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升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2:36:43

优化升级

优化升级范文篇1

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政策引导,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相对于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大院大所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要想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为,必须有针对性强、吸引力大的政策措施。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制定了自主创新五年规划,重新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加快“三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对引进人才、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作了具体明确规定。在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建设上,市级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分别配套奖励相关人员100万元、50万元;对合作承担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给予3-5万元的生活补贴,等等。在产学研结合密集区建设上,设立4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对新加入产学研合作联盟的高校、科研院所,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产学研合作联盟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活动经费;对于省级一类以上知名科研院所来威设立分支科研机构的,3年内无偿为其提供使用必要的办公设施,一次性给予分支科研机构50—100万元的建设补助费;对新认定为市级中心、省级中心和部级中心的,分别给予20万元、40万元和10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于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建且有院士实质性参与的市级以上中心,给予增加10万元的资金扶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上,设立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后续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给予50-1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于企业购买国内发明专利实施转化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企业20-40万元的奖励,等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崇尚科学进步、注重自主创新、加快科学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坚持政府搭台,密切企业与院所间的联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搞产学研结合,企业是主角,政府的牵线搭桥作用也至关重要。几年来,市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引才借智、联合共创、资金扶持”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先后以市政府名义与中科院、大学、哈工大等9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同时采取双方共建的形式,建立了中科院技术转化中心中心、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山大技术转移中心等,这些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架起了沟通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去年,全市共吸收转化重要科技成果14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26项、国内领先104项。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各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目前全市拥有部级企业研发平台10家,分别是等7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威高医用植入器械、光威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2家工程实验室和广泰空港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也达到了104家,其中企业技术开发中心4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家,工程实验室2家。相关企业还与高校院所共建了46家研发中心、实验室或检测中心。现在企业研发机构上档升级的积极性非常高,三角集团正在积极争取建立高性能子午胎国家工程实验室,金猴、蓝星、光威等企业正在申报部级技术开发中心。企业还通过让股让利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去年全市企业共实施国外引智项目62个,引进各类人才10387名,其士38名、硕士402名,有42名院士以不同方式与企业合作。

优化升级范文篇2

2009年以来,由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从根本摆脱了以次贷为代表的金融危机的干扰,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较好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和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胀,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使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业而言,急速扩张的信贷无疑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这使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信贷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各银行需不断根据区域经济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条件下全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行业风险为信贷的主要风险入手,以行业分析和行业评级为手段,叙述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并以行业信贷管理为管理工具,论述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的思路。

2.银行信贷风险来源

信贷风险在个体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效防范个体性的风险,各家银行的方法相对较完备,但从近二十年来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看,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的并非个体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各家银行均注意个体风险的分散控制,对个体风险能较好地把握,而行业的波动导致的大面积违约的对银行而言是致命的,往往较长时间无法恢复元气。

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根据战略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确立的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水平,它会直接体现在信贷结构上。从我国的情况看,行业的每一次波动,客户的违约率会大幅度提升,在一段时期有普遍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二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政策体制。我国经济一直是强政府经济,而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信贷存量客户的角度分,可分为:非市场化板块;工业板块;其它板块。公司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工业板块。

3行业信贷管理体系框架

行业分析是行业评级的基础,行业评级又是信贷战略性优化的基础,因此行业分析必须站在宏观到中观的角度去研究、探索行业之间、行业与宏观之间的运行关联关系。

3.1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分析经济周期的宏观层次,二是分析行业、区域的中观层次,三是对客户个体分析的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分析宏观经济周期,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合适的信贷策略,减弱系统性风险给公司贷款带来的风险冲击;行业层次主要是分析行业成长周期与波动周期,在行业层面上对公司贷款的进行组合管理,降低公司贷款组合风险。

3.2行业评级

行业评级是为了解决行业之间对比关系,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业评级要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特性。考虑国内特有的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业客户的实际分布情况。行业评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行业内部竞争情况分析。行业的竞争情况是行业内企业保持相对稳定发展的外部条件,我国的国情是在相对垄断的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行业的竞争情况政府主导因素较强,政府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多予以干预或出台相关行政法规或通过行政审批予以限制,因此垄断性的程度是行业评级首要考虑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垄断的风险性与贷款风险的容忍度较为匹配。

