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6:49:04

优化经济

优化经济范文篇1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做好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必然要求

1、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指导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加强监督检查,推动体制、制度、机制和管理创新,促进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扫除障碍,充分体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充分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从而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很好的切入点。应当看到,经济发展环境的不良与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经济秩序混乱为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机关和部门存在的弄权勒卡、办事拖拉、搞地方保护主义,少数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又是导致经济发展环境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从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的职责看,通过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和纠风工作,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机关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有效途径。当前,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其中就包括影响发展环境的党风廉政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参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客观上可以促使纪检监察机关更多地深入经济建设的实际,更加贴近经济工作,更直接地进入经济发展主战场。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然促使纪检监察机关在主观上开拓创新,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4、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可以为纪检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开展,党风政风的明显改善,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相辅相成。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建立和完善,使得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明显减少,推动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一步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执法,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依法发展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必将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地区经济实力,进而为纪检监察工作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5、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经济后发地区纪检监察机关需要着力加强的重要工作。经济后发地区的一般特点是自然环境差,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慢,部分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陈旧和落后,极易诱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比如,部门和单位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部门和单位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总之,经济后发地区要加快发展,就更需要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更需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规制度不健全、不配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种种新的困绕。由于相关法规建设滞后,导致政府机关尤其是行政执法部门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无法可依,因而有时出现不作为或乱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在查处此类问题时也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影响到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的开展。

2、工作体制不统一、不集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牵涉到很多反腐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的反腐败机构很多,有公安、检察、审计、纪委、监察等,但没有形成的反腐败合力,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资源分散,加大了反腐败的成本。二是力量分散,手段不集中。纪委有“双规”手段,检察院有司法手段,审计部门可以进行审计监督,各部门力量分散。纪委的证据没有法律效力,导致重复劳动。三是组织协调难度大。

3、执法监察力度不大。当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有的政府部门自身行为不规范,胡乱随意执法现象并不少见,有的为了自身利益甚至带头扰乱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纪检监察机关对扰乱经济发展环境的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往往不够,有的看部门进行监察,对执法单位、经济管理部门等“有权力”的部门,监察力度就小些,对其他的部门监察力度就大些;执法监察只满足于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的停止,而不对相关责任者进行相应处理;有时行政执法监察力度随意较大,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时就大些,平时监察就小些。

4、工作方式方法不新不活。纪检监察部门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好的工作方法,但也存在着工作方式方法老化,工作手段落后等问题。当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复杂多样,涉及到各个经济领域,其手法也日益体现出高智能化。而我们仍然靠群众检举投诉、等新闻媒体曝光、按领导批示指令等方式去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工作比较被动,没有体现出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服务经济建设的态度和决心,客观上拉开了纪检监察部门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距离。

5、纪检监察干部专业化程度不高。从整体来看,我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深,纪律严明的队伍,基本能胜任优化经济发展工作的要求。但是也要看到,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从学历来看,大都是学社会科学类的,学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比如金融、法律、计算机、经济、会计、管理等专业的较少,精通这方面业务的人才更少。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专业很强的工作,纪检监察队伍如果缺少这类人才,要想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取得实效是困难的。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1、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为优化经济环境创造法治环境,提供制度保障。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完善而严密的廉政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各级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纪检监察机关也要积极参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法规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中,一要坚持预防在先的原则。在起草或参与制定各种行政规章以及各项重大决策和措施时,要善于将廉洁勤政的原则贯穿其中。二要坚持重点防范的原则。要在着力规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同时,针对投资经营者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制度或办法,实行重点防范。三要坚持实用可行的原则。制定规章制度,必须内容具体,环节清楚,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执行和落实;同时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警诫和激励作用。

2、搞好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纪委组织协调、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不合理性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是不利于集中统一组织力量,治理经济环境工作反应慢,出台措施久拖不决,成效易受影响。因此,可以考虑在纪检监察部门专门内设专职机构,赋予相应职权,统一管理当地或部门的有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政执法监察案件,协调党委、政府的经济服务部门做好优化环境工作。

优化经济范文篇2

一、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造成我国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局面主要是受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所影响,才使得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这样不仅造成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农业的土地所有权的影响。例如,占用农民耕地用于城市化建设时,不能给与农民足够的赔偿,这就使得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挫伤了,从而流失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方式,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全用于仅有的可耕地上。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例如,一些乡镇企业通常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但因人力资源的缺乏,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合理安排,造成乡镇企业的生产空间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得不到稳定的发展,从而就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

在我国,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将一部分劳动力吸引到农村工业,但这样的方式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进城务工,但因人力资源不够使得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加上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受到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资本深化”的局面,逐渐呈现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

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对策

(一)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的层面入手

在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要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着手,并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使得农村新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制度的改革以使得资金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要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作适当调整,降低其标准,并将商业银行积极引导进入农村,以便于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探索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要积极支持和推动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其逐步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结合的局面。

