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1:29:04

中职生

中职生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感恩教育;缺失;养成;人才培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年轻一代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部分中职学生缺失感恩品质。本文分析中职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结合中职校的教育特色,研究培养中职生感恩品质的策略。

一、中职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尤其忽视感恩教育。部分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多侧重技能培训,德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德育课基本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上,学生背诵着大量的道德知识;课下,学生的行为却时常违背这些熟知的理论。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才使部分中职生思想道德滑坡,缺乏感恩品质。

(2)家庭教育的欠缺,淡化了感恩教育。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对子女百依百顺,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与孩子的亲近交流和品格培养。一部分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不能与人为善,只知道受别人恩惠,不知感恩他人。

(3)社会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感恩教育。中职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给中职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导致其思想行为愈趋功利化。个别中职生是非善恶观念模糊“,利”字当头,变得冷漠、损人利己、忘恩负义。

(4)网络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感恩教育。中职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部分暴力的网络游戏、低级庸俗的网聊等,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个别学生从网络当中学会的不是宽宏大量、感恩报恩,而是满足私利、追逐私欲,导致在现实生活当中人际关系淡漠,不懂为何感恩,如何感恩。

二、感恩品质养成教育的策略

(1)充分依托课程,把感恩教育融入各科教学过程中。中职校不仅有专业课,也有文化课和德育课。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依托课程,不断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现在的德育课,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的,如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内容有许多重复。老师可以自主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甚至可以编写感恩教育的校本教材。筛选与整合其他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增加感恩教育的力度。各科教师均应结合学科特点,寓感恩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如语文课在讲解具有感恩色彩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一份感恩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利用所学专业技术,给有恩于自己的人制作电子或平面贺卡。

(2)注重日常培养,把感恩教育融入具体实践活动中。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时,提醒学生制作手工感恩卡片或是给自己的父母写感谢信、发送感恩短信等,表达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帮助他人,并以这些活动为题举办主题班会、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等,表述自己对践行感恩活动的真实情感,从而教会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感恩。

(3)学校应加强和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参与感恩教育。学校实施感恩教育一定要重视家校联系,取得家长支持。让家长明白应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将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净化孩子心灵。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可以实行“德育认辅制”,每个认辅教师定期和家长通电话,定期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合理建议。对于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家长应当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同学校密切配合,启发和督促孩子认真接受学校教育,以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家长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身的感恩行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这样学生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认同,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进而激发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4)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感恩教育融入良好的大环境中。感恩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是个大家庭,各种媒体都要肩负起责任。从正面大范围来宣传感恩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忘恩负义、知恩不报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必报、施恩不图报等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赏,努力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在这样的感恩大环境影响下,中职学校的感恩教育就能取得更好的实效,更容易促进学生感恩品质的养成。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关系到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是影响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的生源素质存在较大的距离,加强对中职生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是其中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因此,感恩教育应成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应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一体化的感恩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钱军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经贸化工系

参考文献:

[1]刘利才,陈昌兴.论感恩教育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与有效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中职生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提升优化策略

中职学校培养的对象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是学生步入职场、职业生涯顺利发展的保证,对于用人单位和行业来说是开展有序竞争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对产品精雕细琢,并且做到敬业爱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职业学校作为社会“准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单位,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不仅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能秉承“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这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1.职业道德素养的现状。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对世界、对人生缺少理性思考,易受外界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选择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者,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走上工作岗位后又缺乏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因此,在中职生中进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2.科学文化素养的现状。从事职业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而各种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获得,是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的。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专业化、实践化,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视度不高。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轻视文化课、专业课,最终造成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薄弱,不利于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3.专业技能素养的现状。受地域经济差异、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现行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全部实行一体化教学、场景化教学,校企合作程度不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对行业、对专业的兴趣与职业情感的培养,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职业意识淡薄、眼高手低的现象。4.学生身心素养的现状。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很多人的课余生活只围着电脑、智能手机转;学生在学习之余,除了不多的体育课外,很少进行体育运动,参加业余生活、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再者,由于许多中职学生认为就读中专是中考失败的无奈选择,“破罐子破摔”、消极退缩的心理较重。目前,在校的学生多为00后的独生子女,习惯于家长的照顾、包办,形成惯性依赖,他们一旦离开亲人,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时,容易产生依赖、压抑、自卑的心理。

二、影响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因素分析

1.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学校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立足于社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统一,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还欠全面和科学。一些中职学校单纯追求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只对学生进行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需求,在学生的独立人格、健康心理、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2.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单一化。国内外流行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科中心教学模式、能力中心教学模式、活动中心教学模式、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个性中心教学模式以及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实行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能够将理论系统化,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些学校也在教学中尝试以“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但对教师、学生的要求较高,实施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职业教育领域较为推崇“能力本位”理念,重视的是从事某种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学校通常会选择一种单一的专业技能作为重点进行训练、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道德、意志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最终导致专业、课程结构的单一化。有些职业学校也提倡素质教育,但课程设置并不合理,除了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以外,对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程也很少开设,即使开设了一些人文素养课程,安排的课时也很少。3.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工作量大、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而且职业学校的教师深入一线和接受培训机会较少,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需要提升,没有一支专业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是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毕业生的。

