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效益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5:14:13

种植效益论文

种植效益论文篇1

论文摘要贵阳市乌当区通过引进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纯利润分别为55029.24元/hm2和63697.95元/hm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类高投入、高产出的鲜切花花卉,种植适应气温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气性强的土质生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花的需求日益剧增,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乌当区东风镇在2001年动员5户农户种植非洲菊9个大棚,由于经济效益高,现已发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进试种康乃馨共281个标准大棚。这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基本情况

1.1种植地点东风镇是以农业为主的镇,地处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hm2左右,主要由洛湾、乌当两个四面环山的坝子组成,土地肥沃,年均气温14.6℃,平均海拔1100m,年降雨量1179mm,有南明河、鱼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汇于两个坝子。无霜期长、气候湿润、水源齐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种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发展情况从2001年起。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引进试种非洲菊9个大棚,经不断努力现已发展到500多个大棚。康乃馨种植从2005年2月开始筹建。由于当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0.04hm2左右。大部分农户需租赁他人地块修建大棚,每公顷地年租金16500~18750元;每户修建1个大棚需1500元(每个大棚国家投入3900元)。4月份开始种植,8月份止。共有马斯特、达拉斯、佳农、卡曼、红芭、浅粉芭芭拉等21个品种281个康乃馨标准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种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产上市。2005年6~8月间所种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时,2茬花正值花苗期。总体的鲜花销售市场较好,部分远销深圳、广州等城市。

2年均每公顷种植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各以10户农户调查为依据。国家投入不计入成本。

2.1非洲菊苗投入54000株×0.9元÷3=16200元(3年一换);翻犁田土投入744元;腐质土、农家肥、化肥投入12786元;大棚换膜折旧、套袋投入10575元;农药投入83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人3663元;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2122.5元;购种苗运杂费用6336元;建棚土地租金18000元;人工投入1632个×20元=32640元。共计投入118215元。

2.2康乃馨苗木由国家无偿提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底肥腐质土、沼液、农家肥、化肥投入12657元;大棚膜折旧、花卉套袋10350元;农药投入68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入1890元;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1842;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定植桩、网投入9900元;购种苗运杂费用2415元;租用土地投入18000元;人工投入1809个×20元=36180元。共计投入107626.5元

3经济效益

3.1非洲菊非洲菊1年12个月都产花,产花量52182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3.32元/扎,销售收入173244.24元,年均纯利润为55029.24元/hm2。

3.2康乃馨根据不同品种,种苗平均每14~16个月一换,产2茬花。年均产量68805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2.49元/扎,年销售收入171324.45元,年均纯利润为63697.95元/hm2。

4社会效益

种植非洲菊、康乃馨花卉。一是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地少而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实际问题,同时美化人们生活,增添节日喜庆。二是可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种植效益论文篇2

关键词:景观绿化,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生态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环境,开发建设单位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是以市场为本,不仅提供良好的建筑户型,更加重视楼间的景观绿化,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使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成为了现实。。

1.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景观绿化的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经济富裕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与时俱进,同时为了适应业主需求推出了多种的建筑风格,如: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欧式的建筑风格等。第五园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典范,可以说是通过加入中式的园林符号与植物巧妙的配置,将传统园林艺术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而对于欧式的建筑风格来说,如今主要以西班牙风格为主,无论是住宅类产品还是别墅类产品都将西班牙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北京的星河湾将景观设计又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而近年来北京龙湖等项目可以说是景观绿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2.景观设计轻硬质景观,重视软质景观

由于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普遍重视,居住区绿化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影响到商品房档次高低评比,而硬质景观作为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居住区绿化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硬质景观设计搭配得当会成为全园的亮点。如果硬质景观设计的过多,则对园区的景观绿化造成不良的影响,不仅浪费大量的资金,还占用了本来就很少的绿地资源。。因此,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设计单位对景观设计也提升了高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必须的硬质景观设计的前提下,给景观绿化提供的相对宽裕的空间。

3.通过植物种类和数量提升绿化品质

植物景观本来就是一种动态的景观,每一种植物都是一个生命体,树冠丰满,树形优美的成年大树是绿化的好材料,能够在很短时间里产生绿化效果,并深受房地产中景观工程师的喜欢,但是由于成年大树的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现阶段的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几棵大树点景,运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提升绿化品质,其实我们更强调的园林绿化要合理地进行植物搭配,最大限度地合理地利用植物造景。

4.打造生态景观,

由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人们经常讲要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因此在植物造景中应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植物材料的选取上应尽量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顺应自然规律,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树木还有着造氧功能、除污功能、监测功能等。在设计中要充分重视植物的生态种植,讲究植物种植的生态美、艺术美、生活美。

5.结语

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带动了整个设计界园林景观绿化的发展,只有将植物的生态美、艺术美、生活美与建筑规划的设计相融合,才能创作出最有艺术价值、最佳环境效益、理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园林精品,才能被广大的人民所喜爱,才能真正建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

[2]龙雅宜.园林植物栽培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

种植效益论文篇3

论文摘要 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在不同的生态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配置上都要注重它的原则、配置方式、艺术手法、植物种类的选择,并论述了关于生态型造景产生的效益,以期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恶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这时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需要一个优美、舒适、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展及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和建设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能够美化环境,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作用,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合理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 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的种类、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围绕共同的主题,保持统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2 景观性原则

