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09:58:12

种植设计论文

种植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城市公园;园林;绿化:种植设计

城市公园中具有优美的环境,它使游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诱人魅力,从而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忘却烦恼、促进身心健康。园林植物是公园造景的主体,是园林中有生命的主要材料,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既能充分展示其本身的观赏特性,更能创造优美的环境艺术效果。不同形状的树木,经过合理的配置,其高低、大小、形状、色彩的变化会产生韵律感、层次感,对环境的景观效果起着巨大的作用,还可以陪衬其他造园题材形成生机盎然的画面,创造出幽邃旷远的不同意境。科学、合理的植物种植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园景观的观赏效果和公园各种功能的发挥,充分认识、科学选择、艺术配植绿化植物,对提高公园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创造公园优美的景观有重要的意义。

1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原则

1.1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

要以人为本,遵循生态原则,从视觉景观、生态环境、大众行为等方面考虑,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意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总体艺术布局要协调

一般规则式园林,植物配植多采用对植、行植等规则式布局,而在自然式园林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布局,充分体现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不同的环境要求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如建筑物周围,主要道路及大门处,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起伏草坪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附近,则采用自然式种植,要注意植物空间立体结构的韵律感,以求得总体布局的协调。

1.3植物配置必须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多树种配植、混植时可以一种或两种为主,切忌平分。常绿树四季常青,庄严深重,但缺乏变化;落叶树色彩丰富,比较轻松活泼,但冬季叶落萧疏。常绿树与落叶树互相配置就能弥补各自的缺点而发挥优势。为了使落叶树突出鲜明色调,常绿树要低于或高于落叶树。灌木群可以利用自然地形起伏,使之形成错落有致的轮廓线。乔木、灌木组成树丛时,开朗的空间要有封闭的局部;封闭的空间要开辟透视线,以形成虚实对比。

1.4植物配置要注意季相的变化

植物的配置要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又要注意四季景色的变化。每个区域突出—个季节植物,重点地区应使四季皆有景色。在以一季景观为主的地段也应点缀其他季节的内容,否则一季过后,就会显得单调。

1.5充分考虑植物的观赏特性

植物材料本身有各自的观赏特点,有观叶的、观花的、观果的、赏姿的、闻香的和听声的。充分利用其特点可以增强观赏性。提高景观效果,增加趣味性。

1.6植物配置要与建筑物和谐协调

植物配置要按建筑的体型、结构,全面考虑,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使建筑产生四季的季相变化,还可以衬托和丰富园景。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野辽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主干高粗,树冠开阔的树种。高大的乔木要配置在建筑物稍远的地方。在结构细巧、玲珑、精美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叶小、枝条纤细、树冠稠密的树种。考虑透视需要,宜栽一些低矮的灌木、花卉,使之不显得过分单调。池岸水边大树配植宜疏,灌木也不宜过密,以免妨碍眺望。

2园林植物配植的形式

2.1乔木的配置形式

主要有孤植、对植、行植、丛植和群植等。

2.2灌木的配植

灌木枝叶繁茂,可以增加树冠层次。很多灌木有艳丽的花果。配植得宜,可使景色更富变化。在高大乔木下布置适当的灌木,给人层次丰富的感觉。空透的地方,灌木要有一定的高度。路旁栽植灌木,紧靠路边的,要幽深自然,离路边远的,宜平坦开朗。草地边缘布置大片灌木丛,能增加空间的宁静感。

2.3花卉的配置

花卉有丰富的色彩,能产生欣欣向荣的气氛。规则式一般采用花台、花坛、花镜、花带等形式,其特点是能集中地丰富某一局部景色,给人以强烈、鲜明、欢快的感受。自然式多采用疏落的丛植形式,饶有自然风趣。在花台配置花卉时,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色彩协调,开花整齐。花卉的配置多用补色对比组合,这样能产生强烈的色彩效果。如用紫色的三色堇与橙黄色的金盏菊配合,蓝色藿香鲈与黄色波斯菊对比。在草地上栽植大红美人蕉等红色系花卉均能收到很好的对比效果。

2.4攀缘植物的配置

攀缘植物生长快,枝繁叶茂,花色艳丽,在墙边、棚架花廊、屋顶、墙面均可种植。如紫藤、蔷薇、爬山虎、葡萄、凌霄和山荞麦等,能起到遮阴、防尘、隔音、隔热和装饰的作用,还可用来装饰灯柱、门框、丰富园景,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3公园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

3.1公园绿化树种的选择

由于公园面积大,立地条件及生态环境复杂,活动项目多,所以选择绿化树种不仅要掌握一般规律,还要结合公园特殊要求,因地制宜,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外地珍贵的驯化后生长稳定的树种为辅;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苗木,以大菌为主,适当密植;以速生树种为主,速生树种和长寿树种相结合。要选择具有观赏价值,又有较强抗逆性、病虫害少的树种,不得选用有浆果和招引害虫的树种,以便于管理。

3.2公园绿化种植布局

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特点、市民爱好等进行乔木、灌木、草坪的合理布局,创造优美的景观。既要做到充分绿化、遮阳、防风,议要满足游人对日光浴的需要。

(1)选用2~3种树,形成统一基调。一般来讲,北方常绿树占30%~50%,落叶树占70%~50%南方常绿树占70%~90%。在出人口、建筑物四周、儿童活动区以及园中园的绿化应该富于变化。

(2)在娱乐区、儿童活动区,可选用红、橙、黄等暖色调的植物花卉来营造热烈的气氛;在休息区或纪念区,可选用绿、紫、蓝等冷色调的植物来保证自然肃穆的气氛;在游览休闲区,要形成一年四季季相动态变化,春季观花,夏季浓荫,秋季观叶,冬季有绿色的景观效果,以吸引游客欣赏。

(3)公园近景环境绿化可选用强烈对比色,以求醒目;远景绿化可选用简洁的色彩,以求概括。

3.3公园设施环境的绿化种植设计

(1)公同出人口的绿化种植设计。大门为公园主要出人口,大都面向主干道。绿化时应注意丰富街景并与大门建筑相协调,同时还要突出公园特色。如果大门是规则式建筑,那就应该用对称式布置绿化;如果大门是不对称式建筑,则应采用自然式布置绿化。大门前的停车场,四周可用乔、灌木绿化,以便夏季遮阳及隔离四周环境;在大门内部可用花池、花坛、灌木与雕塑或导游图相配合,也可铺设草坪,种植花、灌木,但不应有碍视线,且须便利交通和游人集散。

(2)园路的绿化种植设计。主要干道绿化可选用高大、浓荫的乔木和耐阳的花卉植物在两旁布置花境,但在配植上要有利于交通,还要根据地形、建筑、风景的需要而起伏、蜿蜒。小路深入到公园的各个角落,其绿化更要丰富多彩,达到步移景异的目的。山水园的园路多依山面水,绿化应点缀风景而不碍视线。平地处的园路可用乔灌木树丛、绿篱、绿带来分隔空间,使园路高低起伏,时隐时现;山地则要根据其地形的起伏、环路等绿化需要有疏有密;在有风景可观的山路外侧,宜种植矮小的花灌木及草花,才不影响景观;在无景可观的道路两旁,可以密植、丛植乔灌木,使山路隐在丛林间,形成林间小道。园路交叉口是游人视线的焦点,可用花灌木点缀。

(3)广场绿化种植设计。广场绿化既不能影响交通,又要形成景观。如休息广场,四周可植乔木、灌木;中间布置草坪、花坛,形成宁静的气氛。停车铺装广场,应留有树穴,种植落叶大乔木,利于夏季遮阳,但冠下分枝高应为4m,以便停车。如果与地形相结合种植花草、灌木、草坪,还可设计成山地、林间、临水之类的活动草坪广场。

