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4:59:58

中医急症

中医急症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中医急症现代化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emergencymedicineinTCMshouldadoptone''''sgoodpointandavoidone''''sshortcomingsandtothinkhighlyof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Themeasurementshouldinclude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ialdiagnosisofdiseasesand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diagnosis,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thechangeinformofdosageandrouteofadministration,the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westernmedicine,theintegrationofformevidencebasedmedicinewiththeemergencymedicineinTCM.Onlyinthisway,itcanacceleratethespeedof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Keywords:EmergencymedicineinTCM;~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急症面临着强大现代化西医的挑战,中西医优势的竞争决定了中医急症事业的兴亡。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采用“扬长避短”的态度,发扬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克服劣势,使传统中医学的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何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研究,如何振兴中医急症事业,成为当今急需思考的问题。

1挖掘潜力,发扬优势

~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始终以中医学为“平台”,而不是以西医学为发展“平台”和发展目标。如何发扬中医急症的优势呢?

1.1继承中医固有的诊疗技术并不断发展中医古籍中,散存着许多简、便、效、廉的临床推广应用急诊诊疗方法,有的方法独特,临床意义极高。《伤寒论》中广涉急症学内容,从体温、脉象、呼吸、神志改变、小便、胃气等方面阐明了危重症的指征;创立了急症救治原则,伍用针灸、肛门给药等。明、清时期温病学家治疗高热、神昏、抽搐等急症,总结出一套宣透、清气、透营、凉血、化痰、通络、开窍、救脱等急救治则,创拟之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养阴增液汤等仍为当今很有效的方药;并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治疗急性热病保津存液法则。此外,中医使用急救器械历史悠久,汉末张仲景曾运用灌肠法,并施用人工呼吸术;唐代孙思邈曾用导尿术。这些都是中医的优势,我们要继承其深厚的理论思维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删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与现代医学急症学有机结合中,积极找到与现代急危重症的切入点,不断充实中医急症的内容。

1.2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但不排斥西医

中医急症首先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中医相对于西医的独特优势之处在于以中医理论指导的诊疗思路来诊治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传统特色,其不仅体现在诊断用药方面,还体现在其它疗法以及急症的护理中,如辨证取穴、辨证施护等,这些都是提高急症疗效的保证。中医学的整体观,体现在临床上就是对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以及功能性和原因不明的病证的诊疗优势。另外,中医急症的优势还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其一是未病先防,即抓住某些急症出现的一些先兆,采取一定预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危险;其二是急症变化迅速,要重视既病防变,不应等出现了病变才去治疗,而应在未出现之前即预防,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截断疾病的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

当然坚持中医特色不等于拒绝西医。传统中医应主张“拿来主义”,而不只是强调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西医格格不入。中西结合的中医要求中医学西医,其目的是把现代西医行之有效的先进科学技术,“洋为中用”,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并在临床上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科研的现代中医[1]。

1.3发展中药、民间单、验方,开展中医综合治疗提高疗效中药的潜力是中医急症事业的最大优势。这首先反映在自然动植物矿物之多而中医临床只使用其极少的一部分;其次这些动植矿物很可能具备西医合成药物的所有功能。如唐松草的抑菌效力是黄连的40倍,可与抗菌类药物媲美;万年青强心作用比洋地黄大几倍,而洋地黄本就来源于自然植物。另外民间单方、验方、民族医学治疗急症也有待挖掘、整理成为我们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中医的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放血退热、推拿止痛、拔罐、刮痧、煎水擦浴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急症为了使药物尽快直达病所,除口服汤剂外,可用中药保留灌肠、直肠高位滴注、中药滴鼻、中药针剂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雾化吸入、穴位注射等多种给药方法。综合应用这些疗法,取其所长,互为补充,则可显示迅速而稳定的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优势。

2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避免劣势

~中医急症劣势在于:从理论方面,缺乏对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从技术方面,缺乏病理、生化、物理诊断导致诊断不明确且重复性差;缺乏反映具有中医特色的应急先进手段;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新制剂、剂型等等。从学术方面,不科学、不规范、不统一,无统计学、缺乏合理的临床和动物试验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医急症在于避劣择优,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急症现代化。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诊断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应中西医优势互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急症工作的发展,一定要博采众长,必须借鉴和吸收西医先进的急救技术,“洋为中用”,结合化验检查、“CT”“B超”等手段,以扩大我们望诊的范围。在诊断中实行中医、西医双重诊断,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明确诊断,判定疗效。在治疗上中药从多要素、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上同步改善机体状态;西药则从微观上则定位准确,作用迅速,效专力猛,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脱水剂、镇痛剂和抗生素等,可在机体主要失调环节和部位施以强有力的调控,使主要矛盾尽快得到解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的用药中,与中医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疗效。

2.2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中医的急救效应,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急救疗效表现于临床。中药剂型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急诊、中医药发展与现代化的瓶颈。研制用药的剂型应达到速效、高效、多途径给药,这样才有可能使中医急诊的救治得心应手。多途径给药:一是同一药物有不同的给药方式;二是同一病症有不同的给药方式。近年除了继承和发掘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等外,还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制成片、膜、胶囊、合剂、冲剂、糖浆、滴丸、栓剂、针剂、气雾剂等新剂型,另外加上多途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弥补了传统剂型的部分不足,使疗效及给药速度有所提高,发展了中医急症现代化。

2.3辨证运用西药以提高疗效西药中用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目前中医治疗急症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药物和剂型,这固然可以从现有的中药的研究中得到解决,但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更易解决。从临床上看,西药虽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中一定的辨证分型诊治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例如导师王左教授在行医数十载中,发现在心衰病人治疗中,多巴酚丁胺对于寒证效果明显强于热证。

~西医在治疗急症中有优势,可以拿来使用,但使用西药,不是机械的使用,而是将西药赋予中医思想,则中医临床就有治疗急症的药可用了。用中医的实践和理论去观察、解释相应的西药药理效应,使中医以宏观为主的理论与西医以微观为主的理论相互参照、互补长短,如此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西药使用中的中医药学思考,促进了中医急症的药物扩展。

2.4循证医学与中医急症相结合循证医学又称证据医学,其定义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作为临床决策方法。可概括称之为: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均部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有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先进手段阐明证本质,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通过大量的专家咨询和统计处理,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化表,确定中医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定体系,借助循证系统评价的思维运用数理统计学、数据挖掘、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方法,如此则有利于推进中医学现代化进程。

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要不断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注重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急症现代化进程。唯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急症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中医急症现代化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emergencymedicineinTCMshouldadoptone''''sgoodpointandavoidone''''sshortcomingsandtothinkhighlyof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Themeasurementshouldinclude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ialdiagnosisofdiseasesand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diagnosis,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thechangeinformofdosageandrouteofadministration,the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westernmedicine,theintegrationofformevidencebasedmedicinewiththeemergencymedicineinTCM.Onlyinthisway,itcanacceleratethespeedof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Keywords:EmergencymedicineinTCM;~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急症面临着强大现代化西医的挑战,中西医优势的竞争决定了中医急症事业的兴亡。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采用“扬长避短”的态度,发扬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克服劣势,使传统中医学的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何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研究,如何振兴中医急症事业,成为当今急需思考的问题。

1挖掘潜力,发扬优势

~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始终以中医学为“平台”,而不是以西医学为发展“平台”和发展目标。如何发扬中医急症的优势呢?

