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0:49:09

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双一流”;中医专业;研究生教育

一、引言

中医在医学体系中占重要位置,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优势进一步凸显,专业研究生教育不仅关系到中医医疗水平的提升,更关乎中医历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如何培养出素质过硬、能力超群且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及高尚情操的中医人才成为相关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双一流”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及培养成效提出严格的要求,中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与医疗事业发展和医疗水平提升相关,以上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需要对中医研究生教育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二、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优化

(一)教学方法。在探讨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优化时,最主要的着手点放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将被动教育变为主动学习,改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创新应从研究生成长、成才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促使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目前较先进的中医研究生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等[1]。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在讲解某一具体的中医知识时,引入与之相关的真实临床案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收集资料、观看相关课件进行预习。以组为单位共享预习资源并研究、探讨项目执行方案,最终进行展示并由导师总结评价。(二)管理方式。高校中医研究生管理方式分为集约式管理和松散式管理。例如,松散式管理以学院及导师为管理主体,配合中医研究生管理有关政策和规范。松散式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分工明确,但传统管理理念认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应由相关学院负责,这使其在管理上存在空档,学生管理主动性及管理成效不足。在提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优化建议对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例如,执行分级管理制度,学校、院系与学科三个管理级别相互配合,共同负责研究生管理。执行分层指导制度,学校、院系、学科及导师四个层级共同指导。其中,导师作为指导学生的核心主体,由学科进行辅助,院系和学校予以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以上管理方式对中医研究生管理主体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使研究生管理更加全面、规范,进而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三)教材选择。中医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存在教材内容创新性不足、教材版本更换频繁、教材编辑出版主动性不高、缺少针对性教材甚至没有教材等现象。然而教材作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论参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较高,在教学模式优化中也应被高度重视。例如,以学科为主体,针对本校中医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教材的自主编写、选择。依照中医课程特点及医疗行业发展状态,针对性选择教材内容,并尝试编写教辅资料、教师用书、习题集等。注意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各高校中医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学术研究报告及其他资料文献,跨学校进行中医人才培养。同时,学校及学院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开展教材编写、创新工作,并通过教材质量评估机制,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努力形成具备区域特色、学校特点的中医研究生教育校本教材,将中医研究生教材创新作为高校长期执行的项目,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可靠的理论支撑。

三、中医研究生教育重心调整

(一)科研能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研究生教育重心有必要进一步向科研能力的培养偏移,促进教育成果转化,实现教育价值反馈。我们认为如下中医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可供参考:首先,加强学生心理建设。中医医学科研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需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微小的实验现象和数据,且能够承受研究失败带来的打击,坚持完成科研项目,并得到相应的成果。其次,加强学生思想作风建设。中医科研工作必须严谨、认真,坚决杜绝一切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徇私舞弊行为,通过对思想作风引导及对科研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为学生营造纯净、浓厚的科研氛围,公平、公正开展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工作。最后,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医科研活动为满足临床需求,学生既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及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还要能将自身所学充分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例如,为学生创造更多到医疗机构实践、参观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挖掘中医科研课题,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从需求出发开展科研活动。(二)德育教育。对中医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强调是为了满足当前医疗服务改革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要求。“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学能力提升与校园风气、文化建设同等重要,反映到中医研究生教育中,即为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中医研究生德育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关注研究生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成就能力的提升,强调诚实、奉献、无私是当代医者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中医文化给中医从业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开展健康知识讲读及义诊活动,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医疗帮助。活动结束后,以公开演讲、主题征文等方式让学生总结活动参与心得,将在公益活动中产生的感受感悟上升到思想认识层面,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践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中医研究生教育保障完善

(一)教育评价。中医研究生教育评价多以提交毕业论文的方式进行,缺少过程性考核及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的优秀毕业论文数量非常有限,这导致研究生教育评价过于片面,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敦促、刺激作用。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对中医研究生教育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以突出过程性评价、丰富评价方式、扩充评价内容为主要切入点[2]。例如,将学生在校期间中医科研项目参与情况、学术竞赛获奖情况、取得科研奖项及奖学金情况、在校科研情况等纳入到评价内容当中,综合评估学生个人能力,并以此敦促其积极参与专业科研活动、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二)激励方式。研究生激励机制与教学评价发挥类似的人才培养作用,通过各类奖项、奖金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索中医新课题、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的积极性。激励方式的选择应与教育评价相适应。例如,在奖助学金评定时,除考虑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品德素养外,还应结合学生创新成果、实践成果的获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奖助学金的方式,为研究生的探究、创新等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引发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使其积极参与中医学科项目实践及科研探索活动,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提升,进而提高中医研究生教育成效。

五、结论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中医研究生教育可从教学模式优化、教育重心调整、教育保障完善等方面出发。对中医研究生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及教材选择进行创新,突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对教育评价及学生激励方式进行改革,构建完善的中医研究生人才培养系统,提高中医研究生教育质量及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史梦琦.中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2):34-35+56.