(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要将科技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使农业科技成果在依靠最经济快捷的方式下,在农业经济产品上可以体现出来,使得农副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有所增加,并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加快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的建立。加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并重点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推进农村科技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农业人才的培训

优化经济范文篇3

1.基层统计网络薄弱

传统的农村经济统计采取一家一户、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统计调查,但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形势下,经济层次趋向复杂,经营模式也从单一的家庭经营变为多层次经营,以往的单一样本户调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统计体系的要求,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层次统计网络体系进行精确调查。但是有限的财力支持尚不能满足统计网络体系建设的要求,加之自1996年之后,对农村经济统计年报实施一次性统计调查,这在思想层面上弱化了基层统计网络的功能。

2.统计指标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现行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指标主要有村组集体经营、乡办企业、农民家庭经营以及其他经营等四种经营方式,其中村组集体经营包括村办企业,农民家庭经营包括私营企业、个体户等,其他经营是指除了以上三者之外的所有经营形式,如农民合伙经营等。由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以往的指标体系已经跟不上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乡办企业已改革为私营企业,而且目前私营企业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却仍被包含在农民家庭经营方式中,无法突出重点,也无法准确统计。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且非常熟悉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这样才能制成准确的统计资料。而当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由村会计兼职的,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村经济统计队伍还是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会计中招聘的,这其中有些人员错误地认为会计工作才是他们的本质工作,统计工作只是第二职业。因此,他们对统计工作一知半解,却又不深入学习钻研,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这批人员更无所适从,这直接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4.管理体制不适应统计要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利益主体也日益趋向多元化,经济结构更加多样化。由于受各利益关系的影响,当前的经济统计制度还存在很大问题,统计指标体系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农村经济成份有合伙经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内容,这使得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积极改革统计制度和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农村经济统计的优化策略

1.建立一套新的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为了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进一步修改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情况统计表的指标体系,深入改革经营方式,可以分为企业(包括乡村企业和私营企业)、农民家庭经营、集体统一经营和其他经营方式四个层次。将村办企业从集体统一经营中剔除,私营企业从农民家庭经营中剔除,分别归为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并单独填报。乡村企业、私营企业所需统计数据可以从乡镇企业报表中选入,农民家庭经营采用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统计方式,其他经营方式可以保持原有统计方式。经过调整既能与乡办企业指标相衔接,又能减少典型调查的工作量和抽样调查的误差,提高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

2.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

统计网络有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各级政府要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但是统计网络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项目,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这就要求主管部门严格依据统计指标体系的要求和经济发展形势制定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重新布点原来的村级调查户,确定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户,重新建立已消失的调查户,对其实施分级管理。另外,由于农村经济统计的数据来源于多个部门,所以网络建设还要保证各部门间的交流和配合,使统计数据的来源更加通畅。

3.强化业务培训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人员培训的支持和鼓励,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派出人员要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技能培训,上级优秀培训人员也可以到基层为统计工作人员传达最新农村经济政策、科学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让统计工作人员掌握各种统计软件和填制报表方法,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根据各经济组织和农户的需要,及时汇总、统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

4.理顺统计人员管理体制

关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人员管理体制,要从工作职能本身和统计工作的性质出发,建立“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有利于改变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有名无实的情况,维持统计工作人员的稳定性,还能调动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改变统计工作缺乏落实的现状。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统计法的落实及实施。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对统计上报工作加强监管,对伪造数据或私自篡改者要给予严厉处罚,并追究其责任,通过“以严制严”的管理确保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三、结语

优化经济范文篇4

第二条完善行政服务审批机制。(一)公开承诺制。所有职能部门保留的审批项目及收费必须进行公示,将办事程序和依据进行公布,做到政策公开、权力运行透明。(二)一次性告知制。各职能部门和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要一次性向服务对象告知办事依据和办事程序。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能当场办理的应立即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应出具回执并告知办理时限。(三)并联审批制。对建设工程项目,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审批工作要求,组织相关审批部门及时进行联合踏勘和召开专门联审会议,对审批事项联合审查、同步办理。(四)全程代替制。对新引进的招商项目,由行政服务中心将办理事项分解落实到有关审批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对呈报的审批事项,实行全程无偿代办服务,并按照限时办结的要求,进行办理。

第三条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市物价局每年度清理并印发“收费项目标准一览表”任何单位一律不得在表外另设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涉企收费原则上不超过下限标准。招商引资项目有关规划、建设配套费按赤政办发〔〕172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减缴。凡违规收费的企业有权拒缴,并可向市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治理办”市纠风办、市物价局举报。管理部门在对企业有关证照年检时,只收取工本费,严禁借机搭车收费和征订报刊等行为,简化年检手续,大力推行网上年检。供电、供水等公共服务部门,对招商引资项目接电、接水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人工费及材料费,不得巧立名目擅自收费,不得随意停电、停水。对违反本规定影响项目进度的以破坏经济环境论处。

