境中的自主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使他们的德性品质得到发展。这种在德育活动中对学生自主感的培养也可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德育活动能否达到根本目的,关键在于把学生的道德需要放在第一位,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加德育活动。

(三)帮助受教育者对榜样性的行为进行合理归因

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主观上认为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归因倾向对人的期望、情感、动机等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地运用归因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德育工作中归因直接影响德育效果,进行合理的归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但要自己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归因以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要想把在某种场合表现出的行为持续下去,需要把助人的观念内化,这是一种自我归因。把成功归因为外部的原因,如运气好或工作难度的降低,一般不会从根本上使个体对事件或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只是对成功所带来的结果有所好感,只激发了外部动机;当把成功归因为内部的原因,人们常会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内部动机就会得到激发。如果把失败归为内部的原因,个体的内部动机可能会受到影响,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而如果将失败归为外部的原因,则个体的内部动机不会受到损伤。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对榜样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归因,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合理的归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带动他们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将榜样行为进行内归因,将学生的不足进行外归因,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

(四)提高受教育者的胜任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动机性努力的程度。当个体觉得自己在某项活动上有较高的效能感时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觉得自己在某项工作上的效能感较低时,付出的努力将会减少。信息性的事件促进个体内在的因果知觉与胜任感,由此提高个体内部动机水平,当个体将自己的行为结果评价为成功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时,将促进胜任感的产生。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分析榜样行为的价值,即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得到表扬,使他们感觉到这些榜样其实离他们很近,与他们是有关系的,他们有能力做出与榜样类似的先进行为,从而获得胜任感;使他们意识到社会需要这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受到周围人及全社会的尊重。德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树立的榜样形象过于完美或经人为拔高而使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怀疑,而过于完美的形象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胜任感降低、消失,与榜样行为之间产生距离感,对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产生消极影响。德育应有益于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人精神的鼓舞,但德育并不要求我们把榜样树立得至善至美。榜样被优点包围而毫无瑕疵会给受教育者虚幻的感觉,这样的德育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自主德育范文篇5

德育是塑造人类论文灵魂的工程,更应从多角度、多方位注重人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学校德育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德育评价仍然是困扰德育工作的一个难题。当前,市场化、功利化思想日益盛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而对大学生的评价,智育讲得多,德育讲得少。德育评价中也是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致使德育在高校中被漠视和弱化。笔者认为,德育评价必须与德育过程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在学生自主德育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以在专门情境中学生的认知表现和行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举措。

自主德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

二、开展自主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德育意识

1.明确德育对象,分层次制定德育目标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完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他律到自律的渐进过程。因此,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其层次性问题,把握好阶段性、渐进性和对象的自主性等特点。不同学生因个体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为优秀学生,包括三好生、党员干部等品学兼优的骨干学生;第二层次为一般学生,即品学中等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学习或生活有困难、有心理问题、家庭有特殊问题等情况的学生。

我校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校提出德育分层次分年级目标:

一年级上学期以公民素质教育贯穿,目标是做“合格”(行为规范)的发展者。实现从依从型到遵从型自塑的教育转化。高职学生进入一年级,他们要对新的学习生活确定一个全新的观念,同时也要重新确立人生的发展目标。因此,德育以形势政治、法律知识、公德意识及党团基本知识教育为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院系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

一年级下学期以学习观念及生活习惯教育贯穿,在“合格”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一时期,学生与学校的磨合已基本完成,也确立了新的人生发展目标。在这一阶段,我们注重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宿舍为阵地,将德育融入宿舍文化,通过各项评比,引入竞争机制,在比较中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年级上学期,以民族精神教育贯穿,目标是做“优秀”的发展者,实现从服从型到自控型自塑的教育转化。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主要任务是要学习专业知识。这期间,形势政治学习必须结合学习目的、学风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党团知识的宣传,发展成熟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并能组织开展活动。同时对学生要加强恋爱观教育。

二年级下学期,以生命教育及职业教育贯穿,目标是做“卓越”发展者,实现从习惯型到乐为型的自主教育转化。此时,学生在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他们面临着就业的难题,在德育方面需要侧重对形势政治(就业形势)的分析,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方针、政策、原则教育,党团员的模范作用教育等。

