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要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2:51:47

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范文篇1

关键词:音乐要素、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只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认为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册《爱劳动》一课中我注重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运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现胖和尚的)。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笨重、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得音乐优质课、公开课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音乐组人员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的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二、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三、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里格嗨哟嗨嗨…..与劳动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册《汪汪与咪咪》一课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会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场面,把音乐场面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乐曲的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务员之家

参考文献:

音乐要素范文篇2

这首作品是一首男高音独唱曲,表现了两个身处异地的恋人的苦苦思念之情。全曲歌词分为三段,前两段为结构相似的并列性质的段落,最后一段内容较少,但歌词简介凝练,其词是重复前两段中的话语,配合着音乐将全曲引向高潮。前两段歌词的结构一致,前四句为每句四字,其内容是对于现实的叙述和景象的描述。后四句是两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字数多于前四句。在此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平衡,在前后四句之中加入两句语气词“啊”和“我的知音,我的姑娘”,以求平衡整段歌词,达到一种“起承转合”的结构特色,为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后四句相较于前四句四字一句比较长,但是后四句每句都有核心词,且每个核心词都为五字,因此在内容上而言,前后四句是平衡的。经过对于一些代词、动词的加入,大大扩展了整段的句式结构,使整段无论是演唱还是朗读下来,都不会显得那么生硬,更有利于表现歌曲所要传达出的感情。就歌词的内容来分析,第一段中前四句“北国”、“南疆”等词语,奠定了歌曲的情感基调,在整段中起到了“起”的作用。上文所述,为了达到平衡的效果,在四句之后加入两句“啊”,在这里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之后“我的知音,我的姑娘”,将对于现实的叙述转为对于人的思念,由此进入后四句对于感情的倾诉,将“星空”比作“目光”,将“落霞”比作“梦乡”,歌曲的情感得到了全面的释放。第二段与第一段结构和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一致,只是一些意象的不同而已。第三段为全曲的结尾,“啊姑娘,我的姑娘”的重复有如楼梯般将感情的倾诉推向极致。最后将“流云”比作“向你飞翔”,将对恋人无比的思念化作一种憧憬和期待。

二、《两地曲》音乐要素分析

该曲为单二部曲式,前四小节为该曲的前奏部分,5-23小节为全曲歌唱的主要部分,24-30小节为管弦间奏部分,最后12小节为歌曲的结尾部分。首先看前四小节的前奏部分,全曲为4/4拍节奏,节奏舒缓。前四小节虽然比较短小,但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在旋律线条上前四小节为上升的流动性线条,似乎表现出一个男子在某处望着远方,思念远方的恋人时内心的起伏情绪。在每分钟52拍的柔和的速度中,作曲者将我们的心情平复下来。这四小节的调性为f小调,小调性的暗淡得音响色彩更是听者感到心绪的低落。前四小节过后进入该曲的主体部分,该曲的主体部分分为A、B两段,A部分的音区较高,音乐感觉方面表现出轻灵,含蓄之情。而B段的音乐则是先抑后扬的感觉,刚开始音乐的旋律线条较为低缓平稳,但在行进的过程中,越发的变得激昂,旋律线条持续走高。在调试调性方面,A段仍然采用的是前奏所奠定的f小调的调式调性,而B段则转为f小调的关系大调降A大调上去,两部分在调式调性上呈现出明显地对比,小调式黯淡柔和的色彩与大调式明亮的色彩形成强有力的冲突,这也完全符合该曲的情感走向及变化。调式色彩的对比与情感变化的对比的一致性,也是该曲艺术性之高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在B段的末尾,调性又重新回归至f小调上去,但是在结尾的地方出现了四度和八度的跳进,使得歌曲并没有在阴郁的气氛中结束,而是仍然保有激情之感。在乐曲的速度方面,从A段的每分钟52拍,到B段的每分钟65拍再到最后结尾的72拍,速度的加快可以明显看出情绪的起伏,与上文旋律线条的走向和调式调性的变化所体现出的情感变化具有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该曲的主题动机,整部作品围绕着一个核心的主题动机展开而来。在全曲的主体部分中,主题动机的首次出现在第5小节,一个弱拍的三连音加上一个强拍长音保持。这个主题动机贯穿全曲始终,全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动机而展开的。这个主题动机的节奏及旋律走向,为我们展现出一幅辽阔的壮丽景色,其可塑性非常之强,给听者带来足够的想象空间。尽管B段的歌词数量的增多使得A段中的主题动机很难使用,但B段对于主题动机仍将其放在主题动机的框架之内。同样的框架之下,A段较少的歌词相比较B段较多的歌词使得A段在情绪上比B段更为平稳,而B段由于歌词的增加使得节奏更为紧凑,因此情绪上则表现的更为激昂。间奏可以说是该曲中特别出彩之处。在间奏中,作曲者使用了强烈的管弦配器,一改之前的钢琴伴奏,使得全曲情绪得到了一次升华。由于是单二部曲式,前后两部分无论是歌词的相似性还是旋律的一致性都会使得歌曲在进行第二部分时显得重复单调。间奏的管弦乐色彩的推动使得两部分之间有一个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好的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最后看一下结尾,结尾的12小节形成了一个4+8形式的结构,前半部分调式还是停留在f小调上,旋律线条平稳,仍然是单纯的钢琴伴奏。后半部分转至降A大调,旋律上出现五度和八度的大条,并在临近结尾处管弦乐再次响起,将歌曲推向最后一个高潮。最后回到f小调,全曲结束。情感表达一致性从上文对于歌词和音乐要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只看音乐要素层面,其情感走向是又深沉的情感作为情感基调,到该曲主体部分的B段进入到大气磅礴的情感,再到间奏中激昂的情感,最后重复主体部分后进入到尾声,尾声也是有深沉至激昂。

三、结语

总之,《两地曲》是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整部作品的旋律走向、调式、配器的运用与歌词表述浑然一体,使得该作品具有如此的艺术高度。

[参考文献]

[1]邢晔.《两地曲》的分析与演唱诠释[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5.