三、中职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优化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素质教育。要实现职业教育新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劳动者,其理念的转变是前提。随着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操作型人才,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工作岗位需求。2.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外国模式,要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模块化教学。学校与企业要开展广泛且深入的沟通、合作,共同承担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担,将学生素养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车间、办公室、社会,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环境、具体任务中,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其认识到爱岗敬业、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以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将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学校可设置科学的综合素养课程,按照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各个学期或各个教学模块中。在教学形式方面,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现场教学、任务教学等,另外,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学生团体、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组织能力、演讲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心理素养等,使素养教育真正“落地生根”。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对教师来说,不仅要以专业育人,更要以文化育人,教师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内外素质,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的行为来表达精神风貌与气度修养,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示范作用,从而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教师应在教学中秉承“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认真执教、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将人文精神、工匠精神渗透在课堂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中职院校也要严把教师质量关,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专职教师、骨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4.优化教育环境,浸润工匠精神。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限于校内,实习中心、企业、社会也负有培养的责任;素养培育并不等同于德育,学校的管理者、任课教师、班主任、教职工、企业的相关人员都负有培育责任,甚至家庭也应该承担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义务。要将学生培养成勤业、敬业、乐业、时刻践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共同优化培养环境,协同育人。

四、小结

培养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满足学校发展、社会需求的根本途径。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在目前中职生职业素质提升工作中,响应政府号召,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出适应中职教育的更好的解决方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河北省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郑丽梅.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zyjy/sjts/201510/t20151026_640888.html.

中职生范文篇3

一、对接企业岗位,融入企业元素,营造培养环境

所谓企业元素就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工作环境、管理文化,先进的工程或工艺技术等元素及系统应用。把先进的企业元素渗透进教学中,无形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才能培养出具备企业所需职业素养的员工。教学环境中融入企业元素不仅使在校生有身临真实企业环境之感,还能实现教学环境和生产岗位的有效对接,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学校可以把企业文化元素,如6S管理、执行力等融入到学生一日生活制度的管理中,让学生逐渐养成遵守企业规范的习惯。还可以建立毕业生代表或企业相关人员定期到学校做专题讲座的机制。当前,我国流行的现代学徒制也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好路子。在第三批部级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校通过“企业文化元素进校园”特色项目的建设,带动了5个重点专业的发展。如,我校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立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内动漫实训基地,成立了“城市实景绘制”“息夫人三维动画”等实战项目制作团队。校内动漫实训基地的布置完全仿照动漫公司的格调布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职业氛围的熏陶。又如,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跟东升汽修公司合作,引入该企业的文化,成立了“东升汽车音响班”,将教学基地创建成汽车维修车间,模拟汽车4S店管理运营模式,以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培训学生,在模拟真实职场的环境中增强学生职业素养意识。事实证明,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中融合职业素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其内涵和意义。目前,我校力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把企业元素融入各个专业建设中,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二、注重理实一体,强化做学合一,夯实培养主渠道

我省各中职学校都已深刻认识到,理实一体化的实训是提高在校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渠道。在实施专业实训时,学校如果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布置实训场所或车间,就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企业文化,教师在企业氛围中对学生再加以引导和约束,学生就能慢慢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工作流程和环境,并最终产生职业兴趣和企业归属感。因此,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实训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我校动漫设计与制作、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学前教育等专业都结合其专业性质,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成了实训设施优良、企业文化浓厚的理实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专业教师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完成近似真实工作任务的工作项目,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扎实的专业实训也能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大有裨益。中职教育既要重视中职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他们综合职业素质和通用职业能力的强化,因为这是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素养。我们从以下真实案例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某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学生张某在校期间专业技能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同时又担任校学生会的重要干部。在顶岗实习时,被学校作为优秀毕业生推荐至某汽车4S店工作。然而,不到三个月他就被公司辞退了,学校和他的同学都感到很惊讶。原来张某在工作过程中不善于与同事合作,导致其始终不能融入该汽修公司的维修团队。其实,每位专业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和毕业生就业案例,在专业课中渗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让在校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三、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案例,完善教育内容

当前,我省中职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构成,鲜有关于职业素养培养的专门化课程,其相关内容也由教师上课时附带提出,这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可以创新课程设置思路,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模块,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到校讲课,这样就能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实际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加强工作:一是加强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可开设职业伦理或职业规范的相关课程。当然,此类课程和普通的伦理学或道德课并不相同,其重点是职业定向,偏向于就业实践,其目的是规范学生的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行为。从2015年起,我校就借助于“厂中校”合作的富士康云端网络学院开发的职业素养培训体系,给毕业班学生开设职业素养模块化课程,由学校招生就业办的教师定期给学生上课。这种模块化课程针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以企业的实地参观和考察为主,以室内理论讲授为辅。另外,学校还可举办全校性的有关职业素养的知识和技能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现职业素养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积极性。二是可结合专业课特点与就业岗位实际,不断丰富教学情境、工作任务和典型案例。目前,各中职学校虽然十分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岗位适应能力依然十分薄弱,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职业素养情境并不断补充完善职场案例。例如,企业对着装、手机携带的规定,公司内部关于网络使用的制度,海尔文化、蒙牛文化、华为文化等。这些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和生活实际,并尽量多的采用校企合作企业的案例。

