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5:34:45

职能管理

职能管理范文篇1

1.起草有关市场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拟订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

2.研究市场发展战略,组织制订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参与商贸流通行业体制改革;指导全省商贸流通行业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参与联系省物产集团、省商业集团等商贸流通企业。

4.指导大宗产品批发市场和重要商品的流通服务市场建设;规范无固定地点销售。

5.协助有关部门指导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

6.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拟定相关政策发展与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及农村商贸设施。

7.规范商业领域投资的准入程序,指导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规范城市商业设施建设,组织实施我省国家财政预算性资金安排的有关流通领域重大投资项目,核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项目的可研、立项。

8.负责管理规范拍卖、典当、租赁、旧货流通等特殊流通行业的市场秩序和市场准入。

9.贯彻落实汽车贸易政策,负责二手车、报废汽车、老旧汽车更新管理工作。

10.指导和联系相关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11.承担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处室职能-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省民用爆破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

1.组织实施国家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方针和产业政策,研究提出促进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监督、检查产业政策实施情况。

2.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

3.协助国防科工委对本地区民用飞机、民用航天等军工主导民品实施行业管理。

4.协调国防科技工业各单位关系;对军工产品质量、配套任务进行监督、协调,开展保密资格审查认证。

5.指导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指导全省国防科技行业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

6.负责对军工、民爆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7.负责军工和民爆器材生产、流通定点的资格审查和凭照管理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核管理;组织军品、民爆产品的鉴定工作。

8.对军工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9.负责对民爆产品的计划订货和购销合同的鉴章。

10.负责民爆产品生产能力、布局和结构调整,整顿和规范民爆产品生产流通市场秩序等工作。

职能管理范文篇2

而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西方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和中国式管理等。那么,究竟哪一种管理最为有效呢?管理学界和实际工作者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许多管理学家指出,领导21世纪管理潮流的将是中国式的管理。尽管今天的中国式管理远未达到至善至美的程度,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和合”精气中,决定了中国式管理从根本上讲就是管理理念的人性化,而这恰恰代表了当代管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人性化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很客观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为此,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也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向复杂人转变。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的。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试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为数不少,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于是,当代管理就逐步摆脱西方传统管理的科学管理阶段和人际关系管理阶段,走向人性化管理阶段,也就是在本质上向中国式的管理———人性化管理靠拢。

人性化管理其根本的观念仍然是人性的假设,但它是整合为系统的“人性”、整体实现的“人性”,并在新的关于人性的假设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的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从满足人的最根本的需求出发,通过道德引导、理解、认同、尊重、关爱等极具人性化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激情和活力,使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产生出巨大的企业推动力和社会推动力;同时,清楚人性的复杂性,人性都是有弱点的,人是容易犯错误的,管理要针对人容易犯错误的特点,通过道德约束、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等方法对人加以必要的约束与管制,尽量限制人性的弱点,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如果背离了人性化,我们所建立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就很难起到弘扬真善美、遏制假恶丑的作用,一切管理的效能都将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性化管理呢?人性化和实事求是是紧密相连的,人性化包含着人情味儿,但人性化不等于人情化,更不等于无原则。它是一个积极的、极富正义感和爱心的、综合科学管理与现代管理精华的管理理念,是积极地满足人们的需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实现人们对各个层次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把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管理方法。人性化的另一层意思是坚持原则不等于不通人情,铁面无私固然好,但管理者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简单地用一个“行”或“不行”就能解决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且更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因为在同样的环境里去处理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情感和和手法,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管理者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用富于理解、同情、关爱的思想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收到既解决了问题又协调了关系、联络了感情的理想效果。相反,如果管理者忘记了自己所面对的是富有感情的人,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话,就会伤害与之共事的人,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会给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所以,要实现人性化的管理,首先管理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管理知识、公认的人格魅力,要极富事业心、正义感和爱心,同时,要对管理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消极的、丑恶的现象与行为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针对产生这些现象的人性的弱点及时、有效地予以遏制和消除。

在实际操作中,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人性化管理的目的:

(1)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鲜明的重视人性的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向为孔孟之道所推崇。孔子提倡“仁”,就是爱人,也是一种政治主张。孟子晚年著述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人生信条,首推“仁”字为四德之首。“仁者爱人”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提出的仁爱是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墨家主张兼爱,以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敌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理想境界。“仁”既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仁爱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伟大的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毕生倡导“天下为公”,倡导“博爱”的精神。这种人性思想和观点,强调从无私的动机出发,舍己利人,舍己爱人,与人性管理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事实证明,那些让广大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并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无一不是坚持和发扬重视人性思想的结果。

(2)企业员工是重要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根据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创造优异的工作业绩,为达到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是人性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我们不难看出,人性化管理扬弃了传统的“以人为手段”的管理理念,面对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技术和能力。企业应认识到员工的需求和愿望,承认他们对于归属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倾听和理解他们意见、建议,通过让他们参与对企业发展、内部管理和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塑造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形成企业牢固的凝聚力。

(3)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宗旨。人性化管理通过对员工的重视、对员工的发展的强调,把员工及其自我实现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人性化管理的实践中,应始终坚持“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再做事”的理念,强调了“做人是第一位”的思想,以人为中心,把员工作为第一上帝,全心全意为员工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以换取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和业绩,做到了从人性的角度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是一种较高的满足。企业要有一种浓厚的尊重氛围,相互之间应建立起一种鼓励的默契。当工作取得成效时,领导和员工都会赞扬一声,“不错,干得很好!”当工作有所失误,也没有埋怨和指责,一句“这次不行,下次努力”,如缕缕春风化解许多冰霜寒心。“有等级思想,就不可能有真情”。注重清除“官念”,当好公仆,以平常人、平常心工作生活在员工之间,以“公、正、廉、明、勤”的人格魅力建立平等的关系,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领导只当班长,不当家长;搞群言堂,不搞一言堂。定期向员工报告工作,让员工享有知情权,设立意见箱,让员工“把不满意说出来,把建议提出来”。同时,始终坚持严爱相济的管理哲学,“严”字当头,“爱”在其中,严格的管理为基础和前提,注入浓厚的情感,使员工在心悦诚服的感情交流中,达到管理的效果,使管理与被管理者成为人情味十足的朋友和兄弟姐妹。信任人是一种最高的奖赏,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基础。获得别人信任是一件非常幸福和自豪的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把“信赖之心”作为发挥人的潜能和特长的首要一条,使员工队伍呈现出理想的精神面貌,积极性、创造性得以主动发挥。

(4)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人是管理的目的”的思想境界和企业哲学。人性化管理把企业员工作为主体,与其他管理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采取的措施都是有利于人、有利于员工的全面发展。它的至高境界在于创造一种促进员工不断学习和积极发展的组织氛围和共同愿望,并进行内在知识积累,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发展和自我实现。如果企业能够让员工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己,开创一个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就达到了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

职能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职能;制度创新

1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阐述

目前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主要用于预测企业项目的资金需求、销售情况和成本利润等方面。管理会计预测职能的发挥可以助力企业对未来的经营情况和企业收益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从而为企业做出营销或是拓展业务方面的战略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管理会计的另一项职能是控制职能,该职能指的是企业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合理实施企业的经营,在数据监测与数据同步更新方面做好充分工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在内的企业资源,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沿着既定的轨道进行,避免企业出现经营方面的失误,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2管理会计职能对于企业的作用

充分而合理的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对于企业稳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形势下管理会计已经在企业中占据了十分显著的地位,管理会计职能对企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管理会计不同于通常的财务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才可以做好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对于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掌握常规的会计基本理论之外需要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处理好企业的财务工作。企业的经济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并且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及可变性,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具有化复杂为简洁的能力,以清晰的数据资料呈现企业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对企业长期的发展做出预测,使企业能抓住未来发展机遇,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规避。第二,管理会计职能的开展有助于企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促使企业完善自身的战略构想,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三,管理会计人员工作的展开是基于企业的宏观发展策略,因而与一般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有着性质上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人员由于接触到关乎企业发展大局的关键信息,因而相比一般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更加清楚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且可以对企业的运营起到一定的干预,对于企业内部其他工作部门开展工作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3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的对策建议

3.1体现管理会计的经济价值.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十分重要的职位,管理会计的职能不能基于以往的片面认识,而应该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拓宽管理会计的职能范围,重新定位其功能,使管理会计成为服务于企业大局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完善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体系,使企业从低端产出向着更高端的生产链发展,此外,利用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对市场环境进行充分把握,对企业需要淘汰的过剩产能或是需要增加的新产品、新项目的投资进行有效决策,从而真正将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价值创造中。

3.2深化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功能.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的控制功能最初仅仅体现在核算企业的成本方面,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除了常规会计部门所涉及的领域之外还体现在更多方面,例如对企业的供应源头与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在企业内部做好人员安排与任务分配,合理评估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绩效等。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应抛弃以往单一成本控制的片面做法,需要从成本和收益两个大方向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使企业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创新管理会计的控制行为,例如鼓励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人事管理中发挥作用,使企业的绩效评估更加完备,并使企业的人才管理更加规范。

3.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管理会计职能.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各种崭新技术,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可以借助新兴技术,令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更为便捷的从事各项工作。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会计部门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并使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互联网+”的浪潮下企业应抓住机遇,构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使该系统集成多元化的功能,如搜集资料数据、预测交易成本、售后评价与售后服务以及预期企业发展前景等功能,该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极大方便管理会计的各类工作,促使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得以有效提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除了技术的投入更要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注重人员培训,在培养专业理论与技能方面可以与地方高校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高校输出的优质人才资源加以培养。在技术的培养方面应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注重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4结语

管理会计无疑对现代企业的决策制定与战略规划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也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应在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职能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使管理会计充分发挥在企业中的功能,创新管理会计的制度与方法,从而助力企业的稳步持续发展,并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更深层次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关于发挥管理会计职能作用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5):114.