行业结构(外部环境)分析。行业外部生存环境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压力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行业内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也就影响行业的结构,按行业结构分为:稳定强势型;稳定型;政策鼓励型;非稳定强势型;非稳定弱势型,在行业评级上,根据稳定强势型、稳定型与政策鼓励型三种类型对行业进行分类分析判定。

行业周期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发展周期和波动周期,其中波动周期首先考虑行业的波动周期的时间长短,然后根据财务相关数据,确定行业处于高涨、扩张、下行、筑底四个阶段及该阶段持续的预计时间,高波动性的行业降低相应评级结果。

行业的波动性与敏感性。即行业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敏感性弱的行业风险相对较小,适合长期债项,而敏感性较大的行业,会因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行业的波动性是在既定的期望和发展趋势下,行业波动程度越大,说明该行业中企业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性因素越敏感,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系统性风险越大,从信贷选择上,选择波动性较小的行业是降低风险的最好选择。

财务水平的判断。财务水平的判断依照财务的四类指标进行综合得分评定,用于行业之间的对比,确定哪些行业基本面较好。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是考察该行业运行所需支付的社会成本对价。主要包括:环保成本、安全卫生成本。

4.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4.1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市场的优化升级,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重点,即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改造传统工业,进一步提升工业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创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4.2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有效增贷,促使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一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兴行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二是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用“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形式,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主导优势行业,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结构的升级。

4.3注重信贷经营协调性,力求平衡发展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市级分行要增强资金的综合平衡能力,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历史包袱,区别对待欠发达地区的资产负债比例;对不良资产的核销,凡符合条件的,对欠发达地区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与成长、培育,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支持发达地区的经济渗透,鼓励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效应,实现联动发展。四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支农力度。

优化升级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湖南;研究;措施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经济总量也在不断增加,湖南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趋势也呈现合理化。湖南产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产业经济的提升,需要在经济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低碳经济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态势,也是湖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湖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湖南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湖南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加,湖南产业结构的发展也逐渐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其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1)产业的不断调整,结构也趋向合理化,湖南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农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产品的加工不断升级,湖南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其种植业和畜牧业也是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已经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也是不断优化升级,根据有关的调查,农业的发展增速是同期工业发展增幅的3倍多,一直呈现20%的增长速度。(3)工业发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随着湖南省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湖南省的工业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在机械、有色金属、轻工业等一些优势产业中,工业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各种新兴的产业已经初具规模。(4)服务业也逐渐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根据有关的数据调查分析,服务业的发展占据GDP的比重达到40.3%,而且一直保持逐年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其中有关的计算机服务、批发业和金融业等的服务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5)产业集聚化越来越强,各种创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湖南的长株潭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水平也在进一步提升,各种节能环保、机械创新等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也顺应了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

1.重化工业占据很大的比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重化工业一直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有关的调查显示,湖南的重化工业在湖南总体的工业中占据68.7%,大部分的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而且耗能量比较大。由于重化工业的根基比较深厚,而且占比比较大,所以会形成一种高能耗和高排放的一种格局,对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湖南产业的绿色发展,要降低重化工业的高排放量,推动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导向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有产业结构的整体层次偏低,其中第一、二产业的占比还是比较大,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占比偏低。2.创新驱动发展不足,产业发展方式还需要转变。近年来,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也获得很大的发展,其中包括电子通信、医疗设备和新能源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新材料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一些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占比达到32.7%,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湖南大部分的产业链还是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一些关键技术缺乏,而且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率比较低。创新的道路还是比较长远的。其中,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和知识的贡献率比较低,创新驱动发展不足,很多的产业结构受到市场资源的约束比较大。3.产业发展的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湖南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根据有关的数据调查,湖南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的发展,而且装备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整体的发展效果来看,新兴产业的带动性不强,没有形成统一的一种发展体系。而且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业链条短,而且相关的服务业体系不完善。4.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湖南省的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带动作用不强,各种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一种紧密的产业联系,其中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在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充分起到带头作用,而且本身的经济发展能力不够,经济的总量偏低,不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其它一些省会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布局发展,是为了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注重工业生产布局的合理化,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要利用现代化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标准上,注重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将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基础,能够有效实现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合理配置,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注重发展现代化农业。对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和体系不断完善,要加大发展畜牧业,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率,还需要重视发展现代渔业,湖南省被称作“鱼米之乡”,对于渔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还有加大林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2.加大农产品的优化升级。对于农产品的发展,需要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有需要充分把握当前的制造业发展趋势,注重智能设备、电工电器和环保设备等为发展方向,注重对关键技术的应用,将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有机融合,将传统设备逐渐转向一种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注重对传统设备的优化升级,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优势,注重规模化发展。