1.1继承中医固有的诊疗技术并不断发展中医古籍中,散存着许多简、便、效、廉的临床推广应用急诊诊疗方法,有的方法独特,临床意义极高。《伤寒论》中广涉急症学内容,从体温、脉象、呼吸、神志改变、小便、胃气等方面阐明了危重症的指征;创立了急症救治原则,伍用针灸、肛门给药等。明、清时期温病学家治疗高热、神昏、抽搐等急症,总结出一套宣透、清气、透营、凉血、化痰、通络、开窍、救脱等急救治则,创拟之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养阴增液汤等仍为当今很有效的方药;并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治疗急性热病保津存液法则。此外,中医使用急救器械历史悠久,汉末张仲景曾运用灌肠法,并施用人工呼吸术;唐代孙思邈曾用导尿术。这些都是中医的优势,我们要继承其深厚的理论思维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删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与现代医学急症学有机结合中,积极找到与现代急危重症的切入点,不断充实中医急症的内容。

1.2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但不排斥西医

中医急症首先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中医相对于西医的独特优势之处在于以中医理论指导的诊疗思路来诊治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传统特色,其不仅体现在诊断用药方面,还体现在其它疗法以及急症的护理中,如辨证取穴、辨证施护等,这些都是提高急症疗效的保证。中医学的整体观,体现在临床上就是对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以及功能性和原因不明的病证的诊疗优势。另外,中医急症的优势还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其一是未病先防,即抓住某些急症出现的一些先兆,采取一定预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危险;其二是急症变化迅速,要重视既病防变,不应等出现了病变才去治疗,而应在未出现之前即预防,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截断疾病的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

当然坚持中医特色不等于拒绝西医。传统中医应主张“拿来主义”,而不只是强调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西医格格不入。中西结合的中医要求中医学西医,其目的是把现代西医行之有效的先进科学技术,“洋为中用”,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并在临床上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科研的现代中医[1]。

1.3发展中药、民间单、验方,开展中医综合治疗提高疗效中药的潜力是中医急症事业的最大优势。这首先反映在自然动植物矿物之多而中医临床只使用其极少的一部分;其次这些动植矿物很可能具备西医合成药物的所有功能。如唐松草的抑菌效力是黄连的40倍,可与抗菌类药物媲美;万年青强心作用比洋地黄大几倍,而洋地黄本就来源于自然植物。另外民间单方、验方、民族医学治疗急症也有待挖掘、整理成为我们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中医的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放血退热、推拿止痛、拔罐、刮痧、煎水擦浴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急症为了使药物尽快直达病所,除口服汤剂外,可用中药保留灌肠、直肠高位滴注、中药滴鼻、中药针剂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雾化吸入、穴位注射等多种给药方法。综合应用这些疗法,取其所长,互为补充,则可显示迅速而稳定的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优势。

2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避免劣势

~中医急症劣势在于:从理论方面,缺乏对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从技术方面,缺乏病理、生化、物理诊断导致诊断不明确且重复性差;缺乏反映具有中医特色的应急先进手段;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新制剂、剂型等等。从学术方面,不科学、不规范、不统一,无统计学、缺乏合理的临床和动物试验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医急症在于避劣择优,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急症现代化。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诊断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应中西医优势互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急症工作的发展,一定要博采众长,必须借鉴和吸收西医先进的急救技术,“洋为中用”,结合化验检查、“CT”“B超”等手段,以扩大我们望诊的范围。在诊断中实行中医、西医双重诊断,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明确诊断,判定疗效。在治疗上中药从多要素、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上同步改善机体状态;西药则从微观上则定位准确,作用迅速,效专力猛,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脱水剂、镇痛剂和抗生素等,可在机体主要失调环节和部位施以强有力的调控,使主要矛盾尽快得到解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的用药中,与中医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疗效。

2.2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中医的急救效应,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急救疗效表现于临床。中药剂型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急诊、中医药发展与现代化的瓶颈。研制用药的剂型应达到速效、高效、多途径给药,这样才有可能使中医急诊的救治得心应手。多途径给药:一是同一药物有不同的给药方式;二是同一病症有不同的给药方式。近年除了继承和发掘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等外,还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制成片、膜、胶囊、合剂、冲剂、糖浆、滴丸、栓剂、针剂、气雾剂等新剂型,另外加上多途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弥补了传统剂型的部分不足,使疗效及给药速度有所提高,发展了中医急症现代化。

2.3辨证运用西药以提高疗效西药中用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目前中医治疗急症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药物和剂型,这固然可以从现有的中药的研究中得到解决,但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更易解决。从临床上看,西药虽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中一定的辨证分型诊治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例如导师王左教授在行医数十载中,发现在心衰病人治疗中,多巴酚丁胺对于寒证效果明显强于热证。

~西医在治疗急症中有优势,可以拿来使用,但使用西药,不是机械的使用,而是将西药赋予中医思想,则中医临床就有治疗急症的药可用了。用中医的实践和理论去观察、解释相应的西药药理效应,使中医以宏观为主的理论与西医以微观为主的理论相互参照、互补长短,如此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西药使用中的中医药学思考,促进了中医急症的药物扩展。

2.4循证医学与中医急症相结合循证医学又称证据医学,其定义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作为临床决策方法。可概括称之为: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均部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有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先进手段阐明证本质,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通过大量的专家咨询和统计处理,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化表,确定中医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定体系,借助循证系统评价的思维运用数理统计学、数据挖掘、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方法,如此则有利于推进中医学现代化进程。

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要不断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注重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急症现代化进程。唯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急症范文篇3

【关键词】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中医急症现代化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emergencymedicineinTCMshouldadoptone''''sgoodpointandavoidone''''sshortcomingsandtothinkhighlyof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Themeasurementshouldinclude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ialdiagnosisofdiseasesand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diagnosis,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thechangeinformofdosageandrouteofadministration,the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westernmedicine,theintegrationofformevidencebasedmedicinewiththeemergencymedicineinTCM.Onlyinthisway,itcanacceleratethespeedof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Keywords:EmergencymedicineinTCM;~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急症面临着强大现代化西医的挑战,中西医优势的竞争决定了中医急症事业的兴亡。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采用“扬长避短”的态度,发扬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克服劣势,使传统中医学的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何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研究,如何振兴中医急症事业,成为当今急需思考的问题。

1挖掘潜力,发扬优势

~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始终以中医学为“平台”,而不是以西医学为发展“平台”和发展目标。如何发扬中医急症的优势呢?