应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并对整个群落的效果有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创造“四季景观”提高观赏价值。

2.3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等。

3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方式

3.1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与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浅绿色的梧桐,深绿色的香樟,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3.2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3.3 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利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相创造“四季景观”,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树木配置中,常绿的比例占1/4~1/3较合适,枝叶茂盛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

3.4 适当补充草本花卉以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如木绣球前可植美人蕉,樱花树下配万寿菊和堰柏,可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园林植物配置应在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和生长势等方面相互协调。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组合内部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结构本身与游览路线的关系。设计每个组合还应考虑周围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

4 生态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选择植物时应注意:以乡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已适应本地区环境的外来树种;考虑植物的景观性,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应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时,宜选择松柏类,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在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带来活泼气氛;考虑植物的经济效果。另外,还要注意选择无毒、无刺、少花粉、无飞絮的树木。

5 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关于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5.2 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即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5.3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不一样,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要因地制宜。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6 生态园林产生的效益

6.1 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绿化面积,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

6.2 社会效益

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以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通过日常对自然界的荣枯(生长、开花、凋谢、季节变换)和生命活动(鸟类、小动物等动物)的接触,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自觉性、创造力、想像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绿色植物,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所以生态园林应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缩影,园林不单是游憩场所,而应是人类得诸自然、还诸自然的一块人工植物群落。

6.3 经济效益

现在植物的养护手段浪费财务、时间和人力,又会污染环境。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可以将树叶转变为植物营养的原料,变废为宝,减少不必要的养护管理工作。建立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类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如松栎混交可互相抵御松毛虫,可从根本上降低管理费用。另外,园林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园林经济效益应从目前第三产业收入向开发园林植物自身资源转化。

7 结语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园林本身就是多元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要与农业、林业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在各生态群落的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外园林的精髓,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环境,极大地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篇4

关键词:山区县市;特色农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7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by us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and adopt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10 kinds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43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to draw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fference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mong different counties.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some relative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ountain counties;distinctive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ducts;comparative advantage;Hubei province

湖北省山区面积约1 260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7.9%,区内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湖北省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显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农业转型升级与脱贫致富的要求而言,湖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科学分析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全力探索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壮大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对于提升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湖北省发改委农经处委托湖北省农科院就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等43个山区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为了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本研究以43个山区县(市、区)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10种主要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特色农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并在政策上进行推动,形成规模生产和优势效益,进一步推动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1 湖北省山区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湖北省山区划分

湖北省山区主要分布于鄂东北大别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和鄂东南幕阜山区,地处豫、陕、渝、皖交界处,横跨恩施、宜昌、十堰、黄冈、咸宁以及神农架林区6个市州,涵盖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宣恩、鹤峰、来凤、长阳、兴山、秭归、夷陵、五峰、远安、宜都、郧西、郧县、竹山、竹溪、丹江口、房县、南漳、谷城、保康、枣阳、宜城、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团风、蕲春、浠水、广水、曾都、随县、通城、崇阳、通山、大悟、孝昌、阳新以及神农架林区等43个县市区,辖464个乡镇。2013年,43个山区县市区总面积1 177.93万hm2,其中,山地面积915.24万 hm2,占77.70%,山区总人口1 798.92 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0.63万元。

1.2 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两圈两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等建设的推动下,湖北省山区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43个山区县市特色农业产值648.07亿元,全省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开发中实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0%。特色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43个山区市县通过“三品”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有1 267个,基地面积32.27万hm2。在大力扩展特色种养规模的同时,种养殖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种植业呈现出茶叶、蔬菜、食用菌、花生、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畜牧品种结构呈现出“猪、牛、羊”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工作中,形成了如大洪山香菇、秭归脐橙、武当道茶、房县黑木耳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及商标,成为促进山区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

2 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本研究利用43个山区县市的调研数据,采用简化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来测算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该方法主要包括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3项具体指标,其中效率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产水平占全省同一农产品单产水平平均值的比重来反映,规模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占全省同一产品生产规模平均值的比重计算,效益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值占全省同一产品单位面积产值平均值的比重计算,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值,反映三者间显著的制约关系。

2.1 茶叶

茶叶是湖北山区主要特色产业之一,43个山区市县中有36个县市区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6.02万hm2,茶叶总产量21.86万t,实现产值114.62亿元。从表1来看,英山县种植茶叶的综合优势最为显著,五峰县次之,其余依次为夷陵、宜都;通城县茶叶的种植规模不大,但其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非常明显;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宣恩、竹山和谷城县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比较突出,但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恩施、大悟、竹溪、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比较明显,但其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方面不具有优势。

2.2 特色蔬菜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北省一直将种植特色蔬菜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全省有恩施、建始、鹤峰、长阳、巴东、五峰、神农架、竹溪、房县、郧西、竹山、保康等20个山区县市40多个乡镇生产高山反季节菜、山野菜等特色蔬菜。2013年,全省共发展各类特色蔬菜16.35万hm2,产值超过80亿元。从表2可以看出,随县的蔬菜无论在种植规模上,还是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谷城县、五峰县和曾都区蔬菜的效率比较优势和效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尽管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其综合比较优势相对比较明显;蕲春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和利川市蔬菜种植的规模比较优势都相当明显,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就差很多,优势度很低;秭归县和孝昌县蔬菜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偏低。