第四条建立2个隔离带。实行企业与部门收费隔离,企业与村民隔离。部门收费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发放“缴款明白卡”企业向市行政服务中心专户缴款,不与部门直接发生关系;企业在征地、用人等方面,由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有关乡镇(办)和单位负责协调办理,企业不与村民直接发生关系,任何个人不准直接找企业要工程、要钱、要物、要工作,否则可追究相关单位和乡镇办负责人责任。

第五条推行“宁静工作日制”和“入企准入制”每月1-25日为我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企业和重点在建项目的宁静日”此期间,有关单位不得对企业及重点在建项目进行各类检查活动,确需检查的严格执行“准入制”经“治理办”审批后方可进入。特殊项目确需检查的报“治理办”备案后方可进行。特殊检查事项包括:涉及安全生产、环境污染、消防的监督检查;公、检、法等部门涉案侦查、调查;国家、省以及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的专项行政执法检查。

第六条严格禁止“三乱”行为。凡违反上述规定,对企业变相检查和违规收费的企业可拒绝。市行政服务中心每年根据备案情况与企业进行核对,无备案的视为“三乱”行为。严格执行“首次告知不罚款”制度。对重大行政处罚,数额较大的罚款或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的事前要履行必要的审批和听证程序。下达处罚决定书前,须报市政府法制办和“治理办”审查备案。如有违反上述规定,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员,对直接责任人先调离原岗位,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属垂直部门的市委将向其主管部门提出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建议。

第七条保护企业和法人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采取以旧换新、以低档换高档、以贱换贵等方式变相侵蚀、侵占企业利益,不准利用部门职能,向企业摊派广告、评比、培训等各项费用,加重企业负担。政法部门因案件对规模以上企业采取查封账户、强制划款等相关强制措施,应事先取得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并在治理办备案。对因执法不规范,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

第八条完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切实解决政企不分、变行政职能为有偿服务、垄断服务、执业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行政机关与中介机构必须落实人员、财务彻底脱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一律不得指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不得让中介机构在本单位设立办公场所。规范土地评估、房产评估、环境评估、资产评估、工程造价审计等中介机构的收费标准。各类行业协会吸收会员必须遵循完全自愿的原则,不得以各种方式要求管理服务对象入会。对依托行政职能强制进行服务和收费的中介机构、协会、学会等,坚决予以查处,并严肃追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工商、民政等部门要加强监管,对故意设置障碍损害投资商和企业利益的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一律依法依规从严处理。

第九条建立企业运输绿色通道,坚决杜绝公路“三乱”对为市企业服务的外来车辆,除严重违章外,相关部门只纠章,不罚款、不扣证、不扣车。

优化经济范文篇5

本文作者:杨磊云工作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这类型的产业往往产业链一般都比较短,横向和纵向的行业联系都不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外贸产业的蓬勃发展,刺激了该类型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了出来。这也间接地制约了高技术企业在无锡地区的诞生和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不断提倡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变传统的初级加工生产模式,向高技术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外部市场的大量需求,使得无锡地区外贸产业规模不断地扩大,也使得其产业地位不断的得以提升,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才是社会经济中真正的经济主体,也是进行科技创新的主动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和进行科技创新的意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高科技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从无锡地区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无锡绝大多数企业的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形成,人力、资金依然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不大,甚至在一些小型企业中,根本没有任何的科技创新,一些企业的老板们也丝毫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共发展的重要性。受到前几年世界经济换量良好的影响。无锡的多数民营企业都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的动力,在产品设计、开发上投入的相关科研人力、财力都严重短缺,造成了现在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技术进步缓慢,在如今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由于产品在同行业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价格优势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造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从目前无锡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在无锡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值是很少的,就求原因来分析:无锡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轻工业和外贸产业,这类型行业、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不是科技创新的投入,而是大量的资金、劳动力的投入。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很难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也是不会长久的。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无锡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影响,通过科技的不断创新,来推动无锡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无锡市是我国长江三角州经济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其拥有者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并有着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的活跃,应该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来支撑该地区企业的发展,并且把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来抓。对无锡地区的优势行业、产业提供技术配套的服务,围绕着外贸行业和轻工业产业这两个优势产业,对其进行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始终应该做到产品的科研、开发、应用、推广四位一缺一不可,将企业在生产中的传统技术与最新的高科技相结合,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当中,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的科技含量。对一些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优势行业、产业,应加强对其高科技、高技术的引进,使其成为无锡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力争使其成为新的支柱性行业。对那些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支柱性行业,无锡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着重进行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建设,使其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相当的经济实力。由以往的来料加工的初级生产向着产品的设计、深加工的高级生产阶段发展,真正实现由“无锡制造“向着”无锡创造“的方向发展。在对无锡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调整,应该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开发、引进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各类相关技术的配套引进工作,创建出一个高水平、高科技含量的“高科技技术平台”,把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对高科技、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应组织不同的学科优秀人才展开技术攻关,为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行技术方面的保驾护航。