职能管理范文篇4

工商管理,主要是根据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探究如何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它是管理学重要的分支之一,有较强的应用性。当前,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行使工商管理职能的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掌握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管理运筹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质量和运营管理、战略管理、经济学等专业性的知识,并且综合运用现代化的工商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结合新时期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从经济学及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与执行工商管理的管理活动,掌握和划分具体的工商管理职能,了解和重视工商管理的基本规律,以便不断推动工商管理的发展以及其职能的充分发挥,最终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新时期工商管理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随着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日益复杂的企业组织结构,工商管理发挥极为重要的职能,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管理体系的组织及监管中,也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督以及行政执法中。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新的形势之下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对促进市场的持续、多元及稳定发展是极为关键的。近年,很多国内学者十分关注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并且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究,这对于提高工商管理的研究水平以及加强和国际的交流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商管理部门承担的任务必然越来越重,这就使得当前的工商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时期工商管理发展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监督和管理市场经济的权威性。所以,我们要在新时期实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管理的水平都是极为必要的。

三、工商管理各个职能间的关系

(一)管理和引导间的关系

虽然工商管理部门对各企业行使管理的职能,但是如果想要强化对企业的管理,以使其能够正确而合法地从事经营活动,那么工商管理部门就必须要对企业做积极的引导。具体来说:第一,积极引导各企业向基础性产业和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不断发展,对经济效益比较差的产业更是要严格把好关,同时,也要正确地引导那些已经登记了的企业,以防止这些企业转行;第二,要依照新时期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引导企业的发展,可以引导本地已经饱和了的产业到外地寻找发展机会,而对那些资金和技术无法达到要求但却较为紧缺的行业则要进行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管理和服务间的关系

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工商管理时,还要对企业的发展和改革进行支持,积极地帮助各企业解决其在改革中遭遇的困难和障碍,充分发挥好其应有的服务职能。同时,工商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企业不良行为的监督,还要加强对于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对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应该加强定点的联系,跟踪服务比较重大的项目;对中小型企业,则要努力实现分片的联系,对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要特殊对待,特殊处理。

四、工商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工商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然而,我国当前的工商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工商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商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工商管理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不断地扩大管理的范围,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管理,以实现职能的充分发挥,不但要管好市场经济活动,还要加强对宏观调控指导的监督,不但要管好个体与私营经济,也要重视公有制经济,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统一。然而,当前的工商管理体制却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进行管理的,它人为地把已形成的区域性市场分为条条和块块,各个业务部门都是各自为政,这对于形成管理合力极为不利,不能真正摆脱进行地方保护的工具。同时,地方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地方保护措施,比如地区割据或者行业封锁等,这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削弱了工商管理的力度。所以,建立起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是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的重要举措,是尽快实现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二)缺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据统计,到2010年年底,初级的工商管理人才在人才市场中会有一定的需求量,但是,中级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缺口较大,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更加严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在知识的生产、消费及分配和之上建立起来的经济,是与过去的农业与工业经济相对的新型经济,它要求各个工商管理人员一定要有竞争意识,有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等思想,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是,工商管理部门在制定人才的培养方案时,往往过分地强调重视专业的需要并偏重于传授知识,其主要恶果是不利于培养工商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其主要表现有:(1)专业培养的途径比较单一,我国各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传统的培养方式是学年制,并且其教学的内容、课程的设计往往缺少科学性及实用性,造成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2)考核的办法较为单一,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多数高校仍然主要以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这不能够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水平。

(三)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不够

工商管理机关不仅是监管流通领域的市场及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也是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之一。所以,工商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地依法行政,并不断地提高执法的效能,以便切实地履行工商管理的职能,把能否促进社会的和谐作为谋划管理工作新思路的依据以及检验管理成效的标准。但是现实中,工商管理部门在当前社会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里根本不能够自如地应对,其执法的手段甚至被不断地弱化:(1)《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使行政的处罚权和强制执行权分离,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做出行政处罚的决定之后,不能够强制执行,这削弱了工商管理部门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工商管理的执法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干涉,有些地方政府把工商管理当作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绊脚石,擅自主张工商管理部门在未经政府的允许时一律不能够对企业进行检查和处罚,这增大了工商管理人员执法的难度。

(四)工商管理的内部控制有待完善

工商管理机关在市场经济体系及社会管理体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工商管理的内部管理问题也同时存在。主要表现在:(1)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部门较多,摊子大,国家的投入也比较多。但是,有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从而造成资产的使用效率较低的不良现象,国有资产的流失比较严重;(2)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也不够健全。内部审计几个主要职能就是调查与评价管理控制及会计控制,但是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其内部的审计却不健全,这使得相对独立的经济监督很难展开,对内部的会计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五、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

(一)积极调整新时期的工商管理意识

管理是把思想意识投入到实践中的过程,一个明智的管理者一定会适应新形势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其管理思维,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其管理水平。管理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有指导管理实践的重要作用,正确的管理意识必然会提高管理的水平,而错误的管理意识则会造成混乱,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树立起正确的管理意识。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把市场推向了创新的前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上瞬息万变。因此,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在新的环境中一定要不断创新,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正确的管理意识不但包括管理的能力,还强调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工商管理部门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端正和改善管理服务的态度,认真地贯彻有关国家工商管理的规定,爱岗敬业、严格执法、服务人民,树立起管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此外,工商管理部门如果只有良好的意识,但不能把这种意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那终究也是一事无成,其推广的管理方式也会成为一个空架子。所以,一个良好的工商管理体系,必须要做好调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适合我国的国情,从管理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死板地照搬管理经验和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要严格地按照工商管理原则行使管理职能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及深化,先前一些过时的管理政策已不能够满足当前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要进行及时的补充,但是,工商管理部门还是应该在行使其职能时坚持遵从工商管理的相关原则:

1.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为企业的前途着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各企业一定会进行必要的改革,这当然就会与工商管理职能相联系,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主动为企业进行协调,能够办的就尽快去办,做到不拖欠、不推迟,而对于不能办到的、超出其职能范围的,则应该对企业做出详细解释。对于企业的改革,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管理职能时不要对企业讲空话,不要轻易做出承诺,而是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地帮助企业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2.严格依照法律来行使管理职能,并不断加强法制监督的力度。首先,各个工商执法部门,对各企业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企业可以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出现问题时一定要严格追究相关人的责任,在问题得到解决后则应该进行反思和总结。还要注意保护企业的正当权利,创造良好、稳定的竞争环境,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及严肃性。

3.对具体问题要做到具体分析,并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对于企业在改革中和工商部门执法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应该回避,更不应该推卸责任,也不能总是按老办法,而是应该依据矛盾的不同特性,对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求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佳方法。

(三)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发挥好工商管理的职能

1.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主要是要支持和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发展实现新的增长点,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在符合市场准入的条件时,对于企业的设立、变更及注销的条件、经营资格、程序、名称、出资、投资等各种具体问题,要从扶持和培育的角度出发,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而不是机械化地去死抠条款。

2.对市场行为的监管:运用工商管理职能来规范国有企业的市场行为,不断推进企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比如,发挥商标监管的职能来管理商品专用权;发挥广告监管的职能来不断推进企业对市场的占领及开拓;发挥合同监管的职能来维护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发挥市场监管的职能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发挥个体及私营经济监管的职能来拓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渠道等等。

3.对市场交易和竞争中违法行为的查处:要健全工商管理的投诉和举报网络,充分发挥各个群体的结合力量,促进公平交易,加大对消费的保护及对市场的监察;强化与各相关部门和各行业组织,以及区域内同行业间的共管、群管、协管以及联管的作用,以提高整体办案的力量和效率,对于各类违章和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查处,以保护生产经营者及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良好竞争秩序。

