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3:14:15

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范文篇1

过去,煤炭产业在乡宁县占据着重要位置,是绝大部分财政收入的重要依靠。但是,煤炭价格不断下跌,对其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有较大制约作用[1]。在此压力之下,县政府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立足点,对绿色产业发展做到足够重视。在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不断努力下,其林业面积不断拓展,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等。但是,乡宁县政府对于当地资源林业资源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主要就是对林业资源的美观作用进行过分追求,没有对其生态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当对树木进行种植的时候,过于重视承载植物的工具,没有看到林业资源的优势,其观念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改变。除此之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当下,对于防护林的保护,国家对其重视程度有一定的降低,在此条件下,乡宁县乱砍滥伐的现象有所增加,导致林业资源减少,同时,当地的降水量比较大,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2我国北方地区林业种植模式

2.1直播造林模式。在我国北方地区,林业面积有所增大,不过,因为存在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现象,并且林业面积的分布并不均匀等,对北方地区林业生产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使其产量减少,林业资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对直播造林模式进行了相应应用,对供不应求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种种植模式所指的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撒在规划种植的林地中,种子自主发芽,实现造林的目的。该模式有其突出优势,主要包括节省时间、方便操作和经济性强,可以将其应用在大面积林业种植中。不过,当种子发芽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管理[2]。在对这种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有着相应限制,适合直接播种的种子必须满足颗粒大和容易发芽的条件。在林业种植环境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有丰富的水资源,并且人迹罕至,由此保证种子的成活率。2.2分殖造林模式。该种植模式在北方地区是非常常见的。在对此种模式进行应用的时候,所需要做的是将树枝、树干等分支部分埋入到土壤中,有着非常鲜明的优势,主要包括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同时还能够对种植成本进行相应降低。相较于直播种植模式,该模式的林木成活率更高,在种植初期的树苗迅速生产,不需要太过精心管理。不过,这种模式也有着一定的限制,主要适合于多种无性繁殖能力比较强的树木。2.3植苗造林模式。这种种植模式主要是将苗木当作造林材料,对其进行栽植。该种植模式在北方地区的应用率是最高的。相较于以上两种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的成活率更高,可以对树种进行相应节约,并且可以迅速成林。对于造林区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可以较好适用于干旱等造林区中。不过,该方法需要对幼苗进行事先培育,育苗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动力比较多[3]。

3我国北方地区林业种植养护

3.1对火灾和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护。在林业种植区中有大面积林木,当发生火灾的时候,必定会损失惨重,一方面对树木种植付出的努力白费了,另一方面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对于林业种植区的养护来说,对火灾进行有效预防是最为重要的工作。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较远,整年受到大陆气团的控制,在春季和秋季多风,冬季较为干燥,夏季的时候较为闷热,并且降水量比较少。在此情况下,冬季和夏季是火灾多发的季节,在这两个季节中,如果发生火灾,要对其进行控制有着比较大的难度,火势非常容易以最快速度蔓延。所以,在北方地区,无论哪个季节都需要对种植区火灾预防工作做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春季和秋季以及夏季,必须强化火灾预防管理,对防火宣传的力度进行相应加大。对于预防病虫害的养护工作,种植区需要对其做到足够重视,对大规模病虫害预警管理进行较大程度的强化,对预防病虫害的制度进行有效制定,减小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规定时间中,对林业种植区进行全面检查,第一时间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有效解决和处理,保证树木的质量。3.2对于林业种植区来说,施肥养护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完善。在保证林业种植区施肥养护工作质量的条件下,可以对树木的寿命进行相应延长,使得树木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对施肥养护制度进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当在林业种植区开展施肥养护工作的时候,需要将北方地区林业种植树木生长物后期特征作为重要依据,然后进行施肥。通常情况下,北方地区树木在初春生长迅速,在此时期对氮元素有着大量需求,所以需要施与大量氮肥,保证林木生长[4]。在林木进入到生长后期的时候,不需要再施氮肥。当进入到开花期或者是果实发育期的时候,需要给与其充足的钾肥和磷肥,需要对两种肥料的比例进行有效掌握,当所施肥料过量的时候,必定会给林木带来副作用。过去所应用的施肥方法是穴施和环施等,不过,在林业种植面积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这些施肥方法无法满足其需求,需要对飞机直洒方式进行充分运用,可以使工作效率得到相依提高。不过这种方式也有着一定的缺点,主要是较为容易造成浪费,其适应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只适用于大面积林业种植区。3.3除此之外,还有相关养护工作。北方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现象,所以,在进行养护的过程中,需要对此行为进行全面控制,对科学合理的养护制度进行有效制定,对林业种植区的养护管理力度进行强化。当发现林业种植区破坏行为的时候,需要对个人进行惩罚,对其宣传力度进行有效加大,使人们清晰认知破坏树木的危害。还需要对多种养护方式进行实施,需要扩大林业区管理范围,一方面对林业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实现林业种植区养护管理的社会化,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性[5]。对外包的方法进行充分应用,进一步实现对专业技术和人才等的而应用,由此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减少劳动力和资金等的投入。

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林业种植模式及养护的研究,从中发现,在我国北方地区有三种较为常见的种植模式,分别是直播种植模式、分殖种植模式和植苗造林模式。因为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特殊,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对预防火灾工作做到足够重视,并且强化病虫害管理和控制乱砍滥伐等,实现多种养护模式的应用,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林业种植区养护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石振武.北方地区林业种植模式及养护措施[J].乡村科技,2017(26):44-45.

[2]祁居寿.谈我国北方地区林业种植模式及养护[J].农业与技术,2017,37(12):204.

[3]赵丽娟.浅论我国北方地区林业种植模式及养护[J].农民致富之友,2017(11):209.