四、低碳转型背景下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1.注重发展绿色产业。湖南省的重工业发展占据总体经济的重要部分,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中的采矿业、化工和金属冶金等的重工业发展迅速,对于推动湖南省的区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重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重大的环境压力,大量的废气排放和污染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需要对重工业的发展结构进行不断完善,要对重工业进行不断改善,因为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还是要依靠重工业的发展,注重对一些高能耗产业进行优化调整,实现GDP的增长。例如,注重将一些新的设备和新技术应用到工业发展中,加大对生产技术的改进,能够提升产业效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注重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减少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排放量和能源消耗。同时将一些清洁能源应用到其中,如太阳能、电能以及风能等,减少对煤炭的使用率,对煤炭使用,做好后期的排放处理,也就会减轻碳的排放强度。注重将低碳经济发展贯穿于整个重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一种有效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工业发展的绿色化,实现重工业的低碳化发展,对于湖南省低碳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湖南省的产业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为主,虽然推动了湖南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湖南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因此,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注重产业发展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也是低碳经济环境下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例如,通过促进产业园区的发展,产业园区中需要聚集创新要素,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规范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人才,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升级改造。另外,注重加大不同领域的自主创新,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创新,要形成各自的品牌,注重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加强各高新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发方面加大合作的力度,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立足国内外的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3.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也是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一种趋势,代表了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引领了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新方向。湖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先进的制造业,以智能化的设备、环保设备和航空航天装备为主的新兴技术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传统的制造业朝着一种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也是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一种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湖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推动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湖南省总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产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是趋向一种合理化的发展方向。注重对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博,丁杏黄,胡湘兰.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02):6-9.

[2]徐飞.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贵州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5.

[3]黄当玲.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02):125-129.

[4]陈理浩.低碳经济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

优化升级范文篇4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产业政策;借鉴与启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总体改善,产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产业发展水平仍与发达经济体存在一定差距,劳动生产率偏低、产能利用率不高、资源生态约束严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的演进情况,剖析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考察发达经济体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的对比分析

(一)从产业结构演变系数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任何国家在发展历程中都会采取一定策略调整产业结构。为更好地衡量不同国家的调整效果,就需要使用合适的指标来进行分析。就全球范围而言,大部分国家将第二产业作为推动本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本文采用栾晏所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系数DCIS作为评价指标,即一二三产业所创造的产出在全国的占比。如果DCIS出现在1至3之间,说明该国二产占比要高于一三产业,此时该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此外,DCIS应该处于一种“U”型的变化趋势中。“U”型曲线的左边最高处代表该国正处于农业经济时期,而最低处代表该国处在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而右边的最高处说明该国进入了工业发展的后期。从图1可以看出,从196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8年,我国的DCIS始终处于U型演变过程的左边部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U”,说明目前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产占主导地位(早期)—二产不断上升超过一产(中期)—三产超过二产(2013年开始)这一演变历程。虽然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我国产业结构仍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U型曲线,始终处于U型曲线左边的区间,整体依然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阶段。与我国不同,美德日韩等经济体均已进入曲线的右边区间,其产业结构演变轨迹从重视一产和二产的发展模式,到三产在全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接近甚至超过了70%,说明这几个发达经济体已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比分析一般而言,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与该国非农业部门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息息相关。本文采用关雪凌的做法,选取三产和二产之间的比例(GN值)衡量一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一个国家的GN值越大,说明其产业结构越高级,反之越低。从图2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不断提升,GN值从1960年的0.39提升至2018年的1.28,然而,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依旧不理想。(三)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比分析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偏离指数(HN)(即产出与就业的比率)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进行考察。实践证明,HN与一国的发展时期和发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时期较早,发展程度较高,那么其HN值就会比较小,合理化程度也就相应会比较高。通过图3可以看出,我国的HN比其他的发达经济体要高出很多,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较低的合理化程度,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来说,五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刚摆脱“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正式迈入“三二一”的发展模式。然而,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规模和劳动力之间还有较大的偏离,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产业结构在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方面都还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调整及优化。

