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4:55:53

中学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探究法教学;中学化学;教学方法

我国的中学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理论教导,而忽略了对于实际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摒弃了传统的讲课、笔记、背书等低效率的授课流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而非考试结果上,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加细腻深刻地理解课堂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使学生把被动的知识记忆变成了主动的实践探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探究内容

合理地选择探究课题是做好探究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选择探究课题时,首先要把握好课题的难度与课本的关联程度,课题的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得到结论,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过于简单,很难达到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效果。因此,适合的难度对于课题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除此之外,探究课题的选择与课本的相关程度也非常重要。教师的课题选择不应超出课本范围,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课题选择,可以使学生直切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某一具体内容。其次,选择的课题是否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过于困难且无从下手的课题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地进行探究,从而必须依靠教师等外力的介入,这样一来,探究式教学便失去了意义。所以,合理的课题必须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可以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学习的乐趣。

二、充分运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化学的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将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综合提问,难度分批次排列,学生回答的越多得到的奖励也就越多。奖励可以是一个笔记本,或者是一支钢笔,或者是班级中的个人量化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验等一系列手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活跃性金属时,教师可将一块金属钠放在水中,瞬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则可以再向学生进行讲解,将学生引入课堂的教学中来。

三、建立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实际操作

探究式的化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愉快宽松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身份,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讨论与探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在必要的时候从旁加以指导与监督。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一定要注意课程的进行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课题的思考,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良好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讲物体溶解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有的物质可以被融化,例如水油脂和酒精,但是有的东西却无法被融化,例如纸。通过这一类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以此为课题,让学生进行探索与讨论,以期达到相关知识的巩固与接受程度的提高的目的。

四、让学生明白探究的价值,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常将问题与实际相结合,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探究式教学的深层意义与培养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胶体”一章时,教师可以讲解胶体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血液透析就是利用了胶体渗析的原理,帮助肾脏有问题的病人完成血液净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案例与实际应用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结语

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主导课堂,是当下中学教学的主流趋势。结合新课标对学习目标与考试的规定,教师在合理的范围内开展课题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究得到学习知识的途径,并且在新的模式下,通过探究式学习体验到中学化学的无限乐趣。

作者:马艳萍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红沙梁乡教学辅导站

参考文献:

[1]郑有生.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法的建立与应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2):66-67.

[2]李俊伟.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法”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石油教育,2003(1):53-54,56.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2

一、“翻转课堂”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课与其他普通知识类的课程有所不同,它不仅包含定义、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还包括实验操作类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化学实验还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已有很多省市将化学实验的操作成绩纳入到中考的总成绩中。但此类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还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禁锢,还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即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有效掌握。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1.课前学习资源准备

“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使用的PPT、教案、教学视频和练习题。PPT的制作和教学视频的录制都要求教师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练习题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之外,还需要制作学习资料,主要包括:根据需要将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酸等的反应的实验录制成微视频片段,并查找和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制作成课件供学生预习使用;设计学习任务单供学生参考,在学习任务单中可以明确要求,让学生将每种金属与酸反应后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按要求填写在任务单中,而这个任务单就是教师用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参考。

2.课前自主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前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如观看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视频和PPT课件等。学生从网上下载相应的资料包并打开其中的视频观看教师的讲解。学习的过程中,他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视频播放进度,快进或者跳过简单的部分,重复观看较难的部分,学习进度完全由自己把控。如在金属与酸的反应中,有些学生觉得置换反应难以理解,有些学生则觉得铁与氧气的反应比较难。当然,学生还可在完成任务单上内容的学习后,进行相应的针对性练习,以此发现问题或不足并对新内容进行巩固。同时,学生还可登录一些平台与课程老师或者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

3.课堂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的课堂学习活动是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提出来,以期在课堂活动中得以解决。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学生先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若不能解决再向教师寻求帮助。之后,教师根据任务单以及相关的练习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安排,也可以提出相关的拓展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家讨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并提醒学生需要考虑CO2气体的收集问题等,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同伴间、小组间、师生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

4.反馈与评价

“翻转课堂”模式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挑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因此,反馈与评价在“翻转课堂”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反馈与评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模式的适应情况,以便及时改进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更好地促进教学。

(二)“翻转课堂”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氧气的制取”为例

以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的“氧气的制取”为例,说明“翻转课堂”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过程。

1.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对氧气的制取进行的巩固学习,为下一节二氧化碳的制取做铺垫,在教材的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者特征分析。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习者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对氧气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知道氧气能助燃,氧气有广泛的用途。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说出该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知道什么是分解反应、催化剂以及催化作用。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制取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室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5)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实施,课前学生自学教学视频和相关内容;课堂上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内容,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可向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求助,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研讨分析,最后由小组代表将本组的成果与大家共享。

2.“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微课程(“翻转课堂”中的课程学习资源准备环节)。根据需要,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录制三个实验演示视频:双氧水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氯酸钾制取氧气。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料包除了有关本节课内容的PPT和视频还有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单。

(2)知识传授(“翻转课堂”中的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根据任务单学习相关知识点,从网络上下载资料包,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和有关的延伸资源,学生可根据个人的知识基础、现实需求、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安排课前学习的时间、地点、次数、进度和选学内容等。

(3)知识内化(“翻转课堂”中的课堂活动环节)。课堂中,教师先带着学生们到真实的实验室去进行实验,在实验前简要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本课的安排等内容,学生各自开始实验。通过课前学习,学生已基本知道了本次实验的内容及操作流程,带着自己的学习结果以及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验,并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教师则可以查看学生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实验的过程。实验完成后,教师通过参考学生的任务单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带领大家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分享实验心得。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实验装置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化学实验的周密性。

(4)反馈与评价(“翻转课堂”中的反馈与评价环节)。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氧气,教师给予的相应指导,以及在课堂上的讨论,学生已经对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小型测试或者抽测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要注意因材施教,有些学生想要得到更大的提高,教师就需要设计一些能力提升的问题(如除了本课所采用的三种方法,还有哪些试剂可以用来制取氧气等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下载学习,提高学习技能。

(5)课后反思。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已经学会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学生若想获得更大的提高,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参考书或者中学化学学习网站继续学习、提高技能。学生在这节课中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实现了自主学习,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重复学习,避免了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之后学生遗忘快的缺陷。

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运用“翻转课堂”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翻转课堂”是一个有价值和较为理想化的教学模式,其要义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受答案,这为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准备、课堂驾驭带来新的变化和挑战。“翻转课堂”实施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师制作的各种学习资料。学生要在课前观看有关实验的视频和材料,完成与课题教学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学生课外学习环境比较宽松,注意力很难集中,为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加生动形象且更加具有吸引力、针对性及任务性和引领性较强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用于自主学习使用的教学微视频或实验短片,还包含与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引导问题、文本材料、动画、音频、实验点评、练习测试等辅助性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考虑到学习者的基础和个性差异,教师在兼顾整体学习和质量的同时,还应准备难度级别不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水平及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的个体学习。