[4]孟祥林,孙姗姗.浅析我国北方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控技术[J].种子科技,2016,34(08):93.

种植模式范文篇2

一、林业种植的模式分析

在对林业种植的过程当中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具体来说,当下主要涉及到三种种植模式:首先,直接造林模式。是指在土地的表面直接播撒相关的林业种子,然后全面的进行种植和造林,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简单,而且也能够避免消耗大量时间。直接造林的种植方式主要适用于大面积的种植,但是这种种植方式也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主要适合种植一些树种颗粒,生命力较好的树木。而且在种植的过程当中也应该保证水源的相对充足,避免出现任何的自然灾害影响到树木的存活率。其次,分植造林。分植造林就是指将树干、树枝和树根等部位进行直接的造林,这种方式存在的优势就在于不会浪费时间,而且也能够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存活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分植这种造林方式依然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采取分支造林要求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另外对树种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适合采取分植造林的树木有柳树、松树和杨树。最后,植苗法。植苗法是指将一年生的苗木进行栽植,但是这种苗木栽植对栽植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且种植的流程也较为复杂,最重要的是不能够适应于大面积的种植,比较适合于补植,否则不仅需要很多的劳动力,而且会浪费时间,种植的效率不高。

二、林业种植的养护管理模式探究

在选择科学的种植方式之后,必须要采取正确的养护和管理模式,因此,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做好防火的举措,避免出现任何的火灾。在林业种植养护的过程当中最大的灾害就是火灾,火灾会对林业种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必须要做好防火的举措。尤其是北方地区春秋季节天干物燥,容易产生火灾,这就需要对林业种植区采取有效的防火举措,避免任何的人员在林区内进行燃火,并且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旦出现火灾应该采取紧急举措,避免火灾的扩大,应该将损失降低在最小范围内。第二,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林业种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种植完毕之后必须要采取有效的防治举措,才能够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一旦发生将会影响到树木的存活率,所以应该定期对林业树种进行全面的检查,一旦发现任何的病虫害,应该采取紧急处理手段,无论是物理手段还是其他手段,都必须要给以根治,避免出现范围扩大的现象,另外,应该针对一些天敌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预防举措,才能够真正的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三,要做好林业种植结构调整工作,由于林业种植要使用一定的土壤、水文条件,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林业种植结构,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国外树种来进行育种、引种、驯化和嫁接等技术,才能够提高我国林业种植的存活率。另外,在对林业种植进行养护管理过程时一定要结合周边的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的选择种植的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该地区种植的树木一方面避免了盲目性的种植造成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林业资源的技术等。只有通过全面考虑才能够保证林业种植的存活率,最终实现不断扩大我国的林业面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栖息之地。

种植模式范文篇3

论文摘要黄淮冬麦区是我国最主要麦区,介绍了该区小麦主要高产种植模式。

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为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区)。我国小麦种植区可划分为10个主要区和30个副区。其中,黄淮冬麦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及50%以上,为我国最主要麦区地区。研究该区小麦主要种植模式,可为各地发展小麦生产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1小麦-玉米-大白菜立体种植模式

9月下旬在大畦内种12行小麦,行距20cm,选用矮秆、早熟、耐寒、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强的“晋麦53号”等品种;翌年4月下旬,在小畦内种2行玉米,行距41cm,选用中晚熟、增产潜力大的“农大60”、“掖单13号”等品种,玉米和小麦间距21cm,9月下旬收获;6月下旬小麦收获后及时灭茬,施肥耕翻大畦;8月上旬在大畦内复播4行大白菜,行距约60cm,选用早熟、丰产性好的“太原二青”或“晋菜三号”等品种,10月下旬捆菜,11月上旬收获上市或贮藏。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t、玉米6t、大白菜90t,纯收入4万元以上。该模式适于在山西潞城及其他无霜期180d,年积温3500℃以上的肥沃土地种植。

2“一膜两用”小麦甜菜带状种植栽培模式

当气温稳定通过0~2℃时,人工依“线”同侧覆膜;人工覆膜后,用6行小麦穴播机在膜中间穴播6行小麦,小麦行距调整为0.14m左右、穴距0.1m,选用武春121、2014、永良12号、杂交小麦901等品种;小麦播种后,即可在小麦带两侧膜上各种1行甜菜,甜菜距小麦15~20cm,甜菜行距40~50cm、穴距25cm,选用双丰305、工农2号、95017等品种。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75~5.25t、甜菜33~45t。该模式适于甘肃一熟制沿山冷凉灌溉农业区发展。

3小麦-玉米间作越冬甘蓝矮生豇豆高效种植模式

冬小麦于10上旬播种,翌年5月中下旬收获,可选用常规品种;玉米于5月上旬播种,9月上旬收获,可选用常规品种;甘蓝7月下旬播种,8月上旬~9月上旬定植,翌年3~4月份采收,选用抗寒性强、冬性强的中、晚熟品种如寒光、寒光1号、海丰1号等;矮生豇豆于4月上旬播种,8月上中旬拉秧,选用矮生型、较耐阴的早中熟品种,如一丈青、美国地豇豆等。该模式经济效益好(每公顷大田可增收3.0万~3.75万元),操作简单,投资少,易于推广,适于在山东各地区推广。

4小麦-冬菜-西瓜-棉花-苞菜间作高效种植模式

秋播小麦,同时种上冬菜;翌年2月中旬,进行西瓜温室育苗、嫁接换根,5月下旬收获;3月上旬冬菜收获后,施肥、整地、建拱棚,栽植西瓜,株距50cm,密度为1.32万株/hm2,同时在棚内侧直播2行棉花,小行100cm、大行200cm,株距20cm,密度为3.3万株/hm2;6月初收麦,6月底西瓜清茬后,施肥整地,栽2行早苞菜,小行50cm、大行250cm,株距30cm,2.25万株/hm2,中秋节前后上市。该模式实现了五种五收,一般每公顷产小麦2.5t、西瓜78t、皮棉1.5t、冬菜8t、苞菜12t,产值为8.145万元,扣除成本后纯收入为6万元。该模式适于江苏沛县及其他高亢沙壤土地区发展。