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制造业大而不强,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产值规模大,但主要的产业结构水平位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大而不强”的问题亟待解决。从产业特点上看,一是制造业产业增加值不高,以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依靠低价的生产要素吸引世界制造业低端产业链,制造业的经济效率不高。二是核心技术能力缺乏,导致成本受制于人,居高不下。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我国高端及通用芯片以及高端发动机、数控机床、液压件等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导致企业相关成本高企,但又缺乏替代技术,削弱了成本优势。三是对科技研发的费用投入偏低。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还不到主营收入的1%,大大低于发达经济体的2.5%,导致产业升级换代乏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大,产业升级成本逐步上升。我国能源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大,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伴随着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对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能源供给压力日益增大,且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此外,较低价格的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导致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投资成本不断攀升。(三)部分传统行业发展受国内市场空间约束。首先,根据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纺织、重化工等传统行业已接近饱和,未来国内市场空间十分有限;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化解过剩产能,我国将大幅压缩钢铁、煤炭、电解铝、玻璃等行业的国内市场空间;再次,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水泥等行业的消费峰值临近,去产能情况不容乐观。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是缺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研发机构并未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开发项目在总量上少以及研究人员不足,严重减缓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二是科技创新资金不足。不少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并未按照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5%、规模以上企业3%、一般企业1%以上的要求,提取和使用科技研发资金,从而不能适应目前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银行信贷机构对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也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三是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自主创新属于慢变量,尽管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解决一时之急,但无法确保创新的持续性和高质量。

三、主要发达经济体调整产业结构的做法

供给和需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生动力,是各国合理选择产业结构模式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为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主要经济体大都遵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一致性原则,从促进总量增长转向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一)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政策工具。1.加强对幼稚产业的贸易保护及生产扶持在产业起步阶段,面临来自国外成熟厂商的竞争,发达国家通常采用关税保护措施以减少国外竞争者冲击,以保护本国产业。此外,为在有限期内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发达国家还采用国内生产扶植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基础设施投资和特别税收制度等;二是加大金融倾斜力度,降低相关产业利率;三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四是采取强制性的管制措施,对受保护企业的规模、技术进步水平、市场对国外竞争开放程度等做出规定。2.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为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优先发展基础产业。政府加大对基础产业的扶植力度,强化对主导产业的扶持,从而避免由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制约而使主导产业得不到快速发展;二是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和贸易保护政策。通常政府会在国际贸易协定许可范围内对某些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进行财政金融扶持和贸易保护;三是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各国政府在实施主导产业扶植政策时,通常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强产业界的科技队伍建设。3.调整和援助衰退产业一是利用市场秩序管制保护衰退产业。如设立高关税、进口配额等措施保护本国纺织和农产品。二是消除资本流动障碍,减轻资本转移矛盾。针对某些无法通过产业升级和区位进行调整的衰退产业,各国政府主要加速设备折旧和压产转产两种方式,促使企业停产、减产,将资本从衰退产业中转移出去;三是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劳动力转移及再就业问题。(二)运用知识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如美国在整个研发过程的投入中,仅仅是基础研究就占了经费预算的七成。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德国完全自主型技术改造、韩国“移植式”改造、美国“嫁接式”改造以及日本合作互利型改造等;三是重视培养人才。世界多数国家基本采用“学校学习和产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来培育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型人才,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参与国际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将世界上的所有主要国家置于更为广阔的市场中,使各国通过国际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与配置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全球产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早已突破国界限制,通常以国际贸易的各种手段、政策、战略等形成完整的世界产业体系。近几十年来,工业后发国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和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比较优势,集中选择和做大做强在本地区、全世界产业链中的优势产业。