2.3 食用菌

鉴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加工技术基础,食用菌一直是湖北山区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主要分布于随州、南漳、房县、保康、宜城、谷城、英山等鄂西北山区以及以宜昌远安为主的鄂西南山区。其主打品种是香菇、木耳、平菇、茶树菇等。截至2013年底,11个山区市县食用菌栽培超过9.39亿袋,总产值超过60亿元。总体来看,曾都、随县和南漳3县区的食用菌在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保康县食用菌种植的比较效益优势明显,但其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远安县食用菌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效益指数相对较低;房县的食用菌种植规模较大,但其效益指数和效率指数都比较低。

2.4 中药材

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湖北省具有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湖北省现有中药资源约3 939种,居全国第6位,主要分布在蕲春、巴东、郧县等24个县市区。2013年,盛产药材的24个山区市县药材种植面积13.69万hm2,总产量49.18万t,产值51.32亿元。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保康县、罗田县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由于其单产能力和单位面积收益在全省山区县市中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其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显著;蕲春、巴东、郧县、竹溪、英山、建始、恩施和鹤峰等县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很大,但因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不高,所以其综合优势指数偏低;曾都区和夷陵区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高,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都非常显著;郧西县和房县的中药材种植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5 优质粮

自2004年开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来,湖北省优质粮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省山区主要有随县、通城、崇阳、浠水和利川等5个县市种植优质粮,2013年,5个县市的优质稻种植面积20.30万hm2,产量达133.38万t,产值36.43亿元。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县优质粮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还应提升其效益比较优势;浠水县优质粮无论是在种植效率上还是效益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通城县和崇阳县的优质粮种植不具有优势;利川市优质粮种植的效益比较优势明显,但其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率均不具有优势。

2.6 花生

凭借其易种植、易加工、用途广的优势,花生逐渐成为湖北省山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全省有红安、大悟、浠水、随县、团风、枣阳6个山区县市种植花生,2013年,6个山区县市花生种植面积达4.88万hm2,产量15.88万t,实现产值7.51亿元。表6反映出红安县花生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其效益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大悟县花生种植的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在生产效率和效益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

2.7 烟叶

烟叶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湖北省山区县市的重要产业,主要分布于咸丰、保康、郧西、秭归等4县。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严格控制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的政策指导下,近年来,湖北省烟叶种植规模不断缩小,调研数据显示,仅郧西、秭归、保康、咸丰4个县的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13万hm2降为2013年的1.01万hm2,但烟叶产值却由2011年的2.89亿元提高至2013年的3.53亿元。从表7可以看出,郧西县种植烟叶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尽管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益均不高,但其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显著;保康县、咸丰县的烟叶种植规模很有优势,但其种植效率却不高;秭归县烟叶无论种植面积,还是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都不具有优势。

2.8 山羊

山羊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于长阳、房县、郧西、宜都、随县等14个县市,主要品种有马头山羊、宜昌白山羊和麻城黑山羊。从表8反映出,房县、宜都和郧西县山羊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其中,宜都市无论在养殖规模上,还是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郧西县山羊养殖的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房县、长阳和随县山羊的养殖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其养殖效益和养殖效率处于相对劣势;麻城、通山和竹溪县山羊养殖的效益和效率明显,但其规模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

2.9 肉牛

肉牛产业是湖北山区经济中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省山区肉牛主要分布在枣阳、随县、竹溪、恩施、大悟等11个县市。2013年,11个山区县市肉牛出栏35.66万头,牛肉总产量达7.65万t。从表9可以看出,枣阳市肉牛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明显,但其养殖效率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恩施市、竹溪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明显,但其养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随县和大悟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率和养殖效益方面均不具有优势。

2.10 肉鸭

肉鸭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孝昌、崇阳、利川等县市,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肉鸭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3年,全省山区肉鸭出栏1 900万只,鸭肉3.35万t,实现产值5.11亿元。从表10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孝昌县肉鸭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崇阳县肉鸭养殖的规模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不具有优势。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43个山区县市的茶叶、食用菌、蔬菜、优质粮、中药材、花生、烟叶、山羊、肉牛以及肉鸭10大特色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英山、五峰、夷陵、宜都4个县市区是茶叶种植的优势区域,随县是特色蔬菜种植的优势区域,曾都、随县和南漳3个县区是食用菌生产的优势区域,宜都的山羊养殖优势突出,对于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应给予大力扶持。

2)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率优势的农产品,如宣恩、竹山和谷城的茶叶,保康和咸丰的烟叶,枣阳的肉牛,应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种养殖管理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其生产能力。

3)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益优势的农产品,如秭归的特色蔬菜,随县的优质粮,恩施和竹溪的肉牛,孝昌的特色蔬菜和肉鸭,应通过走专业化、合作化、机械化生产道路,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量;通过改善农产品品质、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

4)对于效率、效益优势突出,而不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如通城的茶叶,谷城和五峰的特色蔬菜,保康、罗田和夷陵的中药材,曾都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红安的花生,郧西的烟叶,麻城、通山和竹溪的山羊,应加大种养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种养的专业化程度。

