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9:03:49

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性特征

内在艺术是一种很难发掘的艺术特征,可以通过其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文化的内涵角度来判断。现代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民族性、传统性以及文化性,都是源自于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上来挖掘艺术,可以很鲜明的体现出一个地域的特点以及文化底蕴,最终形成一种音乐流派。这也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立足于社会美,进而散发音乐文化,可以全面的发展学生内心的情感素质和人文素质。

一、在文化层面上构建艺术性特征

音乐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系。音乐也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于音乐的建设也要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针对此,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围绕着社会环境进行合理化的构建,充分体现出音乐文化风格的艺术性特征和品质,这也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推动音乐教育在文化层次的作用,以便满足高校音乐教育所提出的对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环境全面关注的要点。

二、要以民族传统性艺术特征作为音乐教育的挖掘点

(一)传统民俗特征的艺术性表现形式我国人口众多,民族也分为很多种,多元化的民族特点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单从音乐角度上来说,民俗音乐更能体现出传统音乐的一种古典风范,将古老的气息融入在音乐之中,让人肃然起敬。民俗音乐可以表达出不同民族所具备的不同特点,能够彰显出各种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民生民俗,这种多样性的艺术情感掺杂在一起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各地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二)地域性音乐与艺术的结合音乐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还具有地域特色,各种地域的音乐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各地域的发展现状。从现在的一些地域性音乐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地域性音乐往往具有欢快、热血等特点,也能够反映出一些当地的人文特点。高校要对一些人文情怀注入更多地域性理解,将地域性音乐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对音乐进行深度的理解。由于不同地域的人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内心对生活的追求也会体现在音乐中,可能会表现在对社会环境的称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高校在音乐教育的地域性教学中,要让学生是深切的理解到社会艺术与地域音乐的结合,能够紧密的融入到艺术性的范围内,从而推动高校音乐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环境、面向人文。(三)民族音乐内涵艺术性特征的流露民族音乐的传承会给当代音乐文化积累一些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音乐主要可以突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也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民族意志和民族追求,民族音乐也是现代音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高校音乐教育在向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艺术特征发展的方向,带来学生准确理解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将其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行列,才能够使高校的音乐教育得到提升,使民族音乐的内涵在艺术性的角度被再次解析,将民族音乐传承下去。(四)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的体现我国现今的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构造,从而使民族的传统音乐体现出一种民主性和传统性。民族音乐中对于语言艺术的诠释也很清晰,在一些民族音乐中大多数的歌词都是以押韵为主,而且还伴随着情感语言的体现,使得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的体现中,能够反映出民族内心情怀以及民族精神的向往,这就使得民族音乐的风格往往是比较恢弘、古典的。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于语言艺术的教育需要紧密融合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对语言艺术的认知更为直观。

三、将社会和谐音符带入到高校的音乐教育总方针中

(一)“和谐美”“和谐美”作为一种艺术特征的主要体现,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点教育方向。所谓“和谐美”,就是将社会上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灌输到音乐中去,使得音乐也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充分体现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对于和谐社会我们要抓住人文、环境、文化、生态等因数进行整合,并且针对“和谐美”所体现的主要内容进行融合,以社会生态和谐体验、社会人文情感体验以及社会多元化情感体现为中心发展方向,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拓展音乐教育中的社会美,为高校音乐教育注入新的元素,打造出高校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二)“人文美”想要准确的进行社会和谐音符的挖掘和构建,就必须要多关注社会中的“人文美”,将“人文美”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落实方向。所谓“人文美”就是社会人文环境中所潜藏的一些内在美,主要可以分为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这两种,其中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内心的精神层面,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抽象的,因此,不同的人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也大不相同;对于人文情感而言,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内心的一种表达方式。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美”的熏陶过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还要不断加强对“人文美”的关注力度,在陶冶学生内心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对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品质的理解,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音乐。(三)“生态美”生态美可以充分的体现出艺术性内涵的构建和完善,社会的发展优化重点也在生态环境中进行打造,基于此,可以得出社会生态发展是社会和谐环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以社会环境的因素作为艺术性的重点,加强对环境中的“生态美”的挖掘。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优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素质,以便提高其欣赏音乐的能力,能够发现大自然中的“生态美”,这不仅是高等院校在音乐教育中的着重点,也是未来学生在音乐创作的源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得到想象力,开拓学生的眼界。可以深度解析音乐教育中艺术性特征,多方位、多元化的体现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内涵。(四)“人格美”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人格美”,拓展高校学生对美的体验角度,在发现自身内在美的同时可以陶冶自身情操,充分体会社会和谐美的氛围。基于普通人的认知,对于音乐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很难深层次进行从现实角度进行挖掘,因此,就需要学生首先发掘“人格美”,能够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上认识音乐中所潜藏的社会文化底蕴。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准确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构建,熏陶学生的社会人格,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社会,从而从社会中不断的挖掘一些“音符”。与此同时,高校不仅要提高高校学子的音乐能力,还要从体会音乐、认识音乐进行培养,使得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文化的雄厚。

四、结语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以得出,我国高校音乐的教育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不断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让学生融入到社会,从社会的实际环境中不断获取一些音乐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红.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171-173.