四、健全评价机制,量化学习效果,加强职业素养考核力度

中职生范文篇4

中职学校冠名班应以校企文化的结合为支点,吸取优秀的企业文化。我校是培养汽修方面专业人才的基地,开设了宝马、通用、卡特彼勒、锡柴、永达等冠名班。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不断宣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宝马的best理念,让班级吸收企业的精神文化内涵,打造自己的班级特色。定期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参观,在亲身体验实践中体会企业的创新意识、管理理念,为他们搭建学校和企业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在班级环境和宿舍环境布置中,作为管理者指导他们一起打扫卫生,制定班级和宿舍公约,张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标语,把教室和宿舍变成处处体现班级文化的温馨之家。特别要注意向成功企业家学习,把中外优秀的企业精神文化介绍给学生,并结合班级重大活动让优秀的企业精神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弘扬优秀企业文化。

2以精神层面融合为灵魂

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区别于机器,传统的班级管理把学生管得过死,缺乏人文关怀。而企业文化中则强调人本主义,一切以尊重职工的人格为基础,肯定员工的付出,使职工能尽心尽力为企业奉献。班级管理也是这样,班级的管理中需要采用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使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班级的育人功能,做一个爱心传递者,通过“自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合力而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班集体建设浓浓的人本色彩、人文情怀、人性关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从细微处着手,从生活点滴做起,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体会他们的内心所思所想,让他们从内心有所触动,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如我校每年年底永达班都有公司到校给每位冠名班的学生发放大礼包,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浓浓的人情温暖。每逢节假日或同学过生日,作为管理者给同学送上祝福或礼物,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温情。现在的中职生独生子女居多,思维活跃,自尊心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差,耐挫折能力弱,班级管理更要注重关心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情绪涨落等情况,以便在做思想工作时有的放矢,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公正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他们在集体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暖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从被人爱到学会回馈爱,最终自觉自愿地为集体作贡献。

3以活动层面交融为媒介

学生的职业素养,如责任与使命、制度与规则、关爱与平等是不能够仅仅作为静态的知识来教的,而必须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体验的方式完成。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的环节,实践源于生活,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学校生活,都是学生对生活感悟,习得知识,提升素养的源泉,才能促成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水平。中职校班级管理应更多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坚持管理企业化、教学职业化的管理理念,强化过程管理,使班级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奉行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坚持营造像企业一样的育人氛围。使学生能在职业环境中感同身受,从而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提升职业素养竞争软实力。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上可以引入企业管理的模式,如我班实行了量化考核制度,把学生的考勤、作业、纪律、劳动纳入考核,每周一公布,适时奖励和惩罚,激励大家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向优秀同学学习;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可以采纳企业的团队管理方法,在班级和宿舍中成立合作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在班级的各项评比中通过小组成员的竞争和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在班级环境卫生管理中,全面推行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值日班长制,每日三扫,一周一次大扫除,实行严格的监督机制,人员共分两组轮流,一组打扫,另外一组负责监督,人人参与卫生的打扫,责任到人,形成整洁有序的班风班貌。还可以组织一些带有企业印记的活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渗透企业元素,如邀请优秀企业家到学校举办演讲,举办开放日和技能比赛活动,或组织学生下企业学习参观,节假日安排学生去企业做义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中职生范文篇5

1.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安全据调查,造成郑州市中职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是校园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不安全,约占伤害事故的6.8%。目前,部分中职院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对室外单双杠、爬竿等体育器材进行必要的保养和维修。

2.校园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调查发现,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的中职生比例占25.9%,仅有9.5%的中职生经常会接受到校园安全教育,可见,部分中职院校的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

3.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部分体育教师对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责任心不强,在教学中不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步骤等进行教学,在课前、课后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中职生体育运动安全意识淡薄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思想上麻痹大意、安全意识较差,继而造成体育伤害。调查发现,从不做准备活动的学生占11.8%,有38.9%的学生每次都做,但不够规范、认真。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时,部分中职生不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比赛,最终导致体育伤害事故。可见,中职生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很淡薄。

5.中职生对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认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中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多数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这是因为很多学校没有安排专业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加上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认识不足,没有掌握一些自救措施,从而导致校园体育伤害事故较为集中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段。

二、中职院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制定出较为健全的制度。要认真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把增进学生身体健康、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将学校内所有的体育设施责任到人,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体育设施,特别是一些室外器材进行检查和保养,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维修,将校园内因体育设施造成的体育伤害降到最低。三是每学期开学要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要重视增强体育教师责任心,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体育教师必须严格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有计划的教学。要妥善安排好身体有疾病的学生;运动会前要对学生运动员进行必要的体检;注重加强学生纪律观念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事故的能力。