(4)公园小品建筑周围的绿化种植设计。公园小品建筑附近可设置花台、花坛、花境等。建筑物室内可设置耐荫花木,门前可种植浓阴大冠的落叶大乔木或布置花坛等。沿墙可利用各种花卉境域,成丛布置花灌木。所有树木花草的布置都要和小品建筑相协调,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四季色彩变化要丰富,给游人以愉快的感觉。

3.4公园各功能分区的绿化种植设计

(1)公园管理区的绿化种植设计。要根据各项活动的功能不同,因地制宜进行绿化,但要与全园的景观相协调。为了使公园与喧哗的城市环境隔离开,保持园内的安静,可在周围特别是靠近城市主要干道的一面及冬季主风向的一面布置不透式的防护林带。

(2)科普及文化娱乐区的绿化种植设计。科普及文化娱乐区地形要求平坦开阔,绿化要求以花坛、花境、草坪为主,便于游人集散。可适当点缀几株常绿大乔木,不宜多种灌木,以免妨碍游人视线,影响交通。在室外铺装场地上应留出树穴,栽植大乔木。各种参观游览的室内,可布置一些耐阴或盆栽的花木。

(3)体育活动区的绿化种植设计。体育活动区绿化宜选择生长速度快,高大挺拔、冠大而整齐的树木,以利于夏季遮阳,但不宜用那些落花、落果、有絮状物等种毛散落的树种。球类场地四周的绿化要离场地5m~6m,树种的色调要求单纯,以便形成绿色的背景。不要选用树叶反光发亮的树种,以免刺激运动员的眼睛。在游泳池附近可设置花廊、花架,种植不带刺或不落果的花术。

(4)儿童活动区的绿化种植设计。该区可选用生长健壮、冠大浓阴的乔木来绿化,忌用有刺、有毒或有刺激性反应的植物,四周应栽植浓密的乔灌木,与其他区域隔离。活动场地中要适当疏植大乔木,供夏季遮阳。在出人口可设置雕塑、花坛、山石或小喷泉等,配以体型优美、色彩鲜艳的灌木和花卉,以增加儿童活动的兴趣。

种植设计论文篇2

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注重植物文化表达

每一种植物都有自身的特点与习性,由于植物生长的形态不同,表现出来的植物文化也就有所区别,因此,在园林植物影响设计上,要注重植物文化表达,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植物的特点,并且与景观更好的融合为一体。比如,牡丹给人一种富贵大气的感觉,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上,通常会用于皇家园林,显示出皇家庄重华贵的气派;用并蒂莲、百合可表现出喜庆、幸福的氛围,通常用于表达爱情的景观设计之中。注重植物文化表达可以直接烘托出景观设计所要表达出的内涵。

(二)、重视功能与实用价值

园林植物景观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重视植物的功能与实用价值是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同的生活环境所需要的植物也有所不同,比如街道绿化要选择树冠较大、阔叶类的树种,有效的减少大气污染与噪音污染;选择造型可爱的绿篱树种适用于儿童娱乐场所;在郊区种植果树,美观、绿化的同时,还可以为游人提供采摘的休闲活动。根据不同的绿化需求,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种植,重视功能与实用价值,体现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际意义[1]。

(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体现。科学性是重视植物的生长习惯,艺术性是指利用植物的生长特点而产生的美观设计。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的形态、色彩、香味与季节变化都要考虑周全,使植物间的层次与色彩都有一定的秩序与美感。同时还要注意与景观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植物之间错落有致、结构合理、空间设计和谐,形成协调、统一,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四)、认知植物科学绿化

每种植物对生长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要认知植物的特征与习性才能因地制宜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在设计前要先掌握景观场地的气候条件与土质条件,经过详细分析后选用适合的植物种植于景观场地,实现科学绿化,尽可能利用每种植物的特征与习性,充分发挥出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

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造景理论基础

(一)、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理论

园林植物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是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植物的自然要素与人工设计要素完美的结合,按照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景观中按照空间设计需求对植物进行相应的组合。园林植物作为一种景观设计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的组合,赋予空间结构生命力,按照植物的高低进行层次组合,使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同时,通过园林植物组合造景,能形成不同形式的空间,或开放、或封闭、或包容、或渗透,每种植物对空间结构能够产生不同的对应形式。另外,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理论也可以说是组织植物配植与造景的过程,根据植物的空间结构特征采用向心式或者离心式的组织形式而进行空间景观排序,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空间过渡,比如,相邻式空间过渡、共享式空间过渡等等[2]。

(二)、植物配植与设计的心理理论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审美要求已经不是以往单一山水石木的欣赏,更期望追求自然之美,在生理与心理上都能满足优美的空间环境体验。精神层次上的需求是对原生态的向往,在园林造景中除了提供可欣赏性之外,还要重视观赏者的心理,人们的心理需求直接反映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与需求。人的情感变化是多样化的,在当前生活紧凑、压力较大的环境下,人们更需要一种舒适宁静的生态环境,轻风明月、垂柳塘荷、青山翠柏,都可以舒缓人们紧张、压抑的心理。造景的心理理论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与需求出发,为人们提供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的立体造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不同需求。可以看出,植物景观造景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而提供的审美活动,在人们欣赏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心理共鸣,体现出园林造景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三)、植物造景的群落理论

植物大多是以群落的形态存在的,并且具有明显的自身结构特征与外表特征,按照自然生长规律而进行发展的。园林中的植物群落可以称为栽培群落,是以提高欣赏性的前提下而栽培的植物群落,形成了具有园林特色的景观之美。植物群落的生长密度、季节变化、层次等级以及植物的优势种都会影响到植物群落的外部形貌。随着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在园林植物造景中提出了复层混交群落与顶极群落的概念,进一步加深了群落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复层混交群落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出植物的多层次垂直结构,在一个群落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在维护动态平衡的同时,产生一种层次感之美,每种植物之间的层次变化非常明显;顶极群落是根据植物的优势种更新变化,形成群落景观的整体变化,因此,这种群落的变化比较有规律性和稳定性,在进行园林设计中可以多创造这样的顶级群落景观,以维持动态平衡的持久性。

三、结语

现代人们更加追求领略自然风光,净化心灵的同时,感受到自然植物带来的愉悦与放松。园林植物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合理利用造景理论,挖掘植物的自然之美,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园林景观。

作者:路文龙 单位:聊城市城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种植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群落;设计方法;设计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from the design method of landscape plant community and design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s; plant community; design method; desig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前言

近年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园林绿化工作已成为美化城市,建设城市的主力军,园林绿化施工主要是园林植物的栽植过程。植物材料基本是移植而来的,移植成活率及植物长势是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重要反指标,而植物群落的设计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方法进展

在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得以应用的同时,就提出“设计人工植物群落,提高园林绿地质量”。正式开展了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探索性研究应用,针对湖北省城镇园林绿地建设,提出了知识型、抗逆型、保健型、观赏型、生产型、文化型、防护型7种植物生态群落的类型,强调从功能角度进行植物选择,并提出具体的设计配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认为“绿化系统内建立大量开敞绿地的同时,应注意植物群落结构构建的研究,因为在自然界,植物都是以群落状态存在的”;以及借鉴“接近自然的林业”的理论观点,为实现“回归自然”的理想,“还必须有生态学的理论指导,以现存的人工植物群落为基础予以保护、改造和发展”。