5小麦-冬菜-西瓜-大葱高效立体种植模式

该种植模式以2.6m为一个播带,麦播时种9行小麦,行距20cm,幅宽1.6m,预留行1m;11月上旬在空档内撒播或条播菠菜,或者种植黄心菜,春节前上市;翌年5月中下旬在空档中间定植1行西瓜,株距40~50cm,栽植密度为7500~9000株/hm2;7月下旬至8月初收获西瓜,定植大葱(4月份育苗),行距50cm,株距10cm,栽植密度319.5万株/hm2(或在8月中旬整地种植大白菜)。该模式下,每公顷可产小麦7.5t、冬菜6t、西瓜52.5~60.0t、大葱60t,产值为7.5万~7.95万元。该模式适于河南修武地区及条件相似地区发展。

6小麦-菠菜-平菇-夏棉-草菇五种五收种植模式

小麦于10月上中旬播种,选用河农972、冀麦24,冀麦31,鲁麦15等品种;小麦出苗后,播种菠菜(用种量60~70kg/hm2);菠菜收获后(2月下旬到3月上旬),在麦行间挖一条深20cm、底宽10cm、上口宽20cm的沟,播种平菇,选用菌丝粗壮、抗逆性强的菌种;4月下旬至5月上旬,菇床培养料营养基本耗尽,应及时将废料埋入麦行间的沟内,移栽棉花,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选用茎秆高大、枝叶茂密的品种,如中棉12等;6月上中旬小麦收获后,播种草菇,用种量为15kg干料/m2。该模式下,平均每公顷产小麦4.5t、菠菜22.5t、鲜平菇45t、皮棉1.125t、草菇22.5t,纯收益7.5万元以上。该模式是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种植模式,适于在河北邯郸地区发展。

7小麦-大蒜-西瓜-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

9月底至10月初播种小麦(选择早熟高产抗病的矮秆品种徐州24),同时间作大蒜(选择徐州白蒜品种,株行距为10cm×20cm),翌年1月份至春节前后分批采收上市,4月上旬移栽西瓜(选择郑杂七号品种,株距为45cm,栽植密度为1.2万株/hm2),7月中旬拔瓜秧后种植夏大白菜(选择双冠品种,株行距为35cm×45cm,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9月上旬上市,9月中旬即可腾茬。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4.5t、蒜苗4.5t、西瓜48t、大白菜75t,总产值6.3万元,3.75万元。该模式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适于江苏邳州及条件相似地区发展。

8小麦-西瓜-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

小麦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为112~150kg/hm2(选用半冬性、多穗型、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的皖麦19、周麦9号、周12及皖麦29等品种);在小麦收获前30d盖地膜移栽西瓜苗(选用生育期适中、高产、耐贮运、品种优良的汴杂7号、丰收2号、西农8号等品种),栽植密度为6000~8000株/hm2,6月上中旬收获;瓜秧拔除后(7月中旬)种植夏大白菜(选用山东7号、青杂1号等品种,株行距为35cm×45cm,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9月上旬上市。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28t、西瓜49.94t、大白菜78.73t,总产值5.567万元,纯收入4.376万元。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粮经争地的矛盾,既确立了粮食的基础地位,又发展了经济作物,提高了农民收入,适于在安徽蒙城及其他砂姜黑土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种植模式范文篇4

摘要:从轮歇种植、轮歇地管理、轮歇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的关系等方面,对砂仁开展轮歇种植模式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砂仁的轮歇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砂仁;轮歇种植;休闲期;土地管理;病虫害防治

阳春砂(AmomumvillosumLour.)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林中荫湿处,分布于广东、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区),多为栽培。目前西双版纳在天然林下种植阳春砂仁,其生态后果已引起了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1,2]。笔者认为阳春砂仁轮歇种植有其理论基础及生态学意义[3],一些学者也认为轮歇种植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较好方法[4~6]。有关砂仁轮歇种植的关键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能对整个砂仁轮歇种植周期有所帮助。

1改变砂仁栽培模式的必要性

据报道,目前国内砂仁种植模式主要有:热带雨林+砂仁、杂木次生林+砂仁、杉木+砂仁、橡胶+砂仁、芭蕉+砂仁、竹林+砂仁、纯砂仁等种植模式[7]。阳春砂仁自20世纪60年代初引入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性雨林中栽培以来,发展速度很快,至今种植面积达7333ha,产量可能超过全国总产量的70%。近年发现砂仁种植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等有明显影响[8,9],主要表现为:物种流失、群落结构变得简单以及环境恶化。其次,在竹林、杂木林次生林、芭蕉、橡胶林下,甚至非林地情况下也可获得稳产高产,说明热带雨林环境并非是种植砂仁的必要和唯一条件。为保护我国原本面积不大且又十分珍贵的热带雨林资源,从砂仁的可持续生产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长远利益来考虑,改变传统的砂仁栽培模式十分必要。