(四)调整工商管理的内部职能机构,明确职能关系

当前,工商管理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能相互交叉,且管理分散、分头执法的不良现象比较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监管的执法力度。所以,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据履行市场监管及行政执法职能的要求,对所有工商管理职能都要进行明确的划分:划分行政许可和审批、划分行政监督和处罚、划分行政督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工商管理内部的职能,防止出现现有机构的设置既不相干又不重叠的不良局面,以加强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

(五)处理好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中,虽然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间、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间、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间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很多矛盾,因此,工商管理部门有必要对这些利益群体进行正确的引导。

1.积极地引导其向基础性产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深入发展,比如农业、公用事业、能源、原材料、邮电通讯、交通运输业等。对于设备比较简陋、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资源严重浪费、销路差、效益差的产业不应核准登记,对已经进行登记的,则应该引导其转产,并且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以便妥善地做好这些企业的转产工作。

2.要大量地掌握市场相关信息和经济的发展动向,严格控制登记和注册。对于国家的产业政策要积极遵守,但是如果本地区此种行业饱和的话,则应该积极地引导和动员其到外地开办经营;对于那些本地区确实有需要,而且产业政策也规定允许发展的行业,如果其缺乏基本的条件,尤其是资金和技术力量还达不到政策要求的,则要在限制的同时积极引导其创造出要求的条件,以做到登记的优化;对于产业政策限制发展,当地市场又饱和的那些行业,一定不能批准登记和注册,同时,引导这些行业开办其他企业。严格地控制登记和注册,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还可以保证集体及个人的利益,不断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树立自身良好的诚信形象

随着改革的大潮,国外许多价值观念不断涌入,这造成国内价值观的混乱,使人们丧失了正确判断事物的标准,丢失了原本的道德坐标,这在市场经济里主要表现为诚信的丧失。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像三鹿奶粉事件、假鸡蛋、地沟油等问题,都严重地危害着公众的身心健康。当前,造假的热潮不断升温,食品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健康生活的重大隐患之一。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设置良好的诚信机制,树立其自身的诚信形象。

1.树立起自身的诚信形象。

工商管理部门是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的,只有诚心地为人民办实事,热心地帮助群众,才能够取得公众的信任。此外,只有严格实施其监督管理责任,才可以赢得公众的认可,这对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极为关键。

2.帮助各企业建立起诚信机制。

诚信所含有的价值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良好的诚信可以获得长期的利益,否则,如果企业缺乏诚信,而只是以赚钱为目的,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有效地监督管理制度,以帮助企业树立其良好的诚信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3.帮助提高消费者的诚信意识。

诚信不只是对企业的要求,消费者也要有诚信意识。如果企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那消费者就不能够为了索赔而无故地制造谎言或散播谣言,这会损害企业的形象。也就是说,作为消费者,应该维护其自身的权益,但绝不能通过讹诈企业来取利。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确保自身诚信的同时,也要帮助消费者树立起必要的诚信意识。

(七)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不断改善工商管理作风

1.积极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其管理职能时要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承担其相应的职责,做好监管的卫士,咨询耐心细致,塑造良好的公仆形象,态度热情周到,促经济的发展,处罚公开而公正,办事认真高效,公正而严格地执法,爱岗敬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2.促进工商执法公示制度系统的全面实施,在行政执法、政务保障以及事务服务等多方面全面地实行公示制度,不断实现执法的规范化,提供办事的效率和能力。工商管理部门要把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向企业公示,并注意做到公示内容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条款清晰、措施具体,以便让各企业都能明了工商管理部门是如何进行工商管理的,从而使管理职能在企业中真正得以发挥。

3.为了不断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积极地对工商管理的监管和执法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具体来说,要做到九个结合方式的转变:突击检查和经常巡查相结合的转变;市场准入管理和退出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对主体的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对市场行为的环节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单一部门的办案和整体办案相结合的转变;块块监管和条条指导相结合的转变;工商专管和群体协管相结合的转变;职能管理和服务经济相结合的转变;人脑运作和电脑运作相结合的转变。

职能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医改;绩效考评

一、医院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背景

(一)《医院财务制度》的实行。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监督,《医院财务制度》作为工作详细要求和准则,明确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坚持科学以及合理的编制预算,对各项支出要做到节约管理,增强成本的控制,对财务业绩指标进行考核,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提升资金的利用率,更为主要的是对资金的风险做到控制和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为管理提供标准的同时也起到时刻监督的作用,财务管理部门要积极适应此种转变,让财务工作人员在最快的周期内适应管理职能的转变。(二)医改的要求。国家下发的各项有关医疗改革的政策和指导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的加快社会办医,对于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加不断推动并加大支持的力度。医院行业要努力形成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医疗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各类资本涉足办医发展,此时,国家在医疗建设方面的投入实在过少,医疗服务的价格不能处于合理的范围之中。另一难题是医疗保险的结算方式加大了医院的财务风险,所以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积极应对这些风险和难题,加强对医院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三)经济管理绩效考评工作的开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开始对医院的组织绩效开启全方位考评工作,这项工作自2013年起已经在不断的深入和强化,绩效考评范围涉及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指标上更多的是预算监管、成本控制、业绩结果、风险管控这些直接业务指标,更有综合满意度等相关指标,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的职能正在加速转变。国家卫计委对绩效考评的实施更注重的是结果导向,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公示,让绩效考评最为纠正行为,指导今后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医院也要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医院内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总结,找到需要改进的问题和方向,并能主动形成改进报告。改进报告既是对现有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的指导。经济管理的绩效考评工作主要是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标准,让财务部门能够通过经济管理的指标对医院的运行进行管理,并成为医院绩效考评中的牵头部门和重要的职能部门。根据国家卫计委对医院的各项要求中,不断强调要加强业务流程的规范性,要注重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主动的加快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

二、新形势下财务部门转变财务管理职能的举措

(一)更改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管理工作是受到理念的支配,准确、清晰、明了的管理理念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传统化的医院财务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如此快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是医院内部的变革,更有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医方式改变、就医环境改变、就医结算方式转变等多重变化。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要正视这种转变并能最快速的接纳与吸收,将传统的记账管理阶段逐渐赋予新的定义,也就是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结合现有成熟型经验,可以是国外的医院也可以是大型企业的,在财务管理的职能定义上都有着比较成熟的观念。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就要先做到,参与到医院的决策、改革中,成为医院发展政策研究的先行者;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要与新的职能相契合,通过经验的引进创新管理手段;对于财务的预算管理和成本分析职能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的倡导和主导,变被动为主动;作为重要的资金管理工作也要脱离日复一日的记账工作,要主动地对资金进行管理,可以对长期筹资以及长期投资方面努力,增加资金的利用率。医院财务部门的传统管理理念中更注重实际工作,缺乏对预算编制、管理的能力,无法通过对预算的管理进行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和分配。对于社会反应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重大的民生问题,医院要做到对医药费用的控制,坚持成本核算,建立健全对医药费用以及成本的控制体系,财务管理部门也要按照医院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并能提高满意度标准的激励政策,全面的对预算、成本、绩效、分析职能进行强化。(二)通过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结算制度都对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标准,这种精细化管理包含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绩效评价等。另外,财务管理工作要注重各类医院运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所需要的数据报告不同,过多的需求数量会直接导致财务的工作不断增加和重复,提供的数据相互割裂不能形成统一的系统,信息的提供和传递相对混乱,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他管理部门对财务提供的数据不再取信,财务的专业性可信度降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环境的改变都需要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积极的应对,并做到精细化和一体化。一体化的建设就是要建立具有闭环效应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的建设保证信息和数据是互成体系,互相支撑。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要与医院的管理系统相融合并保持兼容性,系统中要包括预算系统、会计核算系统、成本核算系统,并辅助薪资、财务自助系统,这些都是财务管理工作中本职应用系统,另外还需要与医院的HIS、药品、耗材等系统数据互通,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财务和医院的一体化建设。当今社会下是无法脱离数据和信息,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建设是当务之急,系统的信息建设能够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更是加快财务管理职能的重要工具。财务管理人员可以运用信息管理系统,脱离传统的纸质登记或者是单机记账模式,让财务管理人员更快速地适应职能的转变。但是信息化的建设也有其自身的风险,受到网络黑客的影响,医院的信息系统安全要提高重视,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也要实现规范性,让操作权限更加的明细和严格,保证数据的输出有明确的流程和保障。(三)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财务分析职能。回归根本,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加强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对于绩效考评工作也要日渐加强。医院运行期间的所有经济数据都要来源于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职能不再是以统计汇报为重,要加深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和事务管理的应变能力。对医院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时,要保证分析的维度具有全面性,能够通过不同的维度获得数据答案,数据对比工作纪要保证横向的比较又要有纵向的分析,通过这种全面的维度分析和横向纵向比对才能得出相对比较客观的经济数据。医院的科室部门众多,财务要加强对不同科室部门的经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后要加强预算预警。财务管理部门对各科室的管理应注重成本核算工作,将原有的科室成本核算向病种或全成本核算进行转变。医院财务管理要注重医保结算的各项风险,财务人员要及时掌握住院内医保患者的整体费用情况,对于临界问题要积极的进行提醒,避免因为医保费用结算的超支问题给医院带来重大的损失。(四)财务人员要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医院财务人员的工作要保证细心、谨慎、公正,这些要求都是传统财务管理部门对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当下,传统的定义已经不能满足医院实际工作中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新时代下,财务工作人员也要能够运用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也要有非常强大的人机沟通能力;更要有对于错误问题勇敢说不的能力。医院的发展改革给财务管理工作的带来了挑战,由于医疗费用问题、可持续发展、员工待遇等多个问题的压力下,医院要增加经济管理管理工作,财务只进行单一的核算工作已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压力。此时,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进行成本的核算控制费用的产生,查找出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找出根本原因将问题进行剔除,并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出现问题的部门要进行正面沟通能够详细、细致的将问题的产生与结果进行阐述,让科室负责人重视问题,解决问题。财务部门的职能转变其中一项就是要发挥桥梁的作用,让各科室能够在注重财务指标的同时完成医院的组织绩效和长久发展。