1.1继承中医固有的诊疗技术并不断发展中医古籍中,散存着许多简、便、效、廉的临床推广应用急诊诊疗方法,有的方法独特,临床意义极高。《伤寒论》中广涉急症学内容,从体温、脉象、呼吸、神志改变、小便、胃气等方面阐明了危重症的指征;创立了急症救治原则,伍用针灸、肛门给药等。明、清时期温病学家治疗高热、神昏、抽搐等急症,总结出一套宣透、清气、透营、凉血、化痰、通络、开窍、救脱等急救治则,创拟之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养阴增液汤等仍为当今很有效的方药;并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治疗急性热病保津存液法则。此外,中医使用急救器械历史悠久,汉末张仲景曾运用灌肠法,并施用人工呼吸术;唐代孙思邈曾用导尿术。这些都是中医的优势,我们要继承其深厚的理论思维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删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与现代医学急症学有机结合中,积极找到与现代急危重症的切入点,不断充实中医急症的内容。

1.2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但不排斥西医

中医急症首先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中医相对于西医的独特优势之处在于以中医理论指导的诊疗思路来诊治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传统特色,其不仅体现在诊断用药方面,还体现在其它疗法以及急症的护理中,如辨证取穴、辨证施护等,这些都是提高急症疗效的保证。中医学的整体观,体现在临床上就是对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以及功能性和原因不明的病证的诊疗优势。另外,中医急症的优势还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其一是未病先防,即抓住某些急症出现的一些先兆,采取一定预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危险;其二是急症变化迅速,要重视既病防变,不应等出现了病变才去治疗,而应在未出现之前即预防,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截断疾病的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

当然坚持中医特色不等于拒绝西医。传统中医应主张“拿来主义”,而不只是强调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西医格格不入。中西结合的中医要求中医学西医,其目的是把现代西医行之有效的先进科学技术,“洋为中用”,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并在临床上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科研的现代中医[1]。

1.3发展中药、民间单、验方,开展中医综合治疗提高疗效中药的潜力是中医急症事业的最大优势。这首先反映在自然动植物矿物之多而中医临床只使用其极少的一部分;其次这些动植矿物很可能具备西医合成药物的所有功能。如唐松草的抑菌效力是黄连的40倍,可与抗菌类药物媲美;万年青强心作用比洋地黄大几倍,而洋地黄本就来源于自然植物。另外民间单方、验方、民族医学治疗急症也有待挖掘、整理成为我们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中医的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放血退热、推拿止痛、拔罐、刮痧、煎水擦浴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急症为了使药物尽快直达病所,除口服汤剂外,可用中药保留灌肠、直肠高位滴注、中药滴鼻、中药针剂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雾化吸入、穴位注射等多种给药方法。综合应用这些疗法,取其所长,互为补充,则可显示迅速而稳定的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优势

2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避免劣势

~中医急症劣势在于:从理论方面,缺乏对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从技术方面,缺乏病理、生化、物理诊断导致诊断不明确且重复性差;缺乏反映具有中医特色的应急先进手段;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新制剂、剂型等等。从学术方面,不科学、不规范、不统一,无统计学、缺乏合理的临床和动物试验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医急症在于避劣择优,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急症现代化。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诊断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应中西医优势互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急症工作的发展,一定要博采众长,必须借鉴和吸收西医先进的急救技术,“洋为中用”,结合化验检查、“CT”“B超”等手段,以扩大我们望诊的范围。在诊断中实行中医、西医双重诊断,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明确诊断,判定疗效。在治疗上中药从多要素、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上同步改善机体状态;西药则从微观上则定位准确,作用迅速,效专力猛,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脱水剂、镇痛剂和抗生素等,可在机体主要失调环节和部位施以强有力的调控,使主要矛盾尽快得到解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的用药中,与中医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疗效。

2.2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中医的急救效应,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急救疗效表现于临床。中药剂型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急诊、中医药发展与现代化的瓶颈。研制用药的剂型应达到速效、高效、多途径给药,这样才有可能使中医急诊的救治得心应手。多途径给药:一是同一药物有不同的给药方式;二是同一病症有不同的给药方式。近年除了继承和发掘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等外,还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制成片、膜、胶囊、合剂、冲剂、糖浆、滴丸、栓剂、针剂、气雾剂等新剂型,另外加上多途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弥补了传统剂型的部分不足,使疗效及给药速度有所提高,发展了中医急症现代化。

2.3辨证运用西药以提高疗效西药中用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目前中医治疗急症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药物和剂型,这固然可以从现有的中药的研究中得到解决,但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更易解决。从临床上看,西药虽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中一定的辨证分型诊治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例如导师王左教授在行医数十载中,发现在心衰病人治疗中,多巴酚丁胺对于寒证效果明显强于热证。

~西医在治疗急症中有优势,可以拿来使用,但使用西药,不是机械的使用,而是将西药赋予中医思想,则中医临床就有治疗急症的药可用了。用中医的实践和理论去观察、解释相应的西药药理效应,使中医以宏观为主的理论与西医以微观为主的理论相互参照、互补长短,如此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西药使用中的中医药学思考,促进了中医急症的药物扩展。

2.4循证医学与中医急症相结合循证医学又称证据医学,其定义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作为临床决策方法。可概括称之为: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均部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有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先进手段阐明证本质,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通过大量的专家咨询和统计处理,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化表,确定中医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定体系,借助循证系统评价的思维运用数理统计学、数据挖掘、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方法,如此则有利于推进中医学现代化进程。

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要不断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注重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急症现代化进程。唯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急症范文篇4

【关键词】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中医急症现代化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emergencymedicineinTCMshouldadoptone''''sgoodpointandavoidone''''sshortcomingsandtothinkhighlyof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Themeasurementshouldinclude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ialdiagnosisofdiseasesand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diagnosis,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thechangeinformofdosageandrouteofadministration,the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westernmedicine,theintegrationofformevidencebasedmedicinewiththeemergencymedicineinTCM.Onlyinthisway,itcanacceleratethespeedof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Keywords:EmergencymedicineinTCM;~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急症面临着强大现代化西医的挑战,中西医优势的竞争决定了中医急症事业的兴亡。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采用“扬长避短”的态度,发扬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克服劣势,使传统中医学的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何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研究,如何振兴中医急症事业,成为当今急需思考的问题。

1挖掘潜力,发扬优势

~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始终以中医学为“平台”,而不是以西医学为发展“平台”和发展目标。如何发扬中医急症的优势呢?