[2]徐烁昕.情动于中形于声——艺术歌曲《两地曲》音乐分析[J].内蒙古艺术,2012,01.

音乐要素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音乐要素;情感态度;文化素养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人们可以通过听觉和理解的心理活动参与。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在内的各种风格的音乐,能令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鉴赏不是简单的随意聆听,而是通过揭示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语言要素对音乐风格、情绪的表达,使学生能更强烈地感受、体验音乐,提升其理解音乐的能力[1]。高中阶段开设音乐课程,意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从而达到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因此,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成为该阶段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不复杂的音乐音符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演奏出优美、动人的旋律,其关键在于音乐要素的使用。因此,在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时,学生掌握了各音乐要素的特点,就掌握了理解音乐、通往音乐大门的钥匙。将音乐要素贯穿于音乐鉴赏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建立起音乐与人的密切联系,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促进其全面发展[2]。

一、音乐要素的含义和作用

音乐要素包括各种长短音、高低音、强弱音,以及其他音乐元素,常用的音乐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速度、曲式、力度等[3]。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音乐鉴赏水平的音乐基本要素主要有旋律、节奏、和声。(一)旋律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旋律也可称为曲调,包括节拍和调子,并成为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音乐家在灵活地将单个节拍和调子进行不同序列的组织、融会后,就会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和节奏的美妙乐段。从本质上来看,旋律的构成是在人的思维控制下,通过对音符的一系列并联或串联加工而成的,不同的加工方式表达的旋律含义也各不相同。同时,在不同音色、不同人和不同乐器的表现下,旋律表达出的含义也会呈现出差异。在人们通常的认知中,古典主义音乐代表庄重,能够引发听众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和回忆,使人心情平静;浪漫主义音乐代表温柔,能够引发听众感受更为细致的情感变化,使人的内心更为丰富……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音乐自身的旋律对听众产生的影响。(二)节奏的定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音乐节拍的快慢和重复频率即是节奏,节奏是音乐艺术在时间方面的艺术感体现。节奏可以决定一首音乐的快慢,音乐界普遍认为节奏赋予音乐以“灵魂”[4],由此可见其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义,原因在于节奏可以定性一首音乐的风格。节拍和节奏相互配合,节拍负责推动音乐的进行和发展,节奏则保持音乐发展过程的稳定性,使得整首音乐能够产生鲜活的生命力。如节奏分明的摇滚音乐是公认的能激发人的情绪的音乐,其明朗的节拍和节奏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同时摇滚音乐中切分音之间明显的间隔特点也是让人振奋的原因。而中国传统音乐中悠远、绵长的节奏和相对简单的音阶变化,则展现出沉稳、深远的民族文化特质。节拍和节奏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大相径庭。(三)和声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组合形成的音乐效果就是和声。在这种组合中,组合的方式称为调式,组合的从属确定调性。调性又可被细分为主调和从属调,主调是主和弦,是和声中的核心机构,在和声中的表现较为稳定,从属调则对曲式进行铺垫[5]。在和声中,调性可以决定和声的特点,同时对音乐的发展布局起到决定性作用。另外,和声和旋律两个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每首音乐的主体结构旋律均需从和声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使和声与主旋律之间建立更为吻合的结构。

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要素的作用及重要性

高中音乐教学并不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为教学目标,而是通过对学生音乐潜能的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以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在当前的教学标准和要求下,教师需结合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背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并为以后的学习和专业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中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将对音乐美感的领悟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感受和鉴赏作为相关学习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和由其创造的美好意境,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发掘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见解。(一)音乐要素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作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音乐鉴赏教学要注重让学生多听音乐,从中感受音乐传达的情感,这种感受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系统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教师一般都是结合音乐实例,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掌握和分析音乐的发音技巧,这其中就需要借助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进行解析。音乐要素是构成音乐真实形象的基础,要分析音乐传达的真实情感,必然要对其中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展开对音乐的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正确鉴赏音乐。(二)音乐要素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重要性。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而言,音乐要素的学习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要素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融入音乐要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表达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展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寻音乐作品的情感与音乐态度,加强学生与音乐作品的共鸣,促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音乐要素学习是音乐理论基础学习,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技术、进一步摆脱主观意识对音乐作品鉴赏的影响、形成客观鉴赏音乐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音乐要素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在情感表达方式方面的特殊性是其成为高中美育教育重要途径的原因。将音乐鉴赏教学和音乐要素学习相结合,能够更客观、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形成从精神层面到思想层面的强烈的对美的热爱,实现其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质的提升。