医院是国家在民生方面的重要体现,其中公立医院的存在更是肩负着国家的重大使命,在国家发生的多个卫生防疫事项中,正是医院的这些医护人员勇敢承担,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国家对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制定政策和措施,希望医院能够跟进国家的发展步伐以及社会进步的速度,让医院能够实现可持续性的长久发展。此时,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就凸显出来,财务管理工作要根据政策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职能的转变。能够做到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成本进行核算、对预算进行控制等多重职能要求,为适应这种转变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能够积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并加强学习。新医改的环境下,医院要面临改革和创新的压力,财务管理人员更要积极的进行职能的转变来帮助医院积极的完成改革,所以医院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6-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EB/OL].2014-05-13.

[3]戴小喆,郑大喜.新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职能拓展与思路创新[J].医学与社会,2012,25(3):51-53.

[4]王振宇,蔡战英,金玲.执行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状况的影响———对浙江省15家省级医院部分财务指标的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02):59-61.

[5]方鹏骞,张佳慧.新医改方案对非营利性医院融资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9,22(6):1-3.

[6]郑大喜.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观念更新与功能升级[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01):71-73.

职能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传统公共行政;现代公共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公共管理”。这是第一次在党和国家正式的纲领性文件中引入这个国际通用新概念,标志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分析传统公共行政与现代公共管理的区别,认清实现这一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探索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现代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冲击

传统公共行政实质上就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官僚制”政府的职能,它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强调公共事务及公共服务的官僚独占模式,认为政府组织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形式。其二是注重官僚制组织机构的层级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组织运转的效率。应该说,传统公共行政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它的主要功绩在于把公共行政从一般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使公共行政专业化,特别是它注重行政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行政和效率研究,从而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它解决了人民当时希望解决的问题,如社会稳定、社会基本保障和公平、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传统公共行政的模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例如,在信息社会,刻板、僵硬的规章就成为追求效率、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公共需求的最大障碍。同时,由于传统模式下的政府垄断和权力集中,导政公共管理领域效率低下。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作为对公共行政的冲击,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这一时期,许多英国学者都努力通过应用决策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政策分析和政策研究的发展,来增强对英国中央和地方行政的分析。而在美国,公共管理的出现是对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学者不满的产物。认为:进入新经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这种官僚化组织显得行动迟缓而且程序烦琐,不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美国政府于1993年发表了《全国绩效评估》报告,对官僚制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重塑政府”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强调“从人人为遵守规定而负责的体制转变为人人为取得成果而负责的体制”。从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之所以面临诸多“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它无法有效地回应日益增多的公众需求。而现代公共管理着眼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公共管理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政府主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提供私人产品,不干预私人领域的活动;政府负责执行市场经济法律,对市场秩序与市场运行进行平等的监管与公正执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公共政策;除了必要的社会管制和经济管制之外,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活动,不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它的理念包括:

第一,承认公众需求的合理性、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焦点,现代公共管理不仅关注政府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更应当关注公众希望从政府那里得到什么、公众的需求如何才能得到满足。

第二,诸多的社会问题虽然形式多样而且日趋复杂,但都与公众需求或切身利益相关。如果说公共行政关注“政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现代公共管理就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如何才能通过政府及非政府的途径得到解决”。

第三,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分配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公共管理主体对社会问题的回应不是即时性的和功利性的,而应该看作是“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或者说,公共利益乃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

第四,吸收新公共管理强调有效性和结果取向的理念,现代公共管理更加关注这些基本理念,并且强调通过立法、行政、司法职能、政府与非政府等多种途径,以及绩效协议制度、市场或准市场的手段,以保证实现有效性和可能性。

二、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管理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加快开放和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由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的演化,大力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一)从国际环境上看,由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是适应全球化时展的需要。

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以及解决矛盾与实现利益方式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与结果,具有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全球化是各国政府公共行政面对的新环境,它形成了一种面对和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新关系。这种新关系要保持各国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政策的稳定性,使本土性在全球化的逻辑框架内运行,并意味着各国都要根据这种新关系进行改革,从而使本国公共行政的理念、政府职能和运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在全球化竞争的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能力已成为确立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核心因素,官僚制组织那种金字塔式的垂直的、僵化的组织结构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政府公共行政正逐步向服务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共行政的目标也由单一地追求行政效率发展到全方位追求社会公平、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公共责任和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我国目前政府公共行政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传统阶段,特别是加入WTO后,由于受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和限制,一些传统的、陈旧的行政方法必须改变,要实现行政方法的科学化,必须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必须以世贸组织规则为前提;必须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必须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行政方法、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功能,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强廉政建设,方便投资者、企业、市民办理各种行政审批事项。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确立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的公共行政模式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

(二)从国内环境上看,由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这是我国公共管理目前所处的最主要的国内环境。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政府公共行政方面,长期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体制,形成了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指导思想。政府包揽一切,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按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们自主地做出经济决策,独立性承担经济风险;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任务则是宏观调控和提高公共服务。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公共行政架构。这种架构不仅体现在政府行政管理内部各种关系之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等各种外部关系之间。我们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重新对政府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把握公共行政发展的客观规律,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重新设置政府的职能,重新设计政府的运行机制。

(三)从我国政府公共行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看,由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是理清改革思路、深化行政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公共行政部门一直被机构臃肿、队伍庞大、效率低下、财政危机、官员腐败等问题所困扰。针对这些问题,建国以后,我国曾进行过多次以精简机构、人员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却始终未逃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行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由于受主客观环境的制约,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框架内进行,局限于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而没有真正意义上涉及到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国家等关系,以及政府角色、职能、行为规范、效率与质量、绩效评估等更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改革的效果也是相当有限的。直到现在,我国公共行政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不容易冲破。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最大挑战就是交易成本太高,而且大有越来越高之势;二是有效的监管机制难于形成;三是没有把“游戏规则”的制定当作政府服务的主要内容,避重就轻,搞表面文章或者有了规则不按规则办事。对影响发展的利益结构视而不见,对阻碍发展的体制因素不敢触及甚至不惜拿公家的利益为自己买一分“保险”;四是政府政策的应对措施过于缓慢。

这些问题中有的已成为政府公共行政中的顽症,严重阻碍着行政改革的推进。这些问题是体制所固有的,在旧的体制框架下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越来越多,政府的职能也不断分化。每增加一项职能,政府就要设立相应的机构或部门来承担。职能越分化,政府的规模越庞大,随之财政预算也不断增加,机构膨胀和财政危机也就成为必然;而且在传统的官僚体制中,由于官员特权的存在和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已经不能靠表层触及问题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的深层次来解决。

三、思路与途径:从多层次、宽角度实现从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管理的转变

(一)要在思想观念上突破。要破除政府干预观念,走出“政府万能”、“福利国家”的误区。根据政府能力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可得出如下公式:政府能力大小程度=政府能力/政府职能[1]。说明政府能力有限时,减少政府职能,可以提高政府能力的发挥,同时也打破了政府职能越多、包揽的社会事务越多,就越能体现政府能力的说法。因此,政府把精力集中于该管的事上,有利于提高政府能力。

(二)要在管理方式上转变。要从政府统揽一切的管理方式向多中心治理的方式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是政府对社会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的直接管理,而公共管理要求压缩政府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实现经济管理的市场化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政府应该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放手让市场与社会提供私人产品。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使:一是积极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尽量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解决市场不能或不愿解决的公共问题,如提供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发展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三是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四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政治问题,如建立社会保障机制,通过社会转移支付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五是有效地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发展。