[2]焦珂.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传播力研究,2018,2(14):202.

[3]祝翔.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艺术科技,2018,31(05):278.

[4]尚学钰.关于普通高校开展音乐艺术实践的探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四川;民间音乐;艺术教育;传承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包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种类,如巴山背二歌、川北薅草锣鼓、川江号子、川剧、四川清音、蜀派古琴、口弦等。其中,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30多项,还有数不胜数的省级、州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川文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川西北地区唯一的艺术类全日制高等学校。目前该校共有绵阳、梓潼、成都三个校区;下设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文化经济学院等5个学院;涵盖音乐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表演与编导等34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因此,将地区民间音乐与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能够完善高校的艺术教学课程,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地区民间音乐的发展。

一、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教学中的传承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实地采访等形式,了解到川文艺全校学生对四川民间音乐的认知情况(见表1)。通过对表1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川文艺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情况:(1)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认知普遍偏低,大部分不知道、只有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了解少量的四川地区民间音乐。(2)音乐专业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高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3)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认知顺序依次是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音乐、歌舞音乐。认知最高的是民间歌曲,最低的是歌舞音乐。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将从川文艺的科研、教学两方面,讨论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如何与川文艺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从而在高校中建立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教学中的实践

1.课程设置。川文艺的课程由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三大板块组成,涉及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课程很少。因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开展:(1)专业课程:首先,应构建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理论体系,开设与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相关的专业理论必修课,并增加相应的课时与学分。如《xx地区汉族民歌概述》《xx少数民族音乐概述》等。其次,在传统的视唱练耳、音乐欣赏课程中,可由教师适当增加具有代表性的四川民间音乐进行教学。再次,可开设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相关的演唱、演奏课程。在声乐课中,教师可适当选择四川民间音乐中的代表性民歌、戏曲唱段、说唱选段进行教学,如四川清音、四川灯戏、高腔山歌、羌族多声部民歌等;在器乐课中,教师可适当选择四川民间音乐中的代表性器乐音乐,进行器乐独奏、合奏、协奏教学,如闹年锣鼓、吹打乐、口弦等。(2)选修课程:应完善四川民间音乐相关课程的种类,使选修课更加多元化、系统化。如在音乐专业大三、大四年级中,适当增加四川地区少数民族民歌、歌舞,区域、地方民间音乐等选修课程。(3)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全校的师资情况,适当增加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相关的通识教育必修、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学习、认知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川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等课程。2.教材编写。目前,由高校编撰、出版发行,关于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教材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教学。川文艺作为川西北地区唯一的艺术类高校,有着专业的师资力量与硬件条件,能填补教材方面的空缺。首先,组织教师对四川地区现存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梳理、整理、归类,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其次,组织教师对四川地区现存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深入的实地调察,掌握其生存现状,以备随时更新理论体系。并对这些音乐资源进行录音、录像,收集、整理文字、曲谱等资料,从而编写、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四川地区民间音乐教材。3.采风调察。教学实践是对课堂理论体系的实际运用,是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具有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1]。学生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因此,对于这一教学环节最好的体现就是校外的采风调察。通过采风调察,学生可以获取一手的曲谱、文字、音响等资料,从而发掘民间音乐的精髓。还可以跟随民间艺人现场学习,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近几年,川文艺在艺术教育方面,也逐渐开展这项实践活动,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先后组织师生到阿坝州、梓潼、盐亭等地采风。如2013年羌藏歌曲专业师生赴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厄里寨实地调察;2014年音乐舞蹈专业师生赴梓潼实地调察,参加文昌活动;2015年编导专业师生赴阿坝州茂县、汶川县实地调察,参加当地“羌年”活动等。4.舞台实训。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演出能力,这种能力是传统课堂教学不能传授的,需要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积累,也是当下高校艺术教育应注重的教学环节[2]。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种类丰富,高校若将这些音乐资源进行二次创作、改编,并运用到实际的舞台演出中,将会极大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发展。也能激发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热爱,推进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川文艺自建校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资源与舞台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还促进了该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得到了社会和其他院校的高度赞誉。如第十届“山花奖”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作品《尔玛西惹木》获金奖;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品《北川羌韵》获“太阳神鸟”金奖;承办梓潼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中华文昌、两岸同源”晚会等。