(二)精悍的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翻转教学的一种创新载体,更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学生利用教学视频可以看到虚拟的实验教学过程。但是中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加之化学实验课时不足,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不宜过多,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压力。由于中学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不长,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更契合其学习行为特点,化学实验教学视频最好限定在十分钟左右。每一个微视频需针对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指向一个任务目标,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既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方便学生学习查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根据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基础精选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收集和创建教学视频。

(三)多样的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是把传统课堂的教学说教转化为师生有意义的活动,着力营造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翻转课堂”除了重视教学视频外,还应关注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面对面的有效互动,这也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应确立为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理念,主动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教师可以在面对面的课堂互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协作探究、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完成课后作业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而且有利于师生间形成良师益友的关系。

(四)灵活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建构有效的课堂。“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挫折,学生在经过自主学习和探索体验之后,会对自己的技能有大概的认识,对学习实验中的疑惑有初步甄别和梳理。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善于借助不同的引导方式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实验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诱导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造。对出现的个别问题,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当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时,可组织这部分学生专题辅导;对需要在课上展开交流与讨论的问题,可集中研讨分析并作出概括性小结,形成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或指南。

(五)合理的教学安排

要成功实施“翻转课堂”,离不开合理的教学安排。“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需要提升其问题意识和主动性,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充分进行课前准备,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要提前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疑惑,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度有准确的把握,并根据学生反馈和练习测试情况设置科学可行的实验课堂目标。其次,要放弃以我为主的主导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实验教学课堂活动,要着眼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动手能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中实验指导、讨论交流和互动上,让学生勤于动脑、易于动手、乐于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最小细胞,课堂创新承载着新课改的希望。“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式,对于提升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都有较大的帮助。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有力支撑,“翻转课堂”变得切实可行。“翻转课堂”实践所带来的是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实践进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翻转、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都需要适应转变,如何让“翻转课堂”自然地应用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作者:郭红霞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第二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分析

一、师生座谈式调查研究

先后通过走访或互联网了解到衡水中学、衡水二中、十三中、景县一中、阜城中学等高中学校和衡水三中、四中、五中、七中、八中的市属初中以及霞口中学、阜城二中、枣强二中、西路中学等县乡级初中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况。在高中学校里只有衡水中学的实验教学情况比较乐观,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老师指导得当教学模式比较灵活,学生实验兴趣也很高。但这些现实建立在衡水中学生源好,基础设施齐全的基础之上。在其他中学里市属中学比县乡级中学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要低。市属二中、十三中以及各初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过实验室。尤其高中,面临高考压力,教学上几乎把实验操作已经忽略掉了,只反复在理论层面强调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很少进行实际操作。在初级中学,由于中考有实验操作一项考试,所以大多学校会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做几个实验。在条件比较好的市属初级中学像三中、五中平时会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几个比较重要的实验操作视频。霞口和西路中学曾在初学化学时会让学生认识一下化学实验仪器,做一些简单的像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现象实验等。像很多燃烧试验现象学生们只停留在记忆书本上的描述内容,并没有见过实际现象。所以很多同学对这些实验现象没有什么印象。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考核制度对教学的实施有很大关系。不过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实验的认识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有一些在这方面取得很好效果的榜样,来推动其他学校对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研究推行简便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老师演示必要的课堂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意识的培养还是很关键的。从上述访谈中可以概括出来现存的教学模式有简单的手把手练习和多媒体演示,老师更多的注重于学生们理论上的学习。

二、问卷式调查研究

问卷着重在化学实验上课方式和学生愿望和不同上课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方面做了样本调查。市属二中、三中、十三中等三个和县属阜城中学、武邑中学,景县一中等八个高中学校共计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3份;市属三中、四中、五中等五所初中和县乡级阜城二中、霞口中学、西路中学等八所初中学校共计8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程度与实验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大致分为四个层次:1.只停留在课本的理论记忆上,学生对实验没有一点感性认识,所以缺乏这方面的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实验兴趣;2.老师播放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但真实性不强,现象观察不明显也不全面,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培养;3.老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印象更加深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触发学生的化学兴趣;4.老师指导学生动手做,及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学习,也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是学生对化学奥秘有了更大的探求欲。如果可以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使学生增加成就感,对以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自信。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应更多地去挖掘学生的潜力。

衡水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历来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模式普遍死板,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年来中学化学实验常见的教学模式是:学生预习实验→教师讲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学生按照教师所讲实验程序进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初中阶段考虑到安全、规范、学生能力不足等原因,又形成老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手把手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按部就班,容易调控,存在的弊病是,许多学生动手不动脑,机械模仿,导致知识学不透彻,能力得不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长期下去,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面对升学压力和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足这一现状,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让知识服务于生活,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刘娜 单位:衡水学院化工学院

第三篇:中学化学微粒可视化创新实验教学研究

一、中学生学习心理现状

学习是需要调动大脑能量的深度思维活动,并运用注意、记忆、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心理因素影响了大脑的思维活动,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低,表现为烦闷、易怒、精神涣散等。一旦遇到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材料枯燥、缺乏趣味性等问题,就会造成学习障碍或学习疲劳;有的学生为了“迅速”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粗暴简单”。例如,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联想记忆;只会运用视觉学习,不会运用思维学习等。这都会造成心理疲劳,形成学习倦怠、乃至厌学心理。学生喜欢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的学习材料,它们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这种学习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更容易进入高级思维活动。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学习的心理动因,对学习起推动作用。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所引起的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由兴趣、求知欲、理想、信念、人生观、责任感、荣誉感等内在因素转化而来,与外部动机相比,具有更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活动有着更大、更为持久的影响。因此,积极挖掘教科书的丰富内涵,开发学生喜欢的课程资源,是引发学习内部动机,影响学习心理因素正向迁移,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科书在内容上,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卢瑟福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展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过程,而且还配有两幅图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文字叙述和实验模拟图示,向学生介绍其实验原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总结实验的结论。教科书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通过“交流共享”栏目重点反思评价这一内容,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α粒子的轰击过程、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受到教科书学习内容的启发,对“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有了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其中郭健和同学对自己的深度思维活动,进行了初步的整理。我们也积极通过信息技术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创新实验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探究学习成果。