三年级,主要开展学生实习跟踪调查与指导。这一时期,学生走出学校,全面接触社会,必然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疏导,使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同时展现自我。

在德育内容的实施过程中,要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每一学年有不同层次的内容要求,并且做到有序衔接、循序渐进,形成良性循环。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于日常学习生活中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以文化为依托,以活动为依托,更有利于学生的德育及实践。在我校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提出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应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首先,融校园文化建设于分级德育目标之中,按活动细化相应德育目标和效果。将目标、应达到的效果、意义、方式等与学生沟通,将相应主题班会宣讲、活动等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内容开展活动设计,进行自我教育。任何一个制度的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评价机制的建立上。我们组织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进步情况,并根据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及时调整目标。

3.重视学生德育评价,以评价推动德育实践

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差距,做出恰当的学习决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德育评价实践中,我们将学生评价也交付于学生自己。为此,我校推出了“学生德育发展记录”这一个人评价体系,其方案分为“本人承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一名大学生应该在遵守纪律的前提下,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更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环境,积极投身于各项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对于积极参与活动或组织活动的大学生给予积分奖励,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

“德育发展记录”由“自觉自设”、“自律自评”与“他律监督”三部分组成。自觉、自强融入自设、自律之中。

“自觉自设”以“自我设计”为导引。先以“自觉”代“自设”,即在自我教育觉醒下,个人逐步确定自己的目标;继以“自动”带“互动”,即通过个人演讲或文本展示的方式,在彼此交流中资源共享,滋养共补,互利互惠,互动共进;通过存档、与阶段性的对查督促,逐步由外(口头与笔头)入内(思想心灵),形成旗帜般与动力性的恒久心理暗示和行为激励。

4.形成拉动机制,实施评价调控案例化

自主德育效果的体现在班级成员的成长之中,从自主教育伊始,便为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建起了动态成长个案,从学生成长的轨迹中反窥自主教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方向。

在进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和德育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各项品质在各类活动中均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政治追求及对未来的设想则与学生的家庭环境紧密联系。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将学生家庭环境列入学生德育评价的重要背景,对学生进行分类标注,并对不同情况学生的相关德育指标提出相应建议。如对特殊家庭或个别存在身体缺陷的学生将更多关注其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并将其参加学院各类活动及同学对本人的评价作为其德育学分的重要参考;关注学生情感动向,特别是对性格内向学生,并通过各类心理讲座,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针对个别家庭困难的学生,跟踪了解其消费情况和勤工助学动向,并适时予以鼓励、帮助和支持。因此,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必须细化相应的德育指标、学分基数及目标绩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相应的目标。三、自主德育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增强德育互动,整合学校德育资源优势

所谓互动,指从德育系统的整体效果出发,着力形成德育系统的各要素内部之间、各要素相互之间及德育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实现德育过程整体功能的优化。

一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德育工作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作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单向塑造过程。教育者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师生在共同的德育活动中产生心灵的交流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

二是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学生德育是学校所有教育者共同的任务,要着力形成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德育活动需要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相互交叉渗透,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育入网络;德育的第一课堂必须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德育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两支队伍必须相互配合,有机结合。

三是学生间的互动关系。在学生群体中,学生之间的来往交流、帮助合作和心理互动,对学生个体的道德认识、行为方式甚至价值取向有着很大影响。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德育中的榜样力量、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形成学生群体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使学校德育工作的臂膀得以延伸。

四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德育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德育应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配合中才能达到其有效性。所以,学校应力求建立与家长间的互动关系,使德育工作协调一致,配合行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合力。

2.学校辅助实施,实现三个转换,抓好四个依托

在评价的过程中,作为直接辅助者班主任,首先要完成三个转换。一是管理角色转换,将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为自主教育的主人,班主任由前台的执行官转为幕后的指导员,即由管理型转为辅助型。二是工作重心转换,由重管束到重帮扶,由重表现到重心灵,由重学业到重全面素养,由重眼前到重长远,由重说教到重垂范。三是引领方式转换,由过去专注于情感投入,寻求感化学生,到情理并重,在精神文化的更高层面上发展学生。对大学生尤其要注重以冷静的理性思考,引领他们正确地思维,科学地分析,合理地判断,高远地思想,培育他们先进的世界观、美好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科学地规划与发展,成为他们精神的领路人,发展的设计师。