1.1继承中医固有的诊疗技术并不断发展中医古籍中,散存着许多简、便、效、廉的临床推广应用急诊诊疗方法,有的方法独特,临床意义极高。《伤寒论》中广涉急症学内容,从体温、脉象、呼吸、神志改变、小便、胃气等方面阐明了危重症的指征;创立了急症救治原则,伍用针灸、肛门给药等。明、清时期温病学家治疗高热、神昏、抽搐等急症,总结出一套宣透、清气、透营、凉血、化痰、通络、开窍、救脱等急救治则,创拟之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养阴增液汤等仍为当今很有效的方药;并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治疗急性热病保津存液法则。此外,中医使用急救器械历史悠久,汉末张仲景曾运用灌肠法,并施用人工呼吸术;唐代孙思邈曾用导尿术。这些都是中医的优势,我们要继承其深厚的理论思维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删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与现代医学急症学有机结合中,积极找到与现代急危重症的切入点,不断充实中医急症的内容。

1.2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但不排斥西医

中医急症首先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中医相对于西医的独特优势之处在于以中医理论指导的诊疗思路来诊治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传统特色,其不仅体现在诊断用药方面,还体现在其它疗法以及急症的护理中,如辨证取穴、辨证施护等,这些都是提高急症疗效的保证。中医学的整体观,体现在临床上就是对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以及功能性和原因不明的病证的诊疗优势。另外,中医急症的优势还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其一是未病先防,即抓住某些急症出现的一些先兆,采取一定预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危险;其二是急症变化迅速,要重视既病防变,不应等出现了病变才去治疗,而应在未出现之前即预防,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截断疾病的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

当然坚持中医特色不等于拒绝西医。传统中医应主张“拿来主义”,而不只是强调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西医格格不入。中西结合的中医要求中医学西医,其目的是把现代西医行之有效的先进科学技术,“洋为中用”,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并在临床上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科研的现代中医[1]。

1.3发展中药、民间单、验方,开展中医综合治疗提高疗效中药的潜力是中医急症事业的最大优势。这首先反映在自然动植物矿物之多而中医临床只使用其极少的一部分;其次这些动植矿物很可能具备西医合成药物的所有功能。如唐松草的抑菌效力是黄连的40倍,可与抗菌类药物媲美;万年青强心作用比洋地黄大几倍,而洋地黄本就来源于自然植物。另外民间单方、验方、民族医学治疗急症也有待挖掘、整理成为我们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中医的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放血退热、推拿止痛、拔罐、刮痧、煎水擦浴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急症为了使药物尽快直达病所,除口服汤剂外,可用中药保留灌肠、直肠高位滴注、中药滴鼻、中药针剂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雾化吸入、穴位注射等多种给药方法。综合应用这些疗法,取其所长,互为补充,则可显示迅速而稳定的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优势。

2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避免劣势

~中医急症劣势在于:从理论方面,缺乏对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从技术方面,缺乏病理、生化、物理诊断导致诊断不明确且重复性差;缺乏反映具有中医特色的应急先进手段;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新制剂、剂型等等。从学术方面,不科学、不规范、不统一,无统计学、缺乏合理的临床和动物试验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医急症在于避劣择优,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急症现代化。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诊断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应中西医优势互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急症工作的发展,一定要博采众长,必须借鉴和吸收西医先进的急救技术,“洋为中用”,结合化验检查、“CT”“B超”等手段,以扩大我们望诊的范围。在诊断中实行中医、西医双重诊断,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明确诊断,判定疗效。在治疗上中药从多要素、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上同步改善机体状态;西药则从微观上则定位准确,作用迅速,效专力猛,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脱水剂、镇痛剂和抗生素等,可在机体主要失调环节和部位施以强有力的调控,使主要矛盾尽快得到解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的用药中,与中医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疗效。

2.2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中医的急救效应,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急救疗效表现于临床。中药剂型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急诊、中医药发展与现代化的瓶颈。研制用药的剂型应达到速效、高效、多途径给药,这样才有可能使中医急诊的救治得心应手。多途径给药:一是同一药物有不同的给药方式;二是同一病症有不同的给药方式。近年除了继承和发掘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等外,还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制成片、膜、胶囊、合剂、冲剂、糖浆、滴丸、栓剂、针剂、气雾剂等新剂型,另外加上多途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弥补了传统剂型的部分不足,使疗效及给药速度有所提高,发展了中医急症现代化。

2.3辨证运用西药以提高疗效西药中用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目前中医治疗急症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药物和剂型,这固然可以从现有的中药的研究中得到解决,但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更易解决。从临床上看,西药虽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中一定的辨证分型诊治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例如导师王左教授在行医数十载中,发现在心衰病人治疗中,多巴酚丁胺对于寒证效果明显强于热证。

~西医在治疗急症中有优势,可以拿来使用,但使用西药,不是机械的使用,而是将西药赋予中医思想,则中医临床就有治疗急症的药可用了。用中医的实践和理论去观察、解释相应的西药药理效应,使中医以宏观为主的理论与西医以微观为主的理论相互参照、互补长短,如此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西药使用中的中医药学思考,促进了中医急症的药物扩展。

2.4循证医学与中医急症相结合循证医学又称证据医学,其定义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作为临床决策方法。可概括称之为: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均部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有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先进手段阐明证本质,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通过大量的专家咨询和统计处理,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化表,确定中医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定体系,借助循证系统评价的思维运用数理统计学、数据挖掘、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方法,如此则有利于推进中医学现代化进程。

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要不断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注重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急症现代化进程。唯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急症范文篇5

任宝琦[1]认为于六淫风寒邪毒乘人体正气之虚,卫外之阳不固而侵袭机体,风邪属阳而主动,其性开泄,易疏泄人体肌腠;寒邪属阴,其性凝滞而主收引,易使腠理闭而气不行。此时,风寒之邪乘人体正虚而内侵。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肌表,由于太阳经脉居人身之阳,故首当其冲,风寒之邪束于外,阳气被郁于内。在外感高热风寒证阶段,“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成为高热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

内伤发热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七情郁结有关,导致人体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发病。虚者多因真阴亏耗而气下陷,阳火上升而发热(“阴虚生内热”及元阳虚阴火生);实者多由气、火、痰、瘀、食、郁,阻碍了营卫气血之正常运行,导致了五藏六腑之不和而发热。但是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和潮热在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中均可出现。

2法

治疗外感,若因于寒,可用辛温解表法,若因于热,可用辛凉解表法,若因于其它,则随症治之,并且根据病因不同权衡,例如疏表清气法、祛暑化湿透表法、清解法、宣通法等。治疗内伤则根据病因病理,阴虚发热者,治以滋阴清热;阳虚发热者,治以温肾回阳;气虚发热者,治以益气升陷,甘温除热,赵瑞学[2]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两剂治愈外感高热;营卫不和发热者,治以调和营卫;血虚发热者,治以养血补气;肝郁发热者,治以疏肝理气;食滞发热者,治以消食导滞;痰饮发热者,治以理气化痰;血瘀发热者,治以活血祛瘀。此外还有补肾壮水法、清法、活血化瘀法、下法、清营凉血法等,JiaYantao用源自叶天士《温热论》中清营凉血法治疗了40例癌性发热病人并取得了良好效果[3]。