2软歇种植

在1950年以前,居住在西双版纳半山区和山区的少数民族,如拉祜族、基诺族、瑶族等民族则以轮歇农业作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只有少数哈尼族和布朗族种植水稻。直到20世纪80年代,轮歇农业面积还比灌溉农业的面积大。虽然轮歇耕作没有被政府禁止,但是它仍然还是在逐渐衰退。轮歇耕作的衰退主要是逐渐把轮歇地改为经济作物的种植地。传统的轮歇农业是刀耕火种,通常把树木砍倒烧光后,简单地将土地锄犁后就用于种植旱谷、玉米等,森林的演替与砍烧是热带山地进行轮歇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天然投入”[10]。轮歇农业中耕作期和休闲期差异较大。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导致土地的休闲期较短,常常是土壤肥力还未恢复就种植,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耕作常导致产量越来越低和土壤肥力日益降低的恶性循环。根据阳春砂仁种植七八年后产量开始下降这一生物学特性,可开展砂仁轮歇种植即每家每户放弃一部分砂仁地(拔除砂仁,退耕还林,让其恢复自然肥力),加强另一部分阳春砂仁地的管理;经过七,八年的种植后,又轮换交替种植。这样,砂仁始终保持在高产期。根据砂仁的生长特性,休闲期保持在8~9年,是充分用地与积极养地、高产高效益相结合的轮作制方式。鉴于目前西双版纳阳春砂连种时间长、叶枯病严重、植株普遍衰老退化的现象,第1轮可适当缩短休闲期,第2轮后保持在8~9年的休闲期。

3种苗繁育

轮歇种植中,在进入下一轮耕作时要对砂仁进行清除,砂仁从种植到产出约有3年时间,为确保轮换交替种植时不影响当年收入,可在休闲期第7年左右,开始育苗繁殖,种苗繁育可以农户自行育苗,也可建立种苗繁育基地,生产培育优质种苗提供市场。种子繁殖选丰产、成熟度高且较为一致、粒大、饱满、无病虫害的鲜果。随采及时播种,种子发芽快,萌发率高,早成苗,次年5~6月即可移苗定植;春播宜在惊蛰至清明前后播种,春播发芽率低。分株繁殖选生长健壮、开花结果多的植株,割取带有1~2条新萌发的匍匐茎,具5~10片叶,基部尚未膨大成球状茎的壮实幼苗。分出的新植株可适当剪去部分叶片和长根。或采取“以苗育苗”的方法,即从大田割取种苗,先在水肥条件好的苗圃地培育,加强肥水管理,一年后每年从苗圃割取种苗供大田定植,或直接从大田选取优质纯正的苗定植。

4轮歇地管理

轮歇种植地拔除阳春砂后,林下空阔地增加,通风、光照等条件都得到改善,植物有更多的定居生长空间,幼苗生物量增加显著,林下植被恢复迅速,特别是一些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和一些蕨类植物更易在林下生长。草本植物紧贴地面,对雨滴的缓冲能力强,有效降低了雨滴对地表的击溅力。根据植物群落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规律,草本植物往往起到先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阻止陡坡上砂仁拔除后的水土流失起很大作用;拔除砂仁后,让苗木自然生长(砂仁长出后清除,也不种植其它经济作物),自然恢复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退耕还林。应用较长的休闲期和采用良好的管理措施,土地可以种植较长时期而不发生严重退化。当休闲期结束,轮换交替种植时,要清除林下的小树、灌木层植物和草本植物,保存上层部分乔木作为遮荫,荫蔽度保持在60%左右。

5轮歇种植与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西双版纳种植砂仁的山区、半山区,出现一种严重的叶病,导致大量砂仁叶片枯黄,植株枯死[11]。由于此病危害加上栽培管理不良,故砂仁产量一直较低,一些乡镇农户因叶枯病严重发生而大面积砍伐植株或放弃管理,使砂仁处于荒芜状态,一些山区民族因阳春砂仁减产而出现返贫的现象。西双版纳的阳春砂仁一般都种植在热带湿性季节性雨林和次生林下,群落高度在20~45m,郁闭度在55%~70%,砂仁一经种下,就可连续采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施肥、不喷药,砂仁有多少就收多少,长期的“人种天管”,使砂仁生长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由于砂仁叶枯病是一种新近描述的导致植株枯萎和大量减产的严重病害。据报道,病菌在田间病残体上可存活16个月以上,且病枯叶经久不烂,周年都有足量菌源存在[12],因此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砂仁轮歇种植是坚持贯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环保方针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的体现。据报道,同一种作物连续种植,其产量和品质出现下降的现象称为连作障碍。连作障碍具有作物特异性,运用轮作可以减轻或消除[13]。轮作可避免土壤某种养分过度消耗而造成养分失衡,也可调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群落间的关系,从而减轻连作产生的病虫害,因此轮作是农业中应用广泛的生产措施[14]。砂仁轮歇种植的1个周期至少9年,休闲期可使土壤养分、理化性状诸因素趋于协调合理,为砂仁高产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彭建明,张丽霞,马洁,等.西双版纳引种栽培阳春砂仁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97.

[2]冯志立,甘建民,郑征,等.西双版纳阳春砂仁栽培的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137.

[3]彭建明,张丽霞.西双版纳阳春砂轮歇种植的理论依据及生态学意义[J].中草药,2006,37(7):1109.

[4]彭建明,马洁,彭朝忠.阳春砂在西双版纳的栽培模式及可持续生产建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364.

[5]高雷,刘宏茂,崔景云,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砂仁种植的可持续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262.

[6]高雷,刘宏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砂仁拔除后的生态恢复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3):366.

[7]张友彬,施济普.西双版纳砂仁种植模式探讨[J].热带农业科技,2005,28(3):14.

[8]冯志立,甘建民,郑征,等.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林下砂仁种植的比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18.

[9]郑征,冯志立,甘建民.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下种植砂仁干扰对雨林净初级生产力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103.

[10]刘怡涛,龙春林.拉祜族食疗花卉的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4):49.

[11]李加智.西双版纳砂仁叶枯病病原观察[J].云南热作科技,2002,25(1):16.