(三)要在政府能力上提升。所谓政府能力就是指政府依据自己的权力和权威,通过制定政策和组织动员,实施自己承担的职能、贯彻自己意志、实施自己的目标的能力,从目前来说,要提升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不断强化政府权威,强化政府权威是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权威的政府绝对不可能有效管理好社会,绝不可能在公共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强调政府权威不是要强调中央集权专制,也不是要削弱其它职能主体的权力,而是要以规范化、法制化的操作保证公共事务中的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更好地实现。二是要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能力。政策具有特殊功能,政府公共管理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能力的高低,但由于以前我们决策程序不规范,主观意志较重,导致政策能力低下,进而使政策执行走样、变形。因此,要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能力,必须要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上作相应的制度安排。三是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最终还是要简化为人的具体活动,政府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MPA人员,是有效实施政府公共职能的当务之急。

职能管理范文篇7

一直以来,对财务管理职能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观各种观点,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集中到一点,就是没有从“人”的职责作用角度,仅就财务管理甚至财务活动谈财务管理职能,使这种职能缺乏活性与灵性,以及财务管理职能应用上的不人性。因此,克服和纠正这些不足,就需要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财务管理的人文光环和人性光辉。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是集合名词,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其“本”则是事物的根本、基础,社会历史的主宰、主体、主人,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标准、尺度,以及哲学上的本原、本质,经济学的本位,等等。财务管理不论如何定义,财务管理职能不论怎样论述,都不能脱离其中有“人”起作用、有“人”在作用这个根本因子;都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中究竟需要哪些“人”,所需之“人”为“本”的根据何在?所有“本人”如何分担、履行和发挥相应的职责?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研究提及,如裴伯英、干胜道、汤谷良等人认为企业可以大致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层次,并且区分了所有者财务的职能和经营者财务的职能;王斌、张延波(2002)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也指出财务管理职能由出资者财务职能、经营者财务职能、财务经理财务职能组成。由此而论,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者不仅包括会计人员、财务分析人员和管理层,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广告宣传人员等(欧阳令南,2005);财务管理职能发挥好坏,既涉及企业及其成员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各方面人员充分履行好其职责。据此,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直接涉及的“人”类就可区分成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企业员工四个不同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即企业内部关系人,本文不考虑与企业财务管理间接利益相关的外部关系人);相应地,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也就可划分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职能、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一般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职能又因“四类人”在财务管理的财务活动管理、财务关系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共管之职能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从而使得财务管理职能层次特色更加鲜明和“人性”。

二、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

所有者财务管理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监管资本的营运,并对其资本的投量及其形成的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的财务管理行为,目的在于确保资本投放和营运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增值性。它的职能主要如下: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价值垫支与增值的经济活动,资本价值垫支及其增值是财务活动的内涵,资金运动的环节和过程则构成了财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我们可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以及分配等一系列资金的组织、运用和收益的活动,称为企业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就是对财务活动或资金运动的管理,其常规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分配管理三大方面。

财务活动管理包括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财务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资金流动与流向的过程,其管理也就是管理资金的流量或变量,主要包括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和用资职能;财务活动的结果直接表现为资金的增量或减量及其所表现出的存量,是对资金运动结果的研判、评比,以及资金运动结果下的资金利益分派和资金存量配置问题,具有检查、分析、考核、评价、分配资金职能。

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要求所有者必须摆正自己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责任委托者和资本所有者地位与决策把关者和权益监察者角色,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所委托的责任得当有效、所投放的资本保全增值、所把关的决策科学可行、所监察的权益充实完整。具体来说,一是投资职能。所有者必须高度明确其投放资本的最终性目的或实在目标,以决定其具体的投资方式和途径、资本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形式等。二是考评职能。所有者必须充分关注企业的会计资料、财产状况、运营态势和涉及资本变动的系列行动,及时监督考评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保护其自身财产和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用资职能。所有者必须围绕资金内部配置和资金耗费与收回中不同资金占用形态进行调度安排,使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资金分布合理、搭配恰当,及时发现并消除资金积压、浪费、损失等问题。四是检查分析职能。所有者必须认真检查和预防其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稀释或受损,尤其是对股票筹资、控制权性质的投资受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等,要有效采取一定的干预、监督和分析措施,以保全其资本和权益。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关系是由于财务活动而产生的资本权能处理关系,是不同资本权能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关系(彭韶兵,2003),也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围绕各自的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而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靳能泉,2008)。对财务关系的管理实质就是针对财务关系形成、维持、保护和发展等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财务管理职能主要和具体的体现,就在于财务关系管理职能上。由此确定的财务关系管理职能就是指企业内各方财务活动当事人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协调、公关、营销等功能。

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营销和协调职能。财务管理不仅体现在对资金及其一系列关系的管理上,而且体现于对与其相关的服务、知识、创意、智慧、技术、创造力和管理体系等更多知识资本的管理中;不仅需要注重其来源运用的管理,而且需要关注和强化其对内对外的宣传推介、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和形成一种具有自我特色的、被人熟知可借鉴或推崇的优秀企业财务管理文化。这就需要财务管理的营销职能。财务关系在这种营销职能的推动下,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因为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更注重各种财务关系的协调运转,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协调职能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反映着企业理财主体与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由于财务关系一般都表现为在财务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结的财权分割、财责划分和利用分配关系,涉及到企业与国家、与投资者、与其他经营者、与债权人、与内部组织和员工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关系人,运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去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协调出一种平衡和谐的财务环境。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的管理和财务关系的管理不是分割和独立的,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通过相互融合与协调的方式,共同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财务活动管理中必然也必须涉及到处理和协调各种财务关系的事宜,而财务关系体现为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关系。要达成稳定的财务关系,要使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就必须也只有实现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与各种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均衡协调和责任的有效分担,才能调整和协调财务关系,使得财务活动顺利开展。从此意义上说,在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靳能泉,2007),必须发挥两者之间协调共管、和合管理的职能。

在这方面,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有决策、监控与管理的职能。作为企业决策层的所有者,必须围绕企业融资、投资与再投资、分配、资产管理、养老金管理、收购兼并、金融工具的使用等进行经常性的决策、监控与管理。因为财务决策层应是大量信息的知情者、财务症结的诊断者、财务失败的反战者和财务危机的预警者。将决策和监督与管理结合在一起,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和协议合同等加强财务监督,保证和监控各类财务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科学发展,财务活动才能得以有效组织,财务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发展。

三、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

管理层类经营者是指企业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阶层。他们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主体,在按所有者确定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进行经营活动时,具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本支配使用权、费用开支权、商品定价权、按绩取酬权等,又是承担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责任主体,在管理企业全部法人财产的过程中,对企业全部财产负责,包括负有所有者保值增值责任和债务的还本付息责任等。由此可知,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就是指管理层类经营者在企业内外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对一些基本财务事项和动作的产生、发展、变更乃至其结果行使判断决策、组织领导及其理顺协调等权力的系列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对整个企业财务活动的决策、指挥和监督以及财务关系的协调、理顺和维护等,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所有工作的有序性、和谐性、高效营运性。因此,管理层类经营者的财务职能,在总体上体现为日常财务决策以及组织和协调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包括资本筹措、运用和分配等财务战略的确定,有关财务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责任单元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关内外基本关系的处理协调,财务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财务活动结果的考评等。具体是指在财务活动管理上的投资、用资、检查分析、分资、筹资和考评职能;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协调、公关和营销职能;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决策、管理、监控职能。只不过相对于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宏观性较强而言,这些职能基本上是针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日常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及其过程和结果的检查分析、考核评价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关系处理、形象宣传与塑造等。