3方药

3.1经方治疗高热用得最多的是经方或者是经方加减。刘立[4]报道用经方治疗长期高热效果显著;杨翠玉[5]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小儿高热70例取得良好效果,为防高热引起惊厥,对体温过高者可予物理降温,但不用解热镇痛药及激素类药物。苏智慧[6]用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治疗小儿高热68例疗效满意:生石膏20g(先煎)、知母、粳米各10g;甘草3g;咽喉肿痛加板兰根、野菊花各10g;并发肺炎加鱼腥草、大青叶各10g;腹泻加茯苓、白头翁各10g;小便黄、量少加笔仔草、木通各10g,日1剂,水煎,分3~4次服,佐以安宫牛黄丸。赵新爱[7]用柴芩白虎汤治疗高热3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苟祯学[8]用大承气汤治疗急症,切中病机而获佳效。陈华容[9]用大黄甘草汤在儿科高热病中收到了药到病除的疗效:大黄5g,甘草3g,玉米5g。服法:将玉米炒糊,和大黄甘草泡开水100ml,30min后服。康玉亭[10]用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60例,收效满意。杨淑芳[11]用真武汤治疗阳虚高热疗效神奇,方药:茯苓15g,焦白术10g,白药15g,附子15g,生姜15g。

3.2时方时方是历代著名医家根据丰富的临床而创制的方剂,因疗效确切而广为使用。使用较多的是安宫牛黄丸、达原饮、柴葛解肌汤、升降散等。侯宪花[12]报道用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12例高热病人的高热不退,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朱平生[13]用达原饮加减治疗高热2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国明俊[14]用藿香正气散治疗肠壅积高热1例疗效颇佳。孙玉华[15]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高热取得显著效果,清开灵注射液由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黄梓平[16]用升降散治高热惊厥30例效果明显。范中秀[17]用银翘散加味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9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摘要:高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由于其病因复杂、危害严重,易引起临床医生重视。中医治疗高热的方法丰富多彩,只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无论是经方、时方还是其他治法,用中医治疗高热是卓有成效的,并能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高热辨证论治规律综述

如何发挥中医特色,治疗处理高热,寻求有效的辨治规律,是中医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作一回顾。

【参考文献】

[1]任宝琦.外感高热从“郁”论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9(3):18.

[2]赵瑞学.补中益气汤新用举隅[J].陕西中医,2000,21(4):183184.

[3]JiaYantao.FortyCasesofTumorousFeverTreatedwithTCMMethodofRemovingBloodHeatandDissipatingBloodStasis[J].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6,26(3):202.

[4]刘立.经方治疗长期高热[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7):73.

[5]杨翠玉.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小儿高热7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5):58.

[6]苏智慧.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治疗小儿高热68例[J].实用中医杂志,2001,17(11):14.

[7]赵新爱.柴芩白虎汤治疗高热35例[J].适宜诊疗技术,2003,21(3):14.

[8]苟祯学.大承气汤治疗急症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03,3:238.

[9]陈华容.大黄甘草汤在儿科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4):369.

[10]康玉亭.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60例[J].陕西中医,2005,26(10):1041.

[11]杨淑芳.真武汤治疗阳虚高热临床体会[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5):69.

[12]侯宪花.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12例高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7):658.

[13]朱平生.达原饮加减治疗高热21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6(6):26.

[14]国明俊.藿香正气散治疗肠壅积高热1例[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2):163.

[15]孙玉华.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5,7(115):63.

中医急症范文篇6

×.拟定药材预算、采购计划,并组织实施。

×.组织领导中西药材保管、加工炮制、制剂与调配工作,确保配发的药品质量合格。

×.督促和检查毒、麻、限剧、贵重药品的使用、管理及中药材的鉴定工作,领导所属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药品安全有效,严防差错事故。

×.经常深入各科室,了解需要,征求意见,主动供应。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危重病员的抢救,主动配合,做好药品供应。

×.组织所属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组织中药的加工炮制和改革剂型,尤其是中医治疗急症用药的剂型改革,开展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做好中药炮制经验的挖掘继承工作,配合临床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

×.组织及指导中医院校中药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和医疗单位药剂人员的进修等技术工作。

中医急症范文篇7

关键词:中医管理方法;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应用价值

重症呼吸衰竭是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常见的疾病,重症呼吸衰竭有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急,因此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和影响。临床研究[1]表示重症呼吸衰竭是由于患者的换气功能受到损伤后气体交换出现较大困难导致患者体内的二氧化碳潴留出现缺氧现象,重症呼吸衰竭在临床上研究有所加深,但是目前尚未获得进展性的结果。常规治疗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常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但是长期接受西医治疗一方面会对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另外一方面患者长期疗效不显著[2],本研究探讨应用中医管理治疗方法在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中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5月-2021年5月的82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应用中医管理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18~75岁。观察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18~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治疗时间在7d及以上,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收集完整且年龄在18~75岁的范围内,患者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及沟通能力,可以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的调查。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脏或者肾脏功能性损伤疾病的患者,排除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正在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的妇女患者,另外排除合并有传染性疾病需要接受隔离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主治医师根据常规临床治疗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消炎及平喘西药治疗,并且给予患者电解质平衡、水平衡、酸碱平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情况,并且根据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及评估报告给予患者利尿强心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呼吸状况明确患者是否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注意治疗过程中使用口鼻气管插管代替切开气管建立人工气道的治疗;当患者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时停止用药并且给予其他药物替代治疗。观察组中医管理治疗方法。中医管理治疗方法由主治医师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中医类型,分为痰热壅肺型、痰湿壅肺型、合并血瘀型、合并痰湿闭窍型4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分型结果给予针对性的中医药物治疗。①中药汤剂治疗方案:痰热壅肺型患者应当使用清肺化痰汤进行治疗,主治医师取麦冬、桔梗、法半夏、瓜蒌、川贝母等中药材熬制成汤剂后患者每天分两次服;痰湿壅肺型患者则应当使用祛痰燥湿药方进行治疗及干预,该方的组成药材为橘红、厚朴、半夏、陈皮、茯苓,取上述药材熬制成汤剂后患者每天服用1剂;合并血瘀型患者可以在祛痰燥湿药方中加入当归及红花进行治疗;合并痰湿闭窍型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苏合香进行混合后服用。所有汤剂患者均治疗14d,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耐受程度,并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中药材的剂量。②中成药治疗方案:给予患者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进行参麦注射液治疗前测量患者体重,并且根据患者的体重适当调整滴注的速度,滴注速度为每分钟25~40滴,滴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过敏情况,另外在滴注基础上添加茯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方案,水煎后每3天服用1剂。

1.3观察指标

患者肺功能情况评价:记录患者用力肺活量数值、1s用力呼吸量数值、最大呼吸流速水平数值,仔细观察并分析上述数据为患者肺功能的评价提供数据基础。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临床呼吸功能评价量表[3]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治愈、显效、无效,计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值,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值为治愈数值加上显效数值。

1.4统计学方法

由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研究数据,采用t检验方法计算用力肺活量数值、1s用力呼吸量数值、最大呼吸流速水平数值等使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的计量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计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值等使用%或者例数的形式表示的计数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院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中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吸量、最大呼吸流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医院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比较

疗效评价中观察组治愈患者占比及显效患者占比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部分的占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及心肺功能紊乱,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造成巨大的影响。本研究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中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吸量、最大呼吸流速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有比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善效果明显(P<0.05);疗效评价中观察组治愈患者占比及显效患者占比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部分的占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较提升的幅度比较大(P<0.05)。中医管理治疗方案中的中药汤剂治疗通过辨证分型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清肺化痰、宜肺扬气、清热解毒、润肺祛湿的功效[4-5]。中医管理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从而缓解患者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能够确保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综上所述,医院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中医管理治疗方法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并且对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惠梅,高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J].中医药导报,2020,26(15):170173.