综上所述,有关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研究,主要从特定功能目标要求、特定群落结构特征或特定景观美学特征,进行园林植物群落植物选择与配置的研究。历经多年探索与讨论,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构建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得以不断完善,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并解决几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推进技术实践。

3、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发展建议

3.1明确合理的技术定位

对于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技术体系中要有合理适宜的技术定位。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是以群落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侧重群落结构功能关系进行植物配置的技术方法之一,服务于提升植物造景的目标。汪菊渊先生在为《植物造景》(苏雪痕编著)一书所作的序中,对植物景观、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配置等概念性内容都有明确的论述,强调性重复了书中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2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一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指出“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讨论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艺术与构建时,介绍了园林植物造景生态设计、区域设计、文化与科学艺术设计、立体设计4大设计艺术,探讨了植物造景中的植物配置、群落构建,较好地体现了对植物造景、植物配置与植物群落构建概念关系的把握。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是园林植物配置技术的基础与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结合园林艺术开展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能更好地服务于植物造景的目标。

3.2落实具体的“群落单位”

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的设计思想,对小尺度城镇绿地建设特别是植物景观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寻求技术实现。前文在讨论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存在的问题时,已经提及鉴定一个园林植物群落的困难程度及其影响,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实际对象,可能本身就不是一个从群落角度设计的结果。然而,对于新建城镇园林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倒是完全可能根据基质的性质、地形、土壤类型与土壤性质、功能分区、园路等自然与人工设计要素,进行空间单元的区划,落实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群落单位”,真正做到以群落为单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为今后园林植物群落的景观变化、环境效应等方面的动态研究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群落设计方法不断优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3.3细化群落的设计内容

园林植物

配置包括2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重点要求设计说明植物种类选择、配置方式、植物造景的艺术性特点与植物空间的构成等。前苏联的园林植物配置,首先将园林植物按其观赏特性进行分类分级,如将冠型分为椭圆形、卵形、球形、圆锥形、宝塔形、伞形、自然形、垂枝形、匍匐形等多种,绿色的叶子按色度分为青绿、黄绿、灰绿3类,将花形花序分为6类,配置植物时从平面、立体、色彩、树丛疏密度等方面考虑到植物的艺术构图和风格,同时还从林学的角度注意配置的乔、灌木比例,针、阔叶树比例,树木密度和树种比例等,形成园林植物配置理论。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可以考虑以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为主体,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吸纳、融合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内容与要求,深化、细化设计内容。目前的植物群落设计,较多是参照植被分类的群丛单位,提出各群落不同层片的优势种,作为群落构建的依据。单就群落物种构成而言,从群落生态学角度,也有深化、细化的余地,如亚优势种、伴生种、随遇种与偶见种的确定与应用,以及群落空间结构基本特点的设计限定等方面的内容。

3.4重视环境背景与环境效应

模拟地带性植被以及近自然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构建技术,为园林植物群落的科学营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际的环境背景。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的发育演化过程,是植被生物系统与土壤等环境系统的协同进化过程。在强度干扰、甚至高度退化的城市环境中,很难具体判断能与环境协同的植被演化阶段,这就使得“近自然”的植物群落完全有可能没有获得与之匹配适宜的“近自然”环境,群落的自然属性及其稳定性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离预期相差甚远。因此,无论从前文所述群落性质的环境决定机制,还是从植物群落及其环境协同的生态演替原理,都要高度重视环境背景对园林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性影响。而日益丰富的有关园林植物群落环境效应的研究,是基于结构功能关系的生态学原理设计构建特定园林植物群落的主要科学依据,也是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构建技术有别于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方法的一个根本特征。

3.5建立园林植物公共服务平台

合理优化的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必须基于对园林植物的深入了解。在这一方面,目前我国存在2大问题,一是设计人员普遍缺乏较深厚的园林植物专业素养,另外就是相关基础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缺乏有关园林植物生长数据,成为园林植物群落科学设计的关键制约。在美国,基本上每个州都有其绿化树种资源的开放式数据库,包括分类特征描述及其图片、生态习性与分布、开花时间与景观特点等,为科学绿化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值得借鉴。

种植设计论文篇4

摘 要: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衡量风景园林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前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所涉及的尺度范围在增大、领域在扩展、内容在增多,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本文介绍了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旨在促进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前言

园林植物与园林中的地形、建筑等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它用自己独特的自然属性形成的植物景观,有力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衡量风景园林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在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旨在促进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

一、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当前现代园林分为两类:以人的需求为主,以植物材料为辅[1]。以现代建筑为主的设计大多属于这类,都是以建筑造型的特征、需要来进行植物景观塑造。这类通常用于住宅、广场、小型绿地等;以顺应自然为主,人工模拟自然,从而营造出近自然的人居环境。这类通常用于城市大型绿地、郊野公园等。在这里我们所论述的是第二类园林即风景园林。

随着风景园林规模的扩大,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它的原生植物生态系统几乎不可逆。对原生景观的保护要从生态环境、风景环境等大环境出发进行综合保护,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良性循环作为宗旨,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此外,还应该有效调节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使之重点突出,进行分级保护,促使经济、环境生态、社会效益达到高度统一。

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现状分析

首先要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例如地方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当地的气象、土壤、地质情况等。其次要对场地信息如现有植物资源、地形、土壤等进行调研。现有植物对园林景观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要对现有植物的种类、体量、生长情况、病虫害敏感度、与新建筑的关系等进行调研,并尽可能在新的规划设计中运用到。植物的种类、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形,所以需要了解与植物景观有关的地形状况,如坡度、有无明显陡坡等。制定种植计划也会受到土壤的影响,所以必须根据项目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土壤的EC值、PH值、磷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选择植物种类会受到水文的直接影响,所以需要具体了解场地内水源的位置、容量,年度洪水循环周期等。除了了解场地内的情况,还应该对场地周边的绿化用地状况进行一定的考察。

(二)概念规划

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规划过程中要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指导,把规划用地的绿地类型弄清楚,然后再依据规划设计的定位、主题,结合风景园林现状,提炼出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的立意。在进行概念规划时,必须把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基调弄清楚,并把宏观整体把握植物景观的结构、内容作为建设植物景观的核心。具体来说需要进行植物景观的空间、特色、时序、色彩、渲帧⑷郝浣峁沟墓婊。

(三)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主要是对概念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深化,这就需要从宏观规划深入到细小的设计中。方案设计要在充分理解规划内容之后,把植物特色分区作为基础对相对完整的植物群落进行深化设计,其中有群落的空间、平面、立体设计以及植物材料的选择。

(四)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它对方案设计的内容进行了细化、调整。初步设计可以参考传统园林植物规划的原则、方法。植物的种类、位置等需要在初步设计中明确下来,此外,植物的数量、行距需要规划好,现有植物也需要标明。通常初步设计要与方案设计结合起来。

(五)施工图设计

进行植物种植、工程预算、验收等工作都需要按照植物施工图设计来进行,所以植物施工图设计应该能够确切地展现出种植设计的内容、意图[2]。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施工图设计可以根据初步设计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把植物种类、栽植位置、植物规格等标清楚。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要与放线网格、尺寸相结合。对于关键植物要把它与建筑物、道路等的距离尺寸标注清楚。那些种植设计复杂的地段,可以将其分为乔木、灌木种植物两种。那些有必要进行特殊说明的设计可以与植物立面图相配合。此外,也要以项目为依据编写专门的植物工程说明书、植物材料表。其中植物材料的选用情况、苗木栽植方法等要在植物工程说明书中体现。项目所用苗木的序号、拉丁学名、数量、中文名称等要在植物材料表中体现。

(六)设计的现场调整

在实际种植施工时总会遇到设计时没有预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预设的设计理念、景观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必须对设计的现场进行有效调整,这样问题既能得到有效解决,预期效果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设计的现场调整在植物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其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养护管理也会对植物的成活、长势产生重要影响,虽然它不属于规划设计的范畴,但施工单位有必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思想、方法,这将会对植物景观的营造产生良好的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所涉及的范围在增大、领域在扩展、内容在增多,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可持续性设计等思潮的影响下,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握好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程序、方法等,保证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娇,贾培义,董丽. 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 中国园林,2014,32(01):93-99.