三、中职院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处理建议

第一,在校园内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校方要积极采取救治,避免因救治不及时导致严重后果。校方要从各个方面关心、照顾、安慰受伤害的学生和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也有利于伤害事故问题的解决。

第二,校方要注意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分析,及时明确事故的责任方,以便于及时处理。

中职生范文篇6

近年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职生的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调查显示,中职生就业率在全国就业比例中达到95.6%,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中职生越来越吃香,甚至供不应求。由此可见,中职毕业生只要努力学好一技之长,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就不愁找不到工作。然而,中职生就业工作中却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二、三产服务类工作中中职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好高骛远,不思进取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总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不愁找不到工作,忽视了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企业的需求。比如,有的毕业生自己获得工作岗位后,在工作岗位上三心二意,不珍惜,不踏实,总认为自己应该能胜任更好、更轻松的岗位,时刻思考着如何跳槽,寻找跳槽机会,导致没花心思钻研本职工作,工作状态不佳。2.上岗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频繁跳槽大部分中职生就业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往往高估自己的学历和专业,认为自己有学历,有技能证件,有技术,应该做稳定、收入高、地域好、工作环境舒适、朝九晚五的工作,对那些条件艰苦、偏僻、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利、工作时间不稳定的工作完全屏蔽,且发现工作岗位艰苦、单调、枯燥、乏味,就想尽办法跳槽或直接辞职不干。3.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欠缺中职生由于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本身基础就薄弱,表现也不突出,感觉没面子。同时,大部分中职生来自农村,缺乏自信心,有自卑心理,导致不愿意与人交往,更不擅长团队协作。4.学生缺乏劳动纪律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一些学生在工作中自律性差,劳动纪律意识薄弱,常常出现迟到、早退、旷工、上班聊天、玩手机、无故离岗等现象;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中斤斤计较、抱怨连天,严重缺乏敬业精神。

三、培养中职生在三产服务类工作中职业素养的对策

1.加强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树立自信心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挫折承受力、自卑感、社交恐惧感、心理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挫折,也会遇到很多矛盾的人和事。同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交际能力,导致生理与心理不平衡发展,再加上个体生活体验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首先应该加强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然后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扬长避短,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从而能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在单位要积极主动,刻苦磨炼,谦虚谨慎,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对工作岗位不要要求过高,对工作也要更加积极主动,这样才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3.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加强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从学校到走向社会,不再是单纯的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的关系。在社会大舞台上,中职生将面临的是同事与同事、上级与下级、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因此,中职生应该更重视人际交往,懂得沟通,加强团结协作能力。为人处世要以诚相待,讲诚信,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和忍耐,谦和、谦让地与人相处,退一步海阔天空,消除偏激,避免矛盾激化。另外,还要懂得放下架子,不以自我为中心,顾全大局,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尊重、体谅他人,讲礼仪、讲文明,以小积大,养成良好的文明交往习惯。4.积极培养锻炼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古以来,吃苦耐劳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获取成功的秘诀,是每一位渴望走向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条件。不管做什么行业,在什么领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吃苦耐劳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良好的敬业精神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更是中职生能否顺利毕业、就业、成才的必备素质。作为一名中职生,特别是刚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要增强时间管理观念,善于管理时间,做事有计划,提高工作效率;要积极主动去做事,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主动加班完成工作量的奉献精神;要讲诚信,忠诚对人对事;要懂沟通,善于团队合作,不仅要做好分内事,还要有协同同事或部门完成工作的精神;要有责任心,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能够承担工作责任,有错改之,避免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要谦虚待人,不过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要注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在工作中学会总结经验,创新技能。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更有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5.降低就业期望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首先,要降低自己的就业要求,不要眼光过高,高估自己的专业技能,要知道自己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在生产第一线,工作要从基层做起。其次,认清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限,到了工作岗位并不能马上胜任,做好虚心向老员工(师傅)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的准备。再次,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规划严谨的学习时间,尽快了解从事岗位的特点及性质,更快更好地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技能和技术水平。最后,要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工程化实习训练等活动,用活动促进进步,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争取得到提高待遇及晋升的机会。

中职生范文篇7

2020年的病毒肺炎疫情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肺炎疫情对我国消费产生了重大冲击,降低了消费能力和意愿,并且导致消费结构和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不少人面临着收入下降、工作量加大甚至是丢掉工作的风险。作为国内居民消费的一部分,后疫情时代中职学生的消费状况也值得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消费情况的相关研究较多,针对中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据教育部的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为11249391人。这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基本都是“00后”“05后”。与大学生或高职院校学生相比,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态不太成熟,自控能力较弱,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许多中职学生都是离开了父母独自在外地求学,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引导,很容易出现不理性消费、铺张浪费的问题。广西的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家庭收入主要是依靠农产品收入和父母在外打工,疫情给他们家庭的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以南宁市某中职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的调查方法对该学校的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观进行调查。共发放了3317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100%。