5)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兼不具备的农产品,如大悟的茶叶、花生和肉牛,恩施、竹溪的茶叶和中药材,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蕲春、郧县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郧西的特色蔬菜和山羊,远安和房县的食用菌,英山、巴东、建始和鹤峰的中药材,随县的肉牛和山羊,房县、长阳的山羊,崇阳的肉鸭等,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和推广,提升种养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提升种养的效率和效益。

3.2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积极开展无公害中药材品种选育,加强畜禽良种繁育,重点培育“三黄鸡”、“黑山羊”等独特的地方品种,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及实用技术,着力提升山区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2)加强种养基地规模化建设

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力推进主产区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要突出不同区域品种特色,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

3)加快改善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鼓励财政资金加大对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繁育、技术创新和原产地维护等关键环节,同时,在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等项目安排方面向山区特色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倾斜。

4)加快特色品牌打造力度

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已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开发一批具有湖北省山区自身特点的新品牌。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获得地理保护标志以及具有知名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张 晴,刘 洋,高明杰,等.我国蚕桑业生产格局及比较优势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9):46-50.

[2] 马丽荣,王恒炜.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8-12.

[3] 董诗连.福建省尤溪县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68-72.

种植效益论文篇5

关键词大豆;小垄双条;密植;产量;效益;影响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62-01

大豆是明水县的主栽农作物之一,近些年由于大豆的价格不断上涨,其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提高大豆栽培的产量和效益是目前明水县大豆生产中的主要任务。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增加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广和应用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新的栽培模式[1-4],笔者于2007―2009年进行了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7―2009年在黑龙江省明水县树人乡树人村试验地进行。属第三积温带,年平均积温2 300~2 500 ℃,无霜期125 d。试验地土壤为黑钙土,pH 值6.9,有机质含量3.0%,碱解氮含量166.5 mg/kg,速效磷含量19.1 mg/kg,速效钾含量189.8 mg/kg。供试材料选用适合明水县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抗病虫、高抗倒伏的优良大豆品种绥农14。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即小垄双条密植大豆(45 cm垄)(A);常规垄栽培大豆(65 cm垄)(CK)。

1.3试验实施

播种前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药种比例1∶75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孢囊线虫、根腐病和根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没有深松基础的地块,要进行深松整地或平翻整地,耕翻深度20~22 cm,深松25~30 cm,耙平耙细,耙茬深度12 cm;有深松基础的地块可以进行耙茬或旋耕,耙茬深度12 cm,旋耕深度15 cm,起成45 cm的小垄,或不起垄,达到待播状态。常规栽培的大豆采用常规方法整地。结合整地施优质农家肥22.5 t/hm2以上,播种时施种肥二铵105~150 kg/hm2、硫酸钾60~90 kg/hm2;或施45%大豆专用肥225~300 kg/hm2,施于种下6~8 cm。在大豆初花期用尿素10 kg/hm2加磷酸二氢钾1.5 kg/hm2、钼酸铵200 g/hm2(或其他叶面肥)溶于500 kg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在终花期初荚期喷第2次。5月4日播种,小垄双条密植大豆用2BT-3型播种机进行45 cm垄上双条播,或平播后起垄,双行间小行距12 cm,株距12 cm,保苗37万株/hm2,播后及时镇压。常规垄栽培大豆用2BT-2型或3型单体播种机进行垄上双行等距精量点播,双行间小行距12 cm,株距12 cm,保苗25万株/hm2,播种深度镇压后4~5 cm。

2结果与分析

2.1物候期

由表1可知,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由于密植受生物群落、温、湿、热、光等因素的制约而表现为各生育期均拖后,开花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3 d,而结荚期和鼓粒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2 d,成熟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3 d。

2.2产量效益

由表2可知,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株高偏高,但株荚数、株粒数及百粒重均较常规垄栽培大豆低,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由于保苗株数较高,产量达2 875.5 kg/hm2,较常规垄栽培2 421.0 kg/hm2高454.5 kg/hm2。保苗株数增加,成本增加,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效益为5 886.6元/hm2,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效益5 542.2元/hm2增加344.4元/hm2。

3结论与讨论

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由于采用45 cm小垄栽培大豆,有效地增加了大豆保苗株数,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效益。同时,增加了大豆植株间的群落效应。因此,采用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必须选择高抗病、高抗倒伏的优质大豆品种,以减少由于密植带来的倒伏、染病等灾害[5-6],导致产量下降,从而影响大豆生产的效益。

4参考文献

[1] 吴玉梅.庆安县大豆窄行密植平播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1):41-42.

[2] 武元春.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在高寒林区的增产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33.

[3] 董全中.伏秋旱对大豆密植栽培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9(6):116-117.

[4] 关文学,于海波,李春华,等.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产量与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5.

[5] 张凤泉.大豆45 cm窄行密植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4):127,134.

[6] 高同彬,何付丽,赵长山.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的危害特点[J].大豆科学,2008(3):536-538,542.

种植效益论文篇6

关键词:乡土植物,高速公路,绿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way afforestation some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native plants in the greening of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and puts forward ful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lant is native to modern highway afforestation, implement,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green design concept the important means.