[2] 段文文. 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探究[J]. 房地产导刊, 2015,16(33):11-12.

种植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理念;探讨

Abstractt: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garden in first,and introduces the mai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related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ecology in landscape design, the main application.At last from the utilization of the terra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ree species, the botanical garden water scene desig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revetment, etc the auther puts forward design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Key words: Modern; Ecological garden; Design concept;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与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2.1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匮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2.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等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代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2.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因此在胡桃树下的土表层中一般没有其他植物,在园林中配植植物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群落的稳定。

2.4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 生态学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应以植物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以生态效益为首”的理念,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设计城市园林。因此,深入掌握生态学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正确定位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这样才能使园林规划在符合美学性同时,又符合和谐性和科学性。

3.1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

植物群落周边环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植物群落,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植物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程度不同,人们可以据此来了解空气的污染程度。例如,可利用唐菖蒲对氟化物的敏感性来监测大气的氟污染。随着人们对植物生态功能的逐步认识,在利用植物地上部分来改善环境的同时,人们也在研究利用植物根系富集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作用,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石油、天然气等高质量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SO2、HF和Cl2等已经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不同园林植物对SO2的吸收、净化能力的大小与其形态、叶量、叶面积、气孔开度等有密切关系,即使生物量相同吸收硫的量也不同。张德强等挑选32种园林绿化植物来研究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去除能力,结果发现菩提榕、仪花、小叶榕和铁冬青不但具有很强的抗性,吸收去除能力也很高。

3.2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3.2.1 植物材料的选择。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因此,在植物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3.2.2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刘艳菊等列出了北方常见植物对烟尘的抗性等级,其中柏树、刺槐、垂柳、白蜡树对烟尘的去除作用显著,说明具有冠大且浓密、叶面多毛或粗糙以及分泌出油脂或黏液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强。

4 生态背景下园林设计策略

建设生态园林,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和谐。下文主要从地形利用、树种配置、水景设计、生态驳岸对生态园林的设计策略进行论述。

4.1充分利用地形

园林是从大的自然环境中用艺术手法划分出来的,它只能依赖环境、借助环境,而不能人为地改变环境。因此,如何积极利用园林的固定特性,妥善处理好它同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美,是园林创作的关键。这里我们以杭州为例;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面对这样的地形概貌,我们在园林的设计中对地形的处理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性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维持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形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化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物,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以快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性的绿地。

4.2 加强树种的配置

植物的配置是园林设计比较看重的问题,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也是如此,尊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做到合理的配置十分重要。那么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是要做到符合物种的生态体征、科学的选用植物、避免物种之间不必要的生存竞争、各个功能齐全、整体的群落稳定健康的一种园林设计。只有这样的配置才能保证物种的相互协调,资源的利用更加的合理,也完成了美感景观的设置。任何地域生态设计都是要结合实际的地域环境的,做到遵循基本的环境的同时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园林设计才是重点。

4.3加强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水景设计

水体在园林中是最为活跃的构景要素。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水景的设计无疑是重中之重。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反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满足功能需要,符合环境生态安全并且节约资源、经济适用的“作品”。 我们应该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在园林设计中建造符合生态美学、和谐、健康的水体景观。

4.4生态驳岸的应用

在园林水体和城区河湖的水湾内,由于水位落差少和流速缓慢,应采用自然岸线和生物有机材料生态驳岸为主;既有利降低工程造价,更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态和有利于岸栖植物的生长。生态驳岸,有许多形式,其共同的特征是模仿自然岸线具有的“可渗透性”特点,同时具有符合工程要求的稳定性和强度。例如草皮驳岸,生态驳岸可充分保持岸线两侧水路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更重要的是,生态驳岸的多孔性和丰富的形式,有利于淤泥附着的纹理,使岸栖生物具有了适宜的栖息条件,从而为人工营造岸边水体中的湿地水生植物群落,进而培养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奎,刘玉华. 恢复生态学影响下的西方园林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

[2] 祁玮.现代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分析探讨[J].价值工程,2010,(36).

[3] 孙岩,杨军,卓文飞,王新民.生态学理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2009,(15).

种植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

1 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2 园林规划设计

2.1 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2.2 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2.3 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2.4 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2.5 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2.6 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 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种植设计论文篇7

关键字: 园林设计 景观设计 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景观设计

(一)大型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1.过多的移栽大树。一些园林景观在设计时,为了尽快呈现出“森林”的效果,盲目、过多的移栽大树,树木的生长是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环境的,很多大树在野外的植物群落中生长良好,但移植以后,因为人为干扰使其无法快速的适应环境,另外,原本野外的大树资源,也因为移栽遭到破坏,并且,移栽大树成本较高,缺少经济性,移植以后的维护管理费用也较高,如果盲目移植,无论是对园林建设效果以及其绿化功能而言,还是从经济效益而言,都是不值得的,大型园林的景观设计,必须要先考虑园林对小气候和空气质量等的调节作用,然后才从审美的角度去做要求,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2.多度引入外来物种。大型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要遵循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则,通过对当地的植被类型进行调查,掌握当地自然条件下植物群落的结构,然后以此为依据来进行人工群落的设计。目前的一些园林景观,大量引进外地或者是外国的树种,这些植物价格昂贵且不一定能适应当地气候,而最适宜作为园林景观绿化植物的乡土树种,反而因为生长稳定、常见,被错误的认为没有价值,从而使得地方景观特点没有被展示出来。

3.原有植被和地貌被破坏。一些大型园林景观在进行改造的时候,例如一些城乡结合部的移山造地等,将原本存在的自然水域、山林完全破坏掉,其实从生态角度来看,这些疏林植被对当地保持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保留一些本土植被,可以为当地的植物代表种类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从而更科学有效的进行生态环境改造。

(二)园林景观生态化设计

1.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原理。景观生态设计就是指以景观生态学作为理论和方法指导来进行的景观设计。生态化设计需要景观设计者和植被研究者共同完成,它是对自然过程的一种适应与统一。例如在现代园林景观中,会建造人工的湖泊、湿地、浅滩等,湿地中的植物种植如图一所示:

图一:湿地植物种植示意图

2.目前景观生态化设计的问题

(1)对生态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目前的景观设计者出于各种功利思想及其他原因,对生态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例如一些城市规划设计者,没有注意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没有了解到生态化设计对经济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园林设计者也更关注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化设计的重要性。

(2)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水平不高

景观生态设计方面的研究性工作开展的不够,与其他的一些相关环境设计类的学科比较,园林景观设计理论发展相对缓慢,设计师对自然的类型、组织缺乏相应的研究,在设计中无法较好的把握生态设计的特点与规律,导致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较为落后。

二、大型园林景观生态化设计中的要点

(一)选择适宜的植物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阶段,就应该选用适宜当地环境的、合理的树种。在引入外地的优良品种时,也应该先引种试验,然后再进行推广栽种。园林绿化工作的是否成功,取决于树木的成活与长势情况,只有树木生长起来并正常发育,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达到生态效益。在城市的大型园林景观建造中,要让园林植物尽快的、高质量的成长起来,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一定要选择适应当地土壤、水质、大气等的树种,这样才能高速育苗,为实现绿化功能打好基础。