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把高科技产业培育成为无锡地区经发展的一个支柱性产业。通过对行业发展的不断科技攻关、建立相关的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对高科技进行相关行业的技术辐射,真正实现无锡地区经济的再次腾飞。与此同时,加快在无锡地区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它们在土地、财政、税收上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它们在无锡生根发芽,不断壮大,引领着无锡地区的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以更好的满足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现把科技创新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不断促进无锡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成为高科技和高新技术的载体,要想不断的提高无锡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当地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的能力。第一,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产学研紧密的相联系。世界上著名的硅谷,就是由斯坦福大学所创造的,经过斯坦福大学与相关的美国企业合作,将半导体和信息化产业建成了不仅是美国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出性产业。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企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交给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攻关,再把这些科研结果作为高新技术应用在企业今后的发展当中,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二,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不断加强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一些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在技术上弱势企业进行扶持,同时,也会促进自己企业的技术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并且通过科技创新对企业的作用,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经济范文篇6

即将到来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将席卷全球,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必然对包括各国税收制度在内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索知识经济与税制优化的内在联系,是目前税收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拟以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为背景,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一国优化税制可能显现的新特征;讨论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应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加快我国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进程。

一、对知识经济的几点基本认识

自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的概念以来,人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经济的涵义、特征及未来趋势尽可能地做出解释与预测。笔者认为,对知识经济的认识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其一,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存在显著区别。为论述方便,我们不妨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并称为“发展经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上看,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这两种经济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

其二,知识经济具备以下两个最基本的特征:(1)技术要素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的投入,使得要素收益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之一;(2)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改变着人们的交往范围,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其三,在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更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新趋势:一方面,必须认识到知识经济正在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从长远看,这一趋势将愈加强烈。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还未在全球正式形成。即使在美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中也仅有1/4~1/3来自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那种认为知识经济已独立于工业经济等发展经济而成为当前一种主要经济形态的观点是不客观和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当前我们既要保持现有的发展经济形态下的税制优化结构的稳定性、连续性,又要重视加强新的知识经济形态下关于税源、税基、税种、税收征管能力及税收国际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税制建设与改革既顺应我国具体国情,又迎头赶上动态发展的国际税制优化的、趋势。

二、优化税制理论与税制不断变化

80年代末以来,以斯蒂格里茨、米尔利斯为代表的优化税制理论逐步取代了现代新古典诸派税收理论的主流地位,对各国税制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优化税制理论究的是税收制度的不断优化、完善过程,强调的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在政府适度干预下获取税制优化状态的重要性与现实性,考虑的是在税制优化过程中税收效率目标。公平目标与收人目标的并重,并注意分析税制在不充分信息条件下对经济行为主体决策的刺激作用问题。

具体说来,在已有的优化税制理论研究文献中,对税制不断优化过程的分析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从“市场约束”是否存在,即市场是否完全、竞争是否充分、信息是否对称等角度,将税制优化描述为“现实优化”向“理想优化”不断迫近的一个过程。其中“理想优化”既是税制优化的目标,也是参照系。它是市场无约束状态下的税制优化,其主要特征包括税收完全中性、无超额税负损失、税收公平等,这些都是优化税制的目标集合。“现实优化”则指在现实市场约束下的税制优化。而由现实优化向理想优化迫近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约束逐步被突破的过程。现实优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约束集合的参数组成情况(如信息是否对称、竞争是否充分等)。其二,从优化税制的经济理论基础——“新政府──市场观”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诠释。该理论致力于重新认识政府的经济职能,希望在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之间寻求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平衡与结合点。例如,斯蒂格里茨强调一方面应像认识市场机制重要性一样认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应像研究“市场失灵”一样研究“政府失灵”。以这些思想为核心的经济学观点在西方税收理论中的代表性体现就是优化税制理论。因此,优化税制理论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致力于寻找包括税收工具在内的财税政策与市场调节机制之间的稳定平衡。

三、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新特点

将知识经济特征与优化税制理论思路结合起来,本文的立足点是结合知识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实践的变化,探寻与知识经济发展特征相符合的税制优化一般模式,并将此模式具体运用于知识经济与发展经济并重的现实经济发展阶段、对我国税制优化进程提出具体建议与对策。具体分析框架可以概括为:“两块基础、一个问题、一种模式、一组建议与对策”。其中“一个问题”即指本文所期望解决的核心问题──寻找知识经济与发展经济共存条件下我国税制优化的思路;“一种模式”则指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一般模式;“一组建议与对策”则对应于这一模式中各参变量对我国税收实践提出对策与建议。而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建立在“两块基础”之上,即一是对知识经济的辩证理解及其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论证,二是对优化税制理论与税制优化进程之间关系的揭不。