三、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音乐要素应用现状分析

音乐要素在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融入音乐要素内容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忽略音乐学习过程。新课改中对音乐教学明确了以审美培养为重心的方针,应用于丰富与指引学生的情感,因此相关教学的方向应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6]。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听”作为教学的首要内容,应放在相关课堂教学的首位。音乐鉴赏从本质上来说是对音乐艺术进行感知和体验的实践活动,音乐鉴赏的过程主要有几个阶段:理解认识、音响感知、想象联想和感情体验。其中,对音乐要素的认识主要在音响感知阶段完成,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创造。然而,由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对专业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较少,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忽略音乐鉴赏教学的逻辑顺序,跳过对音乐要素知识的学习而直接开展情感体验,由此造成音乐鉴赏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二)忽略学生心理特征。音乐教学应是与学生心理特点密切关联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心理敏感,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自主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业能力过硬,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以及他们感兴趣的音乐类型等。然而,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引导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基于学生对音乐要素的了解程度,结合音乐要素学习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但是一些教师会忽略这一点,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跟上学习进程,甚至引发厌学情绪。

四、音乐要素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从本质上来说,开展音乐鉴赏活动就是对音乐学习中音乐要素价值的分析。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音乐要素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强调音乐要素的重要作用,真正发挥高中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如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教材,挖掘音乐鉴赏教材中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法鉴赏音乐,从而更好地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7]。(一)音乐要素承载着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变化。音乐承载着人类的各种情感,其艺术表现之一就是对人类情感与情绪的有效表达,并使听众产生共鸣。在鉴赏音乐时,人的情感与情绪随着音乐的带动,与音乐融会贯通,使人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同步,情绪随之变化并得以宣泄,这个过程需要鉴赏者用心体会。感受音乐的情感与情绪正是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音乐中情感的表现依赖音乐要素的发展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因此,人与音乐之间的情感交流、情绪表达,就是对其中的音乐要素应用的分析。这要求教师在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时,以学生对音乐的体会为重点,开展音乐要素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尝试音乐创作,用音乐要素完成对自身情感与情绪的表达,进而把握音乐要素展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情绪的变化。如在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所做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时,其中的《胖子和瘦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的是胖子,第二部分表现的是瘦子,而承担这种艺术表现差异的正是音乐要素。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一部分音乐中采用了厚重且缓慢的节奏,展现出了一个傲慢、妄自尊大、粗暴无礼的胖子形象,而第二部分音乐中采用了纤细且较弱的音乐节奏,强调了一个瘦子羸弱胆小的形象。不同音乐要素运用带来的强烈反差,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的内涵。(二)音乐要素掌握着音乐场面的变化。在一首音乐作品中,其意境的体现主要由旋律完成,而音乐场面的变化则由音乐节奏、力度等多种音乐要素展现[8]。音乐鉴赏过程中,可以让人非常直观地了解到音乐速度、力度、强弱等音乐旋律特征。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在音乐鉴赏时,可以较为轻松地听出音乐的旋律,并根据旋律特征判断出演奏乐器等。音乐的构成中并不只有旋律,学生常常只注意到音乐旋律,而忽略其中音乐节奏和长短高低的变化和转折,由此也导致了一些学生在音乐鉴赏中对音乐内涵分析、体会方面的问题,难以准确捕捉音乐场面的变化。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进行仔细感受,即通过对音乐中音乐要素的全面分析进行对音乐的深入鉴赏。在高中阶段,音乐鉴赏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力度、速度两个要素方面,这对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风格、特色有非常大的帮助。如较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创作而成的歌曲《采山》,其中密集的节奏和较快的速度展现了强烈的活泼欢快的情绪。在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时,歌曲中有三种比较突出的节奏,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跟随音乐打拍子来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应歌曲的曲谱,发现音符位置较密、音符距离很紧的段落,呈现出的节奏特点明显更为活泼、欢快,从而使学生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场面和风格方面的作用。(三)音乐要素体现了音乐体裁与形式的关系。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音乐体裁的正确分类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音乐体裁包括舞曲、抒情乐曲、歌曲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接触不同体裁的音乐,了解音乐的体裁特点,并学会将音乐体裁与其他各种演奏或演唱形式区别开来,以此打开音乐视野,体会不同魅力,并且达到鉴赏的目的。在某种类型音乐中,可以包含多种音乐体裁。以古典音乐为例,其音乐体裁多种多样,其中的圆舞曲和进行曲在音乐节奏、强度、速度方面的差异非常大,圆舞曲主要用于社交场合,其节奏舒缓、强度适中、速度平和,展现出的特点多为柔美的;进行曲是音乐会常用体裁,其音乐节奏更为紧凑、强度更大,速度较快,展现的特点多为阳刚的。由此可见,音乐要素中的节奏对划分音乐体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鉴赏中常常遇到歌剧、古典音乐等与当代生活较远的音乐体裁,这对高中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鉴赏难度。面对这种类型的音乐,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对作品内容剖析方面。通过对音乐作品所属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创作故事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鉴赏兴趣,加强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在音乐学习的理解认识、音响感知、想象联想和感情体验三个阶段中,以音乐鉴赏为主要教学方式的音响感知是音乐教学的关键,是对音乐作品开展理解认识和进行思维创造的前提,而音乐要素正是其技术基础。高中阶段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加强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其对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引起相关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面对的是没有接受正规音乐学习、对音乐要素没有充分认识的学生,要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更应加强其对音乐要素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音乐素养,让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邹凡清,周荣春.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9(20):76-77.

[2]柴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李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9(12):79-80.

[4]程芹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听赏”再探[J].黄河之声,2019(5):93.

[5]钟海燕.提升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探究[J].当代音乐,2019(1):46-47.

[6]庾锐光.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J].艺术科技,2018(10):269.

[7]王文然.浅析音乐要素在高中音乐课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7(14):217.