(二)保证物种的多样化

景观生态化设计中,保证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物种类型,也能让植物群落保持动态稳定性,与自然环境实现良好的互动。只有在一个多样化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其对资源和时空条件的利用才能达到最佳,物种之间会互相补充,愈复杂的生态系统反而愈趋于稳定。要实现景观生态化设计,就要根据不同的地段、环境、功能与效果要求,合理分配植物种类,避免单一化的栽种。

园林景观中水岸复层植物群落的配置如图二所示:

图二:水岸复层植物群落配置图

(三)重视理论指导

园林景观是特定范围中的人造生态系统,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到设计当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首先是增强设计者对景观的结构、功能的认识,让景观生态化设计从简单的绿化与水体配置上升到将设计融入环境。其次,可以掌握好园林景观的层次与尺度,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保证景观完整性。

(四)合理进行功能定位

完整、稳定的园林景观,其结构与功能也应该是高度统一的,要明确其作为绿地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将园林景观纳入当地生态系统,使其不仅在形式上符合美学特点,还要在功能上符合生态、生物学特点。在设计时,只有具备清晰的功能定位,才能最终实现园林景观的价值。

(五)强调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化设计中,不仅要达到眼前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长远的效益。植物群落是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演替的,其功能、结构也会随时间而变化,设计中,不只要保证现有景观的高质量,还要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能够长远的为环境带来效益,因此,设计者要了解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演替规律,使景观的生态价值能够一直保持。

参考文献:

[1] 高霞,邹哲样.小议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183

种植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植物景观; 色彩; 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01-04

1 引言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植物景观设计中所选取的材料是围绕绿色植物展开的,具有其独特的表达艺术的特性,其一是差异极大的生长期及季节变化,其二则是丰富多样的色彩、形体和质地等艺术表达符号。所以,植物景观设计具备了复杂但又容易控制和改造的双重特性。研究植物的色彩在植物景观中的应用,是为了突出色彩这种造型语言在园林植物景观中最主要的作用,其能产生视觉上的美感。通过在色彩上的合理布局与安排,形成视觉上的对比与协调的平衡效果,塑造出风格各异的植物景观空间气氛,组织出优美的植物景观构图。

2应用研究现状

植物景观的色彩运用一般在许多植物景观设计及相关的专类书上有论述。而以西方园林专述占多数。在西方,城市在经历过一系列变迁以后,逐渐寻找到了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园林植物景观形式,而我们的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色彩应用尚在探究之中。

2.1西方现代园林的色彩理论

西方古典园林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和巴洛克园林、法国勒・诺特式园林的色彩应用几乎都是以绿色植物的色彩作为基调色,而其它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的色彩是作为点缀色穿插其间的。整体上来看色彩不是很丰富,但是亮丽、明快。而英国自然风景园、英国维多利亚式园林和英国爱德华式园林的色彩应用,却是由于花卉的普遍应用,使鲜艳的色彩成为园林的设计的主要要素。现代西方园林植物景观基本上沿袭了其亮丽、明快的风格,但由于园林植物景观范围从皇室、贵族的庭院拓展到城市的室外空间,种类的运用方面也大大的拓展了,现代色彩理论的不断发展等等原因,使色彩更加受到重视,有更大的空间发挥作用,园林植物景观色彩变得更加丰富了。其中古埃瑞克安的Noailles庭院景观中的植物色彩设计;巴拉甘作品中的色彩设计;布雷・马克斯的色彩设计以及佐佐木叶二作品中的色彩设计,都很好地运用了色彩,体现了园林植物景观的现代艺术美。

2.2东方传统园林植物景观色彩

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色彩搭配少有论述,但清・陈B子《花镜》有“其中色相配合之巧,又不可不论也……因其质之高下,随其花之时候,配其色之浅深,多方巧搭”之句,可见也并非不受重视。总体上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恶繁悦朴,在种植设计色彩搭配时相对含蓄,比较强调以少胜多,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般的点到为止,含蓄而不直白,要有所暗示又留下思维审美的空间,做到余韵无穷。传统园林种植设计色彩搭配也和园林性质、景观主题等有关,遵循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基本理法。传统园林也有“量大则美”的色彩处理方法,但主要出现在依托自然植被或农业景观的风景游览地中,如苏州香雪海、北京香山红叶等,让人感慨自然的魅力。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色彩是以“淡雅”和“富丽”两种风格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是非常灿烂的,但非常遗憾的是到了近代的中国,由于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没来的及很好的继承就迅速的被西化了。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中已很难见到古典园林中那样优美的组合,大都是中西结合,有点不伦不类,原因就是没能对传统的色彩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其继承并发展。

3色彩调和理论

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启蒙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的祖先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的颜料来装饰石洞。自文明曙光初临大地,艺术家的传人们就不断地磨练着对色彩的高度敏感性。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表现出对色彩理性研究的执著意愿,而真正建立科学的理性体系则始自300多年前的牛顿,从此色彩科学沿着各自的方向,分别创造着艺术和科学的文明。

自19世纪以来,色彩调和理论主要有歇茹尔色彩调和理论、孟塞尔色彩调和理论、奥斯特瓦色彩调和理论与孟・斯宾瑟色彩调和理论等。色彩调和理论由最初的感性定性化描述逐渐向理性定量化描述发展。植物的色彩随生长不断变化,营造植物景观更多地根据植物色彩的色系,去测定一种植物的花的色相、明度、彩度,然后再加以利用,这样是难以达到目的的,不能保证设计与其初衷一致,因为植物一直在生长变化。因此,植物景观设计借鉴以定性化研究为主、在植物景观色彩设计上参考歇茹尔色彩调和理论,以创造色彩更为和谐悦目的景观。

歇茹尔(1786-1889)是研究色彩调和理论第一人。他的调和理论――歇茹尔色彩调和理论是以歇茹尔色环为基础的。在他的色环上有物体色三原色,即一次色;在相邻的一次色的正中间分别是该两色等量混合所得的二次色;在相邻的一次色与二次色的正中又是该两色等量混合所得的三次色,故共有12个色相。色料的一次色,如品红、黄、青;色料的二次色,如橙、绿、紫;三次色,如深红橙、黄绿、青绿、紫与红紫。在歇茹尔环中,直径两端所指色彩互为对比色即补色,如绿和品红,青与橙,黄与紫。通常,园林中常用天竺葵、半边莲、蒲包花代表三原色品红、青、黄。

4 色彩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有人说植物色彩的美是天然的,是不需要运用设计原理的,而我们所运用的设计原则是前人通过对自然界色彩美的长期观察而得出的正确结论,现在将这种总结反作用于自然植物,只会使这种美更完善。而且园林植物的色彩是园林景观色彩构成的主干,植物四季多变的色彩,色彩丰富而艳丽的花卉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达到美妙的境界。

4.1基本色原则

园林中的植物景观最基本的颜色就是绿色,它是植物的象征。所以在园林中不要随便干扰绿色这个基调,而且从绿色之中也能发现许多美的所在。如:季节显现出早春的嫩绿、盛夏的浓绿和初秋的黄绿,冬季留下松柏的墨绿;种类之间绿色的差异显示出单色调的谐调,柳树的淡绿,冬青、女贞的亮绿,沙枣的灰绿,大叶黄杨的油绿,竹林的青绿,桦木的黄绿,绿色世界的谐调之美描绘不尽;质地之间绿色的表现,有细密如毯的草坪,有皱皱漪涟的柳林,有粗犷斑驳的大叶广玉兰、泡桐之类,有暗绿团块堆叠的桧柏,各有不同的质地感。绿色尽染大地,也是植物景观中最稳定、最基本、最安祥平静、最富于变化、也最有隽永的诗意。所以无论色彩多么丰富,绿色应该是园林植物景观中的主角。