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优化升级范文篇5

旅游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旅游行业经济的迅猛增长推动了行业的变革。由整体的行业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升级为按区域规划的产业升级模式,用区域推动整体,用区域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趋势会制约行业整体经济增长。区域旅游行业之间存在着对整体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和区域间发展规律存在着的空间变化。

二、区域旅游经济受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体影响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面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了让该行业更加有序的发展采取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手段,从整体到局部的对行业进行内部调整。

(一)区域旅游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

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是由旅游市场的经济增长带动起来的,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下势头良好,区域旅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区域旅游经济是把整体的旅游市场按照地区划分为一个个小块,在旅游市场中不同旅游区域的经济增长不尽相同,有快有慢。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丰富的景区自然要吸引更多的人群。整体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受“木桶效应”的影响,发展最缓慢的区域总是会制约旅游经济整体的发展效果。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对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制约只是相对的,就整体趋势而言区域旅游经济对整个旅游市场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旅游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

用区域旅游经济推动整个旅游行业发展使市场经济下的必然选择,区域旅游结构化推动整体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区域化的发展旅游经济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一些风景特别优美的自然景区可以忽略时节的制约。如四川九寨沟、云南丽江等地只要天气允许就会有游客欣然前往。有些人文景区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想参观的名胜古迹,如北京天安门、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秦兵马俑。这些景区基本上不会受到季节的制约总有游客不远万里前往。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有被国人追捧的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自然十分迅猛。没有著名景区的区域乏人问津。划分区域后就会产生区域间的对比,旅游经济收益不好的区域就会主动寻求经济发展。这时该区域聚会加大风景区的宣传力度,加大旅游行业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行业建设,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区域间因为旅游经济增长幅度有大有小,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加大投入谋求发展,带动该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从而推进整个行业的旅游经济增长。

三、区域旅游经济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影响下的区域差异

旅游产业从业结构优化后决定了其要分区域发展的特点,每个区域对旅游产业的整体的贡献值存在差异,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受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贡献差异

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存在着增长贡献值的差异,优秀的风景区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样的景区可以给该地区带来高额的回报。景区参观人数的增加会影响景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每年景区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景区的环境进行修缮。旅游资源匮乏的地区无法吸引游客高度关注,该区域旅游行业会大力推动旅游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制造人造旅游景区。不论各区域对整体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多少,都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季节变化规律

旅游是一项受空间和季节制约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区域旅游表现的最为明显。人们会根据假期的长短来选择将要前往的旅游区域,短途旅游人们一般会选择离居住地只有几个小时就可到达的地区。假期长时人们会选择一些离家较远的风景名胜。短途旅游都在居住地周边区域,长途旅行才是旅游市场拼搏的关键。旅游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行业,人文景观相对受影响较少。在冬季人们不会选择北方的海边,如果去海边会去海南。在雨季人们尽量不会选择去山区旅游,雨季在山区旅行有被困的危险。有些景观只有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季节才能看到,如哈尔滨的雾凇、冰灯,漠河的极光等。旅游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十分强烈,是人们出行时的首要选择因素。

四、结语

优化升级范文篇6

国内中资产险公司,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国有公司,受多年传统的经营方式的惯性影响,业务结构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矛盾已突出地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1.业务老化,产品结构比例不科学。目前,在各产险公司开办的业务中,仍然是几种老产品,有的险种条款已十多年,不适应用户需求,陈旧的产品与活跃的市场极不相称。在业务结构上,车险比例过高,财产险、货运输、责任险及其它业务比例过低的问题十分严重。据统计,200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全系统车险业务比例已超过总体业务比例的60%,而市场化程度高的企财险及其它各分散性业务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业务种类相对集中,对单项业务的依赖性过高,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整体业务的发展。一些公司出现了车险增业务上、车险减业务降的危机状态,这种整体业务发展系车险业务于一身的格局,有很多弊端。