三、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科研中的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3]因此,对于地区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亦可遵循该文件,让高校参与地区民间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运用高校有利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大力开展地区民间音乐的科研工作,并积极申报相关的科研课题、构建学术平台、参与学术交流[4]。川文艺自建校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1.成立科研机构。2014年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2016年成立“羌藏歌舞研究中心”,这两个研究机构先后开展了四川地区民间音乐与羌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等工作,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该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成绩显著。同时多次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传承人来校举办讲座、进行授课等,丰富了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传承与实践。2.申报科研课题。科研课题是高校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科研课题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川文艺自建校以来一直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研究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艺术教育中的科研水平。目前,教师承担的课题有: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茶马古道’北线(川甘段)音乐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一般课题“㑇舞传承人班文玉口述实录”,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重点课题“以四川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的复调钢琴作品创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一般课题“川西北羌族与黔东南侗族民间合唱比较研究”等。3.参与学术交流。川文艺自建校以来一直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并主办承担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为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该校艺术教育体系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如主办“嫘祖文化研讨会”,承办“海峡两岸文昌文化学术研讨会”“非遗保护与产教融合研讨会”等。4.发表科研论文。川文艺在科研论文方面,制定了科研积分制度,并对教师实施科研奖励。由此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创作积极性,促进了艺术教育体系的创新与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相关论文有:《本土传统音乐运用于地方高校课堂的构想——以虎牙藏族民歌为例》《非遗视野下梓潼马鸣阳戏的传承与保护》《浅论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声乐审美观存在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以羌族学生为例》等。

四、结语

地区民间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些音乐资源与高校的艺术教育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面临着的问题。川文艺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将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到艺术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使学校形成全面化、多元化的艺术教育体系,从而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课程,树立办学品牌。

参考文献:

[1]甘绍成,杨明辉.将音乐类非遗项目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思考——兼谈川音在非遗进课堂方面的尝试[J].音乐探索,2015(3).

[2]杨传中.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以安徽四所高校为点的调查与思考[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2005.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3

一、音乐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一)音乐艺术与德育

我国历朝统治者都重视音乐艺术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能够使民心向善。音乐艺术的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音乐艺术的产生和实现都要以情感为依托。而德育功能的发挥,也需要情感做基础。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光靠说教和灌输,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情感基础,音乐艺术对德育的功能才能得以发挥正面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与民族意识

很多音乐都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学习、表演和鉴赏各种题材、体裁的民族音乐精品,有利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音受教育者学习了这些作品就能对当时的历史文化有所体会并产生情感认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产生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三)音乐艺术与情感

科学的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就会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2]。我国各类教育都非常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所使用的音乐教材都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和编排出来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存。

二、音乐艺术与科学文化素质

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这种素质的培养主要来自与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了解。而音乐本身就属于文化修养范畴,提升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受教育者本身的文化素质也在提高。音乐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音乐对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影响主要来自音乐作品、以及音乐的辅助功能等。

(一)音乐作品对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

音乐是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的产物。每一件音乐作品多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赏析的过程中,都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经历。这些有助于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二)音乐对认识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具有辅助功能

音乐艺术有助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技能的提高。如在受教育者学习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时候,配以适当的音乐背景,有利于受教育者对该作品的理解并产生共鸣,进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强弱缓急交错的节奏,抑扬起伏的旋律以及悦耳丰满的和声,能使使大脑皮质结构在感知、记忆、分析、创造等一系列转化过程中,获得动力,使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科学合理的应用音乐,能够提高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率。对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起到加速和促进的作用。

三、音乐艺术教育与身心理素质

(一)音乐对身体和心理的作用基础

音乐艺术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来源于音乐对大脑的刺激和对人体器官的协调作用。右半球的音乐等感觉能力、空间能力,以及综合化、整体化功能都优于左脑。音乐可以刺激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促使人体分泌出有助于消化和调理神经的激素、酶等物质,这对于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2]。一定旋律的音乐可引起人体和谐的同步共振,对人体细胞起到“按摩”作用,促进内分泌和新陈代谢[3]。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人身心素质的作用

音乐艺术教育对人的身心素质具有相辅相成的相互协调作用。音乐艺术教育有多种形式。既有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又有对音乐技能的训练。在音乐作品赏析时,先要感情地朗读作品,然后分析理解作品的含义。根据理解再去有感情地并具有表现力地进行演唱,还要表达出作品的真正情感和内容。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在节奏和演唱的训练中,看着节奏谱念唱节奏,同时辅以跺脚、拍手、击打,同时调动人的声带和肺部等器官运动,这个过程使受教育者人体的机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音乐本身可以被看成是肢体语言的延伸。很多音乐作品创作于生产劳动,并带有生产劳动各种节奏,同时也能作用于生产劳动。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秩等等生产活动,虽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枯燥感[4]。