[12]赖传雅.阳春砂仁叶枯病病原及寄主范围研究[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2(1):49.

种植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小规模养殖场;养殖种植结合;模式

养殖种植结合是小规模养殖场未来拓展空间的根本出路,是效益扩展和最大化的发展方向,是解决粪便污染最有效段,也是国家对养殖种植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广大养殖业主对种养结合必要性逐步形形成共识。但许多小规模养殖场业主在增加种植产业后,由于种植模式不科学,造成种养多要素冲突,养殖业种植不能兼顾,效益低下,种养不能良性循环。如何选定地块,确定配套种植面积、品种,是避免生产要素冲突,协调同步发展的关键。

1影响养种结合的要素

1)劳力配置。在时间、数量、质量上不冲突。2)粪肥产量与种植面积相配套,粪肥产量不能超过消纳能力。3)种植作物产品产量、销量、上市季节、采收期集中程度、生产利用年限长短、产品时鲜与耐贮性要合理搭配。4)土地肥力、地形、地貌、地势等宜耕性与种植品种要适合。5)种养结合各要素对效益的影响。种植模式配套通式如下:生长期长名贵树木+耐贮藏(干果)果木+粮食作物+时令果蔬(牧草)(宜耕性较差土地)(宜耕性较好土地)(机械化宜耕性好土地)。

2种植地块的选定

种植土地的选定事关利用年限、能否完成收获全过程、种植产量及效益发挥。除宜耕性一致较好的平原大坝外,若是成片丘陵山区,宜耕性参差不齐,在选择土地面积时,应考虑按好、中、差搭配分类使用并按土地宜耕性及零星程度进行作物品种配置。在可选性强的地方,以选择利用年限长的地块为佳。1)选择在养殖场等高的左右方和下方,能自流为宜。在养殖场上方向,高程相差不宜过大。否则,粪水还田提升难过大,设施设备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也会相应加大。2)根据种植作物对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地型地貌等要素需要选择确定适宜的地块。3)根据种植作物生长利用周期长短确定地块。种植作物生长利用周期越长,就要选择土地可使用年限长的地块。反之亦然。4)根据作物种植密度确定地块。作物种植密度越大,选择成片地块。反之,零星地块选择种植密度小的作物。

3作物品种的选择配置

种植地块确定后,选择土地适生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在适生作物品种配置上,应按生长收获年限长短、采收期集中程度、产品耐贮性、销售市场大小远近、栽培管理劳动力密集程度及需求量等要素进行配置。1)按劳动力密集程度配置种植品种。小规模养殖场一般存栏在200头生猪当量以下,国家要求配套还田种植面积在100-200亩以下,种养一体化经营,在栽培管理用工高峰期、产品采收期、销售期需要大量劳动力,很容易造成劳动力冲突。种植环节对劳动力的强势竞争,造成养殖环节饲养管理缺劳,出现紊乱,产生损失。许多养殖场业主感叹:“我忙不过来,又请不来帮工,两头不能兼顾”,最终放弃种植,养殖种植产业链断裂。因此,在确定配套种植品种时,应尽量选择劳动力密集程度低、需求时段分散的品种。2)按农产品采收期、销售期长短、耐贮藏性选择确定种植品种。

有的农产品采收期短、又不耐贮藏,销售过于集中产生劳动力要素的强势竞争和巨大销售压力,劳动力需求得不到保障和销售滞后,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选择确定种植品种时,应尽量选择采收期长、而贮藏性好的品种,这样可分散劳动力需求时段,减缓销售压力。3)按生长周期长短、种植密度、单位产品价值高低选择确定种植品种。生长年限长的作物,往往单株价值高,种植密度低,既可分散劳动力供应、减缓销售环节压力,也可利用零星地块。因此要选择确定生长周期长、种植密度低、单位产品价值高的品种。4)按种植用途选择确定品种。对于地势平担、交通便利、块大成片、壤情好的土地,可以选择种植生长快、产量高、采收利用期随意性强、可机械化耕作的粮食、饲料作物,能养殖自用的适生品种更好,可省去销售等环节,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种养结合要素配置方法步骤

4.1种植面积配置

按国家对养殖场粪肥还田面积要求,按0.5—1亩/头猪当量配置。

4.2按地地特性和作物特性分类种植

本着成片种植原则将所有地块分成好中差三类。交通条件好、单块面积大、土质好的地块种植鲜用、自用、产量高、多次采收、利用随意强的作物品种。如玉米、红蓍等大宗教粮食作物和聚合草、皇竹草、黑麦草等多次刈割利用、产量大、可自用、全株鲜喂类作物;对交通条件、单块面积、土质较次的地块种植产量高、收获体量较小、可干贮的大宗作物品种。如:玉米、大宗粮食饲料和干果类作物;对于交通条件差、单块面积小、土质肥力较差的地块可种植生长期长、种植密度小、栽培管理分散、采收利用年限长、单株价值高的作物品种。如铁树、红豆杉、桂花树等风景名贵树种。

4.3收获利用原则

对于自用、鲜用品种施用大肥大水适时刈割利用,余量干贮、青贮均可。对于籽实类作物宜尽可能干贮待用。对于生长利用年限长的风景名贵作物,年久弥贵,可待价而沽。

4.4清意事项

1)根据自用量、鲜销量确定鲜喂、鲜销作物面积;根据贮藏能力和农产品耐贮性确定可贮(青贮、干贮)作物面积。不可超量种植。否则会鲜销不及又不能贮藏造损失。2)为了避免劳动力冲突,应尽可能增加劳动力松散型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栽培管理、耗劳量大的作物。否则会主副产业不能兼顾。3)尽量增加市场销售期长、产销量分散的作物,或者可贮藏待销作物。不可盲目增加采收销售期短,又不能贮藏延后销售的作物。4)尽可能多种植并延展生长利用年限长低耗劳作物,充分挖掘时间积淀价值,主副产业兼容发展,生态循环。