二、中职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中职学生消费金额调查及分析

学生占比(%)如图1所示,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到月平均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学生占比为15.41%,超过一半的学生月平均生活费在500~1000元区间,占比为56.17%,22.52%的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为1000~1500元,5.91%的学生月平均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消费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根据针对学生背景的调查结果,接受此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当中有92.43%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64.66%的学生表示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占家庭每月总收入的20%以上。现实中农村家庭往往不止一个孩子,很多学生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供他们读书给家里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二)疫情对中职学生消费情况的影响

疫情对学生的消费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相比于疫情爆发前,68.49%的学生的生活费变少了。在生活费减少的学生里,有61.29%的学生表示自己家庭的收入相较于疫情前变少,54.84%的学生表示疫情后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变得更多了。疫情后学生在许多方面的开支也增多了,76.44%的学生表示疫情后自己的伙食费相较疫情前增加了,45.21%的学生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的开支增加了,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疫情后物价的普遍上涨。59.18%的学生在疫情后会花费一部分生活费购买如口罩、消毒水等卫生用品,38.63%的学生相较于疫情前每月的手机话费增加了,原因可能是上网课致使每月需要的手机流量增多。疫情后学生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70.69%的学生表示由于担心健康风险,在解封之后减少了外出消费频率。许多学生表示疫情后自己更倾向于使用网上购物,这些学生里面54.67%的学生表示使用网上购物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去实体店消费有风险,61.33%的学生增加网购频率的原因是网购更实惠,能省下更多的生活费。疫情过后,由于生活费下降以及每月开销变大,有63.29%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消费欲望减退,但也有15.34%的学生表示疫情后自己出现了短期报复性消费的情况,购买了许多疫情时没有购买的商品以及解封后去各地旅行。

(三)中职学生主要消费的调查与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日常饮食支出还是大部分学生每月消费的主要部分,有30%的学生每月在饮食上的花费超过了40%,但也有14.74%的学生饮食支出只占每月生活费的10%以下。经过筛选分析,这部分学生往往家庭条件较好,每月获得的生活费更多。图3为娱乐方面所占学生生活费的比例,主要包括学生课余时间出去聚餐、聚会、游玩、网络游戏充值、上网费等。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在娱乐方面投入过多的生活费,55.71%的学生在娱乐方面的开支不到总生活费的10%,28.04%的学生在娱乐方面的开支只占总生活费的10%~20%。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少部分学生在娱乐方面的开支较大,经过筛选分析,发现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在娱乐方面开支超过月生活费30%的比例分别为5.84%与5.73%,没有很大区别,但三年级的学生在娱乐方面开支超过月生活费30%的比例达到了10.04%。总体来看,三年级的学生也比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娱乐方面的开支要大,究其原因,可能是三年级的学生课业压力较小,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出去娱乐,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参加过在企业的生产实习,可能得到了一些工资,手头上更加宽裕。学生在学习方面(购买文具、辅导书、报名课外培训班、报名证书资格考试)等的支出占生活费比例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学生每个月还是在学习方面花费了一定数量的生活费,但总体上看,在学习上的花费还是偏少,体现出不少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向,每月在学习方面的花费可能就是购买一些基本的文具,没有想着额外提升自己,只满足于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

三、中职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在对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消费缺乏理性,容易跟风消费

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在消费时缺乏理性,容易跟风消费或是冲动消费,不少学生表示若周围的同学都穿某名牌的衣服时,自己也会跟着购买,还有不少学生表示当自己的好朋友向自己推荐某款产品时,会毫不犹豫的购买。经调查,有39.37%的学生表示自己会提前向家里要生活费来购买一件自己很想要的商品,9.2%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向同学和朋友借钱来购买这件商品,只有51.43%的学生表示自己会等到下一次父母发生活费的时候再购买。这表现了很多学生有着冲动消费的现象。也有不少学生因为疫情时不方便消费,在疫情后有许多非理性的、报复性的消费。

(二)非必要的消费占比大

31.99%的学生每年会花费2000元以上在购买服饰(衣服、鞋子、装饰品等)上,而在购买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等)上,有44.53%的学生会花费2000元以上,7.93%的学生花费在4000元以上。42.69%的学生一年以内就会换一次新手机,55.53%的学生一年到两年就会换一次新手机,只有1.78%的学生两年以上才换新手机。出现这些现象有学生冲动消费的原因,看到有新款的手机就想购买,或是跟风消费、攀比消费的心理,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购买了新手机、新衣服自己也跟着买。根据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学生的家庭背景,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会给学生的家庭带来很多负担。

(三)消费没有计划,每月存不下钱

51.85%的学生表示每月生活费刚刚够用,25.78%的学生表示每月的生活费不够用,只有22.37%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有剩余。原因可能是学生花钱时没有做好计划,在月初的时候大手大脚,月末的时候就面临生活费不够用的情况。据调查,只有31.38%的学生在拿到生活费时会做好消费计划并严格的执行;66.96%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存钱的意识,但实际生活中很难存下钱。22.31%的学生表示自己根本没有存钱的意识,有多少钱就花多少;只有10.73%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意识的去节约存钱并能存得下钱。如果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节约存钱,就会有一定的应急资金,避免偶尔因开销过大而捉襟见肘的现象。