[2]肖磊,马丽敏,刘美秀.自拟清肺化痰方联合无创通气、信必可都保治疗老年AECOPD伴呼吸衰竭的疗效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0):17841787.

[3]徐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8):38783880.

[4]赖芳,曾瑞峰,任阳,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患者中医辨证要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7):24362446.

中医急症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8~41岁,平均年龄(33.23±3.50)岁,病程1~8d,平均病程(1.5±4.3)d。观察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7~42岁,平均年龄(34.11±3.57)岁,病程1~9d,平均病程(4.2±1.2)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选择标准。纳入标准:(1)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患者,均经血压测定及影像等检查确诊[5];(2)患者同意且配合护理人员进行辨证饮食护理;(3)意识清楚,可以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交流。排除标准:(1)合并传染性疾病、重要脏器损伤或恶性肿瘤患者;(2)合并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异常或伴有内分泌疾病患者;(3)患者无法积极配合进行护理。1.3方法。1.3.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隔离消毒。具有传染性的患者需要单独进行消毒隔离,患者用过的东西,排泄物和病房需要通过高压蒸汽,紫外线或者是化学试剂进行规范化的消毒,保证病房内的干净整洁。(2)实时监测。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时刻关注患者的动态,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要采取相应的对策。(3)心理疏导。由于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的困扰,容易产生焦躁的心理,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治疗的效率。(4)健康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急性黄疸肝炎的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使患者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患者自身对突发情况的应对。护理人员还需要叮嘱患者在急性的发作期需要卧床静养,不得过度活动,在恢复期则可以适当地活动。1.3.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辨证饮食护理。(1)阳黄。阳黄主要包括湿重于热以及热重于湿两种,患者在患病初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等,因此患者的饮食应该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护理人员可以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水果和蔬菜,切忌油炸、辛辣的食物。(2)阴黄。患者在患病时会出现面色晦暗以及怕冷的临床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利湿以及健脾的食物。这些食物主要有葫芦、山药、薏仁等,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但是切忌生冷以及油炸的食物。(3)急黄。患者在患病时会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以及发热,口渴的表现。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或者是果汁,尽量保持低脂低蛋白的饮食,切忌食用煎炸、黏硬、油腻以及辛辣生热的食物。1.4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护理效果越显著[6]。(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食欲不振,肝功能损伤以及恶心呕吐。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经过1个月的护理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在临床上属于急性肝炎的一种。一般来说,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且发展速度较快。在患者患病的前期阶段主要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以及发热等消化道症状,在后期会出现尿黄,肝大以及皮肤黄染等症状[7]。中医学对于肝病没有明确的命名,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当,湿热不调,肝胆气虚以及胆汁外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上的辨证饮食护理简称食疗,主要是依据患者的病情或者是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饮食,对疾病进行治疗或护理的一种方式[8]。中医饮食疗法主要有3个原则,一是因人因病,辨证施食,二是因时因地,灵活选食物,三是审证求因,协调配食。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将患者分为阳黄,阴黄以及急黄3种证型。本文中,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说明将辨证饮食护理应用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护理当中,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功能状态,有助于患者尽早痊愈,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9]。

对于阳黄的患者来说,需要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阴黄患者则需要吃一些温热健脾以及驱寒的食物,急黄患者则需要多吃一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10]。该种护理方式可以从饮食方面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服用药物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上的食补理论。本文中,经过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说明该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综上所述,将辨证饮食护理应用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护理当中,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以通过对饮食的改善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加快患者的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6]。对于临床上提升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欣芫,郝洁,肖莉,等.护理专案改善在提高门诊慢性肾脏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6):692-697.

[2]阳秀春,秦月兰,胡进晖,等.延续性护理模式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患者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7,26(2):180-183.

[3]徐敏,谭小雪,魏叶红.基于中医养生理论的辨证施护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中医临床症候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7):3416-3420.

[4]吴绍萍,李飞燕,杨光静.寒热痹辨证施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14):21-24.

[5]王洋,任丽苗,周秀玲.中医辨证施护路径应用在哮病患者缓解期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2):57-59.

[6]张晓艳,陆箴琦,何梦雪,等.协同护理模式下饮食干预对ALL患儿诱导缓解L-asP使用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10):1051-1054.

[7]毛美花.辨证饮食护理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4):579-580.

[8]张春燕.中医饮食联合辨证护理在胃溃疡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四川中医,2017,35(9):221-223.

[9]黄秋萍,蔡海荣,赖伟兰,等.中医护理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937-940.

中医急症范文篇9

【关键词】新雪片;高热;外感

高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很高。笔者用中成药新雪片治疗高热80例,并与西药组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急诊,年龄为18~60岁,男女各半。

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制定,临床上均具备以下条件:①起病急,病程24~48h;②体温≥39℃,<40℃,并可伴鼻塞、流涕、咽痛、干咳、头痛、全身酸痛等。查体可见咽部充血伴或不伴扁桃体肿大;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在正常范围或偏高。

1.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4〕1号文《中医内科急症外感高热症诊疗规范》[2]制定。

外感高热卫气同病证:主证:高热恶寒,烦渴,少汗身痛。兼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脉:舌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浮数或洪大。本组病例均属中医外感高热卫气同病症,经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体炎者。

1.3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性别、体温、年龄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2治疗方法

2.1给药方法治疗组给予新雪片(庆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2片/次,3次/d,同时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维生素C2.0g加入0.9%盐水500ml,1次/d。对照组给予日夜服宁口服,1片/次,3次/d,同时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维生素C2.0g加入0.9%盐水500ml,1次/d。治疗期间不再使用其它药物。开始用药后每2h测体温,连续观测24h,无发热者每8h测温,仍有发热者每4h测体温。

2.2观查指标观察体温开始下降时间、首次降至正常时间、完全降至正常时间以及鼻塞、流涕、咽痛、干咳、头痛、全身酸痛、咽部充血等症状体征变化。

3结果

3.1疗效评定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执行。72h内退热,症状消失,咽部充血水肿消失,为痊愈;72h内退热,症状明显好转,咽部充血水肿明显减轻,为显效;用药72h仍有发热,症状无改善,咽部充血水肿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3.2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比较,t检验进行率的比较。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痊愈30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痊愈25例,显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疗效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n=40

3.3.2两组退热时间比较从表2看出,对照组开始退热时间较治疗组短,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说明对照组退热起效较治疗组快。首次降至正常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完全降至正常时间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虽起效稍慢,但退热作用持久,可以更快完全退热,而对照组则起效虽快,但发热易反复,完全退热时间慢。