Keywords: native plants, expressway, afforestation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高速公路生态保护与绿化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而具地域特色且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现代高速公路绿化中的主角,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1、设计理念单一,缺乏可持续性

设计理念落后,为设计者的视觉美而绿化,一味强调绿化视觉效果,忽视生态系统和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1]。多数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缺乏工程、景观、植物、生态等多学科系统而有效的合作,使得公路在路线选择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忽视了绿化对环境和生物的生态效益,使得公路景观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甚至引起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我国高速公路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2、不能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苗木

高速公路绿化设计中往往为绿化效果而绿化,在树种选择上比较盲目,缺乏认真的调查及科学的实验论证,忽视了高速公路环境恶劣、土质差、保水保肥能力低的客观立地条件,盲目引进大量外来苗木,达不到原有的绿化效果,有的甚至发生变形、枯枝、死亡等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植物种类单调,种植模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速公路绿化主要存在植物品种单调、植物色彩单调、树种选择不当、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惯用少数几种常用的植物和变化不多的搭配方式进行绿化,各个地区所用的植物材料种类匮乏且十分接近,很少考虑植物材料与周边自然植被的融合性,及其生态效应。种植形式格式化,单模式单一,绿化覆盖盲点多,点、线、面绿化没有做到有效结合,同一区段内的隔带、路边坡等的绿化缺乏整体性,变化频繁,杂乱无章[2]。

4、养护管理不及时,苗木死伤严重

我国目前对于高速公路绿化的养护管理不是十分重视,普遍存在着重种植轻养护的现象。高速公路绿地的生态条件极为恶劣,两侧多为贫瘠土地且多施工遗留垃圾(如碎石块、混凝土等);供水较困难,土壤水分匮乏;太阳辐射强烈时间长;风害冻害严重,这种环境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再加上管理部门对养护的不重视,绿化管理人员少,管护不及时,导致一些路段树木等损伤严重,苗木大面积死亡、枯萎、生长不良,植物造景图案模糊不清,对死亡苗木未能及时补种或更换,造成整个路段景观的参差不齐。

二、乡土植物在高速公路绿化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绿化认识水平的不断进步,具地域特色且带观赏性的乡土植物逐渐成为现代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的主角,对高速公路绿化进行自然型、生态型、经济型的科学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1、乡土植物的自然景观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在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因地制宜,充分采用乡土植物,并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采用“简单的、淳朴的、自然的”表现手法进行绿化植物的配置,使高速公路绿化景观完全与大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自然优美的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原有的绿化条件可以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通过景观设计,构建高速公路更合理更优美的环境生态体系[3]。

2、乡土植物的生态效益

植物是高速公路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调节气候,改善大气环境,降低交通噪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多重生态功能。乡土植物本就是地区原有分布的植物种群,经过了长时间的淘汰和选择,已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已与当地生态环境相互协调,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宜本地生长。由乡土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稳定性强,林分复杂,能充分发挥积极的生态的效益[4]。

3、乡土植物的经济效益

首先乡土植物的苗木价格都比较低,这可以直接降低绿化建设成本,可以节约工程建设费用。其次,乡土植物资源丰富,可以满足高速公路绿化多方面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乡土植物是自然界长期优胜劣汰的结果,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后期养护简单,可有效降低后期养护管理成本。同时,有些乡土植物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不仅提供了植物本身的生态经济效益,还能提供林木产品,为地方创造经济价值。

三、乡土植物对高速公路绿化建设的意义

1、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

利用乡土植物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尽可能地避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充分保护各种动植物,尽力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师法自然,人与自然相互融合

通过利用乡土植物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做到源于自然、融入自然、高于自然,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效果。充分利用当地现有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绿化生态系统,既满足高速公路绿化生态建设,又为不同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5]。

3、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植物种类,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植物,对高速公路绿化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借鉴沿线各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充分融合,由此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韵味,突出生态环境的地域特点,完备优化高速公路绿化生态结构。

综上所述,绿化材料的选择首先考虑其适宜性、生态性和生物多样性,因此在高速公路绿化中注重乡土植物材料的运用,构建自然的原生态绿化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可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多重效应,创建营造时间短,植物群落稳定,抗性强的生态环境,使高速公路绿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等。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的意义,《华中建筑》,2005(4):123-125。

[2] 张玉梅,张军娥,闫发水,白亚梅。高速公路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林业科技》,2005(04):7-9。

[3]雷正杰。论乡土景观对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中外建筑》,2007(11):20-21。

种植效益论文篇7

论文摘要:昭平县昭平镇是一个山区乡镇,由于长期实行经济效益低的单一双季稻种植模式,造成农民收入逐年下降。通过实践认为粉葛套种香芋适于该区农业发展。介绍了该实践过程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经验,并就该模式在该区的进一步推广提出建议。

昭平镇是距昭平县县城最近的乡镇,具有发展种植经济作物独特的地理位置,并且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全镇现有水田面积1 200hm2,农业人口6万多人,人均占有水田面积不足200m2。由于长期实行单一的双季稻种植模式,水田的经济效益低,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山上的林木开发,但经过近几年不断的开发利用,山上的树木逐渐减少,群众的年收入也逐渐下降。而通过引进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笔者于2007年在昭平镇裕益村开展了粉葛套种香芋栽培技术的推广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完成了计划任务书的计划指标。