音乐的节拍、节奏如果配合好,就可调节生理节奏。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4

随着“全教会”和“全少会”精神的不断落实,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培育青少年儿童素质,正在越来越被广大国人,特别为教育工作者、少年儿童工作者所接受、所运用、所推广。素质教育正在为促进和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智力和体力,开阔眼界等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也在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少年儿童全面素质起着巨大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我就将音乐教育作为这个突破口。音乐教育,既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同时又作为少先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日益显示出自己的重要地位,并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少先队教育中,音乐艺术教育到底具有怎样的作用与地位?有哪些内容与形式?该如何发展?对辅导员又有那些要求呢?

一、关于音乐艺术教育在少先队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少先队的生命在活动,百花园文艺活动作为少先队活动的一个主干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音乐作为文艺活动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正在被广泛地运用。并因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少先队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会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收到如此良好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它对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以乐辅德音乐教育具有思乡性功效。

其二,以乐悦心音乐教育具有培养少年儿童的技能技巧,这是一项显而易见的效果,同时它又可以丰富队员的生活,让队1员在课余有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既愉悦身心,又培养技能。

其三,以乐增知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少年儿童开阔知识面。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相当深厚的积淀。通过学习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少年儿童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形式,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与之相关的文化,对于开拓知识面是相当有帮助的。

其四,以乐创新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少年儿童的创造力。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并最终能创造美。这便要求在音乐教育中不断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其五,以乐启智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一般思维在人的左半脑进行,因此人的左脑较发达,而右脑则稍逊。而艺术的思维一般在右脑进行,如果经常进行这方面的思维活动,无疑是对右脑很好的锻炼与开发。

其六,以乐健体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如演唱,是对肺活量及腰、腹肌肉进行锻炼;又如乐器的演奏,需要演奏者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再如舞蹈,更是要求身体各部位有较好的力度和柔软度。

其七,以乐养涵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东西,事实上,它更重视对个人内在的涵养的培养。同时,音乐本身便具了陶冶人的情操这一重要的功效。

其八,以乐促和音乐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团结协作精神。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在少先队教育中,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正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关于少先队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音乐教育的涵盖面相当的广泛,涉及了多个领域和多门课程,包括了许多具体内容。结合少先队教育,音乐教育大致可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首先,是关于音乐基本技能方面的教育,这主要包括歌唱、器乐,以及舞蹈三项基本内容。通过对少年儿童实施这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技能、技巧,能较自如地运用人声、乐器及肢体来进行艺术表现。

其二,是关于音乐基本知识的教育,这主要是向少年儿童传授一些音乐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以及相关的一些文化常识。通过这方面对学的教育,一方面可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学习技能技巧,如对音乐理论的比较好的少年儿童,在参加鼓号队的训练时掌握的就比较快,而且比较好;一方面可扩大少年儿童的知识面,如一些音乐小常识、音乐家小故事、著名音乐圣地等;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修养。

其三,是关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教育。这主要是培养少年儿童在音乐方面的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以此培养和发展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观,通过经常性地对一些美的音乐进行欣赏,使之与不安美的音乐进行对比,增强队员辨别美的能力;培养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并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智慧。同时,通过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向学生展示中华音乐这支奇丽的艺术之花,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并使之上升为热爱自己的民族;通过欣赏描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音乐,培养队员热爱劳动的思想等。

其四,是关于音乐创作能力的教育。音乐创作实质上便是一种美的创造。其中主要包括节奏创作,如为自己中队编一段鼓乐的节奏等;曲调创作,如为自己的中队编一段鼓号曲等;歌词创作,如为自己的中队写一首队歌的歌词;舞蹈创作,如自编一段表现少先队生活的舞蹈等各种具体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提高队员的全面素质。

三、关干少先队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

如何开展好一项活动,组织形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才能把活动搞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少先队教育恰恰具有这一优势。根据少先队活动教育性、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全面性、实践性、时代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我们可大致设计如下的组织形式。鼓号队,是少先队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完美结合的最佳例证。鼓号队是每个少年儿童都向往的一个组织,它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少先队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唱队和乐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组织形式,在合唱队和乐队的组织上,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人员编制,排演内容亦可根据需要而变。合唱队和乐队(或民乐队或管乐队或混合乐队)都是一种集体组织形式,在合唱队和乐队中,少年儿童们不但能学到各种相应的技能技巧,陶冶情操,同时更能受到集体主义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少年儿童受益匪浅。同时我们还可利用假日,组织多种假日活动,如带领队员们共同欣赏音乐作品,又如可组织队员们搞一搞自己的音乐会、演唱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可组织队员们深入社会,进行一些公益性演出,如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为孤儿院进行义演等,也可利用音乐作些宣传工作。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主题班会中进行音乐艺术教育,或是开展系列活动,如“民族音乐系列”、“音乐家故事系列”,让队员们整理音乐家们的趣闻轶事等。