5推荐几种高效养种结合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范文篇6

论文摘要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250kg/hm2,产草3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参考文献

[1]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种植模式范文篇7

论文摘要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250kg/hm2,产草3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转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参考文献

[1]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种植模式范文篇8

论文摘要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250kg/hm2,产草3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

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参考文献

[1]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种植模式范文篇9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第三、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是我国主要饲料粮和部分地区的主要口粮,目前已发展成为粮、经、饲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国玉米的分布地区和种植制度的特点,结合各产区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玉米在谷类作物中所占的地位、比重和发展前景,把我国玉米划分为6个产区。其中,黄淮海平原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该区常年播种面积占全国40%以上。在黄淮海平原,最常见的玉米栽培方式是一年三熟种植模式。总结该区常见的一年三熟种植模式,以期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玉米生产提供指导。

1马铃薯-玉米-大白菜三种三收高效栽培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土豆、玉米、大白菜的生产特性,合理安排茬口播期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模式。3种作物在生长期间优势互补利用,又不互相影响,较好地实现了一年三种三收。马铃薯于3月中上旬播种(栽植密度每公顷7.5万株左右),种薯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脱毒种薯克新1号、大西洋、荷兰15、紫花白等品种,8月中上旬收获;玉米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栽植密度为4.05万~4.20万株/hm2),选用丹玉39、丹科2151、冀玉9等生育期较短的中早熟玉米品种,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获;大白菜于8月上旬播种,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贮的中晚熟品种,北京新3号,冀菜3号及水师营6号等品种,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用种量1.50~1.88kg/hm2),11月中旬收获。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马铃薯35175kg、玉米7590kg、大白菜115890kg,3茬合计产值为62047.5元,纯收入为4.97万元。该模式技术简单、投资少、效益高,推广前景广阔,适于河北省唐山地区发展。

2草莓-玉米-后季稻种植模式

该模式是在麦-玉米-后季稻种植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中,10月中下旬移栽草莓,草莓品种选用“宝交早生”,起垄栽培(垄底宽95~100cm,垄顶宽40~45cm,垄高23~25cm),栽植密度为8.70万~9.15万株/hm2(株行距23cm×28cm);3月下旬播种玉米,玉米品种选用早熟品种掖单4号,栽植密度为6.75万株/hm2;6月5日前后落谷,于7月25日前后抢栽后季稻,后季稻品种选择武育粳3号,移栽株距10cm、行距18~20cm,密度为240万~270万株/hm2。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可产草莓12~12.75t、玉米5.62~6.00t、水稻8.25~9.0t。该模式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适于江苏如皋地区发展。

3大棚草莓-春玉米-秋西瓜高效种植模式

草莓于8月底9月初移栽(株距为25cm),元旦前上市,选用早熟、果大、质优的品种日本丰香;玉米于2月上旬套播(采用穴播方式进行点播,株距为20cm,每穴播2~3粒种子)在草莓畦垄中,5月底6月初采收上市,选用早熟品种糯96;秋西瓜于6月上旬育苗,7月初定植(栽植密度为7500株/hm2),8月20日左右上市,8月25日前采收结束,选用特早熟品种特小凤。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草莓26.25t、春玉米11.25t、秋西瓜15t,折产值22.5万元,纯收入15万元。该模式经济效益极高,为江苏吴江及条件相似地区发展所首选。4菠菜-地膜玉米-白萝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

菠菜于11月上旬播种(用种量37.5kg/hm2),选用圆叶菠菜品种,11中旬出苗,翌年3月中旬开始采割,4月中旬收获完毕;玉米于3月下旬播种,选用早熟品种,栽植密度9万株/hm2(株行距20cm×50cm),7月中旬收获;白萝卜于8月上旬玉米收获后播种(用种量5.4kg/hm2),选用象牙白、露头青等品种,栽植密度12万株/hm2,10月初开始收获,11月中旬收获完毕。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可收获菠菜10.5t、嫩玉米棒7.5万~9.0万个、白萝卜7.5t以上。该模式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适于河北省邯郸地区发展。

5鲜玉米-鲜玉米-绿叶蔬菜种植模式

大棚春玉米于2月中下旬播种,地膜春玉米于3月中旬开始播种;秋玉米于7月20日开始播种,至8月10日播种结束;绿叶蔬莱一般9月中旬~10月中旬播种,10月20日左右(秋玉米腾茬后)逐步移栽。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春季鲜糯(甜)玉米收入1.44万元、秋季鲜糯(甜)玉米收入1.275万元、绿叶蔬菜收入2.475万元,全年合计纯收入4.44万元。该模式适于江苏吴江及其他长江下游地区发展。

6小拱棚黄瓜-鲜玉米-花椰菜高效种植模式

3月上旬定植黄瓜(栽植密度7.5万~9.0万株/hm2),选用早熟、优质抗病品种,如鲁黄瓜4号、津优3号等品种;黄瓜收获前10~15d套种玉米(定植密度5.25万株/hm2),选用株型紧凑、透光性好、早熟适宜密植的品种,如鲁单981、农丹5号或糯玉米等;6月上中旬黄瓜拉秧,7月下旬在畦内定植花椰菜(定植密度3万株/hm2),选用生育期短、耐热、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如荷兰早雪球等。该模式下,玉米与黄瓜共生期一般为10d左右,要加强玉米早期管理,及时间苗,黄瓜拉秧后及早中耕松土;秋花椰菜与玉米共生期30~40d,要根据各自生长特点进行田间管理。该模式既(下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适于山东省定陶地区发展。