其次是抓好四个依托,即建立一支自主管理的强力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用好“德育发展记录”这个实施平台;经营好主题班会,寻得一个影响带动的抓手;培育好班级文化,营造潜移默化育人的环境。

当然,要深入开展自主德育工作,并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常项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在落实学分和学时方面,涉及德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内容的安排、课程设置、学分设定、德育在其他各育中所占权重比例等,都需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验报告集[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论文集[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自主德育范文篇6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施对策

对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教学活动上入手,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好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实现长远的发展。

一、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可以说,只有实现自我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激发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教育。且这一阶段,是学生道德与社会意识等方面逐渐形成的阶段。所以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帮助学生摆脱依赖心理,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也应明确,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上并不成熟,希望教师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也需要教师适当的进行指导。所以也就出现了学生习惯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被动地掌握方法,形成机械心理。但是,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社会性心理,通过正确的指导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个人成长之间的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法律素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且德育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学习、反思以及调控等。因此,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可以将中职德育课程目标落实到实处。(三)满足时展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要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参与,学生在毕业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学校教育就要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运用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运用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来说,需要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德育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探索,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调动多方面的能力,实现高效的学习。(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基础。且目标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需求。可以说学习需求是建立在兴趣与爱好基础上的,同时也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备课与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一知识。其次,通过准确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影响下,主动地接受新知识,这样也就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只有产生动机,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首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确定学生的层次,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借助分层指导来帮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地鼓励学生,挖掘学生的优势。其次,要做好激励教学工作。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实现自我强化,提高学习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教育中运用指导自主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实现长远的发展。

作者:杨长清 单位:山东省茌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洪娟.中职德育课程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3(36):58-61.

自主德育范文篇7

关键词:德育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幸福成长

新课程改革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给了广大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和教学上的自由,使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来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方针。通过品德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向自主学习方面引导,改掉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主人。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行为习惯。一个学生的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树枝上盛开的一朵鲜艳灿烂的小花,能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至关重要。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时代,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前途光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句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一个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走歪路和弯路,就可以达到最高境界;反之,坏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一定的障碍。教学大纲也指出,要求教师按照各个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动力,是求知欲的根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学生以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会学、爱学,培养学生好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想要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教师必须从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做起。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多和学生亲密接触,学生和老师接近了,就能把他们的内心想法向老师倾诉,这样老师就了解和认识了学生,就可以因人因材来施教。根据我多年从教的经验,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在教学上成功、与学生和睦共处的最起码的条件。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也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应给以恰当的鼓励和适当的支持,使他们把悲观变为乐观,这就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上开始转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有教学的策略

老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主动探讨,寻求最佳答案,这时候的老师就担负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实践是学生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注重道德实践活动的培养,这对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帮助。这门课对于广大品德教育者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多向老教师请教与学习,多看点与业务知识有关的书籍,多关注新闻要点,在课后要认真反思,赏析课堂上的得失,认真地备好课,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探讨,给学生营造出一节气氛热烈、教学质量较高的品德课。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要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教师要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使自己变成学生学习上的一位顾问,而不是主宰者;发现问题并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原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努力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使接受型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型、研究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为主体,老师教为客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围绕这个目标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5.总结

自主德育范文篇8

在小学德育规范教育管理中,学校和教师为了完成管理任务,制定了一系列烦冗复杂的管理制度,例如,《班规》《学习行为管理》《劳动卫生管理》等来约束学生,还有更多没有形成制度的口头警告,如不准学生上课讲话吃东西,不允许学生打断教师上课等,繁杂的规章制度,虽然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步退化,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与我国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发展目标是相悖的。虽然规范管理和自主性培养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矛盾,但是,德育规范教育管理的出发点更多地是为了学生在学校的安全考虑,例如,不准学生在楼道间打闹,以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给学生一些空间,让学生在安全的空间内自由活动,在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校园文化的需求是德育规范教育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必要因素

1.思想层次的升华运用到德育规范教育

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德育规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宣传中,要加大对规范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即使在宣传的过程中会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也不要放弃对校园文化的宣传。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慢慢接受学校的道德规范教育。