中医教育范文篇2

常见如年龄、日期、住址、剂数、用量、用法等缺项,医生不签名或不盖章,一旦发生差错,难以追寻病人。

2字迹潦草难辨认

这类处方审方时不知所云,常得揣测猜想。如红芚(应作藤)与红花、桔梗与桂枝、蒌皮与姜皮、杏仁与枣仁、牛膝与牛子、三棱与法夏、扁豆花与扁豆衣等等,书写潦草根本分不清,处方量10g常与12g,1g,6g等相混淆。有的人字写得像小学二三年级学生的模样,竟然也龙飞凤舞“狂草”起来,令人“叹为观止﹗”

3杜撰药名滥造字

如将牛膝写成“牛夕、牛七、牛歹、牛汐、牛、牛”;豨莶草写作“希硷、希见、希苋”;蚤休写成“骚休”;秦艽写作“秦仇”;萆薢写成“草芥”;地肤子写成“地附子”等等,真不知究竟要什么药。

4并开药名意难猜

如藿连根各10g,酸柏仁各10g,川断续各10g,葶苏子各10g,银翘各10g,桃红各10g等等。开处方想当然。如果将方剂名称银翘散、桃红四物汤等来作为银花与连翘、桃仁与红花的所谓缩写会意是绝对不允许的。更何况桃红两字在书写潦草时与桃仁无明显差异,配方人员就是按桃仁付也在情理之中。

5不辨药性用法乱

如将薄荷的用量为一角(错将薄荷当荷叶);砂仁、蔻仁不注“后下”,反将龙骨、石膏、黄连、炙升麻注明“后下”;将海螵蛸15g注上“包煎”,阿胶珠烊冲等等。

6不知别名重复开

如将海螵蛸与乌贼骨同开;黄花地丁、蒲公英开在一起。与这些医师讲明开重了味,却仍然不知黄花地丁与蒲公英为一物。

7使用毒药无法度

如:某医师予食道癌病人用蟾酥6g入汤剂。蟾酥一般入丸、散用,常用量为15~30mg,该处方用量高出200倍,高出一日极量的40倍,若服下则病人有性命之虞。当发现问题查问处方医师时,连在旁的一位副主任医师也答不出该药的常用量,最后改成干蟾皮6g了事。

8不懂炮制错用药

一些医师自己开出的处方药名,却不知道要哪一种炮制品。如处方单写白芍,你问他要生白芍还是要清炒、麸炒或酒炒白芍,他一脸茫然,无法作答。对此,一位主任医师认为付生白芍。而按照《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处方应付”为“清炒白芍”。

以上仅是平时常易遇到的几种例子,都是发现问题与处方医师及时交涉才弄明白这些处方的原意。在信息时代,虽然电脑处方已很普遍,但电脑还不能完全替代人脑,手写处方在一个阶段或一定范围还会存在。处方既然是写给药房配取药物的凭证,总得要让人家看得懂。对于潦草而不规范的处方,如配方人员稍有疏忽大意,误配误用,轻则不能对证下药,治不了病;重则置人于死地,引发医疗纠纷。

不规范处方也凸显出职业道德教育及某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夫医者,应德诚技精,“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古人孙思邈这段对医者临诊处方遣药的论述,仍不失为当代医师的行为准则。

中医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经验学科,无论悬壶济世的走方郎中还是在药店坐诊的坐堂郎中,中医药学教育一直以临床实践中师徒相授的形式流传下来,这在中医药学的传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医药不分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医院校的建立,改变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医中药专业分设后,随着学科分类倾向西化且越来越细,各行其道,中医药不分家的历史被彻底改变,重医轻药现象客观存在。笔者建议,在现阶段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应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设置《中药炮制学》《中药饮片学》这类相关课程(据了解,河南中医学院率先在中医各专业的学科开设了《临床中药炮制学》选修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每年的任选课学生济济一堂,要求增加课时和实验课,希望能正式开设成必修课。据说目前已从原来的40课时增加到70个课时),使学生熟悉中药饮片加工及炮制的作用,掌握中药性能。在临床见习或实习阶段,带教老师也应认真指导,严格把关。

中药异名同物、同名异物的情况是历史形成、长期存在的,为了避免错用误用,应严格执行现行版《中国药典》(Ⅰ部)标准,使用法定名称;《中国药典》没有收载的,可执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录名称。同时建议中医各专业的学生到医院药剂科实习一段时间(不少于2个月),接触药材饮片,学习中药调配知识,了解临床各科处方遣药情况,熟悉《中国药典》《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掌握“处方应付”规则。这样,可使医药之间加强联系,增进互补,共同提高。

中医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通识教育;入学教育;中医药院校;新媒体

目前,国内对入学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综合类大学。相比而言,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群体的学业压力相对更繁重,入学时的公共教育课程相对更少。同时,由于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周期更长,学生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到稳固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在中医药大学生入学时,及时对其进行立体前导式的入学教育,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其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兴趣爱好也相差较大,所以,入学教育的课程要有足够的广度,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新事物,转变思维方式,形成更成熟的价值观和更理智的择业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学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都强调对综合性知识的掌握,重视跨学科学习,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运用通识教育理念进行入学教育很有必要,中医药大学亦是如此。该课题以新媒体平台实践为切入点,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实践方法,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1当前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现状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入学后的学习适应、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根据具体某医学专业的特点,针对所需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开展的入学教育研究体系;为使中医药大学新生树立专业思想,对开设中医文化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新生适应性的调研结果与分析;基于专业导读理念,对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究。但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研究,相对较少。

2当前入学教育方式的现状分析及实践经验借鉴

根据传统新生入学教育实践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形式陈旧;学生主导性差;大班教学导致的新生参与度和互动性差;来自学校多个部门开设的为新生介绍校园学习生活等相关情况的讲座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比较枯燥;辅导员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少,谈话内容上代沟明显;在校内缺少符合当代“95后”“00后”的大学新生鲜明特征的针对性教育。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效果差及自身素质的发展缺乏。该课题旨在探索更新颖、活泼、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征的入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3通识教育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应用