4.2其他色彩应用原则

绿色之外的各种色彩的植物只能点缀在必要的地方,点缀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成片涂抹。用一种花卉成片栽植,好处是花期一致、色彩统一、生态要求相同、便于管理、效果强烈、操作简单,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布置手法。不过有时会感到单调,如花期一过全部需要更换或只留下叶色时毫无装饰效果。

(2)利用对比。花坛内的植物色彩与色彩对比的选择。如红与绿、黄与蓝紫等。对色彩所谓“邻补色”也有一定的对比效果。对比的目的是用一种颜色烘托另一种颜色,使它更为突出。如芍药在花坛中正因为红色系列的花有绿叶相衬,对比之下才显出红花之美,红砖墙前面种宿根飞燕草,碧蓝的花即十分突出。

(3)主次谐调。一个植物景观设计者要先决定“主色调”,即它的主题,然后配上与主色近似的色调为配角,使整个景观色彩调和,符合人们的审美。例如,以黄色为主色调,再用乳黄、橙黄的深浅花色、叶色搭配,效果一定十分谐调。夏秋之间金光菊(正黄)盛开时,四周配上金鸡菊、黄花蓍草、多花向日葵等,显得深浅之间的黄色系列一派谐调之感。但是选定的主色调如果是比较暗的蓝色或紫色,那里的阳光一定要充足,否则会过于沉闷或忧郁。如果是设在林间小路边上的花坛,务必要选明色为主调,如白花、柠檬黄色花等。

(4)以少胜多。这是艺术上一再提到的手法。需清楚指明的是,这个“少”是指面积要相对的小,数量要适当的少,两者均要按实际的情况加以考虑,还要“在必要的地方”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存在比例的问题,如太小容易被忽略。例如一片树林中有一座艺术家的青铜塑像,体形加基座不过5m高,青铜的暗色不易被发觉,位置也不显要,如设计者在雕像的四周留出一圈空地,便于游人瞻仰,然后在像的正面前方5m远的地方设一个直径5m的圆花坛,当中种上红色的天竺葵、百日草、一串红之类,游人远看稀树林的亮点处一个引人注目的红点,前去一看果然有景可赏。

4.3背景色

植物景观中任何一个景点或景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附近的景物都存在相互的关系,其中前景与背景的关系最重要。一般是利用背景突出前景。背景色对植物色彩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充为背景的可以大到天空、大海、森林、大草坪、水面等,小到一堵墙、一段栏杆、绿篱、挡土墙、一块顽石、一株灌木或乔木,互相衬托可以将前景更为突出。同时,还要考虑色彩空气透视的效果;园林景观中的一些垂直景物,如墙面、绿篱、栏杆等也会充当植物的背景。这时,要根据背景的色彩特性,来配置植物色彩。如当背景是暖色调时,如在砖红色的墙根或屋角布置时,作为前景的植物色彩应是冷色调的。反之,当背景是冷色调时,前景应为暖色调;绿色背景主要是利用观叶植物,选择枝叶紧密,叶色浓暗,终年长绿的树木为背景效果最好。前面可以放置一些明亮色(白、粉红、黄色)的花坛,或开红色花的灌木,总之补色或是邻补色为好。

4.4影响因素

(1)质地。植物的质地也会影响色彩,当物体表面光滑时,色彩会变得明亮,反之,粗糙的质地能使色彩变浅,小物体表面对光的散射能力要强于大表面,并且小物体的质地会表现得更暗,更浓厚,质感更强。

(2)比例。比例也影响色彩,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大小或花和果实能产生不同的色彩。光滑的叶子由于闪闪发亮,有变小的感觉;质地好的叶子会呈现深色浓密的感觉。

(3)修剪。通过修剪可以使植物叶子表面特征及外表发生很大改变。比如两处矮树篱,经过修剪的看上去颜色会较深、庄严肃穆;而未经修剪的矮树篱的颜色则较柔和、偏浅,是明亮的绿色。

(4)阴影。阴影会把色彩变得朦胧,由于云、乔木、灌木和建筑物的存在,这种现象在户外会经常发生,强化对蓝、绿、紫色的影响比红、黄、橙色的影响小,因为冷色在阳光下产生一种变远的视觉效果,尤其在阴影下,将会变得更远、深色或者淡色在黑暗处会暗,浅色在太阳光下会更弱。

(5)光线。叶色受光线的影响也很大,透光的叶是黄绿的,经光线直射着的叶是灰绿的,生于庇荫下的绿是浓绿的,而林中荫庇下的叶,则呈浓青绿色。有光泽的叶片,其绿色感觉较后者深,如茶花等与桂花原为同一色度级,但感觉前者较后者深。同样,在阳光下颜色是变化的。明暖的颜色是灿烂的,冷色却几乎消失。柔和的颜色常常在灿烂的阳光中被淡化。

(6)季相。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色彩也不断变化的。春天,植物抽出嫩绿的枝芽,整个大地都呈现一片嫩绿,使人感觉淡淡的、清清爽爽的。但色彩在夏天被加强了,嫩绿仍存在于一些植物中,但逐渐淡化向纯粹的绿色发展了,包括深绿色、暗绿色和亮绿色,总之比较浓重的绿是夏天的基调。到了秋天,暖色渐渐成为了支配色,因为很多植物的叶子开始变色,变成红绿色或黄绿色,在四季度最大。相对来说冬季比较缺乏色彩,以灰绿色为主。陆地生长的宿根花卉和草本花卉一般于春、夏开花,色彩多艳丽缤纷,易于形成园林景观中大面积的色块,但由于季节性太强,运用时我们需要慎重考虑。

5 植物景观设计中常见色彩设计主题

本节依据常用的园林植物的主要色系,分为6种最常见的主题来介绍植物景观设计的色彩运用。

5.1白色主题

所谓白色植物,此处主要是指其观赏特性由白色或近乎白色的植物器官来体现。许多植物的花、果、叶、干为白色或近乎白色,观赏价值很高。白色是色彩王国中的中立者,歇茹尔色彩调和理论中认为,当两组色不调和时,在其间插入白色、黑色或灰色一般均可获得调和,由于自然界真正的黑色和灰色的植物是没有的,因此一般利用白色系植物来协调植物景观色彩。白色亦属冷色调。在鲜花丛中点缀,只能点缀数朵白色,花境显得清新而富有生气,平衡并不受影响。在设计宁静的环境时,要注意在完全光照下,白花由于自身的光亮而会令人迷离。在荫蔽处白色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它使阴暗的花境变得明亮起来,其作用妙不可言。在庭园设计中,用白色布置晚间活动场所或作路边引导配置以预告路界。

5.2绿色主题

在色彩应用在植物景观设计时,我们首先想到的绿色。一切色相均有暖色和冷色之分,而色相中的绿色,在温度感觉上居于暖色和冷色之间,温度感适中,并且绿色是园林景观中的主要色相。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色相同绿色的组合,营造不同的冷暖效果。如在隐蔽地区使用柠檬绿和黄绿色,可为幽暗的空间增添更多光彩,削弱黑暗给人的压抑感。不管任何季节,植物都不会缺乏绿色,在植物色彩中它是绝对的主角。虽然由于季节和光线的原因,植物的绿色也会有深浅、明暗、浓淡的变化,但这些绿色也只是存在着一些明度和色相上的微差,当作为一个整体而出现时,是一种因为微差的存在而产生的调和效果。所以布置植物材料尤其是大面积时,要以绿色为基调。当我们布置花坛时,绿色的叶由于明度较低而会作为“底”出现,彩度和明度较高的花朵作为“图”而跳了出来,这时,绿色的基调效果会有所减弱。