四、建议与优化

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5~18岁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重要时期。正确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对于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中职教师要承担起管理学生,帮助学生改正不健康消费行为的责任,如果以能力来划分,普通高中教师突出强调的是教学能力,而中职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外,还应具有学生管理能力,特别是疫情后许多学生还面临着生活费下降和日常开销增多的问题。笔者根据调查的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对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大对贫困生的关怀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出了许多针对中职学校贫困生的帮扶政策,如免学费政策、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家庭背景的摸底调查,重点关注那些因疫情导致家庭收入下降的学生,确保家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避免出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生活困难甚至退学。班主任要更多地关心自己班上的贫困生,及时了解生活上是否出现困难,在学生家庭出现巨大变故的时候可以考虑发动教职工以及同学进行必要的捐款。在贫困生拿到助学金或是奖学金时,也要注意引导其将这笔钱用在日常的生活上,而不是用在吃喝玩乐或各种不必要的高消费上。

(二)营造勤俭节约的校园文化气氛

在校园内营造勤俭节约的校园文化气氛,可以通过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宣传不良消费习惯的危害,在互联网上也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宣传片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定期举办以健康消费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规划用钱的技巧,让学生养成节约用钱和有计划地用钱的习惯,改正他们冲动消费、不理性消费的坏习惯。青少年有跟风和攀比的心理是非常正常的,要利用好他们这种心理,通过设立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将他们的攀比从消费上转移到学习上。避免因攀比心理和跟风心理陷入消费陷阱和沉迷于享乐主义,要让他们认识到学生的主业应是学习。通过良性竞争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共同进步。

(三)德育教育中加入消费教育的内容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学校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中职学校的管理者要发挥学校教育的全面性、有效性、稳定性,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中。中职德育,是中职学校通过教育的手段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为目标的活动,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建议在德育课上教育学生应该理性消费,警惕冲动消费和跟风消费,也可以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父母供自己上学来之不易,应该勤俭节约、合理消费。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德育学习,因为中职学生往往都厌倦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接受学习,如果仍然采用让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德育产生抵触心理,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德育主题,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最终达到进行主动学习的效果。中职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杜绝铺张浪费,做好学生的榜样。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制定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止住不良消费风气

中职生范文篇8

中央教科所对企事业单位调研后证实,企业对学生的就业要求更看重个人基本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而2015年职教活动周的主题是“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为我们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会面对比大学生更大的社会压力,因为对于中职生来讲,单纯从学历这个层次,已经不再占有优势,他们必须比大学生有更高的工作素养和工作能力,有更好的思想品德和工作习惯,培养他们从做人、做事的基本素养入手,才会具备社会竞争力,才不会被社会的进步所淘汰,所以,职业素养对于中职生来讲显得更加重要。

二、从教学入手,从课堂入手,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一)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目前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底子相对差一点,甚至有些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相当不足。这就造成中职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之所以如此并不是说学生的智力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比较差。所以,中职教育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教育学要先成人再成才,特别在学生的爱岗敬业上下功夫,从课堂、课间、自修、实训、活动等细微处入手,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专心听课、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学会自控自理、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学习反思等,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二)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从课堂下手,从企业的需求下手,对接课堂。企业要求员工的职业心态是学会忽略对方的缺点,去寻求别人的优点,把单位当作家庭,把自己当作主人翁。而一些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明显缺少主人翁的心态,对学校的学习、活动、甚至一切都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少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也缺少人生的正能量。在专业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要传授专业知识这么简单,最主要的是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要注重教会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宽容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校就有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进入单位才会更快地融入单位和集体,才会适应社会的磨练。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学习的课堂,让孩子在课堂中不仅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不怕吃苦,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适合的就业岗位要求学生来适合岗位,而不是岗位来适合学生。企业需要的是敬业的、诚信的、无私奉献的、创新能力好的、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重在精神,企业需要的这些精神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就可以得到培养。例如说敬业,在现实生活中能从事自己理想职业的人是非常少的,面对现实从事现有的工作是多数学生在走出校门所要面对的。因此处理好企业的需求很重要。只有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一种乐业、敬业,勤业、精业的理念,让学生从心里干一行,爱一行,在岗一天就要兢兢业业完成一天的工作。把学生的教育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形成,而不是进入工作岗位,由用人单位培养磨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走出校园很快地适应岗位。

(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在细节中养成,是随风潜入夜的浸润,不是暴风骤雨的侵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应该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有强烈的纪律性,自律性和专业习惯。中职学生在学校就应该接受细节教育,从日常的管理,平时的表现上体现出来。具体体现在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准则的细节上。根据中职生自律性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日日讲,周周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平时的学校和课堂上不知不觉具有这样的职业素养,这样学生就业后才会更好地适应岗位,不被岗位淘汰。学生在对待专业学习的态度,人生价值观念、言行举止、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个人素养方面,专业课教学可以体现,德育课堂更要体现。渗透道德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以过人的专业技能、规范的职业道德来适应岗位的需求。