三、中学化学创新实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每个学期开学之后,在完成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和基本仪器、设施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校本课程实施进入课程资源和教育客体的构建阶段。首先,校本课程设计教师开列实验活动“问题”实例清单,供学生自由选择;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探究活动的主题。其次,化学创新实验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推介表,在充分教育诊断的基础上,组建化学创新实验活动小组。最后,进行化学创新实验活动小组“探究课题”的开题。

四、对“微粒可视化”创新实验活动的反思

1.创新实验活动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实验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是创新实验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学生在研究中不断调整自已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方式得以转变。

2.创新实验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了好奇心和自信心。在开展创新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积极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做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勇于思考,勇于尝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新实验活动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网络原著民”必须学会快速搜集、利用、处理纷杂的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创新实验活动是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有效形式。我们应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使用教科书提供的各种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借助信息技术适当开发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有重点地开展创新实验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光程 李大成 田寿峰 张启峰 孔建华 单位: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第四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一、担心实验的成功率

老师怕做实验,每到公开课,就会有人抱怨,还是语文、数学好,上课没有实验。的确要上好一节化学课,课前准备实验要花时间,上课还怕万一不成功,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就这么栽了。可你有没有看到学生见你拎着提篮进门时,那一刻的激动和期待?再者说,一个失败的实验,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比如,我在做溶液中葡萄糖的检测实验时,有一回因为紧张,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硫酸铜溶液里面去了,加入葡萄糖溶液加热了半天后,也没见到一丁点砖红色。当时心里一阵慌乱,想起是加反了,干脆重新做了一次,然后让学生分析第一次失败的原因,学生得出结论:检验葡萄糖需要在碱性的环境里进行。相信通过这组对比实验,学生对这个反应的条件记得更加清晰。我认为,实验成功固然是好,但就算失败了也可以借此让学生掌握该实验的注意点,加深了印象,并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担心浪费时间

课堂上,有时一个实验做了好久,得出的结论却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有老师就觉得浪费了时间。比如,第三章第一节中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把两个分别装有酚酞和氨水的小烧杯罩在一个大烧杯里,这个实验往往再等上一阵子,然后才看到酚酞变红,最终得出结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有的老师就会认为不如用三五句话概括一下来得快,但是你忽略了实验过程的感官冲击,亲眼看到酚酞从无色一点一点变成红色的过程,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大大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况且也不是所有实验都是这样,比如,同样是第三章第一节中证明分子间间隙的实验,我们把等体积的水和酒精装在滴定管里,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老师如果要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用语言描述往往就会比较困难,此时如果选择将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进行混合,效果却能事半功倍,胜过千言万语。

三、担心安全性

中学化学实验中确实有一些实验存在安全问题,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因为需要用到浓硫酸和甲酸来制备一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在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时,还容易出现倒吸,所以,这个实验就被绝大多数老师摒弃了,有些会选择用实验视频代替。实验视频能否代替演示实验呢?虽然看总比不看要好,但对于学生,如果能亲眼看到铁被制取出来了,对心灵的震撼会更大。那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把这个实验带入课堂呢?我们可以在课前把一氧化碳制好收集在储气瓶里,以避免实验时使用浓硫酸,然后把整个实验改成微型实验,以减少对一氧化碳的用量,减小污染的可能性,把储气瓶与一个球型干燥管相连,在干燥管的圆球里放上一点石灰水,在管里放少量氧化铁,将尾气用塑料袋收集,如此又避免了石灰水倒吸的可能。相信学生亲眼看到原来红色的固体变成了黑色,会去想办法证明那黑色的物质是不是铁呢。因此,我觉得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实验,老师能不能想想办法,对它进行一些改进,降低其安全隐患,甚至是杜绝。教材中大量地使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器材,老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探索的欲望,把一些小实验留给学生回家做,比如,制作无壳鸡蛋(把鸡蛋放入白醋)、蜡烛复燃(利用熄灭时的白烟)、纯碱与白醋反应熄灭蜡烛等等,借此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关注及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探究能力。演示实验中,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要掌握问题设计的层次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入点要相对容易,可以让学生轻松进入,再一步一步加深,层层递进,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验过程中问题的逐步解决,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不断探索的意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段巍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七中学

第五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影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几大因素

1.考试制度因素

现行的高考、中考制度,师生还是围着分数转,出现了学生苦、教师累的现象。特别是实验中在制取有毒气体时,需要模拟实验教学软件的支持,往往易被教师所忽视。

2.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资源配备的不均衡性、择校问题、教师老龄化问题,是农村中小学长期存在的难题,也是困扰新课改与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深度融合。

3.教育教学理念跟不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等,是影响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常规教学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前后对比分析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我校是农村普通中学,享受到了国家的教育扶持政策,新建成的“理、化、生实验室、多功能教室、音体美室、微机室”设备齐全,师生有了用武、练武、比武之地。回顾新设备引进之前,教师整天围绕着教材、黑板、教案、种类繁多的复习资料转,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乏味单调”,这种以知识为中心“封闭式”的常规教学,很难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常规教学法学生很难理解所学知识,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效率低。新设备引进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例如,在浓H2SO4的腐蚀性实验10-4的教学中,教师先用模拟实验软件模拟H2O倒入浓H2SO4中的错误操作过程,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带来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探究,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做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实验,从而增强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努力学习并钻研“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有关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艺术水平,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电子书包、智能笔、移动教学设备、班级QQ群、手机微信等学习平台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移动学习能力。

3.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实验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移动教学”的优势,不要使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摆设,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化学实验开课率,切实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总之,新课改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符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多作贡献。

作者:臧传世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第二中学

第六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分析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教师普遍重视实验。目前,教师已经转变了传统观念,认为化学实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部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以往的传统教育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这一块是很欠缺的,大部分化学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懂得了基本的实验步骤,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写出实验步骤以及最终实验的成果就足够了。对于实验本身的教学并不十分重视,所以学生们的实验能力都不怎么好。其实,实验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方式。同时,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可贵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其发展。

(2)学生们基本认识到了中学化学实验学习的重要性。调查表明,有97.78%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对于中学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发现,如果能将上课讲授的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验之中,并且能够将实验做成功,那么在未来的学习中,这种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加清晰、持久,对学习很有帮助。所以,学生们普遍希望在中学化学课上开展实验课程。

(3)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的不足。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过程,所以,就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而言,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缺陷:①硬件设施。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这一块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些不足使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缺乏实践的基础。②软件设施。经调查,大部分教师是很赞成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学校缺乏相应的软件设施,另教师自身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进步。③实践应用。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化学教育的时候,仍然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的方式,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是很不利的。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我们只有知道了实际的情况才能做出更好的应对,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所以,笔者根据分析调查,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教师团队的软件实力。因为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能力和经验,致使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举步维艰。目前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发展的潮流中去。为了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对老师们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教授他们各种硬件设施的应用方法。就教师自己而言,也很有必要在课后牺牲休息时间来学习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真正的应用效果。