3.1引入中医药特色文化

中医药大学是以培养中医药人才为特色的医科类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是与中医、中药相关的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入中医药文化特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想,更容易使新生受中医思想的感染与熏陶,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我们探索了以下几种引入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方式方法。

3.1.1迎新晚会上表演中医药文化相关特色节目开设

一些太极剑展示、太极拳“舞动青春”表演、“(中草药改编版)走秀”、(拔罐艾灸插入版)话剧展示、(中医药改编版)歌曲,借助微信留言展板开展互动抽奖,猜字谜、中药名、中医名家等活动,让新生们在入学初期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3.1.2组织入学新生参观学校内中医药文化景点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内有仲景广场、河南中药植物园、中医古籍馆、仲景馆、中药馆、校史馆、百药苑、百方苑、百穴苑、中医源、医药工程类专业实训园、药香苑、医德馆、中医药文化展厅等大小十多处中医药相关景点,新生们初入大学,对新学校的了解较少,以参观校园内中医药文化景点的方式,既可以增添趣味性,又可以使学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增强其专业素养。此外,可借助学校内“杏林之声”广播站这一平台,开设为期两周的介绍校园内中医药文化景点的起源、寓意和具体位置的专题栏目,使入学新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氛围。

3.1.3设置中医药相关网络公开课

中医药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外,可以依自己的兴趣,选择更精细分类的其他中医药课程;而学校内非医学专业的新生可以为了解中医药文化,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可以借助“中国慕课MOOC”“超星泛雅”“智慧树”等公开课平台,也可开设学校专用的APP,并利用学校的录播教室开设可直播、可回放、可评论的课程。

3.1.4开设与中医药文化特色相关的竞技式比赛

开设不同难度、不同等级、不同比赛组(学生类、老师类)的中医药常识类比赛,相关题库在全校知识共享的新媒体平台上呈现,在学校内每年度定期开设此类比赛,供全校师生参与。这种方式可以每年掀起中医药文化热,可为入学新生深入钻研中医药文化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3.2利用新媒体平台

3.2.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线上征文比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此大背景下,可每年举办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线上征文比赛。在中医院校,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扩展到多种传统文化的线上传播,有利于让新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升华学生的中医思想。“中医兴衰谈”话题签到:“历史使人明智”,认识中医的发展历程有利于越来越多的同学更快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微信、微博、QQ都有话题讨论、签到的功能,用这些方式,可以促使入学新生阅读中医药经典著作,加深他们对中医药的理解,甚至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升华到学术地步,使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更上一步台阶。健康青年摄影展:入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与之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身边的学长学姐,潜移默化的感召力会影响到新生今后的选择。开设健康青年摄影展,宣扬身边的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优秀事例,可以第一时间影响入学新生的众多选择,在正能量的指引下,可以更快地提升入学新生的综合素质。净化虚拟社交,健康上网:入学新生走进大学、初入社会,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网络信息更是鱼龙混杂,入学新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辨识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虚拟社交的不健康信息的迷惑,因此,开设“净化虚拟社交,健康上网”的素质教育视频培训很有必要,举出大学生可能遇到的网络社交蛊惑人心的事例,提供可供参考的处理办法,给大学生提供新媒体交流互动的平台,建立更清朗的网络环境。

3.2.2文化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哲学直播读书会:在新生入学前,通过直播读书会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哲学思想的学习,而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古代的哲学思想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直播读书会可以为学生入学后学习中医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读书分享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灵魂的交融与碰撞会激发创新的灵感,同学之间面对面的读书心得分享交流,有利于深掘文章的主旨思想,升华文章的菁华。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读书分享会能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3.2.3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运动打卡:“未病先防”是中医养生的重点,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是养护正气的很重要的方式。借助QQ等平台的功能,推行运动打卡的“全民运动”活动,既能提升身体素质,也能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促进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聊天室:自愿招募心理健康阳光、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学生志愿者,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聊天室内预约时间,志愿者们在约好的时间内和他们进行匿名交谈,主要目的是开导遇到烦心事的入学新生。新生处在一种放松匿名的网络环境中,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心事,可减少面对面交流的胆怯,增强对隐私问题的保密,可减少新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心理辅导站线下预约:相比聊天室,心理辅导站线下预约是为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开设的线下指导解惑的平台,指导团队是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完备的心理咨询服务。

3.2.4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留言:借助网络平台,一对一针对学生职业方向的问题答疑解惑。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入学新生的性格特点与擅长领域,使学生明确目标和方向。除一对一留言以外,还可以开设各种兴趣(网络)社区,学生之间可以彼此分享心得,结识好友。

3.2.5人格教育

“杏林”健康人生观邀答:是以入学新生身边的榜样人物(如历届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自强之星”获得者、“科研达人”、“音乐才子”)为嘉宾,录制邀答视频,解答新生提问的关于人生定位与人格确立方面的问题,分享大学以来的经验、体会,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

4小结

通识教育视野下,该课题从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了解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充分利用目前新媒体传播信息迅速、分析数据高效、便于管理用户的特点,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让我们以新颖、活泼、有较强吸引力的模式开展入学教育,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德、智、体、心、能各种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康凯.对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理念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9-13.