7油菜-花生-糯玉米立体种植模式

采用油菜、花生、糯玉米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即秋播纯作油菜,翌年油菜杆收获后,下茬播种花生并间作孺玉米。10月下旬移栽油菜苗(栽植密度13.5万~15.0万株/hm2),翌年5月下旬,油菜腾茬后,栽植花生(栽植密度13.5万~15.0万穴/hm2),选用中熟、高产、抗病品种,并于5月下旬到6月上旬分期播种糯玉米,选用口感好、矮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8月中旬采收糯玉米(栽植密度1.95万株/hm2),9月下旬收获花生。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可产油菜籽3000kg、花生5250kg、鲜糯玉米棒6750kg。该模式经济效益较好,适于江苏各地区发展。

8地膜马铃薯-玉米-萝卜三收三种种植模式

马铃薯于2月底至3月初播种(用种量1.5t/hm2),播后覆盖地膜,马铃薯品种选用费乌瑞它,定植株距25~30cm、行距30cm,栽植密度6.75万株/hm2,6月底收获;玉米于5月底~6月初播种,品种选用郑单958,栽植密度6.0万~7.5万株/hm2,9月中下旬收获;7月上中旬,在收获后的马铃薯茬上播种萝卜,品种选用3尺白,株距30~35cm,10月上中旬收获。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可产马铃薯25.5t、玉米8.25t、萝卜52.5t,折产值3.75万元,比单种小麦、玉米产值高2.25万元。该模式适于河北栾城地区发展。9马铃薯-玉米-木耳立体栽培模式

马铃薯于3月中下旬播种,栽植密度5.7万~6.0万株/hm2;玉米于4月底播种,栽植密度为7.5万株/hm2;6月中旬马铃薯收获后,在玉米行间排木耳栽培瓶,密度为30万瓶/hm2。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马铃薯29.26t、玉米8.2t、木耳33t以上,纯效益为7.5万~12.0万元。该模式能够有效利用空间,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适于山东各地区及其他条件相似地区发展。

10马铃薯-玉米-菜花间作套种模式

该模式采用带状栽培,带宽115cm,起垄栽培,垄宽60cm。3月中旬在垄上地膜种植2行马铃薯(选用脱种克新1号、早大白等),大小行距分别为80cm和35cm,株距为24cm。5月上旬,在马铃薯80cm的空背上播种1行撮玉米(选用3138品种),玉米行距230cm,撮距30cm,每撮留3株。马铃薯收获后,2行玉米间腾出230cm宽的空闲地带栽一茬秋菜花(选用适宜秋季栽培的日本雪山品种)。菜花另设育苗畦,6月下旬播种,7月中旬分苗,8月中旬定植,株行距为45cm×50cm。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马铃薯37.5t、玉米7.575t、菜花22.5t,总产值3.45万元。该模式解决了人多地少、粮菜争地的矛盾,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适于在河北省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条件优越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普平,郭景隆.“蚕豆+青菜/春玉米+地刀豆-秋玉米”立体种植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4):444-445.

种植模式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黄淮海平原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总结该区常见的一年三熟玉米栽培模式,以期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玉米生产提供指导。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第三、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是我国主要饲料粮和部分地区的主要口粮,目前已发展成为粮、经、饲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国玉米的分布地区和种植制度的特点,结合各产区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玉米在谷类作物中所占的地位、比重和发展前景,把我国玉米划分为6个产区。其中,黄淮海平原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该区常年播种面积占全国40%以上。在黄淮海平原,最常见的玉米栽培方式是一年三熟种植模式。总结该区常见的一年三熟种植模式,以期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玉米生产提供指导。

1马铃薯-玉米-大白菜三种三收高效栽培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土豆、玉米、大白菜的生产特性,合理安排茬口播期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模式。3种作物在生长期间优势互补利用,又不互相影响,较好地实现了一年三种三收。马铃薯于3月中上旬播种(栽植密度每公顷7.5万株左右),种薯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脱毒种薯克新1号、大西洋、荷兰15、紫花白等品种,8月中上旬收获;玉米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栽植密度为4.05万~4.20万株/hm2),选用丹玉39、丹科2151、冀玉9等生育期较短的中早熟玉米品种,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获;大白菜于8月上旬播种,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贮的中晚熟品种,北京新3号,冀菜3号及水师营6号等品种,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用种量1.50~1.88kg/hm2),11月中旬收获。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马铃薯35175kg、玉米7590kg、大白菜115890kg,3茬合计产值为62047.5元,纯收入为4.97万元。该模式技术简单、投资少、效益高,推广前景广阔,适于河北省唐山地区发展。

2草莓-玉米-后季稻种植模式

该模式是在麦-玉米-后季稻种植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中,10月中下旬移栽草莓,草莓品种选用“宝交早生”,起垄栽培(垄底宽95~100cm,垄顶宽40~45cm,垄高23~25cm),栽植密度为8.70万~9.15万株/hm2(株行距23cm×28cm);3月下旬播种玉米,玉米品种选用早熟品种掖单4号,栽植密度为6.75万株/hm2;6月5日前后落谷,于7月25日前后抢栽后季稻,后季稻品种选择武育粳3号,移栽株距10cm、行距18~20cm,密度为240万~270万株/hm2。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可产草莓12~12.75t、玉米5.62~6.00t、水稻8.25~9.0t。该模式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适于江苏如皋地区发展。