音乐要素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节奏;旋律;健美操

一、音乐的要素

节奏、旋律、和声构成了音乐的三大要素。而相对于健美操来说,提起音乐,主要涉及节奏和旋律两大要素。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调便形成旋律。健美操练习是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的,所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必将影响健美操动作的幅度与力度。音乐的节奏能加强对动作的记忆。同时,健美操是由类型、方向、路线、幅度、力度、速度等不同的多种动作组成的,而这些动作只有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产生较好的审美效果。健美操是一门艺术性的项目,在音乐和动作双重节奏的旋律法则的作用下,可以提高动作质量,增强动作的表现力。

体育美学认为“节奏就是使不整齐、不规则的动作或声音,在单位时间里达到相对规则的次序。它是体育和艺术(尤其是音乐、舞蹈等)都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实践证明,音乐节奏可以控制和诱导运动员动作的频率和幅度及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有音乐或类似音乐节奏变化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训练、运动竞赛等,有利于改善神经反应的节律性规律,提高运动员肌体协调能力;同时音乐还有助于约束运动员的注意力和思维,控制其心理活动的指向,使技能练习更具实效,从而达到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目的。音乐的节奏性规律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能产生积极影响。从生物学的角度讲,音乐节奏能改善神经反应的节律性规律,使运动员正确感知动作的不同阶段和在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动作节奏、速度,并且音乐节奏直接控制着运动员的动作速度、节奏以及动作之间的连贯效果。

二、音乐在健美操中的作用

健美操是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来完成动作的,而节奏是体现力度、情感的基础,舞者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节奏,人体线条的流动和情感流动才能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各个健美操动作才能在方向、力度、幅度、速度等方面显得更有性格、特点和意义。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体现了人体在力量、柔韧、节奏感、表现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是音乐节奏与身体动作节奏相结合的产物,音乐节奏决定动作的节奏。练习中借助音乐的节奏使练习者找到动作节奏,找到做操的正确感觉。健美操动作之间的连续性运动,正是在音乐节奏的映衬下,通过动作之间的长短关系、力的强弱关系、速度的快慢关系、幅度的大小关系等各种动作要素的对比组合,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人体动作的“健身、力、美”的效果。音乐节奏是健美操动作节奏的关键。同时也提高了动作的准确性,更加准确掌握和运用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自然、弹性及波浪起伏,有利于正确的掌握动作,增大动作的幅度,增强动作的力度,使动作协调较快地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提高教学效果。

在健美操练习中,在音乐伴奏下,使练习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在其头脑中形成情感的意象,能激发人体做有节律的、美观大方的动作,使练习者得到健美操运动的节奏感和韵律性的提议,从而得到情感与运动共鸣的享受,并激起练习者在较长时间里唤醒人体运动情绪的狂热,并使练习者的内心受到音乐的感染,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并将进一步渲染、强调、烘托动作。利用内在情感的表达、情绪的渲染,刺激练习者在练习时能进入角色,随着音乐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做到内在情感和外部动作的和谐统一;通过音乐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大动作的幅度与力度;还可以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增强取胜的信心,增强表现力;可以使人的情感运动与音乐的情感发生直接的联系,产生出人体运动美的深刻内涵,使人体的动与情、形与神、身与心相互交融产生共鸣。健美操动作只有与音乐的内在形象达到高度统一,才能完美、准确地表现出动作的刚劲、连接的巧妙、起伏的柔美,以及动作套路的艺术性和创造性。通过音乐的烘托作用,更加突出了健美操的艺术感染力,使两者达到“操中有乐,乐中有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健美操教学中如果忽视了音乐这一重要环节,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而表现力则是实现音乐灵魂的唯一,是健美操艺术的升华;音乐是健美操的基石,没有音乐就没有健美操。为使健美操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重视音乐的作用,运用听、讲、看、练、编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节奏感,提高学生动作的韵律感及完成动作的协调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

由于音乐在健美操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意义是十分深广的,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及意义。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体能、技巧的训练,同时应加强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健美操运动中能与音乐进行充分地交流和体验,并使之体现在健美操运动的动作之中,体现出健美操运动所应当具备的内容美和艺术美,从而提高健美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晓莲.节奏—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形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音乐要素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节奏;旋律;健美操

一、音乐的要素

节奏、旋律、和声构成了音乐的三大要素。而相对于健美操来说,提起音乐,主要涉及节奏和旋律两大要素。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调便形成旋律。健美操练习是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的,所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必将影响健美操动作的幅度与力度。音乐的节奏能加强对动作的记忆。同时,健美操是由类型、方向、路线、幅度、力度、速度等不同的多种动作组成的,而这些动作只有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产生较好的审美效果。健美操是一门艺术性的项目,在音乐和动作双重节奏的旋律法则的作用下,可以提高动作质量,增强动作的表现力。

体育美学认为“节奏就是使不整齐、不规则的动作或声音,在单位时间里达到相对规则的次序。它是体育和艺术(尤其是音乐、舞蹈等)都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实践证明,音乐节奏可以控制和诱导运动员动作的频率和幅度及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有音乐或类似音乐节奏变化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训练、运动竞赛等,有利于改善神经反应的节律性规律,提高运动员肌体协调能力;同时音乐还有助于约束运动员的注意力和思维,控制其心理活动的指向,使技能练习更具实效,从而达到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目的。音乐的节奏性规律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能产生积极影响。从生物学的角度讲,音乐节奏能改善神经反应的节律性规律,使运动员正确感知动作的不同阶段和在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动作节奏、速度,并且音乐节奏直接控制着运动员的动作速度、节奏以及动作之间的连贯效果。