(2)增强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水平。因为缺乏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的前提,致使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的步伐一直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这需要教育部门大刀阔斧地对学校进行一次改造,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帮助学校建立一个多媒体教育环境,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的初步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继续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的剩下步骤。

(3)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认为教师主要的责任就是在讲台上教授学生什么是重点、什么是考点、什么是难点。其实这些知识只是教学任务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为了更好地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就应该逐渐与这个新的时代接轨,走出以往狭小的教学思维,逐渐学会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作者:谢建平 单位:湖南省东安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研究

一、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手段,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启发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理主动地发现问题,借助其求知欲主动地去研究探索,驱使学生对新知识充满欲望。第二,凭借探究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要素有一定的认知,对探究方式和基本程序能了如指掌,使学生了解借助探究的方式该如何去学习。第三,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创造性和个性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充当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二、中学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基本原则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教育的原始阶段,强化基础知识是化学教学中的第一要务。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正确应用,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用实验加以佐证,使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习惯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探究新知识的目的。它要求学生依据自身实验去探究自然界中物质的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提高实验的实际和创造性价值。相比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探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点和亮点。注入式教学以权威事实为工具,对于事实的产生、发展变化学生都一无所知,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只是讲结论,根本不会想到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更不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的知识网络。而探究性教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

三、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

探究性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充当着一个助产师的角色。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益友的身份平等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放松自己、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也促进了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平等性,营造了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能对问题大胆地想象和思考,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任何学习都是在愿望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问题情景就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影响着实验的成功,教师必须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情景充分准备,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实验教学当中。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于以往教学模式的固定单一,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四、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实验目标,为本次实验准备实验器材,创设实验情境。然后展开实验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教师给学生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最后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得出的实验结果,将实验方法进行迁移拓展,得出新的实验数据,从而学会知识的迁移能力,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五、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将淘汰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热潮,学生可以在很多方面利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实验从课堂教学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探究性实验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深入实验中,把实验原理搞得清清楚楚是非常难的,我们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分析资料,而且还要把实验的结果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尽可能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把实验精心设计,实验后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对本次实验的见解,总结得失,让探究性实验在新课标改革中永远都是那么的新颖。

作者:丁昌义 单位: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清潭中学

第八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分析

一、开展有趣的实验教学活动

在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以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完成实验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日常生活现象以及实验要求、实验目标结合起来,以独特新颖的实验教学方式来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比如实验室制作二氧化碳,教师可以在课后鼓励指导学生完成鸡蛋跳舞的实验,在食用醋中将鸡蛋放入,由于鸡蛋壳和食用醋发生了酸碱反应,因此鸡蛋会出现上下跳动的情况,这样一方面能够完成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热情,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下完成二氧化碳的教学,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对如何制作二氧化碳的方式加以不断探索和提出新的疑问。

二、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比如学生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制取氧气的方式,比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等化学物都能够用来制取氧气,那么实验室在选择不同物质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其进行操作和设计的呢?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物质的成分、化学活性、物理特性等加以介绍,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物质的使用仪器、制取氧气的条件、器材的配置方式、收集氧气的方式等多个方面加以认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比如在收集气体的过程中,有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那么在制取氧气或者是其他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其相对质量和相对密度加以考虑,比如通常情况下,制取氧气就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而制取氢气就采用向下排空气法等制取气体的方式,这样有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学生也能够在设计过程中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制取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完成实验教学过程。

中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加以培养和提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不断开辟新的实验教学途径,从而提高初中实验教学质量水平。

作者:宋辉 单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

第九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

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化学实验主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俗话说:“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确,化学与人类生产、实践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所以,在进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时,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主题,以此引发学生探究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热情。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一方面它与学生生活极为贴近,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还能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不衰。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我就要求学生回家自行设计研究铁生锈所需条件的实验。当然,首先我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和点拨,(提示他们铁生锈往往是在潮湿的地方,即水蒸气较多,而且铁锈中具有氧元素,那么铁生锈到底是水与铁作用的结果还是氧与铁作用的结果,还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回家以后自行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因为与学生生活实际极为贴近,学生都对这项探究性实验活动充满了兴趣,且都积极投入其中,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设计创新型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且教师是实验的操作者、演示者,学生是旁观者、接受者,他们的学习思维被牢牢限制,不能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所以,作为初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应努力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并增强实验的创新性,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既觉得枯燥无味,也无法清楚看清实验现象,因此,这时我们就可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对这一实验进行探究,探究内容为:用酒精灯加热已炭化小木片上的氧化铜,通过生成的红色物质归纳出生成的物质为金属铜,接着提出疑问:炭与氧结合,究竟是生成一氧化碳还是二氧化碳?这样,与以往的实验形式相比,观察点就有了转变,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学生不仅会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获得深刻理解和认识,而且整节课也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自身成长和化学教学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积极采取各种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乐于、善于投入其中,从而以此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促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获得高质量、高效益的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齐卫利 单位:洛阳市东方第二中学

第十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一、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就是实验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几乎贯穿了教师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得到了学校以及教师的普遍认可。就实验教学而言,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以及技能的了解,最终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用实验来展开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学习化学;其次,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教师如果能够善用这些例子,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动的本质、规律;最后,化学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利用化学实验,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化学的发展。

二、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的途径以及方法,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这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核心思想。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初中化学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的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实验,在具体活动中不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获得良好发展。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趣味性;系统性;实验探究;实效性

一、培养实验学习兴趣,创建学化学的思维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诸多事实证明,凡是取得极大成就的人都必定对其研究领域具有极为浓厚的兴趣.教师在中学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模式时,首先一定要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引导一个人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以兴趣为基础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地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如何较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则成为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要想激发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新课的引入过程是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引入新课的教学时往往都是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与探究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新课知识内容的兴趣.由于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条件有限,很多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活动,没有合理安排实验活动,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实际动手能力较低.所以,按照教学要求,合理开展有趣味性的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这一点已经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二、改进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这也就在某个程度上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来开展化学教学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1.探究式实验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究和学习.探究实验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求我国中学化学教师能够加强对探究实验教学法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教学中,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2.支架式教学来源于最近发展区间理论,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起点,到下一个目标内,有一个最近发展区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支架,学生能够轻松的达到最近发展区间,相应的有一个提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运用的支架式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演示、例证证明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化学学习的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支架到达最近发展区间,获得相应的知识.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提升设计的系统性

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设计中一定要致力于提升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做到质量和效率的全面结合,从而让中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为中考乃至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学化学实验之设计并非是随意为之的,必须具备系统性的特点.中学时期的学生们往往学习十分紧张,那种高效而又简单的学习方法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是由于其不但能培养学生们的诸多能力,提升学生们对于化学实验中相关内容的掌握成效,够让学生们具有更高的化学学习素养,而且还能有效提升高等院校化学教学的综合教学质量.作为化学教师从设计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有限的实验创造条件,匠心独运,巧妙设计微型实验,通过简化过程来增强实验的可行性.