[2]邹军.医药类高职大学生入学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袁寿根.寄宿制普通高中高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中医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医;马克思主义教育

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明的象征,是历史发展中人类思想与劳动的沉淀和积累。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社会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强调人权平等与民主自治等思想观念,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有指引作用。与此同时,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一,科学运用中医文化主张的“天人合一”与“唯物辩证”等观念,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是当前学术研究热点课题之一,同时创新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使命。

1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1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中国化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即将儒家文化主张的“诚信、谦卑、友爱”以及中医文化中主张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时还能科学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1.2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下,坚持与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原则。传统文化及传统中医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过程中,科学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智慧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积极作用。例如,传统中医文化中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所主张的实践认知世界、客观分析事物都有补充与完善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的原则

2.1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批判与继承相结合是指我国在学习与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应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的学习以及继承性的发展。如道家思想中强调的无为而治,这在我国中医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在学习与继承中医文化教育时可将“无为而治”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从实践出发”相结合发展,从而在改革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顺应我国当前时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

2.2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是指在科学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科学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所提倡的“三纲五常”等思想观念,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与基本国情进行改革性的发展与继承。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与时俱进发展的科学方针。

3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的途径

3.1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提倡与推广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提倡与推广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是指基于当前我国普及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基础上,针对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进行传播与学习。一方面,可在我国高校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组织开设向传统文化、传统中医文化学习思想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主义中,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主张的“仁义、友爱”等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教育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其进行唯物历史辩证学习与发扬等活动推广形式,如在传统中医学校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中,注重提倡传统文化思想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等思想理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科学理念。

3.2科学利用当前网络平台,建设传统文化与马克思

主义相融合的教育网络科学利用当前网络平台,建设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教育网络,是指科学利用视频直播、微博、QQ等工具,学习与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等知识文化。构建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还可通过在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公共课堂中,组建或创办供学习的服务型网络社区等,如网络视频讲座以及在线群组互动学习群等。在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理论的基础上,宣传与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同时针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典型文化,如中医文化,进行深入解读与学习,从而在构建我国高校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基础上,不断培养与树立其传统文化思维与审美观。

4结语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之一,只有不断坚持将其扎根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最终实现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贝贝,张景书.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

中医教育范文篇5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实施途径

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医药教学规律是人们在中医药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它既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性的一般规律,也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规律。一直以来,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包含着哪些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1]。

1在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

学贵有恒,实践第一。优秀人才成长的经历反复证明,人生事业的成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突然来临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我国历代凡有成就有作为的医学家,特别是那些大师级的名医名师,都首先是善于治学的中医药学的临床家和实践家,而后才是理论家。如医圣张仲景,就是在认真总结长期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著成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无数次的反复才能获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技艺性的经验医学,实践性极强。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和他人实践证明了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就提高得越快。坚持理论知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注意:①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医经典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源泉,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工具书,应作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教学的重点进行精讲,使学生掌握其精髓。②是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改革。应将内经定为基础理论提高课,建立以内经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群。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3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作为临床提高课,置于中医临床课之后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提升经典课程教学的实效性。③改革教学模式和流程。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偏离的现象。一方面中医药学术的完整性和实践性被“老三段”“三中心”的教学形式所割裂。“三段式”,即前期基础课(2年),中期临床课(2年),后期实习(1年)。这种模式忽视了中医的传统学术背景和教育的特色,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为主的中医药教学形式又使几千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承教育方式被淡化或遗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形式相互矛盾,这不仅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医学术思想,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具有中医的特点和专长。为解决目前中医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相互分割的状况,要树立“实践第一”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再进入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将过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临床课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采取边上理论知识课,边上临床实习课的“基础课—临床+实习课”两个阶段相互交叉滚动循环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克服理论课教学完成后,再到临床实习的一起算总账的做法,从而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临床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中医药学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还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长河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2]。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始终高扬着“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人文主义旗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做人、立人的教育。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中医药教育的传统特色。中医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而且是成“人”的教育。成才,就是通过教学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能,用于服务社会;成人,就是用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为人,塑造和完善自己。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底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21世纪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吸引,相互和谐发展成为历史趋势。大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史哲等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然而,中医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并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等的综合性教育,它们是从医者各项素质的基础,对于人的思想品质、医道医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高等中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相生。人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提升献身医学、救死扶伤、仁爱助人、廉洁勤俭、诚实宽容、严谨认真、乐学善思、自强不息、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等人文精神,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等等。通过加强人文教育,使受学生成为一个不仅能够探知求道、医术精良的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品德高尚、品格健全、品位优秀的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①要改革目前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增加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人文文化发扬其中;②建立与人文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教学,增强人文课程的感染力,使人文课程成疏导课、求知课、求能课;③加强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医、德、品、学、识兼优的教师,以其自身的教学和形象激励感染学生;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和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教风和学风,使校园文化成为绵延人文精神的载体。

3在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

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促进中医“三个面向”,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性人才。思维方法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及创新精神一方面体现在能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及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树立健康的个性,面对复杂的环境,能独立地吸纳人类科学文化领域内的各种合理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善于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具有终生学习的兴趣及技能,中医药的独特性更对此有突出的要求[3]。中医思维方法是人类思维活动在中医药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它对中医药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它也决定了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和基调。中医思维方法对于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对于指导预防、诊断、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只有真正掌握了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通中医,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提高和保证临床疗效。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通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忽视思维方法培养的倾向,毕业生普遍不会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诊病治病,出现人才断层,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常规性”和“创新性”两种:“常规性”思维方法是继承中医学术、正确诊病和治病的前提条件,是一名中医大夫的基本功。“常规性”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动态思维、逆向思维、顺势思维、综合思维方法等等;“创新性”思维是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创新性”思维对于继承和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创新性思维最基本的要素是猜想、联想、直觉、灵感、悟性等,这些思维活动能够激起思想的浪花,导致认识和实践的突破。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是中医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注重常规性思维方法培养与创新性思维方法培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做到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应从3个方面着手:①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②是加强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开设专门的中医思维方法课程,确定培养目标和要求。③是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启发式、导学式等教学方法,将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渗透到各有关课程之中,特别是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④培养学生了解掌握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刻苦勤奋、勇于钻研的治学态度,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激情。