四、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经理财务管理是指财务经理及其所处部门和有关财务人员行使公司财务管理执行权的行为,是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操作性和践行性活动。其对象主要是流动性资本的效率效益、流动性债务的产生清偿,以及公司内部各种财务关系的纵横协调等。财务经理要在总体把握和具体运用其财务管理内容的过程中,充分明了并认真履行自己在现金管理、融投资决策、信用管理、财务预测,财务规划分析和分配、与有关银行各方的关系处理、公司营运的直接协调和具体控制、各项避险策略的拟定等方面的责权,具体职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这项职能主要体现为通过一定的筹资渠道、运用相应的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筹资职能;对所筹集资金按特定方向、方式、时间、额度、结构、风险投放到具体对象上,形成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投资职能;以及资金内部配置、资金耗费与收回中的用资职能;同时还有涉及其中的检查、分析和考评职能等。从财务管理角度、用资主指两方面(用资职能就是指企业)做到这点,完全需要企业高层至一般员工树立和践行节约的观念、成本效益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根据公司财务战略的要求,对公司将来的投资计划和资金流入流出做好预测规划,并将制定出的公司日常财务计划和预算报董事会和总经理批准后切实落实;二是在将公司日常的财务计划和预算付诸实施时,应通过自己对资本筹集、投放和分配等的专业判断、科学评估和具体操作把握等,使其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富有创新和卓有成效;三是在组织公司的日常收支和资本流转以及组织参与财务分析、考评等具体事务中,加强日常的财务监督和财务关系协调;四是要站在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大局全局立场去思考和关注公司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营情况和科学发展方向,为管理层类经营者、董事会和总经理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正确有效决策和监督,提供较基础、较实用、较有利的依据资料。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财务关系管理的协调、公关和营销三个职能,对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同样重要。比如,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公关职能,就是需要财务经理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公共关系维护发展、企业整体公关战略制定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财务“软”实力和竞争力。因为,财务公共关系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塑造良好财务形象的艺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不论是对已有的还是潜在的财务关系人,企业在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其滋生权责授受、资金往来、利益分配关系。正因为如此,才使企业有更多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使企业达到财务业绩良性循环的目的。因此,企业在处理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管理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财务公关的职能作用。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财务管理其实是一种信息管理,是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对不利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控制的管理,从很大意义上说,也可等同于会计信息加统计信息加理论分析。从此意义上说,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最直接、最重心的财务经理,就需要以其代表所有者或管理层类经营者对企业财务、会计、经营活动承担理财、控制和监督职责的特殊治理地位,基于财务信息的收集、储存、流转使用等而认真履行管理、监控、决策与和合的职能。这就是:做好其核心工作即低成本地吸收资金、合理地使用资金;负责制定财务政策、作出资本预算、进行风险管理、参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定价、参与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和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履行和最终实现其在预测与规划、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协调和控制、避险策略,以及围绕企业及其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目标所努力改进的事项,如提高公司每股盈利、确定的预期收入、债务决策、红利分配决策等方面的主要职责等等。只有如此,才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情况,揭示企业各项工作所存在的态势,协调政府社会事务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等之间基于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的经济利益关系,表现这些经济关系处理中的不同状况;才能保持财务活动一定比例的并存性、一定速度的继起性和一定规模的收益性,才能做好财务关系这一寓财务活动之中的本质问题的管理;才能产生根植于企业内部各人员“齐心”、“真心”,以及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合心”、“合力”的和合发展力与和谐竞争力。

五、一般员工财务管理职能

员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一道防线,必须得到稳固和加强。这除了企业及其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创设宽松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塑造先进的财务管理人文精神等外,更要依靠广大员工在发挥积极参与性、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创造性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和承担其用资、检查、分析、考评、营销、协调、监控、管理与和合等职能,使其自觉自然或外在使然地而有一种“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正确行为理念。比如,员工在财务管理中表现出的时间缩短、开支降低、消耗减少而非窝工度日、逃工谋私、在工不作、做工无效、浪费牟利等节约和成本效益观念和行为,就是良好的履职表现。再如,从生存的基度、稳定的角度、发展的丰度,立足强化财务战略观念;从长远的高度、创新的准度、改革的强度,增强财务战略管理意识,有效践行适合企业现实而又不迁就于企业现实、满足企业发展而又不受制于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的战略观念和作风,是每个员工实际参与企业融投资过程和理财事务中应有的职责。又如,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责任为重点、以岗位工作的质量要求为准绳、以质量职能实现为目标,人人接受质量教育、人人树立质量意识、人人关心质量效果、人人灵活质量方法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和作为,使员工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达到“始于识别企业需要、终于满足企业需要”的目标,也是员工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最后,员工对企业发展巨大商机和生机的时时关注;根据企业实情、市场实际和社会实需,在寻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多注重客观现实和实际效果、多兼顾过程付出和成效创造的作为;在实际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前中后,对其各环节、各方面进行的有关方案选择、数量规划、比例关系、质量保证等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

六、基本结论

1.财务职能、财务管理职能与理财职能,既区别又联系,本文研究只就财务管理的职能。

2.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制度框架下,企业财务管理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一般员工的和合努力;设计与界定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时,应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的因素作用,其中,财务经理因其职位和职责以及作用的特殊性或特定性,应成为财务管理职能分层厘定和实现的重要力量。

3.从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所包含的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以及对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的再管理等方面来看,由“人”实施的财务管理的职能分层也应基本围绕这些方面,只不过各职能有所主次或侧重而已。

4.如此形成的财务管理职能分层情况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J].高校理论战线,2008。(9).

[2]彭韶兵.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谷祺,王棣华.高级财务管理[M].上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欧阳令南.财务管理——理论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陈溢茂,S·迈辛格,肖平,J·曼辛纳.现代企业财务与金融[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6]汤谷良,王斌.企业财务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职能管理范文篇8

据美国的一家数据研究机构统计和预测,1998年美国的Email使用者每天发送500万条Email信息,而这一数据在1994年仅仅是50万条,据预测,到2002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5亿条。1998年,该国的一家位于旧金山的网上职业公司发现他们每个星期收到的Email比电话多得多,达到1000条。这迫使该公司不得不思考该如何管理电子邮件。这家公司在美国名不见经传,由此可以想见电子信息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规模充斥着现代化的机构。因此西方国家的档案工作者提出“职能鉴定”,强调分析文件所反映的“职能”比分析文件的“内容”更重要;考虑机构的哪些职能活动、哪些工作更重要,并把相关的文件保存下来,比逐件的阅读文件本身更有效。这个例子只是说明“职能鉴定”的基本思路。实际上,我们后面还会讨论,虽然电子文件的产生是“职能鉴定”得以提出和实现的契机,但“职能鉴定”中所包含和体现的思想却要丰富得多。

一、职能鉴定法形成的四个原因

一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国家模式到社会模式的转化

有关鉴定的理论最早见于英国的希拉里·詹金逊于1922年写成的《档案管理手册》。在这部书中,他提出“档案是公共凭证的道德捍卫,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条是凭证的神圣性不可侵犯。”希拉里·詹金逊认为,文件是行政活动和事务处理的原始凭证。不能有非形成者的人为干预,否则会损害文件的原始凭证性,所以他提出,不应由档案人员鉴定文件,档案人员的职责是保管档案而非制造档案,他提出应由文件的形成者从事减少大量堆积文件的工作,只有行政官员才是选留和销毁文件的唯一人。希拉里之后的许多档案工作者都曾经对他的有关鉴定执行者的观点提出过异议,由于给予行政人员较多的信任和权利,并且不存在某种监督的措施,使得行政人员可能出于一己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而故意销毁或剔除那些对其不利的文件。有关学者认为,这种观点走入极端,会导致行政意志和国家意志塑造档案。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面对激增的机关文件,美国的档案工作者开始积极地寻找管理现代档案的方法,其中T·R·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方法》1956年中发展了美国当时另几位档案工作者的观点:档案工作的重点已由保管文件转变为挑选适合保管的文件,并提出了档案鉴定的标准。谢伦伯格认为,档案只是档案人员从大量原始文件整体中选出的适于保存的极小部分,鉴定时主要应关注档案从属价值中的情报价值。情报价值反映了研究者的利用需求,因此可以看出这一鉴定观点也就意味着,以历史学家的实际利用需求或预期利用需求,作为档案鉴定的最重要的标准。这种鉴定理论也并未在档案界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这样会使档案馆藏只能满足狭隘的研究需要,无法广泛地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严重的问题是,“利用决定论将破坏文件在其形成者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有机联系”。

“形成者鉴定论”和“利用决定论”是档案学鉴定理论发展中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档案鉴定理论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传统鉴定理论着重于档案价值的鉴定,即主要研究档案有用性的鉴定;其二是传统档案鉴定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对档案价值主体的确认。传统档案鉴定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鉴定标准、鉴定主体和鉴定方法,其中鉴定标准尤为重要,鉴定主体和鉴定方法的确立都围绕着如何最优地执行这项标准而展开,而档案鉴定标准取决于档案价值主体的需求。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观察两种传统的鉴定理论,可以发现,他们所关注的与档案这一客体发生关系的主体并不一样。希拉里·詹金逊强调档案对行政管理的凭证作用,因此他主张由行政官员制订鉴定标准并执行档案的鉴定,而T·R·谢伦伯格强调档案对历史研究者的情报价值,主张档案工作者依据研究者的利用需求来鉴定档案的价值。希拉里和谢伦伯格的鉴定理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价值主体的不同。那么这两种价值主体就代表了档案价值发挥的全部的潜在“市场”吗随着档案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回答自然是“不”。