四、注重中学化学实验细节性

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深化理论教学,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良好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技能都将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将获得加强.实验教学过程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并通过细节来实现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而“细节”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众多细节的演绎而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维和接受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在平时做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注意操作中的细节.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就是一个个细节的组成.在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使学生掌握操作中的细节,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五、创建化学实验室档案管理

创建化学实验的档案一角,有利于增加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在化学实验室的墙上挂有当年工作记录的各种表册.内容有:①实验室课外向学生开放登记表;②危险药品领用单;③教学仪器借用登记表;④实验室课外科技活动登记表;⑤实验开出率统计表;⑥自制教学仪器登记表;⑦实验室常规工作记录;⑧各年级实验登记表;⑨教学仪器定期保养、维修登记表;⑩化学仪器、药品报损、报废单等.每个学期结束后,化学实验教师将它们一一装订成册,在封面上写上年月日,作为实验室档案入专柜中的专盒保存.

六、重视化学实验与物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

从学科内综合走向学科间的嫁合、从课本知识的综合走向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实验能力考查的一项高层次的要求.化学实验试题往往会与其它学科的一些问题联系在一起,学习中要尽可能地抓住化学实验内容的知识特点,并与物理等相关学科中的相关问题交叉起来,提高解决学科间综合问题的能力.

七、化学实验中注意减少环境污染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在其中占据着相当大的分量.在化学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实验都带有一定的污染性,尤其是在学生实验中,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实验的试剂用量、实验产物的处理、废弃物的回收等环节往往过于随心所欲,从而使得化学实验的污染越发严重.一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可能造成的污染还比较有限,而在缺乏环保意识的情况下,全国数以万计的中学化学实验室所造成的污染就不容小觑了.与其它的污染相比,化学实验所用的试剂品种复杂多样,在治理起来也就更加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目前我们开始大力倡导开展绿色实验,在开展中学化学实验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尽量减少环境污染,使得化学学科的发展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杨昭.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7(24).

[2]季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2).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4

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仪器,自主学习实验仪器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分组讨论如何选定实验仪器,一起进行仪器的组装。通过对选定化学仪器的讨论,学生学会根据化学实验仪器的特点和实验内容来选择并组装各种化学仪器的方法。另外,不同的实验条件,其反应现象和化学反应都可能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化学反应的程度,进而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实验现象比如化学物质的颜色变化、气泡以及生产沉淀等,都可以作为实验探究的素材。作为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由学生首先进行猜想,然后分组去查询相关资料和讨论化学现象的原理,最后是设计化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印证或推翻早前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创新性思维,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自主利用实验来观察化学变化发现化学本质的能力。这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实验预制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在教师创设的特定问题情境下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的能力;实验设制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对问题猜想,进行资料查询和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的能力;实验精制能力是指学生针对实验的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进而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还能使学生获得很好的情感体验。新课改提倡三维目标教学法,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探究不仅看实验结果,还注重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观察能力。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能多角度进行学生评价,从而使得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的同时还得到很好的情感体验。

三、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

当前,中学化学实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提出中学化学实验课探究式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1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化学科学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是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大课堂,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以化学视角观察实际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把化学课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也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目标。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的化学知识多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带着去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多,积极探究化学想象背后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原理,使探究性实验生活化和践化。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化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若引入一些生活常识,还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生活常识化,要求中学化学老师多思考和观察,并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资源。

2化学知识与各学科的关联

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将化学的探究性实验与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以,在化学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把各科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这也要求化学教师把各科之间的相通点和相互关联的点找准、用好。另外,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可能遇到各种实验现象和问题,这也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灵活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3分组合作实验

化学实验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化学实验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性思维方法,深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中,分组合作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分组合作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开展分组合作实验,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结论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前概念概念教学同化随即通达教学

⒈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是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概念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长期以来化学教学论界多是从认识论角度进行研究,概括形成了化学概念教学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学习模式和“提出问题—提供实验事实—分析总结下定义—应用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事实上有意无意地将学生的头脑当成了一块“白板”,我们教师可以在上面构画出各种各样的化学知识图景。化学演示实验一直作为教学手段而起着配合化学知识讲授的作用,考虑的重点自然是如何通过实验把一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日常生活经验等原有知识及原有认知,正确认识化学前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并对化学前概念在中学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策略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2.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思考——重视学生的前概念

2.1化学前科学概念及其特点

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的D•K•Nachtigall教授说:我们对前概念了解得越多,多维结构转变的过程认识越深,就越能成功地把它们转变为科学概念,也就能更有效地避免错误得产生。什么是前概念:前概念是前科学概念的简称,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又形象地称之为日常概念,它是指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化学现象与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例如,物质的燃烧一定要在空气中才能进行;催化剂一定是能加快反应速率;“糖类”一定是甜的,“酸类物质”一定是酸的;“平衡”是静止的等等。

化学前概念除具备其他学科前概念的特点外(广泛性、隐蔽性、肤浅性、顽固性等),化学前概念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其一,化学前概念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物理现象等宏观领域,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开始接触时他们的思维过程大多依赖于直觉经验,很容易把事物的变化、物质的现象等想当然,因为这很适合人类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从事物表面到事物内部,从事物的现象再到本质,从事物发展的表观运动规律再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真理性的实质,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再到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结构、物质组成以及化学运动规律等)。而要真正的揭示、理解这些“现象”的真实实质,必须从研究化学科学的角度出发,因为化学科学探讨的主要是分子层面上的微观领域。因此化学前概念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影响主要是来自宏观与微观的差别上,在科学主题讨论的范畴中是属于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尺度与结构)造成的。其二,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看,化学前概念的形成更多地是来自人们认识方法的差异造成,由于认识主体所生活的环境、社会关系、知识背景等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如:山区学生和城市学生对“燃烧”的理解是不同的,山区学生更多地是把“燃烧”与柴火等联系在一起,而城市学生更多地是把“燃烧”与焰火、液化气等联系在一起。