5.3黄橙色主题

既有冷色调又有暖色调的黄色,其范围从酸性黄色至金色。与其它颜色一样,在黄调范围两端的颜色难以搭配。黄色和橙色的柑桔属植物和地中海植物搭配种植,使花境显得热烈而欢快。用蓝色调的棚架作背景或在花丛中放置数盆浓亮蓝色的花,可达到意想不到的观赏效果。全黄花境的设计比较容易,因为一年中开黄花的植物很多,加之还有很多黄色叶的植物。但是与大多数的颜色一样,黄色也有不足之处,在完全光照下,全黄花境色彩太浓,给人以超重的感觉。可以用深蓝紫色花和鲜红色花及浓绿色叶和淡灰蓝色叶作补色,使色彩协调,给人清晰自然的感觉,或用红色、橙色和青铜色作补色,给人以热情和温暖。

5.4红色主题

红色是花园所有色彩中最具支配性的颜色,常以单色的形式出现。例如,应用于格架之上由红色藤本月季形成的花瀑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并成为一处控制性主景,同样生动的色彩用于宅园可以使整个植物景观变得更加生动。人们常把红色与强烈的感情、火热的激情、爱和愤怒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安闲恬静的休息区,不宜全用红色。亮净红色与浓绿色搭配仿佛使人置身于热带雨林之中,在北半球,冬季的红色浆果、白色的花和亮泽的绿叶组合带给人节日的喜庆。红色类与其他冷色调如深蓝、紫色、银色、白色或淡柠檬黄色的搭配表现出十分传统的色彩。相反,暖色调的橙红色与纯蓝色、金黄色、净橙色、白色和灰绿色搭配产生新鲜、充满活力的现代设计效果。在深紫色叶和深紫色花的陪衬下,配置各种深浅不同的红色效果都是令人满意的。

5.5紫色主题

紫色的范围从几乎黑色过渡到深紫酱色然后渐渐至淡紫红色和淡紫色。有暖色调的紫红色和冷色调的蓝紫色。这些不同的颜色容易调和,与绿紫色或青铜色叶搭配更是恰到好处。深紫色花和深紫色叶与其它浓艳的颜色如鲜红色、深红色和深蓝色组合产生郁闷和激昂的动感情绪,极富戏剧性,在光斑下效果尤为显著。如果再增加银色和少量米黄色或白色,可以让色彩明亮起来,显得轻松、浪漫。用各种黑紫色花如郁金香、鸢尾和大丽花与白色、银色、亮灰绿色的花和叶配置,给观赏者以惊奇感。深亮紫色与净橙色花,柠檬黄和金黄色对比鲜明。淡紫色与银叶和灰叶植物配置产生安闲恬静感,如再点缀些色更浓的紫红色,则显得生机勃勃。

5.6蓝色主题

在世界庭园植物中,纯蓝色极为少见。而带紫色的比纯铁蓝色或天蓝色更为多见。蓝色和红色或白色一样是极为醒目的颜色。种植柔和的紫蓝色和烟灰色植物,使人想起那被蒙上薄雾的远山。如果在远离房屋处使用这些颜色,可以产生使空间增大、庭园扩展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仲夏炎热之际,沐浴在清爽的蓝色花影之内的沿边花坛让人感觉宁静和从容,飘逸的蓝色使人联想起安宁的隐蔽所、宁静的水面和温和的光影。蓝色给人安静深邃的感觉。最好不要将蓝色的花卉单独的成片栽植,与其他色彩相比:蓝色更加需要与其他色调进行搭配。

6 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中色彩的设计应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既受到来自客观的自然因素的限制,又有来自于主观的影响。想要总结其一般规律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但不管限制的因素有多大,色彩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整体色彩统一协调,实现视觉上的美感。本文通过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色彩应用来分析如何在现代植物景观中更有效地营造美的、符合大众心理的植物景观艺术,旨在能够为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园林植物景观之美。

参考文献:

[1] 陈英瑾,赵仲贵.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2~111.

[2] 林伟,刘晓宏.色彩构成及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段渊古.色彩在园林中的应用[J].当代建筑,1999(5):45.

[4] 刘灿,张启翔.色彩调和理论与植物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2005(2):58~59.

[5] 珍尼・亨迪.陈少风译.庭院调色板――景观植物色彩搭配[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种植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环境建设;绿化设计;植物造景

前言

我国拥有悠久的园林建筑历史,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盛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设计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现代园林设计、绿化设计工作不仅能够大大改善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环境,更是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园林设计与绿化设计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植物造景,植物造景具有促进自然环境保护和提升我们生活、工作、娱乐环境品质两方面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植物造景的总体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植物造景的作用分析

首先,从环境保护方面的来说,植物造景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当前虽然我们在许多景观设计当中看到了诸如玻璃、石材、金属以及其他人造材料,这些材料也能够在某些方面实现很好的造景效果,但是这些材料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周围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带来沉重的压力甚至污染。而植物造景不仅能够为我们营造出舒适、美观的景观环境,同时还能够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实现生态有序保护,例如能够有效缓解水土流失、泥石流以及其他方面的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强度,同时也能够大大减少人工创造对自然的认为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还能够通过有效运用植物造景来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意识提升。

其次,在审美感受方面,植物造景也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植物能够通过自身的时令性特点很好的表现季节交替。第二,植物外观千姿百态,将不同外观特点的植物种植在一起能够实现良好的空间营造作用。第三,不论是对大型植物的单独种植还是小型植物的成片安放,都能够实现观赏景点的有效创造。第四,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仅南北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及特性也各有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有效运用具有极强地域性特点的植物来充分展现景观的地方特色,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

二、植物造景的具体方法研究

植物造景不仅仅是将植物放置在空间环境中那么简单,在植物放置过程中还要进行一系列植物生物特性研究、手法运用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具体来说,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研究力度。

(一)加强植物自身特性研究及应用

植物不同于无生命的建筑材料,想要实现植物的正常健康生长需要土壤、养料、气候等多方面的条件,而想要让植物能够有效运用于造景工程当中,就更加需要从生态学、植物特性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要正确分析哪些植物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落叶植物、哪些喜欢酸性环境、哪些喜欢碱性环境,哪些喜阴、哪些喜阳,这样才能够从设计宗旨和植物特性两方面出发更好的达成将植物应用于造景工程当中的目的,更好的发挥植物与环境的自身优势,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点的就是,植物造景往往不是只应用单一物种,多物种混合种植在植物造景当中也非常常见,因此物种与物种之间的习性差别以及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对彼此产生的影响也都要充分考虑和加强研究,这样才能在确保植物都健康生长的同时凸显植物造景的使用功能与审美价值。

(二)加强植物文化研究

中国是一个喜欢讲求文化寓意的国家,而且尤其喜欢运用动物或者植物来表达某种良好的祝愿、体现一些积极的寓意。运用植物造景表达美好寓意、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许多古代文人就喜欢用竹子来装点自家的庭院,竹子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高节、谦逊等寓意,更有千古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我们现在在运用植物进行造景设计也应该重视这种文化寓意的表现,具有文化寓意的大型植物不仅有竹,还有松树、梅树,在花草类当中也有寓意高洁的兰花、寓意富贵的牡丹等,加强对植物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寓意的研究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植物造景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能够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表现出设计师的文化底蕴,也能够带给游人更加愉悦观赏感受。