2.宣传积极思想,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校园文化宣传中,要将“绿色德育、绿色教育、绿色培养、绿色规范”的思想作为宣传重点,将“代表积极快乐身心健康成长的绿色理念”纳入到校园文化管理中来。学校的德育规范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率的德育手段,让学生健康成长。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宣传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三、德育规范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

1.教师在小学德育规范教育中的责任和任务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德育中,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也会影响到学生。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就必须做出表率,要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基础上,再去要求学生。德育工作中,教师必须要有公平公正的办事态度,学生取得了成绩,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此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还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做一件事之前,是应该先思考,还是应该先行动。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采取“先思考后行动”的教育方法,因为,这些孩子的心智已逐渐走向成熟,可以先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再采取行动,扬长避短。而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就可以采取“先行动后思考”的教育方法,由于低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完整的是非观念,对他们讲道理,他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对此,教师只要告诉他们怎么做就可以了。最后,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有奖有罚、松弛有度的原则,达到“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的教学目的。

2.小学德育规范管理教育对学生应该要求的标准

自主德育范文篇9

关键词:自主管理体制;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班级管理改制

近年来,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逐渐迈向知识信息时代,教育管理体制也逐渐发生着改变。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占大多数。这些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专升级而来,对学生的管理几乎实行老套的方法,学生感觉进入大学和高中没什么区别,处于被动管理状态,在自我价值感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问题。

1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自我价值感存在以下几大问题:首先,欠缺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不明确;其次,欠缺集体荣誉感,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权利,忽视集体的重要性;最后,缺少理想抱负,自主学习能力差,缺少独立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学生因家庭等原因,做事懒散,害怕吃苦,只追求享乐,崇尚自由不受管理约束等问题较为严重。现代高职院校教育的日常教学已经不再是“警察式”或者“保姆式”的模式了,这些模式已经不能够符合德育教育的规律,单纯的“教”和“学”已经逐渐被淘汰。现代高职院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性学习,发挥主体性。而院校教职人员也应该跟随发展脚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创造以学生为主导性的班集体[1]。该文中笔者所要提倡的即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管理体制应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班集体管理中自主学习,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做人的道理,改变传统的班主任管理日常事务,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最终目的是将班级的主体交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组建社团、参加活动等,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而班主任主要职责逐渐转向引导、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班级日常管理自主性深入到学生内心,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鲜明的个性,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自我创造的能力。

2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构建自主管理体制前期准备

2.1创建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集体氛围

高职院校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得到尊重,理解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与此同时,要求学生也能够尊敬师长,尊重身边每一个人。学生自觉地融入班集体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宰者,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是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整个集体。培养学生独立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便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可以自觉承担起社会重任。

2.2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积极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管理自己、管理班级,学生应该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班集体的各种活动,能够主动积极参加,逐渐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对于一些热情不高、缺少班级管理积极性的同学,班主任要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逐渐引导学生转变之前的思想观点,提升对班集体管理的认识,了解班集体与个人之见的联系,并为这些学生多创造一些可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中。高职院校提倡的是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自我管理,最终达到班级管理自主化,每位学生都要了解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岗位职责和重要性,担负起责任[2]。

3自主管理体制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应用

3.1将学生意愿作为管理基础,班干部选举民主化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需充分结合学生的自我意愿,采取民主化选举班干部的方式管理班级。学生可以毛遂自荐或者由学生推举投票的方式选择班级主要干部,学生彼此比较了解,对于一些学生适合什么样的职位同学之间可能更加了解,因此,在推举时考虑也相对周到、全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自主推选出的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其他学生也比较信服,愿意听取其意见,从而为班级管理自主化搭建出基本的框架。

3.2班干部职责明确化,发挥核心力量

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讲,班干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干部是整个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其对于全体学生发挥着引导、管理的作用。班级干部需要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加强自主管理,调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学生积极性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加强自主管理。

3.3加强管理团队稳定性,设立监督体制

加强班干部的管理意识,提升整体意识,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团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设立监督体制,目的是使班集体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发言、有权利发言,每个人都是班级管理的监督者,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班级可以定期举办讨论会,一起探讨班集体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服务班级,并进行总结评价,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加强其主人翁意识,感受到自己不是单独的个人,有义务有责任为这个班集体而尽心努力。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管理,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热情和信息,促进班级自主管理化的早日实现。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中应用自主管理体制,不仅需要学生的自主管理,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监督和学生自主管理缺一不可[3]。