必须指出,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广大经济研究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件新生事物,对其的研究与讨论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研究知识经济下的税制优化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探索,这一探索本身就是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它既体现为对完全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一般过程理解的逐步加深,又表现为对知识经济下我国税制优化的不断实践。在深入探讨之前,应该承认知识经济下的税制优化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本身还取决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将试图通过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回答两大部分,在给出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具体研究方向的同时,力求尽可能准确地把握税制优化的发展趋势。

四、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指导思想

一般而言,税制优化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提出税制优化的判断标准与指导思想,为税制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发展方向;二是具体考察税制结构的优化内容,即税制要素的构成、组合及安排如何更好地实现税收原则。

首先,完全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判断标准在内容上必然具有历史延续性与继承性,在理论基础上也存在其相通性。从税收经济学角度看,完全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判断标准是,税制的优化是否有利于税收原则的实现;是否有利于促进与引导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否有利于公平税负、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否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税收的效率、公平、收入诸原则是税收实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概括,具有各种经济形态社会税收活动的共性。以其来判断知识经济下税制的优化程度,在理论上是可靠的。

其次,应将优化税制理论与知识经济发展的特征相结合作为优化税制的指导思想。以前述的优化税制理论的思路为分析框架,这一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可表述为:完全知识经济下的税制优化过程仍应该是税制由现实优化向理想优化不断迫近的过程,迫近的目标与参照系也仍然是理想税制,制约这一迫近进程的仍是现实的约束集,只是在知识经济下,税收优化的目标集除了原有的纯市场条件(完全竞争、信息完全对称等)之外,还应加入完全知识经济这一重要条件(如信息流动占据相当重要地位,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等)。这是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理论依据的新特点之一。新特点之二在于制约税制优化进程的约束集合中所包括的参数情况,在知识经济下,还应增加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即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长期共存这一现实情况对经济发展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这样,在上述税制优化理论依据与新特点基础上,知识经济下的税制优化过程既要符合知识经济下税收中性的要求,又要兼顾现实两种经济形态并存条件下的税收其他目标的制约。

五、知识经济下税制结构优化问题

首先,知识经济下税负水平优化。我们发现,在世界上人均收入处于695美元左右的国家中,其平均税负分布于18.2%~36.6%之间,且总体显现上升态势。这说明,在目前条件下,决定一国税负水平的因素主要在于该国国民收人水平及政府支出规模,这也反映了一国税负水平的可能与需要的统一。从这一思路出发,研究知识经济下世界各国税负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在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中,目前影响国民收人水平与政府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存在,这些因素有无新的表现形式?如果原有因素发生变化,那么有没有增加新的影响因素?新因素对国民收入与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具体表现包括:(1)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支柱产业的转换,信息产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2)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政府职能是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下政府参与市场调节的度是否与发展经济存在区别?如果存在,这种区别是否体现为参与的范围更广泛,力度更深刻?(3)在这一过程中,支柱产业转换,生产方式改变对GDP增长的贡献与其对政府支出规模改变的要求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弹性关系?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经济下税负水平优化问题的理解。结合现有的发展特征及趋势,笔者认为,知识经济下随着主导产业转换与生产方式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将获得很大的提高,但同时,由于经济的知识化与全球化,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等重要交换产品的流动性、公共性、外溢性将不断增强,这些都要求政府支出规模必须相应提高,而且在一定时期,这种提高幅度会更先于、高于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贡献程度。因此,在知识经济下,税负水平有一个提高的趋势。当然是否还存在某些导致税负水平下降的因素,也值得研究。

其次,知识经济下税种结构优化。税种的构成、组合及主体税种的选择是税制结构的主要内容之一。税收种类按照税收主体(纳税人)与税收实际负担者是否相同等标准划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两类。目前,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间接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税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另一方面间接税由于其具有的税基大、税源稳定、易于征管等特点又在不少发达国家有受到重视的趋势。那么在知识经济下,税种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主体的改变与商品流动形式的转换——即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流动成为重要的商品流动形式。随着主导产业与商品流动形式的变化,间接税内部结构是否会产生变化?间接税是否会成为主体税种?直接税的主体作用是否会继续上升?等等。这些都需要加以研究。从理想的角度看,在完全知识经济下,出于征管损失最小化、税负公平与提高效率的目的,传统意义上的间接税的作用将下降,而直接税的主体作用将有所增强;而在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共存的现实约束下,由间接税为主向间接与直接税并重这样一种双主体结构过渡还是符合税制结构现实优化条件的。