2,业务畸形发展。车险、企财险附加机损险所占业务比重较大,不仅造成了展业的依赖性,而且给调整业务结构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风险相对集中,影响了经营质量。据统计,2000年,全国人保系统车辆险的赔付率达55.66%,机损险的赔付率则更高。较高的赔付率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3.产品创新的缓慢性。由于受管理水平、政策条件、专业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还没有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产品开发滞后于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到来、科技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情况下,产品更新难以走在市场的前面,不能及时创造出适应市场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且获利空间较大的保险新产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不加速保险产品的创新,将难以应对国际强手的挑战。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业务结构

1.建立新产品创新机制,丰富保险产品市场。一是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组织力量有重点地开发新产品,更新替代滞销产品。保险产品只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不断除旧布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财产险产品的创新,应集中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和技术力量有计划地开发全国性产品(险种),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险种)。形成全国性与地方性产品并存,老产品改造、附加险、特别约定和新产品并举,集中性业务与分散性业务并行的市场格局,以加速业务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二是保险公司与金融保险院校及科研部门密切合作,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保险产品,促进业务结构的升级。科研院校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敏锐的市场目光,保险公司具有雄厚的实践基础、广泛的市场触角,二者有机地结合,扬长避短,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特别是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开发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适应发展趋势的保险新产品,以保险产品超前意识的更新换代带动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保护产品专利,实行必要的奖励。保险新产品是集社会性、科学性、专业性于一体的特殊商品,应当列人知识产权范畴。为调动产品开发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活力。可设立保险新产品开发奖励基金,制定保险产品的奖励办法,视产品的推行范围、市场化程度、经营效益、社会影响等状况,确立奖励标准。其次是将新开发的保险产品纳入知识产权范畴管理,申请产品专利,设立产品标识,并入ISO质量认证体系,作为知识产权予以专项保护。

2.搞好现有保险产品的筛选,存优去劣,优化业务结构。现有的保险产品,有的已运行了十几年,产品老化,质量不高,市盈率很低,有的严重亏损。对现有产品进行评估、筛选,是调整业务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前提和基础。筛选的原则是:发展骨干产品,保留有改造价值的产品,淘汰效益差、无市场空间的产品。实现保险资源的合理配置。筛选的标准:一是看产品的经济效益。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分析产品近年来的经营成果、利润水平、结构地位等。例如对经营效益突出的企财险、货运险、部分责任险等,要作为骨干业务大力发展;二是看产品市场效应。对于那些虽然效益不很高,但占市场份额较大的车辆险、大工程项目建安隆等,要在强化管理措施的同时积极发展;三是看产品发展潜力,对一些已开发但暂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产品,要分析其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力。例如对购房贷款保证保险、购车贷款保证保险、住院医疗责任险等,随着国家宏观改革方针政策的实施,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扶持其发展。

3.因地制宜,加快区域性业务结构调整。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素质和生活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对保险的需求、业务结构组合、发展方向和调整的重点不尽相同。为做到科学合理地调整业务结构,看准市场,突出重点是十分必要的。就黑龙江省而言,其地域经济差别较大,在业务结构调整和发展上各有侧重。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要适应保险市场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大力开发保险新产品,开辟业务新领域,通过提高业务技术含量实现结构升级。工矿区要着眼于业务创新,抓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基建工程增加的机遇,在开办大工程大项目保险的同时积极发展非车险业务,努力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农林地区可积极发展个人交费型、投资连结型家财险及各类责任险业务,根据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集约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增加的特点,发展相应的保险业务。通过分类指导,使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