四、关于少先队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对辅导员素质的要求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感;教学方式;情感表达

高校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全民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关系着国民音乐教育的未来,决定着民族和社会的音乐面貌。因此,艺术感的培养应该作为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培养重点。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出发,理论结合实践,探究高校音乐教育中艺术感的培养。

一、艺术感的本质及内涵

(一)艺术感的本质

艺术感的本质是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印象。人的感官将客观世界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并对这些信息做出翻译和解释,大脑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细化,就形成了艺术感。艺术感是多种感觉的综合,它是人对艺术进行判断的基础,既具有独特性,又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会对艺术感的形成造成影响。

(二)艺术感的内涵

艺术感的内涵有两层含义:“结果”和“能力”。当艺术感作为“结果”时,其内涵主要是指人对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感觉和感知,通过心理活动和大脑意识的传递,最终得到艺术化的审美结果。当艺术感作为“能力”时,主要是指人对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感觉和感知的程度,因为人作为个体存在差异,人的艺术感也各不相同,会受到个人经验、所处环境与表现欲望等因素的影响。艺术感的产生所经历的艺术活动及心理活动,都是情感迁移的过程。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艺术感的方式

(一)教学方式艺术化

音乐艺术是具有情感审美性的。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与审美。注重艺术感培养的音乐教学并不排斥知识性的学习,它是在培养艺术感的过程中恰当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感受美、认知美、创造美、享受美,进而参与美、传播美、评价美。高校音乐教育方式的艺术化是指关注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联系,让教育方式实现形象性与可感性。

(二)教学过程感性化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学要想触及音乐的本质,需从感性入手。感性化的认知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具有感性化音乐认知经验,比使其获得理论技能和知识更加重要。感性化的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其在音乐活动中积累经验,最终获得对音乐全方位的感知。因此,高校音乐教育要注重教学情景的铺垫,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其能用感性化的经验对音乐形象进行塑造与想象,形成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欣赏音乐作品的经验。

(三)培养学生音乐修养的个性化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实现教学方式艺术化和教学过程感性化之后,进一步要实现的是对学生音乐修养的个性化培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学生音乐修养的个性化培养具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内心世界、音乐感知、审美体验和情感活动都因人而异,在培养其共性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音乐艺术的创新。艺术感的培养增强了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修养的个性化,其音乐体验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利于实现对学生音乐修养个性化的培养。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艺术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注意力

感受注意力是艺术感培养要素的第一步,也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首要条件。音乐教育中对于学生感受注意力的培养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注重感受注意力的产生,因为提升了注意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觉敏感性。其次,要注重注意力的保持,艺术感的培养是注意力保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以艺术感培养为目标的音乐教学中,感官被充分调动,学生可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感受注意力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对事物产生的感受注意力不同,产生的感受注意力的结果也不同。

(二)有助于学生建立认知辨识力

艺术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建立认知辨识力。学生从音乐感觉过渡到音乐知觉,在认识中形成感知,进而建立起音乐元素与音乐经验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以音乐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辨识力。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完成对音乐感知的过程,分析音乐作品的音高、速度、力度等元素,从而为学生获得音乐整体认知辨识力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艺术感建立的认知辨识力是符合艺术规律的,从始至终贯穿于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绪敏感性

音乐教育的过程也是音乐体验的过程。学生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情绪表现力,在艺术感的支持下,形成相对长期稳定的情感共鸣,并对音乐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绪敏感性。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敏感越高,说明其产生的情感共鸣越深。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美感并提升兴趣,最终产生自主情感表达的强烈欲望。艺术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表现力,直接影响情感体验的获得,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音乐体验的敏感性。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情感表达力

艺术感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获得情感体验敏感性的基础上,学生基本具备了深入感知音乐的能力,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能够用音乐来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这也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在。艺术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情感表达力,这种自主情感表达的核心是情感,要注重情感的选择性表达、模仿性表达、创造性表达、交流性表达,按照高级音乐活动中制定的情绪、情节去体验符合自身的情感,这些情感的表达都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情感的基础上,是其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

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养的音乐人才,而音乐教育中的艺术感是人们获得情感共鸣的基础,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于学生艺术感的培养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按照音乐教育的规律对学生的艺术感进行培养。

作者:梁祝宇帆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6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