4在教学模式上,应坚持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

从古今的实践看,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传统的师承教育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高术精的名医大师?而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尽管培养学生的数量极大增加,却鲜有培养出具有卓越成就的名医大师?从现代院校教育模式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对比看:建国以来,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逐步建立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求。院校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班级授课方式,其优势是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不足是师生互动少,不利于因材施教,理论与临床分段式教学,学生临床时间不足,实践能力提高较慢。在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模式,师承教育的特点是实行个体化、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可以直接学到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能提高较快。其不足是培养目标相对单一,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规模化、多方向、多规格地培养人才。从前述对比可以看出,院校制与师承制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都不能完全适应当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现代中医药教育与传统中医药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结合古代及现今各院校培养模式的优势特色,遵循中医教育规律和教学理论,吸取中医师承教育的精华[4]。只有以院校制汲取师承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当前中医药教学改革的实践看,院校制教学与师承制教学两者优势的结合点之一就是要在本科生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教学。导师制教学能够兼取两种教学方式之长,符合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更好地更快地提高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临床能力。实行导师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采用大班上课与小班上课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及跟师实践等方式,可以尝试从本科制的第三学年开始为每3~5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并一直负责跟踪到学生毕业。为促进导师制的规范和发展,应建立导师责任制和对导师的评价体系,规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定期考核等工作。

5在教学阶段上,应坚持职前学校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

在当代知识爆炸的信息化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大学只能学到10%的有用知识,其余90%的知识要通过在工作中不断补充来获得。当前知识更新周期的加速,加快了知识“老化”的程度。传统的一次性职前学校教育观念和模式已无法解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增长的知识需求的矛盾。教育终身化奠定了教育改革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5]。目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加速了医学知识的更新,新的医学理论、医学学科、医疗技术、医学方法不断涌现。作为经验医学的中医,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学派众多各有所长,大业晚成、周期较长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色。中医学知识的继承性固然重要,但广泛吸收移植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使中医学理论和知识得以升华,是中医现代化和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必然选择。综合情况表明,中医药人才仅靠青少年时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就能应付终生工作的需要是绝不可能的。中医药人才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接受再教育,随时掌握科技发展的动态,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充实完善自己,把知识更新作为职业的终身任务。根据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规律,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应由过去一个阶段扩大为两个阶段,既职前接受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职后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高阶段,从而把受教育时间扩充到职业和人生的始终。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搞好职前学校教育,为受教育者立岗立业打好基础,又要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对此,一是要认真搞好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为学生适应社会从事岗位奠定科学文化基础。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开启学习和创新之门的钥匙。三是要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医学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学习,接受新信息、新理论和新技术,为本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四是作为育人者的教师,也应当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当代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树立“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理念。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教学岗位的需求,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在当代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宏观背景下,正确认识、研究、把握和遵循以上“五个相结合”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搞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宏伟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华,梁忠,郑启玮.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4):4-6

[2]张浩,郭宏伟.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26-127

[3]胡鸿毅,徐竹林,顾璜.试论中医药创新教育的根基与实现途径[J].中医教育,2003,22(5):70-73

中医教育范文篇7

实现传统成人继续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的转变,建立符合成人教育规律特点的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面授辅导与网络答疑、利用多媒体资源学习与远程提交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远程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解决基层在职学员的工学矛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本项目的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传统的成人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本学历教育项目与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学习形式、成绩评定上,有着如下的不同。(1)教学资源的不同:不仅有教材,而且有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教学资源;(2)教学方式不同:保留了面授辅导,同时开展了网络辅导;(3)学习形式不同:不但可以通过面授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光盘及网络资源来学习,条件具备的可以通过网上交互式学习;(4)成绩评定不同:采取综合评分制(注重过程管理),每门课程学期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作业考核成绩占30%,集中学习考勤占1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60%。本课题目前已经在2012级、2013级“乡医”学员中实践探索,学员人数为1000人。

2研究的主要过程及成果

2.1全员培训,切实转变观念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与方法,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树立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最终树立全方位支持服务的教育理念,使学员们享受更好的服务,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有所值、学有所得,最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在2012年1月10日召开的本项目的实施工作会议上,对2012级“乡医”班12个教学点的教学管理人员,苏杰校长做了全员动员报告,重点要求大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为教育教学服务,要有改革的意识,服务的意识,使大家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而2012年及2013年连续两年,对各教学点开学典礼,学校均派专人参加,对各位学员进行全新教学模式的解读,并积极倡导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这种全员培训,切实转变了观念,为本学历教育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为积极落实辽宁省卫生厅关于《辽宁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专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项目实施方案(2011—2015)》的通知精神,确保本项目的有序推进,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专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项目”领导小组(辽中医校发[2012]109号),并且明确了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学历教育招生、教学组织、教学改革、支持服务及考试、评估等工作。健全的领导小组,将使本学历教育项目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2.3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应用培训