第三,知识经济下税收征管优化。税收征管优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税收征管损失最小化。在现实中,税收征管损失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征管手段是否先进,税种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税负水平是否适当等。在完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税收征管手段全面电子化,随着税种结构的更加优化,税收征管构成的优化必然要求税收征管损失趋向于零。然而,在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共存下,税收征管手段电子化相对于交易电子化的发展具有不对称性,并且相对网络交易而言,税收征管收益的增长远落后于成本的增长。因此,就现实而言,应加强对知识经济下交易形式多样变化的研究,探寻一套与交易电子化相适应的征管手段。

第四,知识经济下的税收国际协调。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必将对税收国际协调内容与形式提出更高要求。从理想化角度出发,完全知识经济条件下,伴随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税收完全一体化显然是最符合税收效率原则的,这也是税收国际协调优化的一个终极目标。然而,在现实中,当知识经济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当主权国家与区域合作组织同时并存时,税收国际协调的优化不仅要考虑效率原则,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考虑国际税收的主权原则与公平原则。这样,在知识经济与发展经济共存的约束之下,税收国际协调现实优化主要指:在充分尊重主权与公平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逐步参与国际协调与合作,从而逐渐减少由于税收政策在各国间的不协调而造成的效率损失。

六、知识经济发展与我国税制优化

知识经济发展对我国税制改革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1)应逐步适当地提高我国的平均税负水平,特别是实际税负水平。目前,我国的税负水平是相对偏低的,如果再考虑知识经济发展趋势下税负水平提高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则应该逐步提高目前的税负水平,使其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又能满足财政支出进一步扩大的要求。(2)根据知识经济下税制理想优化与现实优化思想的要求,抓紧对知识经济与发展经济条件下税收领域出现的新间题的研究。目前要着重研究网络贸易、电子交易是否应征税及开征何种税、如何征税等问题,鉴于这一交易行为在我国总体规模偏小、征收技术要求高、征收成本大等现实条件约束,同时考虑到运用税收工具保护新兴产业的目的,暂时不对网上交易行为开征税收为宜,日后这一税种是否开征,如何征收都应视这些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定。(3)加强涉外税收协调与合作,制定独立的税收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调,以适应经济区域一体化对区域税收一体化所提出的新要求。特别要重视从税收协调上减少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力流动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影响,探寻利用税收政策减轻这些不确定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主要参考书目:

(1)邓力平《优化税制理论与西方税制改革新动向》(《税务研究》1998年第2期)。

(2)邓力平、郭庆旺《知识经济、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涉外税务》1998年第9期)。

(3)J.A.米尔利斯《最优税收与信息》(《财政研究》1998年第二期)。

(4)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优化税制结构的理论思考》(《税务研究》1998年第5、6期)。

优化经济范文篇7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是“九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问题,可操作性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砌磋。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十年动乱”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高潮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全国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据统计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而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15.1%,浙江省为13.7%,山东省为18.6%。③

2、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成果,从可操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为河南郑州金水区制定的158个项目的区一级项目储备库(包括文本、软盘和光盘)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广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9月,全国已有5个省、18个乡、1251个村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科教兴村的试点工作。在迈向小康村目标的过程中,达到“生产好、生活好、环境好”的标准。《农民日报》在1999年9月报道:“科教兴村3年富民百万”,累计增收15.1亿元,参加试点的农民平均增加收入100-500元。科教兴村中,有2400名科技人员走村串户,为农村培训技术150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4800多项,建立主导产业120多项。北京上庄乡以中国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实施科教兴村,大学教授不仅为该乡规划并实施翠湖水乡的“青、少年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而且开展遥控航模,水生植物园、昆虫标本、鲜花干制等多项技术,以旅游业项目为切入点,带动了全乡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总而言之,如能在广大农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限,突破农业技术落后的局限,重点搞好农业项目储备库,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开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科教兴村,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会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注释:

优化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由于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管理模式,合理改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下,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大力发展农业的政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强大的农业体系,基层政府尚未构建兼顾的基础设施系统,农业生产视屏和科研能力仍然存在缺陷,科技装备也需要不断优化,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结合这些问题,目前最重要的便是不断优化改进农业经济管理。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和职能

(一)内涵分析。农业经济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一种类型,其管理的对象实际上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总体过程。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其生产活动的内容中包括了生产环节、交换环节、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而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对这一系列的过程实施前期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前期对具体工作内容的管理和控制,并同时对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激励,以通过有效的管理促使整个农业生产活动在有序、稳定的状态下顺利进行。(二)职能分析。这里所指的职能就是指这种经济活动的社会职能,从宏观上来说,对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实施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当农业生产部门在从事生产活动、发展生产力时,能够在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处理好生产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并激发和维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者的积极性,高效而顺利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满足社会发展中人们对农产品的总体需求。