三、专业技能的培养要以企业要求为标尺,从课堂开始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课堂培养。现在大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这在日常教学交流中就有所体现,其实这不是学生胆子小的问题,而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没有掌握沟通技巧。和人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沟通能力就差,这与企业岗位的要求是相悖的。中职生单纯会做远远是不够,现代企业需要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只有适应岗位的发展变幻,才不会被岗位淘汰。不断创新和提高不仅表现在不断学习上,还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交流、多沟通才会被团队认可,才有机会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所以在课堂教学时,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仅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专业技能的锤炼,多接触生产实践,多参加技能大赛。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推行的是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理论和实训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纸上谈兵,更要积极组织技能实训,有实力的学校要安排学生入厂实习,组织技能比武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此外,学生应该在校期间尽可能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对核心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放松。在一些新的学习上,要多和自己的专业对接。

(三)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中职学生多数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更重要。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如果思维没有灵活性,不能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就谈不上为企业增砖添瓦。当然,每个学生的资质不同,在智力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些差异,为了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灵活扩展,就要求老师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分层教学、分类教学,争取使学生们的思维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可以开办技能大赛,为求知欲强烈、好奇心强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学会发明创造。

中职生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需求;中职生;职业素养;策略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企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过硬的专业技术方面,而是积极地向整体素质高的全面型人才领域靠拢。中职院校职责之一便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以基于企业需求的中职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与策略为论点,现做出如下论述内容。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养可以被理解为包含职业内在的规范与标准,为在岗位上体现出来的整体品质,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与职业意识等分支构成的。职业素养包括了个体职业生涯中的综合品质,它最大的特征体现在能够在多变的职业化中存留,并伴随着个体生命延续而不断调整与优化方面上。

二、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中职院校领导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缺乏深入认识,片面地认为中职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大专业技术学习深度,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在就业以后进行,此时中职生职业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形式化”的局势中。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他们主观的认为自己的职责在于培养具备较高职业技术的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是政治教师、就业辅导以及辅导员的职责。并且中职生对人文素质培养、法制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知。二是在素质课程教育开设方面上,合理性应加强。具体体现在内容不合理,即学生职业素质不包含于职业素质课程内,还有课程创设时间被延误以及经常被理论课与实践课取代等方面上。三是学生职业素养考评形式单调性显著,并且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

三、基于企业需求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基础。例如一名应届中职生在本田汽车公司工作一年中就从总装部调配到加工部。新岗位技术含量更高,劳动强度有所下降,工资待遇提升程度很大。这主要是因为他前期所在的车间新采购了一批数控设备。在主任问职工有没有会操作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来。他对自己的技能水平是充满自信的,这主要得力于在校期间刻苦学习了专业技能,娴熟掌握了机床实际操作要点的缘故。可见这是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所必要的,上述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技能实操能力与感性认识是基础,学校可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借助完成对精心规划的实操项目的学习与加工,实现从感性认识转型为理性认识的目的,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的吸收与对实操技能的掌握。同时,对于数控专业的中职教师而言,也应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论教学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规避交叉知识点重复教学的现象。(二)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为职业素养的关键内容,在多个方面有所体现,例如适应性、责任感、关爱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当下,中职院校学生在隐性素养培养上缺乏全面性。总结长期实践经验,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达到培养、锻炼与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目标。概括地讲,社会实践与多样形式的文体活动既是职业院校学生勇于参与教育情景的体现,也是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应紧扣两类活动机会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教育:1.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运动会为学校教育工作体系的一部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体现的价值是最大的,中职生也是极为期盼的,运动员提前准备,刻苦训练,团学干部、志愿者全员参与活动,对相关内容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提供最优质服务。中职生在参与田径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来自团体的关爱,友情的可贵,平等的竞争,进步的自信;同时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道理,构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理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些均是现代企业在不断发展中总结出来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无形中被培养。2.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校领导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贫困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积极和社区与多家企业、单位共创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并推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长效体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服务中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并在职业岗位的规范化训练中,感受岗位情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爱岗职业敬业精神,同时在职业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与掌握专业技术,不断强化就业竞争力,构建优秀职业道德、健康职业心态、适应能力强的“准职业人”队伍。上述条件也是现代企业一名合格职员应具备的素质。(三)获得社会对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大力支持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不应该局限在中职院校这一狭小的空间中,也需要社会力量的辅佐。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强的局势中,多数企业在招聘到应届毕业生以后,迫切想要将他们直接派送至岗位上工作,但是应届毕业生社会经验缺乏,实践能力较薄弱,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在这样的情景下,很多企业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进程中,才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素质全面、优良的毕业生。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培养过程中,在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应积极整合社会有利条件,汇聚强大力量提升中职生职业素质。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创设实习基地与科研实训基地。这一培养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把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化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转型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方式,应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使中职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企业氛围,感受企业文化以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此时学生业务技能与职业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该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还使校企资源共享顺利达成,并且也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衔接,学生收获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经历以及实践经验;取得了学历证书,也进行了职业鉴定。在校企资源的联合作用下,中职生素质整体提升。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课堂和学生一对一交流。为了使中职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现代企业用人要求,可以应用企业人员、专业人士参与课堂教学的构建体制。例如,中职院校可聘用一些资质深厚的企业家、专业人士参与进校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企业的实践知识,并传播企业文化,激发学生参与工作活动的欲望。3.健全社会培训体制。企业与学校采用岗前培训联动机制,企业可邀请已成功就职的毕业生在其就读的学校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及职业素质延展性训练。借助该类活动,协助中职生在正式上岗初期,对专业对口企业有更深程度的认识,以便有更充分的准备适应岗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职业素养可以被视为中职生顺利与成功就业以及长久性发展的重要品质。为了提升中职生的就业率,中职院校应积极迎合企业发展需求,着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这样中职生就会在接受正规的职业素质教育以后,获得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术与素质。