2.2化学学习中前概念产生的心理途径

结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是个体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输入的新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对新信息的理解。由于个体经验背景的差异,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个体都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存在唯一、全面、标准的理解。中学化学学习中,学生形成前概念的途径很多,这里把中学生形成前概念的心理途径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从大量的化学现象中获得了不少化学方面的感性知识,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但这些凭直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例如,“融解”即是“溶解”;“催化剂”与“催长素”混为一谈等。②旧有概念的局限。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知道,认识过程同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是有很强的相关性的,个体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也是有阶段性的,学生学习化学概念也是一个渐进的、递进式的过程。例如,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初中阶段的外延比高中阶段的外延要小的多。③由语词带来的曲解。概念是用一定的语词来记载和标志的,借助语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化学教学中的概念,通过语词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还可以弥补直观材料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语词的理解来理解化学概念,并由此产生对化学概念的曲解。例如,“催化”就是促进,因而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就一定会加快反应速率。④进行不当的类比。类比是推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或做出新发现的重要思维形式。但类比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学生在学习一些化学概念时,运用类比思维可得到很大帮助,但有时用其它概念来类比推理一些化学概念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2.3前概念对化学学习的影响

传统的化学教学无视学生的前概念,认为只要通过传授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就会代替学生的错误概念。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不适当的,学生的前概念(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有极强的顽固性。学生甚至在学习了化学课程几周后,又恢复了最初的原有概念。为什么前概念如此顽固呢?这是因为学生花费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建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都是朴素的),他们在心理上还是在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前概念含有对自然界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早先形成的各种前概念深信不疑,不试图将这种原有的观念迁移到新学知识中去。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获得,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把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例如,水能灭火是钠的化学性质的前概念;酸味是学习酸类性质的前概念等。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挈机,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化学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化学前概念在教学中本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前概念是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关键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否正确的看待学生的前概念,运用好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

3.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新思考——前概念转化的策略

3.1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概念

布卢姆《人的特性和学校学习》一书中,证明了认知前行为(前概念)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因而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时应调查、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概念。一般可以采用谈话、书面表达、墙报、分类卡片、大脑实验、设计与制度、调查问卷、预测和解释等方法。谈话法:老师通过和学生个别谈话或集体谈话来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书面表达: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出对于即将学习的概念的认识;墙报:学生制作一些墙报,突出他们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分类卡片:教师在卡片上写下某一概念或理论的应用事例,要求学生把那些事例分类并说出其分类的依据;大脑实验:给学生描述一个假定性的问题情形,要求学生想象可能的结果,并解释他们的思维;设计与制作: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围绕着某一个概念设计和制作出一件有用的东西;调查问卷: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其问题包含各种各样的可能的学生头脑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回答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预测和解释: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情形,要求学生预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并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哪些现象,教师也可通过提问或学生练习等方法诊断出学生的旧认知结构。例如在讲授“分子、原子”内容的第一节课时,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早已有了自身“原子”概念(原子的前概念):“原子是很小的”、“原子是圆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像面粉颗粒一样”等等。

3.2概念获得的同化形式

教师在已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首先要认真分析、辨别学生头脑中已有概念对新概念学习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其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教学,即要善于同化和重组学生的观念,要把培养思路教学作为知识体系教学的前提,帮助学生把已学得的内容不断纳入新学得的内容体系中去,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即不断地进行知识点的联结、构建、组块和结构化,以发展认知网络,这里涉及到多种因素:知识的组合方式、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状态、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就得妥善处理各因素间的关系:或学生自学式、启发式、探索式、学生讨论式……这就得根据具体内容选取具体的方式。

奥苏伯尔倡导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中可以利用的适当观念构成三种关系,第一种,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的知识是下位的;第二种,原有的原有观念为下位的,新的知识是上位的;第三种,原有观念和新知识是并列的(见下表)。这种新观念需要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新旧观念发生相互作用,其结果是新概念获得意义,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组。

3.3随即通达教学———强化、巩固科学概念的方法

建立起来的化学概念如何能全面、深刻地印留在学生头脑中,从长远观点来看,是关键之关键。结构主义的随即通达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意义的建构可从不同角度入手,从而获得不同侧面的理解。同时,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外情境中,从另一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看来,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的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端,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中阶段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即通达教学”。

随即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学习者可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内容所涵盖的知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通达”,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的重复,即所谓的复习。这里的每次“通达”都有不同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因此,多次“通达”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飞跃。

教学实践证明,建构主义的随即通达教学能强化、巩固科学概念,它对学生起积极作用的过程可这样表述:进一步让学生信服化学概念更正确,适用范围更广,先是在定性问题上,然后在定量问题上也是更加符合事实;让他们再一次把自己的前概念与化学概念对照比较,让他们发表看法,因为只有通过讨论,才可知道他们是否真正明确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脑子里发生的转变,同时认识到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后,还要提醒化学教师要注意:前概念;心理冲突;耐心、细致地把前概念转变为化学概念。公务员之家:

3.4化学前概念转变的实例分析

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体系中,化学反应速率是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对“反应速率”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建构整个化学平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前,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学中的宏观物体运动的速率,并且刚刚从日常生活中的速度(矢量)转变为速率(标量),在学生头脑中往往已有了关于“位移”、“距离”、“时间”、“加速度”等概念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速度”的概念存于意识中的图式。当教师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时,首先必须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学生头脑中这些原有的认知与知识;其次,通过对比实验直观的(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等)展现化学反应过程是有慢有快,然后可以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模拟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过程(碰撞原理),这时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参数(速率、位移等)将被原有宏观的图式同化。最后可以通过学生再一次把自己的前概念(宏观的速率)与新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对照比较,让他们发表看法,相互讨论。这样经过多次的“通达”,就有了原有的“速率”过渡到“化学反应速率”的进步,形成了正确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关于化学概念转变学习的研究,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运用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化学教学的需要,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动向。如何发现学习头脑中那些朴素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更好的帮助学习将这些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仍然是摆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师面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磊,苏伶俐,黄燕宁.初中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查—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2]刘瑞东.结构主义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77-79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其基本组成包括: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公务员之家: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主要参考文献: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25~350。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7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要想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掌握正确的化学理论知识,就必须要从认识具体物质、观察个别化学现象入手,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准确把握事物本质的客观规律。化学实验是通过一定的实验仪器或者设备,通过人们的控制与调整,呈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二、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化学知识

化学实验讲究手脑并用,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并现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检査、考核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中必然会出现观察实验现象的活动。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外部属性,比如颜色、状态、形状等,以及实验现象,比如颜色变化、发光放热、生成沉淀、产生气体等,都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来得到。因此,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观察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把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对实验现象的本质得到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观察的同时,学生要进行主动的思考。学生要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以及这些现状怎样才能出现、出现的原因等结合起来,不可孤立每一环节。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一种动作技能,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化学实验技能一般可以分为初步学会、学会和熟练掌握三个步骤。不管哪步骤,都需要学生亲自操作才能够实现,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五、进行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