二、新农村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村依然采取小农经济管理模式,在与大规模农业操作适应中出现显著约束。与之对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缺乏科学性,造成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由老人和妇女构成,专业化农民严重短缺。并且,在全新发展局势下,强壮农村劳动力一般都是外出务工,这部分人数快速减少,直接限制了机械化操作的贯彻执行,无法推动新农村建设。(二)缺乏整体的管理意识。我国虽然始终宣传农业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甚至将其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了整体发展思路,但是在实施中困难重重,发展结果差强人意。农业经济管理知识明显不足具有整体性,地方政府对国家的农业政策缺少正确认知,造成对其的关注度不足,无法形成较强的管理意识,更加不能统筹安排管理。这与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力度都有所欠缺,这导致了其对先进的管理模式缺乏接受度,且在对待管理的态度上松散,这些都是出现管理滞后的原因。(三)农业发展水平低下。目前我国的农企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因此一些规模很小的农企,不能凭借拓展经营规模的方式增加效益。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令其不能与本地农民之间形成大规模业务往来,直接影响了农业新型作业制度的建立。生产企业不能达到农民的利益需求,进一步失去了本地农民的信任,对企业与农民共赢合作造成了严重制约,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约化的推广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管理优化策略

(一)改进管理制度。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顺利推进管理活动。仔细规划与组织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使工作更加有序开展。因为从制度与管理工作的关系上来看,制度是其工作开展的基础依据,同时,有了制度的依托,对管理工作成效的观察和衡量也能够更加直观和便利,这有利于管理人员对阶段性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管理模式和策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结合经济发展形势、本地农业发展能力综合考虑,制定出与本地经济相适合的管理模式。通过科学征用与流转农业用地,减轻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压力,有效根治闲置土地的问题。同时,结合本地经济特殊适度调节发展结构,促进农民和企业的合作,大力支持农副业经济的发展。(二)强化管理意识。首先,主抓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应当不断培养自身的管理意识,在发展农业方面禁止采取粗放式管理。在地方政府中始终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对工业生产创造的GDP过于关注,严重忽略了农业发展,这些问题需要迅速解决。管理人员应当对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入手,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促进其了解和掌握新的管理模式,并鼓励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进行应用。其次,农村基层组织与集体应当逐步增强管理意识,科学管理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最大程度地提升应用资金效率。只有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上都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促使经济管理工作取得全面的成效。最后,应当广泛推广宣传公民权利意识,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力量,只有农民自身在思想意识和行动上都明确了个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任务和作用,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人,不仅要勇于监督发展情况,还要认真管理与自己利益密切联系的工作。(三)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进。我国受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很深,大部分管理者对生产农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水平更加重视,直接形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影响了农民收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农民增收,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对传统产业结构不断扩大,使其呈现多元化特点。联系本地优势资源,持续增加生产农产品的力度,拓展营销途径,努力建设凸显本地特点的销售市场。只有将主要的农产品生产类型的生产状况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下,才能认清现阶段农业生产的状态的创新发展需求,从思想上加强干预影响,才能逐步树立起农业劳动者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思想,让其认识到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必要性,从而自主性地投入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完成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因为从重要性上来讲,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工作中,农业生产劳动者既是进行优化的对象,又是推动优化的主要力量,因此要想顺利推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就需要重视劳动者的作用,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优化工作中来。其次,集中发展加工农副产品。这也是增加产品价值、帮助农民获利的重点。简单的销售初级农产品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者应当积极使用新型加工农副产品的工艺,对于农副产品而言,深加工产品是其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点方向。因此,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完善与深加工业务向匹配的仓储空间、产品保鲜技术、产品包装技术等。确保在农产品的质量有所保障的基础上做好关于其储藏、包装、运输方面的工作。对其加工、运输、销售整体环节严格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形成完成的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四)增强技术创新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农村目前的建设环境和目标趋向于现代化和自动化的管理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自动化的实现就需要依靠先进且专业的农业技术知识,而技术的应用必然包含着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和相关生产设备的引进,这些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的达成,必然需要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作支持。可见,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农业技术创新中需要同步跟进实施。而在环境的完善和建设上,可通过加大环境的机械化程度,为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比如建立道路网络、防护林网以及电网等,为更好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创造条件。积极修建农田水利项目,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农田以及改进各种管理制度,从而更加顺利运作基础设施。第三,结合对应需求科学编制制度,从而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比如针对种植操作中严重消耗人力成本的现象,应当对农机结构持续改进,进一步强化机械化操作能力。另外,构建安全鉴定制度保证设备的安全操作,并对维修市场严格管理。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不仅满足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对提高综合管理水平造成了一定约束。因此,需要相关单位及人员给予高度关注,逐步加强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绍大,陈金香.基于农业经济视角探讨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优化方向[J].农业经济,2016,(01):45-46.