表2两组退热时间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3.3不良反应在观察治疗中,治疗组仅有3例出现轻度腹泻等不适症状,其它无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3例出现体温反复回弹及上腹痛、呕吐等不良反应。

4讨论

新雪片是由石膏、寒水石、滑石、人工牛黄、栀子、广升麻、穿心莲、竹叶卷心、冰片、珍珠层粉、芒硝等14味药物组成,其组方源于清热开窍的名方“凉开三宝”之一紫雪丹,功效清热开窍,镇痉熄风。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及热盛动风之证。证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引饮,唇焦齿燥,尿赤便秘,舌质红绛苔黄干,脉弦数有力,以及小儿热盛痉厥。其中石膏性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适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现代药理研究报道石膏及白虎汤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解热效果。寒水石辛咸寒,归心、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常与石膏同用。滑石甘、淡、寒,既能利水,又熄风止痉,清解暑热;牛黄味苦性凉,归肝、心经,功效熄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可适用于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清热泻火除烦,可用于热病烦闷;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可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可用于风热头痛、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等多种热毒证;穿心莲味苦性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消肿,可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竹叶卷心为竹叶中卷而未放的幼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冰片辛、苦、微黄,归心、脾、肺经,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可用于热病神昏,目赤肿痛、喉痹肿痛等;珍珠层粉味咸性寒,归肝、心经,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与上药合用,加强清热除烦定惊止痛之功;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功效泻下、软坚、清热,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诸药合用,清热解毒功效强,用于各种热病之发热,如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气管炎所引起的高热以及温热病之烦热不解。

本观察表明,新雪片治疗高热症之退热作用缓和持久,目前,常用的西药退热药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作用虽快,但短时间内体温又见回升。而新雪片注射液退热后未发现有体温复升的现象,特别是对年老体弱或体温40℃以上者,不会因大量出汗、体温骤降而引起虚脱。在应用新雪片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新雪片治疗高热症疗效明显、可靠,可作为治疗急性热病的的首选中药制剂。

【参考文献】

中医急症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医药退热退热机制

Abstract:Feverisacommonsymptomclinicall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thecertainsuperiorityintreatingfever.Inrecentyears,somescholarsthoroughlystudiedtheantifebricmechanism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briefreviewfromthreeaspectsaboutthismechanismwasmadeinthispaper.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yretolysis;mechanismofpyretdysis

发热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上的诸多疾病。现代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认为,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目前认为,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是正、负两种调节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体温调节性升高的机制及同时启动的限制发热的机制(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1]。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解热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其可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药退热的优越性。作者仅将近几年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略作归纳,整理如下。

1中药组方退热的机制研究

1.1桂枝汤

近年来对于桂枝汤的解热机制研究的比较多[2]。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研究证明,桂枝汤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退热作用,使发热机体解热。桂枝汤可对抗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EP)如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致热作用,实验表明[3],大鼠口饲桂枝汤均能使因脑室注射IL-1、IFN和TNF形成的发热曲线下移,具有解热作用。桂枝汤可调节前列腺素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5-羟色胺(5-HT)等中枢发热介质和三磷酸肌醇等第二信使及内源性降温物质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实验发现,桂枝汤可使发热动物的PGE2水平下降,脑室注射PGE2可引起快速显著的体温升高,口饲桂枝汤20min内即可降低其升温反应[4]。桂枝汤对酵母诱导的发热大鼠(下丘脑中cAMP含量显著升高)可显著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从而使下丘脑cAMP合成减少,继而达到降低该部位异常升高的cAMP含量,导致体温调定点下移[5]。实验大鼠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在引起发热的同时,下丘脑组织中5-HT含量也显著升高,而桂枝汤有效部位A(Fr·A)在使动物高体温向正常水平起调节作用的同时,也使下丘脑5-HT含量趋于正常[6]。酵母致热大鼠的下丘脑和隔区AV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内源性降温物质AVP释放增加和利用降低,Fr·A则可促进隔区AVP释放,从而降低其含量,以至接近正常水平,表明脑中隔区AVP释放的增加可能参与Fr.A解热过程[7]。此外,桂枝汤的退热作用还与热休克蛋白(HSP)及蛙皮素等有关,实验结果提示,桂枝汤的解热效应通过干扰蛙皮素受体及其功能起作用[8]。Fr·A对酵母性发热大鼠下丘脑HSP70含量升高有一定的拮抗趋势,表明Fr·A对HSP70的调节可能是其降温作用的机理之一[9]。桂枝汤对动物发热体温降温调节作用的研究报道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关注,有关此作用更多的机制和原理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成都医学院学报

1.2银翘散

组方:银花,连翘,竹叶,芦根,黄芩,石膏(先煎),荆芥,豆豉,桔梗,蝉蜕,僵蚕,大黄。头痛身痛者加白芷、葛根;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咳嗽、胸痛者加半夏、瓜蒌;尿频、尿急、尿痛者加滑石、前仁。方中所用的银花、连翘、黄芩、竹叶等均为较强的广谱抗菌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不仅是一味较强的广谱抗菌药,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而且能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荆芥、豆豉有发汗解热作用;蝉蜕、僵蚕有催眠、抗惊厥及抗过敏作用。诸药合用,集西药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退热、发汗作用于一方,故对感染性发热疾病效果甚好[10]。

1.3荆防散加味

组方:荆芥,防风,板蓝根,贯众,生石膏,知母,连翘,蝉蜕,藿香,薄荷,苡仁。现代药理证实石膏、知母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血液、中枢神经内的炎症介质,从而起到退热消炎作用;而板蓝根、贯众、连翘,已证实具有重要的抗病毒、消炎功效[11]。

1.4加味桑菊饮

组方: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薄荷(后下),芦根,生甘草,荆芥,黄芩。现代研究证明,寒凉药物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主要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及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而达到退热目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热作用。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能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对呼吸道炎症有治疗作用,并有广谱抗菌作用。鲜桑叶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有较广的抗菌谱,对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石膏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在体外培养上,石膏的Hank液能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及发热机理分析加味桑菊饮的退热作用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释放;抑制炎性渗出;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中枢性退热作用[12]。

1.5清解汤

温氏[13]用清解汤(由荆芥穗、柴胡等药组成)治疗小儿发热。实验证明,本方能明显的降低由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灶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大鼠由明胶液引起的白细胞游出,从而表明其有抗炎作用。

1.6新加香薷饮

组方:香薷,银花,鲜扁兰花,厚朴,连翘。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香薷、银花、连翘、厚朴、扁豆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及流感病毒、腺病素、柯萨奇病毒、肠道轮状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4]。

1.7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对正常家兔和脾气虚家兔发热均有解热作用,尤以后者作用明显,能明显降低脾气虚致热组家兔血浆中PGE2含量,提示补中益气汤能较好的调节机体低水平的免疫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水平,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碍巨噬细胞、花生四烯酸、PGE2产生等途径而减少致热介质PGE2在中枢的合成与释放[15]。