3大棚草莓-春玉米-秋西瓜高效种植模式

草莓于8月底9月初移栽(株距为25cm),元旦前上市,选用早熟、果大、质优的品种日本丰香;玉米于2月上旬套播(采用穴播方式进行点播,株距为20cm,每穴播2~3粒种子)在草莓畦垄中,5月底6月初采收上市,选用早熟品种糯96;秋西瓜于6月上旬育苗,7月初定植(栽植密度为7500株/hm2),8月20日左右上市,8月25日前采收结束,选用特早熟品种特小凤。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草莓26.25t、春玉米11.25t、秋西瓜15t,折产值22.5万元,纯收入15万元。该模式经济效益极高,为江苏吴江及条件相似地区发展所首选。

4菠菜-地膜玉米-白萝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

菠菜于11月上旬播种(用种量37.5kg/hm2),选用圆叶菠菜品种,11中旬出苗,翌年3月中旬开始采割,4月中旬收获完毕;玉米于3月下旬播种,选用早熟品种,栽植密度9万株/hm2(株行距20cm×50cm),7月中旬收获;白萝卜于8月上旬玉米收获后播种(用种量5.4kg/hm2),选用象牙白、露头青等品种,栽植密度12万株/hm2,10月初开始收获,11月中旬收获完毕。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可收获菠菜10.5t、嫩玉米棒7.5万~9.0万个、白萝卜7.5t以上。该模式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适于河北省邯郸地区发展。

5鲜玉米-鲜玉米-绿叶蔬菜种植模式

大棚春玉米于2月中下旬播种,地膜春玉米于3月中旬开始播种;秋玉米于7月20日开始播种,至8月10日播种结束;绿叶蔬莱一般9月中旬~10月中旬播种,10月20日左右(秋玉米腾茬后)逐步移栽。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春季鲜糯(甜)玉米收入1.44万元、秋季鲜糯(甜)玉米收入1.275万元、绿叶蔬菜收入2.475万元,全年合计纯收入4.44万元。该模式适于江苏吴江及其他长江下游地区发展。

6小拱棚黄瓜-鲜玉米-花椰菜高效种植模式

3月上旬定植黄瓜(栽植密度7.5万~9.0万株/hm2),选用早熟、优质抗病品种,如鲁黄瓜4号、津优3号等品种;黄瓜收获前10~15d套种玉米(定植密度5.25万株/hm2),选用株型紧凑、透光性好、早熟适宜密植的品种,如鲁单981、农丹5号或糯玉米等;6月上中旬黄瓜拉秧,7月下旬在畦内定植花椰菜(定植密度3万株/hm2),选用生育期短、耐热、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如荷兰早雪球等。该模式下,玉米与黄瓜共生期一般为10d左右,要加强玉米早期管理,及时间苗,黄瓜拉秧后及早中耕松土;秋花椰菜与玉米共生期30~40d,要根据各自生长特点进行田间管理。该模式既(下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适于山东省定陶地区发展。

7油菜-花生-糯玉米立体种植模式

采用油菜、花生、糯玉米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即秋播纯作油菜,翌年油菜杆收获后,下茬播种花生并间作孺玉米。10月下旬移栽油菜苗(栽植密度13.5万~15.0万株/hm2),翌年5月下旬,油菜腾茬后,栽植花生(栽植密度13.5万~15.0万穴/hm2),选用中熟、高产、抗病品种,并于5月下旬到6月上旬分期播种糯玉米,选用口感好、矮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8月中旬采收糯玉米(栽植密度1.95万株/hm2),9月下旬收获花生。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可产油菜籽3000kg、花生5250kg、鲜糯玉米棒6750kg。该模式经济效益较好,适于江苏各地区发展。

8地膜马铃薯-玉米-萝卜三收三种种植模式

马铃薯于2月底至3月初播种(用种量1.5t/hm2),播后覆盖地膜,马铃薯品种选用费乌瑞它,定植株距25~30cm、行距30cm,栽植密度6.75万株/hm2,6月底收获;玉米于5月底~6月初播种,品种选用郑单958,栽植密度6.0万~7.5万株/hm2,9月中下旬收获;7月上中旬,在收获后的马铃薯茬上播种萝卜,品种选用3尺白,株距30~35cm,10月上中旬收获。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可产马铃薯25.5t、玉米8.25t、萝卜52.5t,折产值3.75万元,比单种小麦、玉米产值高2.25万元。该模式适于河北栾城地区发展。

9马铃薯-玉米-木耳立体栽培模式

马铃薯于3月中下旬播种,栽植密度5.7万~6.0万株/hm2;玉米于4月底播种,栽植密度为7.5万株/hm2;6月中旬马铃薯收获后,在玉米行间排木耳栽培瓶,密度为30万瓶/hm2。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马铃薯29.26t、玉米8.2t、木耳33t以上,纯效益为7.5万~12.0万元。该模式能够有效利用空间,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适于山东各地区及其他条件相似地区发展。

10马铃薯-玉米-菜花间作套种模式

该模式采用带状栽培,带宽115cm,起垄栽培,垄宽60cm。3月中旬在垄上地膜种植2行马铃薯(选用脱种克新1号、早大白等),大小行距分别为80cm和35cm,株距为24cm。5月上旬,在马铃薯80cm的空背上播种1行撮玉米(选用3138品种),玉米行距230cm,撮距30cm,每撮留3株。马铃薯收获后,2行玉米间腾出230cm宽的空闲地带栽一茬秋菜花(选用适宜秋季栽培的日本雪山品种)。菜花另设育苗畦,6月下旬播种,7月中旬分苗,8月中旬定植,株行距为45cm×50cm。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马铃薯37.5t、玉米7.575t、菜花22.5t,总产值3.45万元。该模式解决了人多地少、粮菜争地的矛盾,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适于在河北省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条件优越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普平,郭景隆.“蚕豆+青菜/春玉米+地刀豆-秋玉米”立体种植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4):4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