优化经济范文篇9

2014年11月15日,中心主任吴金槐主持召开了“优化经济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专题会议。中心领导、各科室(直属管理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议定事项纪要如下:

一、会议认为,中心近年来在优化经济环境与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主流。今年优化经济环境与机关效能建设民意测评,中心获得“满意”票407张,“较满意”票157张,“基本满意”票98张,“不满意”票13张,“不了解”票118张,总得分88.39分,在小组29家单位中名列第二。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一是中心今年实施了许多惠民举措;二是宣传成效比较明显;三是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四是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科室、干部工作扎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服务态度要进一步改善。当前部分干部在接听咨询电话时存在推诿、态度差、解释政策不细致等现象;二是业务手续要进一步优化。职工反映办理对冲还贷、夫妻双方代办公积金业务等手续比较繁琐复杂;三是职业素养要进一步提高。个别职工存在溜岗、服务用语不规范等现象。

二、会议对今后的优化经济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工作提出了“一个总体目标”和“四项具体要求”。“一个总体目标”即:缴存职工办理公积金业务越来越方便,对公积金服务越来越满意。“四项具体要求”即:资金风险防控越来越好;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优化服务的举措越来越多;办理业务的手续和资料越来越少。为落实以上目标和要求,会议对优化经济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出了具体工作举措:一是尽快出台文件。监察室要尽快出台关于中心优化经济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的正式文件,各科室、管理部要严格按文件执行到位。二是加强督促检查。监察室在督促检查工作中要做到两个“常态化”和一个“查到底”,即抽查工作常态化、监督员回访工作常态化,对一些典型案例要“查到底”。三是加强协作配合。各业务科室、直属管理部和区县(市)管理部要积极配合协助,提供热情服务,下大力简化办事流程,坚决杜绝“索拿卡要”。四是要定期研究。要建立优化经济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工作长效机制,定期研究,强化宣传,扩大中心优化经济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工作的社会影响。

三、会议要求,直属管理部及各区县(市)管理部要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一是优化办事流程。要探讨优化办理公积金提前还贷等业务流程,增设银行进驻窗口,最大限度减少缴存职工办理业务时往返银行次数。二是优化权限分配。要根据需要重新分配部分业务操作权限,将“提取还贷”中贷款业务审核权限前移至提取窗口,提高办事效率。三是优化信息传递。要在短信系统中增加贷款各环节审批通过后短信提醒功能,告知借款人可来窗口办理抵押或放款手续。四是优化岗位配置。要合理优化岗位配置,分步实行综合柜员制。即从当前的归集、提取、贷款业务分窗口办理过渡到归集、提取业务同一窗口办理,最终实现归集、提取、贷款业务均可在同一窗口办理。

优化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优化策略

众所周知,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农村经济、农业经济的重视,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况制定和颁布相关惠民利民政策,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经济管理目标和策略。进而在提高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长远发展。

1健全和完善农业发展机制

土地问题、经营模式问题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两大关键要素。所谓土地问题,是指土地流转制度的执行力度和创新性。针对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各级各类政府需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登记工作的重视,进而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创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此同时,基层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与作用,在组建农村承包经营档案的同时,应加强对档案的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并为做好农村征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石。除此之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接受并自愿将土地承包权流向市场。这一举措的实施,可以增强农村当地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并实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这样一来,闲散资金得到有效收集与利用,并最大程度吸引技术创新型人才投身于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为进一步增强农村的销售意识、提高农民的销售能力,政府应格外关注农村经济合作社的组建问题,加大对合作社组建工作的各项投入力度,并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农民开展工作。总而言之,健全和完善农村发展机制是促使农民利益最大化、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奠基石。

2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由于大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将其关注点放在农作物种植方面,从而直接忽略了其他农副产品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单一生产结构。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其前提条件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并结合农村经济建设环境构建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负责人需要审时度势,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目标与方案之前,应综合分析农村当地经济发展实况,并充分利用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和资源,加强对资源开发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力度,进而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通过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经济,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打开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另外,政府应加强对农副产品经营开发工作的重视,从而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经济产业链条。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引导农民及时更新销售理念、改变销售方式,积极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并引入先进保鲜技术,改变传统单一的产品运输渠道,实现产品运输渠道的多元化,进而构建一体化农村产品储存仓。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宽市场规模,应积极研发新的包装技术,进而凸显产品的包装价值,实现提高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对于当地有实力或者龙头企业而言,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管理者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对新技术和现金管理理念的引入,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企业综合实力,进而为产业链注入新鲜的血液。有了政府的扶持的重视,当地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现生产科技的升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并逐渐形成多元化、综合实力强的产品链条。

3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首先,农业经营管理者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力度,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投入,进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率。一直以来,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影响我国农产品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因素,农业经营管理者应积极引入先进科技装备技术、改造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增强农机道路网,进而为农业电网和输变电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匮乏这一问题,管理者应引入推广节水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确保水利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针对人力成本高、机械水平低这一问题,政府应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引入先进收割技术。农业经营管理者应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鉴定制度,进而促使农机具维修市场的规范发展。进而为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帮助。

4结语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策略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关键要素。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并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机制,积极引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加强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建议,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机械化水平,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王金平 单位: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