(三)加强对植物自身色彩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种类数不胜数,植物的色彩也繁多而缤纷,运用植物进行造景不能够像使用其他材料造景那样自由的进行色彩喷涂,因为给植物进行填色往往会给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而且人工色素怎么都比不上植物自然的色彩来得更加美丽动人。所以运用植物造型也必须加强对植物自身色彩的研究和配比。最为常见的就是在常绿灌木中进行拥有鲜艳色彩的花卉种植,所谓万绿从中一点红,赏心悦目、抓人眼球。此外运用相同色系但深浅不同的植物进行画面设计,还能够获得如水墨画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审美效果。

(四)巧妙运用植物季节性特点进行造景

除了一些常绿性植物之外,绝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季节性特点,在不同季节所表现出来的外观和颜色都非常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将其巧妙运用甚至可以收获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效果。例如将花期、果期不同的植物栽种在一起,可以让人们在不同时节都欣赏到果叶相连的美丽景象,而将花期不同的花卉放在一起,可以获得时时花不同、月月花相连的审美感受。总之将不同生长特点及形态色彩特点的植物交错设计在一起,能够春天绿意盎然、夏天繁花似锦、秋天果实累累、冬天枝干遒劲,让同一空间呈现出更为多彩的美丽画面。

结束语

植物造景古已有之,植物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愉悦的审美享受,更是能够在生态环境及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方面做出自己巨大的贡献,但是植物造景相对于运用其他材料进行造景来说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与自身特点,因此想要充分实现植物造景的预期效果就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与分析研究力度,相信拥有悠久园林植物造景历史的我国,能够在未来的植物造景设计中取得更为注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5] 周敬.景观艺术设计[J].景观设计论坛.2012.8.

种植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风水学;绿化设计;居住区

中图分类号:TU98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经历了所谓的“人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三P危机”,同时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巨大进步,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到“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等,整个学术思潮,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转折,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当代园林思潮野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规划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及实践由以往注重当体艺术处理,注重形式美,逐渐趋向于注重群体和整体环境的处理,包括生态及自然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注重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注重园林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号机制、历史文脉等等。

在这种学术思潮的影响下,不少西方学者把目光重又投向中国的风水文化,“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

1、风水学概述

风水术源远流长,历代沿革,因此有不少名称,除风水外,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

由于风水学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因而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即整体思维,讲究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风水学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微地形对小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就极为风水所重,并概括成有利的选址模式,比喻为“穴”,如针灸中人体上的穴位,一般是三面或四面山峦环绕,地势北高南低,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这种“穴”的典型模式,被认为是“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实际阐明了微地形、小气候、生态和自然景观的辩证依从关系。

2、现代绿化设计原则

现代绿化设计不再强调大量植物品种的堆积,也不再局限于植物个体美,如形体、姿态、花果、色彩的展示,而是追求所形成的空间尺度,反映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效果,这与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几乎如出一辙。

2.1 自然性原则:绿化设计首先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按照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进行配置。

2.2 地域性原则:绿化设计应与地形、水系相结合,应做到“适地适树”。

2.3 多样性原则:应充分体现当地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2.4 指示性原则:应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营造适宜的场地特征,具有自然条件指示作用的植物群落类型,避免反自然、反地域、反气候、反季节的绿化设计手法。

2.5 时间性原则:应充分利用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注重植物景观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效果。

2.6 经济性原则:强调植物群落的自然适宜性,力求实现植物景观在养护管理上的经济性和简便性,水分和肥力消耗过高,人工性过强的绿化设计手法。

3、居住区绿化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风水学”问题

3.1、现代居住区绿化植物的功能性选择

风水学及现代科学均证明,植物是有“血型”、有感情、有语言、有阴阳属性、有灵性

的。在居住区内以植物景观布场,不仅可以改善调节小气候,还可化解一些不利的风水问题,

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西方人把绿地称为“城市肺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

气),但从风水学角度视之,植物及绿地的功能远非于此――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人之

间存在着一种生物场。

3.2 慎重确定居住区绿地的树木形态和种植位置

风水学认为:“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以藏风聚气为佳。林木利于藏风,水面利于揽气,这就要求现代居住区应“林不断,水不死”,以形成良好的风水环境。绿地及植物虽可“藏风聚气”,但栽植不当亦可致煞,产生阴气煞和形煞――林荫致阴,枝干生形。宅旁绿地的树木形态和种植位置,密切关系着宅居吉凶,在绿化设上应趋吉避凶,有所宜忌:

(1)忌大树立于门、窗前和庭院中心。树荫属阴,不利于通风采光;庭心是太极的“天心”,是穴位,崇阳的,长期阴压易成阴压之地,多避忌。

(2)忌在小的建筑景观旁配置大树。《阴阳十说》提到的“屋到大树下,灾病常到家”即为此意,从科学角度来看,此举易引发雷火。

(3)忌在门、窗等视野常见处配置意象不吉形态的树木:如痈肿怪树,朽苦空心树,藤缠“缢颈树”,歪头倾斜树。

(4)忌行道树、绿篱的走向冲向房宅,可对房宅造成煞气冲向的信息引导,不利于居住生活。

(5)树与人、宅信息同步,共兴衰,树茂则宅兴,树枯则宅衰。对树种植的方位也很重视,认为应:“东桃杨,西栀榆,南梅枣,北杏李”。民谚也有:“宅前不种桑,宅后不种槐”。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云:“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台前”。

宅旁树木的风水谚语有:宅后有榆,百鬼迁移。门对垂杨,披头悬梁。树木弯抱,清闲福到。门对林中,灾病多凶。大树古怪,气痛名败。树弯驼背,丁财具退。枯树当门,火灾死人。树头向外,必遭人害。门前死树,失财倒路。

3.3 绿化设计宜合民俗文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对许多绿化植物累积了不少感官上的美丑善恶的习惯印象。这种非生物学的“善恶”,是一种习俗文化的认定。

(1)松:被认为是吉祥树种,“百木之长”。《幼学故事丛林》云:“竹称君子,松号大夫”,“岁寒三友,松柏同春,松菊延年”。

(2)柏“柏,阴木也”。民间习俗喜用柏木“辟邪”。阴宅陵墓多植柏。也有长寿之意。

(3)桂:喜素厌腻,适于生长在无油腻的书院、寺庙中,家中、宅庭慎重配置,音谐“贵”,有荣华富贵之意。

(4)椿:被视为长寿之木,属吉祥。《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因椿树长寿,习惯誉为父亲,椿喻父,萱指母。

(5)槐:民谚有:“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被认为是“灵星之精”,有公断诉讼之能。《花镜》云:“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另外,槐亦可药用,槐之嫩芽可补脑,促长黑发。

(6)梧桐:能招吉祥树种。

3.4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1)在居住区绿地中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孤植树,宜成片布置,或以乔、灌、花、草的复合结构出现。

(2)绿化设计应保持左右拟均衡状态,忌讳绝不均衡或绝对对称式布置。

(3)对一些不吉利的地段(地段破碎,道路折曲等),绿化配置形式宜采用自然形式,平面布局宜采用太极曲线的形式,忌行列式栽植。对于极特殊地段,也可用地被植物(如绿篱等多年生植物)布置成太极图案宜达到化煞的目的。

(4)植物配置应疏密得当,忌讳过度空旷、一览无余,更忌讳过度密植而使其密不透风。

(5)居住区的主要道路两侧应有足够宽的绿化带,有适宜的行道树,忌裸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