1实践内容与方法

1.1实践内容

本实践的内容是推广粉葛套种香芋技术,粉葛和香芋品种都是从广西梧州市藤县太平镇引进的优良品种,都具有适应性强、产量稳定、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的特点。粉葛的生育期为250d,3月种植,12月初开始收获;香芋的生育期为200d,3月种植,10月底收获。实践时间为2007年1~12月,地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群众基础好、群众科技意识相对较强的裕益村大坡小组,该组共有38户农户,经宣传发动,共有27户参与本项目的实施。

1.2实践方法

(1)宣传发动方法。1月,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村委会的配合下,利用晚上时间召集示范点的群众召开了3次户主培训会,由笔者向群众宣传粉葛套种香芋种植模式的优点及其经济效益,并介绍粉葛和香芋套种的技术要点。会后落实示范面积3.33hm2,实施农户数为27户。

(2)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共召开了3次现场会。其中在2月底召开第1次,现场示范指导农户整地、起畦,并要求农户掌握好种植规格与技术要求;5月底召开第2次,主要是现场示范指导农户进行粉葛的抹芽和剪枝;7月中旬召开第3次,指导农户进行粉葛的奄根与香芋的培土。同时配合召开现场会,出版墙报3期。笔者平时还经常深入示范点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并及时为群众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技术方法。①提前培育种苗。2007年1月便开始粉葛、香芋种苗培育。②合理安排种植规格。在2月底至3月上旬开始整地、起畦种植,种植粉葛9 000蔸/hm2、香芋8 250蔸/hm2。③加强肥水管理。前期用粪水或化肥水淋施2次,5月后进行3次化肥深施,每次施复合肥1 200kg/hm2。水分管理工作以保持土壤湿润为标准,做到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干旱时每隔3~5d灌1次跑马水。④适时进行粉葛的抹芽、剪枝与奄根及香芋的培土工作,促进高产稳产。⑤及时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好危害粉葛的蝽蟓和香芋的炭疽病。

2实践效果

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粉葛套种香芋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进展顺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经测产验收,粉葛的平均产量53.25t/hm2,总产量为177.5t;香芋的平均产量8 250kg/hm2,总产量27.5t。粉葛售价按2.0元/hm2、香芋按1.6元/kg计,总产值达39.9万元,平均产值11.97万元/hm2,扣除生产成本8 550元/hm2后,平均纯收入为11.115 万元/hm2。而种植双季稻按年产稻谷15t/hm2计,年产值不足3.3万元/hm2,扣除生产投资6 000元/hm2,纯收入为2.7万元/hm2。从粉葛套种香芋的种植模式与种植双季稻模式看,前一模式比后一模式增收8.415万元/hm2,效果极为显著,且产品在市场上销量较大,属适销产品,很有推广价值,是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行之有效的途径。

3主要经验与体会

3.1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样板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

当前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因素是缺乏行之有效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种植模式。笔者通过1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办起了1个粉葛套种香芋模式的示范样板点,达到了高产高效优质的要求,种植的产品在市场上也很适销,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接受,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农民栽培意识和行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示范样板与宣传发动工作相结合,是推广新技术、新成果行之有效的途径

笔者在实施粉葛套种香芋种植模式的过程中,大力宣传粉葛套种香芋的好处,向农民传授栽培技术,使群众看得见,会操作,掌握关键技术要点,学到了一整套栽培技术。特别是在收获期,农民看到示范样板的种植效益达到11.115万元/hm2,种植的热情高涨。

3.3推广粉葛套种香芋种植模式,扩大种植面积,是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有效措施

通过1年的社会实践,实施粉葛套种香芋种植模式,取得了纯收入11.115万元/hm2的生产效益,比双季稻栽培模式增产8.415万元/hm2,且产品在市场上比较适销,很有推广前途,成为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为当前农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在昭平镇来年推广面积如能达到66.7hm2,产值按11.97万元/hm2计,年总产值可达到798万元。比种植双季稻总产值增加561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可多增收100元左右,效益显著。

4建议

(1)积极组织农民参加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笔者在参加本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农民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太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施者,只有农民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才能使农民自觉地学习科学技术。而作为政府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做群众致富的领头人。领导干部不掌握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就很容易出现“瞎指挥”的现象,使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并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领导干部要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以减少工作中的“瞎指挥”的现象。

种植效益论文篇8

关键词:香瓜;种植模式;产量;品质;效益

香瓜是民间对传统薄皮甜瓜的称呼,是桂北乃至广西的主栽品种,是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桂北香瓜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约700 hm2,以“荔浦香瓜”而闻名。传统的窄畦单行种植模式基本苗种植少,产量低,效益低,使得香瓜种植增收的亮点不够突出,农民种植香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香瓜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提高香瓜产量方面着手,使农民真正看到种植香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本试验以白铃香瓜品种嫁接苗为材料,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将传统的窄畦单行改为宽畦双行进行种植,合理提高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1],并对2种模式下香瓜的产量、品质与效益进行比较,以期为桂北地区香瓜生产制定标准化栽培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来源