目前,仅仅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接触到一些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并未设置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课程,这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富有浓厚兴趣的音乐专业学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学院设置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或者设置相关的辅修课程,不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富有良好音乐专业素养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者的整体素质。其次,不仅应该注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对民间传统音乐业余爱好者的教育。国家应成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保护基金,基金应在社会的监督下用于成立非盈利的公益性质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学校,主要面向学校,社区,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进行具有专业性保障的,同时也适合整体学员认知水平的免费教育。对于民间已有的专业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组织和团体,组织者应该注重学员从小的教育和兴趣培养。为年轻的表演者提供充足的舞台表演机会,使其在学习阶段就能积累大量的舞台经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的经营者应该注重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服装舞美等方面的投资,稳健提升其教育水准。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推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还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精华,又是新时期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

二、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对于一些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种类,国家文化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剧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群众的重新关注。同时,国家应该下拨经费,专门用于推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一些颇具历史积淀,地域特色,传统风俗的小型的,从事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的民间团体得以在观众群体稀少的当下继续正常运转。保证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固定收入,有利于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糅合时代特点

保持传统的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无法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避免文化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文化源头,继承传统基因成为中华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与西方国家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这顺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艺工作者千百年来的从艺经验。讲究“师出名门”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不但看中艺术手法上的传承,更看重人品格调上的代代延展。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借字”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传统律制的定律风格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民间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开展依旧处在由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主导的阶段,表演水平良莠不齐,并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韵味和精髓,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解和轻视。所以,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已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承担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总结自身经验,传播先进思想,为民间业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技术引导,精髓点拨。从基层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振兴。

三、结束语

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大国,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新潮文化不断收获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黯然失色。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在媒体,舆论都导向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甚至,其中的不少剧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紧跟时代潮流,俘获稳定的颇具规模的观众群体,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音乐如果能够被好好地传承和发展,就能够大大发挥其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特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目前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教育不到位,政府不重视,媒体忽视,受众群体老化等问题。如果能够引起政府的足够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适度的引导;学校设立教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专门课程,聘请优秀教师或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安静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

[2]樊祖荫.继往开来,团结奋进[J].中国音乐,1994(3).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

[4]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

[5]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6]李彦.不须“乞灵”自知自重[J].人民音乐,1999(10).

[7]李晓樱.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的走向[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4).

[8]戴元光,金冠华.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18.

[9]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0]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

[1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文库、文化史论丛书总序见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2]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A].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8

论文摘要:文章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功用和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等三个方面,就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阐释了作者的观点。

音乐是一种特定属性的文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等身心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具有辅德益智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方,音乐教育向来被十分重视,西方教育界从六个方面明确了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它包括:(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一种基本形式;(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独特艺术;(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六个方面实质上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多年来我国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情况,尤其是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并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①

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功能;积极推进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也是推动我国21世纪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文化功能

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因此,它成为培养学生美感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认识社会的主。要手段。成功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典型形象,生动深刻地认识社会,这种认识富于理想,充满激情,并能获得深刻持久的效果。我国古代重要音乐著作《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音乐的功能“清晴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白度得数而有数。大小相成,始终相成,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对于音乐艺术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古人早有认知,我们今天更应该从我国音乐文化传统中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音乐艺术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不仅能启迪学生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促进心理平衡、身心健美,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得到和谐的调节及控制,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多欣赏音乐,常处于愉悦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一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激发人大胆跳跃式的设想,将变化和升腾出无尽的想象。所以人们总喜欢把音乐与舞蹈体操联系起来,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是一种延伸生命的动势,一种由身体来执行的运动形式,在这种内外互动的方式下,来达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②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因此,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铸造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美的魂灵,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三、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首先,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领域中都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教师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流露能够感染和带动学生,即教师的演唱及演奏、教态及语言是构成音乐氛围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在教学中,力求教师通过风趣的导言设计,精巧的故事开篇,歌曲美好意境的创设和歌曲的范唱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会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兴趣是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对学习的知识怀有浓郁兴趣的时候,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兴趣是不能给予的,也不可能仅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来唤起,只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通过唱歌、演奏乐器、欣赏名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时,兴趣才能产生,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能力特点、情感特点。教师应当把掌握学生的这三个现有水平,适当地把音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的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上去理解音乐的内涵,体会音乐的情趣。出色的音乐教学,可以展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的性情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③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门核心学科,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与其他学科同样的重要地位,是通往各种学科大门的钥匙。只要不断地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只要各级各类学校都能把音乐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只要全社会都关心、支持音乐艺术教育,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就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注释: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9