二、音乐在健美操中的作用

健美操是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来完成动作的,而节奏是体现力度、情感的基础,舞者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节奏,人体线条的流动和情感流动才能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各个健美操动作才能在方向、力度、幅度、速度等方面显得更有性格、特点和意义。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体现了人体在力量、柔韧、节奏感、表现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是音乐节奏与身体动作节奏相结合的产物,音乐节奏决定动作的节奏。练习中借助音乐的节奏使练习者找到动作节奏,找到做操的正确感觉。健美操动作之间的连续性运动,正是在音乐节奏的映衬下,通过动作之间的长短关系、力的强弱关系、速度的快慢关系、幅度的大小关系等各种动作要素的对比组合,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人体动作的“健身、力、美”的效果。音乐节奏是健美操动作节奏的关键。同时也提高了动作的准确性,更加准确掌握和运用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自然、弹性及波浪起伏,有利于正确的掌握动作,增大动作的幅度,增强动作的力度,使动作协调较快地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提高教学效果。

在健美操练习中,在音乐伴奏下,使练习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在其头脑中形成情感的意象,能激发人体做有节律的、美观大方的动作,使练习者得到健美操运动的节奏感和韵律性的提议,从而得到情感与运动共鸣的享受,并激起练习者在较长时间里唤醒人体运动情绪的狂热,并使练习者的内心受到音乐的感染,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并将进一步渲染、强调、烘托动作。利用内在情感的表达、情绪的渲染,刺激练习者在练习时能进入角色,随着音乐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做到内在情感和外部动作的和谐统一;通过音乐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大动作的幅度与力度;还可以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增强取胜的信心,增强表现力;可以使人的情感运动与音乐的情感发生直接的联系,产生出人体运动美的深刻内涵,使人体的动与情、形与神、身与心相互交融产生共鸣。健美操动作只有与音乐的内在形象达到高度统一,才能完美、准确地表现出动作的刚劲、连接的巧妙、起伏的柔美,以及动作套路的艺术性和创造性。通过音乐的烘托作用,更加突出了健美操的艺术感染力,使两者达到“操中有乐,乐中有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健美操教学中如果忽视了音乐这一重要环节,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而表现力则是实现音乐灵魂的唯一,是健美操艺术的升华;音乐是健美操的基石,没有音乐就没有健美操。为使健美操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重视音乐的作用,运用听、讲、看、练、编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节奏感,提高学生动作的韵律感及完成动作的协调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

由于音乐在健美操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意义是十分深广的,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及意义。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体能、技巧的训练,同时应加强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健美操运动中能与音乐进行充分地交流和体验,并使之体现在健美操运动的动作之中,体现出健美操运动所应当具备的内容美和艺术美,从而提高健美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晓莲.节奏—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形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音乐要素范文篇6

一、音乐知觉的概念界定

(一)音乐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不仅能反映个别属性,而且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按事物的相互关系或联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象。音乐知觉最重要的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是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的要素。这种音乐知觉能力与注意、记忆、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二者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因此,音乐知觉可以分为对音高、节奏、音量、音色及旋律、调式调性和曲式、复调、和声、情感、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感知。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形成对我们了解音乐,学习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

(二)音乐知觉组成要素

通过以上概述,我们可将音乐知觉的组成要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对音乐本身组成要素的感知,即直接通过听觉就可以得到的音乐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包括音高、节奏、音色、旋律、调式调性、曲式、复调、和声等。二是对音乐的“引申要素”的感知。这些要素包括对音乐情感、审美体验和创作风格,创作意义等方面的感知。之所以称之为“引申要素”,是因为这些要素本来也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组成要素不是我们可以通过听觉感知就可获得。而是我们需要利用或者结合其他的中介工具而获得的。例如通过老师的讲解,书籍资料的介绍,我们能了解到的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音乐作品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情感;我们根据自身不同的人生阅历倾听音乐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二、注重音乐知觉的培养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总的来说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能力等文化修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动态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本身具有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声乐、器乐教学,欣赏教学,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声乐器乐的教学是一种音乐技能的学习过程,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的过程,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并有助于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的提高。《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必须狠抓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不是培养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如今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声乐、器乐这些传统的技能课程的学习有效地参与到音乐感知中来,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这种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就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受教的旁观者。因此新课标要求下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在声乐器乐教学、欣赏教学、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听赏、分析和描述音乐、评价音乐和音乐演出、理解音乐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这些教学内容。这样的要求就体现了音乐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这样的要求并不是不要音乐技能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通过音乐技术的学习学生才能最直观地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继而掌握音乐。音乐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是让学生懂音乐,而音乐技术的教授是让学生会音乐。两者都是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对音乐知觉组成要素的感知是基础音乐教育进行的重要基础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音乐知觉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注重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培养是由本身组成要素和“引申要素”两方面组成。二、新课改要求下的音乐教育由音乐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与音乐技术的教授两方面组成。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要求下的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技术的教授,是建立在对音乐本身组成要素的感知的基础上,新课改要求下的音乐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是建立在对音乐“引申要素”感知的基础上的。音乐是建立在听觉感知和情感感知两方面的基础上的艺术。所以音乐教育就要结合正确的音乐知觉的培养来进行:一方面音乐技术教育就是对音乐本身组成要素的讲解和教授。这方面的教育方式可以不一样,但是所教授的知识是具体的,是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把音乐教育比作一个人,那么这部分的教育就是人体的“肉体”。我们都知道健壮丰满的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充实正确的技术教育就是我们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标志。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过硬的音乐素质,要把各种音乐技能技巧,音乐理论知识,准确无误地教授给学生。不能出错,不能“误人子弟”。然而单纯的只有“肉体”却没有血液的流淌,那就只是一堆肉,不能称之为人体。我们还要的就是让着肉体里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我们就需要第二个方面,也就是对音乐“引申要素”的讲解和教授。由于这方面的教授是对情感,审美体验和创作风格,创作意义的教授。由于这些音乐要素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动态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对些方面的感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知识体系结构等的不同,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会有千差万别不同的见解,继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审美体验。因此,这方面的教授是模糊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阅历特点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具体死知识的教授。