以露地栽培白铃香瓜品种(桂林市蔬菜研究所自主品种)与强力士南瓜砧木品种的砧穗组合嫁接苗为试材。

1.2 试验方法

①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6年春季在桂林市蔬菜所科研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偏酸黏土。砧木2016年3月14日采用60孔穴盘点播、接穗3月16日采用育苗盘撒播,3月23日嫁接(插接法),4月17日定植。试验共2个处理:宽畦双行种植模式与窄畦单行种植模式(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90 m2(15 m×6 m)。宽畦宽2.25 m,沟深20 cm,株行距0.45 m×2.00 m,每小区100株;窄畦宽1.33 m,沟深15 cm,株行距0.45 m×3.00 m,每小区67株。2种模式均采用露地加地膜覆盖爬蔓式栽培,瓜苗植于畦中央。

②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统一的田间管理,基肥:定植前7 d,结合整地开沟,每667 m2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40 kg、硫酸钾15 kg、果蔬一号(桂林市百事达生物肥料)40 kg、有机质磷肥(福泉市福达磷化工)50 kg。追肥:定植后5~7 d,每

667 m2施尿素5 kg+过磷酸钙15 kg浸提液,对水浇施,促使瓜苗早生快发。4片真叶时第1次摘心,留2条健壮子蔓,子蔓长到0.5~0.8 m(5~11节)时第2次摘心,留3~5条孙蔓结瓜;其他管理同常规。

③测定项目及方法 a.测产方法。6月2日至7月19日分批采收,测统各小区产量。

b.坐果情况调查。记录雌花始花日期、果实始收日期、果实终收日期,每株平均单瓜数、单瓜质量,测量最高单瓜质量。

c.果实性状调查。果实成熟后,每个小区随机取10个瓜,用手持式折光仪(上海淋誉,0~32%)测定其中心和内壁折光糖含量,用三量量具0~150 mm电子数显卡尺测量其纵径、横径、果肉厚度,并计算果形指数(果形指数=横径/纵径)。

d.数据分析软件。农业田间试验统计分析软件SAE 5.0(张仲保)。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模式对香瓜开花、坐果的影响

宽畦双行模式,每667 m2种植苗数741株,比对照多247株,雌花始花日期、果实始收日期比对照晚1~3 d;每株平均坐瓜数、单株最多瓜数、平均单瓜质量、最大单瓜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减少趋势[2~7],宽畦双行比对照低,但差异不明显(表1)。这些差异主要是2种模式种植量不同所致。

2.2 不同种植模式对香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折光糖含量是衡量香瓜果实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3~5]。宽畦双行的折光糖含量、果肉厚度比对照低,但差异不明显,两者果形也无明显差异(表2)。说明随着种植量的增大,香瓜的果肉厚度和折光糖含量呈下降趋势[7]。

2.3 不同种植模式对香瓜产量的影响

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是生产上提高香瓜产量的主要措施[4~6], 适当增大种植量有利于产量提高[7]。种植量大的宽畦双行产量比对照高,增产率达到38.0%,两者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3)。

2.4 不同种植模式对香瓜效益的影响

香瓜种植效益首先取决于产量[1~6],通常产量越高效益越大。由表4可知,每667 m2纯收益种植量大的宽畦双行模式要比种植量小的窄畦单行模式高3 353.1元,增效66.4%,差异极显著。尽管在种苗、人工、农药、肥料、农膜等投入上前者要高于后者,但对效益的影响不大。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宽畦双行种植模式的产量要比窄畦单行模式明显提高,但果实品质、外观无明显差异。说明合理增大种植量,有利于促进香瓜产量的提高[3~5]。

折光糖含量是衡量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4],随着种植量的增大,果实的折光糖含量、果肉厚度有下降趋势。试验表明,适当增加种植量对香瓜折光糖含量和果肉厚度没有明显影响,基本能保持香瓜的原有风味品质。

每株平均坐瓜数、单株最多坐瓜数、平均单瓜质量、最大单瓜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种植量增大导致田间通风透光差,不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

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是种植香瓜的最终目标[1~4] 。正常情况下,产量和效益是成正比的,换言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模式,取得最高的产量及最佳的品质才是理想的模式。宽畦双行种植模式之所以比窄畦单行模式在经济效益上有显著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增大了单位面积的种植量,而且种植量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既提高了产量又不影响品质。如果种植量过大,导致通风透光不良,植株徒长,干物质积累少,造成坐瓜数低,单瓜质量小,产量低,商品性差,效益也低;种植量过小,虽然单瓜质量大,但数量少,产量低,效益也低。该试验仅就宽畦双行种植模式和传统的窄畦单行进行了比较试验,至于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整枝管理方式才能使香瓜a量与品质达到合理结合、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徐志红.怎样提高甜瓜种植效益.1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 梁武旺,陈玉冲.不同栽培模式对薄皮甜瓜采收期、产量和产值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3):36-38.

[3] 黄伟,张俊花,陈建新,等.不同种植密度对薄皮甜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8(10):1-4.

[4] 吴宇芬,陈晟,赵依杰.种植密度对保护地嫁接甜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14):40-41.

[5] 刘雪兰,邓德江,曾雄,等.不同定植密度对薄皮甜瓜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北京农业,2008(18):8-10.