作者:张玲 单位: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中职生范文篇10

一、中职生上网心理分析

1、自卑心理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重的自卑心理。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突出,现在对学习兴趣也不大,动力也不足;二是中职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受到社会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才有前途等不正确舆论的引导;四是中职生在求职时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以上因素使部分中职生认为升学无门,求职无路,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喜欢、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交流思想、表明态度、诉说感情,而实际上他们又有许多话要说、要倾诉。因而他们就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跟任何人闲聊一通,无所顾忌,弥补了精神的空虚,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2、求异心理

世界著名的性心理学家赫洛克研究表明: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疏远异性的厌恶期,接近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追求异性的狂热期,正式恋爱的浪漫期。中职生进校时,大都进入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的变化,正处于“追求异性的狂热期”。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受到异性的青睐。如有的男生头发留很长,目的是要留住魅力,引起女生的注意。而女生喜欢打扮自己以引起男生的注意,也有对男生产生好感、相处的心理。但在现实生活中,男女生单独相见,不免紧张、脸红、心跳加快,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于是,他们选择了网吧,点击鼠标,满足自己渴望与异性(可能是真的异性,也可能是虚拟的异性)交流的心理。

3、从众心理

中职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自控能力较弱,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他们有强烈的影响。在走进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精彩的网络世界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上网”成为一种时尚。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职生占了一定比例。因为他们既没有普通大学生的“考研”动力,又没有中学生的“高考”压力。“今天你去上网了吗?”已成为当今中职生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成为他们的“新宠”。许多同学认为,因为同学都上网,所以我也要上网,否则就是落伍,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中职生加入了上网的队伍。

4、好奇心理

许多学生由于好奇心上了第一次网。上网后,觉得网络世界很精彩,感官刺激的东西很多,应有尽有。有的学生上网后不停地点精彩画面,一不留神,就进入了不该去的地方。有的网站还故意挑逗,设置陷阱,屏幕上越显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浏览,越引起这些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理又促使学生迷恋上网。

二、中职生上网的利与弊

(一)中职生上网的好处

1.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学生上网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特网是一本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信息量大,互换性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在极短的时间内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大量的有用资料,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

2.有利于转变观念。上网可刺激学生转变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因为网上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不断刷新,这就使中职生在触网中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有利于平等交流。上网可使学生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僻,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与人交往的。而现实生活中,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的学生带来压力,网络恰恰给了他们一个新的相对平等宽松的交流环境。

4.有利于增强中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现代中职生的内心世界是狭小的,而网络是宽广的,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案例,好的、丑的、善的、恶的,中职生通过上网受到了多方面教育,丰富了精神世界,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中职生上网的弊端

1.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学业。由于对网络的依赖性,一上网,就下不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迷恋上网有害身体健康。长时间上网,忘记了吃饭睡觉,正常的生活学习规律被打破,必然影响身体健康。

3.迷恋上网有损心理健康。由于网迷对上网有着很强的心理依赖,每时每刻脑子里想的都是网上的虚拟世界,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变态,导致丧失道德规范等。

4.迷恋上网容易滋生是非。由于网吧的营利性,对上网人员不加限制,人员很复杂,甚至个别人上网就是为了选择敲诈对象。

三、中职生上网的管理策略

1、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在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要趋其利而避其害。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上网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禁”和“堵”,而应正面引导。学校要利用主题班会、辩论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引导;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上网的正确认识。

2、调整心态,增强自控力。学生迷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都与心理有关。有的学生出于好奇、有的出于消遣、有的为了放松,有的因为厌学等等,他们认为网络是灵丹妙药,上网能解决一切问题。结果,恰恰相反,有的学生一旦踏入网吧,就陷入“网”中不能自拔。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调控技巧。

3、共同教育,多方努力。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家长要以身作则,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工作和有意义的活动上,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将“过来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讲给孩子听听,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珍惜青春。要因势利导,要阐明学电脑的好处,又要防止孩子沉迷网上游戏、网上聊天,远离网上色情等造成不利影响。

4、指导上网,讲文明道德。网络虽然是个虚拟世界,但也要“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自律。学校开设上网指导课,指导学生怎样上网?为什么要上网?上网主要应干什么?哪些网站可以上?哪些网站不能上?为什么?上网一旦入迷怎么办?如何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上网与健体的关系?等等。上网指导课和德育课要将网络道德渗透其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教育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必须以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制定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活动手册”,讲文明,讲道德,从而预防学生网上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