1.1非专业性质的高等音乐教育处于尴尬的地位

1988年4月,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音乐教育的意见》一文将高校非专业公共艺术教育行为扶上了重要地位,认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事关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随后,清华以及北大等高等院校响应此政策,率先在学校开展了非专业性艺术教育课程。这一举措距今已有二十七年,但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更大的价值,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还是仅仅流于表面,教育目的也仅仅是为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等,这一行为导致了非专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功能的弱化,教育活动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1.2课程安排预期目的与最终实践目的的错位

对于非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音乐教育主要是作为主课的一种辅导功能而出现,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所以说如果课程在设置时,不能很好地将育人的牵引性设置进去,那么便很容易致使这一门课程陷入一个狭隘的境地,也就是所谓的程式化摆设,或者课程浅显易懂,仅供娱乐,或者课程生涩难懂,学生不感兴趣,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这无疑都会直接降低音乐教育本身的价值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我国部分高校在对非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并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情况而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多是简单复制音乐专业的课程结构。相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非音乐专业学生在接受音乐专业教育时,因为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与基础,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且正如前文所言非专业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的智能以及情感还有思维、人格等的发展,因此对非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难题,随意简单复制课程结构并不可取。

1.3高等音乐教育运行策略以及规划的缺乏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直言道,我国大学生之所以创新能力缺乏,主要是是因为我国大学教育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文理分开,音乐教育被忽视甚至是被漠视,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这一问题已被多数学者所发现,但具体怎样解决,如何在不加大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将音乐教育适当地添加进去,如何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正确引导“音乐教育”的开展方向,仍有待商讨。在这种背景之下,形成一个有效的音乐教育运行策略便是难上加难,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方面的作用也便被大大限制。

1.4“师资建设”的滞后

除过上述值得考究的问题之外,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师资建设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在。与音乐专业相比,我国的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其主要实现目标与前者截然不同,这也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既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育人技能,可以说是一种凌驾于艺术以及教育专业之上的一种融合。但我国实行音乐教育以来,并未从教师层面进行改进,一般都是从音乐专业借调老师或者直接选聘音乐专业毕业人才对非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最终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些艺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足以应付这样难度的教育目标,其结果自然也无法让人满意。

2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策略

2.1明晰课程性质,加强学科建设

对于普通高校非专业学生来说,音乐教育课程一般都是作为校级公选课被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学校规定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学校开始的校级艺术公选课中选出一门来,基本是两个学分。在此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高校的基本的课程设置。首先,公共音乐课在高校被归入校级公共选修课之列,当然,选修课并不是说可有可无的课。我国教育部在这一方面有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并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从上面可以看出,虽然音乐课程是属于校级公选课,但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谓的选修,只是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选择一个自己较为喜欢的课程,无论是“艺术导论”还是“音乐鉴赏”,学生都必须任选其一,修够两个学分,方可毕业。这便对高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学校要根据教育部以及本校实际情况,开设音乐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共音乐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这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教育部门的有力规定,必须纳入教学计划。

2.2强化组织管理,调整课程设置

就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教育工作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教育工作多头领导、体制不顺、效率低下,是问题的主要类型,从表面来看,这些问题似乎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先天的特点,其实深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足,音乐教育不比学生基本课程教育———其课程设置面相对较广,课程量也是相对较大,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来领导。有鉴于此,高校应该成立一个相应的领导机构,专门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此机构一般至少要有一个副校级领导任组长,专门组织管理学校的音乐教育,并与承担学校的涉及艺术教育的比如团委、学生处等机构联系起来,提高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

2.3打造专业队伍,强化师资保障

前文有提到,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一支专业、专职、专门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提高自身音乐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根据我国相关教育方案规定,我国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的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艺术教师人数的一半之数,但是由于我国教师编制较为紧凑,高校音乐教育在实际运行时难以在短期内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目前国内“艺考热”的存在,使高校艺术生源有增无减,同时便直接增加了高校艺术教师的教学任务,音乐教育与专业授课两方面的压力使高校艺术教师不堪其负。另一方面,我国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中心属于挂靠运行,并没有实际的依存实体机构,这便给高校教务处在安排课程上设置了不少的障碍,降低了教务处的运行能力。为了有效达到方案中的师资设备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化解在职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压力。高校可以根据本身课程需要,吸纳社会上的艺术能人、工艺大师等,同时对校内目前存在的艺术教师进行分类,以便为校级公共课的设置提供便利,最大可能地分散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授方面的压力。其次,根据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有选择地与社会艺术团体合作,借助社会艺术团体的优秀资源,丰富高校音乐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