正如T·库克所言:“本世纪档案论述的主题是,根据国家档案概念建立起来的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档案概念的变革。”他接下来又作了更为深刻和具体的阐述:“从荷兰学者所处的时代到詹金逊、卡萨诺瓦时代,直至美国注重政府文件管理的时代,档案事业在传统上是由一个国家建立,为这个国家服务,作为该国政治结构和机构文件的组成部分。档案理论因此在国家理论、模式和概念中建立了合法地位。现在情况不同了,20世纪末期公众对档案的认识,或至少对用纳税资金建立起来的档案馆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即档案现在是‘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甚至通常由人民管理’。在普通公民看来,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而且更多的还应该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和集体记忆。”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档案界普遍存在的这种“社会档案”观念是受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否定中心的个性正是档案理论思想基础从国家模式到社会模式的变革的哲学根源。

档案理论基础的变化,全新地确认了档案价值主体——不再是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和历史研究人员,而是社会中的全体公民。这种价值主体的改变毫无疑问会深刻地影响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最初是德国的汉斯·布姆斯在60年代末期,开始强调社会应确定自身的价值,档案必须如实地反应这些价值,档案价值不应该取决于詹金逊所说的行政官员,也不应该取决于谢伦伯格所说的历史学家,而是取决于人民大众。他强调,“公众和公众舆论可以使档案鉴定合法化,并且可以为档案鉴定提供基本的准则。”他号召档案工作者通过历史地研究公众舆论来发现档案的这种社会价值,并将这种价值用于文件鉴定。这是一个华丽而充满魅力的口号,但很遗憾,它并不具有指导鉴定活动所应有的可操作性。1991年,布姆斯在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之后,提出“文件的社会价值最好不是直接通过对社会动力和公众舆论的研究确定,而应间接地通过了解那些为实现社会需求和愿望的重要文件形成者的职能来判断。”按照这种新的方法,鉴定的标准从复杂的社会价值、问题或趋势转变为由文件形成者职能显示出的文件来源。

二文件数量的激增

有关职能鉴定的提出,档案学思想基础的变化是重要的,然而不是唯一的。现代管理机构中日益形成的如‘雪崩’一般的文件渐渐使文件和档案工作者招架不住了,我们已经不可能逐件地去鉴定每一份文件、案卷,这样的工作会象一个“黑洞”吞噬文件和档案工作者全部的精力。因此,早在1957年德国的一次档案年会上就有人建议,机构应该依据其职能的重要性而选择保管他们产生的文件,划分文件产生机构职能的级别而非鉴定每一份文件的观点形成了。当时情况下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逃避的方法,因为这被认为是面对大量文件感到无助时的对策。档案工作者想通过决定文件形成者的重要程度,处置掉非重要机构的文件,来减少纸张的数量。不论这种情况是否反映了档案及文件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被动局面,它——文件数量的巨增,确实构成了“职能鉴定理论和方法”产生的又一大驱动力。

三越来越多的文件产生于机构的协作活动中

社会机构的稳定性日益削弱而且特定社会活动中不同机构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和复杂,职能鉴定的观点也适应了这样一种状况。从这一角度提出职能鉴定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海伦·塞穆尔斯,她早期从事大型科技项目文件的处理,这些项目形成的文件分散在政府部门、大学、企业和公司中,在这种情况下,以机构为核心,以单份文件为对象的传统鉴定法带来的是四分五裂和不完善的档案。因此,她设想通过“文献战略”,一种多机构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将众多档案馆的鉴定活动结合在一起,使档案文件反映社会的主要论题、问题、活动或职能的方法来妥善解决现代复杂机构的庞大文件的问题。

四电子文件的产生

如果说以上的三方面的原因驱动我们采取一种与传统鉴定理论完全不同的视角的话,那么,它们的功劳确实也只能描述到这种程度,没有电子文件的出现和对其鉴定活动的研究,“职能鉴定”方法可能只是在一种观念层次上“徘徊”,电子文件使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清楚,同时电子技术也赋予“职能鉴定”以更强的可实现性。

电子文件的性质和数量对鉴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文件的数量是如此的庞大,比尔曼和海兹乔姆都认为,审视100%的文件,只为了挑选其中不足3%的文件保存下来,效率不高。

2电子文件产生分散,一个庞大机构内部将会有多个业务管理系统,而且由于业务活动彼此之间协作的频繁,一份电子文件很可能是由不同系统之中的数据瞬间联结而成的,这样,不从更宏观、更抽象的角度把握这些系统中产生的文件,而进入每个系统中对具体的文件执行“内容审查”式的鉴定方法是不可行的。

3电子文件大多呈虚拟状态,而且很多文件可能时刻与一个动态的数据库相连,这种情况下,仍采用传统的逐件鉴定的方法就会象一只永远在追赶自己尾巴的猫。

4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电子文件的鉴定要求在文件产生之初就完成,我们面临的更为严峻的问题可能不是害怕被巨量的文件淹没,而是意识到可能根本不会有文件被送来鉴定。现有的许多系统都具有动态删除和更新数据的功能,另外,对于许多通过瞬间逻辑联结形成的虚拟文件,这些文件都是瞬间即逝的,如果不在系统设计之中就嵌入档案管理的要求,不把鉴定的标准作为系统程序的一部分先行输入计算机之中,那么电子文件即使曾经存在过,也终会流失。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专家普遍认为:“档案保管系统设计阶段提供了保证鉴定决策最有效实施的最佳机会”。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电子环境中,文件的鉴定必须在文件产生之初就开始执行,鉴定标准甚至应该在文件尚未产生之前,就作为文件保管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这样一种要求的实现必须通过“职能鉴定”来达到,“职能鉴定”根植于对文件产生机构以及其职能活动和工作流程的深刻认识之上,通过分析机构活动的有机联系以及机构职能、活动和业务的重要性,决定文件的存留,鉴定的标准和结论必须要体现为一套详细、具体和技术可实现的方案,并最终将这套方案嵌入到文件保管系统中去。“职能鉴定是电子文件的鉴定方法”这一观念已经被普遍地接受。

职能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传统公共行政;现代公共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公共管理”。这是第一次在党和国家正式的纲领性文件中引入这个国际通用新概念,标志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分析传统公共行政与现代公共管理的区别,认清实现这一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探索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现代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冲击

传统公共行政实质上就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官僚制”政府的职能,它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强调公共事务及公共服务的官僚独占模式,认为政府组织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形式。其二是注重官僚制组织机构的层级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组织运转的效率。应该说,传统公共行政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它的主要功绩在于把公共行政从一般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使公共行政专业化,特别是它注重行政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行政和效率研究,从而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它解决了人民当时希望解决的问题,如社会稳定、社会基本保障和公平、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传统公共行政的模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例如,在信息社会,刻板、僵硬的规章就成为追求效率、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公共需求的最大障碍。同时,由于传统模式下的政府垄断和权力集中,导政公共管理领域效率低下。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作为对公共行政的冲击,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这一时期,许多英国学者都努力通过应用决策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政策分析和政策研究的发展,来增强对英国中央和地方行政的分析。而在美国,公共管理的出现是对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学者不满的产物。认为:进入新经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这种官僚化组织显得行动迟缓而且程序烦琐,不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美国政府于1993年发表了《全国绩效评估》报告,对官僚制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重塑政府”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强调“从人人为遵守规定而负责的体制转变为人人为取得成果而负责的体制”。从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之所以面临诸多“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它无法有效地回应日益增多的公众需求。而现代公共管理着眼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公共管理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政府主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提供私人产品,不干预私人领域的活动;政府负责执行市场经济法律,对市场秩序与市场运行进行平等的监管与公正执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公共政策;除了必要的社会管制和经济管制之外,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活动,不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它的理念包括:

第一,承认公众需求的合理性、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焦点,现代公共管理不仅关注政府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更应当关注公众希望从政府那里得到什么、公众的需求如何才能得到满足。

第二,诸多的社会问题虽然形式多样而且日趋复杂,但都与公众需求或切身利益相关。如果说公共行政关注“政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现代公共管理就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如何才能通过政府及非政府的途径得到解决”。

第三,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分配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公共管理主体对社会问题的回应不是即时性的和功利性的,而应该看作是“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或者说,公共利益乃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

第四,吸收新公共管理强调有效性和结果取向的理念,现代公共管理更加关注这些基本理念,并且强调通过立法、行政、司法职能、政府与非政府等多种途径,以及绩效协议制度、市场或准市场的手段,以保证实现有效性和可能性。

二、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管理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加快开放和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由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的演化,大力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一)从国际环境上看,由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是适应全球化时展的需要。