(1)每学期开学前对各教学点教学管理人员及导学教师积极进行远程教育平台的应用培训工作,以便使本次学历教育项目更加顺利地进行,保证学员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享受更好的服务。到目前为之,已经进行了三次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的应用培训,分别为:2012年3月2日—3日利用两天时间对12个教学点教学管理人员及导学教师进行了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应用培训。2012年7月15日对校本部生理学教研室、中药学教研室、中医诊断教研室的教师进行了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应用培训。2013年1月16日对校本部中医基础、解剖、西医诊断、方剂教研室相关教师及新设教学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远程教育平台(奥鹏教育平台)应用培训。(2)对各教学点学员的培训工作,由各教学点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各教学点的开学情况及自身特点,在新学期伊始对各位学员陆续进行了平台应用培训。

2.4教学资源制作

(1)网上教学资源的制作。此项学历教育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均聘请主讲教师事先制作成网上教学资源。此项工作从2011年12月12日开始启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已录制完成本学历教育项目所开设的所有十三门课程,并在陆续上传至奥鹏教育平台。课程分别为:《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十三门课程。(2)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的制作与网上教学资源的制作工作同步进行,也已制作完成本学历教育所开设的所有十三门课程。教学资源光盘内容包括视频课件、教学大纲、教学幻灯片、讲义、复习题等。

2.5师资安排及培训

本项目的课程教师选派均由相关学科教研室负责,课程教师由主讲教师、导学教师组成。主讲教师主要承担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主讲、平时作业及终结性考试试题的拟制工作。导学教师由学校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点推荐的学科专业教师组成,导学教师主要承担集中面授辅导、作业批改等教学工作。各教学点推荐的导学教师由学校统筹管理,实行“师资审核制度”,填写辽宁中医药大学《兼职授课教师登记表》。每门课程的导学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安排须统一参加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师资培训由相关学科教研室负责,要选派资深教师担任主讲,培训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程教材内容,使培训对象能够掌握该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及教学方法和辅导技巧。目前已经进行了三个批次的培训工作,分别为:2012年3月3日对《正常人体解剖学》12位导学教师进行了课程培训工作;2012年7月14日对《生理学》《中药学》22位导学教师进行了课程培训116工作;2013年1月15日对《西医诊断学》12位导学教师行了课程培训工作。

2.6教学运行管理

通过一年半的教学运行来看,各教学点都能够按照学校总的要求,教学组织严密、有序,教学秩序良好。在我们各教学点的鼎立支持及精心组织下,我们的主讲教师及导学教师均保质保量地圆满完成了授课任务,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1)教学点分布情况。本次学历教育项目,根据学员分布情况,共设立了13个教学点(2013年新增一个),教学点由学校统一管理,各教学点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组织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和考务工作。而各教学点设置专人进行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实行教学负责人和班主任二级管理制度,并且分工明确,严格履行工作职责。(2)课程的开设情况。目前我们开设的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中药学》《生理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三门课程学校派出授课教师进行面授,其余课程均有教学点经过组织培训的导学教师来承担。面授辅导以讲解重点、难点和答疑为主。(3)成绩的评定。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了五个统一,也就是“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在学员的成绩评定中,为了激励学员学习,调动学员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基层卫生人员,采取综合评分制。每门课程学期综合成绩满分为100分,由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作业考核成绩占30%,集中学习考勤占1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60%。平时作业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有条件的学员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来完成,二是没有条件的学员利用传统方式提交纸质作业来完成。学员根据自身条件可自行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来完成平时作业。①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平时作业考核(30分)。在线作业(10分)全部是由客观题组成;离线作业(20分)全部是由主观题组成,内容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②传统方式进行平时作业考核(30分)。学员须提交纸质作业。通过对本学历教育项目近一年半的实践探索表明,大部分学员都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并深刻认识到与传统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不同与优越性,据统计目前本学历教育项目学员中近80%人员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来自主学习。本学历教育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在职学员的工学矛盾等问题,并为学员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服务。

3存在问题

本课题在如何有效整合网络教学和成人面授教学的优势,将传统成人教育的面授教学与网络教育的多媒体学习渠道、丰富的资源、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相结合,形成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们的教学管理人员对本学历教育项目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扎实、彻底,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教学中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阴影。二是对课题有关内容的研究暂时处于一种初步探索阶段,未能达到更深层次的研究,如对本学历教育项目的质量监控工作开展的不够,在教学督导检查、教学点考核评价、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须下一步不断加强。三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有些教师在面授以及课件制作过程中,未能完全体现本研究课题的教育教学模式,尚有待提高。四是我们的部分学员由于主观及客观原因,转变不了观念,不能够完全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一步需积极引导,以便树立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

4下一步工作设想

中医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中医文化;通识教育;综合院校

1通识教育概念

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思维敏捷、德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不同于以往片面地强调理性、追求功利学、学术不端的教育理念,一直致力于培养同时具备良好学术态度和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北京大学率先在1990年代后期发起了通识教育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1]。

2中医学科的内涵和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中医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在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上都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人体相应地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治疗是基于调节人体阴阳整体平衡的原理。因此,中医理论揭示的是整个宏观系统的生命规律和疾病规律,不同于西方医学理论。通过在非医学院校推广中医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2]。