学好化学应该要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实验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里面存在很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总体来说,物质的微观结构,证明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元素周期表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化学平衡中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选择化学反应的条件中包含着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接受唯物辩证规律,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重视化学理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第二,在化学实验中,要做到严谨,严格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实验,科学分析实验现象;第三,要具备科学的态度,不可臆造或主观想象。学生每一次进行的科学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来设计方案,并且科学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之中学生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且正确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化学实验本身就包括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这也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也可以培养一些实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

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动机。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颜色变化、气体变化等化学现象。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可以真实地呈现化学实验,这会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化学实验探索新的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对化学有着更浓烈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化学实验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大动力。八、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对于中学生来说是真实的事情,他们通过化学实验所获得客观的化学知识是具有相对性和条件性的,但是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检验思维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绿色化学;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渗透与实施

绿色化学实验的引进不仅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丰富了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如果纯粹按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步骤操作,可能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不重视,导致实验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通过绿色化学实验的学习,让学生开始接触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内容,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绿色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并在实验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来进行化学实验,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应如何处理,进而培养学生正确操作的技能,同时又可以避免有害物质的侵害,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实验的意义,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改进并设计出符合绿色化学新的实验方案。

1绿色化学实验的必要性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发展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绿色化学的要素,将化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为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1]。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单一地跟随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就开始重视绿色化学,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在第四章的第二节专门介绍了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而且课后习题也设计出一些有关绿色化学的知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模块内容的设置上也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例如“实验化学”这个课题已表明绿色化学教育开始走进中学化学课堂。化学离不开实验,在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推进,化学实验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越来越多的实验项目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化学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很广,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因此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不影响结果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改进传统的实验装置,使改进后的装置更符合未来发展的要求,同时改进后的实验更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2.1微型化学实验的推广。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学校教育更多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往开设的部分化学实验项目属于粗放式,具有药品用量大,安全性低等缺点;而且多数实验都由教师操作,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常规的化学实验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的需求[3]。在化学实验的改革下,微型化学实验作为减少实验废弃物,改善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逐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推广。在以镁与冷水反应的微型实验中,如果把镁投入到冷水中看不到气泡的产生,有的同学就会认为镁不跟冷水反应,只能跟热水进行反应,这是片面的认识。然而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可以证明镁是可以和冷水反应的。(1)操作步骤。在实验室里,发给每位学生一段镁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首先用砂纸打磨镁条,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并卷成螺旋状,再放入盛满水的注射器中(活塞拔出,针头已用橡胶塞堵住),将其倒扣在盛满水的水槽中。(2)实验现象。经过几分钟的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不断冒出,一段时间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注射器的液面下降。反应结束后,打开橡胶塞,将注射器的活塞缓慢内推,同时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针头,可观察到氢气安静地燃烧,由此实验现象可证明镁是可以和冷水反应的。(3)改进后的优点。微型化学实验所用的仪器容量小,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安全性高,无污染,环保绿色等优点;微型化学实验的推广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奥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此微型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镁化学性质的印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2化学实验的密闭化、循环化。在中学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实验不可避免会产生污染物。如果不加以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势必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如果可以对实验装置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其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反应,这样就可以避免污染物的泄漏。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经典的实验是要事先制取好一氧化碳并收集在贮气瓶里,此准备工作比较繁杂,而且产生的有毒气体如果不谨慎处理,排放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同时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现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采取草酸钠制取一氧化碳。(1)实验原理。草酸钠受热分解生成一氧化碳,然后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4]。(2)实验操作步骤。首先将适量的草酸钠晶体放入试管底部,并将试管横放,塞入一小块棉花,再把适量干燥的氧化铁铺在试管中部,之后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用铁架台将试管固定,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之后用气球收集尾气。然后,用两盏酒精灯同时对草酸钠和氧化铁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棕色的氧化铁变黑,之后用磁铁靠在变黑的氧化铁试管外壁,发现能被磁铁吸引,说明氧化铁被一氧化碳还原生成了铁。(3)改进后的优点。通过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反应,并将一氧化碳的制取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设计在一个实验装置中,整个实验巧妙地设计在一个封闭的体系,既达到了实验目的,也实现了零污染的绿色化学理念。2.3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逐渐运用到了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教学的工具,给我们的课堂也增加了一份色彩。在化学实验中,对于有毒和易腐蚀的化学试剂,或易产生有毒物质的化学实验,教师都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及现象,这样既可以节省实验时间,又可避免有害物质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实现绿色化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上的单一,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和厌倦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5]。例如,中学化学实验中探究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如果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展示,那么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将会扩散到空气中,据资料显示,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有毒的气体,少量的二氧化硫吸入会溶解到人体的血液中,如果学生不小心吸入了二氧化硫会出现咳嗽、咽喉痛等症状,同时也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避免此状况的发生,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分别播放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形成直观的对比,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代替化学实验中装置较为复杂、操作难度较大、易爆、产生有毒物质实验,既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又避免了安全风险,同时也把绿色化学理念落到实处。2.4化学实验中废弃物的处理。在化学实验中难免产生废弃物,化学实验的污染是学生最直接接触的污染源,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那么课堂环保教育也空为一谈。处理化学实验中废弃物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既有助于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增强了化学实验的规范化[6]。化学实验有相应的废弃物处理规章,废弃物主要分为废液、废气和废渣,不同的废弃物处理方法也不一样,但是有些废弃物可以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循环再利用。例如与食盐有关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在实验室里动手操作有关食盐实验的机会也多。每次实验结束后都会有大量的食盐水被浪费,若是将这些无用的食盐水收集在干净的大水槽中晾晒,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向学生演示海水晒盐的原理、粗盐的潮解现象、解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探究氯化钠溶解性随温度变化的特点等大量的课程资源,有关溶液这部分的知识几乎都能被包含。通过食盐水的反复循环利用,让学生意识到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由化学实验中废弃物的再利用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垃圾再利用,充分地将化学实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他们将来建设创新性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3结束语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是很必要的,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绿色化学不是让我们摒弃原有的化学课程,而是让我们通过对化学实验的不断改进与完善,通过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完善化学实验的密闭化、循环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处理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等方法,将化学实验和环境相结合,达到化学实验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目的[7]。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因此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中学化学实验中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陈鹏.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8):84.

[2]郭瑞.“绿色化学”理念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8):140.

[3]高斌.实验微型化,课堂效率化,学生主体化[J].考试周刊,2015(4):147.

[4]孙小媛,赵维秋.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4):31-33.