四、如何将音乐知觉的培养贯穿在音乐教育活动当中

(一)准备充足,巧妙引导

爱心、敬业、热情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要使学生认真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老师要敬业,不光要对自己所教的课本知识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特点。例如在小学初级阶段学生往往对较为简单明快,篇幅短小,而且在节奏和音色、音量上变化较大,活泼、生动的音乐有较长时间的兴趣。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课堂前5分钟之内,喜欢上你所教授的内容,每节课都要精心准备选取“自身要素”动人、感人的音乐,在节奏,音色等方面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的音乐。现在学生的生活是充满流行音乐的世界,学生们盲目的对流行音乐的痴迷往往超过对课本音乐的喜欢。这就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教育现实。因此在我们日常的音乐教育中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教授,或者以优秀的流行音乐开头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开展课堂。例如我们在讲解作曲家莫扎特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由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主题改变而来的流行音乐《不想长大》,进而引入对莫扎特的介绍。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认真去深入生活,了解大众和学生喜欢的音乐,从生活中挖掘音乐教学的素材。另外,还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音乐融会贯通。只有做到了这样充足的准备,巧妙引导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有声有色。

(二)耐心讲解,注重方法

当我们的一堂音乐课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音乐的各项自身组成要素,或者说一部作品所要呈现给我们的全面的音乐感知,系统地、完整地、正确地教授给学生。音乐教育的这一步可以说是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如何运用恰当、正确、巧妙地方法来教授这些技能和知识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事情。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的一些偏远的山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虽然没有正规的音乐教材,但他们就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人如何感知音乐这方面入手,去培养人们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学习音乐。正是他们这种教育方式,便可以培养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如果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能汲取他们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我想一定可以使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当然,国外的一些已经形成体系的音乐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例如在学习视唱练耳的初期,我们可以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达伊手势来帮助学生识谱和唱谱,使学生把学习音乐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在学习节奏和旋律时,我们也可以运用奥尔夫教学法,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此外,在儿童音乐教育的初期,我们也可以用一些符合儿童心智特点、琅琅上口、简单好记的儿歌是学生掌握一些识谱和节奏知识。例如识谱歌“下加一线dol、dol、dol,下加一间re、re、re,第一线上有猫咪mi、mi、mi,第一间里有沙发fa、fa、fa,第二线上吹哨子sol、sol、sol,第二间里拉绳子la、la、la,第三线上吃西瓜si、si、si”。

(三)联系生活,感悟音乐

音乐要素范文篇7

一、为什么拓展———拓展的目的

教师必须明确,拓展是教学的展开和拓宽,是围绕教学主题、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工作重点,教学中所有活动、所选的所有教学素材以及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在目标的设定和教学环节之间以及教学素材之间,很难界定某过程、某手段或者某要素具体是为哪个目标服务的,这是因为教学目标首先有它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其次是某一个目标的完成与实现必须依赖多种过程、方法与素材。而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体现与手段,是一种辅助与铺垫,一种延伸与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拓展与延伸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效的,也才可能是最精彩的。

二、拓展什么———拓展的内容

1、拓展同类风格的作品

比如,在之前举例的民歌类或其他国家的歌曲时,拓展内容应围绕了解这些国家或地区音乐特点来展开。又比如在戏歌《蝈蝈与蛐蛐》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为:感受与体验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戏曲音乐的热爱。歌曲采用京剧的音乐元素,以戏歌的方式,充满诙谐的演唱方式呈现。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教师把另一首戏歌《说唱脸谱》作为拓展内容呈现给学生,两首歌曲形式相同,风格相近,对学生体验京剧韵味,激发对戏曲的爱好起到了烘托与深入的作用,这样的拓展就能很好地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2、拓展音乐的内在要素

音乐要素包括节奏、和声、力度、速度等,拓展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不同作品间相互有关联的、或相似的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种相似或相关联,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如上文所举的例子,在《蝈蝈与蛐蛐》的教学中,感受与体验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那么这种风格与韵味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京剧风格在音乐要素上体现在一字多音、念白、大跳、装饰音、固有的腔调等表现手法。那么在拓展《说唱脸谱》时,应该引导学生对拓展材料进行分析,找找拓展材料中京剧风格的体现,寻找两首作品共通之处,最终形成完整的京剧风格作品的音乐应该都具备的音乐要素。

3、拓展音乐的外延

音乐的外延包括同样主题的不同音乐、同样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同样情感的不同音乐、同一位作曲家的不同作品等以各类以某一个相同主题展现的音乐。在拓展这类音乐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拓展的目的,精心选择拓展内容,避免重复与盲目。比如,教学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目标是关注歌曲的旋律,则可以选择加入了茉莉花的旋律而创作歌剧《图兰朵特》。如果教学目标是关注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那么就应该选择国内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如果教学目标是关注与花有关的主题歌曲,则可以拓展不同国家关于花的歌曲,如日本的《樱花》,所有选择的依据就是执教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