3.4结合班级特色,举办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对于学生自主发展教育中,自主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外在的环境需要良好发展,为学生营造美好的氛围,除此之外,也需要将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作为载体,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如高职院校班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班级规定或者设计学生宿舍主题,将学生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设置班级管理体系,根据岗位划分部门,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定期举办主题班会,班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做风采展示,在参与班级活动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策划方案、自主练习、宣传,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学生自主完成工作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直接为企业一线服务,在主观上还是希望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学校中能够得到很好锻炼,发挥自身特长,培养职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应用自主管理体制,可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兼具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作者:周琦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之卉.谈构建高职学生自主管理体制完善德育教育[J].新校园:学习,2011(8).

自主德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学生道德学习

《职业道德与法律》(以下简称《职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它在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不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和道德的基本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少,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体验。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我讲你听”、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以及调查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使学生乐学、好学,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一、教师指导、让学生自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教材,联系实际归纳问题,讨论交流,撰写学习体会,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程序为:“学生课前预习—师生依据实例设疑—学生质疑再阅读—研究讨论—教师点拨答疑—练结—实践养成。”

二、参与讲课,让学生提高

在一些内容较浅的章节,可指导学生钻研教材,独立阅读,找出结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开阔视野,编写提纲,然后选出两名有特色的学生讲述学习心得,再由老师讲评总结。如在学习第五课提升道德境界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职业道德“在职业实践中锤炼”时,学生向榜样学习、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做好每件事谈了自己的体会:作为一名中职学生来讲,应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在校学习生活中,要严格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要重视专业学习中的技能训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加强自我修养,经常进行“内省”,努力做到“慎独”,争取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三、课堂演讲,让学生锻炼

课堂“演讲”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教师适当辅导,学生自备演讲材料,上课时学生演讲,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评奖鼓励,从而达到明确观点,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例如:职业道德课依据就业形势,结合课本第二课展示职业风采,精心选定了演讲主题:“中职生,路就在脚下”,学生声情并茂,富于激情的演讲使同学们懂得职业礼仪有讲究,礼仪可为职业添彩,任何人只要遵从职场礼仪,努力拼搏,他的人生一样可以辉煌!

演讲需要精心准备,查阅详实资料,客观评分,讲评扼要,要有激励作用。

这种形式可以活跃气氛,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进步,鼓励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选题、收集资料、组材到定稿,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口才和审美能力。

四、讨论辩论,让学生发展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但不善于全面思考;有一定知识,但不善于运用,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讨论辩论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如大方、勇敢、自信、以理服人、认真、团结协作、机智等等。

如:在讲授“违法无小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并积极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与辩论,从而使思想受到了净化与洗礼,对如何做人、处世有了科学的看法。

五、采用电教,让学生表现

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职法》的第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自我介绍”一分钟活动;第一单元完后开展了“展礼仪风采,做文明学生”活动;第二单元完后开展了“学有标杆,行有示范”活动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演示,提高了教学实效,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六、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

展现生活情境,发挥个体创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巧妙设置问题,并把知识点层层落实到情境发展中,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而这一过程的展开,则是靠学生的表演来实现: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复习第一单元时,教师根据求职面试、职场礼仪,让学生进行“招聘情景模拟”。教学时,围绕面试简单编写了4组小品,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推出2~3名同学参加一组小品表演,台词可根据主要内容临场发挥。每组表演完后,可由其他学生质疑、纠错。这样,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自我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应聘技巧。

七、收集资料,让学生自悟

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从报纸、杂志、书籍中搜集与本节课紧密联系的典型的人和事。如在学习“见贤思齐,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内容时,学生们收集了雷锋、范玉茹、李四光、蒋筑英、李素丽、航天英雄和奥运冠军以及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在课上交流,学生们印象深刻,易理解和接受,向劳模、标兵学习成了自觉的行动,这样,提高了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也为将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务员之家

八、观摩现场,让学生体验

如学习了第三单元后,老师和学校有关领导到县法院取得了联系,让学生参加了一次法院开庭审理“关于村民宅基地纠纷案”的审判,使学生了解了审判程序,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