种植效益论文篇9

论文摘要 贵阳市乌当区通过引进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纯利润分别为55 029.24元/hm2和63 697.95元/hm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类高投入、高产出的鲜切花花卉,种植适应气温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气性强的土质生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花的需求日益剧增,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乌当区东风镇在2001年动员5户农户种植非洲菊9个大棚,由于经济效益高,现已发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进试种康乃馨共281个标准大棚。这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 基本情况

1.1 种植地点东风镇是以农业为主的镇,地处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 hm2左右,主要由洛湾、乌当两个四面环山的坝子组成,土地肥沃,年均气温14.6℃,平均海拔1100 m,年降雨量1 179 mm,有南明河、鱼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汇于两个坝子。无霜期长、气候湿润、水源齐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种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 发展情况 从2001年起。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引进试种非洲菊9个大棚,经不断努力现已发展到500多个大棚。康乃馨种植从2005年2月开始筹建。由于当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0.04 hm2左右。大部分农户需租赁他人地块修建大棚,每公顷地年租金16 500~18 750元;每户修建1个大棚需1 500元(每个大棚国家投入3 900元)。4月份开始种植,8月份止。共有马斯特、达拉斯、佳农、卡曼、红芭、浅粉芭芭拉等21个品种281个康乃馨标准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种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产上市。2005年6~8月间所种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时,2茬花正值花苗期。总体的鲜花销售市场较好,部分远销深圳、广州等城市。

2 年均每公顷种植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各以10户农户调查为依据。国家投入不计入成本。

2.1非洲菊苗投入54 000株×0.9元÷3=16 200元(3年一换);翻犁田土投入744元;腐质土、农家肥、化肥投入12 786元;大棚换膜折旧、套袋投入10 575元;农药投入8 3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人3 663元;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 500元÷10=6 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2 122.5元;购种苗运杂费用6 336元;建棚土地租金18 000元;人工投入1 632个×20元=32 640元。共计投入118 215元。

2.2康乃馨苗木由国家无偿提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底肥腐质土、沼液、农家肥、化肥投入12 657元;大棚膜折旧、花卉套袋10 350元;农药投入6 8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入1 890元;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1 842;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 500元÷10=6 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定植桩、网投入9 900元;购种苗运杂费用2 415元;租用土地投入18 000元;人工投入1 809个×20元=36 180元。共计投入107 626.5元

3 经济效益

3.1 非洲菊非洲菊1年12个月都产花,产花量52 182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3.32元/扎,销售收入173 244.24元,年均纯利润为55 029.24元/hm2。

3.2 康乃馨根据不同品种,种苗平均每14~16个月一换,产2茬花。年均产量68 805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2.49元/扎,年销售收入171 324.45元,年均纯利润为63 697.95元/hm2。

4 社会效益

种植非洲菊、康乃馨花卉。一是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地少而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实际问题,同时美化人们生活,增添节日喜庆。二是可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转贴于

种植效益论文篇10

关键词: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52-1

1建设生态园林的具体内容

建设现代化园林共同致力的具体目标是改善环境生态效益,实现与社会综合效益的高度结合,即生态美、艺术美、科学美、文化美的统一。要实现这种目标,就要紧紧抓住植物这个主体不放。

1.1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园林建设

植物有通过其生理活动和能量流动改善环境的作用,以及通过植物配置美化环境的作用,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所不能代替的,园林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是客观的反馈和必然要求。

1.2植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植物发挥的园林生态效益是综合效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众都能享受的效益。如CO2-O2平衡,吸毒抗污,除尘杀菌,减弱噪音,改善小气候等,这是城市园林的最重要作用之一。

1.3要实现绿化量和景观的协调

按照建设生态园林的标准: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提高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提高景观质量和利用植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提高循环能力,用这些基本标准衡量,必须寻求绿化量与景观的平衡,这个目标完全符合园林作为一门空间艺术的内涵,也符合于目前城市绿地紧张,从空中寻求绿量的客观需要。绿量的增加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设计多层结构,物种丰富并具有观赏价值的人工群落。

1.4结合历史人文进行布局

结合当地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场所或文物,创建不同文化环境的植物群落,以保护文物并体现独特风格,仍然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视的一个范畴,也是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园林的关键。融生态、艺术、科学、文化美为一体的园林建设才更符合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们对环境综合需求的生态准则。以植物为主体,创造景色各异的优美景观,让人们能去感受和领略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景观。使人们生活在情景之中,景观融于生活之中,更富于自然情趣,以提高景观的价值。

2双辽市建设生态园林的必要性及问题

当今,生态园林对双辽市城市园林建设在短期内是不能完全适应的。以双辽市情况来说,因为:

(1)现在双辽市城区面积小(城区面积为13.74平方公里),城市园林绿地严重不足(据统计为119公顷),绿地覆盖率(据统计为21.3%)低,因此很难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现状。

(2)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过度垦荒、放牧等活动,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成为吉林西部土壤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双辽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今后,由于人口增长,工业生产、交通航空事业迅速的发展,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郊区的耕地、林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遭受破坏。如大气污染,因为工业耗用煤、石油、生活用煤加上建筑施工、机动车辆尾气使双辽市大气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为了更好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依靠环境保护技术措施来解决是最明智的。

(3)双辽市园林植物科类还很贫乏,挖掘、研究、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还很落后,植物材料配置上还缺乏科学的生态观点等。

(4)生态园林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如生态园林的结构、生态园林的理论、生态园林的实践等。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使生态园林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理论化水平,探索一条符合双辽市特点的生态园林发展的道路,才能推广生态园林。

3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