3推广中医文化通识教育的困境

3.1专业建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根据我国综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文化并没有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去落实,因为中医文化的专业建设是诸多资源利用下的综合项目,其专业建设包括课程体系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系统性项目。3.2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对于通识教育的开展是通过通选课的开设来实现的,因此各院校在通选课上的开设具有很大的自主决定权。其考核过后所获得的学分为6~16分。如今,各大高校都有开设通选课程,其课程数量也是从几十个到一百多个不等。可以说,通识课程数量比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数量多。但是,对综合性院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通识课程的开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医通识课程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程相比,也存在学分过低、课程质量低、教学资源不集中的问题,导致中医文化通识教育在综合性高校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障碍,难以担负起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任。使用SPRSS19.0统计软件,将测量数据表示为x±s,并通过t检验进行各组之间数据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参考数据的分析,发现大一至大四阶段的大学生对于开设中医课程的接受度较高,但学校开设的综合性中医课程数量偏少。正是由于开设的课程偏少,缺乏考勤以及考核的要求,学生对于中医文化接触较少,对于传统中医文化带有陌生感。

4传统中医文化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4.1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当代大学生在促进和发展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青年发展和教育的大学教育是国民素质发展的基石。传统中医文化因受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综合性院校开设传统中医文化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热爱之情,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因此,通过开展传统中医文化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2了解中医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中医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它是有关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的传统医学,也是几千年来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引用和吸收了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理论。从文化渊源角度来看,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内涵[3]。

5结语

当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培养的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学由于自身法乎自然的哲学基础,尤其关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中医教育中的作用,符合本科教育阶段对于综合型人才德智培养的要求,因此在综合性院校开展传统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邵佳,骆殊.将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引入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6):79-81.

[2]殷平善,张国华.浅论通识教育与中医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6):773-774,779.

中医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对策

现阶段,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将思想教育切实做到位,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1传统中医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1.1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

传统中医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除了能够治病救人以外,同时也是文化载体,对其加以充分利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传统中医文化,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培养更多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的技能型人才。

1.2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部分高职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习惯,排斥传统书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民俗习惯更是知之甚少。高职院校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技能提升上,学生的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高职技能人才培养中,能够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13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传承中医药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围绕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组织相关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并鼓励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现状

2.1重技术技能,轻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所需技能人才的主要职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因而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职业技能培养上,思想道德教育明显不足[2]。

2.2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思想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石。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通常会将关注点放在专业课教学上,专职从事思想教育的教师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2.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应加强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个人修养、待人接物、精神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思想文化教育,以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当前,我国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技术型人才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虽然部分学校已设置了相关思政教育课程,但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且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师生沟通交流较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影响。部分学生未认识到思想教育对未来工作的重要影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的人文素养未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加强高职学生传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的对策

3.1宣传传统中医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传统中医文化的价值所在,在开展思想教育时主动将其有效融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宣传和弘扬传统中医文化,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相关讲座,并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高职院校可以中医文化为主题开展板报评比、辩论赛、中医文化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教育效果。强化教师的培训工作,确保广大教师能够挖掘传统中医文化具有的育人价值,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融入传统中医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对传统中医文化的思想认同,丰富学生的医学常识,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生人文社团

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据中医文化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更为完善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将传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地方政府可为高职院校提供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的扶持,促进高职院校传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前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现状出发,构建更为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教育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高职院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使其对传统中医文化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升思教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辅导员应发挥自身作用,引导并帮助学生成立中医人文社团,并组织好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社团成员选拔必须做到公正、透明,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并学习到更多知识,实现自我提升[4]。

3.3开设第二课堂,丰富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运用第一课堂进行学科知识传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高职院校学生众多,应充分发挥班级的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工作。班级活动是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可将传统中医文化作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实际案例、视频录像、小组合作等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传统中医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进而提升教育效果。此外,第二课堂不应仅局限在课堂中,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草地、图书馆、种植园等场所,使教育活动更丰富且具有趣味性,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其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公众号、APP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教学更具针对性。中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传统中医文化,从而使自身掌握的中医知识更具系统性。西医专业学生也应了解并具备一定的中医诊疗思维,积极传承传统中医文化。非医学专业学生若对传统中医文化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其接触相关中医文化知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教学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基础较好且性格开朗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对传统中医文化展开更为深入的学习,并负责一些宣讲工作;对于基础较弱且性格安静内向的学生,可安排其从事文字宣传方面的工作[5]。

4中医院校融合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4.1融合的理念和原则

高职院校要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思政教育规律,保证传统中医文化教育更具实效性。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其中。首先,落实综合渗透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取得实效,应利用不同渠道开展教育工作,教师应正确认识“大思政”内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保思政教育、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融合起来。其次,秉持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主题,教育过程必须做到循序渐进,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最后,坚持辩证原则。传统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历史积淀,且和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紧密相关,因而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必须依据客观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法[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传统中医文化,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思想教育。

4.2融合的内容

2014年,我国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在开展青少年教育时必须将培养爱国精神作为核心,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以及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落实到位。高职院校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指导纲要的导向作用,使这些题材能够真正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医药类经典则是展现中医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经典著作的作用。在开展思想教育时,教师可有效利用经典书籍,挑选其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依据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中医药典籍中的大部分内容与儒家思想相契合,对其展开深入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思想,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部分学生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较少,现有知识基本来自于初高中的语文教材,且对相关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并未形成深刻的理解。当然,传统中医典籍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比较深刻,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可引导其先学习《论语》《大学》等非医学传统经典,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中医文化中的许多理念、疗法是源于道家文化的,可以引导学生对道家文化展开深入研究,将道家经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道家的代表人物,通过典故呈现道家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的认识。当学生对儒家、道家的相关学说有了一定了解后,后续学习也会更加全面、深刻,更能深入理解传统中医文化,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推动作用[7]。