2.4优化教育内容,满足学生要求

校级公选课中最容易被学生选中的往往是课堂内容与形式具有吸引力的一些课程,因此,提高音乐课堂的吸引力也是重中之重,我国教育部除了对八门限选课程进行明确的限制与规定之外,对任意选修课程也有一定的规范。任意选修课即艺术作品赏析课,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以及艺术实践类课程,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学校在对音乐课堂进行安排时,要尽可能地在学校现有的师资以及设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数量上,另一个便是质量上,数量不足,难以满足高校学生的上课需求,质量不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我国多数高校来说,数量不是根本问题,从根本上提高高校音乐课堂的质量才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的有力规划,学校在开设音乐课堂时,要做到择优选择,整合学校资源,根据老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最大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3结论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篇10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基础。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颗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而且一直延续发展,长流不绝。五千年的文明史蕴藏着我国各族人民对艺术的实践和探索,凝聚了中华人民多少个世纪的才智和观察力,经过了千锤百炼雕琢而成,使中国民族音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积累了大量的艺术品种、材料和经验。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从岳飞的《满江红》到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无不是像拂晓的号角一样,激励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战,显示中华民族豪情的战歌。当然,我们也可以观察和分析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就会发现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如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也叫《命运交响曲》)它反映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和崇高理想。作品既是一支反封建势力的进军号令,又是一首歌颂人民斗争胜利的壮丽颂歌。再如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的《bA大调波兰舞曲》,乐曲中作曲家仿佛看到和听到祖先们穿着玲珑发光的盔甲,在威风凛凛的脚步声中,庄严的向自己这边走来。乐曲深刻地表达了波兰人民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不断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思维方式,用民族音乐陶冶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民族音乐与开放性的音乐并不矛盾,以民族音乐为基础并不是封闭、狭隘的,而是要让音乐教育的根基首先深深扎在本民族音乐土壤之中,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接受世界性的音乐文化。

二、高校音乐教育应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课程主要以《基础乐理》、《中外音乐艺术赏析》、《交响音乐赏析》、《中国民族音乐赏析》等为主,这些课程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面阐释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内涵,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风格。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去了解音乐,那是不会获得真正的音乐文化的,只有积极投入艺术实践,才可能亲身获得音乐的体验,获得真正的音乐文化。歌唱正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将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所以我国部分高校开设了《合唱指挥》课。合唱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最自然的学习形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的掌握音准、节奏、分析音乐多声部的能力,以及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和情感处理。由于合唱的特殊形式,学生在合唱中,不但学会了倾听、配合,共同创造出艺术的和谐美,而且还增强了集体责任感和学生相互间的友谊之情。普通音乐教育不应仅局限于音乐课堂,还应与课外音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常见的歌咏比赛、文艺表演等综合性的演出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投身到音乐实践中,去感受那些世界大师们的著名作品,并可以向千百万人民展示其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因为歌唱给予人的音乐感受是最直接的、最深入人心的。通过音乐实践,学生亲身体会到了音乐所带来的真、善、美和音乐无穷的魅力,并进一步缓解了学习生活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更好的充实了大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事物发展都逐步迈向信息化与现代化,音乐教育同样也在融入现代化教育。教师运用多媒体软件教学,建立多媒体资料库,给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从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推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师的素养与教学方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好人是教师的天职所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高低,取决于教师劳动的质量;要创造一流的教育,就需要一流的教师;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是否能够掌握较高的教学技巧,是创造第一流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高水平的音乐教育需要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合唱、指挥、音乐作品分析等基本技能外,自身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完全诠释出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师德内在要求必须是德与识的统一。即徐特立老先生所概括的“人师与经师的合一”。“人师”即为人之师,教人为人之道。教人做人做事,首先自己应会做人。孔子言“,人物信不立”,古人言“诚五行之本,百行之源”。教师是教人做人之人,做学问之人,唯有诚实,才能心正,心正方能人正,人正教人才能出正人。堂堂正正做人,表里如一,是教师的第一人品,是为师的第一资格证。这些都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要有宽广的边缘学科知识,还应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懂得教育规律,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能。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时至今日,我们许多学科的教育仍带有相当大的封闭性,教育过程基本停留于传授书本知识为主,教师把书本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经过学习、复习、考试,就算完成了一个循环。于是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十分严重;另外,学生的学习被限制在学校内、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造成学生理解问题无法深入,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很差的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改变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以启发式完成教学。教师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化身。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教学,将自己的知识与体验和学生的知识与体验进行平等的交流,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具有批判意识。这样,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了一些原来自身没有的东西,都得到了一种新的体验和收获。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教育的本质,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永葆学习音乐的热情,真正做到在“教”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教”。

四、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音乐教育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显示出重要作用。对当代大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是为了继承、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发展人的情感、智力和个性,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人格的塑造。音乐是人类的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不是由个别音乐家创造的,而是整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创造的。正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音乐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这就清楚地表明,学校教育课程中一定要包括音乐教育,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教育事业,要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在普通高校中实施音乐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借鉴和吸收外国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