三、怎么拓展———拓展的方式

音乐要素范文篇8

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由音乐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大要素构成。在音乐技能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歌唱、器乐、舞蹈、欣赏等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及理解能力,使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获得的音乐技能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也是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培养的价值所在。

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映、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感知到的事物(声音、图像等)通过高级神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想象则是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来设计音乐语言。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大大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力。学生在努力探求和挖掘自身亮点的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接受了德育、美育教育,所以“感知与想象”这两个心理要素应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使学前幼师教育培养目标得到初步体现。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还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音乐审美理解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聆听、体验、观察、欣赏某种事物产生情感之后才去活动的,审美情感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活动、组织活动。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整个过程中。学前专业音乐教师在音乐技能教学中,应运用以情感为主线的感染教学法,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行为、语言等要素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某种审美情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材施教,使学生向个体素质多元化的理性高度发展。所以,“情感与理解”这两个心理要素能够健全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格品格,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开发自身的智育功能,具备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设计和需要的职业技能,从而成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这是培养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所在。

二、德育功能——学会做人是前提

学前幼师教育是一个集综合性、实用性、职业性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学生除了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外,学会怎样做人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功能,通过倾听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音乐作品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十分重视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强调了音乐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深也。”意思就是通过音乐学习完善审美心理培养品德,道德情操最终得到升华,这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也是培养幼教人才的前提。

近几年,我国适龄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随之带来的是一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现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入学水平,大致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等教育的学生入学水平。一些学生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培养难等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认识问题容易偏激、有的人际关系差、有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识。音乐技能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综合课教学,改善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取向问题,使学生的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养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挖掘德育功能之学会做人的前提所在。

三、美育功能——学会学习是条件

美育功能具有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是音乐技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手段。学前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以声乐、钢琴、舞蹈等常用技能学习为主,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感受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未来高素质、高技能的幼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用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来评价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前瞻性眼光和科学意义的。

在几年的音乐技能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对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引导教育认识不够,才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例如,对钢琴小乐曲中旋律形象和风格的想象力,对声乐演唱中音乐旋律线条的运用力,对儿歌即兴伴奏弹唱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对舞蹈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力等,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开发音乐审美心理的美育功能教育才能实现。那么针对学前专业学生多、技能基础薄的实际特点,应对音乐技能学科采取综合性训练和集体性教学,比如,在教学形式上各种技能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开设风格各异的欣赏课、电子钢琴集体课、合唱课、指挥课、创编课等,把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审美经验在“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中渗透”,启迪学生的智慧,张扬学生的个性特色,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习”。所以,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是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音乐技能快速而有效提高的必要条件。

四、智育功能——学会实践是准备

音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学前专业音乐技能课从教法上在全国的很多学校都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师范性、基础性、多元性”和学前特色“认识不透,突出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智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也很难适应当前幼师职业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和实训基地,以音乐审美心理引导为核心进行知识结构的提取、分析、整合、运用,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理论学习阶段得到加强和巩固。

创新能力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审美心理引导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音乐技能学科(演唱、演奏、舞蹈、和声伴奏)的学习中,使学生运用丰富的感知力、想象力来表达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舞蹈的表现风格;运用情感力、理解力来进行儿歌、舞蹈、音乐活动的创编;运用音乐教育手段开启幼儿智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而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重视简单节奏、童谣曲调以及给歌曲填词的简单创作教学;通过创设钢琴、声乐、音乐综合技能比赛、综合性的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是集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要在表演、塑造、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音乐技能知识,通过接受艺术熏陶创设更多有价值的实践机会来完成人格品格的塑造,全面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使音乐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同时,音乐技能教育也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育形式,将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引入到音乐技能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这将对学前幼师教育的培养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但菲.关于学前教育本科生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1(4).

[3]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2006(9).

[4]胡松.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现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7).

音乐要素范文篇9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册《爱劳动》一课中老师注重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运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现胖和尚的)。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笨重、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得音乐优质课、公开课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的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二、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三、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里格嗨哟嗨嗨…..与劳动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册《汪汪与咪咪》一课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会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场面,把音乐场面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乐曲的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观看,老师教育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具体表现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1】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3快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①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

②同上书,第104页。

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4

慢速地《江河水》

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

例5

肖邦:《c小调练习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老师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我们的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身为学生的我们对具有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2】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3】。但是由于

①:《实践论》,《选集》四卷本,第263页。

②见《乐记》中的《乐本篇》。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像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综上所述在相关文献中,国内相关实验论文的数量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内的实证研究仅仅是集中在个别音乐治疗和音乐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报告方面。显然,国外在实证方面的历史和经验比国内要雄厚,但是,国外实验研究的被试都是白人或黑人,他们的数据结果是否能够代表中国被试的情况,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随着近几年我国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也更加趋于实证化、科学化。在2005年11月25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收到的论文以及会上宣读的论文都显示了这一趋势。重视应用性研究,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学者明显增多。此外,2005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国际会议(ACII2005)共录用论文118篇,然而,音乐情感研究的文章仅有两篇,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一个热潮。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音乐情感的研究在我国正在逐渐萌发,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从与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个集中研究音乐情感的队伍的联系交流中得知,目前我国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与国际接轨,在一群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音乐情感的认知模型的计算机程序已经初具规模,这将使情感的识别、表达和转化实现数字化、程序化,更好地促进音乐情感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音乐情感的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是需要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物理学、美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背景作支撑的,并且,在实证研究的根基上结合思辨性的分析思考,将因果模式与阐释模式融会贯通起来。