三、创造业务结构优化升级的宽松环境

1.遵循市场化原则,逐步取消价格保护。目前保险业务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升级受制的因素很多,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市场价格机制没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价格过度地保护,限制了保险业的竞争,导致一些因价格过死产生的经营行为不规范,阻碍了保险业的结构性调整。鉴于此,欲加速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应积极创造取消价格保护的环境,放开保险费率管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改革,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自然地调节保险费率,平衡保险产品价格。其次是加速与国际保险市场价格接轨的步伐,增强“入世”后保险市场开放新形势下的竞争能力。

2.从实际出发,减少地方性产品审批程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很重要的渠道就是及时充实受市场欢迎的保险新产品。这就需要加速保险新产品的开发和推行。现行的监管体制规定,开发设计的全国性和地方性条款,均需报总公司审查,并报备中国保监会。这种集权管理的方式不利于保险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一些地方性保险产品,因各地的经济环境、消费水平、市场需求差别较大,地方特色比较突出,报备的程序多、时间长,难以及时开发并投入市场。鉴于目前各省的保险监管机构已成立,可考虑从监管政策和方式上,为保险业务调整创造条件。对各省开发的地方性保险产品,由省公司审批,报备当地保险监管部门,这样既有利于保险监管部门审核,又能减少流转环节,加快保险新产品出台的速度。

3.放宽有

关政策,加速保险新产品投入市场。保险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特别是新产品不同干成熟的老产品,在投放市场时有一个宣传、试办、推销和被社会认知的过程。前期时间长,经营成本高,发展难度大。为保证新产品及时顺利地进入市场并得以发展,可根据产品的性能、特点、科技含量、社会影响等,界定出一段试销期,在试销期间适当减少税赋,或考虑与外资公司经营业务同样的税赋,使保险新产品不致被前期过高的成本所窒息,创造出及早投入市场的有利条件,及时更替那些不良业务,以利于整体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

优化升级范文篇7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2182万元。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科技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引进技术的空间大大拓展。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1991—2000年,中国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为553亿美元,仅为美国同期的1/36,约为韩国的1/2。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约为19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16。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优化升级范文篇8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2182万元。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科技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引进技术的空间大大拓展。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1991—2000年,中国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为553亿美元,仅为美国同期的1/36,约为韩国的1/2。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约为19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16。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优化升级范文篇9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2182万元。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科技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引进技术的空间大大拓展。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1991—2000年,中国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为553亿美元,仅为美国同期的1/36,约为韩国的1/2。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约为19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16。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优化升级范文篇10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处于相对高消耗的发展时期。(2)符合“一般趋势”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但中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不能听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定要使经济增长向着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要打破“一般趋势”,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而中国仅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们还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国仅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油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国内供给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加快优化升级,工业化不能进一步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难以承受,增长将不可持续。

第三,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中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8%。与收入水平与中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20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考虑到中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误差,即使按调整后的数据,中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同类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比重上,而且表现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中国有较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大多数是服务行业。特别在一些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更好地发挥促进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改革滞后的影响。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最终需求。(2)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安置富余职工的压力,使本来可以交给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3)产业性质定位的影响。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强调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讯等行业,强调安全性的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强调其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这些性质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时对它们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重视不够。(4)低消费率的影响。消费率低必然导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和比重偏低

。(5)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工业比重和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第四,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过去多年,我们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真实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存在成本扭曲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压低地价,甚至实行零地价;污染企业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这些都进一步压低了成本,是靠欠账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这种状况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近几年,中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将对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将纠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土地资源等严重问题,同时也会使地价上升,带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要解决好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我们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持续升级过程。与前些年的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主导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就不断下降,“高增长低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五,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越来越小。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近些年来,通过技术引进,中国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今后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已经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其战略图谋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局面,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进口,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一些军民两用性质的技术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也经常受到西方国家以军事安全为借口的输出干预。

针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状况,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条件开始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应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扶持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产业与技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上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设备制造业振兴。我们自己和国际经验都证明,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目的明确,配套同步,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约束,其成效是“可检验的”,是要拿到市场上去的,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我们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含义大不一样。在封闭的经济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闭门造车”,从头开始自主开发所有的技术环节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而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