[5]马志成,胡阁,李肇国,等.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调查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179-182.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化学;教学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的很多的事物都在进步,当然这也包括人们非常重视的教育。从几千年前开始,我们就开始有了教育,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一直在不停的进步。直到出现了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我们的教育彻底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信息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很多学科的课堂教学,尤其对于化学这种抽象化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化学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准备充足,才能在课堂上绽放光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准备时获得大量的知识呢?这时候计算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我们运用计算机来采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化学教学设计带给自己教育的灵感。在网络中取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化学教学课堂的设计。

2、教学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学生学习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时,需要为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测验中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那仅仅靠老师的形容和讲解,很难让学生们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甚至会使学生对化学感到厌倦和困惑。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图像和声音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对这些枯燥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同学们不仅不会枯燥,相反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境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通过将教学知识与图像、动画、声音相结合,制造出一种愉快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参与进去。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的说为主,很难为同学们创设情境,就算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创设出情境,学生们也不容易融入进去。所以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高科技技术可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化学中的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以一种幽默的表现形式,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结构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创设出一条捷径。

4、帮助总结

计算机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板书简化成一个课件。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如果遇到复习,就会产生大量的板书,这个时候会消耗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的时间来板书复习资料。而且板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现象很难达到清晰明了的要求,学生看着满黑板的知识点,很难有心情参与到复习中。然而多媒体可以将所有的复习资料整合到一起,便于学生整理。也可以制作化学知识的素材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知识分类,提高复习效率。

5、检测反馈

想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是及时的反馈,及时的改正。计算机的知识储量较大,分析能力较快,利用这个优点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计算机建立中学化学的考试系统,在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建议。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不足。计算机还可以分析学生每次回答试卷的情况,找出学生在哪个化学反应或对哪个物质的理解有问题,在下次训练时多侧重于学生易错的地方。这样可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大大的提升学生的进步空间。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尽管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的替代了教师的存在。所以在这个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合理的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入到中学化学的教学中,才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进步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一下两点。

1、多媒体技术不能取代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多媒体技术的相互融合,既不能没有多媒体的辅助,也不能失去教师的引导。在多媒体技术出现后,存在部分教师产生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只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省去一切的教学步骤。但这样往往使他们丢失了一个作为教师的义务,从教学的引导者变成了旁观者。化学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学生很难从那些琳琅满目的图画中找到哪些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很难使学生得到提高的。

2、不要用信息技术取代实验

信息技术是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很多教学中很难完成的事情,但同时化学又是一门需要实验的课程。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无论信息技术多么的强大,都不应该为了方便,简单的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来达到实验的效果。在遇到化学实验时,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自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化学反应现象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是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难以亲自实验的,这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帮助达到实验效果。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成了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的、正确的处理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萌 杜雪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荣林《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学化学教学范文篇10

从初中“空气”知识中“空气污染”的简介,“水”中“三废”的介绍,“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的叙述,到高中化学制硫酸、硝酸知识中尾气的回收和利用,“炼铁”知识中高炉煤气的处理,“石油”中石化工业产生的“三废”、“煤和煤的综合利用”中废气和废液的处理,无不紧密地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深人探讨教材中环保教育的因素,详细列出中学化学各章节可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施以环保教育。

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434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188个,年影响工业产值200多亿元。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据1987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其中,45%A源于城市污水,55%为工业废水。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有436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推测,每年排人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超过1000亿吨。

在讲述酸雨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主要污染物SO2,是煤炭燃烧时排出的。练习题如下:某城市每年用煤约300万吨,其中含硫量按1%计,每年排放二氧化硫多少吨?一般80%的硫氧化成SO2,若此二氧化硫全部转化为硫酸,可得多少吨硫酸?以上硫酸若以20%集中在城区,城区降雨量3.75×108立方米/年,那么,雨水中硫酸的摩尔浓度是多少?假设体积不变,其酸雨的pH值是多少?(答案pH=3.1)此题既让学生练习了化学方程式计算,摩尔浓度计算,又能真正了解到酸雨的危害性。通过化学知识与相关环保知识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的结果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只要将尾气用碱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的伤害。许多学生在制取气体时不考虑药品的用量,“跟着感觉走”,出现了实验室毒气弥漫。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在化学实验中树立“定量”意识。此外,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可采用实验录像替代,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当前,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捷、反应迅速、现象明显、节省药品、污染小且安全的优点。如果我们适当地将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实验改成微型实验.不仅适应了化学实验改革形势的发展,也减少了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向学生介绍Cl2,H2S,SO2,CO2以及CO等对人体的危害性,给实验环境带来的污染。然后引伸到环境中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知识。氯气、液嗅具有刺激气味、强烈刺激眼、鼻、支气管等粘膜引起肺水肿,吸人较多的蒸气会发生严重中毒甚至死亡。高浓度的液澳还会导致皮肤严重灼伤,产生疼痛并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盐酸也是构成酸雨的成分,随着对酸雨研究的深人,大气中的HC1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吸人硫化氢气体时,流泪、疼痛、咽干,能引起结膜炎、气管炎等。吸人量大时,造成声带痉挛,喉头水肿,窒息死亡。大气中的H2S人为源主要来自于造纸厂、炼油厂和炼焦厂等。而SO2人为源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冶炼及硫酸、磷肥生产等。CO的来源主要是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其中,天然源比人为源大得多。其主要危害在于能参加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以及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CO2是含碳物质完全燃烧的产物,也是动物呼吸排出的废气,CO2虽然无毒,但近年来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因而受到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危害全球的六种化学品之一。

在实验进行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上述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对实验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使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合身边实际进行环保教育

仅仅依靠化学课堂上的理论传授在中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环境保护的概念从理论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仅仅在化学教学中讲世界的、中国的环境状况有时还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感,似乎还有“空对空”之嫌。对此,在环境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用一些实例教育学生,如我县中心城区人口约5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0多吨。其中,废塑料、废纸及纺织品达13%。这些垃圾若都采用掩埋的办法来处理,其中的废塑料在土壤中可长达100年而不分解,势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通过这些直观的数字,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妥善处理生活垃圾,避免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多个角度去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让学生报告自己的“发现”:工厂愈来愈多,排放的烟尘让人窒息;汽车尾气的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未加尾气吸收装置的柴油车,一开起来就黑烟滚滚。由于这些烟尘及尾气的影响,冬日的早晨,浓雾团团笼罩,公路的能见度极低,交通事故频发。那么,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学生们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一方面要减少污染源,为汽车安装尾气吸收装置,像北京等大城市一样,实行尾气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绿色值物的光合作用,改变城市的小环境,提高大气质量。开发新型能源,比如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氢能源、原子能,以替代目前占我国能源消费总最75%以上的煤。通过学生的调查与交流,不仅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峻性,而且还会提高他们为改善环境做贡献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