另外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

[2].《选集》--《实践论》[C].263

[3]《乐记》[M]

音乐要素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律动教学法;应用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的特点,给予学生体验机会,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所学,理解所学,应用所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音乐作为小学阶段的基本学科,教学活动的实施同样要实现如此的课改要求。为了完成教学要求,我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灵活地应用了律动教学法。律动教学法是一种集交流、互动等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且其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发挥自主性的机会,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还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中,学习音乐、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实现音乐能力的发展。音乐教学包括感知音乐要素、感受歌曲情绪、音乐实践等内容。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一般立足音乐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应用律动教学法,帮助学生在切身的感知和体验中,积累音乐经验,享受音乐学习乐趣。

一、利用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纵观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尽管教师会对音乐要素给予重视,但是其在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往往采取语言讲述的方式,将什么是音高、什么是音乐速度等讲解给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刚刚系统地接触音乐,其音乐储备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抽象的音乐知识是难以建立深刻的理解的。而且,在教师的大量知识讲述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地失去音乐学习兴趣,造成音乐教学质量低下。尤其不少学生在被动接受音乐要素的时候,错误地认为音乐学习就是背诵音乐要素,建立了错误的音乐学习认知,严重地影响后续学习的发展。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对小学生进行观察,尝试立足其活泼好动的特点,将律动教学法应用到音乐要素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活动身体的过程中,自主地感知音乐要素,加深理解。以《小青蛙找家》为例,本节课的知识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精心地为学生设计了“水中游戏”活动。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之初,为学生呈现了一则谜语:黑黑的身子,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青蛙叫它小弟弟。在说谜语的过程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第一部分的音乐,并模仿小蝌蚪在水中游泳的动作。在这样的律动教学中,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且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探究兴趣。接下来,我鼓励学生说出答案。根据小蝌蚪这个答案,我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的胳膊当作是小蝌蚪的尾巴。继续播放第二部分的音乐,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模仿小蝌蚪游泳的画面。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我会指着空中说道:看你们的左边,有好多的小泡泡,上边有,下边也有。我们刚才游泳是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的,现在有两条节奏,你们觉得小蝌蚪会选择哪一条呢?在此问题的引导下,我带领学生一起体验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建立对音乐要素的深刻认知。

二、利用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达尔克罗兹曾经说过,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向学生呈现基础的音乐知识,还要使学生获得全身运动的机会,在身体的律动过程中,实现与乐曲的直接联系,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情绪、情感,从而促进音乐素养的发展。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通常采取说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乐曲中的情绪,告诉学生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大部分小学生在有限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的影响下,是难以透过曲调、歌词感知到乐曲中的情感的。尤其在教师抽象的讲述中,会迷失方向,不明白乐曲在表达什么。或者直接人云亦云,难以建立对乐曲情感的深刻认知。针对该情况,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尝试应用律动教学法,给予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舞动身体的过程中,伴随着乐曲走进具体的场景,进而自主体验和感知,感悟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实现对乐曲的深刻理解。以《桔梗谣》为例,这是一首节奏欢快,带有舞蹈节拍的朝鲜族民歌,其借助美妙的乐调为我们展现了勤劳朴实的朝鲜姑娘形象。基于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了朝鲜族民族舞蹈视频,从而帮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强、弱、弱”这样的节拍。接着,我继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朝鲜族姑娘们劳动的画面,从而使学生进入到积极的场景之中。然后,我鼓励学生扮演角色,伴随着乐曲模仿朝鲜族少女的劳动动作,从而在欢欣的氛围中,感知到劳作的乐趣,体会到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最后,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根据自身体验所得,说一说这首乐曲的情绪、情感,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对乐曲的深度理解,同时受到乐曲情感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发展审美能力。

三、利用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编创表演

音乐实践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律动教学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会在讲解了音乐知识之后结束课堂,导致学生难以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无法真正地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而且,课堂教学戛然而止,缺少音乐实践,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解决此类情况,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尝试应用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习的乐曲曲调、节奏等,发挥想象力,编创动作,进行自主表演。以《小步舞曲》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初,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音乐之声”宫廷舞会情境,引导学生们以同桌为组,手拉着手,跟着多媒体播放的乐曲,迈着舞步走进教室。在学生们进入教室之后,我利用多媒体直观地播放了西方宫廷舞蹈视频,帮助学生在观看中,建立对舞会礼仪的认知。在学生们观看的同时,我讲述了与巴赫有关的内容,同时,播放巴赫编创的《小步舞曲》,鼓励学生通过倾听感知这首乐曲。在感受乐曲的时候,学生们需要思考:这首乐曲是什么拍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等问题。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学生可以建立对乐曲的感性认知,体验到三拍子的韵律特点。在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鼓励学生毛遂自荐,根据三拍子的强弱规律选择适宜的乐器进行演奏。其他学生,则需要结对子,根据导入环节对宫廷舞步的了解,和课堂所建立的对小步舞曲的认知,合作编创舞步,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如此教学,不仅可以在律动中建立对乐曲的认知,还可以切身实践,提升音乐创造水平。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发挥律动教学法的作用,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要素、体会乐曲中的情绪情感、自主编创舞蹈动作等,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音乐知识,学会透过曲调感知情绪,灵活运用所学自主编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促进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曼芬.音乐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22):180+193.

[2]郭月明.“音”你而动——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和方法微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162—163.