1.8抗病毒退烧饮

马氏[16]等通过对白细胞致热源性发热(LP)家兔使用抗病毒退烧饮(由黄芩、滑石等药组成)发现,其方在抑制LP家兔发热同时,也抑制了下丘脑cAMP含量的增多,其退热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含量增多,进而使体温调定点下移而退热。

2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退热的机制研究

2.1大黄

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症。近年来中医急症的进展,提出了浊毒是致热、致变、致急的具体因素。大黄味苦性寒,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通腑逐瘀、促进浊毒外排之效。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的药理与临床的研究成果,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出了理论依据,扩大了大黄的临床应用范围。大黄能恢复肠粘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有效地避免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使浊毒外排、邪去正复,阴阳得以平衡[17]。2.2川芎

川芎为川产道地药材,性温味辛,主要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含挥发油、生物碱类、酚类、有机酸类及中性化合物等化学成分。体温调节的单胺学说认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量上的动态平衡可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李氏等研究发现川芎挥发油(CH)具有解热作用,其在发挥解热作用的同时,能使家兔下丘脑5-HT与NE的比例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其解热机理之一。5-HIAA含量也降低,可能是由于川芎挥发油抑制了单胺氧化酶使5-HT代谢率降低所致。研究表明多巴胺参与体温调节作用,能降低大鼠体温,但其降温效应必须有5-HT的参与,它的作用部位在下丘脑前区和视前区,且存在着一条DA-5-HT链环。李氏发现CH在发挥解热作用的同时,能使下丘脑组织中的DA和5-HT显著升高。因此,CH解热作用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影响DA-5-HT链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体温调定点下移所致。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改变是川芎挥发油解热作用的机理之一[18]。

2.3野黄芩甙

野黄芩甙是传统中药黄芩茎叶提取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黄酮类。赵氏等通过对内毒素(ET)性发热家兔的模型观察中发现,野黄芩甙能抑制ET所致的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的升高,从而发挥其解热作用[19]。

3中成药退热的机制研究

3.1新博柴黄冲剂

许氏[20]在新博柴黄冲剂(由柴胡、黄芩等药组成)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温干预机制的初步研究中发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柴黄治疗组各细胞因子的下降水平更为明显,从而提示其可能是通过抑制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6(IL-6)、TNF-α的升高而发挥其解热作用。

3.2痰清注射液

动物实验证明,痰清注射液能够有效地减轻模型动物大鼠急性肺损伤的肺泡渗出和间质水肿,对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从而改善血流状态,使肺泡换气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能够降低模拟内毒素血症实验动物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同时伴有的抗炎反应及超敏反应等一系列损伤性反应,提高抗炎因子的表达,并且对于中枢发热介质PGE2和cAMP的升高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并能够减轻肺泡渗出和间质水肿,加强对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成与功能的保护,阻断纤维组织增生。近年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在体外的抑菌、杀菌、中和细菌毒素和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浓度是体内难以达到的,其治疗作用是抗感染、抗炎、解毒、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共同结果。对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的改善有良好影响,从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有助于抗感染免疫功能的发挥[21]。

3.3双黄连粉针剂

急性上感是鼻腔咽或喉部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因为感染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发热为其常见症状,双黄连粉针剂是由金银花、黄芩及连翘提取物精制而成的无菌粉针,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甙、绿原酸、咖啡酸等,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可增强机体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具有镇静、退热、降温作用,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减轻自由基损害,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抗菌及免疫调节等多重作用[22]。

3.4中药清毒退热煮散剂(QDP)

薛氏在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研究中发现,中药清毒退热煮散剂(由金银花、黄芩、大青叶、藿香等药组成)能明显抑制内毒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同时伴有家兔脑腹中隔区(VSA)和血浆中AVP含量明显增加,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提示中药清毒退热煮散剂可能参与了发热时体温的负调节,通过刺激内源性调节性多肽AVP的释放而发挥降温作用[23]。

3.5脑热清(NRQ)口服液

许多研究发现AVP是一种内源性解热物质。刘氏等在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研究中发现,脑热清(NRQ)口服液(由黄芩、藿香、人工牛黄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与释放,降低脑脊液(CSF)中的含量;另一方面通过促进VSA中AVP的释放,这两种途径对发热体温发挥正负调节作用[24]。

3.6清开灵(QKL)注射液

蒋氏等在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研究中发现,清开灵注射液能显著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原IL-1β的生成以及发热介质cAMP合成,减少中枢cAMP的释放,降低CSF中cAMP的含量,与此同时VSA中AVP含量接近正常,说明VSA中AVP的释放增加。提示清开灵注射液的解热机制与其抑制EP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同时加强中枢解热物质的释放有关[25]。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者们无论是在组方或是单味药的有效成分上对于退热的机制都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揭示了中医药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优越性与组方的合理性,无疑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楚杰.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4,10(5):553.

[2]龚蓉,龚莉,隋艳华.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11(3):70-72.

[3]富育杭,周爱香,郭淑珍,等.桂枝汤对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所致发热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3):15.

[4]富育杭,郭淑英,高英杰,等.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机理探讨—对下丘脑前列腺素E2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1):667.

[5]齐云,霍海如,田甲丽,等.桂枝汤对发热及低体温大鼠下丘脑中腺苷酸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3):203.

[6]霍海如,潭余庆,李晓芹,等.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对下丘脑NE、DA、5-HT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3):14.

[7]霍海如,潭余庆,李晓芹,等.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机理研究—对下丘脑和膈区AVP及下丘脑NT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1):33.

[8]富育杭,周爱香,郭淑珍,等.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的机理探讨—对蛙皮素作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2):99.

[9]霍海如,潭余庆,周爱香,等.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下丘脑热休克蛋白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619.

[10]石良根.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发热4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9):14-15.

[11]上海中医药大学方药研究组.中药临床手册[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李燕雪.加味桑菊饮治疗外感发热230例[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95:9546-9547.

[13]温骥媛,等.清解汤治疗小儿急性发热290例临床分析与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1994,3:37-39.

[14]郭亚雄,刘乾生,王萍.新加香薷饮治疗小儿夏季发热43例[J].现代中医药,2003,5:44.

[15]赵勤,张恩户,侯建平,等.补中益气汤的解热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通讯,2003,20(2):61.

[16]马翔,等.抗病毒退烧饮对LP性发热家兔的脑脊液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999,12(4):545-546.

[17]林宏.大黄在高热急症中的应用[J].新中医,1994:35-36.

[18]李祖伦,杨金蓉,胡荣,等.川芎挥发油解热作用及部分机理作用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3,20(6):31-32.

[19]赵红艳,张潘,李守拙,等.野黄芩甙对发热家兔下丘脑及脑脊液中环磷腺苷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2):115-119.

[20]许峰,等.新博柴黄冲剂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温干预机制的初步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4,1(10):53-54.

[21]吴二光,白莉,梅志刚.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外感发热50例[J].中医研究,2005,18(8):29-30.

[22]何铭清.中草药有效成分理化与药理特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29.

[23]薛玉凤,赵聚宾,张杰,等.内毒素性发热家兔脑腹中隔和血浆精氨酸加压素的变化及中药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