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以及解决矛盾与实现利益方式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与结果,具有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全球化是各国政府公共行政面对的新环境,它形成了一种面对和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新关系。这种新关系要保持各国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政策的稳定性,使本土性在全球化的逻辑框架内运行,并意味着各国都要根据这种新关系进行改革,从而使本国公共行政的理念、政府职能和运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在全球化竞争的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能力已成为确立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核心因素,官僚制组织那种金字塔式的垂直的、僵化的组织结构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政府公共行政正逐步向服务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共行政的目标也由单一地追求行政效率发展到全方位追求社会公平、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公共责任和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我国目前政府公共行政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传统阶段,特别是加入WTO后,由于受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和限制,一些传统的、陈旧的行政方法必须改变,要实现行政方法的科学化,必须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必须以世贸组织规则为前提;必须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必须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行政方法、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功能,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强廉政建设,方便投资者、企业、市民办理各种行政审批事项。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确立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的公共行政模式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

(二)从国内环境上看,由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这是我国公共管理目前所处的最主要的国内环境。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政府公共行政方面,长期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体制,形成了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指导思想。政府包揽一切,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按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们自主地做出经济决策,独立性承担经济风险;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任务则是宏观调控和提高公共服务。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公共行政架构。这种架构不仅体现在政府行政管理内部各种关系之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等各种外部关系之间。我们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重新对政府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把握公共行政发展的客观规律,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重新设置政府的职能,重新设计政府的运行机制。

(三)从我国政府公共行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看,由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是理清改革思路、深化行政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公共行政部门一直被机构臃肿、队伍庞大、效率低下、财政危机、官员腐败等问题所困扰。针对这些问题,建国以后,我国曾进行过多次以精简机构、人员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却始终未逃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行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由于受主客观环境的制约,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框架内进行,局限于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而没有真正意义上涉及到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国家等关系,以及政府角色、职能、行为规范、效率与质量、绩效评估等更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改革的效果也是相当有限的。直到现在,我国公共行政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不容易冲破。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最大挑战就是交易成本太高,而且大有越来越高之势;二是有效的监管机制难于形成;三是没有把“游戏规则”的制定当作政府服务的主要内容,避重就轻,搞表面文章或者有了规则不按规则办事。对影响发展的利益结构视而不见,对阻碍发展的体制因素不敢触及甚至不惜拿公家的利益为自己买一分“保险”;四是政府政策的应对措施过于缓慢。

这些问题中有的已成为政府公共行政中的顽症,严重阻碍着行政改革的推进。这些问题是体制所固有的,在旧的体制框架下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越来越多,政府的职能也不断分化。每增加一项职能,政府就要设立相应的机构或部门来承担。职能越分化,政府的规模越庞大,随之财政预算也不断增加,机构膨胀和财政危机也就成为必然;而且在传统的官僚体制中,由于官员特权的存在和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已经不能靠表层触及问题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的深层次来解决。

三、思路与途径:从多层次、宽角度实现从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管理的转变

(一)要在思想观念上突破。要破除政府干预观念,走出“政府万能”、“福利国家”的误区。根据政府能力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可得出如下公式:政府能力大小程度=政府能力/政府职能[1]。说明政府能力有限时,减少政府职能,可以提高政府能力的发挥,同时也打破了政府职能越多、包揽的社会事务越多,就越能体现政府能力的说法。因此,政府把精力集中于该管的事上,有利于提高政府能力。

(二)要在管理方式上转变。要从政府统揽一切的管理方式向多中心治理的方式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是政府对社会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的直接管理,而公共管理要求压缩政府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实现经济管理的市场化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政府应该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放手让市场与社会提供私人产品。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使:一是积极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尽量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解决市场不能或不愿解决的公共问题,如提供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发展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三是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四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政治问题,如建立社会保障机制,通过社会转移支付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五是有效地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发展。

(三)要在政府能力上提升。所谓政府能力就是指政府依据自己的权力和权威,通过制定政策和组织动员,实施自己承担的职能、贯彻自己意志、实施自己的目标的能力,从目前来说,要提升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不断强化政府权威,强化政府权威是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权威的政府绝对不可能有效管理好社会,绝不可能在公共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强调政府权威不是要强调中央集权专制,也不是要削弱其它职能主体的权力,而是要以规范化、法制化的操作保证公共事务中的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更好地实现。二是要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能力。政策具有特殊功能,政府公共管理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能力的高低,但由于以前我们决策程序不规范,主观意志较重,导致政策能力低下,进而使政策执行走样、变形。因此,要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能力,必须要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上作相应的制度安排。三是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最终还是要简化为人的具体活动,政府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MPA人员,是有效实施政府公共职能的当务之急。

(四)要在制度规范上完善。实现从传统行政管理制度向公共管理制度的转变,建立政府公共管理制度,一是要加强人大工作立法,树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加大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加大人大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的力度和范围,约束行政立法的范围和数量,并加强对行政立法和执法的监督。二是要健全对行政领导与公务员的法律监督,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法》及相关的配套法规;尽快完善对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领导者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三是要细化部门预算,实行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四是要制定《行政程序法》,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同时彻底清理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前置式审批,除保留政府必要的经济与社会管制外,各种审批制度均应改为自动登记制,不能改为自动审批制的,要改为专营权拍卖制或经营权招标制,对政府垄断领域要实行市场化改革。五是要建立公共管理的绩效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如设立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考评、建立绩效诱因机制等),促进公共管理绩效的提高。

(五)要在途径方法上加强。特别是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努力加速政务信息化步伐,建立电子政府,实行网上办公,利用电脑网络平台公开政府管理信息,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发展电子政务,从现阶段的状况来看,就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传统的组织界限,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处理中心和电子文书传递及其他相关系统,在政府内部网上和因特网上履行政府的职能,使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政府机关之间及政府与社会之间也是通过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从而构建一种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公共服务体系。

职能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馆;职能;管理策略

一、引言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非常看重每个城市文化馆的建设工作。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社会文化市场,因为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文化馆是政府直接领导的文化主要阵地之一,可以及时地宣传政府的相关执政思想以及政策,所以对于文化馆的管理就至关重要。

二、文化馆的职能

(一)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社会中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文化馆需要充分地将其自身所拥有的良好公众形象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开展相应的文化培训课,来对全民进行文化素养培养,同时,文化馆还可以开展文化活动,比如可以举办一些文艺晚会、乐曲表演以及体育运动会等,尽最大的可能为各个程度的人们提供参与文化交流的平台,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全民文化素养提高。(二)在文艺人才培养中能够发挥出基地的职能。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在对于自己孩子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的家长都希望能够培养和挖掘出孩子们的艺术天分,甚至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上艺术的道路,而文化馆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中心,政府要不断地加强对文化馆的管理。我们在开展相应的文艺培训的过程当中,也需要通过相应的文艺培训实践来进行不断的改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有效的文艺培训机制,能够为更多具有文艺梦想的青少年提供培养文艺的途径,能够为今后发展成为具有很高的文艺素养的人才而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文化馆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文化馆绩效管理。我们通过观察相应的文化馆绩效考核机制,可以发现文化馆的相应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都是关于文化组织机构的内在评价机制,所以外界相关因素就很难纳入文化馆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当中去,如果要让文化馆绩效管理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就必须将文化馆服务的对象加入到绩效考核的工作当中去,文化馆的领导人员要采取措施不断地去鼓励服务对象参与进绩效考核中去,不断加大群众满意度在绩效管理中的比重,优化文化馆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态度。在现代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收集起来,把这些意见不断地量化,最后在考核的时候把这些量化的数据考虑进员工的考核当中去。同时,文化馆的考核人员也可以对人们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访谈从多方面去收集到更多民众对于文化馆的意见。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之后,也要确定相应的利益分配奖惩制度,不要让绩效考核工作失去掉原本的效果,在文化馆绩效管理中,一定要对不同类别的绩效考核形成相应的奖励办法,把绩效考核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在对于文化馆管理机制的创新当中,一定要十分的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地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管理基础。在文化馆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位置,要从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考虑一些问题,从而不断地去完善文化馆的服务功能。在对管理人员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十分严格,同时,在管理人员确定之后,要对管理人员开展不同的数字培训工作,让管理人员在工作思想和工作理念上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对于文化馆的整个管理工作一定要建立一个十分优秀的管理团队,不断地更新管理团队里面人员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管理人员的归属感,从而建立一支合格的文化馆管理团队。(三)注重艺术精品创作。我们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考虑,精神文化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水平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创造影响力,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艺术精品的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影响力,所以在对文化馆品质的管理当中,一定要重视艺术精品的创作,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为我国文化事业提供一个更好的空间。

四、结束语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设正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所以各个地方的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关注,在日常文化馆的管理当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不断地优化文化馆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文化馆的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程生.文化馆的职能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13):5.

[2]俞虹.现代文化建设中基层文化馆的职能与功用———以常熟为例[J].大众文艺,2017(21):3-4.

[3]尹苹苹.优化县级文化馆文化服务职能研究[J].管理观察,2017(3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