5结语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中华优秀文化纳入其中,传统中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有效利用能够促使教育效果更加理想。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责,要为社会输送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人才,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识到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教育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冯利,赵玉玲高职学生传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的作用与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7):135-137

[2]余亚微,隋华杰传统文化对中医心理思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5):27

[3]邢华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06):865-867,901

[4]刘奕君中医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3):23

[5]江玉,谭群英,王明杰中医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05):90-92

[6]陈小平,孙相如,何清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4,9(05):4-6

中医教育范文篇10

1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中华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点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成果、观念形式的整体集合和表现。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民族特色鲜明、内涵海纳百川的文化[2]。中医药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地理、道家、儒家、佛家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粹,具有无限的魅力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医药文化的坚实根基[3]。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医药的语言文献,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和人文精神以及历代名医名家的生平及学术思想等[4]。了解中医药文化,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的必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不少教育大家都有类似的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讲的东西”。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多读经典,不仅有利于理解知识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思考、总结、创新。如果一味采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法,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其所以然,即便考试得高分,知识也可能未成体系,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应重视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树立学习中医药的信心。

2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的思维一直贯穿于中医药发展的始末,也是中医药历经千年得以生存、不断被现代科学验证的瑰宝。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先进的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辨证理念。也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使得中医药和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西方医药相区别。西方医药着重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针对的是疾病的致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对待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检测手段、治疗手段往往一致。而中医药更偏重于整体的“和”,讲究身体各部分阴阳平衡、和谐统一,通过辨证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目的是通过医药干预使患者恢复到病前整体“和”的状态。而中医药宏观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更符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5]。而恰恰是这种宏观和辨证的思维与注重抽象的现代科学思维的差异,使得我们大部分被现代科学思维培养大的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包括现代大众对中医药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主要基于此。要想教好中医、学好中医,首先就要锻炼自己的辨证思维,而学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辨证思维的唯一钥匙。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无不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及增强大众对中医药的信心。

3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德仁心

纵观中国古代先贤所倡导的优秀传统道德,以德为先,以仁为首。尤其是从医之人,必须怀有仁爱之心,方能得始终。唐代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中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医生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具备这个品德才能称为“大医”[2]。学习中医药文化,能在感受古代大家仁心仁术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医德仁心的思想。

4小结

学习中医药文化对于学习中医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这中间,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也应立足于学校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教育计划。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中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的医师和技师。

4.1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医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也相应在办学模式上进行多次创新改革,但因为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一些问题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4.1.1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边缘化现在在不少的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中,像“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经典选读”这些最为常见的中医文化基础课程只在极少的专业开设,且课时量很少,就连中医入门的“中医基础理论”也不是每个专业都有开设,这作为中医药院校不得不说是个损失。究其原因,与传统培养模式中专注技能培养、“通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有关,也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有关。普通的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一般是三年,因为医学教育的实践性不可忽视,所以最后一年为临床实践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系统学习时间只有两年。这和本科院校五年制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时间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设有大部分与本科院校相同的专业,教授课程门数也与本科院校无明显差别。这就要求学校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安排下本科院校四年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要在两年内基本掌握这些以后关乎他们自身就业的技能。这就使得课程安排非常紧凑,而那些看起来与医学技能相关性较小的文化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直接被压缩,文化教育课程被边缘化。殊不知,这样直接导致学生的中医专业文化素质以及自身人文素质达不到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学起来事倍功半,得不到精髓。4.1.2中医药教育西医化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方案却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西医化趋势,中医药文化教育有被淹没的危险。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要求、学生就业率的影响,二是模糊了两者基础理论的差异,忽视了中医文化宏观的理论概念,使得学生成为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知道得不多的“通用型人才”。越是根基不稳,技能越掌握得不透彻,知识结构非常单一,思维方式也流于片面,往往对口的专业岗位和受聘面非常狭窄,中医的继承出现危机。4.1.3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由于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对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有零星的文化教育课程或相关辅导,也不是系统的,缺乏统筹规划,达不到培植文化氛围、陶冶文化情操、树立文化信心的目的[6]。再加上高职高专的学生本身在知识面、知识结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上有所欠缺,依靠松散的文化教育模式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得不到体会,继而出现更加漠视文化教育课程的恶性循环,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偏颇。

4.2建议

作为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提高中医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教育教学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的任务。针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不足,中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怎样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1)针对学制短、办学条件不同程度受限的情况,可以适当缩小专业方向涉及范围。既然目标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那么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优势专业,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中医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医药的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兼备较深的文化底蕴和熟练的医学技能的中医药人才,从而也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2)凸显出中医特色的办学特点,平衡中医药课程和西医课程的开设比例,提高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地位。在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成为现代社会的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古训“医乃仁术”和“医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7]。通过学习中医药浩瀚的文化瑰宝,让学生们“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3)对学生要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结构层次,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对教师更应加大中医药文化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好的领路人,才会有兼具医德仁术的追随者,才能更进一步普及至大众,推广至世界。总而言之,中医药学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这片沃土的宝贵遗产,要想学好中医药、用好中医药,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包括中医药高职高专,都应加强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舍本逐末,而丢掉了中医药教育的精髓。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真正中医思维的中医药人才是我们的永恒目标。

作者:周瑶 唐毅 龚宗跃 邹艳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参考文献

[1]张大伟,常征辉,李建生.中医学类专业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中医杂志,2017,58(2):178-180.

[2]周文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3]熊辉,黄政德,李江山,等.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7-20.

[4]陈小平,孙相如,何清湖.中医院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3-6.

[5]贾成祥,郭德欣,张晓利,等.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